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专业发展 对策
[作者简介]王晓茹(1957-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卫生职业教学与研究工作;孙小娅(1956-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卫生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工作。(江苏 苏州 21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 “十二五” 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制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与相关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1/03/09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77-02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科研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教师职业生涯从讲台新手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成长过程。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社会各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规格要求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专业发展,如何有效引导高职院校教师根据学校发展、专业建设要求,结合专业背景、研究优势与行业发展需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是深化学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facul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可以从狭隘或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狭隘的理解通常指促进教师在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的提高;广义的理解则是指教师作为人、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在理论知识、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心智特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国外对于教师发展研究的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60 年代开始,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影响急剧扩大,人们通常称这一时期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当时,美国高校教师的工资,从1959年至1969年,增长幅度连续十年超过物价指数的增长,这使得大批优秀人才被吸引到高校。这个时期的美国出现了“明星教授制度”(faculty star system)。
我国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对较晚,明确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并加以介绍与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但很快成为教育理论界、教育决策者和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相对而言,教育界与学界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较为成熟,而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其研究尚处在起始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改革的深化,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已成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已从关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向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转变,这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社会的变革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我国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就要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如何引导教师把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作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点,使高校教师从“学者型”“教学型”转变为“导向型”,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发展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要求都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万计的管理、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的任务,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新型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2.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日益呈现多元态势,他们不但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信心方面远比本科生差,而且高考的失利和进入高职的无奈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模糊、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的是需要面对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学生,不一样的是高职院校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重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特别是在当今各行各业对大专院校毕业生要求日渐提高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与人才市场要求的提高之间逐渐加大的差距,需要职业院校教师更多地研究学生学习成长和人生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趋势,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学习成长和人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一生、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负责,这是历史赋予高职院校教师的重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是不断丰富教师生命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3.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对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行业性与开放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校门,走向行业,增强外部适应性的能力,即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做好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工作。职教体系的开放性需要高职教师强化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主动与行业专家协作进行课程开发与组织教学,使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有机衔接。高职教育内在的协调性要求高职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学生持续发展要求。要求高职教师在职教生涯中,关注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影响、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影响,不断增强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的能力。
三、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举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如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发展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道路转变,如何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恰恰是教师的质量问题。教师专业发展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做好顶层设计,理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一般而言,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比一般人群更为强烈。学校要有效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单靠行政命令而缺乏内在动力是不行的。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在依靠“行政命令方式”、自上而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常常会处在被动接受任务的状态,缺乏从实践中主动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妨碍教学改革的推进,有时难免会成为改革的阻力。
只有真正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根据教师成长规律与个体实际,做好顶层设计,根据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等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与任务,理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主要影响因素,让他们认识到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从讲台新手到教育教学专家的成长历程需要自己的努力与付出,更需要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研究等各项活动过程中得到历练,这样,学校推行的各项改革才能得到教师的支持与配合,把任务落到实处。
2.创新激励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及投入状态,有效的教学管理在于为教师搭建适宜的、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这是提高高职院教学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领导层要结合学校发展需要,深入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与个体发展要求,科学分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客观原因,创新激励机制,把学校的整体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的校本在职发展。
一般而言,不同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任务与内容不同,目标与影响因素也不同,高职院校管理层要根据教师不同阶段培养的要求,客观分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在专业建设、课程整合、教材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申报、校企合作等方面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励措施的落实,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3.规划职业生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静态因素,也可以说是横向因素,主要是指教师个人的内因与周围环境的外因两个方面,内因通常是指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处世风格、价值取向等,外因主要是指所在学校的管理规章、组织期望、人际关系、经济待遇、发展空间等,加之教师所在的周围社会环境因素。动态因素,也可以说是纵向因素,主要是指随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动静结合,也可以说是纵横综合因素。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不同,对动静态因素的关注度也会不同,相同的静态因素因教师的个体差异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动态、综合的观点分析动静态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影响作用,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生涯规划的导向作用下,通过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我国正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职业教育在优化社会人才结构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目前职业教育尚存在发展结构不合理、办学质量较差、毕业生素质较低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政府宏观调整与政策环境的支持,更需要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环境,通过引导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带动学生的持续发展,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2]王晓松.美国高校教师发展历史演进初探[J].经济师,2008(8).
[3]王玉衡.美国大学文化发展新趋向――教师发展从关注自身专业到关注学生学习[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4]孙小娅,杨晓莉.加强学风建设 确保人才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
[5]许序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J].中国教育学刊,2009(5).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2
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存在问题: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作用认识尚不到位,紧迫感不足: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05)。全国28省市都先后已经召开职教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然而,我们**虽亦积极筹备,几易其稿,但至今省政府尚未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贯彻,及时出台实施办法和具体政策性措施。这对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新办的高职院校,如何抓紧科学论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目标定位与特色,注重内涵自身建设,影响很大。
(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尚不到位,具体化不足:
按中央要求,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如何理解,细化职责,明确责任,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相互监督,目前尚未形成可操作的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行业多,事关重大民生就业和社会关心热点。如何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必须认真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有关实际问题的更好解决。根据调研中反映,目前存在的以下问题,有待具体办法解决。
(三)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实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调研涉及的高职院校,虽然还不够普遍,但各种类别院校选择还是注意到了,因此,具有代表性。我们发现外部环境条件制约因素,固然是主要的,但院校自身发展不平衡,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
(四)民办高职院校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公平待遇问题反映普遍:在政治、双重主管、税费、供地、融资、经费补助、教职人员待遇、保障等方面要求与公办院校相对公平的待遇;如何正确理顺举办者(投资者)与学校产权、管理者的利益关系及经费使用、分配原则有的尚不落实;民办院校树立正确办学理念,明确公益性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个别尚不明确;慎重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优势特色加强内涵与师资、教管队伍建设,培植品牌专业,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公认度,有待强化;教师权益保障及寻求合理的职称评定新办法,稳定专兼职教师队伍亟待努力;个别民办院校尚存在短期行为,追逐营利,盲目圈地建设而又实力不足的不良倾向,必须高度重视引导督促纠正。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尽快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认真总结五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动员、部署今后五年职教发展规划,并制定出台具有海西特色的具体化贯彻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性地引导、协调、统筹解决一些带普遍性、紧迫性的职教问题。
(二)建议省委宣传部、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根据中央和十精神,研究制定职教宣传大纲及方案,大造媒体舆论,引导正确导向。安排省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主要报纸刊物,增设专栏、节目,大力宣传中央决策与我省职教发展经验典型,使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形成共识,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就学、就业志向,促进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人人关注民生和就业。
(三)建议省政府强化省、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议事计划和议事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建议联席会议原由教育厅局主持改为由省、市分管的省、市长担任,提升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能力,增强职教联席会议的地位作用,为我省高、中级职业教育发展,多办实事好事。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3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政府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坚持“”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积极宣传引导,扩大职教招生。县教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保局等部门认真宣传贯彻《职业教育法》,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职教、支持职教的良好环境。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全县上下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和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逐步改变观念。同时,各职校每年还组织教职工集中时间深入学校、学生家庭,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
二是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开始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目前县职教中心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工艺美术、电子电工、机械加工、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和现代农艺技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器技术等专业。在省市中职技能大赛中,县职教中心有人获得省三等奖、人获得市一等奖人获得市三等奖,学校获得市团体三等奖。
三是开展短期培训,注重技能培养。非学历的短期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重要形式。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统计,在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推动下,近三年职业技能培训达人次,培训工种涉及缝纫、电子电工、数控机床、黄酒酿造、焊工、钳工等,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服务支撑。
四是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县职教中心,借助原中学的教学资源,加快学校转型。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学校于年月通过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民办江南职校自年创建以来,投入余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校园面积已达万平米,校舍面积万平米。新的实训大楼和教学大楼正在建设之中。县人力资源和社保局还积极向上争取万元实训器材为职校提供实训服务。在师资建设方面,职校通过脱产培训、自我转型、社会聘用等多种途径,着力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适应职教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职校先后有名教师参加了汽车维修、机械、工程、数控、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的国家级职业中学教师培训,名教师参加了省级教师培训,选聘名优秀技术员和工程师来校长期培养年轻专业教师和担当实训指导教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校招生难和企业用工难现象较为突出。据统计,我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余人,除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外,再加上外出务工、县外职业学校的争抢生源,实际进入县内职业学校就读不足人,普职比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年县职教中心和职校两所职校实际招生只有人。同时,随着开发区落户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用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是:一方面企业用工在数量上缺口较大,招工难问题开始凸现;另一方面县内职校学生毕业后首次就业到县外占有较大的比例,加上所学专业、课程与企业不能有效对接,人才需求进一步脱节,企业在当地难以招到满意的技能工人。
(二)技能教育仍是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双师型”教师不足,实训设备缺乏,严重制约了技能教学的开展。特别是县职教中心由于教师多数是从普高改行,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摆脱普通教育“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校和企业、产业和专业、岗位和课程、车间和课堂等没有有效对接,加上我县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规模较小、水平较低,特色不明显,在全省、全市还处于落后的位置,职业教育的质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三)职业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统筹。我县职业教育学校创办于世纪年代初期,虽然起步相对较早,但中途几经折腾,发展几乎停滞。目前,我县有公办、民办所职校,专业设置趋同,重复建设现象普遍,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降低了办学效益。
三、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将我县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适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更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对接产业,服务经济。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职业教育,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相结合,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堂对接车间、课程对接工艺。坚持职页 页 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原则,全面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零距离”,促进校企、产教对接,实现校企双赢,合作共赢。建立职业教育与企业对接的信息定期机制、育人用工机制,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共建共享。
(二)整合职教资源,打造职教品牌。建议建立由县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职教
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好全县的职业教育。对我县现有的职教资源和两所职校,建议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打造精品、特色专业,形成规模发展、集约发展、优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扶持龙头职业学校,创造条件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等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实验设施,切实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4
摘要: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且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出中等、高等、本科、硕士并存的多层次格局。早在2004年我国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我国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此后,2006年卫生部又出版了《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有这些文件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发展方向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护理教育 办学格局 发展问题 可行性建议
引言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主要以培养“实用型初等护理人才”为目标。在2008年2月,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护理职业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及历史背景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具体如下。
1. 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从2003年到2013年整体呈现波浪式发展。
2. 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性初等护理人才”的教育,它是我国医疗的基础层面,同样也是多层次护理人才需求不可缺少的层面。它能够在我国农村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服务等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2.1资源配置不合理,卫生事业发展落后
由于护理专业属于国家紧缺专业,护理专业人才在我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目前,很多民办、公办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开办护理专业。但是,他们在办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质量,层次较低。这样的办学规模、分布形式,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类服务的需求,甚至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给我国对卫生行政部门带来很大冲击。
2.2校企合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主要是沿用学校与医院相互的教学实习模式,实施“2+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三年学制中,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内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后一年在学校指定的医院临床实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毕业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样也缺乏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得学生毕业后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够适应医院或者社会需要。
2.3专业设置单一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基本上没有添加新鲜内容,教育过程中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并不能做到根据人才需求和社会的动态变化调整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专业细化的年代,现行医院中医疗卫生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致,虽然部分院校也能匹配医疗卫生行业的要求,但是,他们对于护理专业的设置却很难做到“从一而终”。
3.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发展中等护理职业学校集团
就我个人而言,发展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离不开政府的引导,首先,政府必须加强办学机构与医疗单位“亲密接触”。可以通过护士资格证考试标准做为一个切入点(学校集团化),并定期举办研讨会,让医院提供相关资料,为医院培训指定人才,医疗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脱节;二是政府可以让中等职业教育向纵横两方向发展。
3.2加大投入力度,增强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目前,我国中等护理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和学生缴费。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责无旁贷的加大中等护理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就我个人而言,我们必须贯彻落实《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明确政府在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为学生寻求更好工作谋利。
3.3推动校医合作
就我个人而言,中等护理职业教育不单单是学校自身的事,政府应该加强学校和医院的合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联系,让学生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政府可以引导学校和当地医院的合作,为医院输送一线护理人员,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加适合医院的发展。最后,学校可以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
4.结束语
中等职业护理和基础教育课程来说,它的改革才还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作为医疗中的基础课程我们更应该加强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方向。且对于我们这些第一线教师而言,肩上责任重大,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在改革中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促进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办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努力建设医学教育强国[J].中国高等教育,2008(9):4-9.
[2]沈宁,李俊,白玫.对我国护理教育规模的预测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9(1):18.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对接 策略建议
教育的目的是致用,尤其是职业教育,它的专项培养特点,注定了要与行业经济建设发展相连接。一个区域内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规模、专业度与当地经济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职业教育优势才能够得以发挥,才能够实现职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目前,我省在职业教育建设方面,主要从产业结构尤其是当地支柱产业需求出发,专业设置方面也开始向特色经济领域靠拢,通过不断实践研究,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融合。
一、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河北省作为行业综合性较强的省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体系表现相对完备,随着时展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改变。2000年以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趋势明显增快,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林牧渔等方面均处于未调整转改。河北省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钢铁、化工、医药、食品等持续稳步发展,工业制造的增长值曾一度超越75.6%,这为我省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第三产业的比重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尤其服务业与旅游业,随着文化产业总体的进步,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主要板块,需要重视,更需要支持。可见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逐渐向“三、二、一”的模式转变,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注入,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二、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职业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不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相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国家的基础导向在建设中占较大比重,这也间接影响了学校向市场看齐。随着经济与科技齐头发展,知识性产业开始主导市场,这对职业教育的目标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针对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方面,我们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其次,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角度来看,不能按照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做出相应改变。目前我省的钢铁业、机械制造业、医疗板块等主导着经济发展,由于这些支柱产业在全省占较大比重,因此针对这些产业需要的人才数量也比较多,新一轮的改革后,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量也极大提升,这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倘若计划跟不上发展,很可能对全省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再次,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受限。这与校方的科学管理有很大关系,部分职业院校有设备闲置的现象,实际上造成资源浪费。从教学本身来看,专业领域的教学计划不能有效推行,各类培训不尽人意,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与需求并不匹配,极大影响了人才输出,不利于专业人才与企业对接。
最后,职业教育不能紧密联系市场。目前,部分职业教育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教师对相关产业内的专业更新与变化也不甚了解,这样就无法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理念与技术,尤其在金融、经济等学科,特殊定向委培被弱化,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双向空白。
三、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策略建议
1.做好专业设置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优化专业结构。在河北省产业调整取得胜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也要顺应产业调整新环境;在我省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的规划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顾及市场需求,重视与京津地区的平衡,把握好行业发展的趋势,加大人才供应力度,力争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2.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高技术人才的输出渠道是相对重要的,这也需要我省人才服务中心及行政单位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建立信息渠道,让我省职业教育院校及时掌握目前市场需求的岗位设置与新技术变化等,减少院校与市场由于不对称信息产生的矛盾,有条件的区域也可以开展“订单式”教育,进一步强化企业委培教育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更多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也为企业减轻人才储备压力。
3.教育与培训同时进行
很多职业教育院校已经开始展开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并重的教育方式,面对市场的变化灵活应对,有效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调整的对接。一方面我们从不断反馈来的更新信息中得到要求进而优化课程设置,另一方面根据企业要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将文化素质与动手能力提升到同一高度,实现了人才到企业即能上岗的目标。
4.提升职业教育投资力度
从投资教育的角度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升,按照比例提高教育投资是必需的。加大教育投资有利于构建更完整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通过一些共享实验室的建立,可以带动一部分规模小的院校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做到从整体角度提高全省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数量、结构,并紧紧贴合产业结构调整,做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加快人力资本积累,从契合的角度促进产业机构再升级,实现经济突飞猛进。
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范文6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概况
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57所(公办40所,民办17所),教职工6514人(专任教师5165人),在校生81204人,年招生规模4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设备总值28245万元。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数量全省第二,唐山6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0所、18所,省名牌中等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学校11所(数量全省第一),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
其中,主城区33所(公办19所,民办14所),公办学校中,市教育局直属学校4所(市职教中心、二职、四职、六职),市属中专学校4所(工业学校、农业学校、一财校、二财校),部门行业企业办7所(市卫校、建筑中专学校、理工学校、轻化工学校、纺织中专学校、工贸学校、城建中专学校),其它学校4所(技师学院交通学校、艺校分校、学院中专部、电大中专部)。
县域24所(公办21所,民办3所),公办学校中,市属师范学校3所(学院武安分院、大名分院、曲周分院),县级职教中心16所,部门行业企业办2所(永年卫校、峰峰卫校)。
(二)发展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2006年,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新建了占地近250亩的市职教中心,并将市一职、四职、职业工业中专、邯邢冶金矿山局技工学校整合重组并入新校,当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市政府拟在主城区南部建设具备一流办学条件和实力的职业教育示范园,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2016年,以工程大学整体搬迁为契机,按照市政府要求,市教育局拟定了《关于中专学校资源整合的建议方案》,拟整合主城区8所中专学校和3所学院分院,分别建设科技学院、商业学院、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目前,方案已经提交市政府研究。
2.经费投入保障情况。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门办)财政性经费投入达6.61亿元,比2014年增加0.93亿元;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8325.62元,比2014年增长32.19%。同时,自2008年起,市、县两级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市本级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上的县(市、区)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人口在50万以下的县(市、区)设立50万元的专项经费。我市还积极落实按每人每年1元标准安排成人教育费用的政策。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截止2015年底,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总计6514人,其中专任教师5165人。专任教师中,文化课教师2261人,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2904人,“双师型”教师1435人,占专任教师的27.8%。
4.校企合作情况。为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我市出台并于2014年6月1日起施行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建立了政府主导、校企互动、行业指导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全市中职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市内外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县职教中心和成安县职教中心被省认定为校企合作试点校。
5.招生就业情况。2015年完成中职招生32060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职普比40:60,居全省第四位。2015年全市中职毕业生数为19533人,就业人数为18684人,就业率为95.65%,对口就业率为75.13%。
6.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我市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分别为1个、3个,全市共16所县级职教中心,199个乡镇成人学校,2015年招生人数15699人,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达到10万人以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30万人次以上。自2009年起,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全市共计培训2万余人在乡务农人员,深受农民欢迎,被誉为“启民智、授民技、帮民富、化民风”的惠民工程。2015年,省教育厅又安排我市4所国家级示范校招收1000名“送教下乡”学员,实际招收1156人。今年,涉县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试点学校。
(三)主要做法
1.突出战略地位,落实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统筹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是强化各级责任落实。我市将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教育局也出台了专门的考核办法和监测意见,加强了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县级职教中心的考核和监测,监测结果全市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不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三是加大督导巡查力度。我市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四是实行年度通报制度。我市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接受人大、政协及全社会的监督和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基础能力。我市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大力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14所学校获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另外,各县(市、区)积极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扩建职教中心,广平县投资2.5亿元新建职教中心,新校区占地面积402亩,建筑面积90000多平方米,目前正在建设中。曲周和肥乡也正在规划新建职教中心。
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行了引企入校、前校后厂、校企一体化等办学模式,广泛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举办教育与企业、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主题论坛和校企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二是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拟定了《主城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方案》,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了市级骨干特色专业评估活动和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创建活动,先后创建省级骨干专业2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三是加强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组织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等各类培训近5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大批教师获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四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教学改革,适当压缩文化课比例,大幅度增加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开发了一批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校本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五是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制定了《市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办法》、《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细则》和《考核细则》,建立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每学期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切实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中职学校对口升学连续十几年领先。六是举办技能大赛,营造良好氛围。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连续3年承办了省汽车驾驶与维修大赛,先后承办了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各学校也建立健全了技能大赛制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七是强化招生措施,扩大招生规模。出台了中职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把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和职普招生比例作为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实施普通高中分流教育,本着自愿的原则,让有意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升入高二时或高二下半学年转入职业教育,接受两年或一年半左右的职业教育,毕业后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或就业,扩大中职招生规模。八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各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它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县、乡、村的职业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企业职工入职培训、成人教育培训、退伍军人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农业管理和技术人才。此外,各县职教中心围绕县域农村经济特点,建立了农业技术便农服务平台,设置了便农农村技术网络咨询站,组成专门队伍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技术到产业园”活动,使广大农民真正学到了实用的新技术,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九是组建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于2015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指导委员会,集团内成立八个专业委员会,直接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为市级区域性、紧密型职教集团。是以政府为主导,由中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协会、金融科研院所、工商企业等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职业教育联合体。集团首批成员单位共有63家,其中,中高职院校24所、行业协会5家、金融和科研院所9家、工商企业25家。十是加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市教育局组织19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北京跟岗学习。通过跟岗学习和主动对接,6所学校与北京有关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接,签订了职业教育友好合作框架协议。本月18日,又组织10名职业学校校长赴天津跟岗学习。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大力开展“招校引智”工作,主动与京津职业院校对接,通过整体搬迁、联合办学、设立分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力争引进3—5所京津名校在办分校或附属学校,着力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品质。
(四)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但县级财政投入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大部分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不达标。
2.职教资源分散,办学规模较小。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分散,特别是主城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源少、办学层次低等问题,缺乏优化组合,急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3.管理体制不顺,办学水平较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除教育和人社部门外,还包括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办学,涉及主城区11所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造成在财政拨款、项目补贴、资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不统一,影响了职业教育整体质量。
4.师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缺乏、补充渠道不畅是长期困扰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市教育局直属四所职业学校岗位编制数731人,实有教职工569人,缺员162人。市属四所中专学校岗位编制数519人,实有教职工数353人,缺员166人。
5.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多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小而全、重复设置、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不能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和设施设备多年不更新,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相距甚远。
6.东部和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10县没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学校7所,在校生超过1200人的学校只有3所。中西部6县有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学校1所,拥有省级骨干特色专业的学校6所,在校生都超过了1200人。另外,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和落实相关投入政策方面,中西部县要好于东部县。
(五)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投入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各级政府应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严格落实成人教育费每人每年1元的政策,严格落实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政策,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的政策,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同时,要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经费使用政策,允许职业学校从所收学费中划出30%,作为教育教学教研奖励经费。
2.加大整合力度,理顺管理体制,优化专业布局,提高办学品质。进一步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依法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统筹规划职业院校布局,理顺管理体制,除人社部门所属院校外,其他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同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统筹区域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推进职业院校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3.畅通补充渠道,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学校专业设置和岗位编制数配齐配足教师,同时安排招聘计划,补充师资数量。允许公办职业学校采取“定编不满编”的方式,划出20%的编制指标用于外聘教师,财政部门要按照核定编制总额划拨教师工资的政策。改进职业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健全职业院校多种形式的培养教师机制,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教师整体素质。
4.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以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为主渠道,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面向“三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大对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5.强化督导评估。建立职业教育定期督导和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政府,特别是对县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情况的督导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普招生比例、经费投入保障、办学条件改善、发展水平提升等方面开展督导。督导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教育局围绕教育中心工作,紧扣“扶持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清理并举”的工作思路,树立“安全、有序、规范、优质”的工作目标,民办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突破、新成就。
(一)基本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853所(幼儿园596所,小学110所,中学22所,中等专业学校17所,各级教育培训机构108所),在校生近40万人,专任教师1500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近18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功能的多元化民办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做法
1.以建章立制为引领,推进规范办学。2011年,市教育局在市政府、市人大支持下完成了《市民办教育条例(草案)》,出台了《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市民办学校事项变更核准备案办法》、《市民办学校评估考核细则》、《市教育局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管理职责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从事前审批到事中指导再到事后监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指导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提高了民办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大名县、肥乡县以政府名义出台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意见》和《民办幼儿园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
2.以管办评分离为目标,推进体制改革。按照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积极探索推进民办学校管、办、评分离,逐步建立现代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根据我市实际和民办学校设置特点,依法对审批许可权限和对市直属民办教育集团及民办学校下放属地管理,制定完善了工作方案,主动转变政府职能,调动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民办学校多元主体评价,最大限度激发了民办学校办学活力。
3.以严格年检为抓手,推进优胜劣汰。建立了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台账,制定完善年检评估标准和细则,引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社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年检模式,提高了年检的公平性和公正力。近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年检力度,共发现问题隐患400余处,提出整改建议190余条,下发整改通知书30余份,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学校12所,撤销学校5所。
4.以整治非法办学为突破,推进环境优化。近年来,联合综治、公安等有关部门,全市共摸排非法办学544所,清理取缔180所,整改完成256所,并通过晚报、校讯通等形式印发《告家长通知书》和《致家长一封信》5万余份(条)。制作了非法办学停办、取缔法律文书样式,梳理和公示了执法依据。特别是在大名县率先试点推动教育摸排、联合整治、法院执行“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复兴区、丛台区、邯山区、馆陶县、肥乡县、永年县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清理整治工作,阶段性工作任务目标顺利完成,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优化。
5.以优质服务为重点,推进质量提升。一是新审批学校设置达标率实现100%。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方便群众的基础上,严格民办学校设置标准,规范审批程序。近三年,全市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新审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和教育机构达标率达到100%。二是深入开展民办学校“学先进,提质量”活动。在民办学校中开展了学习江浙等先进地区教育经验,并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对标先进公办学校,在学校管理、教学教研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了育华中学、新曙光小学等办学质量较高、社会声誉较好的民办学校。2015年,我市有5所幼儿园和19名举办者、园长、教师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和优秀举办者、园长、教师称号,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三是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协同发展平台。2012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地方性民办教育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学会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搭建民办教育发展平台。先后邀请国家知名专家来邯为全市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报告讲学,举办了“民办教育高峰论坛”。《晚报》集中时间和版面对我市民办教育办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展示。同时,组织专家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就学校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教师专业发展、校园安全等方面建言献策120余条。四是狠抓民办学校安全稳定。对全市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和校车安全进行排查整治。期间,摸排全市民办学校校舍893栋,已实施校安工程132栋,并指导县(市、区)制定了民办学校校安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确保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安全。
(三)存在问题
1.优惠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民办学校在规划布局、建校用地、税收优惠、经费扶持等方面未完全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身份和待遇上存在较大差别,教师队伍不稳定。如:《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指出:“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还对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险、职称评聘、获奖评优、福利待遇、退休养老等问题上做出了原则性的法律规定。《省民办教育条例》中第十七条指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在业务指导、教研活动、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表彰奖励等方面,应当与国办教育机构同等对待。”由于这些法规对民办教师合法权益主要提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按照民非企业职工标准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缴费比例高于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待遇属于企业退休职工标准而不是事业编制退休教师标准,形成“缴费成本高、退休待遇低”的结果。同时,由于事业编制的公办教师和非事业编制性质的民办教师在自身权益方面差异性,使民办老师社会认同感较低,想方设法进入具有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导致使民办学校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办学校师资培养的培训平台,造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民办教育投入不足。省、市公共财政支持民办教育的机制还未建立,与民办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优惠政策也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和民办教育的投入。
3.非法办学清理取缔难度较大。非法办学整治涉及综治、公安、城管、物价、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虽然前期做了大量协调管理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执法队伍和刚性的处罚措施,使非法办学整治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而出现反弹现象,影响了对民办教育办学风险的防范和办学行为的监管,也给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建议修订完善《省民办教育条例》,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省民办教育管理实施细则》、《省规范和扶持全市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省教育、财政、人社、发展改革等部门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我省民办教育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以《省民办教育管理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民办教育政策制度保障体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2.加大民办教育投入,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借鉴北京、深圳、宁波、金华、东莞、太原、潍坊等地经验,建议省财政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由教育部门统筹使用,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同时,对实力强、诚信高的社会人士踊跃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建议以省政府名义给予一定荣誉称号。
3.加大对民办教育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土地政策扶持。建议省市各级政府尽快出台针对民办教育的相关土地扶持性政策,将《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省民办教育条例》有关民办教育土地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让民办教育真正享受和公办学校一样的土地扶持政策。在建设规划、项目审批、土地供给、规费减免等方面使民办学校应该享有公办学校同等优惠待遇。民办学校的校舍建设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基本建设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在水、电、气等供给方面享受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教师待遇扶持。建议尽快出台我省有关公办民办教师地位平等的具体可操作政策,明确民办学校教师事业编制,对不同学校核定不同数量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中由国家承担的费用部分,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财政可给予一定补贴。逐步探索民办学校教师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按照事业单位投保,财政予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以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流动机制,避免优秀教师从民办到公办的“单向流动”的现象,公办学校招聘教师根据教学周期规律,提前半年面向社会公告进行招聘,即公办学校须给出所招聘教师在民办学校为期半年的“换岗过渡期”,避免民办学校在教师安排上经常遇到措手不及、打乱正常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