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旅游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文化旅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文化旅游

经济文化旅游范文1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62-02

一、发展特点

1.资源多,品牌少。中原经济区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品种多样。这里是中华寻根祭祖的圣地;创造了古老且秀丽的汉字;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姓氏;汇集了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和特色。相对于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而言,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品牌匮乏,品牌建设不足,旅游产品缺少品牌效应,很多的文化旅游资源都处于蛰伏状态,未充分发挥潜力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加之未对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整体包装,区域内尚无响亮、鲜明的整体文化旅游的主体形象。

2.主导多,参与少。中原经济区区域内29个市之间的密切配合是推动文化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对中原经济区旅游业的发展均高度重视,起到了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但很多企业仍然对参与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积极性不高,过多依赖政府的引导与扶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自身优势去整合资源,也不去自觉完善自身的网络化经营体系,导致实际参与区域内文化旅游发展受挫。目前,区域内旅游企业之间仅局限于旅游线路的合作,并未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合作中不能整合和凸显各自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未能充分保护和利用自身独特的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未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3.冲突多,协调少。经济区相邻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往往相差不远,这就是一把双刃剑,通过资源的整合会吸引更多的客源,增加效益,否则两败俱伤。就目前情况来看,共生的冲突远远大于利益的协调,如“哄抢”历史名人。这种冲突由名人带来知名度的提升、更多的旅游开发卖点和客源及经济效益导致,当冲突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是重复建设,相互诋毁,结果由于分歧和争执,人们对这种文化旅游品牌的忠信度下降,各方的声誉和收益受损。另外,旅行社之间也有冲突:竞相压价,旅行社与游客间、导游与游客间的冲突也不断。

4.协议多,落实少。经济区文化内涵相近的部分省、市之间通过召开区域会议、签订协议以及备忘录等形式,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旅游资源整合合作。但这些协议在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得到真正落实的较少,目前并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旅游区,在文化旅游的品牌、信息、设施等方面的资源整合效力有限,实际可操作性不强,仍然没有区域共同的行动纲领性文件,未建立统一的旅游合作组织,不利于区域文化创新发展区的营造。

5.内容多,创新少。整体上看,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空间范围较大、合作内容较多、层次较深,所以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加之,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需要协调众多方面,因此发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为了弘扬和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创新华夏历史文明,必须不断对发展的体系与机制进行创新,因为所涉及内容的复杂性,区域内文化旅游发展难度较大,创新不足。

二、发展路径

1.发展思路。首先,立足经济区整体,研究空间分布,优化资源结构,寻找旅游资源的相关性,以某项文化旅游特质为切入点,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其次,根据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确保各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秩序和力度。避免盲目开发,禁止开发需要保护的资源;开发潜力大,但市场认知不足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注重宣传,使得开发和需求同步增长;重点开发有深厚中原文化底蕴的资源,整合其相关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最后,各地需要加强区域合作,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以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形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增长极和更具竞争力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

2.发展模式。认真凝练中原经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民俗民风,着力开发具有中原地域风情的文化旅游,树立区域大旅游观,整合资源,在文化旅游的品牌建设、信息、销售队伍、分销渠道、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要素方面,实现包容性增长模式。通过这种包容性增长模式,发挥中原经济区旅游核心区的辐射和外溢效应,以文化旅游带动山水风光旅游,实现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域的整合,各市联合起来,共享成功经验,争取更大的突破;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各类景区之间都要具有包容性合作的理念,相互推介、取长补短,实现从门票经济到区域经济的转变,共同打造一个包容性的无地理分布桎梏、无政策约束羁绊、无交通出行限制、无服务提供约束、无信息传递障碍的一体化的区域文化旅游大市场。

3.发展机制。首先,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外溢效应,强化中心旅游服务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市场,鼓励创新,重视正面旅游形象的形成,注重塑造强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其次,中原经济区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作指导,在将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类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统一组织管理、宣传推广,建立各城市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再次,成立专门机构,专项负责。由各级政府联合成立合作管理委员会,全面协调区域内部文化旅游发展。最后,打造一个包容性空间,尽快建立区域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网络。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进程,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促进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加强郑州航空枢纽建设,构建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城际铁路建设,形成以郑州为核心衔接周边省会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打通区域内省际通道和对外通道。打通干线公路省际断头路,连接各县城、重要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公路枢纽,科学设计文化旅游专线,增强城市至景区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建设,形成景区环线,贯通四方,实现景区之间交通的无缝对接和客源的无碍对流。

三、发展布局

1.资源重整。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又相近,若能有效重整,可发挥最大资源价值,避免恶性竞争。重整应遵循“”的原则,突出特色,合理定位,避免重复开发,提升相近资源的规模与品质;由政府统一规划,规范景区审批,推出整体文化旅游形象;政府部门和企业跨地域联手开发文化资源才能共享受益。故可以根据同质互组、异质互补的原则,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如“黄河风情文化之旅”:三门峡黄河风景区—小浪底风景区—花园口黄河生态旅游区—开封悬河景观—菏泽黄河文化旅游,体验其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2.产业集聚。根据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质的产品,通过产业集聚,取长补短,互相协作,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强化核心区域城市旅游功能,审慎又有魄力和创造力地打造产业集群区,推动文化旅游要素的集聚,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调整与发展,实现区域文化旅游的无缝对接,逐步带动相关市区边缘区域文化旅游的发展。如可以打造开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扩大汴绣、、年画、小吃等文化产业的规模,将文化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与郑州、许昌、漯河、周口合作,扩大中部中心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深挖焦作、阜阳、商丘、亳州、宿州等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深度文化旅游,将中原经济区平原地区缺山少水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旅游乃至经济的发展。

3.空间整合。根据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各地市的文化旅游发展状况,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太行山文化旅游区、伏牛山文化旅游区、东部平原文化旅游区、桐柏大别山文化旅游区、中原中心文化旅游区五个区,根据各区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确定中心城市,有选择性地进行不同的战略定位。北部太行山文化旅游区主推“太极文化”和“殷商文化”,依托自然景区,烘托焦作的陈氏太极、邯郸的广府太极和安阳的殷商文化。西部伏牛山文化旅游区主推“唐汉文化”、“佛教文化”、“河东文化”。东部平原文化旅游区主推“道教文化”和“曹魏文化”。南部桐柏大别山文化旅游区主打“红色文化”和“圣贤文化”,做强信阳的红色文化和南阳的以张仲景、诸葛亮、张衡等人为代表的圣贤文化旅游,逐步带动驻马店等城市的旅游发展。中原中心文化旅游区以郑州为中心主推“禅武文化”、“北宋文化”、“商都文化”。依托新郑黄帝故里、登封“天地之中”、开封“北宋文化”、许昌“魏都文化”等开展中原中心区域合作。

4.市场推动。发挥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来推动经济区要素地区间的合理流动,各市应共同协作,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统筹规划指导,提升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不同的定位吸引客源,塑造文化旅游品牌,为区域合作提供包容性的平台。各市间举办各种旅游展交会、论坛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互相提供信息,交流经验。发挥山西的运城、晋城、长治,河北的邯郸、邢台,山东的菏泽、聊城,安徽的淮北、宿州、亳州、阜阳在区域地理方面的优势,扩大经济区之外的客源市场。结合各自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目标市场的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宣传方式,主动积极推广,提高影响力。除了走出经济区,还要走的更远。扩大港澳台、日韩、欧洲、东南亚、北美洲等的市场份额,提高知名度。在产品宣传上要针对市场需求,在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服务的建设和完善,提升整体区域旅游竞争力。

要想从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就必须塑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首先,对经济区整体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定位。结合区域内各自的市场优势及资源特点,应以“北宋文化”、“太极文化”、“禅武文化”、“殷墟文化”、“唐汉文化”、“商都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根文化”、“姓氏文化”、“圣贤文化”等文化资源为依托,整体文化旅游品牌确立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应走出以往古建筑重复建设的桎梏,升华文化底蕴,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延伸文化资源的内延,加深客户体验,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把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以文化旅游带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切实增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经济文化旅游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文化;农村旅游经济;翻译

近年来,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一大批国内游客来到乡村休闲娱乐,也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乡村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这就涉及到了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及对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的要求。

1探讨农村旅游经济翻译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语言翻译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逐年攀升,农村旅游也成为一匹推动经济的“黑马”。

1.1带动国际旅游发展

中国幅员广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旅游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是因为农村旅游的总体费用不高,同时又能够给游客带来原生态的美食、风光。国外友人也希望能够来到中国享受特色的田园文化,农村旅游经济中,翻译有助于规范旅游宣传资料,传播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地方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1.2丰富农村旅游英语翻译资料

农村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在发展农村旅游时必须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但农村旅游翻译资料严重匮乏是制约农村旅游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内外研究显示,中国国内农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旅游英语翻译方面的投入却不多,翻译方面的文章和学术性研究仅占整体旅游翻译文献的1.2%左右。另外,中国农村旅游快速发展,还需要借鉴国外农村旅游发展经验,但是旅游相关的英译汉文献非常少,这也使得国内很多研究者面临着资源匮乏的难题。研究农村旅游英语翻译可以丰富国内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素材,解决农村旅游汉译英、英译汉资料匮乏的问题[1]。

2农业经济文化发展新风尚对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影响

近年,农业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以传统文化为基石才能够把握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目前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民俗及固定旅游项目创新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2]。

2.1新时期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融合城乡发展理念

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明建设,应把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农村全域化统筹充分体现了农村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坚持生态旅游的特色文化,这种融合城乡发展理念的新风尚,对于农村旅游英语翻译来说是一个挑战。很多新的理念需要翻译工作者重新整合,在单词和翻译技巧方面,应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接轨。

2.2创新的农村社区化服务

美丽乡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是现代社会主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延伸方向。弘扬先进的道德楷模,以凝聚向上的力量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农村社区化服务,使资源整合的速度更快,这就需要农村旅游文化翻译宣传这种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倾向于服务性。

3现代农村旅游经济翻译发展方向

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语言不应该成为限制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翻译时不能因为一些中国特征民俗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就随意翻译或者胡乱翻译,完全按照汉语直接翻译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3]。

3.1把控农村旅游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准确性是农村旅游翻译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要把控原文的具体含义,详实介绍乡村旅游景点。在不影响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准确翻译乡村旅游景点的名称和景点的简介,内容必须符合事实。翻译的第二个原则是保留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和内涵。发展旅游经济,在吸引外国游客的同时,还要把我国历史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贵的民族精神和乡村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旅游英语翻译一定要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对于一些难翻译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翻译的第三个原则是要有美学价值。在美学基础上的农村旅游翻译,可以让国内外游客领略其中的美感和含义,尤其是乡村旅游,本身就是在好山好水的背景下,让游客能够彻底放松,保持身心愉悦,因此以一种诗情画意的翻译方式来介绍特色的农村民族文化、景点和旅游项目,才能够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

3.2农村旅游翻译技巧

农村旅游翻译和大部分翻译一样,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是比较常见的方式。音译法常用于翻译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景点,这样可以达成中文和英文说法一致的传播效果,使得比较有名的乡村文化和农村旅游景点能够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朗朗上口。直译法一般是用于没有争议的翻译内容,或者为了使传统民俗能够更加原汁原味地还原乡村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式,对于景色和故事娓娓道来,能够在原生态翻译中带来别样的文化享受。意译翻译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内涵、文化冲突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式的翻译,这种翻译让外国游客容易理解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含义。

3.3巧妙使用修饰翻译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语言,都有一些诗情画意的翻译规则和翻译词句,结合中国乡村文化及农村旅游的语料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巧妙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让文章变得更加生动。翻译时加入一些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可以增强阅读时的趣味性,使旅游资料不再枯燥无味。

经济文化旅游范文3

一、清水县概况

清水县,古称上,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以陇上“清泉四注”而得名。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先祖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史载,清水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是轩辕文化的根所在。清水轩辕文化,突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它浸溶着华夏数千年的文明。那么,如何发掘这一地区的文化精华,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清水――轩辕文化的诞生地

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的起源也是多元的,由轩辕族创建的轩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清水是轩辕氏族的起点和原点,是轩辕文化的根基所在。清水轩辕文化,突出“故里”文化,本文重点强调清水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和生长地,具有源头文化和寻根文化的特色,对于海内外炎黄子孙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发掘,整理,弘扬轩辕文化,不仅对于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1.轩辕黄帝出生考

轩辕黄帝生于清水,在历史记载中有清晰的脉络。纵观史书,可以看到诸多的记载。《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②《甘肃通志》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甘肃省志考异》中载:“轩辕谷在上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清水古称上,又属天水郡管辖。故史料中所说的天水轩辕谷,实际上就是清水轩辕谷。乾隆清水县志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黄帝"生于姬水,长于寿邱"③。这些史实与成纪为伏羲、女娲生地,宝鸡为炎帝生地互相印证,有助于证明渭水流城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从诸多史料和实地考察看,轩辕黄帝部落的发祥地在清水,清水被称为”轩辕故里” 。轩辕故里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延伸,不断融合辐射的特定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2.轩辕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的地位

华夏文明是以黄帝、炎帝为中心的华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和历史经验,在经济、文化、制度等领域持续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④。他是中国远古的华夏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和继续前进的基础。由轩辕族创建的轩辕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也是中华文明的先期和重要组成部分,以轩辕文化为切入点,才能少走弯路,更深入的了解、研究华夏文明。

3.清水县旅游资源概况

清水山青水秀,旅游资源丰富。(1)赵充国陵园;位于清水县城北的李崖村石佛坪,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轩辕谷省级森林公园;地处清水县山门镇,属森林型自然风景区。植被完好、水源富足,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也是人们回归自然,尽享大自然和谐之美的理想之地。(3)清水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先传轩辕黄帝幼年时期曾在这里洗浴。宋、明以来已成为“陇上胜迹”。(4)石洞山风景区:位于清水县山门镇,原有明、清时期的青岩寺、乐楼等建筑,为佛、道两教并存的名山胜地,是清水县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5)清水宋金墓葬群地下博物馆:其墓葬群,形制多为穹窿顶仿古建楼阁式,其建筑结构独特,布局严谨。砖雕构图简洁明快,色彩鲜明协调,大多反映《二十四孝》中的典故。

三、清水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开发思路

清水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没有科学指导,旅游业还“处在深闺人未识”。新形势下,清水旅游业要快速发展,只有主打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整合旅游资源,进而促进本地区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1.清水旅游开发的现状

清水县交通不便,旅游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许多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在此,笔者以轩辕文化为切入点,以清水县旅游为主体,重新思考如何利用其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清水轩辕文化活动,加强轩辕文化的研究、宣传,真正把轩辕文化打造成清水的龙头和特色文化,使轩辕文化成为清水文化强县的亮点,从而促进清水县旅游业的发展。

笔者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轩辕文化的内涵及清水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加以整理,思考。以期对清水县旅游开发找到一个新的思路。

2.开发思路

第一 整合资源,综合开发。

清水县旅游资源丰富,就现状而言,一些成形的产品可以通过线路设置进行链接整合。例如:到李崖村和樊峡村,了解了该村的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情况,到贾川乡实地考察了宋金墓的发掘遗址,到三皇谷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轩辕窟轩辕庙,现场了解轩辕黄帝的出生地和活动地点。同时,笔者也向当地人了解了轩辕鼓及其来历,并结合文献,了解到由轩辕黄帝所制的轩辕鼓。结合一年一度的轩辕文化节,笔者认为轩辕文化对清水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社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 优势互补

旅游经济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资源差异的认同。对一个旅游景区来说,游客有差异比较心理,有异中求同心理、同中求异心理。差异就是特色所在。所以,在旅游资源的整合上,这一点最易达成共识,形成合作条件。

第三 加大宣传促销,打造轩辕文化旅游精品。

作为源头文化的轩辕文化要跨区域进行宣传促销。可以在各自的新闻媒体上互相推介,合作协商拟定一些形象的旅游宣传口号,制造声势;举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扩大品牌宣传,增强凝聚力。

第四 围绕旅游市场进行整合

经济文化旅游范文4

(一)全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近几年蓬勃发展,其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估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里提出了“文化圈”模型,其中揭示了文化的再生产理论,讲述了文化的循环发展五个阶段:创造、生产、传播、展览/接受/传递、消费/参与。在高树生如何认识文化产业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经济分析模型,即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周而复始的延续过程视为文化再生产,其包括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四个类别。

(二)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国内旅游的经济总量远高于国际旅游,可以看出国内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其供给面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而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现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地区建设―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循环的促进过程。

(三)南锣古巷现状分析

南锣古巷是北京市政府确定的第一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北京市胡同肌理保存的最完整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对南锣古巷的SWOT分析,如下:STRENGTHS:历史悠久,地区特色使商业化和古老的北京胡同融合一体;WEAKNESSES:较高的商业流给附近居民出行造成不便;OPPORTUNITIES:文化商业街定位既很好利用了南锣古巷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方便吸引投资激活当地经济;THREATS:商业开发和古城特色保护的平衡,过度的开发则导致古城特色不在,开发力度不够便无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研究思路

(一)地区发展路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南锣古巷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文化遗产丰富,利用文化资源我们在城区范围内进行文化再生产,从而达到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其循环图如下:

以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南锣古巷地区投入产出是一个循环促进的过程,通过不断促进本地区文化建设中以获得进一步的收益,使得经济发展循环上升到更进一步。

(二)文化作用的实证研究

通过文化旅游投入产出的流程图,来设定投入产出模型,先忽略它的循环效益,把经济建设的初步成果看做是一个静态的投入产出的过程。

利用投入产出的方法进行分析:

AX+Y=X(1)

其中

A=a a …  aa  a  …  a┆  ┆  …  ┆a a  …   a,Y=Y1Y2┆Yn,X=X1X2┆Xn

分别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最终使用量矩阵和总产出量矩阵。

列昂惕夫逆矩阵为B=(I-A)-1,其元素为bij(i,j=1,2,3,…,n)

影响力系数:

Fj=∑ni=1bij\∑ni=1∑nj=1bij j=1,2,3,…,n(2)

感应度系数:

Fi=∑nj=1bi∑ni=1∑nj=1bij  i=1,2,3,…,n(3)

在对其研究中,分析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不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利用全国文化产业建立投入产出矩阵模型,了解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得到文化产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南锣古巷的动态循环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以此为依据,为可历史文化地区的经济发展路径提供相关建议。

以下为2010年全国的投入产出表的简化整理,主要体现文化产业与其他国民经济的典型产业的区别。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

A=0.3203 1.3188 0.0686 0.16520.0288 0.7179 0.2128 0.08250.0163 0.2960 0.4539 0.13970.0166 0.3312 0.1874 0.4579

得出影响力和感染力系数分别如下:

第一产业:0.1046,1.7974;与文化相关较小的第二产业:2.2347,0.8156;与文化相关较小的第三产业:1.0545,,0.6475;文化相关产业:0.6062,0.7395。从影响力系数中可以看出,文化相关产业在各产业的比例很小,但对经济具有相对较高的带动作用,其发展虽落后与文化相关较小的第二、第三产业,但远远超过第一产业的影响作用;从产业感应系数可以看出,其他产业对文化相关产业影响相对较小,则其不容易受到经济问题的影响,从而可以独立促进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知,在地区的范围内,文化产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受益的过程。

(三)地区发展的路径研究

除了主要的投入外,经济效益的获得还来源其他因素,在投入产出中体现为间接消耗。在南锣鼓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除去最开始的对其基本设施的建设,中间产品的产出以及投入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步的文化创造对经济、人力、资本和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形成此类中间产品的发展,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而中间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又对文化的建设发挥重大的作用,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发展是一个循环再生产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动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来进行研究。投资过程的动态化:

xi(t)=∑nj=1aijxi(t)+yi(t)(4)

投入的持续带来产出的持续增长,要实现t时期的产出量,需要t-1、t-2、……时期为其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以形成有效的生产能力;同样,t时期也要为t+1、t+2、……时期的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投资。投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把不同时期的再生产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论及建议

(一)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利用文化的投入产出分析得出,文化产品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为一个产业,可以形成一个文化再生产过程,其涉及面广,辐射力度强,具有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地区的人、财、力充分的利用,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循环发展圈。

(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带来地区的繁荣

文化的再生产过程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思路,部分地区由于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优势,利用其发展经济一方面是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免去再寻其他路径发展所耗成本,因此,地区的发展可以利用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循序渐进的发展,不断开发并发展文化旅游产品,以此来吸引游客,加深游客对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吸引招商引资来促进经济发展。

(三)地区的特点决定其发展方向

利用历史文化是南锣鼓巷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SWOT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是此地区的重要优势,而与历史文化相关的旅游产业也是经济发展不可估量的一部分。南锣古巷作为重点保护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因而地区发展以保护和还原原有面貌为主,以此设计旅游产品,带动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增加旅游人流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经济文化旅游范文5

1襄阳文化与旅游在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地著名旅游景点的成功做法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将文化和旅游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文化的发扬光大、旅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内涵,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就会显得空洞和缺少价值。如果缺乏赏心悦目的景点,只注重文化的宣传,旅游就会显得厚重和无趣。通过对襄阳市近些年旅游经济的分析发现,对文化的利用程度不高,文化和旅游之间过于独立,缺乏有效的融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1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具备时代特征襄阳市目前共有A级景区24家,这24家景区很分明的划分为了文化资源景区和自然资源景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景区,都没有过多的进行开发,只是简单的利用其天然的文化或者自然优势。比如古隆中、水镜庄、李宗仁纪念馆等以文化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简单的向游客展示历史留存的文化古迹,而没有开发一些符合现代游客特征的娱乐项目,导致游客感觉枯燥乏味,体会不到旅游的快乐。而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景观只是利用天然的自然奇观、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高山流水等来吸引游客的眼球,并没有利用美丽的自然开发一些文化气息浓厚的项目来增加旅游的亮点,导致游客感觉缺少点什么。1.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襄阳市很多文化遗产被评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如进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几个,进入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100多个。除此之外,还有历史遗留的文物或遗址400多个,可见襄阳市的文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这么多的历史文物遗址,真正充分开发利用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却寥寥无几。几百个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成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只有24处,其他的文化遗址大多破旧不堪、空留一个外壳。有的文化遗址甚至连外壳都没有保留,只留下一个名字。襄阳的民俗文化也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很多有价值的民俗文化,比如皮影戏、襄阳花鼓等只能在当地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没有专门的单位组织表演。1.3文化与旅游融合渠道过于单一目前,襄阳市大多数旅游景点都只是简单的根据现存的文化遗址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旅游深层次的融合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表演的文化节目过于深奥。旅游景点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节目演艺,它可以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同时给游客更多的娱乐享受。但是襄阳市的很多文化旅游景点过分重视节目的高端性、文艺性,忽视了吸引游客这一因素,导致文化演艺节目不能雅俗共赏。第二,缺乏文化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娱乐场所可以为节目演艺提供舞台,同时为游客提供文化娱乐的去处,但是目前襄阳市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文化娱乐街。同时,一些提供表演场地的临时娱乐所在灯光、舞台的设计上不够规范、标准。第三,制作、出售旅游商品的店铺较少。旅游商品是一个地方旅游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比如西安古城最为著名的旅游商品兵马俑,游客旅游结束时都会买上一些兵马俑或送亲朋好友,或留作纪念。但是,襄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

2文化市场与旅游经济融合的有效途径

2.1树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因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在选择旅游去处的时候也更倾向于文化价值较高、景色宜人的景点。要想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襄阳市必须树立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观念。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积极引导旅游业的发展,将文化价值观深入到旅游行业;其次,发展文化产业时学会用旅游的观念思考问题,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2.2深入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价值旅游景点不能单纯的依靠遗留的文化古迹,还要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并且用通俗易懂的手法将文化故事展现在游客面前,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体会文化的价值所在。目前,襄阳市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应该借鉴其他各地旅游景点的做法,比如河南开发的清明上河园项目,将当时的东京汴梁市井画面诠释得淋漓尽致,星际宾馆叫做“官驿”,表演节目“杨志卖刀”“、包公迎宾”、“气功喷火”等异常精彩生动。2.3扩大、修复、重建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对于目前已经进入国家A级景区的旅游景点,扩大其规模,同时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对于一些历史久远、破旧不堪的文化景点,投入资金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从而使文物古迹能够很好的保存并遗留给后代。总之,当前襄阳市的旅游文化景点规模普遍较小,向游客展示的文化内容过于单一、枯燥,所以应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景点规模,丰富文化展示的内容。

作者:杨翩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经济文化旅游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茶业经济;茶文化;发展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茶业经济发展价值

1.1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工业等相关领域飞速发展,并实现了巨大的变革,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样也产生了诸多变化,其中人民群众越发重视旅游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满足,这也代表了我国旅游业成为了第三产业中极具生命力的发展产业之一,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地区以本地茶叶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茶文化旅游的新型增长点,例如福建省武夷山以大红袍茶文化为基础,推出了印象大红袍体验旅游项目。诸如此类,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仅体现为旅游形式的创新,更加推动了相关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渠道与路径,进一步提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融合的效果。

1.2茶业经济发展的价值

茶文化在我国已传承多年,其中普洱、龙井等诸多茶品种已经被社会大众耳熟能详,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以及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之后,我国的茶文化以及茶叶品鉴、制作等相关工艺飞速发展,并共同凝聚成茶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至今,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依托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特别是我国当前不同的产茶地域,其茶文化各有不同,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咏茶、品茶等特色茶文化活动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可以以此类茶文化活动和茶文化载体作为旅游项目的特色,着重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重要文化内涵,既推动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也能以茶文化旅游作为载体,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进而实现地区社会稳定的目标。

2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2.1旅游产品需求缺少创新

在不同地区茶业经济发展中,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要素,既推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样也起到了传承茶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进行深度游体验游,与以往相对于浅尝辄止的旅游消费需求有了较大的差异,这也使得游客在进行茶文化旅游时的消费需求随之增长。出现此类问题急需茶文化旅游发展产业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全面迎合消费者和游览者的口味和需求,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之下,迅速抢占茶文化旅游的先机。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仍旧为相对新兴的产品之一,再加上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探究茶文化的起源以及茶文化独特的内容,深入体会品茶、鉴茶以及茶叶制作等相关工艺,游客们希望能够深入到茶文化旅游体验之中,对此需要不断创新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此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地区的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仍然留存于表面,处于旅游开发的初期阶段,难以充分焕发茶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2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挖掘

在旅游市场发展进程中,行业规范尤为重要,需要对当前我国旅游市场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理,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与措施,强化了政府对于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监督与指导,但是在我国很多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较多乱象。例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茶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地区仍然缺少对茶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甚至有时难以保障相关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在茶文化元素挖掘方面有时存在盗版和伪造的问题。如部分地区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受到茶叶生产地域的限制,直接在不符合该品种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区域打造盗版的茶文化园和采摘中心等,以求让游客进行体验种植和采摘,虽然实现了对游客的引流,但是此种做法也对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难以有效助推茶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茶文化旅游宣传水平存在问题

当前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宣传和推荐手段各具差异,虽然很多地区在进行茶文化旅游宣传时会选择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兴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旨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宣传的范围,但是宣传到位并不意味着茶文化旅游相关产品的质量能够随之增长,这也会导致大幅度涌入的游客会给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甚至是茶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反之,如果一味重视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产业经济发展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忽视了宣传与推荐,也往往会导致相关茶叶产品难以向外推广,并进一步产生滞销的问题,不利于茶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二者的功能和定位

首先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茶文化旅游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首先需要保障相关茶叶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定位,有效提升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可以通过外部形象打造进行推广,让诸多实体化有形化的茶叶产品逐渐塑造为独特的茶叶品牌,并成为相关地区的特色品牌之一,以更好的实现在行业市场竞争中有效的市场区分,强化品牌的引导力量,有效提高广大消费者对于茶文化以及相关茶叶产品的关注度。其次,要明确茶叶产品的功能性定位,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时,可以将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重要项目和活动之一,以此提升广大游客的购买欲望,并进一步推动本地区茶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在进行茶产品的展示和宣传时,可以集中呈现查产品的功效以及主要核心价值理念,可以通过商业化的包装手段和宣传渠道,着力突出茶文化及茶产品的特色,并进一步获得良好的茶业经济收益价值。最后,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和渠道,畅通本地与外界茶业经济市场的联通性,既提升茶产品的知名度,同样也能助推该地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进步。

3.2全面保障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

茶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在于该地区茶叶产业的发展前景,要始终站在全局化发展的角度,明确茶叶产品与茶文化旅游,甚至是整条茶业经济发展的链条之间的连通性,明确此条价值链的价值实现,实现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发展的良好前景。在茶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全力打通茶叶产品与茶文化之间的融合性效果,促进与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实现茶文化旅游与地区茶叶产品和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前景,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驱动力。

3.3着力凸显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特色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在茶文化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在发展茶文化旅游时,也可以将此类特色和不同作为吸引消费者和旅游人群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各地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挖掘和发展进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该地区茶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历史渊源、主要发展特点等,并以此作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特色要素,进一步助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如果本地区的茶叶采摘旅游项目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在采摘时节集中开办茶文化旅游节或茶文化旅游纪念日等等,进一步凸显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特色,让游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茶叶的种植、采茶、烘焙以及相关茶艺艺术,不断增强游客游览的体验感,同时也能加大旅游者对于该地区茶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了解,大力推动茶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3.4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

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游客以及茶叶销售链条中的相关渠道经营商,游客和中间渠道商同样也是客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深入推进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着力打造更加融合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首先在中间渠道商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到渠道商是茶文化以及茶业经济发展链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要明确渠道商与茶业经济之间的稳固性关系。例如可以在茶文化旅游节和主题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邀请渠道商进行参与,提高渠道商与地区茶业经济之间的连通性。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游客这一客户关系主体,可以在茶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文化节等重要的活动节日,大力推广茶叶产品,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与此同时可以借由不同的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节等,提高茶产品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推广相关茶保健知识,不断增加茶文化的喜爱人群,为茶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商机和发展人群。最后,在发展茶业经济和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可以充分应用各类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平台,提高对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茶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不断增强茶文化的民间认同性,为茶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总而言之,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茶文化尤为重要,同样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促进茶业经济发展,可以以茶文化旅游作为重要的发展平台,对此本文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背景以及茶业经济发展价值出发,探索茶文化旅游发展中茶业经济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肖黎.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福建茶叶,2020(10):74-75.

[2]魏嘉莹.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探究[J].种子科技,2020(14):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