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1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能源;国民经济发展;协调关系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物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势必会产生较大的能源消耗。目前来看,在我国国民经济组成中,能源消费水平不断提升,这也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体现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大。对于能源产业来说,应该积极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填补我国在能源发展上存在的空缺。因此,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能源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

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在经历变迁,这与我国能源消费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目前国民经济总产值不断提升,而且能源消费量在不断增加,农业的能源消耗量要少于现代工业,由此看出,农业发达的国家在能源消耗方面也势必会远远低于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便开始出现了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为了使能源的价格得到有效抑制,相关能源部门以及经济部门开始对能源供给的内容进行一定转变,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对能源价格的调控。目前来看,我国能源消耗以及部门结构上也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也正是因为这些转变的存在,使得原有的能源开发利用情况受到了影响。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能源各项比例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且要注意对推动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原材料需求情况、工业与农业需求情况以及燃料需求情况进行明确,经过对上述资源的有效整理,可以使我国能源消耗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使得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更加趋于稳定。

(一)能源对工业的影响我国工业各种锅炉、窑炉在实际运转过程中,都需要有石油、煤、天然气等作为基础燃料,这样才能有效满足我国工业生产的需求;在进行钢铁冶炼的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焦炭以及电力能源,才能保证生产工作顺利展开;在进行机械加工、物料传送以及气动液压机械运转过程中都需要电力能源作为支持;在进行交通运输过程中,电力能源属于基本能源,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以看出,能源的供应情况势必会对我国工业的实际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注意对电力能源等基础能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能源还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化工原料,利用石油原料可以加工出5000多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通过这种加工方式还可以制成蛋白,从而进一步扩宽其在我国化工行业的应用范围。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能源属于世界三大能源,随着我国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天然能源不断被应用到我国各个生产领域,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能源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被视为现代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能源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离不开能源的大力支持,现阶段,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对于农业来说,主要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其属于种植业;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会涉及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饲料作物等多项内容。农业生产产量与能源的供应情况有直接关系,在进行农业生产操作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能源的帮助,例如耕种、烘干以及冷藏等操作,都需要有能源对其进行支持。同时,还可以将各种能源应用到除草剂、化肥以及农药中,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作用。

二、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分析

(一)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决定能源生产量以及增长关系的关键数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的进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要实现对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有效明确,就应该注意对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进行收集,在进行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对现阶段我国能源发展情况有更加清晰具体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定现阶段我国能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能源生产的弹性系数可以用能源生产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比的比值进行表示。一般情况下,在对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能源弹性系数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指标存在的不同。在我国的现代工业化时代,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的高低变化往往较快,这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有直接关系。经过对一系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确定,当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不低于0.8时,能源处于高消耗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对能源消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且保证能源供给的平衡性,就应该注意对技术手段不断更新,通过这种方式来制造出低能耗的技术设备,使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保证其可以维持在0.5左右。

(二)电力生产弹性系数在展开电力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电力生产量的增长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关系指标为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现阶段来看,我国的电力发展处于二次发展阶段,电力的生产量几乎与电力消耗量相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对电力生产弹性系数进行研究的时候,应该对能源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明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电力生产弹性系数更加准确。电力能源是现阶段我国应用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较为理想的清洁性,并且运输更加方便,将其与煤炭以及石油等能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电力能源更加受欢迎。同时电力能源也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其应用情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现阶段我国工业发达程度正在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对能源的应用量也在不断提升。虽然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号召节能减排,但是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依然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只有保证现阶段电力能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使得电力弹性生产系数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应该将电力生产弹性系数维持在1.2左右。

三、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了能源健康发展

我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对能源进行合理运用。首先,国民经济增长之后,势必会使能源市场更加广阔,并且能源的供应途径也会更加丰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开发以及利用的要求更高;其次,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为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最后,我国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能源的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协调的关系,在进行能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从而为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提供广泛的动力;在另一方面,在进行能源开发利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对其利用总量进行一定调整,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开源节流”,这样也使得地区能源供应结构的合理性得到了有效保证。同时,还应该注意对能源开发产业运转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各种设备以及技术手段进行合理调整,这样一来可以使能源的综合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得能源的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更加明确。

四、电力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应该注意对电力基础设施水平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确定。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电力能源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电力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来说,开始逐渐偏向于重工业化,电力基础设施水平如果达不到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实际要求,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社会经济增长。同时,现阶段我国第二、三产业对电力能源的依赖性在不断提升。最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并且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对一些高能耗的产业来说,在其运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能源对其进行支持,这样才能保证行业整体的稳定发展,这也使得我国工业结构重型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行业内部的用电需求量越来越高,使得我国很多地区都陆续出现了供电紧张的情况,使得电力供应很难支撑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的现象经常出现。其次,电力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整体发展,基础设施是社会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同时,交通运输以及邮电通信、能源供给都与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从现阶段我国能源文献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能源的供给情况以及选用情况会直接关系到工业部门的电力消耗量以及能源消耗总量。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协调发展;创新;装备制造业;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强盛,我们的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都保持在9%左右,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实力已经和解放初期不可同日而语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财富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逐步强盛,就是坚持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的结果。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来说,我们的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还不够强大,我们国家还需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1.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农业保险 农业体制改革 政府支持 再保险

一、农业保险的重要作用

农业保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农经专家认为:农业科技、农业投入、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现代农业承受着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的威胁,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收益和农业经济处在一种极度不确定性状态下,客观需要创建一种转移分散风险、分摊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现代农业保险应运而生。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保险对农民个人的影响

农业保险可以使投保农户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灾害后及时得到经济补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由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民共同分担损失,以赔偿支付的方式保障农民生活的稳定。

(二)农业保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农业再生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持续性,保护农业资源。同时,农业保险有调节农村经济、稳定物价的作用,因为农业保险的实施,可以使大额的不定的农业风险损失,转化为小额的固定的农业保险费的缴纳,可以节约部分开支。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帮助农民及时恢复生产,也可以稳定农产品物价水平,保证社会对农产品的正常消费。

(三)农业保险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波动是引发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上因风险造成的损失,不仅会导致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不稳定,更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相应的,农业保险在直接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同时,农业保险的介入,会使农业生产者尽快恢复生产,从而保证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的稳定,从而安定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生活。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现实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有:

1.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狭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也不愿付出现实的保险成本。

2.我国目前的农业保险还主要是由保险公司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益而言,保险费用较高,也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3.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农民的保险意识还较差。

以上因素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商业性保险公司无法获得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难刺激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在萎缩的供给和低迷的需求状态下,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

(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农业保险基金主要来自于保户缴纳的保险费,而农业保险费率相对于保户的农业收入而言是很高的。根据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全国有59%的农户仍属于纯农户,这些纯农户家庭90%的收入来自纯农业收入。而投保农业险会导致农户收入持续走低,在农户收入减少的同时,农村公共品供应的弱化将使农户隐性负担逐步增长。这种单一的、不稳定的来源渠道也是农业保险实践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技术薄弱的矛盾

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在资金方面的资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保险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矛盾。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农业保险在理论研究上也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发展缓慢,农业保险方面的统计资料不详。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而农业保险经营上的复杂性、艰苦性,也导致人才更是奇缺。 转贴于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一)加快农业保险经营体制的改革

考虑到整个行业的特点和农业的特性,农业保险不能简单地采取与其它保险相同的方式,应当建立多层保险与风险分担、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农业保险和风险防范机制。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症结在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扶持之间的矛盾。纯粹由商业保险公司办农业保险,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把农业保险业务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成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才具有可行性。通过创建新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调整保险产业结构,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发展规模,尽快形成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二)加快农业保险的相关立法

农业保险法是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证和依据。在世界范围内,各国都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在实践农业保险时不应用或不完全应用针对各种商业保险而制定的《保险法》,而要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确定农业保险经营的基本法律依据,以保证农业保险体系的顺利建立,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保障。我国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予以扶持,因此,国家应根据农业保险非商品性、政策性等性质,加强农业保险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作用和性质,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实践过程中应发挥的职能和作用,并借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这对于规范我国的保险市场,区别管理不同性质的保险活动,逐步建立农业保险补偿体制,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建设,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国家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

作为对农民遭受天灾后的补偿,农业保险一定要由国家财政来扶持,但在具体实施中要量力而行。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财政支持型农业保险体系,包括利用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经济手段以及其他技术支持来发展农业保险。

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农业保险经营的经验,国家财政应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实行财政、税收方面的支持。以下给出两点建议:(1)免除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全部营业税和所得税;(2)允许经营主体从经营盈余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保险准备金,以增加经营主体的资金实力。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农业 投入产出 新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疆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占人口总数57.1%的农业人口生活水平的提升。十提出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良性互动,其实质就是要加大各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对于农业而言,就是要增加农业对其前向和后向关联各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

投入产出分析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并创立的一种从数量系统研究一个复杂经济系统中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学方法。本文以新疆为例,研究农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关联程度,以期为推动新疆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参考。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和2002年新疆投入产出流量表中的42个产业部门的统计数据。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等5个行业大类。

新疆农业产业关联分析

(一)农业投入结构分析

农业各种投入结构是指农业部门为了进行生产,从各个产业(包括本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以及使用生产要素支付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反映农业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和产业结构变动。

1.农业对其它产业的直接消耗。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第j部门在产品生产中消耗第i部门的产品量占第j部门总产品量的比值,称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赵秀恒、王清印、任彪,2003),公式:

aij=Xij/Xj (i,j=1,2,3,... ,n) (1)

直接消耗系数aij的值越大,就表明两个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系数aij值从直接消耗的角度描述了j部门对i部门的直接依赖程度或牵引作用。

表1中,农业对农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大,说明农业对这些行业产品的直接消耗较多,与这些行业技术经济联系密切,对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直接依赖关系。

和2002年纵向对比看,农业对大多数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呈下降趋势,只对个别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呈上升趋势,特别对化学工业的直接消耗增加较快,直接消耗系数增加了0.046,这说明农业生产对化学工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但同时,2007年新疆农业对化学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农业生产万元产值直接消耗化学产品比全国多用了204元,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疆农业生产对化学产品的依赖较大,使用效率还较低。

2.农业对其它产业的完全消耗。完全消耗系数是指j产业部门每生产一单位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i产业部门产品价值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B=(I-A)-1-I (2)

式中:B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I-A) -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I为单位矩阵。系数bij的值越大,就表明两个产业之间直接和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越密切。其取值从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角度更为完整地描述了i部门对j部门的依赖程度或感应程度。

表1中,农业对其它部门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有:农业、化学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表明农业对以上几个产业具有较强的依赖关系,这些行业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部门。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尽管农业和许多产业并无直接关系,但其间接作用非常普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尤为突出。

3.其它产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表2中,对农业直接消耗系数较大的部门有: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农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这和其他省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新疆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较小。特别是和2002年相比,其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不增反降,说明新疆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还相对落后,对农业的拉动作用还较小。

4.其它产业对农业的完全消耗。表2中,2007年42个部门中对农业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的有: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说明这些部门对农业产品的完全消耗较大,它们的发展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到农业的发展。和2002年相比,42个部门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对农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有所降低,说明两者对农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二)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分析

1.农业中间投入率。中间投入率是指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该产业的总产值中从其他产业购进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3)

由表3可知,2007年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为41%,明显小于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以及全社会各行业的平均中间投入率,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先行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较弱。同时,2002年到2007年5年间,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说明新疆农业的附加值率更高了,经济效益更好了。

2.农业中间需求率。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某种产品被国民经济部门用作中间产品的部分占该种产品的总量的比重。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就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其计算公式为:

(4)

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农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的特征越明显,农产品会更多地用于加工,农产品的中间需求远远大于最终消费需求。由表3可知,新疆农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从2002年的55%下降为36%,说明各部门对新疆农产品的中间需求绝对量虽在逐年增加,但其增长速度不及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也说明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发展还相对较弱,对农产品的吸纳能力还不强。

新疆农业产业波及分析

产业之间的波及效应是指产业部门之间某一部门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产业相应的变动或依次传递逐渐减弱。关联度是对波及效应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王秀玲、李陇堂,2011),一般可以用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来度量。

(一)农业前向关联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产业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供给作用越大,同时也表明该部门与其它行业部门的前向联系越强(汪云林、付允,2008)。公式如下:

(5)

Ei 为感应度系数;Ei >1,Ei =1,Ei

表4中,新疆42个产业中有14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其中农业2.72,排名第五,说明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作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农业部门的依赖程度较大。和2002年相比,这一系数有所增加,说明新疆农业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供给作用逐渐增大,农业与其它行业部门的前向联系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后向关联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指当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波及程度低的产业,说明其后向关联性差,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弱(王燕、王哲,2008)。公式如下:

(6)

Tj 为影响力系数;Tj>1,Tj=1,Tj

表4中,新疆农业的影响力系数小于1,在42个部门中排名34位,说明农业后向关联性差,现代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中的应用还较少,各个产业对农业的投入和服务还不足,对农业的提升作用还不强。和2002年相比,农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有所降低,可以看出新疆农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新疆2002年和2007年农业的投入产业结构及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联、波及程度,从结果可以看出:新疆农业与国民经济个别产业具有较强的直接关联,但和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间接关联。农业不仅对部分工业部门,还对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服务业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纺织业等轻工产品制造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服务业对农业产品的消耗较大,这些产业发展的好坏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到农业发展。新疆农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明显低于全社会各行业平均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农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性较弱,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业部门对农产品的吸纳能力还不强。新疆农业的前向关联明显强于后向关联,农业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制约作用较强,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能力较弱,且这种制约作用有进一步强化、拉动能力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

(二)政策建议

综合上述结论,要加快新疆农业发展步伐,一要加快农业前向关联产业发展。加大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以棉花、特色林果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二要加大各业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力度。加快南疆三地州以及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强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应用,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三要加大各业对农业生产的间接投入力度。加强农牧区道路建设,优化农村商业网点布局。创新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的支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农民科技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秀恒,王清印,任彪.投入产出分析的不确定性模型及其预测[J].运筹与管理,2003,12(5)

2.王秀玲,李陇堂.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沿黄城市带资源型产业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2011,10(1)

3.汪云林,付允.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5)

4.王燕,王哲.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新疆旅游业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

5.王秋红.基于投入产出的产业依存关系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2(5)

6.刘起运.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王建平,陈相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河南省农业基础地位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投入产出分析;产业关联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116-03

[作者简介]王军虎,洛阳理工学院经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河南 洛阳 471023)

本文根据我国最新编制的《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试图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经验依据。

一、现代服务业的范围

笔者认为,实证研究中确定现代服务业的范围,首先要把握住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其次,要与目前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相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统计数据;第三,现代服务业的范围应适当控制,不能任意扩大范围,造成现代服务业的泛化。目前限定在生产范围内较合适。《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采用了国家统计局重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第三产业作了更详细的划分,使我们能较准确地对现代服务业的范围进行统计归并。按照上述现代服务业实证研究范围的确定原则,本文确定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的产业范围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二、现代服务业生产的投入结构

1.直接投入结构。直接消耗系数是一个部门生产1单位产品需要消耗即投入另一个部门产品的数量,它反映了两个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或直接依赖程度,体现了部门的直接投入结构。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表示两个部门间的直接依赖程度越高,用公式表示为aij=xij/Xj(i,j= 1,2,…,n)。公式中,aij、xij分别表示j部门产品生产中对i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和消耗数量,Xj表示j部门的生产总投入。现代服务业对各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如表1所示。

从直接消耗系数来看,现代服务业在生产中投入制造业的产品最多,其次是投入本部门和其他服务业产品,现代服务业生产对这三个部门产品的投入量占中间投入总量的90.8%,对农业和采掘业产品的投入都很少。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直接带动效果除了可以形成自我累积发展外,受益最大的将是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而对农业和采掘业的直接带动都很有限。

部门在生产中消耗各部门产品的数量总和为部门的中间投入总量,中间投入总量与部门总投入量的比值称为中间投入率,它等于对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总和。现代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4013,是在全部6部门中最小的。由于中间投入率与增加值率之和等于1,所以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率为0.5987,是在全部6部门中最高的,分别高出农业0.0168、采掘业0.0204、制造业0.3319、建筑业0.3643和其他服务业0.0948。这说明了现代服务业在各部门中的增值能力最强,最具有发展潜力。在现代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中,按增加值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房地产业0.7313、金融保险业0.6394、综合技术服务业0.581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5608、科学研究事业0.46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3907,它们均高于制造业的0.2668。

2.完全投入结构。部门的生产除了需要直接投入各部门的产品外还存在着间接的投入。完全消耗系数是部门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所需要直接消耗(投入)与间接消耗(投入)另一部门产品的数量之和。完全消耗系数能深刻地揭示通常难以直接观察的经济关系,综合地反映一个部门的生产与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复杂经济联系。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由矩阵B=(I-A)-1-1得到(见表1),其中 A为直接消耗矩阵,I为单位矩阵。从表1可知,生产1单位的现代服务业最终产品完全消耗最多的是制造业的产品,其次是本部门和其他现代服务业产品,对其他部门的产品的完全消耗都较少。这与直接消耗系数所反映的结果基本一致。

三、现代服务业的产出结构

现代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的经济关系除了表现为产品消耗与被消耗关系外,还表现为现代服务业向本部门和其他部门以及向社会最终产品使用者分配其产品,满足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生产的中间消耗及社会最终产品使用者的消费和投资对现代服务业产品的需要。直接分配系数是一个部门的产品分配给自身和其他部门作为生产使用及提供给社会作为最终产品使用的数量占该部门产品总量的比重。直接分配系数反映了部门产品的供给关系,也反映了各部门生产和社会最终产品使用受某一部门生产的制约程度。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部门生产或社会最终产品使用受某一部门的生产制约程度越大,它的计算公式为 dij=xij/Xij(i,j= 1,2,…,n),dik=yik/Xi(i= 1,2,…,n;k=1,2,…,m)。公式中dij是i部门分配给各部门作为中间使用的产品比重,即中间产品分配系数,xij表示i部门分配给j部门作为中间使用的产品数量,Xi表示i部门的总产出量;dik表示i部门提供给社会作为第k种最终使用的产品比重,即最终产品分配系数,yik表示i部门提供给社会作为第k种最终使用的产品数量。现代服务业的产品分配系数如表2所示。

现代服务业产品大部分被用于中间产品的生产使用,占全部产品的63.97%,用于社会最终使用的比例为36.03%。显然,现代服务业属于中间产品投入型部门,它的产品中间使用率大于农业(0.5717)、其他服务业(0.4263)和建筑业(0.0654),是仅次于采掘业(1.026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0.8609)和制造业(0.7615)3个工业部门支撑各部门生产的重要产业部门。在现代服务业对各部门产品分配系数中,除了本部门之外,最大的是其他服务业,其次是制造业,而电热燃水最小。表明,除了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产业内部相互依赖外,其他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最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靠其他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带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必将呈现加速发展之势。

从现代服务业最终产品的使用去向上看,用于总消费占总产品的比重达31.96%,远大于用于资本形成比重4.60%和用于出口比重3.72%,表明现代服务产品有近1/3提供消费使用,其中供居民消费使用占总产品的1/4。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现代服务业产品出口占总产品的3.78%,进口占总产品的3.80%,进口略大于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很低,国际竞争力水平还有待提高。

四、现代服务业的波及效果

当某一部门的生产发生变动后,将会因为与其他部门的直接消耗或间接消耗的联系而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会随着再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减弱,这就是产业部门的波及效果。某一产业部门的波及效果通常用影响力、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感应度系数测算。

1.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影响力反映的是某一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1个单位时要求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加量。某一部门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增加1个最终产品时要求其总产出的增加量的比值称为影响力系数。部门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部门生产的向后关联程度越大,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越强。在计算影响力系数时,由于传统的计算方法中对列昂惕夫逆阵系数的各列向和采用等权法求平均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应当改为加权平均法。改进后的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δj=bcj/∑bcj・(yj/∑yj)(i,j= 1,2,…,n)公式中,δj表示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它的分子bcj=∑bij为j部门的影响力,bij表示列昂惕夫逆阵元素,yj表示j部门的最终产品量。

从表3中可以看出,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为2.0133,影响力系数为0.7697,在各部门中仅大于农业,居倒数第二位,说明假设2002年以来生产的技术经济构成不变,现代服务业目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还很小,推动作用有限,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还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感应度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最终需求增加1个单位时,某一部门应该增加的总产出量。某一部门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的整体感应度的比值称为感应度系数。部门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部门生产的向前关联程度越大,它越具有基础产业的性质,受国民经济拉动作用越强。由于以直接消耗系数为基础的列昂惕夫逆阵(I-A)-1适合于作列向分析,因而传统的感应度和感应度系数计算方法受到质疑,应当改为以直接分配系数为基础的逆阵(I-H)-1计算,计算公式为ei=die/∑die・(Ni/∑Ni)(i,,j= 1,2,…,n)公式中ei表示i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分子die=∑dij为i部门的感应度,是以直接分配系数为基础的逆阵(I-H)-1的行之和,Ni是i部门的初始投入量。

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感应度为2.5440,表明国民经济整体增加1个单位最终产品需求要求现代服务业相应增加2.5440单位的产品,尽管小于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工业部门,但在非工业部门是最高的。现代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9891,说明现代服务业的感应度接近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度。如果用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简单算术平均值来综合各部门的综合波及效果系数,那么现代服务业的综合波及效果系数为0.8794,除了小于3个工业部门外,在非工业部门仍是最高的,因此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有较高的综合波及效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组成现代服务业的6个部门中,影响力系数较大的有租赁商务服务业(1.0100)、科学研究事业(0.9325)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8384),它们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有租赁商务服务业(1.2370)、金融保险业(1.2235)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737),它们对国民经济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因此,租赁商务服务业可以作为主导产业培育,科学研究事业应当得到优先发展,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应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防止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瓶颈。

五、社会最终使用对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诱发

一般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既要满足生产的中间使用需求,也要满足社会最终使用需求。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关联,增加消费、投资和出口等最终使用需求,将直接和间接地诱发各部门的产出量。生产诱发系数是最终使用对部门生产诱发数量的测度值,它表示增加1单位最终产品的使用量需要某一部门所增加的总产出量。在开放的经济中,正确计算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必须把产品的进口问题考虑在内。依据竞争进口型投入产出表计算的生产诱发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WKP表示第p种最终使用对k部门的生产诱发系数,它可以分别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等不同最终使用类型计算。[I-(I-M)A]-1为竞争进口方式中的列昂惕夫矩阵,I表示单位矩阵,M表示进口系数对角矩阵,i表示单位行向量,FKP表示k部门产品的第p种最终使用量。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最终使用生产诱发系数的测算表明,现代服务业生产受总消费需求诱发的作用很大,每万元总消费的最终使用能诱发现代服务业生产值6024元,略小于其他服务业的6796元,远大于其他部门的总消费生产诱发额。在每万元的总消费生产诱发额中,现代服务业生产受居民消费诱发4431元,占总消费生产诱发额的74%,受政府消费诱发1594元,占总消费生产诱发额的26%。现代服务业生产受固定资本形成的诱发作用小于受总消费的诱发作用,每万元的固定资本形成对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诱发额是2389元,高于对其他服务业和农业的生产诱发作用,与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相当,小于建筑业、制造业和采掘业。现代服务业生产受出口的诱发作用小于受总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的诱发作用,每万元的出口额对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诱发额为1595元,小于对制造业、采掘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3个工业部门和其他服务业的生产诱发额,大于对建筑业和农业的生产诱发额。由此可见,现代服务业生产受消费、投资和出口的诱发作用依次降低,在相同的最终使用下,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诱发额占总诱发额的比例分别是59.1%、23.4%和17.5%。现代服务业属于消费拉动型产业部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最大。

我国现代服务业采取整体主动发展的条件尚不成熟,而依靠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是比较现实的选择。现代服务业发展应该分门别类、实事求是地推进。从区域上,可以在经济发达的省辖市及省会城市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点培育的产业,对区域现代服务业起带动作用;在现代服务业内部,应当优先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事业、金融保险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参考文献:

[1]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