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1

多年来,我国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一直在普及古典音乐知识、提高全民音乐欣赏水平等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来,由于收听率日渐不敌流行音乐节目,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有些音乐电台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时间被大幅压缩,而播出的时间段也越来越偏。整段的黄金时间被流行音乐节目占据。是什么原因导致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收听率下降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部分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听听音乐,只是为了放松心情。然而,有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忽略了这部分听众的收听心理,同时也忽略了古典音乐轻松多彩的一面,在节目中一味展示其高雅性和节目的教育意义,使得人们一听到“古典音乐”就会自然联想到“神圣、严肃、专业”,这几个字眼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让听众望而却步。于是更多的人在闲暇时间选择了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作为调剂。

诚然,古典音乐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其典雅的气质、磅礴的气势、多彩的表现手法是其他众多音乐种类无法企及的。它本身所具备的高雅性和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当古典音乐遇到广播这一现代传媒手段,它的原有属性借助广播节目的传播特性(广泛性、便捷性、优质性、专业性、互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其中尤以娱乐、美育、审美这三大功能最为明显。

这里先了解一下历来受广播古典音乐节目重视的美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美育功能:“移风易俗,莫尚于乐”(出自《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当前,物质文明建设高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健康的、高格调的音乐,不仅能够给人们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可以培养人们纯洁而善良的道德情操。从这一点来看,广播古典音乐节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审美功能: 对于已经具备较高音乐修养的听众来说,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不仅为他们提供音乐,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其他古典音乐爱好者交流感受和观点的平台。通过美育,这部分听众从最初的审美享受,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提高审美鉴赏力。他们可以听主持人对音乐的介绍,也可以和主持人以及其他听众互换意见、分享心得,从音乐中感悟人生、体会人性中的真善美。

二、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娱乐功能

首先需要明确:这里的“娱乐”指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的满足感。许多人听古典音乐的最初目的,就是因为古典音乐严谨的音乐形式和清晰的音乐语言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而广播这一仅仅“诉诸听觉”的媒体与古典音乐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听觉神经,给听众带来松弛的审美享受。

三大功能中,娱乐功能给听众带来审美享受,在此基础上,通过美育功能引导听众进行更高层次的审美(即提高审美鉴赏力),从而真正实现审美功能。

如上图所示,审美享受―审美鉴赏力是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美育功能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在宣传普及高雅文化的过程中,作为古典音乐节目基础功能的娱乐功能同样不容忽视。

三、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主持艺术

曾经有位嘉宾在做客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节目时这样说过:“聆听古典音乐的第一步,是感受,而非知识。”

这个观点和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的确,当人们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力时,不可避免地要学习一些有关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让自己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音乐。”①事实上,有些懂点儿乐理的人“虽然有很高的技术判断力,但同时却失去了欣赏音乐时常有的乐趣。”②而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初期,最重要的是审美享受。

所以,主持人首先要让那些刚开始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听众了解:专业知识并不是欣赏古典音乐的必备前提,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才选择了古典音乐。

作为广播古典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听众从中获得更多的美的感受。

⒈缩短与听众的距离感

对于许多中国听众来说,大部分古典音乐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时间距离和文化距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被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拉近古典音乐和听众的心理距离来改变现状。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一直在强调“让古典融入现代,让音乐融入生活”,我个人更喜欢后半句话“让音乐融入生活”。 因此让古典音乐走下神坛、融入大众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许多人听到“古典”就觉得难以沟通。首先,这里要明确一点:“在19世纪以前的音乐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古典与流行的区别……很多在今天的人们看起来是正宗古典的音乐,当时恰恰是非常流行的。”③

其次,过去我们习惯于“神化”音乐家。事实上,即便是再有天赋的音乐家,其成就也都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来源于生活的灵感。还有的音乐家被描绘成拥有“教科书”般的面孔,总让人们联想到严肃、正统、不苟言笑,使人难以接近,从而也就对他的音乐作品产生偏见。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从更为人性化的角度介绍音乐家,让听众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环境,进而从音乐里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这样拉近了听众与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他们带着更为轻松的心情欣赏乐曲。

⒉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广播没有电视那些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但是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主持人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调动听众的其他感官来弥补仅仅诉诸听觉的旋律的抽象感。

这方面做得较具代表性的是香港爱乐电台。几年前,他们就摒弃了单纯通过阐述音乐史来推广古典音乐的方式,根据具有音乐理论基础的“颜色论”观念,将不同的音乐描绘以不同的颜色,让听众通过“画面”更加了解和接近古典音乐,这个绝妙的构思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无限激发人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一年后,听众增至100万人。④

⒊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作为时间艺术,音乐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想象在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但是这种想象必须参照音乐本身的特点,不能天马行空。在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中,主持人必须能够准确地抓住每首乐曲的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调动听众的想象力。

以北京音乐台的“古典也流行”为例:在某期节目中,主持人以“冬日即景――雪花”为主题,播放了一系列世界名曲,和听众一起回忆印象最深的冬日雪景。在播送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时,主持人由音乐中体现出的典型的俄罗斯式的忧郁联想到了俄罗斯漫长的严冬;《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充满了淡淡哀伤的回忆感”,让人想起“记忆中最美最柔静的白雪皑皑的世界”;《芦笛舞曲》中钢片琴所演奏出的跳跃的音符“仿佛片片雪花在空中上下翻飞舞动”;舒曼的《梦幻曲》中“那恬静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则给人以雪后平静的心情”。

这几首乐曲分别出自不同音乐家之手、且主题各不相同。但是主持人在确定范围“冬日・雪”后,根据每首曲子中旋律或乐器音响的特点,找出了相通之处进行想象。几首曲子听罢,发觉仿佛真的看到了漫天翻飞的雪花,感受到了冬日雪后的宁静。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广播古典音乐节目还停留在枯燥单调的读稿阶段,容易让听众产生倦怠心理。因此,提高听众对古典音乐节目的兴趣,调动听众的想象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⒋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许多古典音乐不像流行歌曲那样用浅显直白的歌词告诉人们所要表达的内容。那些没有歌词的古典音乐作品,完全依靠旋律、节奏的变化表情达意。对于部分对古典音乐不甚了解的听众来说,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就成为了关键。

在广播古典音乐节目中,音乐是主体,语言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运用得好,就会有利于加强节目整体感,并且会成为音乐美感的延伸,同时又不会起到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

前文提到过,对于初期接触古典音乐的听众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其从古典音乐中获得愉悦感从而产生兴趣。因此,主持人的语言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语言要尽量通俗、较少使用专业词汇。

其次,注重语言和音乐的比例。在欣赏古典音乐的初期阶段,音乐是绝对的主角,目的是为了让听众尽可能完整地感受乐曲所带来的心情。主持人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几句必要的提示或介绍即可。

再有,主持人要能够在依据具体乐曲和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使语言灵活多变。语言的形象感强、生动风趣,会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更容易调动起听众的想象力。并且,讲述感、交流感强的语言也比单一的读稿介绍更容易拉近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即便是再严肃的音乐家也会写一些雅俗共赏的作品或进行一些愉悦大众的表演。像写下庄严神圣的《B小调弥撒》的巴赫,就写过音乐喜剧《咖啡康塔塔》,描写了一个守旧的父亲阻挠时尚的女儿喝咖啡的故事。这部作品在咖啡馆里演出的时候,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身兼作曲家和表演艺术家的帕格尼尼巡演的时候,在表演完规定的曲目后,总是加演一些用小提琴模仿动物声音的片段。观众每每最喜爱的就是这类模仿,甚至起立叫好、喝彩。⑤巴赫和帕格尼尼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古典音乐对于最广大的听众而言,更主要的是娱乐功能。反过来看,古典音乐只有不舍弃这最基本的审美享受,才会拥有更多的听众。

那么作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大众普及宣传古典音乐的广播节目,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争取更多的听众收听节目,才会为更高层面的审美功能的实现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②亚历山大・沃:《古典音乐――一种新的聆听方法》[M],朱秋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12

③ 阿拉・古兹利米安:《在音乐与社会中探寻――巴伦博依姆、萨义德谈话录》[M],杨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P2

④沈洁:《如何主持古典音乐鉴赏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6期:P65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2

音乐,对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敏锐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优美、崇高的情感特征,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事业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音乐素养是孩子们可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音乐对于儿童素养的提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助力作用:首先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日本著名音乐家铃木镇一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中的作品,循环反复的放给婴儿听,不断的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时,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没有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他们听到那些没有听到的曲子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其次,音乐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国外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组5岁的孩子中,每天听一首儿童古典音乐。过一段时间后,在测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这些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未经过训练孩子的4倍。儿童的注意力不仅短暂,而且很容易转移,所以选择极具亲和力的音乐使孩子的注意力得到持续增长。曾经有位权威医师说过:"音乐有助于头脑和神经肌肉的发育,使脑神经精细,脑力发达"。通过正确而长期的音乐训练,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向于和平稳定,而且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个性产生重大的影响。音乐潜能需要科学的开发和培养,要让孩子们置身于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只有让孩子们从心底热爱音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

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的音乐学习理论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同一时期,西方现代流行音乐艺术受到了人们的疯狂追捧,人们纷纷对音乐的学习方法及练习技巧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领悟到音乐艺术的真谛。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把握音乐学习中的技巧问题,认为音乐艺术只有建立在技艺训练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真正的美感,从而体现音乐价值,且只有充分把握音乐技巧才能提高音乐素养和学习水平。

音乐是心理与生理相结合的一门艺术,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少须注重生理和心理有机结合的训练。儿童发声中,器官的协调和调节会影响情感的表达,且始终爱心理感受的支配。发声不仅是发声器官的工作,也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殊形式之一。深刻的心理感觉是表达丰富情感的。影响歌唱者的情感的因素众多,共中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产生的心理感受是最根本的因素,这种理解是基于对声乐作品的音乐感受和词语感受之上的,这就是通常所称的“乐感”和“语感”,二者是心理感受的是了基本要素。心理体验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感知及感知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它不仅是心理感受的内容,而且是心理感受的方式。

结合这些基本的音乐教育学理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音乐教育的切入点,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和熏习,通过中国古典“乐教”理念的更新应用,将中国传统“乐教”与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有机结合,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乐教”的内容要有选择,M善尽美是基本标准。善,体现的是内涵,是正能量,是政治标准。而美,体现的是一种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是艺术标准。而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则由内而外的系统阐述了儿童心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音乐教育 孔子提出来的“乐教”有“正民心,敦风俗,助人伦,成教化”的功能。“乐教”的本质特征在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乐”是广义的,包括音乐、舞蹈、诗歌等等,与今天的文艺大体相当。而现代的音乐教学,也恰恰包含了这些因子。“乐记”认为,禽兽知“声”而不知“音”,普通民众知“音”而不知“乐”,只有受过良好教育而有文化的君子才能知“乐”。“乐”起源于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 外物刺激有感而发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是自然东南部物中最为复杂的高等动物,感性,又有理性。

孟于在《尽心上》中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认为单纯的说教不如音乐能深入人心,从而产生理为深厚的感动、教育作用。实际生活也证明,无论是欢快的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和振奋,还是悲哀的音乐给人带的伤感和沉思,都能深藏若虚深地打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数如此,“乐”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产品。

在“乐教”的内容上,尽量选择中国经典的古典音乐,并适当引入故事背景。尽管理解不了古典音乐的人数不胜数,却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在故事的指引下,古典音乐笼罩着甜美的梦幻色彩;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孩子们的智力、心性和修养都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们由衷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启迪,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音乐传递的快乐和美丽!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3

关键词:东方“同情观”中国古典音乐审美

一、东方“同情观”对审美思维的影响

“万物有灵观”是东方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是先民对外界自然物原初的看法。他们相信万物是有灵魂、灵性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灵魂在千变万化中可转变为各种动植物。因此,先民们认为,整个宇宙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是同情同构的,是相互感应、彼此渗透沟通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就是东方的“生命一体化”观念。原始初民在深信各种形式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的基础上,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他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们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他们认为,那些活动量愈大的对象,物活感愈强,生命力和情感也愈充分。既然自然事物同人类的生命现象和感觉思维有相似之处,原始初民就以一种特别的眼光去看待外在自然,以一种特别的情感和心理去体验外部的世界。因此,他们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部事物,他们以己度物,以类比的、拟人的眼光去想象、猜测其他生物的活动,对植物与动物产生了“互渗”的、生命交感的“物我同一”“物我不分”的情感。这种“以同情同构、物我交感、物我互渗”的“同情”的结果,形成了自然物与人之间“生命一体化”的生命“同情观”。这种“同情观”影响着东方的原始初民审美观的形成,因此,在“万物有灵观”的支配下,根据万物的“同情观”,形成了东方的审美思想。

由于东方审美“同情观”就是东方审美的基础,所以,在“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也就是说,东方审美最核心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关注人的生命,以旺盛的生命力的形式为美。这种人本主义的美学思想,同东方人本主义的宗教观念、东方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念一起构成了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由此导致了东方民族无一例外地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动物、植物的形态为美的特点。埃及美学思想力求表达生命永恒的理念。印度美学中的“梵我如一”的人生理想,正是对人的生命无限延伸的渴求。印度大量性感的雕塑人像,也是表现性力崇拜和对健美的富于性感的肉体的赞美。日本美学可以说是森林美学或植物的美学,植物的生命状态成为日本音乐表演的基本姿态。中国美学中更是具有生命美学的特征。钱钟书在早年的美学论文中就认为,中国美学是人本主义的美学,它是“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中国美学从生死崇拜的艺术造型到龙的意象;从建筑的飞檐到山水花鸟画;从民俗画中的枣子、石榴、莲子等意象到诗歌中的桃花、青松等形象,这些都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或生殖力的强劲。中国美学范畴中有许多范畴是以人体或植物的生命状态来命名的,如肌理、体性、气、气势、风骨、性灵、心、姿、形神等。可见,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以生机盎然的生命形式为美的观念,就是东方“同情观”影响下的东方审美思想。

二、东方“同情观”对中国古典音乐审美思维的影响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1.“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

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古代的东方民族都强调人与天和谐相处,都追求“人与天调”,人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而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周易》到儒家、道家、释家都认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无真正对立。他们或主张泛爱自然万物,或宣扬回归自然,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这种追求人与天调、亲爱自然的观念,对艺术审美有着非常深刻而强烈的影响。比如,关于音乐的构成,《礼记·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比如,庄子在《齐物论》里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

在中国古典音乐中音乐结构的审美,也体现着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受东方“同情观”中“天人合一”和谐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音乐更多地借助其结构来表现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识的一体化,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游心于万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念,由此而塑造着传统音乐家随机开放的以时空意识为先导的艺术思维品格,从而形成一种象征生命运动的主体文化心理的乐之随心结构范式。他们常常运用一种即兴性的自由变化的反复,主体的情感与心理变化随机发挥而又统一于结构之中,注重整个音乐进行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故能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整体美和自然性结构美的印象。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是一种散体性的结构,它不追求内在的一种张力,而更多考虑的是一种自然的融入,注重对宇宙自然一草一木、一事一理细细嚼味的生命领悟和情感体验。它的结构犹如水墨画的长卷构图,自由而松散,虽然没有一个严格的整体布局,但却错落有致,通过音乐速度与节奏的疏密变换、对比与统一来体现其对音乐的合理组织,即所谓贵在意到情适。比如,《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曲式结构采用多段体和变奏的原则,但是音乐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传统戏剧及章回小说的叙事特色。这种联系,不是靠逻辑和结构来进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种发展和变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是情感的需要,变化的需要。

2.“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精神内涵

东方民族在“同情观”影响下,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这一特点在东方所有的审美形态上都表现出来,东方民族所产生出的经验性的审美范畴,几乎都染上了以健旺的生命形式来类比、象征地表达的色彩。比如,东方民族人体美的观念就是健康、性感、生动、姿态优美、服饰艳丽。对山水之美的要求是雄壮、气势、葱茏的植被;森林宁静而深沉,充满深意。最根本的是,在艺术表现自然与人的时候,无论是对对象的性质、形态还是其他形式因素方面的展现,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物活感为基准,来传达生命力之美和崇拜这种美的感情。

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观念的支配下,才使得追求对生命本质的完美表达,对生活中生命情趣的自我表现,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精神内涵。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均是通过身体与心灵的内在体验的方式去构建或接触音乐世界,以生命直觉体验去发现和把握音乐的内涵。所以,中国古典音乐重视情感和体验,重视从音乐结构到意境要体现艺术家用“心”去完善自身体验的心理过程;重视把“人”作为中心来加以强调的深层体现。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维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逻辑思维程序,而是情感的、意愿的、欲念的趋向。在古代士人的观念里,音乐是心灵世界的直接产物,“音者,心声也”的说法就曾得到历代士人的拥戴。从对听者心灵的攫取来说,音乐由于是发乎人心,比语言要显示出更多的优越性,所以孟子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也就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可见,中国古典音乐就是由声构成音,由音构成乐,由乐表现为音乐的整体艺术。正如《礼记·乐记》中的《乐象篇》曰:“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这段话揭示了音乐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境界,它无疑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人的生命力的表现,昭示着人类灵魂之真。《天闻阁琴谱》所记载的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钟爱,就在于作者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静穆观照,以及同宇宙自然相与悠游所产生的体验境界,它所激起的不单纯是情绪变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乐曲虽然表面上是对景物的描述,而实质是借景抒情,体现着一种坦荡阔大的胸襟以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正如康斯坦丁诺夫《音乐美学原理》所言:“音乐拥有极完美的手段,以精确地组织音乐能够广泛引起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并在那些情绪、感受和情感中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人所特有的复杂的人的态度。”正是在这种“以生命为美”“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审美观念的支配下,中国古典音乐才走上了重神轻形,追求音乐中体现最高境界的精神内涵的道路。

综上所述,在东方“同情观”的影响下,东方审美以自然万物对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为美丑的判定标准,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和“以生动生气的形态为美”的艺术表现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思维。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周棋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4

关键词 钢琴 克鲁格夫人 杰妮

2006年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作为谢幕影片的德国电影《四分钟》在电影节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金爵奖。在获奖评语中吕克・贝松给出的评语是:“《四分钟》深入浅出的讲述了一个艰涩而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主角的演技细腻精湛,配角塑造的形象也很生动。影片中,老师与学生、看守与犯人、过去与现在,交错从容,掌控得当,给人震撼。”这部影片在当年的德国电影大奖中也同时获得了八项提名并最后获得最佳影片奖。

影片讲述了在一个阴森的监狱里,执着于钢琴教学的80岁老妇人克鲁格夫人与一个顶着杀人罪名的二十岁叛逆女孩杰妮之间围绕着钢琴和音乐为线索而展开的一段由排斥到接受,再转而到欣赏和感激的一个充满情感纠葛的人生故事。影片故事情节简单,但片中的音乐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钢琴音乐为影片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出场都伴随着与之相对应的一段钢琴音乐,通过不同风格音乐的运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细腻而准确地刻画了出来,在音乐的帮助下,导演没有使用过多的电影语言,便将一个感人肺腑的人生故事徐徐道来。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时,充分借助了音乐这样一种艺术形式,使得这种人物之间个性的对比和冲突既直观又准确简练,尤其是在塑造杰妮和克鲁格夫人这么一对对立人物的过程中,音乐尤其是钢琴音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克鲁格夫人心中飘荡的永远是让人灵魂安宁的高贵、和谐、优雅而又有着深刻思想的古典音乐,而杰妮心中响起的却总是让人精神世界不安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黑人钢琴音乐,两种音乐随着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冲突而不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但在这种表面的对抗中又蕴含了二者共同,这既包括了两种音乐的共性一都是人类真实情感的表达,又表现了两位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共同一两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因而在两种音乐和两位主人公的对抗冲突中,两种音乐和两位主人公又在自然而然中开始了一种内在的接受和融合,这一对老师与学生逐渐因为音乐而彼此欣赏和接受,两人的关系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悄悄的发生了变化。克鲁格夫人由最初的拒绝到接受,由轻视到重视,由命令到包容,到影片的最后,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毕生的名誉和自由帮助杰妮登上德国歌剧院的舞台,将她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杰妮也由最初的拒绝和反抗慢慢转变为接受和发自心底的爱,两个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也相差好几代人的女人在音乐的交流中逐渐走到了一起,最后共同完成了在德国歌剧院舞台上精彩的一幕。

影片中时空的转换和交替也是通过音乐来连结的,在塑造克鲁格夫人这个人物时,为了让观众慢慢进入她的内心世界,导演并没有专门设置情节来讲述,而是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通过一段舒伯特即兴曲作品142第二首的穿插出现而让克鲁格夫人的经历在音乐中一点点展露。这段音乐就像是克鲁格夫人的内心独白,精致随意,却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带到过去,进入她的精神世界。

影片的第一段钢琴音乐出现在克鲁格夫人将新买的三角钢琴运回监狱的途中,货车司机在驾驶室中放上了一段自己喜爱的名为《YALA》的摇滚乐,这是一段具有高度穿透力的重金属风格的摇滚音乐,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整个驾驶室充斥在一种浮躁和嘈杂的氛围中。导演通过这么一段音乐很好的表现出了货车司机所生活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那种躁动不安而又极度追求感官刺激的精神状态。这时克鲁格夫人立刻将驾驶室中的音乐换成了自己喜爱的古典音乐,这是一段选自莫扎特奏鸣曲K332第二乐章中的钢琴音乐,整段音乐安静真挚而又带有深刻的哲理色彩,将克鲁格夫人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平和的心境和深沉思想以及以理性方式表达感情的性格准确的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这样一段现代摇滚和古典钢琴两种风格音乐之间的转换很好的表现出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克鲁格夫人对古典音乐的执着和坚守,对周遭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排斥,以及她内心深刻的思想都在这样一段小小的情节设置和音乐转换中准确的表现了出来。

影片中的第二段钢琴音乐出现在女主角杰妮身上。杰妮在一次监狱犯人的教堂礼拜中对音乐的格外陶醉引起了克鲁格夫人的注意,在狱警的带领下杰妮第一次来到克鲁格夫人的钢琴教室,但由于其叛逆而不羁的个性与狱警发生了激烈的暴力冲突,冲突过程中杰妮将押送她的狱警打成重伤,但同时也弹奏了一段具有强烈节奏的黑人风格的现代钢琴音乐,这段音乐将杰妮心中那种对满满压抑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准确的表现了出来,将人物的外在桀骜不驯的叛逆形象和内心的痛苦、郁闷、压抑的形象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使杰妮的第一次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段音乐也使克鲁格夫人再次确认了杰妮在钢琴弹奏方面的天赋,她理性的决定要将这个有着过人天赋的女孩从不正统的音乐情感中挽救出来,并使她的才华展现在正确的地方。从两人的出场钢琴音乐的不同风格表现了两个人物完全不同而又对立的性格,但二人间又都有不为世人所认同的相同特点,这也为随后在两人间出现的冲突和理解埋下了伏笔。

影片中第三段钢琴音乐出现在杰妮已经成为克鲁格夫人的学生,但由于其暴虐的行为使得狱警对她格外小心而要求她只能带着手铐跟着克鲁格夫人学钢琴,这让杰妮感到了强烈的屈辱和愤怒。这时,德国《明镜周刊》的记者来到监狱采访,监狱长为了表现自己的工作业绩,要求杰妮在记者面前弹奏一段,杰妮借机将自己心中的这种不满通过钢琴演奏表达出来,因而故意让狱警给自己带上手铐背对钢琴弹奏了一段带着明显黑人风格和个人特色,具有强烈节奏和感官;中击力的现代风格的钢琴音乐。这段钢琴演奏可以说是杰妮在片中的一个精彩闪光点,也是表现杰妮个人性格的一个集中点,在乐曲中观众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杰妮身上那不同寻常的音乐天赋以及与克鲁格夫人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的巨大差异和对立。导演通过这样一段独特的钢琴演奏,将杰妮身上那种不安的精神世界和才华横溢的音乐天赋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再次加深了观众对杰妮这个人物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也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一一个拥有如此叛逆个性和非凡天赋的人必定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思想。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5

关键词:音乐肢体;拍子;和声

“月”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题材,在音乐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与德彪西的《月光》更是这种题材中的经典之作。这两首钢琴曲都以精致的触键、微妙的和声、轻盈的旋律、流淌的织体等音乐要素描绘月夜的景色。两个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下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描写特点。这两首乐曲虽然都属于标题音乐,但它们的标题只是力求体现标题本身所蕴涵着的诗情画意,而不重于情节的展开或矛盾的冲突。下面就这两首乐曲在音乐创作手法和各种音乐特性因素方面存在的许多异同,做更具体、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1 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平湖秋月》相传为吕文成(1898~1981,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乐曲奏出诗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描绘出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月光》是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彪西早期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创作189至1905年,前后历时15年。这部组曲在创作过程中受到了同时代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叙事组诗《假面具与贝加摩》的影响。贝加摩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地区,有着秀丽的风光。德彪西留学期间曾游此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部组曲就是这一印象的产物。其他三首分别是《前奏曲》、《小步舞曲》和《巴斯比舞曲》。乐曲以柔和的笔触、飘逸的旋律、清淡的色彩和诗意的情感,描绘出一副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月夜图画,其音乐格调很接近东方的美学境界。

2 作品的结构特征

《平湖秋月》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由核心旋律发展而来,没有明显的段落,但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起、承、转、合。首先第一部分,乐曲一开始左手低音区的空五度非常重要。其次从第10小节开始旋律音便转移到了左手的中低音区,与前相比,更为沉郁。然后,三连音开始出现,增强了音乐往前流动的动力感。不规则音型的出现,也造成了情绪的强烈不稳定感,与音乐上的相对应。

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欧洲艺术的精致、浪漫、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降D大调,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给人产生的印象。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终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缥缈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富有诗歌意。

3 中外音乐作品曲式风格对比

两位作曲家用音符刻画出的月夜一样的清新、宁静,月光一样的皎洁、迷人。其不同之处在于《平湖秋月》中的月色,有着中国文人心目中静、虚、淡、的意境,以及中国音乐明快和喜庆色彩,音乐性质趋于外向。听起来可使人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使人心胸更豁达。由于这首乐曲来源于广东音乐,在钢琴改编中借鉴了许多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体现出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月光》中的月夜则更加静谧清幽,更细致美妙,透出神秘、空灵的气氛,使人充满遐想。音乐性质趋于内向,旋律与和声有一丝飘忽不定的特异色彩,给全曲的发展增加了丰满的动力。体现着欧洲艺术的优雅、精致、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乐曲以运用大调音阶为主,但为了追求音响色彩和气氛的渲染,同时使用古调式和平行和弦、加音和弦、九和弦、不协和和弦并列等手法,体现出印象派音乐逐渐脱离旋律、脱离调性、追求色彩的和声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征给人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感受到东西方音乐艺术的相互沟通和吸收。德彪西的《月光》体现着法国人的优雅、精致、浪漫,和法国民族乐派典雅、明快、柔美、和谐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幽静、清冷的月色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而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则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高洁、润美、细腻、和谐的传统美学原则,以及“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中国文人胸怀。在清丽的月色中体现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两位作曲家在一轮明月之下,为我们刻画出了两种不同的皎洁世界。

4 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平湖秋月》这首乐曲所特有的以五声调式、民歌、民间音乐旋律、器乐曲为基础,并借鉴了西方钢琴音乐的创作技巧与手法,改编后还保留着原来的民族特点,为我国探索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曲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受。

《月光》这首作品虽然是德彪西早期的作品,但已初步显示了印象派艺术的风格。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了和声手法与音乐形式处理,引导人们的奇异想象力,塑造出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形象。简单精悍的片断旋律和多变的演奏技法,特殊的和声组合,使整个曲子笼罩在飘忽不定,万般闪烁的气氛之中。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幽美”。归根究底,艺术方面上的最大不同在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 孙允文.中外音乐作品鉴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3] 刘正.中国音乐作品曲集[J].中国音乐,2003.

古典音乐给人的感受范文6

一、德奥学派:德奥学派修养较为深厚,大量地吸收了外国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并提出了一套从传统技巧到当代技巧发展演变的系统观点。德奥学派培养出了很多很多的优秀的青年钢琴家。代表人物有:布索尼、肯普夫、古尔达等等。德奥学派非常重视理论而且受传统感觉的束缚,对于音乐的处理富有哲理,有韵味,注重细节,给人以清晰的感觉。从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处理的较为仔细。德奥学派要求音乐要有生命力,朴实但又不失古典韵味。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以演奏者的主观感受来处理音乐,使音乐更加有亲和力,内容更加丰富,给人的感觉更为舒服。德奥学派对于基本功的要求也是很严谨的,首先强调要把作品演奏得准确无误,每一个音都是有要求的,不能随随便便地弹出来,要把音弹得干净、清楚、手要放松,要自然地运用手臂力量,最后要加入自己的情感,这些结合起来才能演奏出华彩的乐章。这些就是德奥学派的演奏特点。

二、法国学派:法国学派可以说是在世界钢琴学派中很受关注的学派。法国的音乐艺术是较为复杂的,在这种复杂的音乐殿堂里孕育出来的法国钢琴学派也是独特的,它的形式接近于浪漫主义之前的法国音乐传统。与其他学派相比,法国学派重视的是音乐的均衡感以及情感的表达,而且对音乐的要求也是非常有个性的,他们强调灵活,旋律要有均衡感,要平稳,特别重视泛音的效果。纯正的风格加上严格的训练可以说是法国学派的音乐基础。音乐中不仅要有非常强的演奏功底,还要表现出纯正的法国音乐风格,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达到法国学派的要求。它是特别注重音色,而且主张使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反对用手臂和肩部的力量,要求弹得清晰、准确、优美、使音乐有色彩有层次。

三、苏联学派:这也许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了,是在俄罗斯民族学派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继承和延续19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风格;学习和发展了西欧优秀的钢琴技术;吸收了各国的演奏风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苏联学派的教学融合吸收了西欧先进的训练方法,既有坚实的基本功又有丰富的情感。严格的手指训练是苏联演奏法的基础,同时手指训练也形成了一套专业的训练体系。我们可以感受到手指训练对于苏联学派来说是多么重要,它特别讲究每一个音的演奏,对手指力度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它主张乐曲朴实又有充沛的情感体验,演奏情绪较明显但又不能出现感情上的极端表现。演奏中,要体现出西欧的钢琴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对乐曲的处理也是特别的严格,要求保持音乐的古典性质而且倾向于作品的原作。苏联学派重视演奏者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这表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所固有的人民性、人道主义、真实性和崇高的道德力量。苏联学派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钢琴家并在国际舞台上形成了强大的阵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派别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互相渗透形成了新的美学观。

四、英国学派:英国学派吸收了欧洲的各个学派的精华并加以改正,融合到自己民族文化中并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学派。英国学派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为了更适合自己的教学。英国学派提倡古典美,既有技巧又有丰富的感情,讲究高雅,对乐曲的速度处理比较仔细并且对于音色的要求也很严格,它的音乐特点是非常甜美。

五、意大利学派:每个学派其实都受自己国家文化的影响,同样意大利学派也深受着意大利模式的影响,追求完美。意大利学派为了开拓人民群众的音乐视野,创建了音乐教育机构,这为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意大利学派重视音乐的内在美,通过细致的音色变化使作品更加丰富,更加优美。它要求演奏者全身心投入表演中,可以更夸张更丰富,充满活力的演奏是意大利学派所推崇的,强调音乐要圆润,厚重,明亮。

六、波兰学派:波兰钢琴学派综合了德,法两个国家的音乐精神。教学中,重视实践的同时也特别重视对手指的训练。波兰学派喜欢演奏民族音乐而且尊重作品的原作,波兰学派培养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知,培养个性,要求在技术上要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