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护理专业

作者简介:马菡(1976-),女,江苏常州人,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杜开群(1979-),女,四川泸县人,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 泸州 64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泸州医学院教改课题项目“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文号:201104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30-02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形成交际障碍。

2.高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指出: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要遵循“实用为主”的原则,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1972)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与文化有关。得体性主要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等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恰当的语言。现实性主要是指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这都涉及到文化背景的问题,换言之,文化成为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环境、健康、护理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统一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包括独特的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习惯、信仰、价值观等。建立互信的护患关系,满足病患需求是护理实践的关键。随着护理专业的国际化,护患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尤为重要。在我国现有教学条件和环境下,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因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这既适应了现代护理的新要求,又使得英语教学在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基本要求》的要求。

因此,在护理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跨文化教育列为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注重英语的功能、交际和语用,让学生形成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导致护患交流中沟通障碍的常见因素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划分使得沟通障碍相应地分为语言类沟通障碍和非语言类沟通障碍。又由于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信息传递和反馈过程,因而文化因素成为影响有效沟通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患者的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要根据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沟通手段,恰当地传递和反馈信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妨碍护患间的相互理解,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多元文化的护患沟通中常常产生如下跨文化交际障碍:语义理解障碍、体态语言障碍、时空习俗障碍和沟通内容选择障碍等等。这些障碍都会造成护患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跨文化教学,尽量帮助学生有效消除此类障碍。

三、跨文化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英语与汉语中体现文化差异的内容加进去,使学生在用英语与患者交流时能够主动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得体、有效地与其沟通,完成护理任务。

1.在语言讲解中渗透文化差异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更附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对语言层面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必须加以引导,使学习置于文化背景之下。

如birthday suit这一短语。学生们了解“生日”的含义,并能将其与庆祝、礼物等联系在一起,往往将其望文生义理解为“生日盛装”、“新衣服”、“好衣服”等。课堂讲解时可以结合护理学生专业,让学生联想人出生时的情景,从护士的角度用词、短语或句进行描述。随后引入短语的含义,即complete nakedness(赤身)。告诉学生短语源于人出生时的情景,是英语中一种幽默、委婉的表达法。这样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在今后护理工作中避免交际障碍,妥善地同病人交流,提供有效服务。

另外,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注释。如病患对护士提供帮助时,中国人回答“不需要”可能表示他不需要帮助,也可能是习惯上的客气却期待其帮助。而美国人回答“No”则往往表示真的拒绝帮助。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文化因素准确地判断语言的真正含义,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属于高情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国家,人们没说出的内容可能是他们真正想表达的内容;而英语国家大多数则体现出了一种低情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人们在沟通中主要依赖意义传递过程中使用的词汇。

2.在口语训练中渗透文化差异

因受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习惯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学生口语学习中应加以注意,特别要结合其工作特性,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西方人独立、自主、自我的文化个性。为表示关心,护士习惯对病人说“Drink plenty of water”或“Put on more clothes”等。但在西方文化中,这类话语带有“保护”或“命令”的含义,会让他们感到自己无用或自己的权利受到他人的干涉,从而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引入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们掌握其文化特点,在护理过程中可以用“I do hope you wi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Look after yourself.Have you been to the doctor?”等语句来表示对他的关心和提醒。

3.非语言沟通中导入跨文化交际意识

非语言沟通主要表现为体态语的运用。不同文化环境中同一种体态可表示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可以采用实践法,创设语言环境,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演习,将口语训练和文化感受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差异。如在与病患交流时目光的处理。在我国,讲话时盯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护生在和患者交流时往往看着医嘱、体温计或盯着输液瓶,以避开患者目光。然而在西方国家,谈话时目光对视(eye contact)表示真诚和关注,给人以信任感。不断向患者传达相关的健康信息是护士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情景演习教育可以使护生在和患者沟通时有意识地注意眼神的交流,从而获得患者信任。

四、跨文化教学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进入高职院校被一些人视为“失败”,这种歧视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其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在心理上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和不平衡性;在学习上缺乏学习兴趣、动机。

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可以使英语成为高职学生求知和探索的重要工具。不仅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淡化那些基础薄弱学生的畏难情绪,从简单的日常交际语言入门学习英语,从而缓解他们学习时的紧张心理。同时还可以通过介绍西方民俗风情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学习热情。使学生得到一定的中外文化的熏陶,具备多元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减少其语用错误。

护理工作是一项神圣且技术性、沟通性强的工作。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是有情感的社会人。只有加深对各国文化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与患者沟通和交流,用适宜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最大限度的满足有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护理需要,促进疾病的康复。特别是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跨文化教学可以使他们在掌握语言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和遵循外国的生活习惯及风俗,有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能促进涉外护理教学的发展。

五、结束语

在护理工作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使护士能够尊重文化间的差异导致的生活习俗不同而区别对待每一位患者,有利于护理人员与患者成功地进行交流,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贴切、舒适的服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否成功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进行交流,甚至顺利地通过涉外注册护士考试,成为合格的涉外护理人才,依赖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因此,高职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护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朱玉婷.涉外护理必须注意护理技能以外的素质培养[J].护理教育,2005,(23):64-65.

[2]李继坪.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3.

[3]Stephen P.Robbins,Timothy A Judge.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2.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2

摘 要: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母语不是汉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最重要的不同语言使用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授正确的汉语,更要让每一句汉语都用在正确的情境下,表达说话人的真实想法。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会引起词不达意甚至造成误解。本文就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策略做简要陈述。

关键词: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现在不能单纯地将重点只放于教授语法、语音、词汇、汉字上,还应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正确的情境下使用正确、合乎汉语使用规则的汉语。学习汉语的学生无时无刻都处于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管来自哪个国家,和中国文化相比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文化不同点。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的人的交际,需要应对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带来的问题,和跨文化语境的问题。跨文化交际是思维方式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如果对对方文化不了解也不能理解就会造成信息输入或输出的差异、错误,严重的还会引起文化冲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

跨文化交际者随时都纠结在自己本身文化与正在学习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学习者习惯于自己母语环境下的社会交际规则、文化、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在面对与自己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时,学习者也许会有迷惑、费解、难以忍受等负面情绪。但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和学习对方文化,这就要求学习者从学习第二语言的第一课起就要逐渐地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我们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而对外汉语教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也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师是沟通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掌握两种文化间的差别,做具体分析,详细讲解,化解文化差异有可能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方便学生使用地道的汉语来进行交际。所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成为我们汉语教师一个主要任务。

但因常常处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所以很容易造成学习者会将两种不同文化相结合的情况产生。我们应努力避免“第三种文化”的情况。与中国人交际的时候就要遵守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交际规则,与其他国家的人进行交际的时候就要遵守他国文化,运用他国的交际法则来进行交际。这样才是符合跨文化交际的要求,也是我们跨文化交际所应达到的水平。

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敏感,并且能在出现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妥善地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单纯地指语言能力或者交际能力,而是二者的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实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不仅要求说话者说出的汉语是符合语法规则、发音标准的,更要求说话者使用的语句一定要符合说话时的场景,用语合适恰当,不会造成听话者的误解或者误会。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如果语言交际能力不能达标那么就无法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目标。在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非语言交际能力是指言辞交际以外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例如肢体语言、衣着和化妆、对拥挤的承受程度等等。而非语言交际能力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部分。但非语言交际能力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探究对比不同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异同。

2.语言规则与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很自然地将精力放在语言教学上,目前也将越来越多的精力集中在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规则转换。但我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还是要运用语言在此语言使用国家内进行交际,这就要求我们的交际规则要符合对方国家的要求。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者在语音语法上出现的错误外语国家的人可以轻易地察觉,并且可以宽容地原谅,因为毕竟我们对“外国人”的语言要求并没有那么地高。但如果在交际规则上违反了外语国家的规则就很容易引起误会甚至反感。例如在中国,邻里之间见面一般都会问候一句“去哪呢?”“干嘛呢?”等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会是私人问题。在西方隐私是最需要被保护的,但其实中国人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并没有窥探其隐私的心理,只不过是一种避免见面不说话的尴尬的解决办法。但如果外国人不能理解的话就会造成文化冲突。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多偏重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教学而忽略交际规则的讲解和演练。多次反复地训练,运用播放真实场景的视频等方式来加深学生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第二语言教学中应注重分析词语的文化意义。

我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很多词汇深层次意义,这是不深入学习汉语的人所不能了解和理解的。然而这些词汇的深层意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当中。如果学习者没有了解过词汇的深层含义,当听到的时候就会一头雾水,不明白其真实含义。但如果学习者在不了解词汇的深层次意义时使用了就会造成误解甚至文化冲突。

词语的含义包括概念意义和文化内含意义。概念意义是词语的表层含义,表述的是客观的理解。而文化内含意义是人们赋予词语新的含义,这个含义可能和词语的本身是有联系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历史演变增加了与词义本身并无太大关联的含义。而对于第二语言教学来说,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进行两种语言的对比。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老师要对双方文化都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在同一个词语上的文化意义有着什么具体的区别,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体会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例如,“狗”是人们喜欢的小宠物,在汉语中有的时候却常出现在不文明用语当中。这对于西方文化对于狗的喜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含义。美国人经常形容一个人非常幸运,会说“You are a lucky dog.”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是一条幸运的狗”。如果学习者在与中国人交流时本能地运用翻译法将这句话说给中国人,就会引起中国人的不高兴。本来是一句赞扬的话,却会造成是在侮辱他人的感觉,这就是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再如“work like a dog.”(像狗一样拼命工作)“every dog has its days.”(每个人都有他的幸运日)这两句美国常用俚语都是用在赞赏他人的用语。但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一个是用“狗”来赞赏他人的。

还有就是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代名词的“龙”。“龙”是中华民族最为神圣的代表,中国人都自称是“龙的传人”。我们从小以来被灌输的就是“龙”是一种非常高尚神奇的圣物。为了表达对龙的崇拜和向往,“龙”也是中国人名字的常见字,父母多希望孩子名字中有“龙”字来表达对孩子抱以美好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但“龙”翻译为英语“dragon”,这个词在英语当中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恐怖,怪异的怪兽,常常出现在科幻恐怖电影当中,这明显与我们所说的“dragon”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现在在区分这两种不同感觉的“龙”的时候,我们用“Chinese dragon”来代表中国文化中的灵物——“龙”。

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话,也许经常能听到中国人邀请其到家里做客,中国人一般都会说“有空来家里吃个便饭吧!”但在中国文化中,我们从不可能真的拿自己家吃的所谓“便饭”来着招待客人。外国人去中国人家里做客,一定会震惊于这顿“便饭”的含量。我们一般都是将自己的拿手好菜、大鱼大肉盛情款待我们的客人,甚至在告别的时候还要补充一句“招待得不好,请多担待。”英语中的便饭的对应词是“potluck”。“potluck”在英语中还有每个被邀请的人各自带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便饭,大家一起聚会。这样的“potluck”真的就是便饭的含义。西方国家没有谦逊表达自己所做的事情,所以他们自然联想到中国人邀请其到家里做客就是吃一顿普通的便饭而已。而这两个词在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都有其各自的文化意义。例如,“他每天睡觉很晚,上班迟到是家常便饭”,这里的“便饭”的隐身含义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potluck”在英语中也常做形容词,表示“碰巧的”“碰运气”含义。这也许是和它的本义相关联。“potluck supper”是一种非常随意的聚会,大家吃的东西都不是特制的,大家在“potluck supper”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好吃不好吃就是“碰运气”了。例如,“我不知道周围有什么好吃的,but let us take potluck”,意思是我们碰上什么吃什么吧。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有着不同文化意义的词语。这时就要求我们对外汉语老师和学生一样都要有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地发觉这之间的不同,尽量避免在交际过程中会造成文化冲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情景教学法,将词语带有文化意义所出现的场景真实再现,让学生扮演情景人物,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文化意义,并且一定要尽可能地发掘多样地场景,让学生可以灵活应变。再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对比的重要性。要和其本身的文化进行尽可能充分的对比,让学生真正地区分这其中的不同,才能更好地使用词语,并避免出现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四、总结

第二语言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不能总是使用翻译法来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要意识到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容易造成文化冲突的部分进行着重的分析和指导,要成为一座桥梁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带领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始终要将汉语的交际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我们不仅要教授正确的汉语,还要让学生们在正确的情境下使用合乎中国交际规则的句子,让每一次交际都是有效合理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张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原则[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传播 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Exploration

CHEN Wenzh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peopl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s often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 In advocating the basi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ethods cultural world,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na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discuss,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need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innova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elaborat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novation

1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世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交通、通信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沟通与交流的畅通性不断提高,人类生产生活开始步入新的时代。自动化、网络化、沟通互动化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进程中,跨文化交际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文化与经济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种环境形势下,对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2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探索过程中的问题

2.1 风俗习惯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动物象征方面的差异,以“狗”这种动物来为例,其虽被视为人类的朋友,象征忠诚,但是在汉语中大多含有贬义的意思,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等。而在英语文化中,以狗做成的语句多为褒义,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正是其象征的含义不同,使得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差异。

其次是色彩喜好习俗上的差异,了解和掌握其他国家的颜色在语言中的深层含义,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例如,在英语中,带有Green的词组有着不同的含义,green goods(新鲜货)、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而在汉语中,绿色则表示欣欣向荣的意思,是春天的象征。因此,在进行文化交际或文化传播过程中,只要尊重各民族对颜色的爱憎,就能进行很好的交流。

最后是数字的差异,很多国家认为单数是吉利的,而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13这个数字被视为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一现象,如电梯13层被12A代替,剧院、飞机、火车等没有第13排座位。反之,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数字,很多人结婚或者其他喜庆日子时,都会选择这样的日期,人们认为双数表示好兆头,追求和渴望好事成双、双喜临门。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思维的特点在于其整体性,重视综合的倾向,而西方思维的特点在于其实际性,注重分析的倾向。中国哲学不能将认识客体置于主体的对立面去观察、分析,只有与客体的交融共存中来体会它的存在,感受其生命,领悟其精神。这种重视群体存在的思维就是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其不仅关注社会群体自身与社会在运行时其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对立,也承认不同个体之间都会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要努力保护个人处于社会当中的权益地位,这是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方式。

2.3 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价值观念其本质属于社会意识的一种,处于文化最深层部位,它能够有效明确社会、群体以及个人多要采取的交往原则、行为动作以及生活状态。诸多学者将其当作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然而,若没有真正懂得价值观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那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何为跨文化交际。由于价值观存在差异,则会产生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教育子女、家庭观念、个人隐私以及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只有有效消除上述价值观,才能构建一个无歧视的多种族文化群体的和谐社会。

3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方法创新

3.1 平等尊重,化解冲突

各民族都存在文化差异,且其起源地理、语言、自然条件以及人种等存在紧密联系,主要以其民族本身的环境、条件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除了以地域性质、生存空间为主要表现,还表现于时代所需物质不同以及发展水平不一。具体来说,文化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其虽不是有形的实体,但是却随处可见。文化是民族的一种精神,规范着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昭示着社会的价值取向。

对于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应该要保持尊重、平等、友好交流以及接纳等,这样才能冲破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阻碍,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传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交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正视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以对话和尊重他人为基础,强化文化传播的无优劣、无界线,增强尊重意识。

3.2 主动适应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时,应该要主动去了解其他民族的主观文化,从而将自身主要文化的重要性予以淡化,明确各个文化间所存在的不同,将文化交流时所存在的障碍予以排除,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与优化,对于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改正。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接触其他民族的人和语言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交流了解过程中,要遵循原则,将相同之处予以保留,对于不同之处则要求共存。

3.3 更新观念,自我完善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本民族所流传的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等都要予以保留,不可摒弃。但是从时代创新性角度而言,由于时代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也应该做出改变,予以俱进,以顺应时展要求,不断创新与发展。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普通话打招呼语“吃了吗?”就呈现出渐弱的趋势,逐渐被“你好!”“您好!”所代替,这就是汉民族人在对外交往中吸收异族文化而创新的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人类文化与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相联系,其是人超越自我本性的集中体现。从文化层面来看,文化传播是文化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主体形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能力。不同国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均有存在差异,俗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全球化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更新观念,只有适应时展的特点,重视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主观心态,把握良好的交际技巧和传播方法,才能享受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带来的益处和乐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各民族之间因多种因素的差异,才形成文化文明的差异,其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冲突将逐渐减弱,直至彻底消除。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转变自身主观文化意识,强化对异族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化解冲突,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革,李玲.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2] 钟玲俐.透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与移情的辩证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4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学;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

1引言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都是以语法教学为主,很多人学了十来年英语,最后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虽然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却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与之相提并论。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一片空白,以致于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经常会遇到很多困惑,比如说想与外国人交流,却找不到正确的话题,甚至与该语言国家的人交往时屡犯文化错误,导致交际失败。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文化。了解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学习相关语言。因此,学习英语,也应该学习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

2中西文化差异

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例子:

(1)隐私:中国人彼此了解的事情越多,关系似乎就越亲密,而美国人却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亲也不能过多地询问自己的私事。西方人很重视“个人隐私权”,不喜欢别人问有关个人问题,象年龄、宗教、收人、婚姻等。

(2)谦虚: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因此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somethinglittleforyou,it’snot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very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

(3)地点:中国按照从大到小的规律,西方按照从小到大的规律。

(4)礼物: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

(5)邀请: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赴约。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

(6)告别:英语常说“Goodbye”或“Solong”,汉语则除了“再见”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小心点!”或“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walkslowly或Becareful或Takecareofyoursel~’则外国人听了会感到困惑:难道走快了就不礼貌吗?在此场合主人只要说“Byebye”或“Thankyouofrcoming”或“Seeyounexttime”就很得体。

3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历史原因或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某些语言的表面含义与在实际交流中表达的含义可能不同。老师在讲课时,只有让学生明白了相关的文化,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可以说英语和汉语不仅只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字,它们还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如果不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在日常交流中,就可能因不懂某些单词或句子的深层含义而引起误会。所以要通过多途径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例如:

3.1词汇的理解

单词是英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首先应了解单词的文化含义。比如inpidualism这个单词,字面意义是“个人主义”,在中国人眼里,这显然是个贬义词,而在美国人看来,inpidual—ism是积极的,它强调个人的主动权和独立性,甚至是隐私,应该受到尊重或保护。显然,这个单词在美国人眼里表达的情感与我们字典里查到的意义相差很大。

3.2日常用语的运用

在日常的交际用语中,也存在文化差异,我们合理的运用,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很多英语教师在讲课时会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讲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的方式不一样。中国人见面常礼貌性地问“你去哪儿?”“你吃饭了吗?”而美国人会把这种问候看成是打听他的隐私。他们的招呼语是纯问候型,而不用给出具体的答案,如“Goodmorning”“Goodatfernoon”“Goodevening…‘Howa_reyou?,,“HOW’Severythingwithyou等。又如:在致谢语中,中国人在致谢时常用“辛苦了”、“累了吧”、“麻烦了”,而英美人在对予自己帮助的人表示感谢时直截用“Thankyou”。或因感谢程度不同,说“Thank you very much”、“Thanksalot”、“Manythanks”。在对感谢进行回答时,汉语常用“不客气”、“不用谢”,而英语中常用“Youarewel—co m e”、“Notata11”、“It’smypleasure”,千万不能说”N0thanks”。如果不了解这些常识,我们在日常的交流中就会出现用语错误。

3.3中英谚语的对比

谚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俗习惯,许多谚语都无法在另一种文化中直接寻找对应语句,而是需要通过意义的领悟和文化的理解来进行相应的翻译。中国的一句俗语“望子成龙”,中国人翻译成“Chineseparentswanttomaketheirchildrendragons.”西方人他们会觉得很惊讶和奇怪,因为在西方人眼里,“dragon”(龙)是与“devil”债鬼)相提并论的,象征着灾难和凶恶,这主要是西方人不懂中国的历史,“dragon”(龙)代表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但中西文化中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如Nopains,nogains.(不劳而获);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liveandlearn.(活到老,学到老);Don’tiudgeapersonbyhisappearance.(不要以貌取人);outofsisht,outofmind.(眼不见,心不烦)等等。

3.4肢体语言的体会

肢体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另一重要工具,也包含着丰富的含义。不同国家的人同一肢体语言表达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中国人可用伸出手,手掌向下挥动的方式招呼别人走过来,而在美国,这是唤狗的手势。竖起大姆指,在中国表示称赞,澳大利亚人却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可见,要想用正确的肢体语言与其它国家的人进行交流,也必须体会这些国家的肢体语言文化。

4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直接载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交往也不断加强,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也越来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长期以来的语法教育、哑巴英语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但由于文化的影响,学生仍然不能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因此英语教学的任务在语法教学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中西文化的教学。英语教学如果能将文化的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将有利于认知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奠定相互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用正确的语言与西方人进行正常交流,减少用语失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在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现代科技提高了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超国界,超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符号。因此,平面广告在传播中,就曾运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种‘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共通性,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国大量出现的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Me(我)广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 I’ m loving it’(麦当劳)等等,便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可见,在跨国广告中,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能收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但是,在人类整个文化符号系统中,目前“世界性文化符号”只占一小部分。“区域性文化符号”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跨国公司在广告运作中,更应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不同的文化要求、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目标受众所熟悉的视觉文化符号。因为只有受众所熟悉,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才能达到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心理认同,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传达广告资讯,达到商品销售目的。这也是目前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策略。

    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可充分利用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如长城,黄河,剪纸,对联,福娃,门神,红灯笼等等。在这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无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日本市场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尽量顺应和利用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如在促销计划中适应日本人的“送礼和娱乐”两大主要消费习惯;在诉求方式中采用“柔性销售”代替西方式的“硬性销售”;在形象符号运用中充分考虑到日本传统赋予数字、植物、动物的独特符号意义。在香港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洞悉了香港人在“东—西方”、“传统—现代”的两极文化价值认同方面的中间形态和心理情感困境,在广告诉求中顺应并且强化了对香港本土的依恋与认同。在台湾的跨国广告公司“不仅懂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日本对于台湾的生活一审美方式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台湾人的生存境况相当关注,诸如政治敏感度、性向选择、社会治安、儿童健康、新新人类等主题均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内容”。作为全球品牌的跨国公司,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滑铁卢,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毕竟,丰田汽车“霸道”广告的教训,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和为其服务的广告公司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

    二、视觉符号

    谈到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不能不说到“视觉语言”。当今社会已经进人视觉时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海洋所淹没。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图像社会”,成为“视觉文化”主导的社会。因此,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广告如何适应这个“读图时代”的发展是成败的关键。事实告诉我们,广告信息只有依靠和公众进行视觉语言的传播和沟通,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从而促进商品销售。

    平面广告是二度空间的广告形式,文字、图形、色彩是广告视觉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也由此分为文字传达、图形传达和色彩传达。平面广告在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必然要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广告视觉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因此广告视觉符号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广告沟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图形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环境语 跨文化商务沟通 影响

从非语言角度而言,环境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非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胡文仲, 1999)。因此笔者所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非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因素可以提供交际信息, 同时也可展示文化特征,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人们必然会面对不同文化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之人,由于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因此研究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环境语及其文化特性

作为非语言交际重要形式之一的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因此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这些交际信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更多情况下却因文化不同展示出不同的交际信息。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 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 就会将这一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之中。这一信息一旦发出,信息接收者对环境的认知感也就有所

改变。

1.时间信息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根据霍尔理论,与文化有关的时间分为: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和科技时间。科技时间是用科学方法来计算时间,因此与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正式时间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因此他直接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能力,正式时间是某一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如一周七天,在西方文化,一周的第一天以周日开始,在中国,是一周的结束。这是正式时间中有序性的特点反映。非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最能反映文化差异。 非正式时间用语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当某人说“得过一会儿”时,我们只有对他熟悉并了解此话语境时才可能产生一个时间概念,因为“一会儿”这个模糊用语对来自同一文化的不同人们或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甚至更长。霍尔关于时间观念的“时间单一性”(即遵守日程安排,一个时间安排做一件事,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和“时间多样性”(不受时间限制,在同一时间可从事不同的事)理论就是文化差异的时间模式。他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 多样性时间是亚非拉地区国家的模式。

2.空间信息

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每种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有其特有的规则和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如体距差异;文化不同,空间范围所引起的联想和感觉也不同,如对个人领地的不同态度;文化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的使用价值也不同,如利用空间距离显示地位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隐私的态度,这也是中西方人们之间在交往中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

3.颜色信息

环境语文化特性的另一体现是对颜色的理解。颜色使人产生的联想意义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寓意,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利、喜庆,常用于婚庆、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但在英语国家,红色之意褒贬兼备,可代表幸福、爱情、有活力,也可代表罪恶、冲动狂怒等贬义。因此人们也利用颜色与人的心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各种环境,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根据学者研究,非语言行为可占整个交际沟通过程中的70%以上。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沟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的环境语言,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尤其是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作用。

1.空间信息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空间信息理论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空间语的非语言含义主要通过领域性、近体距离、拥挤态度和座位安排等来表达。

2.领地观念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领地范围是维护人的完整、自由、独处和安全所需要的空间。行为科学家认为领地性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 它有助于调整人的交际行为,但也会成为交际冲突的根源。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态度。英语国家的人对于隐私的维护很强,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的表现如入住酒店房间的安排。在中国,2人安排在同一房间是常见行为,可在西方国家, 除非亲人间会安排同一间房,如果是同事,个人的隐私是不容侵犯,享受独处权利的单人间是普遍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安排外籍人士住宿问题上,更多考虑的是尊重隐私。领地观念在工作领域的表现是相对独立的个人工作空间和属于这个空间任何物品的不可侵犯。

3.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拥挤的态度

拥挤是人们觉得空间受到限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拥挤感源于个人空间受到他人侵犯,个人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由文化所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拥挤环境的态度来看,中国人更能容忍拥挤现象,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拥挤则表现出不知所措或回避的态度。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人们对拥挤的不同态度在跨文化商务沟通领域中商务活动的表现是,中国人更喜欢热闹排场的场面和英语国家人们更喜欢安静和小规模的宴请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