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1
关键词:回报计划 客户保留 客户忠诚
近年来,客户回报计划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主流研究对回报计划持支持态度。但是,对回报计划有效性的质疑在学术界和企业界也同时存在。鉴于此,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分析探讨客户回报计划的概念、研究视角及其有效性,归纳总结客户回报计划研究存在的不足,指明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客户回报计划及其研究视角
客户回报计划,也叫客户忠诚计划,是一种基于行为的奖励计划,它给予那些重复购买的客户以某种形式的回报,比如价格折扣、现金返还等。这些回报应该是客户认为或感知对其有价值的,同时这些价值的实现需要客户不断地进行购买或推荐(胡保玲,2008)。回报计划产生不同类型的转换障碍,包括经济的障碍――如果客户改变产品或服务提供商就会失去诸如点数等经济利益,以及心理的、社会的和关系障碍――增强客户对企业的承诺与信任水平。这些障碍可以帮助锁定客户,建立更高水平的客户保持状态,实现长期稳定的、有利可图的客户重复购买,而高度的重复购买行为又能够促进企业与客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关系,最终建立起客户对公司的忠诚。被保持的忠诚客户主动为公司传递好的“口碑”,推荐新的顾客,对竞争品牌和广告更少关注,有成为合作伙伴的潜力。
随着对客户保持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增强,许多公司纷纷采纳和实施客户回报计划,以保持住有价值的客户。20世纪80年代,回报计划首先在航空业、酒店业得到应用,然后迅速普及到了电信、金融和零售等行业,现在已经发展为跨行业、跨国家、线上线下联合的趋势。如今,客户回报计划已成为公司关系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关系、刺激产品与服务的使用以及保留顾客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Kivetz and Simonson, 2003)。随着客户回报计划的流行和传播,西方学者对客户回报计划研究也产生了极大兴趣。总的来说,以往文献对客户回报计划研究的视角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司视角,另一类是消费者认知视角。公司视角是客户回报计划研究的主流,探讨或实证检验客户回报计划对钱包份额、市场份额、购买频率、利润以及重复购买次数等变量的影响。从消费者认知角度的研究则比较少见,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客户对不同类型企业所实施的客户回报计划、所付出的努力与资源究竟感知如何,以及客户回报计划的实施是否会对客户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满意与否、是否形成承诺,等等。总之,现有研究很少了解哪些是影响客户对回报计划作出有效反应的关键因素,或者为什么有些回报计划是高度成功的,而有些回报计划是失败的。
二、客户回报计划的有效性研究
客户回报计划需要企业长期的承诺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回报计划有效性真的存在问题,那么计划实施公司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机会成本。从公司的角度看,对客户回报计划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从文献回顾看,回报计划的有效性依然未得到很好的理解,研究得出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现有研究还不能给管理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既不能帮助管理者评价回报计划是否在一定范围内是恰当的,也不能帮助管理者识别改进回报计划的有效方式。
一些学者认为,客户回报计划是一种建立客户忠诚和增加销售的有效工具,这也是主流研究的观点。Rust等人(2000)对航空业的研究发现,回报计划对购买意图有显著影响:回报计划可以提高某一企业客户增加或保持给予现有供应商业务份额的可能性。Bolton等 (2000)和Vernoef(2003)的研究显示,客户回报计划能够显著影响客户重复购买、钱包份额与服务的使用,它的实施能增加愿意保持长时间关系的客户人数。李纯青与徐寅峰(2004)实证研究发现,合适的回报计划可以促进客户的购买、提高公司的利润及缓解价格竞争。这些研究认为,忠诚主要(甚至完全)表现为一种行为,所谓的忠诚顾客就是行为忠诚的顾客;并且忽略了竞争者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没有考虑竞争者也采取类似计划的情况。Gilbert 和Karabeyekian(1995)指出,当行业内大部分公司都实施了回报计划时,回报计划的效果将减弱,不可能给实施计划的公司带来任何优势和利益。胡保玲(2008)认为,在竞争者未跟进的情况下,回报计划对重复购买意向可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竞争者跟进的情况下,短期内它可能对客户重复购买意向影响显著,但从长远看,其影响是弱的甚至无影响。
另外一些研究者质疑回报计划的价值,认为回报计划不能带来客户的忠诚。Dowling与Uncle(1997)指出,短时期内回报计划确实可以刺激重复购买,但基于奖励的回报计划想增加客户的忠诚是比较困难的。Sharp与Sharp(1997)指出,销售额的增加只能被部分地归因于回报计划,特别是在存在垄断、地理环境限制等客户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行为取向的指标更是一个误导性的指标,片面地夸大了忠诚计划的作用。他们认为,如果只从行为角度出发,无法对回报计划的真实绩效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Hallberg(2004)认为,如果回报计划不能够在顾客与企业或品牌之间建立情感联系,那么实施计划的公司将面临着巨大的机会成本,同时降低了增加顾客保留和钱包份额的潜能。胡保玲(2008)指出,缺少情感因素的回报计划无法对顾客推荐意向产生积极的影响;实施客户回报计划的公司不要再仅满足于重复购买,而是要增加客户对公司或其品牌的情感依恋(于志华、胡保玲, 2007)。这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客户与计划实施公司之间情感联系的缺乏是回报计划不能创造忠诚客户的关键原因。不过,目前研究还未提出如何将情感因素注入到回报计划中去的具体建议。
三、结论
各种客户回报计划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回报计划是否真如经理人员所愿能提高企业的客户忠诚度,研究人员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对回报计划效果的显著性持肯定态度,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回报计划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客户行为来加强客户忠诚。由此可见,对回报计划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回报计划是关系营销的重要手段,因此,回报计划感知价值有可能以承诺、满意等为中介变量对客户忠诚产生影响。
另外,现有研究还不清楚客户回报计划在何种程度上是有效的,以及更重要的是,什么导致不同计划的成功与失败。尽管一些研究探讨了计划和消费者特征的调节影响,但是现有的研究往往把回报计划置于真空中,对来自竞争企业和竞争计划的影响是无效的,忽略竞争力量的影响是不可取的。以前研究表明,患有近视证症没有考虑到竞争的情况下的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导致不理想的企业决定,它还抵制回报计划在许多行业内扩散的市场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关于是否竞争忠诚计划在这样的行业确实抵消了另一效果,产生零和的博弈或者是否一些企业由于他们的竞争地位在忠诚计划上可能享有非对称优势。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对完整理解客户回报计划的关键。
参考文献:
[1]Bolton, Ruth N., P. K. Kannan, and Mathew D. Bram lett.Implications of Loyalty Programs Membership and ServiceExperiences for Customer Retention and Value[J].Journal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 28(Winter): 95-108.
[2]Hallberg Garth. Is Your Loyalty Programme Really Building Loyalty? Why Increasing Emotional Attachment, not jus tRepeat Buying, Is Key to Maximising Program Success[J].Journal of Targeting,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Mar keting,2004, 12(3): 231-241.
[3]Kivetz Ran, Simonson Itamar. The IdiosyncraticFitHeuristic:Effort Advantage as a Determinant of ConsumerResponse to Loyalty Program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November: 454-467.
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2
关键词:真三维 地籍 产权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007-02
1 地籍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镇地籍管理是以宗地为基础的二维平面地籍管理方式,主要记载国土资源在二维平面空间的信息。二维基础数据已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省市,而且在应用上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以地表权利为核心的地籍,其理论基础是同一宗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权籍一致性。在二维平面空间,通常采用投影方式或根据建筑面积分摊方式,将三维权利实体投影到二维平面上,以投影或分摊的方式来代表其权益范围进行登记。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和人口的不断集聚,城镇人地矛盾日趋紧张,为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的立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地表为核心的国土权利法规和地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三维空间的占用与使用,特别是当与同一土地表面、地下相关的空间归属权不同时,基于二维地表的传统土地登记和地籍系统将无法清晰的界定土地的权利空间。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的情况定为一宗地,称为共用宗地。大多数的共用宗地只是在水平面上无法划清界线(如地下管线、高层建筑),比如在对城市中林立的高层建筑进行内部权利划分和管理时,利用二维空间数据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一方面国土主管部门无法对其权属进行清晰管理,另一方面权属界定由于没有明确的保障,引发了很多权属争议事件。
3 地籍管理新要求
国土资源是一个多维度、多空间的概念,包括了土地、矿产、地质风貌及其所承载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环境。还有其他很多领域,涉及到地表、地上及地下,如城市土地立体利用、立体地价评估、空间权、地下空间权的使用等,都必然会涉及到土地的三维特性,也有必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反映。从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现代地籍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国土资源利用模式变迁的轨迹,但这个变迁过程仅停留在国土资源平面利用的范畴。从资源利用效率来看,国土资源利用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这个变化也必然要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体现,而直接体现这一变化的方式就是建立三维国土资源模型。
4 三维技术
目前三维市场主要有3种主流三维构建模式:传统建模、三维实景(街景)、全景真三维建模。
人工建模通过单个建模再场景整合,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成熟,主要表现在三维场景的美观上。但技术路线决定了数据先天的缺点。(1)由于虚拟建模,造成了大量城市信息缺失,即使精细建模也只是对重要建筑、重要区域进行精细表达,无法做到城市完整信息的真实还原。(2)精细建模的模型可以用Lidar来保证,但其纹理多通过人工拍照获取,对于高层建筑纹理基于通过复制形式贴上去、这就决定了三维模型上每个点的精度无法保障。
三维实景即为街景,2007年goolge为解决虚拟三维建模向真实的三维影像过渡,而提出一项技术。街景是一种通过街景车拍摄街道两旁360°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经过处理上传至网站,供访问者浏览。这与2D平面地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原本无聊的地图更加生动,更有阅读性和娱乐性。但街景作为过渡性技术,其他技术特点也局限了其应用的范围。(1)街景只是沿街的信息,无法对整个城市空间进行完整的体现,如非沿街区域、小区内、院内,即使沿街区域,由于中国城市沿街植被较多的特点,也无法对沿街的信息进行完整的采集。(2)街景做为360°拼接的照片,无法对空间体进行三维旋转浏览、三维空间分析,也决定了其应该范围只能局限在互联网(公众浏览)、城管(沿街部件管理),无法在GIS行业进行深入应用。
全景真三建模通过航空摄影的方式获取多角度倾斜影像和激光点云数据,快速自动化的建立地面三维模型,真实反映城市三维影像,作为近几年快速成熟的新技术,其真实、完整、高精度三维数据受到越来越多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单位的追捧。
在全景真三维影像建模生产工艺中,机载激光雷达技术(Lidar)是保证数据精度的关键。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是集成激光测距技术、计算机技术、惯性测量单元 (IMU)/DGPS差分定位技术于一体,该技术在三维空间信息的实时获取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素有“精度之王”的美誉,作为近几年在测绘领域快速获取空间数据的新型技术,成为三维城市建设的一把利器。激光扫描对天气情况要求低,雾霾天也可以进行作业,这在国内当前天气环境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其高精度的特点也保证了三维数据精度的可靠性,长久以来三维建设因为没有测绘精度保证,三维应用都停留在展览、显示等层面,没有深度的行业应用。全景真三维技术也真正解决了长久以来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基于3种主流的三维技术本身特点,针对大量国土资源土地登记、征收、出让、开发等管理要求,全景真三维建模无论在是数据的精度上保障地籍权属清晰界定、土地登记管理,还是在为其它各部门数据共享、构建国土管理”一张图”,都有先天的技术优势。
5 真三维国土资源管理
5.1 二三维地籍管理
随着城市聚集效应加强,土地利用强度越来越大,城市空间向立体化利用延伸,各综合性大楼、建筑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通信设施等遍布地上、地表、地下空间,由于分层开发利用,造成分层属性不同的权利人,给当前基于二维宗地的地籍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采用二维地籍与三维地籍的混合管理模式,二维地籍登记中不能解决的复杂权属情况则能够通过三维系统进行登记,形成二维宗地平面与三维体宗地的混合管理方案。
5.2 不动产登记
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是由土地、房屋、水利、海域、林业及农村承包土地组成的。目前土地登记制度中存在着大量的土地利用登记缺失状况。诸如商业高层建筑内部权属信息复杂、建筑顶部建造的通信设备、日益增多的电缆设施等。
建立基于倾斜影像和Lidar的真三维模型,Lidar直接获取模型三维坐标,三维登记地籍图通过界址点、界址线、界址面描述宗地的立体几何特征,并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三维宗地以体宗地为基本单元,用体积度量,精确描述立体空间中的三维产权体。按照不同楼层的实际情况进行地籍登记。通过这种方式将建立三维地籍库,反映三维产权体的基本情况,相比传统二维地籍库的信息要丰富许多,能够清晰的界定地表、地面、地下立体空间的权利,如图1所示。
5.3 三维地籍综合管理
利用三维地籍库,系统能够进行综合查询,实时准确的掌握任意体宗地的平面和空间土地登记情况,当输入土地使用者名称时,系统会自动切换到需要查询的宗地,用三维立体图像展现积宗地土地利用情况,并采用列表方式显示土地使用者名称、土地坐落、宗地面、土地证号等信息。同时,该功能还能显示共用宗地中土地使用者的基本用地信息,如宗地分割登记情况,当鼠标指向小区内某栋建筑物的任意区域时,系统就会自动告知该土地使用者的名称、分摊土地面积、土地用途、土地使用期限等主要信息。该功能将实现空间产权的清晰化管理,能够真实反映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情况。
5.4 地籍动态监管
通过实时动态监控系统,能够自动跟踪和监控新增建设用地审批项目,审批地块颜色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变化,清晰地显示建设项目获批后,宗地空间内部建筑物及权籍信息的变更过程,在建设方案的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与登记信息发生出入后,系统将自动报警,真正有效地实现了对土地利用审批项目的全周期、立体化监管。
6 结语
全景真三维地籍管理作为国土行业最新的信息化手段,按照地理三维坐标组织管理空间信息,将地下、地表、地上等要素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准确划分界定,生成真实的三维场景,为建立城市空间信息与国土资源管理登记提供了高效的三维模拟平台。基于三维可视化环境的土籍登记、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为业务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精细化的工作平台和科学的决策支持,极大提高了国土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艾东,朱彤.土地立体利用与三维地籍[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5):126-131.
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3
关键词:电网,自动化,技术,可靠性
引言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电力系统支持,如果一个城市的电网系统跟不上现代化发展需要,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步伐必定赶不上时代的节奏,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电力城市电力系统的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现城市配网自动化是电网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电网改造对提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提出了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城市电网改造将给配网自动化技术与可靠性水平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一改造将打破传统的配电方式,构建电网的网架结构,形成自动供电系统,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电力保障。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概述
(一)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简介
配网自动化是对配网的开闭站、小区配电室、电缆分界室、自动开闭器、负荷开关、用户分界开关等进行实现远方监控的系统。对城区公司各类站点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可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案,例如开闭站、带保护的小区配电室可以采用保护管理机与配网自动化主站按104规约进行通信,转发保护装置采集的所有10 kV遥测、遥信信息,并实现对10 kV开关、自投的远方控制。这一措施可以保护管理机与站内直流系统通信,转发直流母线电压及直流系统的异常信号,保证区域内通信正常进行。
(二)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具有多样性,重要有数据采集、信息处理、遥控、安全管理、历史库管理、报表生成与打印、画面编辑与显示、Web浏览、事件顺序记录、调度员培训模拟等。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调度主站在整个调度自动化监控和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重要地位,调度主站与人大脑的中枢神经一样冲整体上负责者整个配网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监视和控制,分析电网的运行状态,对整个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整个系统处于最优的运行状态。
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重要节点往往采用双机热备用,这一举措能够提高整个电网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其中有服务器出现问题不能正常运行时,所有运行在该服务器上的数据都会自动地切换到另一台服务器上而不至于中断,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按照正常的程序推进,对突发事件时期的供电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同时配网自动化系统具有健全的权限管理功能,当故障发生之时能够快速、平稳地切除系统本身的故障,并且不至于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正常节点的运行。在WEB浏览功能上,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通过WEB服务器,支持多个客户端实时数据、静态数据、图形、曲线、报表事项等查询,浏览功能十分强大。
二、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运行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工业、商业、金融、人民生产生活等各类社会行为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在我国,现有配网自动化系统平台并不是统一的,电网自动化技术并不高,功能十分单一,各区域之间的电网系统之间很难实现相互联系和信息共享,电网系统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国家电网系统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现状都极大的限制了电力系统的发展,同时也造成电力系统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电网系统使用的需求。
三、城市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可靠性
在现代社会,配电自动化已从各种单项自动化林立阶段向开放式、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即实现了“多岛自动化”配电向“大一统”迈进。现代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分层集结策略,各层技术都有相应的保障,在大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以第一层为例,城市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第一层称为现场设备层,这一层主要由 FTU、TTU、远动终端单元(RTU) 和电量集抄器等构成,它们是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RTU一般依靠其自身携带的免维护蓄电池来维持运行;FTU一般采用高性能单片机作为CPU,这使得其本身具有带光电隔离的开关量输入和交流采样、故障检测和上报、抗恶劣环境等功能,能够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是安全可靠的;TTU是配电变压器处安装的监测单元,它能够完成对配电变压器常规监测,同时还可以低压侧无功电压综合控制,分散用户抄表集中器与电能核算;电量集抄器安装于配电变压器附近,它能够采集分散用户的电量数据,为科学管理用户用电量提供依据和保证。城市电网应在未来的几年内加速网架结构建设和城区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以满足现代化建设的供电需求。
畅通、快速、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实时、准确、有效运行信息的无阻塞传递是社会对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要求,提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在市配网自动化系统发展问题上,专家们越来越多的将目光投向了数字化变电站和数字化电网的研究开发上。城市电网自动化系统必定会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实现测量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实现数据集成、信息共享,让数字化变电站成为市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主体。让市配网系统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必定能使一些新兴技术在未来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得到广泛深人的应用,实现电网监控分析的数据统一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电力信息化和可视化、智能化调度,提高决策效率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水平。
参考文献:
[1]钱成兵;苏娟;董志玲;配网自动化的建设应用[J];农村电气化;2011年07期
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4
[关键词]知识提取 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技术
[分类号]TB18 G203
1 引言
可视化技术利用人类强大的视觉处理能力以及计算机这一自动化系统,将知识的外在表示方式与人类的视觉潜能紧密结合,极大地丰富了知识表示的方式,为知识提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它主要体现在知识构建过程中,即利用可视化的方式将人脑中的知识表示出来,并经评价后存入知识库当中,以丰富知识存量、便于重复利用以及知识创新。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是通过一定技术平台实现的,不同的任务环境具有不同的平台设计模式。此外,完成知识提取还需要一定的促进机制,如构建知识型团队、制定激励措施、推动技术应用等。
2 知识提取与可视化
知识提取是让知识主体告诉别人他所拥有的知识以及他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知识提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由一系列技术和方法组成的,这些技术和方法通过不同形式与知识主体进行交互、沟通及协作,来提取某一领域的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形成知识库。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是通过可视化技术丰富知识的表示方式,并使知识评价活动易于开展,进而完成知识的提取过程,旨在改善知识提取的效率与效果、增加知识存量以及提高知识库的质量。
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也给出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Noh等提出的隐性知识管理模型中,基于案例库,用推理的方法,通过描绘专家的认知地图来提取专家的隐性知识。其知识提取的具体过程是将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图形表示出来,从中提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问题发生情境和条件等一起存入知识库,该过程被称为“有形化阶段”。当问题发生时,就可以从知识库中选择适应新情况的认知地图来解决新问题。另外,国内学者刘有源等也将可视化技术引入知识提取过程当中。他们认为,在建造智能CAD系统或设计型专家系统等基于知识的系统时,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就是充分提取领域专家的知识。由于领域专家的知识,尤其是经验性和直觉性知识通常很难提取,而这些知识又正是提高知识系统的问题求解能力所必须的,因此如果利用一组可视化对象将知识的内部表达与形式化表达联系起来,就能够帮助领域专家和知识工程师直观理解知识的表达和描述,从而提高知识提取的效率。
上述这些研究主要考虑的是可视化技术在专家系统中领域知识的提取,主要是将可视化技术与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方法(例如,语义网络、框架表示法、Petri网、面向对象表示法等)相联系,对其他类型的知识工作者以及其它类型的知识关注不够;同时,利用的可视化技术比较单一,对各种可视化技术包括各种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不够;也没有系统探讨可视化技术在知识提取中的应用,包括可视化技术如何支持知识提取,如何与其他技术及平台进行协作等问题。
3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实现框架
在充分吸收已有可视化技术在知识提取中的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知识提取过程本身的特点,本文给出如图1所示的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实现框架。该框架将整个知识提取过程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将隐性知识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对知识的内容、结构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形成最终的显性知识,存入知识库。其中,前两个步骤是知识构建的过程,最后一步是知识沉淀的过程。可视化技术对知识提取的支撑主要体现在知识构建上,同时也影响到知识库的构建。
图1中:①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之间是双向沟通关系,目的加强评价者和提出者之间的沟通,以避免误解,同时由于完成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常常有许多人参与,因此所有参与者之间也需要一个沟通机制作支撑;②为了让提出者更好地表示自己拥有的知识,同时让评价者能够尽快理解、掌握提出者的知识并对其做出评价,可视化平台的设计是关键所在,同时可视化技术与沟通机制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它们既可以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模块,也可以是互相嵌套的;③这里的知识库不再是狭义上的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或者规则,库,而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设计的知识库,是广义的知识库,其存储的知识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结构化的,也可以是半结构化的,甚至是非结构化的。
4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平台设计
4.1平台设计原则
4.1.1从任务情境出发 在不同的任务环境中,对知识提取平台的要求是有差别的。在以提取最大量的观点、想法或意见的任务情境中,例如利用头脑风暴法提取特定领域的核心概念时,知识构建倾向于利用简易的可视化技术表示知识,对知识的具体内容给予较少关注,而且对提取的知识也仅做少量评价或者表示完成后再评价;而在以提取高质量知识的任务情境中,例如在领域本体知识工程建立时,知识构建则倾向于利用丰富、规范的可视化技术表示知识,对知识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要求严格,知识的表示和评价通过一定的沟通机制不断反复进行。
4.1.2易于掌握和使用 为了保证让更多的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平台的使用或者能够把握平台的特性,以有效完成知识的提取,平台的设计应遵循简单易用原则。
4.1.3丰富的交互功能 人机交互主要体现在局部细节与全局结构之间的切换以及各种动作选择两个方面。全局结构是指整个知识体系的映射方案,当知识体系的规模较小、能够在同一个屏幕上显示时,直接将所有局部细节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即可;而当知识体系达到一定规模,不能在同一屏幕上显示时,则需要提供相应机制。例如,概念图制作工具常常提供两种机制:一是将较大的概念图分割,并通过链接方式实现概念图之间的切换;二是提供导航地图,使用户能够迅速定位自己所浏览的位置。另外,还可以考虑多比例缩放机制、焦点+上下文机制、鱼眼视图来实现。动作选择是指为用户提供的操作功能,一方面便于表示知识;另一方面便于快速浏览、过滤和评价知识。不同的操作应采用不同机制来实现,包括按钮、面板、选项卡、滑块,鼠标操作、快捷键等。
4.1.4统一的集成平台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平台不仅需要可视化的知识构建工具,还需要一定的沟通机制,甚至需要与相应的知识库平台进行集成,以使用户不必在多个工具平台中频繁切换。
4.1.5一定的智能水平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平台处理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其智能也主要体现在
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方面。在知识的表示过程中,可以提供知识点记忆功能、高效检索功能、自动联想功能、错误提示功能、自动转换为知识库需要的格式等功能。而在知识评价方面,平台可以提供针对知识内容和结构的自动分析、统计、评价功能。例如,在本体构建工程中,可视化技术不仅可以支持本体的编辑、本体结构的直观展示,还可以支持一致性检查、本体演化等工作的完成。
4.2平台设计模式
不难发现,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平台设计的重点在于可视化技术、沟通机制以及知识的结构化程度三个方面的把握。因此,本文提出了以可视化技术维、知识结构维以及沟通机制维的三维立体设计模式(见图2)。在不同的任务环境中,可以据此制定相应平台的具体设计方案。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平台设计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即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一是以可视化技术为主导,再考虑其他两个因素;二是以沟通机制为主导,进而选择可视化技术,再确定知识的存储策略。
以可视化技术为主导的设计策略首先关注如何利用相应的可视化技术去构建知识,在这种策略中,相应的构建功能是关键。例如,可以先使用微软的制图工具Visio,或概念图、思维导图制作工具Mindmanager、PersonalBrain等制图,然后将制作好的图形以网页的形式或者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与他人在线交流,最终完成知识的评价。当然,也有一些工具本身也集成了沟通机制,例如,KeyoneStone允许多个用户协作共同编辑和制作同一幅概念图,不同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其所提供的消息机制进行沟通。
以沟通机制为主导的设计策略则首先关注的是参与提取的相关人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认为沟通机制直接决定知识提取的效果。例如,可视化Wiki编辑器――WikiMindMap,以Wiki作为沟通工具,并结合思维导图来提取知识。
4.3平台设计实例分析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与任务情境密切相关,本文下面结合Ideaquarium设计实例,来详细分析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提取平台的设计模式和方法。
Ideaquarium是利用视觉隐喻技术及头脑风暴法提取知识的平台。图3是电信运营商利用Ideaquarium制定网络服务广告战略的情景:
制定战略的过程分为三步:①根据目前的形势界定战略的出发点并将其映射为贝壳,还可以给出战略的思考方向并将其映射为石头;②参与人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将其映射为一条想法鱼(idea fish),根据不同的思考方向将其放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石头的上方),这一过程中参与者之间需要进行沟通,以保证彼此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并给出初步评价,想法鱼的尺寸代表相应的支持度,越大表示支持者越多;③参与人员对提出的所有想法鱼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并将其映射为标准鱼(criteria fish),然后将所有的想法鱼与标准鱼进行比较,根据达到标准的程度,按高低排列所有的想法鱼,越高表示越接近标准,而那些高出标准鱼的想法鱼即是有效的想法,通过这些想法即可制定最后的广告战略。
Ideaquarium让专家能够时刻把握提取过程的全貌,同时对别人及自己的想法有更好的认识,便于及时进行调整,提取过程中也易于激发新的思路和方法。视觉隐喻的应用使得知识提取的过程直观、形象且更易提取新的知识。
Ideaquarium能够完成大量观点的提取,但是该平台也存在以下缺陷:①对想法的内容本身及其关系揭示不够,它仅将想法的内容用一句话或一条短语表示,而且对各个想法之间的关系仅做了简单分类;②能够隐喻的想法数量十分有限,如图3中想法鱼仅有10条,想法的具体内容显示得不够清晰。
5 结语
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5
关键词 学校管理 小学教育科研 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科研是专业成长的需要。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为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教师进行科研是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养成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习惯,并勇于探索、实践。
教师进行科研是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1.2小学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需求。随着教育现代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计算机在学校管理领域应该被广泛应用,以此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校长管理系统、教务教导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以及一卡通等。
教学教研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授课效率和密度、远程教学和在线辅导、教育资源共享和开发课件集体化等方面。
2基于学校管理的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理念有偏差。很多学校可能为了达标而创建数字化校园网,重视在硬件上投入,轻视软件资源建设。大部分的计算机教育资金都用在了计算机硬件环境上,软件的资金投入远远低于硬件投入,软件资源非常缺乏,教师培训资金更是微乎其微。
(2)校园网的使用效率低。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由于对软件资源建设和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的忽视,造成校园网设备闲置没人用,也没资源可用,计算机只作为普通的文字处理工具,网络也只是用于文件的传输,大大降低了其使用效率,科研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
(3)校园网维护管理跟不上。由于缺乏网络专业技术人员,不能保障校园网正常使用,这就直接影响了教育科研的进展。
(4)大多数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合要求。学科教师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知识的人占有相当大比例,而能够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比例更小,大多是一个放映员的角色。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是教育科研数字化进展的基本保证。
3基于学校管理的学校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课题研究数字化建设
3.1学校申报多种多个课题,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胜利孤岛第一小学近几年申报多个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涉及学科有数学、语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比如:2011年11月成功申报国家十二五课题《小学数学优质多媒体教育资源建设及有效应用研究》;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多种多样的校本课题,当一个课题完成时,每位教师都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3.2教育科研的数字化依托于校园管理的数字化
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孤岛一小教师在教育科研时利用学校网络(QQ、ftp)研讨,以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学生参与网络教育科研。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搞科研,应该有学生的价值体现。教师借助于学校网站让学生参与部分教育科研,同时,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学校管理的“四大系统”的有效支撑。校园资讯系统使学校教师能通过学校网站及时了解学校的动态资讯以及科研进展情况。FTP服务系统实现电子教案资源、课件资源、软件资源、习题资源、测评试题资源的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设有家校通管理平台、资产与技术装备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专题网站方面建立了学校管理网站、课题研究网站、个人网站。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3.3课题网站的建设为教育科研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孤岛一小建设课题网站是教育科研数字化建设的最为重要的部分,学校建设课题网站做到了“四个一”:一是将学校的课题网站打造成一站式服务平台,集办公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资源系统、师生交流和家校联系于一体;二是明确各板块的任务分工,做到每周至少一次内容更新;三是各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一律在网站上,不再印发纸质材料;四是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研究屏蔽,对网站、资源建设和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科研研究计划书范文6
摘 要: 数据中心对存储和计算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小型机构架出现弊端,以小型机服务器性能和数据中心业务需求分析为基础,结合主流架构和技术,研究了数据中心去小型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X86开放平台架构、基于虚拟化构架和基于公有云替代等三种替代方法,并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对比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数据中心,X86构架平台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已具备替代小型机架构的能力。
关键词: 小型机; x86; 数据中心;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TP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2-09-04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of datacenter for storage and calculation,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minicomputer have appeared. Combining with the mainstream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of datacenter,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removing minicomputer from datacenter are studi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inicomputer servers' performance and datacenter's business demands. Three alternative solutions including the architecture based on X86 open platform, the architecture based on virtualization and the public cloud substitute mode, are presented. And the comparison tests have been don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application scenario.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reasonable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based on X86 open platform has the ability to replace the minicomputer architecture.
Key words: minicomputer; x86; datacenter; virtualization
0 引言
随着数据中心的发展,尤其是云计算技术的出现,数据中心逐渐演变成集大数据存储、云服务为一体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池,在资源池化的基础上开发计算、存储、运维、管理等一系列的功能,可有效提高单位数量服务器的使用率[1]。传统数据中心核心业务和关键业务的计算及存储任务主要由RISC小型机完成,随着X86处理器性能及可靠性提升,这些业务正在逐步迁移至X86平台。根据最新市场报告,近年来RISC小型机市场占有率从70%降至不足20%[2],数据中心“去小型机化”趋势明显。同时,数据中心的数据计算和存储需求总量迅速膨胀,将本地数据中心的计算和存储单元迁移至“公有云”环境的研究和实施工作也在逐步的展开。
1 数据中心小型机架构现状
传统数据中心选择小型机,一般作为重要数据库及核心业务的主要计算和存储单元[3]。出于设备的重要性和运维管理的难度,在小型机平台搭建完成后若干年内很少对其进行大规模升级。随着数据中心业务系统的扩张,非核心业务服务器会逐步升级、淘汰,但运行着核心业务的小型机却较难及时升级,导致小型机系统设备陈旧且超负荷运行,硬件故障率提高,数据丢失和业务中断的风险加大。小型机硬件和操作系统常来自同一厂商,属于封闭专用的计算机系统,替换速度慢。针对小型机进行部件升级时,往往设备、配件已经停产;而若对设备进行整体淘汰更新,新系统建设成本高,甚至需要对软件架构、业务逻辑进行重新梳理和升级,且在未来几年内又会遇到同样的设备老化等问题,制约着其业务扩展的能力。基于上述原因,研究一种易于业务部署且数据迁移快捷的小型机替代方案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三种替代方法。
2 数据中心小型机替代方法
2.1 基于x86开放平台的架构
传统数据中心普遍采用小型机服务器加FC-SAN存储架构,支撑核心、关键业务中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这类业务对CPU性能、磁盘性能和存储网络性能均有较高要求[4],现有做法是依靠堆积小型机硬件或升级到大型机来满足性能需求,而在小型机的替代方法中应有效保证以上三者性能。
2.1.1 架构设计
结合数据中心对CPU、磁盘和存储网络性能需求,提出一种基于x86开放架构的小型机替代方法:计算节点使用X86服务器组建计算集群,存储节点使用x86服务器配置PCIE Flash存储提供高IO性能的存储服务;计算单元与存储单元通过Infiniband网络构建低延迟、高带宽、冗余性的存储网络,架构方法如图1。设计方法采用三层架构:分布式存储层、网络层、计算层。
分布式存储层:使用x86服务器,本地磁盘实现共享存储。设计思想是,通过软件对硬件存储单元统一管理和分配,实现存储资源统一交付,便于存储容量的扩展,同时解决了存储服务器对硬件过于依赖的问题。利用多台廉价x86服务器对磁盘IO压力进行均衡负载,利用闪存技术作为高速缓存或直接存储介质,解决存储的IO瓶颈。
网络层:基于Infiniband架构的存储网络提供了冗余链路,兼顾了高带宽和低延迟,尤其适用于大型数据库的应用。
计算层:基于x86服务器设计,为解决开放x86平台硬件可靠性不足的问题采用多计算节点设计,多节点间实现负载均衡且节点间互为备份。该设计方法优势在于,物理硬件故障不影响业务的正常交付,解决了业务对硬件资源的高依赖性,同时方便基础架构的升级和淘汰。
2.1.2 关键技术
分布式存储架构中的数据可靠性借助HA方案来解决,如图2所示。图2中的DRDB(Distributed Replicated Block Device)是一个基于软件实现的在服务器间进行块设备数据同步复制的解决方案[5],这种策略通过网络在服务器之间实现块设备同步,辅助Heartbeat HA实现服务器之间的动态角色切换,可以有效规避因物理服务器损坏造成的分布式存储中的元数据丢失。
2.2 基于虚拟化的架构
传统数据中心的小型机除了作为大型数据库服务器外,也常作为关键核心业务的应用服务器,常出现性能过剩的情况。小型机服务器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分区技术构建不同的逻辑服务器分配给多个应用环境使用。但是这种方法缺少统一的调度措施,对硬件资源的分配、回收、再利用灵活度较低,且较难实现应用的迁移。
利用虚拟化技术,基于x86服务器构建资源池,可以实现硬件资源的动态分配、回收,在资源池中部署的应用系统,可方便快捷的跨硬件迁移。有效地解决了资源浪费、资源分配回收难和管理繁杂等问题。以VMware产品构建虚拟化平台为研究对象,如图3使用ESXI作为x86服务器底层操作系统,首先构建出虚拟化集群,实现物理资源的池化,资源池使用统一的调度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动态分配、回收。动态迁移[6]技术提升了资源池中应用系统的可靠性,满足应用在不停机情况下,在x86服务器之间动态“漂移”。
当虚拟化x86资源池进行大规模部署后,一个虚拟化集群可同时管理上千台x86服务器。基于这种大型的x86虚拟化资源池可作为实现“私有云”的基础设施[7],以此为基础进行管理和优化实现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SDDC)。
2.3 基于公有云的架构
与前述x86虚拟化资源池或私有云相比,公有云由第三方企业提供的“私有云”服务,通过共享的方式对资源池进行使用。公有云企业通过计费方式交付虚拟服务器、虚拟网络、虚拟存储、软件接口、安全服务给租户使用。根据服务类型云计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由以上概念出发,利用公有云资源替代小型机的方案,应首先考虑Iaas层面的选型,即对自身业务需求进行统计和分类,迁移至公有云的业务是否属于核心业务或关键业务;同时对业务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需求做全面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按需购买公有云的资源和服务。
3 实验测试
3.1 基于x86开放平台的架构压力测试环境
针对传统数据中心中的大型数据库应用场景,在本文提出的x86开放平台架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压力测试,测试工具选择Apache Jmeter。单台计算节点配置双路Intel E5-2670 cpu,内存DDR3 128G;单台存储节点cpu为双路Intel E5-2620,内存DDR3 48G,本地存储使用400G PCI-Flash。压力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的测试数据,x86开放平台架构在硬件满足需求、软件及架构配置合理的情况下,可满足传统数据中心的大型数据库业务要求。
3.2 虚拟化替代方法性能测试环境
Power服务器(CPU为Power7 v2.1@4.2GHz)与X86服务器(CPU为E5-2630L v2@2.40GHz),均使用同一种虚拟化技术,每台服务器各部署一个虚拟机,分配1个虚拟CPU和1G内存。使用相同的脚本进行测试,取Excel Throughput、Shell Scripts、System Call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3 公有云替代方法性能测试环境
使用本地X86服务器虚拟机与公有云虚拟机性能对比测试,操作系统均选择Centos 6.7 x64系统,选择不同的内存配置,进行对比测试。使用相同的脚本进行测试,取Excel Throughput、Shell Scripts、System Call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测试实验结果发现,在CPU内核数与内存数相同的情况下x86服务器的三项性能指标比Power服务器高出5%至357%,测试结果显示,同样的虚拟化底层系统,基于X86的虚拟化性能优于基于power的虚拟化性能,对比结果如图4所示。
数据同时显示,服务器使用同级别的Intel cpu和power cpu时,在虚拟化计算性能上x86服务器性能优于小型机服务器,因此在需要对计算资源进行池化的应用环境中,x86服务器可以替代小型机服务器,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和产品对x86平台的支撑更优,兼容性更好。
在CPU内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所测的虚拟服务器内存从512MB提升至1G时,三项性能指标均有一定的提升,提升幅度为20%至55.9%。因此在X86平台虚拟化架构下,合理增加内存数可以有效提升虚拟机的计算性能,性能提升幅度如图5所示。
综合测试结果可知,相比传统的小型机在虚拟化方面,x86架构具有更强的性能优势。数据中心使用X86的虚拟化架构设计来替代小型机架构具有可行性。在实际应用中,应针对不同业务的存储需求和计算需求,对基础架构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进而充分发挥x86平台的虚拟化性能优势。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传统数据中心小型机架构的多种业务类型和应用场景,进行了小型机替代方法研究。基于x86开放平台的架构,设计出适合数据中心大型数据库应用的小型机替代方法;针对数据中心非数据库应用系统,研究讨论了基于x86虚拟化和公有云架构的小型机替代方法。对三种替代方法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实验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证明基于x86的架构设计在数据中心多种业务类型和应用场景中,已经具备替代传统小型机架构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李丹,陈贵海.数据中心网络的研究进展与趋势[J].计算机学
报,2014.37(2):259-274
[2] 张振伦.基于云计算的去小型机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4.4.
[3] 史文路,.双机热备份系统的研究与进展[J].微处理机,
2008.3:180-182
[4] Lee S, Moon B, Park C. A Case for flash memory SSD in
enterprise database applications[C]. Proc of ACM SIGNOD'08 New York: ACM,2008:1075-1086
[5] M Riasetiawan,A Ashari,I Endrayanto. Distributed
Replicated Block Device (DRDB) implementation on cluster storage data migration [C]// Anonymous. 201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Yogyakarta: IEEE,2015:93-97
[6] 常德成,徐.虚拟机动态迁移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30(4):97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