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制度范文1
1.1方法
1.1.1建立健全临床护理工作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依据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和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护理管理核心、病区管理等临床护理各项工作制度。建立了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完善了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规范了工作流程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统一了护理质量标准及绩效考核制度等,从根本上规范了执业行为。
1.1.2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服务理念。通过参加培训班、现场演示、外出参观学习、院内业务讲课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对全院护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护理专业基础知识,护理技术操作技能,护士职业礼仪,行为规范等。
1.1.3改善条件,营造氛围。医院筹集资金加强软、硬件建设。购置了先进的医疗器械,对部分病房、餐厅、活动室的设施进行改造、修缮,病房还进行了艺术化的布置,加强院内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
1.1.4建立垂直护理管理体制,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加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临床科室进行了调整,精简了护理行政层级,护理部直接参与全院护士的人员调配、绩效考核等,实现了护理部的权责统一。增加了临床一线护士的数量,清理了非护理岗位占编人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临床护理岗位的人员供给。全院临床一线护士占护士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5%以上,病房床位数与护理人员之比达到了1:0.5,医院还建立了机动护士库,以满足节假日和突发事件等的应急调配使用。
1.1.5改革护理模式,提升护理质量。探索了临床护理责任组工作模式,根据实际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以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指导,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满足了患者的知情需要,提升护理质量。
1.2评价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优质服务前后患者的满意度,内容包括入院情况介绍、病区环境设施、护患沟通交流、健康教育指导、护理工作效率、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管理水平等八个方面。在患者出院前发放调查表,采取不记名填写,填写完直接收回。共发放调查表52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52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后,入院情况介绍患者满意度上升了7.7%,病区环境设施患者满意度上升了5.4%,护患沟通交流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1.5%,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1.1%,护理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上升了11.9%,护理服务态度患者满意度上升了5.8%,护理技术水平患者满意度上升了8.5%,护理管理水平患者满意度上升了8.9%。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3.1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速度加快,社会人口老龄化,人群中出生率、生育率的下降,传染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老年人慢性患病率已发生结构性变化,感染性疾病下降、非感染性疾病上升,疾病转型的趋势与全人群的变化一致,慢性病的突发增长期在50~59岁期间。因此,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有学者指出,慢性病需要综合防控,预防和医疗必须紧密结合,要把人作为一个整体,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为主要手段提供全方位服务,才能实现防治结合。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优质护理服务显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3.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升慢性病患者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也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直接体验和亲身感受。由表1可见,在活动实施前260例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中,护理工作效率,护患沟通交流,健康教育指导等这3项的满意度相对是较低的,分析原因可能与护士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另病房护士的年龄整体偏低,他们更倾向于做技术操作性强的工作。而临床护士人员数量配备不足客观上也进一步造成护士没有足够的精力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护士对护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护理观念有了新的转变,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决患者住院期间存在的问题,让患者感受到住院的关爱、实惠与方便,才能大大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3.3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明显增强。护士的辛勤工作是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根本。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护理工作在整个医院尤其是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尤其是责任制护理模式的开展,使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解决了原功能制护理模式中护士相互依赖、服务主动性和责任心差的问题。护士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对所负责患者的服务更加精细化,患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而患者满意度提高反过来进一步激发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也使护士自身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实现了患者、护士双满意。
慢性病制度范文2
药物联手,疗效明显提高
丙肝抗病毒治疗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重要阶段。在α干扰素应用到临床之前,我们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α干扰素的治疗揭开了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新篇章,这是第一个里程碑;此后发现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过去称“病毒唑”)可以显著提高抗病毒的效果,因此,利巴韦林作为联合治疗用药成为丙肝抗病毒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2003年在我国上市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达到了目前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最高疗效,是丙肝抗病毒治疗的第三个里程碑。如果正确治疗,可以使3/4的丙肝患者获得持续的抗病毒应答。
不过,目前仍有部分丙肝患者不重视抗病毒治疗,只是进行一般的保肝降酶对症治疗。在了解了治疗新进展后,患者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重视正规的抗病毒治疗,争取痊愈的机会,防止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治疗目标,限制病毒繁殖
抗丙肝病毒治疗的目标当然是希望能够彻底清除人体内的丙肝病毒,但在目前条件下还难以做到这一点。因此,只有退而求其次,最大限度地抑制或压制病毒的繁殖,也就是使血液中的病毒转阴(实际上是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这样也能延缓或减轻肝脏的破坏,从而尽量避免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同时也能改善生活质量。
抗病毒治疗,并非人人皆可
不是所有的丙肝患者都需要抗病毒治疗。首先,一定要经过化验证明血液中的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时才需要抗病毒治疗。有些人单纯丙肝病毒抗体(抗-HCV)阳性,但是HCV RNA阴性,这种情况一般认为是既往发生的丙肝病毒的感染,或处于病情的恢复期,或病程的稳定状态,不需要抗病毒治疗。
大家也许知道,目前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不仅要求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而且要求其转氨酶升高2倍以上,这是因为转氨酶正常的情况下,抗病毒治疗效果很差。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转氨酶正常的丙肝患者对于抗病毒的疗效与转氨酶升高者相似,所以对血液中HCV RNA阳性的患者,即使其转氨酶无明显升高,也可给予抗病毒治疗。但有一部分专家认为,转氨酶一直正常或仅有轻微升高的患者,其病情发展较慢,而治疗费用较大、副作用较多,不要急于治疗,但需定期观察。究竟该怎么掌握,还得由医患双方充分交流、权衡利弊后选出最适合的方案。另外,出现肝硬化失代偿的患者,也就是已经出现了腹水、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消化道出血,既经受不住抗病毒治疗的副作用,也难以再产生疗效,故不适合治疗。
从理论上讲,对于急性丙型肝炎(也就是感染后6个月以内)患者,给予干扰素治疗可以减少慢性化的发生。但遗憾的是,对多数患者来说,作出诊断时已经是慢性丙肝了。
专业指导,抵抗药物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抗病毒药物也是一把双刃剑。干扰素一方面是目前最有效的抗丙肝病毒药物,另一方面其副作用也非常明显。它对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可引起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流感样症状;在傍晚注射干扰素,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扑热息痛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可预防或减轻流感样症状。第二个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因此,应定期监测血常规。利巴韦林的主要副作用为溶血和致畸作用,肾功能不全者可引起严重溶血,故禁用利巴韦林。男女患者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6个月内,均应采取避孕措施。建议患者就医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丙肝病毒治疗。
慢性病制度范文3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antigen,HBeAg)的状况可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分为两种情况,即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和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V感染常需要数年才发展到严重的结果。目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检测指标包括血清学指标(即是否出现HBeAg消失或血清学转化,通常表明向HBV携带的转化或血清学恢复),病毒学指标[即HBV-DNA水平呈对数下降或HBV-DNA下降到不能检测的水平(<10 U·mL-1)],生物学指标(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恢复正常)和组织学指标(即坏死性炎症程度和纤维化阶段的改善)。抗病毒治疗就是要使这些指标好转,并能在治疗结束后得以维持。
1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
美国批准治疗HBV感染的药物有7种:α干扰素、α-2α聚乙二醇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干扰素因需每天注射或每周3次注射,已被长效聚乙二醇干扰素所替代,后者每周只需1次。多项试验表明,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 a,可使13%~95%的患者血清HBV-DNA下降到无法测定的水平,使38%~79%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降为正常,12%~27%的患者HBeA生血清学转化。能显著抑制HBV-DNA的药物常能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在耐药性不同的口服药物中,核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恩替卡韦没有交叉耐药性。阿德福韦酯的耐药率在治疗的第1年很低,但第4年末可达30%。阿德福韦酯对耐拉米夫定的HBV感染者非常有效。在可用药物中,阿德福韦酯抑制HBV-DNA的效力最低、最慢,引起HBsAg血清学转化的可能性最小,导致“原发性无反应”,即不能使20%~50%患者的HBV-DNA水平下降2log10的可能性最大,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
HBeAg血清学转化后,巩固治疗6~12个月或更长时间,可使约80%口服治疗的HBeAg阳性患者产生持续性效果,但除少数HBeAg阴性者外,多数于停止治疗后复发。由于有些治疗效果并非呈持续性,治疗后需认真监测是否有复发。几乎所有HBeAg阴性患者和约80%尚未出现HBeAg血清学转化的HBeAg阳性患者应在1 a后继续用核苷或核苷酸治疗,在未出现耐药时,这样的治疗总体上能维持其临床效果。
抗病毒治疗可延缓肝纤维化,甚至使肝硬化逆转,提高存活率。与聚乙二醇干扰素不同,口服药物对以前使用干扰素无效的患者仍然有效,能被安全有效地用于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的抢救治疗,延迟或避免肝移植;在有进展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患者中,可预防肝功能失代偿。
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包括类流感症状、骨髓抑制、抑郁和焦虑、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需作密切的医学和实验监测。多数口服药在扩大应用后,其不良反应都可接受,但因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可引起肾中毒,核苷酸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肾功能。在临床使用前进行的啮齿动物毒理学研究中,高于人体使用量30~40倍的恩替卡韦与肺、脑和肝肿瘤有关,但在兔和狗实验中尚未观察到类似结果。替比夫定可引起少数严重的中毒反应,使用2 a后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者比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更常见,还可引起周围神经疾病。
与口服药物治疗1 a相比,聚乙二醇干扰素注射治疗1 a出现HBeAg血清学转化的可能性更大。然而,口服药物通常使用1 a以上,到第2年末可达到与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类似的HBeAg血清转化率(约30%),5 a时HBeAg血清转化率约50%。早期研究提示,干扰素治疗1 a时HBeAg血清转化率高于口服药物。然而,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某些更新的、更有效的口服药物相比,HBeAg消失率是类似的。另外,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西方患者在出现HBeAg血清转化和停止治疗后,可出现HBsAg血清转化(3 a为20%),这类似于干扰素治疗的结果。干扰素或口服药物治疗产生HBeAg血清学转化的患者中,共价闭合环状DNA的减少类似。
有抗HBV效果但尚未被食品药品管理局证实的另两种口服药物是恩曲他滨和克拉夫定。恩曲他滨的结构、效果和耐药性类似于拉米夫定,并无优势。停止克拉夫定治疗后数月HBV-DNA的持久抑制有别于其他口服药物。然而,初步的临床试验提示,克拉夫定抑制HBV-DNA和引起HBeAg血清学转化的效果低于其他口服药物。
2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未发现耐药。L-核苷(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与HBV-DNA聚合酶C区的酪氨酸、蛋氨酸和天冬氨酸出现变异和与能降低治疗效果的聚合酶A和B区上游代偿性变异有关。核苷酸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的耐药性与聚合酶B和D区的变异有关。尽管拉米夫定的耐药性可限制它的临床效果,戊环鸟嘌呤类似物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耐药性仍较低。耐药可降低药物效果,促进进展性肝硬化和肝移植后患者的肝功能障碍。另外,口服药物间有交叉耐药,出现一种药物(如拉米夫定)的耐药,便不能选择其他药物(如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作后续治疗。由于替比夫定治疗1~2 a可导致耐药,故其没有在慢性HBV感染的治疗中被广泛使用。核苷酸对核苷耐药者有效,反之亦然。拉米夫定耐药的HBV感染者经恩替卡韦治疗1 a时,耐药率为7%,2 a时为16%,3 a为35%,4 a为43%。耐药者通常能在初次病毒学反应后,尤其伴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时检出HBV-DNA上升>1 log10。
3联合治疗
对尚未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联合应用抗病毒药不增加效果。尽管聚乙二醇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使HBV-DNA下降(1~2)log10,但联合治疗并不引起持续的治疗效果。替比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抗病毒作用并不能胜过单独使用替比夫定的效果。不同耐药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限制耐药的发生。然而,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治疗早期,耐药很轻微。实际上,在耐药发生后增加一种药物是非常成功的策略。目前缺乏证实联合治疗的效果胜过单药治疗的资料,除耐药可能促进或加重肝衰竭患者外,现行治疗指南未推荐联合治疗。在治疗期间出现耐药的HBV感染患者中,可增加第2种耐药机制不同的药物。
总之,由于阿德福韦酯降低HBV-DNA比其他药更慢,24周并不能预测48周的结果,建议于48周时监测,而不是24周。恩替卡韦从遗传学上不易产生耐药性,它可使几乎所有患者迅速降低HBV-DNA水平,因而不建议临时改变其治疗。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因高耐药而不作为一线治疗。随着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被更高效、更快速抑制和耐药性较低的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所代替,24周或更晚时改变治疗方法是不可取的,建议在治疗中监控血清HBV-DNA水平和对有不适宜反应的患者修改治疗方案。参考文献
[1] 张月荣, 张涛, 张月萍. 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0,(05)
慢性病制度范文4
关键词 肝炎 诊断 治疗 拉米夫定
全球有3亿以上的人感染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中国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占一半以上[1]。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每年死于乙肝病毒相关疾病近30万人,约有3000万人需要抗病毒治疗[2]。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抗病毒治疗,拉米夫定可以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是比较理想的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对线粒体的结构、DNA含量及功能无明显的毒性,长期应用可显著改善肝脏坏死炎症,减轻或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展。临床试验证明拉米夫定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的活性,是当前推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中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其治疗的机理是通过抑制或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来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阻止和延缓疾病进展,防止和减少肝脏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3]。拉米夫定作为口服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生产和临床的使用大大推动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进程,拉米夫定的推广使用标志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入了核普类似物治疗时代[4]。
资料与方法
2005~2010年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取得较好结果,对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患者进行了跟踪观察。300例患者中,男296例,女4例,40~65岁267例(89%)。
治疗方法:试验组口服拉米夫定100mg/日,1次/日,同时口服双环醇片75mg(25mg/次,3次/日),连续用药48周。
针对乙肝患者,临床上要求患者同医生双方进行密切配合,为减少肝脏的负担,要求患者要注意休息。慢性乙肝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和特快药,在治疗过程要求患者积极用药、合理安排饮食。综合疗法,根据乙肝的不同程度和不同阶段调配药物,达到最佳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和医生有耐心[5]。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关键是要抑制和消除肝炎病毒、调整机体的免疫能力、保护肝细胞、阻断肝细胞的纤维化。拉米夫定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对I-IBV逆转录酶的抑制而终止HBV的复制,但是HBV及其抗原肝细胞的彻底清除,要靠机体自身的特异性免疫作用和病毒抗原的自然衰减。
从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可以说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使患者获得肝脏生化功能和肝组织学的改善,拉米夫定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聚合酶,使肝脏免受病毒的侵袭。拉米夫定服用方便、安全,是目前口服有效的抗病毒药之一,它给慢性乙肝的治疗带来突破。拉米夫定有效的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切断了的来源,使其不能组装新的病毒颗粒,导致在肝内的循环感染过程终止。同时,在机体免疫清除作用下,感染肝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肝脏的炎症和坏死逐渐改善。拉米夫定给药方便、安全性好、适应症广,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增多。但是由于拉米夫定只能抑制而不是杀灭乙型肝炎病毒,短期应用停药后病毒复制仍可恢复,导致肝炎复发,故需长期用药。然而,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病毒的耐药变异逐步增加,导致疗效下降,甚至部分患者因肝功能恶化而死亡。但长期服用,常因基因基序密码子出现变异而对其产生耐药性。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感染的合理疗程仍在不断探索中。
通过对300例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拉米夫定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一定的疗效。对于HBV DNA转阴、HBeAg转阴、HbeAg/抗HBe血清转换、ALT的恢复,肝组织学的改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但其不良反应也非常明显,在使用拉米夫定时,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耀宗.拉米吠咙治疗乙型肝炎的现状.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3):114-120.
2 陈仕晓.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及问题.成都药学,2002,12(3):108-110.
3 王汝龙,王曼丽.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选评[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4):6-15.
4 唐望先,虞涤霞.硫普罗宁对急性肝损害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4):338-339.
5 刘平.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现状[J].中国科学基金,1999,13(6):364-367.
6 胡义扬.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5,9(1):18-22.
慢性病制度范文5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滤过;护理
【中图分类号】R51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119-02
丙型肝炎病毒属黄病毒科RNA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85%患者进展为慢性肝炎,30%进展为肝硬化、肝癌。丙型肝炎病毒滤过是治疗丙肝肝硬化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应用日产IQ21人工治疗机,日产EC50滤过膜件,利用双重血浆滤过丙型肝炎病毒的方法,来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通过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的护理,对滤过的顺利进行起决定性的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年1月~2010年5月进行丙肝病毒滤过5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0岁。
2. 护理方法
2.1操作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因病毒滤过是一项新技术,临床应用不广泛,它又是一项特殊的体外循环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病人会产生焦虑、不安全感。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谈,介绍有关的知识、方法、效果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认识到治疗性重要性,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对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要用亲切的语言、良好的服务态度多给予安慰、关心、体贴,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积极配合疗 。
2.1.2合理安排当天用药的情况:病毒滤过的当天,药物应安排在滤过后使用,以免在滤过过程中药物被同时滤除,影响正常的药效,造成药物的浪费。遵医嘱根据血压的情况在治疗前给予200~300ml的生理盐水,防止体外循环时引起低血容量。遵医嘱给与滤过前防过敏治疗。
2.1.3病人身体情况的评估:滤过前,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常规、生化、RNA病毒、心电的检查,进行术前评估。给予病人多功能监护,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
2.1.4治疗室的准备:在操作前应打扫治疗室的卫生,用氯制剂擦拭台面、仪器的表面、地面,更换床单、被套、保持床单位的整洁、舒适,使病人心情愉快。治疗室用紫外线照射30min,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需衣帽整齐,戴口罩、鞋套。治疗室内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及滤过所需的用品。
2.1.5病人的准备:将病人推入治疗室,采取舒适的卧位,让病人先熟悉环境,减轻心理压力。必要时协助病人大小便。
2.2操作中护理
2.2.1管路的安装和冲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操作前洗净双手,戴无菌手套,按照操作规程安装管路,安装后再次核对管路的正确性。应用日产IQ21人工肝机,调整模式安装管路、膜件。冲洗及肝素化管路、膜件。
2.2.2血管通路的建立:因病毒滤过要连续两次,为解除病人的痛苦,选择大口径的中心静脉插管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治疗中所需足够的血流量,避免采血不良。
2.2.3管路的连接:血管通路建立后与管路连接,打开血液泵,使血流量由小到大,加大到100ml/min,分浆泵30%左右,过快易发生溶血。肝素的用量根据病人的体重和凝血功能决定,一般首剂量快速给予3000u,以后每小时给予600u,同时注意监测凝血功能。
2.2.4病情的观察:持续多功能监护,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仪器的各项监测指标,避免意外的发生。如仪器发生报警,应及时查找报警的原因,给予及时处理。
2.3操作后护理
2.3.1血液指标的检测:操作后检测RNA病毒以观察滤过的效果,检测凝血常规及生化指标。
2.3.2深静脉的护理:深静脉建立后,只用于病毒滤过的治疗,不用于输血、输液和采血,以避免污染的机会。每日局部消毒,更换深静脉敷贴,防止局部的感染。每次治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腔后用肝素2ml+盐水0.7ml主腔注入1.4ml,侧腔注入1.3ml封闭。如深静脉有感染的可能,立即拔除。
2.3.3病人的生活护理:滤过后的病人住单独的房间,注意病房的消毒。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病人洗漱、翻身、大小便。
3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属黄病毒科RNA病毒,我国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率3.2%,发病人数约1000万。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85%患者进展为慢性肝炎,其中30%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载量高低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认为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关键在于抗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治疗,已将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列为抗丙肝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病毒载量的高低,是否足疗程治疗,抗病毒早期应答率与抗病毒应答率相关。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多年龄较大,合并脾功亢进(粒细胞、血小板下降),多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干扰素副作用大,因此无法进行足剂量,足疗程抗病毒治疗。肝硬化的进展、肝癌的发生不能有效控制。因此我们针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效抗病毒治疗进行研究,建立了丙型肝炎病毒滤过联合小剂量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新方法。患者先应用IQ21人工肝治疗机、EC50滤膜滤过丙型肝炎病毒,使其在抗病毒前外周血丙型肝炎病毒处于低载量,再应用小剂量干扰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从而提高抗病毒早期应答率,达到远期持续应答疗效。小剂量干扰素、利巴韦林副作用小,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良好耐受至足疗程,确保了抗病毒的持续应答。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滤过联合药物抗病毒治疗方案确定后,病毒滤过治疗的关键在护理。滤过前、滤过中、滤过后的规范护理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操作前准备要充分,包括物品及消毒隔离准备。治疗中的各项指标的观察,机器及管路故障的解除,治疗各项参数的设定及调整,护理工作要细致入微,整体治疗才会取得好的疗效。治疗全程均贯穿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爱心、耐心、细心、精心、是我们对护理工作要求的专业精神。专业的护理保障,会减少病人的痛苦,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 毛 慧. 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毒副反应的护理.南方护理学报.2006,7(3):36-37
2.沈毅. 重组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观察及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7,37(6):46-47
3.邓辛香.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5例护理体会.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6(3):408-409
慢性病制度范文6
一、哪些病人应该抗病毒治疗
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如果转氨酶升高或者经肝活检证实肝组织有明显的慢性炎症,血清乙肝e抗原、HBV-DNA阳性时,都应该进行抗病毒的治疗。
转氨酶正常并且经肝活检未发现肝组织有明显炎症活动者,虽然其血清e抗原或者HBV-DNA阳性,却只表明该患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且处于慢性乙肝静止期时,暂不必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一旦出现转氨酶异常就要及时治疗。
二、治疗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很多慢性乙肝病人在治疗时都会追求转氨酶恢复正常或者HBV-DNA转阴。实际上,慢性乙肝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目标包括:①近期目标:即疗程结束时,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转阴,并且出现血清转换(指e抗原转阴,e抗体转阳),医学上称之为“完全应答”。出现完全应答,是慢性乙肝抗病毒疗效显著的标志。②远期目标:即疗程结束后,预防和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生,并明显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这说明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判定应全面化。
三、如何选择抗病毒药物
首先,病人要明确自身的病情,凡是被确诊为慢性乙肝活动期的病人(转氨酶升高或者肝活检证实肝组织有明显慢性炎症,同时血清乙肝e抗原、HBV-DNA阳性者),均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其次,要充分了解抗病毒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疗效、副反应等,并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抗病毒药物。最后,也要考虑药物的品牌、药厂的信誉、售后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α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α干扰素,如赛若金(α1b干扰素)、α2a、α2b干扰素等;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
1.α干扰素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迄今用它治疗慢性乙肝已有近30年的历史,疗效确切。它是国际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之一,并且目前仍是惟一被认可对慢性乙肝有明确长期疗效的药物。
α干扰素的用量一般是每次30~50微克(α1b干扰素),或300~500万U(α2干扰素),起始治疗为每天一次,两周后改为隔天一次,肌肉或皮下注射,此疗程为6个月。α干扰素治疗6个月后,40%~50%病人可达到完全应答的效果,表现为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转阴,出现血清转换,并且疗效长期稳定。有资料显示,慢性乙肝病人经α干扰素治疗后可延缓病情进展,预防或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
我国科学家发现,中国人感染乙肝病毒后,白细胞产生的α干扰素主要是α1b型干扰素,而且α1b干扰素的副作用低,尤其适合中国人使用,现已成为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