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1

【关键词】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72-01

从当代企业大力推行对员工人文关怀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与情感的重要性不亚于职业技能,甚至高于职业技能。当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在文化素质培养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共性培养,更要重视个性的健康发展,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此时要特别注意包容与引导,将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要注意继承和发扬和谐教育的思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问题发生前及时疏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尊重、理解、信任为前提,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线,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诚挚的人文关怀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但这种指导仅限于方向的把握,其活动创意、活动组织、活动主体仍为学生。在引导方向时尽量扮演解决问题的角色,创造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在思想开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 自强不息,树立身法典范

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人文意识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这种典范效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典范的作用往往表现在细枝末节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自身的言行、仪态、治学思想等间接地、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由此可见,高校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文意识培养,首先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规范,使其成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格外注重自身行为的示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开展文化素质培养理论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体系,依托已有的人文学科,在论证充分的前提下开设适应品格养成的交互式课程,使自身学到的人文知识以及通过各种交互体验所获得的认识和感受得到充分的吸收、升华,真正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使其成为自身行为修养的潜意识。

三 务实求真,端正价值观念

务实求真是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社会形势、动态、走向的基本前提。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做好应对社会不良思想的准备。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对自身做客观的评价并联系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单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环境及条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只有将客观事实与自我潜质相结合,才能找到务实的落脚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变化,鼓励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和崇高的精神为准则,将更多的视线放在做人做事的过程,而不要只注重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避免,只有摆正心态,放低自己的人才会走得更远。

此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心理困难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时,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更具实效性。在家长的努力配合下使学生理性地面对社会、认知社会,更好地投入社会。树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要确立对诚实守信道德底线的坚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在当前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必须遵守公平正义且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学生中出现浮躁、虚伪、急功近利的现象不但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构筑抵御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侵蚀的思想防线,最终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四 尚德知礼,提高文化修养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文学经典凝聚了无数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诵读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是国民获得文化教养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都在进行国民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而我们国内的年轻人却对本国文化精髓毫无兴趣,似乎西方的传统文化更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提高文化修养最有效的途径来自于环境的影响,课堂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它不能涵盖整个大学生活,因此在课堂以外的公众生活中创设“提修养、重道德”的文化氛围尤为重要,使传统文化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内,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使思想道德修养真正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理解文化精髓的同时,真正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2

一、现代职业教育横向是“跨界”教育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定界”教育,正因如此,一部分墨守成规、思想与行动滞后的职业学校质量低下,濒临倒闭,甚至销声匿迹,成为失败的总结点和借鉴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不同的教育类型,其异同可通过下表例证(见表一)。

(一)“跨界”认识之一:政府主导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发展方向。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战略举措。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建立较早,发展较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主导解决过去职业教育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纳入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划的问题还有很多。另一方面,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在发展初期的局面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要力促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及参与程度的深入、形式的灵活、方法的正确,均离不开政府主导。

(二)“跨界”认识之二:行业指导

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行业指导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教育只有依靠行业,才能达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跨界”认识之三:企业参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企业引入”、“技术推广”、“校企共训”等模式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校企的深度合作,能使企业和学校的招工难、招生难“两难”变“两益”。

二、现代职业教育纵向是“跨阶”教育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普通教育的纵向递进式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位教育虽已涉及学士、硕士、博士三大门类45个专业,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建立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立交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见表二)。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从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标的本义出发,现代职业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最优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是成功教育,而非一般的淘汰教育、精英教育、选择教育。2009年,鲁昕曾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做到“十要”,即要有爱心、要有自信心、要知道感恩、要有道德、要有责任感、要有文化、要有理想、要会表达、要会动手、要会创新。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

(二)以职业为本的课程体系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谈到:“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理论与实践并重,做实际的事,生实际的利。课程设置系统化、课程内容实践化、课程实施层次化,循序渐进,强调动手、动脑、动心,凸显实用与实效,教学相长,既遵从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职业学习的过程规律,此乃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特点,更是素质教育之追求。

(三)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3

一、教书育人的过往概念。“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书育人”过往在实际应用中偏重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即传统的读书成才。教书育人的过程往往封闭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与教育之外的领域联系甚少。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多元化,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在职业教育领域,这种变化更为突出。

二、明确教书育人的新内涵,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起来的,为考不上大学的那部分学生提供提前就业培训,一开始就打上了普教的烙印,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摆脱不了普教的影响,完全还是封闭在教育系统内闭门制造“毕业生”,教书育人的评价标准由教育系统自己说了算,与社会、企业脱节,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产品滞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滞后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里不再赘述。

三、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标。目标要准确,目标不准确,制造的产品就可能滞销,带来严重的浪费。勒流职校曾经有些专业没有有效地研究市场的需要,只管闭门教书,结果育出的人才企业不需要,造成学生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就业困难。反过来又影响专业招生,致使专业规模不断萎缩。所以,职业学校必须联合行业、企业。制定准确的企业用人标准,企业要参与教学,监督教学。围绕制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效率,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先进的手段就是先进的教育方法,围绕准确的教育目标,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良性循环,职业学校才能生存发展。勒流职校通过调整办学方向,与企业联合,推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按企业的要求进行教书育人,很快就扭转了专业萎缩的局面,办学效益不断提升。

四、教书是内容,育人是表现。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内容,育^是表现形式。职业学校通过培训,完成准职业人的培养,培养人才的好坏,不是自己评价教书效果,而是要通过社会、企业来检验教书的效果。企业不会检查学校开什么课程,企业关心学生学了这么多教学内容后,能否融会贯通,关心的是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操作能力,身体素质,职业修养,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最终是零距离上岗的能力,这些就是职业教育育人的表现形式。学生在职业学校不管学习什么内容,最终都要达到以上的综合能力,才会受企业欢迎。勒流职校紧扣企业需要这个主题,学校领导经常到企业调研,了解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工作内容,很快就与企业接轨,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特别是企业冠名富华班,一办就是7届。风风雨雨,企业、学校共同度过了金融危机等恶劣环境影响,在互相支持中建立起牢固的友谊,获得了双赢。

五、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结果。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结果。不难理解人才的培养是一条产业链条,职业教育只是这条链条上的一环,他必须紧扣下一环就业,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对口就业,这条链条就可能断裂,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紧扣就业这一环,教书的过程就不能偏离方向,始终指向就业。为此,勒流职校在办企业班之前,专门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富华公司调研,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所学就是企业的要求,争取学生零距离上岗,减轻企业二次培养人才的压力,这一点大受企业的欢迎。这正是勒流职校能与富华公司长期合作的关键。

六、教书是形式,育人是根本。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形式,育人是根本。职业教育教书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行业,根据不同的企业,教书的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但是,不管怎样的形式,育人才是根本。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始终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

七、探究育人目标,才能提高教书效率。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级级以分数为育人目标,以培养大学生为己任,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只能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制定育人目标,如果离开企业需要闭门造车,毕业生就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成为滞销产品,更不用说高效率培养人才了,因此,花大力气进行企业调研,把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要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容,科学合理地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书效率。

八、教书育人同步进行,循环发展。虽然职业教育中的教书育人有分别,但要同步进行,循环发展。育人是教书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个教书过程的基础,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只有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互为条件,教书育人在职业教育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道德 校企合作

党的十报告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给高职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标。随着城市建设和管理进程的加快,大量专业型、应用型的高职层次人才被建筑企业挖走。目前,我国100余所建筑类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的缺口,严重制约我国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综合素质一般、总体水平低下”是当下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特征。最典型的是建筑施工方,基本上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很多高校开设建筑类专业课程,还有不少地方政府开办了建筑类高职教育院校。但是,这些院校往往跟建筑业没有任何关系或者关系不大。基于此,谈谈我对于当前建筑职业教育几点认识。

1.建筑类高等职业道德教育薄弱,需加强

从行业来讲,建筑行业是一个关系民生的基础性行业,与国家稳定发展、国民幸福感息息相关。从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情况来看,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对于建筑所涉及的任何方面都非常重要。近几年,我国的建筑工程因为设计在结构、计算上不合理甚至还有偏差、材料多为伪劣产品等一系列问题出现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因素就是人。而最终决定人的是他的思想道德。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职业道德不规范等一直充斥在建筑工程周围。许多例子都说明建筑行业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我国建筑行业要强大,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然后果堪忧。

从高校课程来看,建筑类高职院校缺少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只是简单地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时事政治课内教学,而且所占比例不大。职业道德教育投入的时间、金钱都偏少,内容单一,师资建设不足,难以将专业与道德结合,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除了学校引起重视之外,还可以让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将有关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与专业理论相结合,并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给学生敲响警钟。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最后,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成果做科学的分析评价,不断完善教育机制。

2.当前建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不匹配

培养职业能力的根本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毕业生就业时面对的是一个岗位群,每个岗位对能力的要求都各有不同。比如,项目经理需要组织协调能力突出,技术工人侧重施工安全能力卓越,注册结构工程师重点在结构设计,同样是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力要求都有明显区别。而当前的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在煮大锅饭,一样的教育,根本没有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因此,建议高校将建筑专业分方向,既有基础核心课,也有专业方向课。并且,在专业方向课的教学中,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相匹配,使每门课程的任何知识点都能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因材施教,不刻意要求全才,但要锻炼毕业生就业方向所需的能力,让每一项职业能力都能在课程体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3.建筑类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少,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与高校成功合作,为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铺砖添瓦。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结果,是建立在双方互相需要的基础上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校企合作成功最典型的是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美发沙龙和技工学校,而建筑类职业教育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在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相对较少,也缺乏时间去验证可行性和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因此,解决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是提高我国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可根据企业的用人需要及时更改教学计划,灵活调整学期安排,确保旺季有学生顶岗实习,淡季有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压力,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高压下学到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职业能力,明确职业规划。根据建筑工程系的特点,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对于参加的项目了解透彻,从头到尾参与到项目中去。实习可以锻炼学生的大局观和时间观,同时又可让大学生获得部分收入,同时企业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并可以为企业留下优秀的人才,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现在建筑施工方基本情况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参与到校企合作的企业太少,也局限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希望,有更多有余力的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的平台中来,哪怕是给毕业生1个名额,也会让这个学生有所提高,更何况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建筑职业教育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袁银枝.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 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6).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5

[论文关键词]烹饪专业 远程网络教育 全日制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习知识、提高学历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以何种方式学习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烹饪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直接影响着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其中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办学成本的加大等因素是影响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烹饪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特点。烹饪专业作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又要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指导烹饪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将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把职业教育中的办学场所问题、办学成本问题、学员经济条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样烹饪专业的教学会有一个新的、快捷的、方便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烹饪专业为例研究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通过直播课堂进行教学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只要配备一台电脑、接通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这种授课形式方便、快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到网上去学习,并且可以在指定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直接答疑解惑。但是这种方式没有真实感,不直接,对于那些需要实际操作的专业则不适合。

(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为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全日制教学,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很直观。特别是对需要实际操作、需要技能训练的课程更是方便,而且是必须的。但是,要想把职业教育做好,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受重视程度也不够,好多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设置更是空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与提高,而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普及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是相差甚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全日制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远程教育提供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化学习,实现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无限沟通的学习环境。

三、我国烹饪专业的基本情况

在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烹饪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与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烹饪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就是说,本文主要是要研究一个以烹饪专业依托,延伸到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

烹饪专业是一个高成本的专业,而且,来职业学院学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又存在着这么一些情况: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这些学生来学校学习烹饪专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个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二是学生想通过学习学到一些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烹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学生仅仅是为了要个毕业证。

四、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一)烹饪专业的教学特点

1.课程设置。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不同的学校其设置虽是各不相同,但是主要有《烹饪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烹饪营养学》、《烹饪原料学》、《饭店经营管理概论》、《餐饮管理与实务》、《烹饪成本核算》、《中国饮食文化》、《厨房组织管理》、《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技艺》等课程。上述课程,有些是纯理论性的,有的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2.专业建设。以往我国各类院校的烹饪专业都是进行着全日制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比较符合普通高校教育,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我国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注入式”的、“填鸭式”的以及“教师主导式”的,这些教学模式理论多,实践少;讲的多,做的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感性认识,毕业之后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低。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有办学成本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受限等,因此,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搞好专业建设是每一个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予以化解。

(二)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远程网络教育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办学成本,可以节省一部分教室、师资、宿舍等设施,而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却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要。

烹饪专业中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前所述,可以全部实行网络远程教学,开通直播课堂,使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学习,能够随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网络上直接与教师对话,并且可以通过视频与教师进行交流。如《烹饪营养学》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将烹饪过程中涉及到的加工的时间和火候、加工的方法等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同食物具有哪些营养成分、哪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食用的、不同人群适合哪种配餐等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进行网络远程教学;《烹饪技艺》课程中的切墩、摆盘、配料、烹制等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在实验室完成。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文化传承;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故而有人说职业教育的成功度就是市场的满意度,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就是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由此出发,职业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从市场需要出发设置和改造专业,调整和改革课程;要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重点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让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在学校与用人单位间建立一条无障碍的通道。为实现这一目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必须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保证实践教学占全部教学课时一半以上;职业教育专业课师资大部分必须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型教师等等。

其实职业教育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术训练没有错,看重就业率也是应该的,以市场为出发点来办学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许多学校为了强化学生技能,不惜大量压缩文化课课时,为组织参加全国各地各类技术大赛,牺牲学生太多学习时间去做技能训练;以课程改革为名,实行2+1模式不说,个别学校甚至实行1+1+1模式,把学校教学时间一压再压,这就不让人不感到此中所存在的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问题,即高度重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术训练,却严重忽视或放弃了学生的人文教育。

一、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成为有文化的“高素质”的人

国家明文规定,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要成为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同时培养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人。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除了大家高度认同的能力培养和技术训练外,对学生坚持人文教育和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职业院校学生是要掌握技术,培养能力,学会做事,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获得文化,成为有文化的人,从而学会做人。由于文化(其实技能也是一种文化)是学生接受全部教育的载体,接受文化教育是学生陶冶人情、纯粹人性、完整人格的基本方式。而人性的获得、淳化、提升是人一辈子的事,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所以文化将与人的生命相伴始终,文化对人的一生都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但由于我国现阶段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割教学,造成学生相当严重的知识,乃至文化的不完整,而上中职的初中生大多为初中阶段文化课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这种生源实际造成的学生知识、文化的不完整程度相当严重,如果到了职业院校,这种情况不能得以改变,那么必然会因为学生文化的不完整而导致学生最后做人的不完整。所以,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有“文化”,从而为自己将来作为人所需要的全部素质奠定基础。而且,笔者认为一个人要想成长为有文化的人,往往不是单靠刻苦学习,会做作业,能考高分,或者具备某种能力,掌握专门技术就可以的事,它需要除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外,至少还得三个要素方可成就:其一是悟得,即在独立思考下生发体悟,升为觉悟;其二是习得,即能把所学为人的道理与做连为整体,通过实践,固化行为,走向习惯;其三是濡得,即需要外在创造一种氛围和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和陶冶,从而修习成为人的一种功夫。人正是靠这种文化的持续获得和不断修习,使自己成为人,也使自己成为人的传人。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任何文化都是人把自己一步一步地变得更像人的一种行为和过程。文化追求的最终目的,都在于一个‘人’字上。”所以,当职业院校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培训,创造整个学校技能至上的环境时,千万不可削弱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和忽视学校育人文化氛围的建设。

二、职业教育是“教育”,绝不可把其沦落为一种技能培训

无论何种教育,它可能培养的目标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不能不同,“教育从来同‘使人向善’相关,或者说它以‘使人向善’为内涵”。而现在当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的高水平就是它的就业率,学生的高质量就是他的高技能等这样被过分强调时,其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可能产生错误引导,它也许会存在把堂堂的学校教育沦为简单的技能培训的危险。“我们的教育实质上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这其实只能算是教育的一个层面,而且是初级层面”,“‘教’是技术层面的,‘育’则是价值层面的,后者赋予前者以意义。当把‘育’从教育中抽掉之后,‘教育’也就不折不扣地沦落为训练与操作了”。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将会产生极其不良后果。因为“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所以所谓完整的教育,必然是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甚至是科学人文化的过程,“估计技术产生的后果同提升其性能同样重要。重要的是使用科学与技术的人要有健康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的教育。其目标是人性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其核心是涵育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和谐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使人的一生能够始终走在从自然的人到社会的人,从完整的人到完美的人的进步的台阶上。职业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由于学校因应试教育和文、理分割而造成的这种“先天”不足已经产生的严重后果。从马加爵到药家鑫的残忍,从刘海洋到黄小小的冷血,再到毛苒的糊涂,桩桩件件无不让人触目惊心。一定要教育引导我们的学生行动起来,通过必要的补课,以完成紧迫的人性堵漏任务。在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时,注意课程的各类模块的合理搭配,应该保证基本素质模块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20%,在拓展模块课程设置时,要重视素质拓展,而非只强调技能拓展。杜威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科学人文化”,所以一定教导学生学会让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融会贯通,以道德律令去要求自己的所作所为,以人文情怀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和事。

三、职业教育要正确面对市场

职业教育究竟如何面对市场才是恰当的?职业教育必须高度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必须具备主动适应市场的内存机制。学生就业事关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事关学生家庭的幸福生活和学生的个人尊严问题,学校必须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各种条件。但市场毕竟具有趋利性和盲目性,其对人才的需求毕竟具有多变性和暂时性,它对人才的要求更多表现为当下你会干什么而非将来你一生能干什么。更何况市场也只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需要不等于社会需要,人才结构更不是就业结构,所以职业教育不可完全迎合市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育人首先强调立人,并以此提升做事、做学问的境界。应用型人才切忌理解成实用型人才。教育要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把人全面发展好,通过全面发展人,让世界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庞朴.文化是追求“人”化的过程[N].解放日报,2011.

[2]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