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问题;对策

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规划与培养目标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一个关键方面,承担着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任。作为一门技能型专业的高职的财务会计专业是文理兼收,有着广泛的就业选择范围,报考者非常多。然而,高职学校的生源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特别是针对财务会计专业来讲,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要求报考从业资格证书,这造成不少学生存在害怕和厌学的心理。鉴于此,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作为核心,探究适宜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学模式缺少情景性

高职学校的不少财会专业的教师都在毕业之后直接执教,缺少相关的从业经历,在教学的过程中较难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学,尽管一部分教师具备空间师资格证书,可是感受的会计经历非常单一,这难以提高财会专业教学的质量。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而一部分高职学校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式脱离教学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能够应付考试题,却不会怎样去做账。虽然高职学校也建设了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但是教师缺少定岗实习的机会,也很少能够感受各种类型企业的财务。这样,由于缺少真实的情景,学生也难以感受到财务工作的严密性与谨慎性。

(二)学生缺少清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以及自控能力

学生的学习得有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学习动机,在学生存在某种要求的情况下,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推动力,清楚学习的目标。然而,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常常感觉到就业前景的迷茫,因此缺少清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并且会计专业具备太强的专业性与严密的逻辑性,一部分学生难以迅速地进入学习的理想状态当中,进而导致可能要荒废学业。对于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来讲,教师在讲解了知识点之后,不少知识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消化吸收,然而不少学生未曾实时地复习和巩固,这造成学生难以跟上教学的节奏。

(三)缺少教学的实验装置

高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计算机、机房、财务教学软件等教学装置,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不少高职学校因为缺少资金支持、地方政府投入少等缘故,所以面临缺少实验教学装置的问题。并且,高职学生存在欠交学费的学生,这导致高职学校的资金更加紧张,进而不利于高职学校投入财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装置。

二、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对策

(一)应用幽默化的教学方式

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的特殊性,针对有着较强专业性的概念、公式、语言等,务必通过学生便于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应用幽默化的讲解形式,以使枯燥、乏味的财务会计教学变得富有趣味性,像是一些学生会反映债务重组、股份支付等知识难以学习和掌握,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二)营造适宜的教学情境

由于财务会计教授是处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学生不具备工作经历,因此难以理解处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教授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后续计量的时候,对于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或者是大于投资的情况下需要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形成的负商誉、正商誉是不是调整的问题,教师能够营造教学情境,划分学生为两个学习小组,即被投资方与投资方,让学生扮演角色,探讨的结论也是预先设计好的,这样能够使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的教学

对于高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是学习怎样处理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而教材知识的概况非常抽象,如何有效地学内容和实际,这是根本所在。榇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银行咨询债券的投资,如此能够让学生对核算债券的知识进行把握。二是教师能够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对交易股票的问题进行咨询,以及借助证券公司提供的计算机进行交易的模拟演练,如此可以让学生把握各种情形之下怎样处理交易费用。三是到税务大厅对纳税申报的流程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熟悉。四是以多样性的方式搜集一些原始凭证,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多贴一些凭证,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与核算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财务办公室的布局、企业装订整理的凭证等等,如此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从而使工作实践与教学课堂之间的距离缩小。

(四)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

一是通过假期的时间组织教师到企业实习,让教师懂得会计操作的技巧,切实实现教师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从而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变得游刃有余。并且,让教师参与会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进而了解最新的会计核算、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教师还应当进一步走向社会、企业,明确企业经济的运转要求的各种财务人才,且实时地向学校反馈,进而对培养人才的规划进行优化,确保根据订单和社会需求培养财务会计工作者。二是吸引业界的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充当学校的兼职教师,重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和操作财务会计软件的能力。三是创建校外实践基地,且聘请有着丰富会计经验的工作者充当实训指导老师,让学生在社会基层获得锻炼。除此之外,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的适应期比较短,可能没适应期,用人企业在开始就让应届毕业生熟练地工作。因此,为了跟社会的要求相符合,高校应当积极地筹集资金,地方政府部门也要注重对高职学校的资金投入,从而加速建设和完善高校的实验室。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学校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数目比较多,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会计人才的能力和会计工作的质量。为此,需要针对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优化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的财务会计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海英.对建设“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思考[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2]徐湘云.财务会计专业“教、学、做”合一的课程模式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

[3]黄晓榕.财务会计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走教育与会计职业岗位“零距离”之路[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4]谢明.财务会计专业技能考核与核心课程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2012(24).

[5]刘启.浅议高职高专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现代经济信息,2009(17).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文2

>> “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研究 论当前地方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时代形势与严峻挑战 慕课背景下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比较视野下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启示 全球劳动力市场变化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地方高校测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低碳背景下地方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转型背景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军事职业教育视阈下慕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人才培养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慕课价值与路径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慕课”对高校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析 外向型经济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地方综合性大学经管类专业柔性人才培养研究 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 “慕课”环境下的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改革 论“十二五”时期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21.

[6] 李立勋.高校豪赌MOOC背后的较量[N].北京商报,2014-9-30(4).

[7] 白皓. 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热议高等教育不公平[N].中国青年报,014-06-18(1).

[8] 中国教育在线. 200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 http:///kuai_xun_4343/20141205/t20141205_1209695.shtml,2014-12-05.

[9] 张国. 高校领导反感就业率绑架招生专业[N].中国青年报,2013-10-29(3).

[10] 曹培杰.正确认识MOOC的三个关键问题[N].光明日报,2014-08-26(13).

[11] 马丹.中国学生慕课“辍学率高”[N].新民晚报,2013-11-27(A8).

[12] 徐舜平.中国大学和教师参与MOOC的行为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2014(6).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文3

摘 要 企业人才培养事关企业发展的大局,特别是在新时期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分析新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入手,从三个方面提出企业人才培养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新时期 人才培养 模式

一、引言

人力资源一直以来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企业成长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成为了各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领域,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效能成为了企业和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思想指导下对企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托,对不同类型专业人才教育和教学模式、评估方式实行整合。特别是在企业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构建适应新时期特点,培养适合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企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二、新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使得我国企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社会思潮也进入我国,企业人才培养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情况,准确把握现实特点,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准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在新的历史时期,企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如下的特点:

(一)人才流动性强

相对于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国内的员工跳槽情况也十分明显。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初级员工的服务年限平均为2.3年,中层员工4.2年,高层员工5.8年,均比欧美企业同级员工的服务年数少3至4年。这一调查显示,一方面,企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最终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另一方面则会使企业则对人才培养工作难以给与足够的重视,导致企业没有系统的培养体系,进而加剧了人才的流动。

(二)标准要求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迫切要求能够在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员工自身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提供更多的价值。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容,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提高人员的全面素质,以满足企业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投入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就要求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

(三)培养长期性

任何员工的成长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员工刚刚进入企业之初阶段的培养,而是为其成长提供一个长期的规划,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人才,而不是简单地一名企业员工。而现实的情况却是不少的企业仅关注员工初期的培养,而忽视人才培养的长期性问题,使得企业难以真正培养出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人才。

三、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握的重点环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员工的心理,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进步统一起来,才能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树立明确的培训目标

企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为企业服务的人员,能够达到服务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与企业的发展相联系,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自身进步的统一,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是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感。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员工,提高培养的效果。企业就是要通过不间断地宣扬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认同感,从而自愿接受企业的价值。二是用企业发展留住人心。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企业人才培养就是要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结合员工自身的实际特点,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企业要始终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准确预测和找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为人才培养树立正确的目标。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保持员工持续的工作能力、塑造一流的员工队伍。一是要建立全过程的培养体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少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建立全过程的体系对于加快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其要改变以往只重视新员工培养的观念,树立全过程培养的思想,及时发现和了解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从而提高培养的实效性。二是要建立全要素的培养体系。改变以往重技能培养,轻素质养成的观念,将情商管理、挫折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入到培养体系当中,真正实现全要素培养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在当前,企业之间竞争、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企业和员工自身都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因此将情商管理等相关内容引导到培养体系之中有助于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培训目标的达成。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科学的评估是关键的环节。企业要树立大评估的观念,将评估的方法拓展到实际的工作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培养任务完成之后,通过全过程的评估能够更为有效的了解培养对象的实际效果如何,从而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企业员工建立完善的人才数据库,优秀人员进入后备人才库,由后备人才管理小组进行动态管理。后备人才管理小组应根据后备人才各自特点,在广泛征取后备人才和其直接上级意见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养方案,协助新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备人才的直接上级在工作内容分配过程中,应注意安排后备人才参与较重要、较长期的项目,使其有计划、系统地获得多种新技能和重要工作经历。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促进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企业中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看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要求进步的热情,也为企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新宽.多种经营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人力资源开发.2010(8).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 管理会计 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44-02

一、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环境,突出表现在:一是国际化;二是信息化。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就曾于1998年预测未来财务部门的发展趋势,指出企业基本业务处理将会外包或由共享服务中心来完成,而诸如资金和税务等方面的管理则将由一个专家顾问团队来担当,所有的控制功能将分派到各业务单元,财务部人员将更多的与业务部门融合,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财务部将要消融到整个组织中。来自安永(2008)的调查报告显示:未来财务发展趋势是企业决策支持、风险管理与财资控制、交易处理;管理会计的作用将日益突显,管理会计的职能将占据整个商业运作的核心。CIMA,作为全球最大的管理会计师组织,2010年对全球合作雇主的调查显示,当今世界对管理会计师的需求量是普通会计的五倍之多。并且,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会计师将会全面参与经营与管理,引领企业和公共部门的变革。

2.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科结构单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又日益明显。对于企业财务工作者来说,需要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其他专业学科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我国高等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缺陷是知识面过窄。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在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设计上一直是“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外加“财务管理或审计”的模式,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的介绍,培养的人才过于专门化,缺乏从事现代财务工作所必备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如管理、金融、证券与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技能。近年来,这种情况虽然通过拓宽专业面、实施学分制、开设选修课、推行第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有所转变,但这些改革措施尚远未到位,学生要么在学习上还受到很大限制,要么疲于应付繁杂的课程考核,因此,在所培养的会计人才知识面狭窄的问题上,我们并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第二,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下,需要的是信息化时代、活跃于国际舞台、活跃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活跃于终身学习社会下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会计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日常实际财务管理问题。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学校普遍重视财务会计学科的教学,忽视了管理会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我国大学里工商管理类学科教的多是财务会计的知识,而美国教的多是管理会计的知识”,中航工业洪都集团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这种现状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程还是存在不少的差异,管理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并使其增值。“财务会计是揭示企业的价值,而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潘飞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胡玉明则用更为通俗的方式来区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经理人的投资者角色,告诉老板“赚多少钱”;而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理人的经营者角色,告诉老板“如何赚钱”。

因此,管理会计学科包括了全面、丰富的知识内容,重视和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注重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可以使学生具备企业最需要的员工技能,如管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沟通能力、谈判能力、IT技能,以及传统财务技能。

二、合理定位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它直接关系到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未来。笔者认为针对大学本科生来讲,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定位目标必须从以下两个非常重要和务实的方面来考虑:

1.职业岗位定位。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的国际化、信息化环境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定位应是本专业学生能在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企业、金融证券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从事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知识结构定位。从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首要任务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次才是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目前外国企业走进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对英语阅读和沟通能力的要求也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第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第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第六,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认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环境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竞争与风险意识、熟悉国际会计业务、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绩效、战略及风险等领域为各类企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三、实现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要抓住新机遇,并提出应对新挑战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重视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树立新的会计人才观。观念的改变往往是最艰难的,中国社会对待财务,很长时间一直停留在传统会计的理解,一提到会计,都是看成一个算账的,有非常根深蒂固的偏见。因此,一定要跳出会计看会计,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因此,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在财务会计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重在面向未来,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重在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及商业策略,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二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和“增强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

2.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专业学习上,复合式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用复合式的培养方式,使本专业和相关学科融合,尤其是管理学、经济学等重要的,并且与管理会计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以下是灵活的而且可以普遍实施的适合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选修课制。通过全校性选修课,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让学生自由选读。模块式选课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理解,成为复合型人才。二是主辅修制。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获辅修证书。一般地,这两个专业之间有着共同的专业基础学科,两个专业之间有着互补的关系。

3.实施教学创新与教材改革同行。实施教学创新是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由于管理会计这门学科与企业的紧密关联性,管理会计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将应该更多的被使用。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

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由于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实践性比较强,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案例教学可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企业的经营环境,更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有国际眼光,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按照中国会计学会金会长所提出的“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金莲淑,2007),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成果。

因此,关于教材,可以选用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因为这种教材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列举大量的相应理论知识在商业实践中的应用,甚至是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供学生阅读。这种教材更有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开阔思维,不至于学到的是生硬死板的理论知识,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随着国际化、信息化的持续深入,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多元化,促使我国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在新形势下加快管理会计教育的整体改革步伐。通过更新观念,重视和加强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实施教学创新与教材等具体措施改进管理会计教育,以提升我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最终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享苟.会计教育目标研究.财会月刊,2006(5)

[2] 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会计研究,1998(3)

[3]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新华文摘,2008(14)

[4] 叶茂林.理念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述评.科学出版社,2007

[5] 柳青.大学会计教育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吗.第二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

[6] 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 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8)

[8] 聂萍,张天西.会计博士生培养与会计理论研究.会计研究,2004(4)

[9] 袁广达.入世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3)

[10] 张俊瑞,刘东霖.我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05(9)

[11] 王军.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会计研究,2012(3)

[12] 张凤林.从IFAC对会计职业资格承认的建议简论我国的会计教育改革[EB/OL].中国会计视野,2002(12)

[13] 刘永泽,翟胜宝.新形势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7)

[14] 赵海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初探.华东经济管理,2007(2)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创新人才 公共艺术教育 面临问题 培养对策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工作,各高校增设了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公共艺术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各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手段,但是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亟需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公共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仅仅通过提高知识水平是不够的,知识积累只是基础,想象思维的提升才是重要途径。由于艺术本身具有创造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丰富自己的想象能力。

(二)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它与逻辑思维对立存在,逻辑思维具有抽象的特点,而形象思维则比较具体。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长时间的理论知识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公共艺术教育则更好地为形象思维培养提供了条件,艺术主要是通过感知进行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艺术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创新能力的强弱往往由创作灵感来决定,当一个人具有较强的创作灵感,其创新能力将有所提高,可见创作灵感的培养非常重要。由于艺术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较多的创作经验,通过接触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创作活动,从中寻找感觉。因此,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创作灵感,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教学设施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保障,但是很多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相关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暂未成立,导致出现很多的教学问题无人处理。二、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增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由于实践教学条件较差,教学场所选取不合理。三、相应的教学设备配置不全面,公共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艺术价值,然而仍有部分高校资金投入较少,设备配置不全面。

(二)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

公共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但是目前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提升,而忽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形式,并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时,教师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艺术鉴赏与活动开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缺乏专业公共艺术教师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缺乏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公共艺术课程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艺术院系,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往往由该院系教师担任,由于这两者课程存在差异,教师的专业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师资数量较少。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应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学校应给予组织机构建设足够的经费,为机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对于管理人员进行责权划分,提高教育组织的管理效率。

(二)完善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与必修课程不同,其目的不在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模式上应有所创新,不仅要设置理论教学,更要通过艺术鉴赏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举办艺术活动营造公共艺术氛围

公共艺术教育仅仅凭借课程开展是不够的,学校应通过举办艺术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提供艺术创作的氛围。首先,学校应鼓励学生组织、参加艺术社团,实现学生对公共艺术的自主学习。其次,学校定期开展艺术活动,给学生带来艺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艺术教师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要实践者,对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艺术教师的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针对高校艺术教师短缺的情况,高校应及时招纳一些专业的艺术教师,扩充师资队伍,或者适时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应增加学术交流机会,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掌握更多的教学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部分高校领导缺乏对公共艺术的正确认识,教学设施不完善,专业教师缺乏,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应加强对组织机构、课程体系、艺术活动、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3).

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未来之路

中图分类号:G3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42一02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这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深化高等职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在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日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第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第三,高职的规模化发展对各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我国职业类技术人才断层较为严重,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更新速度与知识的大爆炸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期产生新型的教育需要,因此,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办学方针应适时转化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服务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办学模式,进而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

尽管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实际投入还是受到限制,这已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实习培训基地建设,都远远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人才模式僵化,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沿袭“本科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真正形成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教育模式i办学方向.、教育方针以及人才培养仍然停留于过去的“专业知识”理论层面,在办学方向上并未形成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的职业人才为教育发展目标的基本办学方针。

(三)生源较差,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渠道上,主要面向各类普高与职高,而且招生并不是与普通高校同步进行,往往被放在他们录取之后,生源也是在普通高校录取之后层次较低的。这不但在社会上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较差的错误观念,由于生源与普通高校在录取上存在着不公平竞争,也限制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四)生源短缺

目前,我国普高生源普遍处于萎缩状态,在2010年至2020年之间,生源萎缩现象还将进一步加剧。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仍保留传统的招生模式,必然会因为生源的枯竭,而难以为继。由于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对职教生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职校,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招生困难。

(五)办学渠道单一,阻碍了高职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以政府投入为主,没有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由于办学渠道单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募集,没有将社会上的一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无法形成多渠道办学,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错失了应有的发展机遇。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

(一)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已实际发展为全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今天,我国企业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当前技术人才的断层,就充分表明了我国职业教育还未跟上市场对职业类人才的需求。实际上,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率还不到26%,一方面,是需求与人才供给脱节,另一方面,是结构性人才不合理。实际上,我国当前企业用人的主体仍然以农民工为主,在近1.2亿农民工中,职业技能是相当缺乏的。在企业急需用人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又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这充分暴露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面对社会、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未来之路,才能为自己迎来生存空间。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表现在专业、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诸多方面,都有要自己鲜明的特点。特色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办学上,还必须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二)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我国目前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高职在办学模式、招生渠道、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模式以及建设投入上,都流于传统形式,与市场严重脱节,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要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就必须立足于应用型、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真正把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知识型、应用型、技能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

当前,我国高职发展要与市场结合起来,就必须树立职业人才培养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办学发展目标。市场需求充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量的农民工需要进行职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教育服务,就能有效避免高职在当前所面临的生源枯竭问题。二是与企业联合,进行专业性技术人才培养。我国企业目前对技术类人才需求较大,而我国普遍面临的事实是,高级技术人才已有40%以上出现老龄化,人才断层问题在当前表现得相当突出。我国的大多数外资企业,将用人也开始实现本土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可见,企业人才培养也呈现一个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三是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职业再教育,也呈现出一个较大的需求空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的职业再教育在当前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这表明,我国高职教育要立足于市场办学,是相当有前景的。

(三)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我国高职教育目前虽然在办学规模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实际上各院校之间的资源仍未得到有效整合。在办学模式上,仍缺乏有活力的创新机制。高职教育要满足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就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在办学模式上,一是可以进行校校联合,充分整合各校专业课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各院校之间的横向联合发展;二是可以校企联合,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联合办学,设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人才;三是可以实行校地联合,比如针对某一个地方的农民工群体,与地方联合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等。

(四)走实用型人才培养发展之路

我国高职教育要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现状,就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以“本科本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本位”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应立足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在人才培养上,既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实用合理,也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应用技术与实际操作技能。不但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应用型知识的特色,而且在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上,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将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学生真正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在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中,对学生不但实行学历教育,同时还实行职业技能教育,一方面,毕业生可以取得学位证书,另一方面,还能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双证教育,实际上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走实用型人才培养发展之路,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现实的。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走什么样的未来之路,笔者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当前所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显著的、具体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当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之路应走向何方,在具体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现实因素制约下,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晔.稳定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初探[J].成人教育,2010,(1):43-44.

[2]杨丽萍,我国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J].文学界:理论版,2010,(9):33.

[3]杨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36):58-59.

[4]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7-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