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文1

一、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持续改进的节能管理机制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对近千家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审计发现,虽然节能工作开展多年,但是节能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能源计量统计薄弱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制订标准入手,沿着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的路径,开展了能源管理体系研究和建设。

2008年6月30日,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DB37/T1013),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从钢铁、化工等行业选择了8家有代表性的企业,指导他们建立能源管理体系。2009年我们完善了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出台了《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评价指南》、《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等配套标准,编写了培训教材,成立了咨询专家组,逐步扩大推广范围。截至去年,已在68家企业开展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其中13家通过了认证机构认证。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就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在企业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构建四个机制:一是构建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实现主动收集并自觉贯彻节能法规、政策和标准;二是构建能源利用全过程控制机制,实现对能源利用的各个过程和环节进行策划设计、运行控制、监测分析;三是构建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实现主动追踪、获取、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四是构建节能文化促进机制,实现企业逐步完善节能制度,员工逐步提高节能意识、养成自觉节能习惯。从而实现节能工作持续改进、能源消耗持续降低。《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对企业的10项要求,都可以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因此,我们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山东省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总抓手。

在山东省开展能源管理体系研究和建设过程中,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GB/T23331)和国际标准(ISO50001)分别于2009年3月和2011年6月。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促进企业节能工作的新方法,得到国内外普遍认可和积极推进。

二、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造就专业化高素质节能人才队伍

企业作为节能主体,节能管理队伍专业知识不足、整体水平不高、人员不稳定的问题一直存在。2007年,我们按照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于“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的要求,开始了研究和试点。2009年,山东被确定为全国能源管理师试点省,这项工作进入了快车道。目前,已有3956人取得能源管理师资格,在1843家重点用能企业履行节能管理职责。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组建课题组和咨询专家组,明确研究试点的重点、步骤和责任。

(二)设计管理制度

制定了《山东省能源管理师管理办法》、《山东省能源管理师资格培训和考试实施细则》和教学考试大纲,对能源管理师资格取得渠道、报考条件、培训、考试、岗位职责,以及用能单位配备能源管理师并支持其履行职责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三)精心编写教材

我们组织了100多名专家,历时四个多月,耗资100多万元,编写了包括《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节能技术》和《节能法制与政策制度》三个分册的完整培训教材。

(四)完善教学工作

在全省设了4个辅导点,配备了30余名老师,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提前1—2个月把教材发给学员自学,然后集中辅导。

(五)严肃考试纪律

实行全省统一考试和教考分离。成立独立于教学组的命题组,辅导教师不得参与命题工作。省节能监察总队与所有涉题人员签订保密协议,确保考试公平和质量。

(六)发挥能源管理师作用

从企业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和节能监察机构现场监察等工作反馈的情况看,有能源管理师的企业工作质量和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企业。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为能源管理师履行职责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打造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平台

“十一五”以来,山东省一些企业建立了集能耗数据采集、实时监测、分析调控为一体的能源管理中心,带来了2—5%的节能量。2009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能源管理中心在企业尤其是耗能大户,有需求,有作用,但水平参差不齐,效果差别较大,主要是缺乏有效指导。于是我们有计划地加强了这项工作。

(一)培育能源管理中心示范企业

支持钢铁、有色、化工行业4家基础比较好、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建立示范性能源管理中心,以发挥引导作用。

(二)出台《加快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的意见》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将建设100个示范能源管理中心,从而带动重点企业实现能源管理的三个转变:由条块分割式管理向以远程综合监控为基础的扁平化、高效管理转变,由分散管理向以集中管控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管理向以建立能源系统评价和考核体系为宗旨的价值管理转变。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文2

第三方检测远落后于上游行

国有检测认证机构的机遇与挑战业

矿物质水名称或不再使用

吸油烟机自燃,属产品质量缺陷应理赔

从古城失火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为质量而战——全球三大质量奖纵览

中国认证认可协会首次在境外举办审核员考试

我国应用防伪技术的成功案例

我国实施品牌评价试点工作的情况

我国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

产品认证工厂检查专业要求的关注点

几次玩具产品质量事件的技术分析

我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能源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修订概况

湖北碳交易试点研究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中国人首次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

开展汽车内饰产品环保认证初探

服务和供应品采购及管理探讨

树立家居新标准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我国首席质量官制度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电子商务行业的检测认证业务

西安分中心质量为本创新服务

海尔参与家电节能惠民工程问答

对CCC检查员管理方式的探讨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在京挂牌

我国首个服务外包认证国家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出口转内销产品未经认证案解析

信息安全培训课程列入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培训科目

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CSA广州实验室将增加LED照明和能效检测能力

管理体系审核服务创新与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对认证有效性展开专项监督检查

家电进入香港市场须达到最新电磁场标准

宝钢: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成功案例

未能有效监控现场审核活动行政处罚案例

应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碳强度核算体系

正确理解行业自律全面推行行业自律

应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碳强度核算体系

未能有效监控现场审核活动行政处罚案例

启明星:管理方法科学绩效回报显著

家电进入香港市场须达到最新电磁场标准

天津对认证有效性展开专项监督检查

有害物质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发展动向

UL与SGEPRI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BSI中国内地与香港业务合并

国外碳排放评价制度介绍及启示

国内首家合资第三方汽车零部件实验室落沪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文3

关键词:烟草工业企业;节能降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切实保证。企业是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主体,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将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对于烟草企业来说,创建节约型企业是促进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

二、辽宁烟草工业能源管理现状

1.生产系统划分为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附属生产系统

企业主要生产系统包括制丝生产和卷接包生产,制丝生产过程主要是片烟的按比例掺配、回潮、加料、切丝、掺配加香等,卷接包生产过程中主要是将烟丝卷制成烟支,并包装成盒、成条并装箱。辅助生产系统各用能设备类型多属于公用工程通用设备,如锅炉系统、空压系统、空调系统、制冷系统等。附属生产系统中包含办公、照明、厂区内与生产有关的运输等,其用能设备多为电灯、办公设备、厂区内生产用运输车辆等。

2.生产用能特点

卷烟生产所需要的能源主要为电能和热能,与之对应企业外购能源种类包括电能、燃油。从购入情况来看,电能从国家电网购入,热能的获得是靠购入燃油通过锅炉燃烧将水气化产生蒸汽,制丝生产线的叶丝气流烘丝是靠燃油在燃烧炉中燃烧产生高温气流。

电能:生产设备机械运动的动力驱动;设备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的能源;空压机、真空泵、空调系统、生产运输设备(电瓶车)等能源转换系统的能源;照明能源。

蒸汽:提供生产设备所需要的热能;增温增湿设备及干燥设备所需要的加工介质;一些真空设备的动力来源;空调制冷设备的动力来源和调湿介质等。

煤、燃油、天然气:主要是用于锅炉产生蒸汽,供下游环节使用。部分燃油、天然气用于制丝生产设备配备的燃烧炉,通过燃烧换热产生高温气流。

3.企业能源消耗水平

从数据分析看,2009年,行业万支卷烟综合能耗水平为4.08kgce/万支,先进企业为1.95kgce/万支;2010年,行业万支卷烟综合能耗水平为3.61kgce/万支,先进企业为1.14kgce/万支。行业总体消耗指标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走势,但由于气候特点、管理水平、工艺设备的不同,先进企业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反映出行业内各企业消耗水平的参差不齐。

从数据分析看,企业一、二级能源计量相对完善,三级计量不足。主要是电表按照工段配置而不按照单机设备配置,蒸汽仪表只在耗汽量较大的设备配置,仪表配置的不足影响能源消耗的精确监控和管理。

5.用能管理状况分析

(1)岗位设置:在公司一级设置有经济运行部负责全公司的能源管理工作,经济运行部内设置有生产设备科,在课科内设置有设备管理员具体负责。在工厂一级设置有生产设备科负责本工厂的能源管理工作,在科内设置有专管员负责工厂的能源管理、统计等工作。在生产车间、能源动力车间设置有技术员负责车间内的能源管理。

(2)制度建设及考核:由经济运行部负责组织制定了公司层面的能源管理制度,两厂细化制度及工作流程,制定了本厂的制度。能源考核在公司总体考核体系中体现,由公司制定年度考核指标下发两厂,工厂进行指标分解,对各部门按照季度考核。

(3)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方面:企业统一制定了《监视测量装置管理规定》制度,规定了企业内部计量器具、测量设备的采购、使用、检定、报废等具体管理要求和工作流程。规定了对人员的培训、授权等管理内容。

(4)企业能源统计管理信息化建设:营口卷烟厂已经有能源管理系统,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电能、蒸汽、燃料油、新鲜水等在企业和车间层次的统计基本实现了在线数据的实时采集,并通过网络实时传递到能源管理部门,沈阳卷烟厂采用离线方式,由人工每日记录。

三、企业能源管理问题及节能降耗探索

1.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置、计量体系建设。从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置率看,一级、二级计量的设备配备相对较完整,能基本满足企业能源计量及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开展,三级计量仪表配备率不够。目前烟草行业已经在制订行业内的“能源计量器具配置”标准,企业应积极在技改或设备维护修理过程中一次性按照要求配置齐全计量器具。完备的计量器具配置还应辅以完善的计量体系,企业应按照能源购入贮存、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和最终使用四个环节设置对各工序及车间各种能源消耗建立分类统计报表,保证整个计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能源管理制度建设及考核。企业虽然建立了基本的能源管理制度,但制度的周密性及可操作性体现的不强,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仍然偏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不仅要体现企业的战略和管理理念,具备一定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还应与国家的节能减排战略结合,体现出烟草行业在国家节能减排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009年11月1日,我国已经正式实施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烟草工业企业应积极推动此项标准的贯标工作。在能源指标考核方面,应注重能耗指标考核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能源考核指标不仅应在行业内进行横向对标,也要与企业发展历程进行纵向对比。

3.卷烟生产活动组织。卷烟生产的组织方式对能耗影响也很大。由于生产中,更换牌别时需要清扫设备、生产间歇的非生产能耗以及辅助生产设施能耗都在发生,因此,需要企业进行研究,科学的组织生产,合理安排生产时间以及叶组顺序,减少设备的等待生产时间的能耗,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比如,湛江卷烟厂提高批次叶组供应量,一次投产1万公斤以上进行连续生产,减少了停产间歇时间,就减少了非生产能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4.企业节能技术应用与项目管理。在新技术改造企业,企业应利用改造时资金充裕、场地不受限的优势,加强新节能技术的应用,比如沈阳卷烟厂技术改造中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可有效降低能耗。在厂房建设中也要注重各种保温材料、技术的应用。目前能源合同管理模式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与传统的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模式相比,能源合同管理是一种市场机制,达到项目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目标的同时,还能为合同双方带来经济效益,减少了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项目的风险。

5.企业能源品种选择。从目前能源利用水平上分析,使用商品化蒸汽最节能,其次是使用燃油,而使用天然气和燃煤时能耗较高;从经济性能来看,使用蒸汽和燃油时费用最高,其次是天然气,而燃煤的费用最低。因此条件具备的企业,应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石油的选用,或者企业直接购进商品化的蒸汽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沈阳厂的异地技术改造中,已经考虑在锅炉中使用天然气代替燃油,可节约成本30%以上。

6.企业能源转化消耗设备选型。企业电能转换和输送损失在1~11%,这是一个很大的节能空间,合理的有效荷载率将有效降低能源损耗,因此企业应利用社会资源。坚持每1-2年做一次三相平衡测试,并注重变频节电技术,电磁调控技术的应用。烟草企业的另一部分耗能重点是燃油燃气消耗,国内大部分锅炉热效率85%-95%,因此应选择热效率较高的锅炉,安装锅炉节能器的会比原先能提高5-10个百分点的热效率。这方面初始投资成本可能很大,但3年之内的综合效益确是可观的,也值得企业投资。

四、结束语

节能降耗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课题,全面节约能源和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企业建立“在节约中发展、在发展中节约”的长效机制,加强设备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培育,把节约意识渗透至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角角算效益”,以实际行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闻洪春.《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解读与应用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1:1-2.

[2]熊月宏.六西格玛方法在节能项目管理中的运用[J].项目管理技术,2010,11.

[3]王其营.能源在企业设备管理中循环利用与代用的设想[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1.

[4]雷仲敏,等.能源技术经济分析[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5]钱伯章.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科学出版社,2008.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文4

虽然我国机械工业节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机械工业发展现状与节能的紧迫形势很不适应。一是机械热加工工艺技术明显滞后。热处理是事关机械零部件使用寿命的极为重要的关键工艺,机械零件70%~80%,机床零件60%~70%,工具的100%都要进行热处理。热加工技术落后,导致全行业热加工的能源单耗明显高于国际工业发达国家。以铸造工艺能耗为例,我国每吨铸件消耗标煤0.55~0.7t,国际先进水平为0.3~0.4t标煤,每吨铸件铸造工艺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约80%二是一些宜于采用先进工艺装备实现集中规模化生产的热加工却生产分散、重复严重,管理水平低下,无法采用先进工艺,挤占了市场,影响了先进企业优势的发挥。三是机械产品总体水平偏低,多数产品能源效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内燃机耗油指标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左右;发电设备每千瓦时燃煤至少比国外多50g,等于一年多烧1亿t煤;工业锅炉运行热效率只有65%左右,比工业发达国家平均低15%~20%;大部分电动机运行效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低10%~30%。四是材料利用率低。以轴承套圈的材料利用率为例,我国落后企业为30%~40%,一般企业为50%,先进企业为70%,国际先进水平为75%。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节能环保意识淡薄,能源管理体系不健全,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工艺装备水平落后。

二、机械工业节能潜力及其节能目标

1.机械工业的节能途径

机械工业的生产节能主要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电、水、汽消耗,并把产生的热量等副产品加以利用。目前我国在上述方面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除了变频技术节电外,还有先进电力系统优化技术。在水处理方面,可以循环利用,还可以根据水的温度以及气候因素考虑水保暖、冰蓄冷等特殊功效的运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气”,可以回收处理循环燃烧,也可以经过净化用于供热系统。

2.节能潜力分析

(1)生产过程节能潜力分析通过对铸造、锻造、热处理和重型机械行业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提高技术水平,优化布局和规模效益,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十二五”期间机械行业生产过程的节能潜力(标煤)为4000万~5000万t。(2)机械产品节能潜力分析,发展变频电动机、稀土永磁电动机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促进风机、水泵等通用机电产品提高用能效率,提高节能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和加工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机械工业产品的能源利用效率。根据对主要耗能产品节能潜力的预测,到“十二五”期间机械产品的节能潜力(标煤)约为2亿t。

3.节能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经过测算,“十二五”时期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标煤)由2010年的0.40t下降到2015年的0.31t,年均下降4.9%,5年累积节能量为4653万t。其中,铸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减少(标煤)0.496t,锻造业每年节能约(标煤)40万t,热处理单位产品能耗减少150kW•h/t,内燃机降低油耗10%,燃煤工业锅炉的运行效率提高到85%以上,工业炉窑运行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中小电动机的设计能效指标达到95%,风机的设计能效指标达到92%~95%,泵的设计能效指标达到87%~92%,气体压缩机的设计能效指标达到85%~90%。

三、机械工业节能任务及其实施建议

根据“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重点任务和节能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文5

一、前言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为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国家针对钢铁产业的政策调整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关于钢铁工业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通知》《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管理办法》《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管理办法》《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对推进钢铁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调整产业布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促进了钢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钢铁行业调整的大环境,一方面使邯钢面临了巨大的生存挑战,另一方面也为邯钢下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作为河北省属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邯钢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相关政策,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和技术改造,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二、邯钢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取得的成绩

(一)依托产业政策,邯钢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效果《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了钢铁行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依据产业政策,作为河北省“双三十”重点企业,邯钢把节能减排放到了事关企业生死存亡、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视为创建一流企业的内在要求,把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的梯级利用、废物的综合利用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大资金投入,依靠科技创效、管理创新,加强过程控制,使邯钢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效,圆满完成了向省政府承诺的“双三十”节能减排任务。主要取得的成绩如下:1.超额完成了“双三十”节能承诺指标、任务。“十一五”期间,邯钢累计实现节能量52.64万吨标准煤,超承诺目标(48.93万吨标准煤)3.71万吨标准煤。2.污染减排指标全面完成,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十一五”期间,邯钢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消减了29.5%,吨钢排放量控制在2.83kg以内;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消减了44%,吨钢排放量控制在0.182kg以内,完成了向省政府承诺的污染减排任务。3.能源消耗大幅降低,二次能源利用水平大幅提升。2005年,炼铁、炼钢、轧钢工序能耗分别为440kgce/t、46kgce/t和70kgce/t,到2010年分别降至365kgce/t、-4kgce/t和53kgce/t。2005年,高炉煤气利用率、焦炉煤气利用率、转炉煤气回收量分别为88.17%、99.68%和6m3/t,到2010年提高至97.06%、99.80%和89m3/t。2005年,利用二次能源发电量为5439万kW•h,到2010年全年发电量达到28.9亿kW•h,是2005年的53倍,利用二次能源自发电占总用电量的60%以上。工业污水实现闭路循环再利用,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97.13%。4.完善了能源管理制度,通过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邯钢作为全国钢铁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于2010年4月通过了认证。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利用系统的思想和过程方法,以及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确保能源管理活动持续进行、能源节约的效果不断得以保持和改进,从而实现能源节约的目标,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5.完善清洁生产对标,打造绿色钢城。邯钢从2006年开始持续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截至2010年,邯钢所有工序全部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根据清洁生产审核的标准,对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工序指标进行了对标。其中,109项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水平,85项指标达到清洁生产二级水平,基本达到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按照“钢城+绿网,生态+园林”的定位,投巨资开展了绿化美化工作。全方位构筑生态绿化的网络框架,营造乔、灌、花、草搭配有致,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美化格局,职工的满意度和社会认知度大大提高。

(二)依托产业政策,提前完成了淘汰落后任务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安全无保障,是落后钢铁产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采取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动钢铁产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其中,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作为国有大企业,邯钢切实承担起淘汰落后产能的社会责任,严格遵守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加快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产能步伐。2007年,淘汰了5台28m2烧结机,2座50m3、5座150m3白灰窑,淘汰落后烧结产能140万吨、白灰产能30万吨;2008年,淘汰复二重线材轧机,淘汰落后产能40万吨;2009年,按国家规定期限提前2年淘汰了4座300m3高炉,淘汰落后产能170万吨;2010年,按国家规定期限提前1年淘汰了3座25t转炉及配套的公辅设施,淘汰落后产能190万吨。至此,邯钢全面完成了产业政策规定的淘汰落后任务,通过对工艺装备的持续改造、提升,邯钢整体装备实现大型化、现代化,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实现了人、钢铁、自然和谐发展。为鼓励企业淘汰落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国家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给予奖励。邯钢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共取得国家奖励资金近2000万元,并根据管理办法专款专用,实现了落后产能单位的人员安置和平稳过渡。

(三)依托产业政策,实现了产品结构的显著提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的要求。依据上述政策,邯钢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调整产品结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邯钢荣获河北省首批“创新型企业”等荣誉,成为河北省钢铁行业唯一入选全国“创新型企业”的单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架设了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支人才队伍成长通道,为各类人才脱颖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效破解了生产工艺的技术难题。三是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发挥装备优势,实施精品战略,引入产品研发SBU机制,将邯钢的生产、销售、技术、工程、项目、设备、自动化和管理等各部门精英聚集于各SBU组,让各SBU组成员共同面向市场,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符合邯钢发展方向的新品种,有效解决了制约邯钢产品品质提升的难题,新产品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成功开发DC07超深冲冷轧板、DX56D+Z超深冲镀锌板、X100管线钢等新产品近200个,汽车板、管线钢、家电板、优质棒线产品实现系列化、批量化生产。邯钢成为我省唯一一家能够生产汽车整车98%用钢的企业。家电板成功打入海尔、美的、新飞等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四是提高核心技术拥有量。针对产业升级后的装备水平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工艺优化,突破了一批钢铁生产的核心技术,掌握了高级别管线钢、高档汽车面板、高炉低硅低硫冶炼、“一键式”全封闭自动炼钢和“板坯动态轻压下”等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效不断显现。“十一五”,累计申请专利265件,是前20年总和的2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420项,比“十五”增加33%;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9项,居省内企业先进行列。五是促进产品结构调整。通过持续科技创新,有力推动了产品结构调整。目前,邯钢已形成涵盖中厚板、热卷板、型棒线、深加工四系列生产线,十二大类系列精品,产品结构实现了向深加工精品的转变。

(四)充分研究利用产业政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鼓励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国家出台了节能技术改造专项、重点产业振兴技术改造专项等奖励办法。近年来邯钢深入研究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财税支持,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省节能技术改造专项和重点产业振兴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计划,共取得奖励资金1300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其中:60MW煤气发电项目列入了国家2008年度节能技术改造专项,取得国家奖励资金6000余万元;2180mm冷轧项目列入国家2009年度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取得国家奖励资金3500万元;焦炉干熄焦项目列入国家2010年度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取得国家奖励资金1700万元;能源管控中心项目列入国家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取得专项奖励资金1000万元;煤调湿项目列入2011年度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取得专项奖励资金500万元;加热炉蓄热式改造项目,变频节电技术改造项目,焦炉干熄焦项目分别列入河北省2007、2008、2009年度节能技术改造专项,取得奖励资金200余万元。

国际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范文6

我国工业经济肩负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工业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约束日益突出,产业结构性过剩严重,工业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促进实体经济实质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亟待加强。解决我国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升信息化条件下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企业发展模式,发挥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核心和引领性作用,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

重塑企业竞争力

两化融合对于一个企业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大港油田的实践便能很好说明问题。

大港油田是一个矿权面积仅有1.8万平方千米且已走过49年勘探开发历程的老油田。人多、油少、产值低这些特点在大港油田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勘探开发的持续深入推进,勘探对象日趋隐蔽复杂,剩余资源品位越来越差,寻找整装规模效益储量的难度逐年加大。与此同时,油田开发整体进入中后期,陆地老区综合含水高达90.5%,储采矛盾凸显、自然递减加剧、调整治理艰难。大港油田的可持续发展似乎面临很大的困境,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近五年来,大港油田相继发现4个亿吨级、2个5000万吨级整装规模储量区,三级储量连续6年超亿吨,累计达到9.67亿吨当量,迎来历史上第四个储量增长高峰期,为老油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而这得益于信息化在油气勘探中的广泛应用。

大港油田90%以上的开发井实现生产数据的自动采集、远程传输,数据丢失率和误报警率均小于1‰,油藏描述、地质建模、数值模拟、方案部署、井位设计、地面建设、生产运行、动态分析、油水井管护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油田自然递减率5年下降2.5个百分点,油气当量产量连续9年保持在500万吨以上水平,油田开发整体步入指标持续改善、产量稳中有升的良性发展轨道。

“的确,进入资源要素紧约束时期,面临成本上升和需求放缓的‘双重挤压’,这要求我国的企业注重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这是实现新一轮增长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是重要的支撑和跳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电子一所)副所长李新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但历史和国情决定我国我们既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的老路,也不能跨越工业化阶段孤立地搞信息化,唯一可行的选择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而且对于我们来说,两化融合都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需要我们自己大胆创新和努力探索,在大量数据和先进实践案例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炼,挖掘适合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具体做法和路径,并快速、及时、有效地传递给两化融合各推进主体,使得国家政策、社会投融资、IT服务等与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需求相匹配。”

两化融合是一场新的革命,面对如此复杂而又庞大的工程,的确需要政府和企业拿出魄力、能力和勇气。

政府的管家式服务

为了加快推进速度,同时尽量将投资风险和资源浪费降到最低,在两化融合工作上我国政府采取了“强力引导+管家式服务”方式,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为地方和企业出谋划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来看,建立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想法和思路最为成功。

自2008年底以来,工信部先后分两批确定了十六个地方为国家级试验区。六年来,工信部统筹安排部内资源,结合地方实际,支持了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推进。各试验区围绕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基础工作,推动试验区工作走向深入。去年5月份,工信部组织完成了第二批试验区的验收总结。总体看,各试验区都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创造出了宝贵的经验,达到了试验区工作的既定目标。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第二批8个试验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57%,生产业年均增长11.57%,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6.64%,重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7.8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在执行两化融合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法论,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两化融合路子。比如唐山自成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以来,始终坚持把立足实际,努力探索具有唐山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道路和模式作为做好试验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进思路,积极探索和提炼适合唐山实际的推进路径和模式。

结合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密集的特点,唐山坚持把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作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了唐钢、冀东等十几个能源管理中心和唐山三友节电技术应用等100个节能改造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全市的减排监控指挥中心、烟气黑度视频监控、大气环境管理平台和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形成了一个中心、八个系统的环保监控指挥架构。同时,大力推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工业安全生产,建立了面向全市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了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应急预案、台帐等统一备案,确保了各级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安全信息。

此外,唐山借助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带动全市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关联产业的衍生。根据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技介绍,自试验区成立伊始,唐山就明确了以市场换产业的发展思路,力图通过本市巨大的信息化市场的需求,引进外部优质资源带动相关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借机打造唐山的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在促进软件行业发展方面,唐山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促成了中软、东软、用友、中石化下属的石化盈科等一批国内一流软件公司与唐山企业联合组建合资公司,注册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联合成立研发中心等形式落户,成功带动了唐山软件行业和高端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模式创新

为了巩固两化融合的工作成绩,扩大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工信部前不久又出台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为未来几年两化融合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8项具体任务,其中最重要而且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项行动任务是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具体包括4方面内容。首先是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其次,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最后是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