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陶冶情操、开发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每个年级都有美术欣赏课,在教学中一般都设为专题欣赏:先是由教师搜集大量的与欣赏课课题相关的资料及审美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但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及听课、调查,笔者发现在每节欣赏课中,多数教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大部分超过30~35分钟,有的甚至整节课都在讲授,学生主动学的机会很少,完全是教师的满堂灌输。这样的课,不仅教师觉得疲劳和枯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教师相关资料准备充足、备课充分,也许勉强还能接受,但对于只有几岁的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便使他们觉得更累、更没兴趣。这些都很不适应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样的课堂极不和谐,如何打造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呢?笔者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的角度对师生和谐共进的美术欣赏课堂进行了探讨。

一从兴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一件视觉作品贸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其一无所知,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急于把知识直接往学生脑里灌,显然有悖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反之,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其兴趣欲,学生则会欣然进入视觉感受阶段。诚如德国一位学者作过的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是试想如果你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就会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中国青铜艺术》导入新课环节,笔者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课始,打开教室门。一位商周古人,手举金樽,边吟诗边喝酒,缓缓向大家走来。站定自我介绍后,原地旋转,带领同学们走进几千年前的古代,欣赏琳琅满目的青铜器(PPT)。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要通过古代服饰、道具,古人的言行、动作、神态,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对青铜器产生兴趣。欣赏课前,尽管同学们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搜集活动,但不一定每位同学都对此感兴趣。有了这样直观的情境导入,绝大多数同学兴趣欲就会被激发出来,随之就会兴趣盎然地紧随古人,愉快地进入视觉感受阶段。当幻灯图片被逐一呈现时,有些学生马上就能说出器皿的名称,这时在图片后再出示相应青铜器名称的文字,学生就很有成就感。欣赏的兴趣就会更加浓烈地延续下来。兴趣的欲望被点燃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逐步释放出来。真可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从交流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向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样中国古代青铜器也是寄托了古代统治阶层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怎样让学生深刻理解青铜器皿上的主观情思呢?笔者试着分两个层次从对话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意象感受阶段,揭开青铜器上体现的主观情思面纱。第一个层次,浅层次对话。教师提出:“在欣赏了很多青铜器图片后,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你对青铜器的了解吧!”第二个层次,深层次对话。教师又提出:“同学们对青铜器的了解可真不少,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积分竞猜题。题目在信封里,每组一个,组长上台抽取。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在全班交流。”第一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听到来自不同座位和不同陈述方式的声音,促进对话向深度发展。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特别是要让“弱势群体”的学生的声音充满课堂。因为每一种声音都有对话欲。

这种对话欲一旦实现,对话的主体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对青铜器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交流与碰撞,从而达成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积极主动建构起属于自己的青铜知识体系。实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第二个层次的对话,旨在意象感受阶段,让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青铜器的意象美。因为信封里的问题比第一层次更深一点,所以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显得尤为重要。从对话欲入手分析,小组合作中的对话一定层出不穷。如果是对青铜器了解的问题,对话主体即组员需要在组内交流,得到全组人的肯定、认可。如果是不太了解的问题,更需要全组在交流中探索、合作,共同讨论出青铜器的意象美。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全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一轮又一轮的对话中,青铜器皿作为图腾标志,作为政治地位、政权的象征,作为驱神辟邪物的特性尽现眼前。待到各小组PK时,就会胸有成竹、有备而战了。

三从获胜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审美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小学生而言,获胜欲特别强烈。其实,在意象审美阶段,交流课前收集的青铜器资料和积分竞猜题都是以古人积分的形式为杠杆逐步推进的接着教师提出:“欣赏这么多青铜器作品,你觉得中国青铜器皿美吗?欢迎走进扬州电视台‘周日开辩’节目录制现场,发表您独到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粘贴“周日开辩”的标题,并递上“话筒”给对话主体们,古人的加分活动继续。面对这样抛锚式的诱导,再加上获胜欲的驱使,对话主体们迅速地进入到了审美感受阶段。拿起“话筒”,妙语连珠。“我认为中国青铜器皿很美,因为它……”对话主体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层出不穷,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师生们共同分享智慧、精神、情感,共同建构人生的意义。

四从共鸣欲入手循循善诱,引导其进入心境共鸣感受阶段,据守为营

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同样当美术作品欣赏过程经历审美感受阶段,到达心境共鸣的感受阶段,不同对话主体间的内心感受异常相似。这时教师抛砖引玉:“看到几千年前就铸造的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身为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这样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对话主体的共鸣欲特别强,争先作答。“自豪、骄傲、了不起、敬佩……”的字眼发自肺腑,赞同声余音绕梁。对话主体间的共鸣氛围异常热烈,直接把本课的欣赏推向。课末“古人”与同学间对接含有青铜器皿的成语,更让这种实现的共鸣欲持久迷香!

众所周知,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分为四个阶段:视觉感受、意象感受、审美心理及心境共鸣。即先产生视觉上的,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觉、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而欲望几乎人人都有,特别是儿童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教学活动中,在师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兴趣欲、交流欲、获胜欲、共鸣欲等角度入手,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来循循善诱,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在深入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一个点拨者、引导者,学生始终是课堂对话的主体。只有主体和主导和谐共进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美术欣赏课堂。当然,改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方法有很多,这还有待于日后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走进新课程(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美术 欣赏 反思 传递情感 激励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因此,普通中小学美术学习绝不仅仅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一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

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和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工夫,而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兴趣点却有所不同,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差别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在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否,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其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尤为重要,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激励学生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二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尤为重要

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蔽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三 美术艺术课需要学生的介入和意志的投入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持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找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喘不过气来。到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四 美术课要增加实际操作练习,增强学习兴趣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艺术传统 美术教育 地位

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继承史。早些时候的中国读书人的口头禅就是“古人云”,而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教育更是首当其冲的崇尚传统了,中国人把受过教育的人称之为“读书人”,所谓“读书人”就是掌握真理,勇于追求真理,具有较高修养,能治国安邦的“高人”。而“读书”理所当然的是以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的“书”为核心的了。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先研究前人的东西为基础的,然后才向前走,这是很明确的。

现在看这些也许迂腐可笑,但是细细想来感到很有道理。毕竟“古人”是过来人,过的桥比我们走的路还多。而且,具“现代权威”人士指出:“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没什么根本不同”,由此不难看出崇尚传统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姿态之一,传统教育更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美术教育当然包括其中,传统艺术教育应该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语文是表述的学科,数学是逻辑学科,科学是认识学科,美术是感受学科等等,而所有这些都是“读书人”修养的组成部分,都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所谓“琴、棋、书、画”这部分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代表此人对于人生理想的拥有水平。试想:一个不懂艺术、不爱好艺术,品位平庸的人怎么能很好的热爱生活呢?怎么能把自己的能力与真、善、美很好的结合起来呢?许多古代的读书人都是诗人、书法家、画家,还有许多即使不精通艺术,但也是艺术的爱好者。他们集思想、艺术于一身,为我们这些现代人创造了富饶精神财富。而所谓“现代中国人”呢?崇尚低俗的现代西方文化,喜欢“包装”的明星,热爱商业大片,根本违背了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讲究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鄙视商人心理,重“义”轻“利”,以“优伶得宠”为昏庸的表现。现在很多年轻人很“酷”,“酷”就像“白开水”一样了,使得“现代教育”很“新新”而变得的苍白无力了,这主要是西方现代文化的腐蚀,是资本主义丑恶本质的表现。对于中华艺术的爱好与理解是需要学习的,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美术教育任重而道远,她是祖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为之努力不懈。

美术教学不同于其它教学的根本特征就是对于视觉艺术传统的把握。一方面:要突出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比如:浏览商代的青铜器直至清代的珐琅器就会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世界强国,近百年的屈辱史可以说是外部野蛮民族的一次彰显而已,对于中华文化算不了什么,历史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接纳中华文化才会发展。这已经是不挣的事实。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泥古不化、故步自封与现代社会的创新精神不相符,其实中国文化中就有关于创新的内容呀,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出:要合乎自然的发展,这充分说明了现展的科学论断呀。还有另一方面: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科学创新与发展。可以这样说:美术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视觉艺术传统的修养与自我创新展开的。每一个美术教师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进行美术教学工作了。至于教学效果优良,一方面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文化素质修养与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一方面也取决于大的教学环境改善。所以,应该全面的看待美术教学,不能认为只要认识到了艺术传统的意义就可以一了百了了,还得要全方位的努力与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及其环境,尤其是要提高自我的文化修养水平,在明确自己怎么做的情况下,客观的看待现实,克服困难,耐心的一步一步发展。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4

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如:一身厨师打扮的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今日的菜谱”(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人教版二上),面对色彩缤纷、形状奇特、构思巧妙的各种菜肴、点心和水果拼盘,学生仿佛一下子走进了神奇美妙的菜谱世界,目不暇接,赞不绝口……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畅谈菜谱之美,交流欣赏感受,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各式菜谱的浓厚兴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成功启动和必要铺垫。

2、合理评价,获得信赖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包括大师作品、老师作品和学生作品等)过程中,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美术文化现象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如,笔者在《纸风铃》(人教版一上)和《会摇的玩具》(人教版一下)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如何将线穿过纸杯底、不让杯子上下移动”和“怎样让纸圈摇起来”的问题时,请那些通过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学生做“小老师”,让他们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为大家示范、讲解。由于教师巧妙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成资源,在使学生体验到了大胆探索、相互学习而取得成功的快乐和自豪的同时,难题也迎刃而解。

如,课前教师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中国古代青铜器(江苏版第11册)考古发现、介绍欣赏方法的短文等,在指导学生欣赏青铜的过程中,巧妙引用,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体悟、理解作品的思想,引导学生真切体验从青铜器作品中表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和拼搏抗争等积极情感,使之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时,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师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师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需求,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鲜活的活动情景中,学生与雨点们零距离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真实、丰富、细腻。这是任何人为的高超手段创设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经意犯下的一些错误。只要我们多动脑子,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变成更具影响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可贵资源。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创作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师生合作“大闸蟹”(《今天的菜谱》人教版二上)的过程中,师生分工明确,愉快合作。教师以饱含积极求美情感的言行作纽带,随时保持与其他学生的“热线联系”,多方引导学生大胆思辨,精心创作,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样,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力培养,艺术情感之花也得到了茁壮成长。

如,在指导学生以《鲜花送老师》(人教版一上)、《妈妈的生日》(人教版一下)等命题画创作活动过程中,教师采取以情育情、以情促情的策略,先自己讲述亲身经历和感受,再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思考、小组讨论感受老师和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通过夸一夸、画一画的形式来歌颂崇高纯洁的师爱和母爱,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和妈妈的尊敬与真挚情感。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5

一、分析研究对策,把脉美术欣赏课的症结

1.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受到传统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大多不敢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很多美术老师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受到的技能训练多,但教学理论、美术史论等掌握得比较少,因此只能就教材论教材,照本宣科。另外,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较短,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还在摸索时期,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少。所以,在教学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在学生方面,一致认为美术课没有其他的高考科目重要。因此,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欣赏课就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就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睡觉等事情。还有一个就是教学课时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美术课一般每周只有一课时,有的学校可能是每两周一课时,这样每节课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基础知识得不到全面系统记忆和理解,因此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整化。

2.美术欣赏理论依据。艺术家豪泽尔说:“人生来就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鉴赏家。”艺术欣赏是靠人的理解力而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理解力是一种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教师博引广论,学生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推动美术欣赏教育的有效发展。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师生要充分利用好双边活动,去发现作品以外的各种联系和更加深邃的精神内涵。因此,教师不但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美术知识,而且所了解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如:两位教师分别讲解雕塑的基本手段和雕塑特征时,一位教师把“焊”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另一位教师把“焰火”看作雕塑作品,把它当作一种瞬间雕塑,很显然是第二位教师能立即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美术欣赏应该是一种直觉审视力,它需要理论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情感体验的独特价值的领悟。

二、改变教学策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水平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和参与作用,而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但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而且他们的看法也可能是幼稚的和不全面的,但是由于他们是认真的,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组织好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他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有关的知识。

2.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工艺作品,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概念,都是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时代的审美思想创造出来的。美术家创作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艺术形式揭示某一主题之外,还有其更加深层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意蕴,它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秦俑和青铜器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等等,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此外,艺术家的美术作品都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学会感受艺术品的魅力。如:在欣赏“我和我的故乡”时,可以让学生随着作品中的景象展开想象,去感受那带有童话色彩的宁静和祥和的梦幻境界,去体验那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6

郭新有很多的头衔:中国第一位珠宝设计硕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饰工作室创建人及学术主持,上海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艺术总监,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首饰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当然,也有人干脆叫她“首饰艺术家”。她擅用贝壳、铜、青铜、石头、木头、玻璃、塑料、陶瓷、银,做出独特的饰品,而且从设计到制作都是由她自己完成。既作为艺术品,又以首饰的形式出现。她称自己的首饰作品为“可以佩戴的艺术品”。她的作品曾在国外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展览并获得多个奖项,部分作品陈列于匹兹堡艺术中心、普林斯布画廊、艺术联合会展厅。

郭新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那大学艺术学院,主修首饰和金工艺术专业,并获得了双硕士学位。提起第一次和导师见面,她记忆犹新。“导师告诉我,要想在她那拿一个‘A’是非常难的。你不应该比我来得晚,不应该比我回家早。除了睡觉,吃饭,我期望你其余时间都呆在工作室里搞创作。”郭新坚称:“这为我后来从事首饰设计与制作以及金工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年的学习和钻研,郭新在毕业时几乎所有专业课都是A,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珠宝首饰,郭新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材料更新颖独特,将时尚个性与艺术紧密结合,同时又赋予其深刻的含义。她把艺术语言不断凝炼,试图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最恰当的材料语言表达出来,与观赏者交流,进而体会存在的意义。而这种艺术体验在郭新的材料的日常积累和选择中就可以看到,纯粹的抽象艺术并不会排斥自然的生活经验,视觉艺术更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可视性结果,正如一件首饰作品的产生。

例如她的一款代表作“萌芽”系列发针:这来源于她在美国读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由于中西饮食习惯迥异,郭新初到美国时吃饭都是应付了事,购车后才第一次到匹兹堡的中国食品店购物。吃到了黄豆芽的郭新简直兴奋不已,同时也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当一粒种子被深埋在土壤中时,它在黑暗的世界中等待,迎着冰冷,孕育生命,等候那破土而出的喜悦和希望。当人们毫不留意它的时候,它已经胜过黑暗,昂首向着阳光展示生命的力量。漫长的等待也有了意义。如同耶稣说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就不能结出许多的籽粒来。有了这个想法,笔端在指尖飞速流转,描绘出了“萌芽”的素描雏形。在制作过程中,她选择了锻造工艺。锻造工艺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手艺,在机械化的现代社会里已几近失传,锻造的过程也是漫长、枯燥、艰难的,通过无数次榔头锻打及退火,把一块铜板锻造成型,这个过程就好像种子的生命历程一样,它是金属板在艺术家手里慢慢生长的过程。大多数人都有过种子一样的经历,只是在长成之后,自觉选择遗忘。而有人没有忘却,她用指尖记录了一段被几近遗忘的历程,并塑造了美妙而灵巧的“萌芽”饰品一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与交融通过深切的体验自然地流露与弥漫。

郭新痴迷于纪录片,尤其是跟海洋相关的片子。深海生物多样的形状,绚烂的颜色和流溢的光彩令她着迷。沉浸其中去发现海洋世界的美的同时,也生发了她的有关“海洋生物”系列的作品。“我的创作思想像一株生生不息的植物,根脉相连,不断有新生的枝丫,在不断观察,反思中开花结果。”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作历程。她认为首饰艺术家应该有独特的视角,以首饰为媒介,反映真实的世界,因此作品就必然会有个人的“签名(signature)”。

正是因为独一无二的个人的“签名(signature)”,郭新认为,从第一个作品从艺术家手中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同于商业首饰。商业首饰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市场的认可,这就决定了设计师与市场根据之间有着必然密切的关系,设计的款式应市场的需求而定,这也决定了商业利润是决定首饰设计的主要原因之一。商业首饰运作中大部分产品由设计师设计,然后交由技师或工人制作。在制作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必须考虑大批量生产。相形之下,首饰“作品”,而不是商家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跟雕塑或绘画没有什么区别,艺术家研究的正是它的艺术表现力,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艺术家将他们对人生的理解,经验的认同、社会问题的反思与参与等表现在具体的首饰作品中。

创新,在这次交谈中是被郭新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她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融合之上的,正如一件首饰作品的产生。在这里,各种材料任由艺术家去判断、去处理,当然这种判断与处理涵盖了艺术的经验在其中。她把艺术语言不断凝炼,试图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最恰当的材料语言表达出来,与观赏者交流,进而体会存在的意义。这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上,更体现在她的教学风格上。

“在上海大学美院,她的课与其他老师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这样评价她。她让学生从非传统首饰材料入手,了解各种材料,如纸、木头、纤维、塑料、树脂等新材料在首饰创作中的多种可能性。郭新说,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灵感的源泉。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本身为艺术家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艺术创作原型。她提倡学生通过阅读和观摩国外最新设计,尤其是大量有代表性的艺术首饰类作品,帮助学生明白首饰概念的广度与深度,这个过程被她叫做“洗脑”。然后扎扎实实学习首饰制作中必需掌握的技术工艺。她非常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工艺的基础上尝试技术工艺创新。

“毋庸置疑的是,在首饰作品的创作方面,国内正在蹒跚学步。”郭新指出,国内创作很多时候还存在着技术上的缺陷,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就是正是因为艺术创作,所以技术上不需要精致,也无需专业,导致艺术首饰的创作中出现很多粗制滥造的东西。而国外无论是教学系统、产业结构、商业模式都已经趋于成熟,产业及商业结构中有利于促进艺术首饰的发展。有许多非营利性机构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市场也大力培养对艺术首饰的宣传及对受众审美的培养。因此,艺术首饰可以生存下去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