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社区医院;门诊输液;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是一种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以持续提高组织业绩为目的,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1】。随着现在生活节奏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门诊输液成了广大患者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输液人数多、医务工作者工作量大、护理人员不足导致门诊输液室成为医疗纠纷最严重的场所。为了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我们将流程管理应用于社区医院门诊输液室的管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在社区医院门诊输液的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94例。年龄1--76岁,平均年龄(37.9±2.6)岁。文化水平;小学65例,初中43例,高中57例,大学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常规护理方法
核对患者信息,检查药品是否与医嘱相符合,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检查药物的质量以及有效期,对患者的病情以及局部皮肤、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加强巡视,及时换液,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的及时向医生汇报,输液结束后,清洁皮肤,检查医疗器械。
1.2.2 优化流程管理护理模式
1.2.2.1 建立专业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科主任以及护理骨干组成,对他们进行系统化培训,使其明确流程管理的内涵,明确规范化护理流程。
1.2.2.2 加强人性化管理,设立护理服务站,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引导,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增设标志牌,增加挂号收费窗口以及配置分诊护士,尽最大可能的节省患者的时间,增强护理效率。
1.2.2.3 制定输液规范化流程,安排专门人员耐心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有无过敏史,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穿刺前以及穿刺后的解释说明工作,加强巡视,对患者的反应的问题或者不良反应,及时寻找原因,积极解决问题。
1.2.2.4 制定严格的评价制度,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熟练业务,对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医疗投诉进行登记调查【2】,增派医疗巡视小组,对个护理小组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1.3观察指标
患者输液等候时间、医疗投诉率、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情况(满意、一般、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为保证准确度数据均取三次处理的平均值),用x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根据实验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输液等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医疗投诉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
表一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以医疗投诉情况
组别
例数n
输液等候时间min
医疗投诉n
投诉率%
观察组
100
45.2±3.5
24
24.0
对照组
100
19.2±2.1
0.0
P值
--
--
在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
表二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
组别
例数n
满意n
一般n
不满意n
满意率%
观察组
100
96
4
96
对照组
100
76
11
13
76
P值
--
--
--
--
流程管理是一种优化的流程,将此方法应用于医院护理的管理,注重护理细节【3】,规范护理流程,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减少医疗纠纷。如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输液等候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医疗投诉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患者提供简洁方便的服务,杜绝了输液差错,护士对一个输液病人的处理时间比以前提高一倍,病人从输液到求助的流程顺畅,输液室杂乱的环境得以改善,护士的服务更及时周到,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患者输液等待的时间,这充分说明说明采用优化流程管理护理模式的有效性,同时,增加人性化管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有效的提高了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适于在临床上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韦燕萍,刘柳芳,伍云静,张艺. 风险管理在门诊输液室流程重组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3,28:78-79.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2
论文关键词:城市社区;公益服务;创新管理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逐渐从以政治权威、计划体制总揽全部社会事务的“大政府一向国家、市场、社会三元分离的格局转化。这一转化延伸至社会公益事业领域中就表现为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宏观调控和社区自治。从2003年开始,我国上海、北京等地出现了很多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现象,政府通过提供专项资金来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提升社区亲密关系和高度归属感,达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实质上是政府转变亲力亲为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科学化、效率化的重要标志。
一、社区公益服务的内涵
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公益”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公共的利益,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词源中意为“公共之利益”。基于对公益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公益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服务指为社会大众或社会中某些人口群体的利益而实施的服务或计划,既包括政府部门发起的农业、环保、水力、教育、扶贫、交通领域的公益服务计划,如国家教育部门的“211工程”、科技部门的“863计划”,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人才建设工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计划”等,也包括民间组织发起实施的扶贫、妇女儿童发展、教育等服务。
本文所指的社区公益服务是狭义的公益服务,是一种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为更好地达成公益目的而在社区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的各种公益服务或活动。社区公益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照顾、社区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社区治安、志愿服务等等。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益服务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公益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公众活动日益多样化的产物,我国社区公益服务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也相对缓慢,对于规范公益组织及公益计划方面的配套法律建设十分匮乏,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虽然都有对公益组织的财产处理的相关规定,遗憾在于这些规定流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在社区公益服务方面观念滞后和法律规范缺位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有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束缚社区公益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申报审批程序过于繁琐
目前在城市社区公益服务方面,各地区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置了相关服务机构的地区也往往是采取由各相关岗位人员兼任组成联合办公机构的方式,没有实现专人专岗。这一方面使得岗位职责不明确,降低公益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将原有的行政管理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带入社区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不利于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及项目管理机制的创新。近几年,虽然政府也力图以社区公益项目申报的方式为社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但繁琐的程序往往让居委会成员疲于应付,让社区自助组织的负责人望而却步。
(三)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公众监督
从当前调研情况看,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公益服务相关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经常遇到组织的一场社区公益讲座准备了一个月,结果只有十几个居民来听,不仅打击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对社区公益资金的浪费。不仅如此,据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大概只占到居民总数的5%左右,而且集中与老年人群体。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居民公益理念有待提升和服务或活动本身的形式过于单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公众监督。在一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中,居民与组织者之间有“委托-”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公众难以监管公益组织的行为。公益组织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暗箱操作,在资金使用、项目操作中为组织或个人牟利。公众不会去参加自己不了解的活动,不会去选择自己不信任的服务。
(四)城市社区公益事业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保障
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陆续在这个领域投放了很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来源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慈善机构,而且这种公益资金往往更多应用于宏观层面,而对于社区层面的公益事业投资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有些关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项目也往往采用由政府或全国性的慈善机构间接投放资金于社区公益事业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容易被机构挪作他用而造成社区公益基金的流失,而且也可能因对社区需求的不了解而使公益资金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探索直接安排专项资金,由社区基层组织直接运用于社区公益服务的提供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但是作为一种探索与尝试,这部分资金普遍水平比较低,远远不及西欧和美国政府对的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
(五)城市公益服务缺乏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近几年,我国也逐渐认识和接受了这种专业的助人手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社区工作社工化的情况相比,我国社区层面社会工作应用的领域和范围还是相对比较窄的,社区公益服务和活动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经验的人来说,让他在策划的整个过程中完成进行社区需求评估、服务目标筛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选择等内容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导致当前的社区公益策划普遍存在的格式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服务目标不明确等等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关于完善我国社区公益服务的建议
(一)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加强对社区公益服务的项目化管理
项目管理的特征主要为:对象的特殊性、管理的系统性、组织的临时性与高度柔性、管理系统的目标性、管理方法的开放性。目前我国对于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处于尝试阶段,很多政策、制度都没有相应配套,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相关管理还不成熟。本文建议: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对公益慈善等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进行明确定义;二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作用,保证专业人员的岗位及薪酬;三是政府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架构、制度体系时应该尽量向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倾斜,对于社区公益服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项目的申请、审批及评估参照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二)设置独立的公益服务项目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及审批程序
笔者认为,为了更有效的促进社区公益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在民政系统设立一个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的社区公益项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审批与评估。在设立方式上,它应该在省市一级设立,各区县设分支机构,不需要每个社区均设立管理机构,只需以派驻专业社工的方式进行即可,这样便于资源的整合以及项目经验的推广;在部门职责上,这个部门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金的筹集及管理、项目的审批及评估和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工作;在人员构成上,除少数的财务及技术岗位外,应全部雇佣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保证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运行。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社区发展;城市社区自治;社区参与;社区组织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居民的民主意识增强,表达呼声需求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同时社区也出现了复杂多样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要求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因此必须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一、社区自治的概念及法律依据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居民有自我决定社区公共事务的权利以及权利行使的方式,同时社区自治是建立在具有共同意志能力的居民对共同利益的追求上,并且社区自治是依靠社区内的自治性组织来实现的,除了能够代表社区居民整体利益的居民委员会以外,还代表一部分利益,满足一部分社区居民需要的社会组织,例如代表社区一定群体利益的社区维权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群众组织――老年人协会。我国的《宪法》和《居委会组织法》对社区自治作出了相关规定,《宪法》规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组织,这些为社区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与前提。虽然推动城市社区自治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城市社区自治是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正确走向和最终归宿,对于城市基层社区管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自治的意义
虽然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历史环境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样,在城市社区推行社区自治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么认识社区自治的意义,推行城市社区自治的实行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社区发展的重点。城市社区自治有利于城市基础民主建设,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发挥社区的潜在力量和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城市社区自治为居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有利于改善居民与政府的关系;城市社区自治有利于化解城市基层的利益冲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城市社会自治有利于维护我国居民的民利,促进我国民主发展。
三、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度行政化,社区居委会自治空间狭窄。当前,城市政府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职能下移,而下级政府组织又无力承担这些任务,便只好把有些任务再下移给自治组织,并制定具体的指标来监督实施,社区居委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工作,成为了变相的政府机构。社区居委会的高度行政化严重削弱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独立性,挤占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空间,致使社区自治发展缓慢。
(二)居民参与意识淡薄,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长久以来的社区行政化管理使得居民对行政化产生了依赖感,使得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意识淡薄,此外居民缺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经验导致居民参与能力不强,进一步打击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社区自治是建立在具有共同意志能力的居民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上的,然而现今的社区与传统的单位社区相比居民共同利益较少,导致城市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且绝大多数居民认为参与社区自治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此社区居民自治参与率不高,缺乏参与社区自治的动力。
(三)社区资金缺乏,阻碍社区自制的发展。社区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拨给,来源过于单一,因此社区对基层政府的依赖性较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社区行使自治权,制约了社区服务功能的发挥。社区不仅面临着财力投入不足的困境而且社区委员会没有任何财务管理权和支配权,使得社区自治组织的正常工作受到较大影响,日常工作得不到开展又谈何促进社区自治的发展。经费问题成为了制约社区自治的最大因素。
(四)社区自治组织缺乏,生存环境艰难。由于诸多社会因素,政府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的支持度不高,这就造成了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空间狭小,数量上没有优势。社区自治组织是连结政府和社区居民的纽带,是联系广大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团体,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社区自治组织得不到法律的认可;很多社区自治组织的申请注册也是困难重重,不得不挂靠在某些政府职能部门之下受其管辖,限制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独立性。
四、完善城市社区自治的建议
(一)减少对社区的干预。1.政府应当逐步减少对社区的行政干预,给予社区更大的自主空间。基层政府力量介入社区公共事务不仅会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社区自治进行干预和指导,而且有时会起到相反作用阻碍社区自治的发展,因此政府要减少干预,给社区更大的自治权。2.界定政府与社区的边界关系。政府与社区存在着一定的边界,明确了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的关系,就可以清晰界定政府与社区的边界。政府的行政管理在于对社区进行宏观指导,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制定合理的政策;社区的居民自治在于满足居民的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便利、高效为目标导向。
(二)培育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活动,有助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就要培育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首先,应当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教育的管理,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培养居民主人翁精神,促进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意识的觉醒。其次,在群众性自治组织选举中,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鼓励居民全程参与和监督,增加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大力宣传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最后,要给予自觉、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居民相应的物质保障,增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动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社区财务独立。政府应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投入,给予社区财务管理权和支配权,要实现社区自治,社区必须具有独立的财务管理自。政府职能部门为社区管理投入一定的财力,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应将社区建设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由社区有针对性地支配资金,开展社区服务,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同时,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扩展社区资金来源渠道,减少社区对基层政府的过度依赖,让社区可以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自治管理的中坚力量。现今,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数量少,并且没有发挥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自治中的功能,工作成效不大。因此在增加社区自治组织数量的同时,也要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能力。增加社区自治组织的数量需要政府为社区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维护社区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提升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能力就要鼓励居民去成立社区自治组织进行表达需求、发表建议,并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组织中去。
总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社区管理和社区发展的基本走向,推动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就要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自治程度,逐步推进基层群众自治。
【参考文献】
[1]汪大海,魏娜,郇建立主编.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7,第三版,第276―27页.
[2]徐君.社区自治: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发展走向[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04).
[3]张仲全.徐刚.论城市社区自治的实现路径[J].法制与社会,2010(02).
[4]李勋华,吴适,垄文君.城市社区自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A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4
一、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1.体现以人为本。社区建设应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以社区居民参与为核心,突出社区的自治性,满足居民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把关怀、方便、爱护带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尊严和幸福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打破等级制,实现网络化。在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下,中国各类组织的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行政系统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系统,形成了等级化的层次结构,弱化了其本应具有的独立的意志、利益和目标。而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应该界定政府的权限,提高社区的自治程度,突出各类社区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参与,增加管理主体之间的联系。
3.立足中国国情实现自治,体现公民社会和治理的时展趋势。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外国模式。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城市社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街道和居委会的具体情况,以便于与原有的管理体制接轨。二要重视自治性的提高和中介组织的参与管理,实现居民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体现公民社会和政府由“统治”向“治理”转变的发展趋势。
4.确立社区管理主体,理顺政社关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在新的模式中,政府已不是社区管理的主体,至少不再是惟一的主体,相对于传统模式来说,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将大大缩小。政府管理的方式手段也将发生变化,社会力量不断增长,朝“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设想
扩大社区规模、完善社区功能、形成特色社区,是加强社区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实现现代化社区管理的前提条件。应从结构和功能上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构建新型的运行体系。
1.扩大社区规模庑善社区功能突出社区特色。针对城市社区划分过细、功能不全且“弱化”的现实,改革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要合并现有的城市社区,使之成为规模较大、功能结构更合理的“大社区”。大社区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到土地面积与地理结构、建筑面积与人口数量、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等诸多因素。新建社区要适应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适应城市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规模以原社区的4倍~5倍为好。(2)大社区应具备较为完善的管理与服务功能,一般包括:治安、饮食、卫生、体育、娱乐、宣传、文化、交通、通讯、邮政、休闲等。(3)大社区应形成各自的特色。社区特色的构建可根据居民的种族、宗教、文化、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职业、地域以及物业的档次、风格等因素,划分为安居房住宅区、金融业住宅区、个私经营者住宅区等各具特色的社区,进而设计、实行不同的管理与服务,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益与水平。
2.科学构建城市社区管理运作体系。城市社区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必须明确社区居民自己建设社区、管理社区,实现居民“自治”和以专业人土进行社区管理与服务,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的温馨家园的指导思想,科学地构建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良性循环系统。
3.理顺关系,明确职能,强化服务。(1)理顺居民与业主的关系,以此确定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性质与职能。业主是以财产――物业权来划分的,业主的权利主要是一种经济权,居民是以居住地来划分的,居民的权利主要是其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合理分配政治权与经济权在社区管理机构中的比例份额,从而建立起能代表居民与业主共同利益的社区管理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代替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行使职权(建议取消居民委员会与旧制业主委员会)。(2)依法界定物业管理单位的企业性质,规范运作。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一开始就缺乏应有的规范,旧模式下的城市社区管理没有明确界定物业管理单位管理性质,带来了其与社区管理委员会之间的矛盾,逢利则争,遇事则推,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社区管理的无序与低效。因此,在进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改革中,要依法界定物业管理单位的服务性管理企业性质,使其回到经营的专业领域――对物业及其配套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而将社区文化建设、家政服务、治安、拥军优属服务、社会救助服务等功能归位于社区管理委员会,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管理纠纷。(3)分清社区资产关系,疏畅经营与管理渠道。社区的资产大致可分为社区内的城市配套设施和社区管理费两大组成部分。社区内的城市配套设施,主要部分由政府投资建造(在旧城区几乎全由政府投资建造),政府是理所当然的业主;另一部分是开发商投资建造的(在新城区其所占比重更大),开发商自然是业主;还有一部分设施是由社会慈善机构或社区人士捐资建造,虽然这些捐资者并不一定就成为业主,但在对这些资产进行经营与管理时必须考虑捐资者的“主人翁”地位。社区内这部分资产的财产权归属界线较为明显,社区管理委员会的责任就是将这部分资产管理好,但依据“政企分离”原则,社区管理委员会必须将这部分资产交给可靠的法人或自然人进行经营,而不能自行经营。
4.积极探索社区资源整合的路径,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社区的基础设施是推进社区建设和拓展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是社区管理良好运行的基础物质保障,必须加大投入力度。而仅仅依靠单一的政府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对于面广量大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其只是杯水车薪,另外还容易导致社区自治组织的行政化趋向。笔者认为,可把扩大投资的着力点放在激活、整合社区资源上。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设施向社区开放,让闲置场地、设施为社区所用并鼓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业,把居委会的自治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行政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明确、协调配合、互相支援、管理到位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另外,社区还可以对服务的受益者或使用者实行服务项目收费,收取服务实际成本金额,如家庭垃圾处理等。而社区管理只需对清洁公司步人社区以及对其社区服务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即可,不必管理到每家每户。
5.建设高素质的城市社区管理队伍。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城市社区 草根组织 对策
草根组织,通俗的讲就是基层组织,它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按照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研究中心的定义,这个组织具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场所、有特定的服务和工作人员,该组织不受政府的支配,是一种通俗意义上的“民间组织”,可以独立的进行自我管理、行使决策和执行权力,参加该组织的人员是自愿的,并且也具有志愿性,城市社区草根组织是以服务社区大众为主要目的,服务的项目主要有:环境保护、社区纠纷、教育、助残、扶贫和社会保障等,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发展建设有利于深入了解基层居民的各方面情况,它承接了部分政府职能,是政府工作的有利助手,是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研究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建设意义重大。
1.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作用
城市社区草根组织作为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主要得益于能够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城市社区草根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首先,它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社区的交往需求。改革开放30几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面,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会成为主导需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需求自发成立的社区草根组织有利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
其次,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社区不同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由于社区服务的利润较少,面对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市场组织、政府组织和社区法定组织会“爱莫能助”,这样在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上,很有可能会存在一些空白领域。而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的性质,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组织的空白,能有效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居民反映的附近噪音太大,社区草根组织可以提供生态环境方面的服务,对于水电修理不方便提供生活服务,对于收入太低不能养家提供社会救助的服务,对于没有地方停放自行车提高生活设施的服务等。
再次,满足城市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和维护社区居民权益的需要。在城市社区中,由于社区居委会等法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是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表达居民权益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草根组织的兴起,可以为城市社区居民提高更多的参与和表达、维护居民的权益。
2.我国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建设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市社区草根组织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它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是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草根组织数量较少,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妇女和儿童维权方面。第二个阶段:90年代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发展的多元阶段。这一阶段在80年代的基础上又涉及到了扶贫、环保和助残等方面的服务领域。第三个阶段:21世纪初到现在。这一阶段是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数量上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3.我国城市社会草根组织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管理体制和法制方面的缺陷
管理体制上,我国目前对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管理的主要依据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双重的管理体制使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注册遇到很多难题,这也是对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建设发展不利的。法制方面,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草根组织没有明确获得法律合法性,大部分只获得了所谓的社会、政治和行政合法性。这对于城市社区草根组织长远持续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3.2经费不足
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建设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一般来说,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资金来源一般有政府资助、社会赞助、服务性收入、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等渠道。从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筹集资金的情况来看,政府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区、街社区服务中心和隶属于政府的养老和福利机构,民间办的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很难得到政府的资助;由于我国企业家的公益意识以及公众慈善意识等的限制,城市社区草根组织获得的社会赞助也不是很理想;对于服务性收入则更少,主要源于草根组织的非营利性性质,城市社区居民获取的都是低偿服务;基金会等机构的资助主要是以货币化形式资助的,效果不明显。
3.3志愿参与不足和人才的缺乏
在我国,志愿者活动宣传力度不够、服务人员缺乏、服务对象受到限制、社会网络支持欠缺等问题使城乡社区草根组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困难,存在不少的问题。此外,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单一,通常是捐款捐物和义务打扫社区卫生,居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比率低。
当前由于城市社区草根组织资金的匮乏以及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建立还存在很多问题,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兼专职工作人员较少,同时,也很难调动城市社区居民充实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4社区草根组织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大多数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水平较低,典型的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些组织缺乏领导和管理,经费资助缺乏;有些组织是因长官意志设立的,又因长官的调离而最终无人问津;有些组织活动开展、经费来源以及公民参与都比较好,但是由于内部管理缺乏科学性,甚至财务混乱,以致个人从中牟利。
3.5社区草根组织管理评估机制匮乏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缺乏管理评估机制,而评估机制的引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公众了解社区草根组织,有利于城市社区草根组织资金的筹集。
4.促进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建设的对策
促进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建设,推动我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发展壮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有利于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法制环境;(2)拓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建设的资金来源,寻求各种资金渠道,确保草根组织建设的资金保证;(3)加强对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草根组织来;(4)优化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管理结构,提高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管理水平,提高草根组织运行的效率;(5)建立适合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建设的评估机制,增加对社区草根组织的外在监督,有利于城市社区草根组织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超.中国城市社区草根组织建设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9
城市社区管理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健康管理;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
1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相关知识
1.1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基本内容
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当今时代城市现代化的一种追求理念。首先健康二字代表城市化服务中人们的健康姿态,要求每一个社区居民都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所谓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要求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在身体方面,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就必然会推行,社区相关的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要求在社区体育器材方面提供较大程度的资金投入力度,建设更多的社区体育器材,在心理健康方面,社区体育建设机构应加大对每个体育器材的应进行专业指导,并且通过不断的进行社区体育活动提高人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在对待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好的心态,这才是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开展的主要任务。
1.2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内涵
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主要以3个部分进行意义的开展:第一部分,主要内容讲的是关于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管理模式开展的多方化,多方化要求多方参与进来。这里多方指城市社区的体育发展参与方、城市社区健康卫生医疗机构等进行多方化构建城市健康管理体育发展;第二部分则是对健康管理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对象展开分析,主要对象就是城市居民和社区,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时代的的服务要求,首先应对社区卫生医疗组织进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社区卫生相关服务提供了强大的保障;第三部分是将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理解为两方面结合的产物,根据新时代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把社区卫生组织和社区体育发展放在一起,从而实现新时代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健康模式意义的体现。
2基于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2.1融入综合的特性
健康管理社区发展模式的开展,其开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城市化人民的生活质量,这里主要侧重于社区体育教育的发展方面。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融入综合特性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以社区体育健康发展层次来说,在对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不同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对不同人群的的体育娱乐器材的建设中进行合理分配;另一方面不仅要求城市社区居民在身体素质健康上有一定的保障,同时在相应的心理健康方面加入了人其中,通过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开展将城市体育发展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有效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新时代对社区体育健康模式的健康管理的要求。
2.2顺应时代的特性
所谓将社区体育发展模式适应于时展的特性,我们要对当今时代城市化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理念融在一起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大型城市的不断涌现,在就业方面存在着超大的竞争压力,很多年轻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日日夜夜为自己的工作为之努力,在自身健康状况上基本不去重视,同时现代社会城市灯红酒绿,充满着许多诱惑力的场合,像酒吧,每天晚上很晚才开始营业,很多年轻人认为这个场所能释放自己的压力,导致很晚才回家,长期下去,身体素质必定会大大降低,所以相应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应为现代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的服务要十分到位,从而提高城市社区健康管理体育发展模式的进行。
3开展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3.1政府应将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进行大力推广
为了更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社区人们更快的融进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上,要充分利用政府这一权威平台展开全面推广。政府是社会发展进行规划的管理部门,首先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新时代下的健康管理的社区体育发展展开全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卫生服务领域的发展以及人们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新时代我国为发展成综合国力强的大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建立和谐、健康的综合大国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对体育领域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发展蓝图做铺垫,当今时代尤其在大型城市的建设中,政府有关部门应打大力度对健康体育发展模式展开大规模的推广,并且对城市3全民健身视野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民族体育在学校、社区、企业、部队中,以及文旅方面的顺利发展,我们应当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加强民族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社会大众对体育健身项目中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如筷子舞(蒙古族)、霸王鞭(白族)与陀螺(壮族)等。民族体育项目丰富的观赏性与表演性特征让社会大众乐在其中,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感受了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了民族荣誉感。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方面对民族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很多人只能在有狭小的场地上练习民族体育运动,并且相关器材都是自己购置的。基于此,政府应当加强民族体育健身基础设设施建设。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公共绿地以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民族体育设施,推动民族体育与园林的有效结合。另外,在器材配置上,要逐步满足社会大众对民族体育运动的需求。
3.2建立高水平的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
为了保证民族体育的健身效果,应当建立高水平的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传授社会大众民族体育科学的健身方法,提升他们参与民族体育健身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各地应当根据自身区域内民族体育优势,组建专业化的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同时引进区域外的民族体育项目,大力开展民族体育健身活动;加强民族体育健身指导师资队伍的招聘、管理制度,在师资数量与质量上满足社会大众民族体育健身的要求。
3.3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介营造民族体育健身的良好环境
应积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以及互联网新媒介宣传民族体育的健身功能。其中,电视、广播与报刊方面要经常播放与报道民族体育方面的内容,网络出了播放与报道内容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贴吧、论坛等方式,及时了解社会大众对民族体育健身的意见与建议,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互联网作为当前社会大众了解信息的重要媒介,它在宣传民族体育健身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应当充分发挥网络智慧体育平台的作用,通过网络手段,把民族体育知识呈现给社会大众。
4结语
民族体育是我国体育视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传播民族体育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责任。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健康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获得健康,已成为社会大众肯定与接受的一种健身手段。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以民族体育为跳板,不仅以其简单易行的动作技能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而且以其鲜明的民族性与文化性给社会大众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孙学丽,丁保玉.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的作用[J].俪人:教师版,2015(18):408.
[2]徐蕊.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本体功能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10):202.
[3]李建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