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方式;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91-05

发展观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共同决定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河北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与此同时,河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逐年增大,1987年到2007年9月份,河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191.68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平均达75%左右;尤其是近几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根据钱纳里的“两缺口”理论,外资作为一国国内储蓄的有效补充,能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加速资本积累;同时外资的流入能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综合生产率,带动产业升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因此,外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的良性发展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能有效促进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更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河北省生产总值有了迅速的增长,在推动河北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诸因素中,大规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5―2005年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每增长1%带动GDP平均增长0.037%。但是,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太大: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差距拉大等等,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也难咎其责。因此外商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河北省必须改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时“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必须把利用外资引导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轨道上来。具体说来,要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同时是否使河北生态系统受到压力并可能导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不和谐;要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提高河北生产总值的同时是否会出现二元收入结构而使贫困人口增加,是否出现效率提高与就业水平上升的矛盾与冲突;要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提高河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是否导致对局部地区、局部产业的不适当刺激而使产业结构及地区布局失衡,是否导致对河北民族工业发展的窒息而阻碍产业结构的正常的升级换代进程;要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促进河北经济发展国际化的同时是否导致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领域的经济风险上升而使河北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受到冲击;要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促进了科技进步、社会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等。总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河北省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根据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计划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利用外商投资的计划,调控本地区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的规模、结构等,把合理利用外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源环境监管

河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居第6位,但工业粉尘等排放量却位居全国第3位,污染问题特别突出。能源、铁矿石自给率很低,资源约束问题也相当严重。而近年来,河北省产业发展的主体趋势是重工业化加重,2006年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服装七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78.4%,对河北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86.0%,其高耗能产业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40%左右。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降耗是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然而。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为了逃避本国的管制和节省污染物的处置成本,往往会有意识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把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商投资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转移”问题也与发展中国家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效益的全面评价、缺乏严格的环境管理保护措施有关,以至于以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去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和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给本国造成了环境公害或资源的过度消耗,损害了本国经济的长远利益。

因此,河北省要实现可持续型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加强外商直接投资监管力度,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投资准入进行严格的审查,积极杜绝不利于河北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传统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投资的比例、投资的性质、目的、动机以及可能给东道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等。在这里,必须追加以下重要内容:严格遵循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禁止外商通过直接投资途径将受控物质的使用和生产向河北转移;建设和健全国内省内环境保护立法,消除外商基于环境政策执行成本的差异而进行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河北转移;对涉及自然资源开采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时,资源价格的制定除了反映其开采与获取成本之外,还必须同时反映与开采、获取、使用相关的环境成本以及由于资源的使用而造成的对未来效益损失的使用者成本,以此来科学评价该项目真实潜在的经济效益。

三、合理引导与调控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

目前,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具有以下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总体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极低,而第二产业在1998-2006年间累计实到外资金额约70.833亿美元,占全省的87%。第二,外商直接投资第二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外商直接投资在一般加工业过多,而投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部门的较少。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而投向资金密集型产业较少。外商直接投资一般性技术比较多,不少还属于低层次技术的重复引进,而投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少。第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虽增加较快但内部结构很不合理。在第三产业内部,投向基础设施部门如交通运输、通讯、地质勘探等部门,以及文教科卫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小,而投向预期效益好、风险小、见效快的房地产、商业、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迅速,成为投资的热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投向结构不合理导致需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依然滞后,而对于需要限制的产业则继续快速增长,因此,河北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投向进行宏观调控已刻不容缓,必须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河北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改造传

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利用外资,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农业生物等先进技术以及良种资源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争取组建中外合资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并以重点企业为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第二,充分发挥河北省资源、市场、存量资产的比较优势,抓住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间产业转移的规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钢铁业、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三大战略支撑产业;第三,引导外资加入发展信息产业的队伍,使信息产业尽快成长为河北省第四战略支撑产业。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与国外大公司战略合作和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数字通讯设备、数字化整机、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与新型电子元器件、专用电子设备;第四,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大力度推进金融、保险、电信、证券业等行业的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的行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组织模式、投资管理、筹集资金、人才使用等方面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参与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兴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水平。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利用外资的步伐,创造条件吸引外商独资、合资合作兴办国际学校、医院诊所、职业培训中心、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等。抓住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鼓励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积极创造服务环境,培养专业人才,进而推动全省的服务外包工作。

四、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2005年河北省科技活动产出仅优于贵州、内蒙古居全国第29位;高新技术产业化居全国第28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4%,居全国第26位。可见,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而河北在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和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弱化的情况下,只有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才有后劲。1985―2005年20年间河北省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年技术水平的贡献弹性为0.107,因此,河北省在立足加强自身自主创新的同时,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共同推动河北由投入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主导型发展方式。

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可归结为三类:(1)国内企业以供应商的身份和外商以高质量产品用户身份结成长期交易关系,从而获得外商较全面的技术支持以及售后服务和技术培训。这对于东道国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新产品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2)受雇于跨国公司的当地员工,由于人员流动也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3)在有效竞争机制下,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对国内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当地企业通过模仿和改进也可实现技术进步。因此,促进外资企业与省内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将是河北省今后制订引资政策的核心目标,而且产业关联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等后向关联,而且要加强省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方面的前向关联。同时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增强产业配套设施,发挥聚集经济的功能,积极支持外资企业进口河北零部件,从而使关联产业发展的外资溢出效应得以更好地发挥。其次,河北省应该大力引进有利于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项目,控制外商独资经营的比重,保证合资企业的力度,对于那些技术含量小的项目和不予转让技术的项目予以一定的限制,实现引进外资与推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目标。再次,人力资本存量是促使产生外溢的重要因素,因此,河北省应该切实把培养和吸引高素质涉外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培育,提升河北省人力资本水平,引导人才双向流动,促使技术溢出。

五、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投向调控水平

2006年河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排名前4位的依次是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和保定,其中唐山占河北全部利用外资的24%;石家庄占河北全部利用外资的20%;秦皇岛约占13%;保定约占10%。这与河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而河北省经济不发达地区,如张家口外商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占全省的2%。可见,由于河北各地经济发展存在的差异,导致外商投资地域分布不均衡。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选择在能保证其投资利益的区位。东道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区域内部各个地方投资环境的差异和优劣,必然导致外商投资在区位选择上的差异,从而出现外商投资在区域内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在河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应从非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协调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们还应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平衡区域发展。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上,应该从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充分发挥河北经济开发区和河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带动作用。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开发区应根据各自特点,围绕自身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确定龙头项目,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投资项目,提高产业积聚度,使之成为河北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第二,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其独特的“两环”区位优势和京津冀经济圈强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和完整的产业基础,加快形成城市化集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包括产业前向和后向关联、劳动力集聚、企业家集聚效应)等。以曹妃甸崛起为契机,加快秦皇岛、京唐、曹妃甸、黄骅港四大港区建设,谋划一批项目,重点对外招商,尽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港群体系和周围相关配套服务体系,进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河北省又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连接“三北”地区的枢纽地带和商品流通的中转站,也是“三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凭借四通八达的运输系统,直接辐射东北、西北和华北市场,是外商开拓内地市场的必争之地。河北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形成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和“路径依赖”的良性循环。第三,要鼓励吸引外商对河北省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对在张家口、承德等贫困地区投资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可以在河北省的管理权限内参照执行国家有关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第四,指导各市县建立项目库和充分利用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各市县对外开放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推动作用。

六、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规模和来源地结构

河北省位于中国外资聚集的东部沿海地区,但无论从外资企业个数还是累计吸引外资金额来看,河北省数据均远低于东部沿海各省的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即从原来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北上”。尽管大趋势

如此,河北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到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仍未达到河北GDP的1/10。另外,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结构单一,以1989-2004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排位,前8位依次为香港,共计48.46亿美元,约占36%;其次为日本,累计13.91亿美元,约占11%;第三为美国,累计11.48亿美元,约占9%;第四为台湾,累计7.49亿美元,约占6%,以下依次为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

有鉴于此,河北省必须把优化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和来源地结构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应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目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以及地区的消化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扩大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同时又要避免部分部门和地区为了追求政绩而极力扩大引进规模,互相攀比,竞相出台优惠政策,不讲质量、盲目引进、重复引进而造成的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等现象,制定和实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计划,从而将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配合实施引资多元化战略,形成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效应,防止其形成垄断,促使其输出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具体而言,首先应该在继续吸引原有香港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吸收欧美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的力度,特别要利用河北省地缘优势,积极扩大吸收日韩直接投资的规模。其次,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河北投资,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河北投资,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以北美、日本和欧盟为主体的发达国家是当今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其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规模大,而且技术含量高,其投资主体一般为大型跨国公司。通过扩大吸收这些发达国家的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对河北内资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推动和示范效应,有利于河北经济实现良性持续发展。

七、创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和渠道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2

[关键词] 贵州省 外商直接投资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贵州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

一、贵州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

1.1996年~2005年贵州省实际利用FDI的情况

表1显示了1996年~2005年间贵州省FDI的变动情况。在“九五”期间,经历了1997年的高峰后,贵州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一直呈下降的态势,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比最高峰时期的1997年下降了近50个百分点;而在“十五”期间,贵州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呈迅速上升趋势,到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0768万美元,比“十五”元年的2001年的2829万美元增加2.8倍多。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处西部地区的贵州省所吸引的外商直接占全国的比重是非常小的,如2003年贵州省吸收的FDI仅占同年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数的1.1‰。

表1 1996年~2005年贵州省利用FDI情况

资料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01年~2005年),贵州省商务厅电子政务网,gzcom.省略/zhengwu/info/guiz-wjm.

2.外商直接投资在贵州省的行业分布

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来看,一般来说,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是由外资投向所决定的。近5年来贵州省利用外商FDI的行业分布情况如表2。

表22001年~2005年贵州省FDI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同表1。

表2可以看出,近五年外商投资的产业特点是:(1)制造业是外商投资密集的行业。从2001年~2005年,投资于制造业的企业依次为41、21、41、35、23家,新增投资额也由2001年的2401万美元,增加到5542万美元,增长了1.31倍,占当年外商投资总额的50%以上。(2)采掘业、农业(农林牧渔)、房地产业三个行业是利用外资的重要行业,以2005年为例,这三个行业所占外商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2.31%、2.22%、1.41%。(3)交通运输、仓储及通讯邮电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艺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等行业是外商投资很少或很少投资的行业,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投资回报率比较低、利润空间小、收益风险大、周期较长等。(4) 贵州省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外商投资,但在各行业中,外商投资资金的集中度也不一样。如2005年投资的60家企业总金额为10768万美元,平均每家企业投资179.47万美元,其中最高的是社会服务业,平均236万美元,最低的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平均0.75万美元。(5)在许多现代服务业领域中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利用外资严重不足。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贵州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十五” 期间贵州省的GDP一直保持着较强进的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我们选取1992年~2004年的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社会固定总投资(FI,选取社会固定总投资中除去港澳台和外商投资部分)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经济模型:

其中,方程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回归系数t检验值。可以看到,上述方程式的拟合性较好,但其中FDI的t检验值并不明显,所以还不能过分夸大FDI在贵州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和贵州省经济增长的统计关联,我们以FDI作为解释变量,GDP为因变量,取双对数模型,建立回归方程。

这个方程式的拟合性并不是很好,R2偏小,说明解释性不高。在(1)式中虽然有较好的解释性,但可以理解是社会固定总投资对GDP的贡献显著。所以,可以初步认定FDI对贵州省的经济增长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并不明显。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利用FDI的对策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省要有效地吸引外资,必须不断的改革创新,用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走出一条适宜于自身吸收利用外资加快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从贵州的现实情况及其FDI的发展趋势出发,可以从外商投资环境、投资产业和投资方式三个方面来吸引和利用外资。

1.打造完善的软硬件,创造良好的引资环境

政府应营造培育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一是深化政府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创建高效、廉洁、规范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及时帮助外商和企业解决困难;二是加大对外政策的宣传力度,保证政策公开化、透明化,健全和完善与外商投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真正做到外商投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降低外商直接投资的风险,增加其投资收益,以吸纳更多的外资;三是加快微观主体的培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消除地方和行业壁垒,树立起良好的信用道德观念;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建设,这是吸引外资的先决条件,也是促使投资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2.进一步扩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矿山和旅游等资源在全国具有显著地位,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这些资源远未得到充分利用,把外资引入这些领域进行开发利用的前景极为广阔。积极鼓励外商进入这些领域,可以形成能源、交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特色旅游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资格局。同时,积极利用第一产业优化,主要对出口商品进行深加工,并注重提高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拓展引资方式,多渠道、多方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3

关键词:大陆市场 直接投资 决定因素 新变化

一、大陆市场外国直接投资的新变化

外商对大陆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始于改革开放的摸索起步阶段,后经历了1999年到2005年的飞速发展阶段,从2006年开始步入调整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出新的变化。据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15244.22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外商直接投资2269.37亿美元,中国大陆市场外商直接投资1239.85亿美元,中国近几年一直稳居第二,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8.2%。大陆市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潜力虽然巨大,但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外商直接投资额减少,一些外资企业纷纷撤资,大陆市场的直接投资比例大幅下降。2012年全年非金融领域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4925家,比上年下降10.1%。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17亿美元,下降3.7%。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的比例日益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也不断变化,如表1中数据显示,制造业仍以488.7亿美元占第一位,占总比例的43%。但与09年相比,下降了9%。在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从09年的34.3%上升到46%。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开始优化,中西部实际使用外资的比例开始增加,特别是05年后由于外资政策的调整,中西部地区受惠于相关政策、凭借成本优势,吸收外资增长相对较快,外资总规模中所占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在但始终未突破20%,东部所占比例基本维持在80%以上。

外商投资方式逐渐演变,从改革开放之初以中外合资为主,到外商独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三种方式并存。

后危机时代,大陆市场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的特点和变化,努力朝“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大力迈进。

二、外商对大陆市场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后危机时代,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因素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新变化包括多个方面,这就需要结合实际的数据和相应的理论,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

1.外商对大陆市场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1)经济因素

近年来,经济因素成为影响外商在大陆市场直接投资的首要因素,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投资成本以及市场水平等多个方面。因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是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进而实现资金收益的最大化。一般而言,经济持续增长区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情景,存在着较大的潜力,因此往往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考虑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投资成本低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直接诱因之一。以劳动力资源为例,外商选择直接投资区域时,会避免流向工资高且生产力低的地方。外商投资会更加倾向于那些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在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水平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外商对大陆市场直接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规模大且容量大,能够很好的适应外商发展经济和产业开发的需要,并且大陆的消费水平和能力较高,选择在大陆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可以更加便捷的接近消费者和市场,进而节约了运输成本,并能够及时了解市场的需要,最终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软硬件环境因素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政府的调控措施、金融制度、东道主对待外商投资的态度以及投资环境,其中投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考虑中,会更加倾向于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完善、政治稳定性高、政府与东道国有协议和合作关系、全球化及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程度高、加入国际协议及法规的国

家和地区。另外完善的基础设施,才会为投资提供便利,基础设施与外商投资呈正比关系。

(3)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对于吸引外资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的制度和环境可以有效的降低各种成本和风险,进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投资的保值增值,大大的提高了区位优势。特别是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大陆市场的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且对相应的地区给与政治优惠和支持,很大程度的调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例如江苏省的三个虚拟变量反应优惠政策,极大的吸引了外资。

(4)研发因素

经济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成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新型因素,特别是在科技是第一发展力的形势下,各个外商开始重视对研发人员和技术因素的考虑,会倾向于具有较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区域,这样可以让产品和技术更加适应市场法发展。因此,先进的研发能力成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型因素。

2.外商对大陆市场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的建模分析

(1)变量的选取

为了研究外商对大陆市场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的变化,需要建立一定的数据模型,这就需要选取合适的变量。以典型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以中部六个省的直接投资情况为例,分别对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进出口状况以及资本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

潜在的市场规模可以为外商带来经济效益,充分为固定资本盈利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规模经济,市场规模与外商的预期投资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与外商直接投资成负相关。就某一个区域的进出口状况而言,其总额的变化直接反应了该区域与国外经济交往的密切程度,是衡量经济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且与外商直接投资成正比例关系。最后,资本形成是以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作为衡量指标的,并涉及到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表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较为活跃,进而有效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构建模型和分析

为了保证变量选取后不会对其主要特征造成影响,并且最大限度的消除异方差,保证变量的平稳性,需要建立多元线性对数回归模型,进而观察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弹性。通过对直接投资单位根检验的分析,可以得出模型的多数变量的水平序列具有较强的平稳性,这就符合协整理论,即变量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并存在着明显的协整关系。根据各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以发现其他变量的变化会对其他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次的冲击可以造成短时间内的偏离均衡位置。为了更加清晰的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需要借助johansson极大似然方法进行检验。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外商对大陆市场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市场规模仍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各个省份吸引外资起到电力决定性的影响。在大陆经济不断发展和开放性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放松了对外来资金流入的限制,竞相采取了一些鼓励政策,吸引外来的投资,因此政策的限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也越来越小。相对而言,随着经济发展成本的不断增加以及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资源和材料因素在外商直接投资决定性因素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外商会选择那些具有丰富原料以及劳动力成本娇滴滴的区域进行投资,以便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在信息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因此外商的直接投资还会考虑到研发人员对经济效益提高的促进作用,因此研发人员因素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对外商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三、应对新变化,促进外商在大陆市场直接投资对策建议

1.加强fdi的决定因素优势,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外商直接投资大陆市场是看中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外商投资的基础保证。中国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的市场机制,优化投资环境。一如既往的对外商直接投资推行鼓励政策,消除外商对东道主国家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顾虑,降低投资的风险,吸引外商投资。从改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外商投资的硬件环境。加大以交通、通讯、市政、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城市用事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体系,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结构,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投资

机会,规划好产业的空间布局。配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工业基础。加强市容建设和环保工程建设,美化城市的投资硬环境,依法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创造良好自然环境,使广大投资者安居乐业。

第二,要改善外商投资的软件环境。改变我国信用服务业弱势状况,努力营造一个全民守信的信用环境,给予外商良好的金融环境。政府应将公平、优良的投资环境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出点,从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需要。避免为了吸引投资,轻率承诺。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强调公开化、公正性,落实各项政策,促进区域内企业的发展,从而吸引区域外的投资者加盟。区域要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进而引起外商投资的兴趣,实现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

2.有步骤的提高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

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有序地开放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领域;放松对商业、外贸、汽车、化工、某些能源、基础设施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等领域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中国政府应该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相关承诺,不断修改一些融资限制,股份限制等来迎合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要求。

3.加快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吸引了外商投资目光,金融危机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是中国吸纳外商投资的最主要领域,但我国政府不鼓励在这些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行业领域投资。因此我国应积极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领域,并逐步放宽服务领域对外商投资在地域、股权、业务范围等方面限制,推动垄断性行业和领域对内外资统一、有序开放。加大力度提高外资在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促进我们第三产业正常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对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2(09)

[2]金相郁,朴英姬.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1(02)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贸易结构;贸易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110-03

1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国际直接投资开始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经营并掌握一定的经营控制权的投资活动。它是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资本国际流动不仅弥补和缓解了东道国的投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在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江苏是个经济大省,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08年度,江苏省累计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8554户,投资总额为4159.30亿美元,注册资本为2203.10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45%、17.9%、16.9%。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好于全国其他省市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超过广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在外资流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江苏外贸出口从1985年的15.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380.4亿美元,增长了近150倍。显然二者发展是具有同步性的。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出口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有多大?造成这种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结论,找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2FDI与江苏省对外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2.1FDI对江苏省进出口总量影响

外资企业1995年进出口金额为67.28亿美元,2008年为3035.6亿美元,随之,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进出口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41%增加到2008年的77%。2008年全省出口总额达到3922.7亿美元,其中外企出口额为1749.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4%。数据显示,总体来说,总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在我国总的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进出口额的贡献已超过了50%。

表1中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对江苏省企业进出口额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充

2.2FDI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1)所需变量及分析指标。

根据进出口方向的不同年度分为以下具体变量: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2);出口额(EX)、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进口额(IM)、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选用1999年至2008年这1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

(2)FDI与进口出口量相关性实证分析。

FDI为当年江苏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FDIC为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因为一般经验认为FDI当年的流入并不会立即引起出口增长,因为FDI企业建厂初期有筹备、引进设备然后再进行生产的过程,所以FDI对出口有一个滞后效应,又考虑到资本的累积效应,因此在对FDI对江苏出口总量影响的分析中运用FDI-2,FDIC两个变量,EX为当年江苏对海外的出口额,IM为江苏当年从海外的进口额。

根据表2所列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前两年外商投资额与进出口额的相关性。

表21999-2008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额情况 (单位:亿美元)

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2)、出口额(EX)、进口额(IM)。

从输出结果表3中,每个变量都有三行数据:第一行为该变量与相应列上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第二行为相关系数检验的相伴概率值;第三行为参与计算的观察值个数。从表第二行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前两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江苏的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具有某种线性相关性,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比前两年的外商投资额与进出口的相关性更强,简单相关系数达到了0.944,0.926,而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出口的相关性又超过了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关系数达到了0.950,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进口的相关性超过了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关系数达到了0.927,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都通过了统计检验,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首先说明了江苏外商直接投资额对江苏的进出口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看到FDIC,FDI-2与进出口的相关系数更大的现象,这说明了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存在时滞性的特点。之外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当年的出口促进作用大于进口。

表3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口量、出口量的相关系数

表4中所列数据为1999-2008年江苏省各年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情况。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由于时滞性强,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相关性比较大,因而为了改进研究结果,除了选用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以外,还选用了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作为研究对象,以FDI-1来表示。

先研究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当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的相关系数。其次以出口为例,选取FDI-1与EXM,EXP,EX分别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直接投资额与初级产品出口额,制成品出口额,出口总额作回归分析,分别以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制成品出口额(EXM),出口总额(EX)为被解释变量,以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为解释变量。

表41999-2008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贸易结构(单位:亿美元)

注: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当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

如表5所示,外商直接投资中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当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上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均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出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重与外商直接投资有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当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这反映了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5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系数

由此可得方程:EX=339.467+0.674FDI-1(3)

以上的三个方程FDI-1的系数的T值都比较大,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大于t检验的临界值,表明系数都很显著,可以用来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1)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工业制成品出口就提高0.667倍,在(2)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初级产品出口就提高0.007倍。在(3)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总出口就提高0.674倍。这表明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改善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机器和设备。可见,相对于初级产品来说,外商直接投资更能促进工业制成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结构有显著的改善和优化作用,而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总结与建议

3.1总结

由于长三角经济带造成的磁场效应,再加上江苏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江苏投资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突破了先前以港、澳、台为主的局面,并且在加入WTO后欧美发达国家在江苏的投资逐步扩大。

外资在江苏以制造业为切入口,向商业、证券、保险银行等服务业和多领域渗透的步伐明显加快。

FDI在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均衡增长,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FDI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有短期的需求拉动效应,也有长期的供给创造和溢出效应,但长期效应小于短期效应。因此,合理借助FDI的区域分布来逐步消除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2相关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地区聚集效应。

首先,要重视投资的硬环境建设。江苏在投资硬环境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昆山地区开发区先后投入30多亿元用于交通、通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在投资软环境上,应特别强调树立服务意识,实行“亲商”政策,始终使外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形成有利于FDI发展的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后,苏中、苏北地区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吸引FDI的有利因素。苏中、苏北地区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包括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实行,发展为FDI服务的配套产业,增强为FDI服务的意识。

(2)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外资流向。

目前,在外商投资的具体行业上,制造业投资比重仍然较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以及化学、纺织、机械、冶金等产值比重排列前位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江苏省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往第一、三产业延伸。对于第二产业,关键是要注意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在引资政策制定上,应该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有所鼓励,积极引导外资进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门,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

(3)加强内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

中国过去多年引进外资的教训之一就是以“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失效,多数外商愿意转让的标准化技术不但无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反而导致低水平建设的重复,而重化工业赖以升级的先进技术,外商要么不予转让,要么作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占技术秘密,把中方人员严格地隔离出来。因此,对江苏内资企业来说难以通过这种利用外资方式达到学习目的,只能造成国内产业发育、壮大的市场基础丧失。而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由于内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反而造成其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内资企业要取得技术的根本性突破,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研发能力。进而,即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可以促使外资企业采用更高的技术水平,扩大其技术溢出效应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研发合作,加大内外资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内资企业可以有效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最终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4)促进自主品牌成长。

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竞争能力上。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优势,通过延伸产品的加工深度、精度,提高最终产品和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实现“以质取胜”,创自己的品牌。政府应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加快科技创新的载体建设,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的全国专利技术产业工程的一系列政策,配合出台有关地方措施,优化专利市场环境,采取各种方式,让专利的拥有者与需求对接,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对外贸易要进一步推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优先发展和扶持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重点扶持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施以质取

胜策略,狠抓出口商品质量;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加快形成品牌优势,最终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白承彪.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省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李志森.FDI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梁颖.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任为.我国FDI国际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08,(9).

[6]李海波.FDI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财经科学,2008,(10).

[7]霍爱英.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8).

[8]林杰斌,刘明德.SPSS10.0与统计模式建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梁瑞.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以1994-200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8,(11).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中部 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结构 升级

一、中部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现状

外商在我国中部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1997-2005年,中部地区这三个行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分别为55.72%、14.19%和6.52%,见表1。与东部地区不同的是,中部地区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吸收了较多的外资,该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比重为8.48%,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资源优势逐渐显现。以上四个行业领域实际吸收外资额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额的比重高达84.91%。与东部地区相比,尽管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也集中在制造业,但集中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67.27%)。此外,中部地区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领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仅为1.93%,小于东部地区的相应比重3.69%,中部地区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转移,中部地区吸收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1、投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未能结合地区产业优势。中部地区农业基础好,很多省份是我国的农业大省、重要的产粮地区,农业发展潜力大,合理引进外资及外国的先进技术,将会引导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更好地发展。但外商对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却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未能发掘中部地区的农业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地理位置好,铁路、内河航运比较发达,矿产资源丰富,但在自有资金和技术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优势未能更好地体现出来。外商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从目前情况看来,显然难尽人意,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引资力度。

2、投资方式结构不合理。外商主要以“三资”企业的形式对中部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在中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初期所占比重很小,但从90年代起开始加速,实际投资占FDI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已达51.49%,在“三资”企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外商在进行投资时越来越倾向于以独资企业的方式进行投资,而不太愿意与中方进行合作投资或合作经营。这样的投资方式因为没有中方的参与,很可能使得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降低,降低了外资利用质量。

3、投资行业单一,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目前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及第三产业中关联效应较低的房地产及公共服务业,两者约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73.58%,而投入第一产业农业及第二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的比重严重偏低,总计不足10%。此外,投入金融、保险、商业、外贸、信息服务业等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中部地区外资吸收数量却非常有限。虽然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投资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但由于这些公司主要投资于信息技术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其他行业的投资却很少,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仍然不均衡。

通过对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外商对我国中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无论从投资数量还是投资结构上看都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偏小、投资方式结构不合理、投资行业单一以及投资行业关联度不够等问题。

三、FDI促进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1、以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外资的利用如果不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划,不但不会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大的贡献,还有可能造成重复建设,扰乱本地区的产业生态系统,与本地区产业调整思路背道而驰。中部地区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应对外资加以合理的引导。

(1)产业引导。要把引进外资同调整中部八省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牵动中部八省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应立足区域优势,加快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步伐,走农业产业化、科技化的路子,充分利用外商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2)技术导向。应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努力实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项目转移,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项目占据中部八省引资项目主导地位的局面,使相关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

(3)领域导向。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行业比较单一,必须改变中部八省目前外商直接投资领域过窄的现状,努力拓宽外商直接投资领域。要适应国际直接投资产业、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外贸、通讯等行业提高利用外资比重,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比例;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生产性行业和关联效应较高的行业,控制外资投向容易聚集泡沫而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房地产等行业。

(4)不断创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目前要下功夫引进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大公司、大财团来中部地区投资大型项目,尤其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中部八省之间应加强联合协作,合理调节产业的布局和产业合作,积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引进外资嫁接改造,适度发展外企并购,优化资本配置;同时加快中小企业放活,允许外商收购、兼并、租赁、承包中小企业,促进外资分配合理化。

2、以技术吸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可以填补国内某些领域的技术空白,而且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大量科研经费,也为我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更好地通过吸收外资创办先进技术型企业,加快中部地区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中部八省要更好地调整对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的技术转移的心态,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为提高中部地区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服务。技术吸收和引进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技术外溢效应。一般说来,在主要的三种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中,合资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效应最大,合作企业次之,独资企业的技术、管理外溢效应最小,然而对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只有独资企业对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产生了正效应,而合资和合作企业对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没有明显的作用。这说明中部地区的中方企业在同外资合作的过程中没有利用好外资技术、管理上的优势,技术外溢效应低。中方应完善内部治理,给外资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才能极大地发挥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

(2)将引进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出自己独立自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是开放政策成功的标志,是国家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基础。之所以要强调民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因为已有的国际经验表明研发和创新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民族企业。因此,与发达国家的产品抢占市场,必须抓好技术改进环节,争取产品的核心技术,确立比较优势,推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发展。

(3)改善自身条件,增强技术吸收能力。东道国企业技术能力、人力资本存量、内部治理结构、组织管理模式等条件都会影响技术溢出的效果,这些相关因素被统称为东道国的“吸收能力”,人力资本是决定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却发现,FDI对中部地区没有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人力资本存量对产业结构也没有正的影响,这说明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在承载技术外溢的过程中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部地区尽管教育条件、高校的发展在全国处于较高的水平,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但在本地区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人才大多外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留住人才,成为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留住人才,必须改善自身条件,从业人员的待遇、福利、学习机会等,都应该得到改善,尽量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0(2).

[2] 卢荻:外商投资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和区域分析证据[J].经济研究,2003(9).

[3] 董国良: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及发展趋势[J].经纪人学报,2006(2).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6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投资领域 投资环境 投资贡献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0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153个,总投资371.6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l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亿美元。外商投资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投资规模:外商实际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2000年开始,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态势。大项目投资又有新突破,2004年l—9月份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7项。(2)投资方式:已由中外合资经营为主转向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合资项目520个,合作项目14个,外商独资项目达到674个。(3)资金投向:外商投资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但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二产业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实际外资。200年宁波外商投资项目共1209个,其中第一、第二产业为1154个,第三产业为45个。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可持续发展理念日趋显现。(4)资金来源: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近两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增幅明显。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德国、英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增长较快。(5)地区分布:南北差距比较明显。鄞州、余姚、慈溪、北仑、镇海等县(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要大于南区的奉化、宁海、象山。(6)引资方式:重新整合、利用民企的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正成为宁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快、竞争力强,借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可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民企的不断壮大,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稳固,也可以吸引境外企业与民企合资合作,这是“双赢”。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苏州的比较

(一)总量比较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量上与苏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3年宁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3亿美元,虽然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但与排名第一的苏州的68.05亿美元相比,差距达近51亿美元之大。1998年到2003年6年苏州累计合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616.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232.22亿美元,而宁波这两项指标则分别只有96.5亿美元和53.55亿美元,不及苏州2003年一年的合同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可以看出与苏州相比,不管是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宁波总量偏低。

(二)外商直接投资构成、投向比较

无论是苏州还是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国家为辅。以2003年为例,在两地投资处于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有七个国家或地区相同,说明两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结构单一,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过度集中。同时宁波和苏州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也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幅射影响、带动力比较

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缓解两地建设资金短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经济的参与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宁波与苏州相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宁波市经济的贡献度还不高,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大。一在涉外税收占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上,1997年以前,两地比重差不多,但1997年以后,无论是在绝对值上还是在比重上,苏州都高于宁波。二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宁波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2003年也只是17.17%,而苏州这几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45%左右,说明宁波投资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明显不如苏州。三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莺上,宁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偏低,长期徘徊在30%左右,而苏州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就达到60%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86.3%。这说明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外贸的拉动作用也明显不如苏州。四在三资企业从业人数上,从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在城镇从业人数中的比重来看,宁波和苏州两地的比重差不多,近几年都在40%左右,这说明两地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都差不多。

三、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困难

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落后,这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

对利用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宁波对利用外资的作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一点上,而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出口创汇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不仅领导重视程度明显偏弱,而且支持、鼓励利用外资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少,与周边省市相比,往往落后一个节拍。

(二)配套条件不够强

宁波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要素积聚程度较低。外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进入,一般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当地有没有大量的可用人才,信息是否灵通,企业配套资金能否保证,相关行业是否发达,市场潜力和辐射能力有多大等等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宁波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工业布局呈现“低、小、散”的状况,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地区布局分散。1988年财政体制改革后,浙江实行了“省管县”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虽可调动各县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加剧了生产力布局的分散局面,各县(市)产业结构雷同、低层次竞争,不利十生产要素集聚。加上全省城市化进程慢,小城镇数量过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如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广东有31个,山东有27个,江苏有22个,浙江仅有8个。这样,必然造成浙江工业企业布局重复雷同、生产配套半径过大、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质量的控制和要素的集聚,一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难以落户。

(三)工作体制不够顺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包含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做好接轨上海的文章。全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机构不够稳定,专业招商队伍力量不足;管理体制不够统一,项目管理、招商工作、外企管理都比较分散;招商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的成本较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招商网络不够健全,招商方法不够灵活,大项目批准难,公关手段少,变通方法少。

(四)投资环境不够优

有关政策的科学性不够,透明度、稳定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政策编纂不及时,优惠政策承诺随意性过大;法律制度还难以满足外商对投资保障的心理要求,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不力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商的税外乱收费现象仍时有发生,涉及外商的经济纠纷发生频繁,外商投诉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

在服务机构建设上,除宁波开发区、保税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各级开发区都没有建立完整的投资服务机构,市里虽然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但服务、协调的制约很大。各地重招商、轻服务,不能为外商提供咨询、注册、建设、经营全过程、全方位专家式服务。服务工作不够深,服务效率不够高。

(五)舆论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与沿海其它省市相比,广东的招商重点为港澳,福建为台湾,上海为欧美大公司,江苏为新加坡,山东为日本、韩国,目标均比较明确。而宁波始终没有在招商的重点国别上有明确的定位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部分招商队伍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个地方,钱花了不少,效果却寥寥。在招商项目准备方面,宣传资料十分简单,引不起外商的注意;项目资料也难以集中。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原因,符合浙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喊了多年始终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国家级新闻媒体对宁波的宣传力度与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比相去甚远,宁波主要媒体很少有外语节目或宣传国外先进技术信息的专门栏目

四、宁波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宽领域有重点地利用国际资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向传统农业改造、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领域;重点吸引外商资金投向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arms0造等六大成长性产业;抓住我国开放服务业的契机,加大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和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领域的引资力度。

(二)做好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目前宁波的企业建设中,港澳台中小企业存量投资已经很大,今后引进国际资本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上,争取更多国家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投资设厂,并促进已投资跨国公司积极增资扩股。要制定更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国外高技术企业来投资,以提升宁波的工业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加速折旧,优先提供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等,来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转让先进技术。通过实施企业r&d退税补贴,提高财政科技投资支出比重,优先提供土地、建筑、运输、电力等政策措施,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在宁波设立r&d机构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