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1
【关键词】人文精神 职业教育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172-01
从当代企业大力推行对员工人文关怀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人的思维与情感的重要性不亚于职业技能,甚至高于职业技能。当代职业教育,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于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在文化素质培养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共性培养,更要重视个性的健康发展,既要“求同”,又要“存异”。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此时要特别注意包容与引导,将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要注意继承和发扬和谐教育的思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问题发生前及时疏导。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以尊重、理解、信任为前提,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主线,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诚挚的人文关怀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但这种指导仅限于方向的把握,其活动创意、活动组织、活动主体仍为学生。在引导方向时尽量扮演解决问题的角色,创造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在思想开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 自强不息,树立身法典范
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人文意识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这种典范效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典范的作用往往表现在细枝末节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在教学中自身的言行、仪态、治学思想等间接地、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由此可见,高校要加大教师队伍人文意识培养,首先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规范,使其成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格外注重自身行为的示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与学生一起开展文化素质培养理论的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探讨各类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不断优化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体系,依托已有的人文学科,在论证充分的前提下开设适应品格养成的交互式课程,使自身学到的人文知识以及通过各种交互体验所获得的认识和感受得到充分的吸收、升华,真正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使其成为自身行为修养的潜意识。
三 务实求真,端正价值观念
务实求真是引导和启发大学生客观认识当前社会形势、动态、走向的基本前提。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地做好应对社会不良思想的准备。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对自身做客观的评价并联系实际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能单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以客观实际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对环境及条件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只有将客观事实与自我潜质相结合,才能找到务实的落脚点。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与变化,鼓励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和崇高的精神为准则,将更多的视线放在做人做事的过程,而不要只注重结果。对于每个人来说,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可避免,只有摆正心态,放低自己的人才会走得更远。
此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长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心理困难和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时,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更具实效性。在家长的努力配合下使学生理性地面对社会、认知社会,更好地投入社会。树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要确立对诚实守信道德底线的坚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政之本、立人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在当前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必须遵守公平正义且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学生中出现浮躁、虚伪、急功近利的现象不但影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求真务实的精神能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构筑抵御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侵蚀的思想防线,最终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四 尚德知礼,提高文化修养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文学经典凝聚了无数的智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诵读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是国民获得文化教养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都在进行国民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而我们国内的年轻人却对本国文化精髓毫无兴趣,似乎西方的传统文化更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提高文化修养最有效的途径来自于环境的影响,课堂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但它不能涵盖整个大学生活,因此在课堂以外的公众生活中创设“提修养、重道德”的文化氛围尤为重要,使传统文化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内,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自身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使思想道德修养真正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在理解文化精髓的同时,真正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2
一、现代职业教育横向是“跨界”教育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定界”教育,正因如此,一部分墨守成规、思想与行动滞后的职业学校质量低下,濒临倒闭,甚至销声匿迹,成为失败的总结点和借鉴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不同的教育类型,其异同可通过下表例证(见表一)。
(一)“跨界”认识之一:政府主导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机制”,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明确了发展方向。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战略举措。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建立较早,发展较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政府主导解决过去职业教育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纳入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划的问题还有很多。另一方面,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在发展初期的局面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要力促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及参与程度的深入、形式的灵活、方法的正确,均离不开政府主导。
(二)“跨界”认识之二:行业指导
教育部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行业指导是连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教育只有依靠行业,才能达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跨界”认识之三:企业参与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企业引入”、“技术推广”、“校企共训”等模式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校企的深度合作,能使企业和学校的招工难、招生难“两难”变“两益”。
二、现代职业教育纵向是“跨阶”教育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普通教育的纵向递进式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学位教育虽已涉及学士、硕士、博士三大门类45个专业,但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是:建立服务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立交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框架(见表二)。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质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从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目标的本义出发,现代职业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最优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是成功教育,而非一般的淘汰教育、精英教育、选择教育。2009年,鲁昕曾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做到“十要”,即要有爱心、要有自信心、要知道感恩、要有道德、要有责任感、要有文化、要有理想、要会表达、要会动手、要会创新。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和综合型人才。
(二)以职业为本的课程体系
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谈到:“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理论与实践并重,做实际的事,生实际的利。课程设置系统化、课程内容实践化、课程实施层次化,循序渐进,强调动手、动脑、动心,凸显实用与实效,教学相长,既遵从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符合职业学习的过程规律,此乃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特点,更是素质教育之追求。
(三)以生为本人才培养模式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3
一、教书育人的过往概念。“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书育人”过往在实际应用中偏重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即传统的读书成才。教书育人的过程往往封闭在教育系统内部进行,与教育之外的领域联系甚少。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多元化,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在职业教育领域,这种变化更为突出。
二、明确教书育人的新内涵,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是在基础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起来的,为考不上大学的那部分学生提供提前就业培训,一开始就打上了普教的烙印,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摆脱不了普教的影响,完全还是封闭在教育系统内闭门制造“毕业生”,教书育人的评价标准由教育系统自己说了算,与社会、企业脱节,长期以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产品滞销”。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滞后已经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里不再赘述。
三、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标。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标。目标要准确,目标不准确,制造的产品就可能滞销,带来严重的浪费。勒流职校曾经有些专业没有有效地研究市场的需要,只管闭门教书,结果育出的人才企业不需要,造成学生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就业困难。反过来又影响专业招生,致使专业规模不断萎缩。所以,职业学校必须联合行业、企业。制定准确的企业用人标准,企业要参与教学,监督教学。围绕制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效率,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先进的手段就是先进的教育方法,围绕准确的教育目标,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良性循环,职业学校才能生存发展。勒流职校通过调整办学方向,与企业联合,推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按企业的要求进行教书育人,很快就扭转了专业萎缩的局面,办学效益不断提升。
四、教书是内容,育人是表现。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内容,育^是表现形式。职业学校通过培训,完成准职业人的培养,培养人才的好坏,不是自己评价教书效果,而是要通过社会、企业来检验教书的效果。企业不会检查学校开什么课程,企业关心学生学了这么多教学内容后,能否融会贯通,关心的是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操作能力,身体素质,职业修养,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最终是零距离上岗的能力,这些就是职业教育育人的表现形式。学生在职业学校不管学习什么内容,最终都要达到以上的综合能力,才会受企业欢迎。勒流职校紧扣企业需要这个主题,学校领导经常到企业调研,了解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工作内容,很快就与企业接轨,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特别是企业冠名富华班,一办就是7届。风风雨雨,企业、学校共同度过了金融危机等恶劣环境影响,在互相支持中建立起牢固的友谊,获得了双赢。
五、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结果。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过程,育人是结果。不难理解人才的培养是一条产业链条,职业教育只是这条链条上的一环,他必须紧扣下一环就业,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专业对口就业,这条链条就可能断裂,后果不堪设想。为了紧扣就业这一环,教书的过程就不能偏离方向,始终指向就业。为此,勒流职校在办企业班之前,专门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富华公司调研,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所学就是企业的要求,争取学生零距离上岗,减轻企业二次培养人才的压力,这一点大受企业的欢迎。这正是勒流职校能与富华公司长期合作的关键。
六、教书是形式,育人是根本。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教书育人,教书是形式,育人是根本。职业教育教书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行业,根据不同的企业,教书的形式必然是多样化的,但是,不管怎样的形式,育人才是根本。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始终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
七、探究育人目标,才能提高教书效率。基础教育、普通教育走的是精英教育的路,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级级以分数为育人目标,以培养大学生为己任,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只能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制定育人目标,如果离开企业需要闭门造车,毕业生就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成为滞销产品,更不用说高效率培养人才了,因此,花大力气进行企业调研,把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将要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容,科学合理地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教书效率。
八、教书育人同步进行,循环发展。虽然职业教育中的教书育人有分别,但要同步进行,循环发展。育人是教书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个教书过程的基础,遵循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只有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互为因果,互为条件,教书育人在职业教育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4
应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加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关系着我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协调发展,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从而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改善滞后于其他教育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状态。
以针对就业教育为主导服务于
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以市场为导向,随时按照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随着市场需要的转变而转变,积极推进“定单式”培养,优化资源结构。所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院校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就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院校与委托单位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学生管理、教学监督和实习实训等方面,双方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和沟通,确保了培养质量。同时,院校在办学、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安排、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即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灵活性,随着各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需要,进行内容的更新和改造。还应当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应当具备的资质,持证上岗,保证其具备必要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的法律保证。从制度上保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广普及,院校学生不仅应具有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还应获得与其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管理,制定妥善政策,吸引全社会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对学校加强管理,还必须大力吸引企业参与,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下搞好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为社会服务。
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制
积极推进多元办学格局
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有所突破,行业、企业办学的行为有所加强,形成以政府举办公办学校为主导,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行业企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主体办学形式,形成以政府主导管理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体制,积极发挥多元办学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措施,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资源、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
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求,关键的措施之一就是必须要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面对教师现实水准的整体偏低、培训基础薄弱的现状,高职院校应开辟教师在职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是到高等院校脱产培训。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本校教师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送本校教师到国外、综合类大学或师范类高校进行脱产教育。二是到培训基地在职进修。目前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派教师到我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修,进行补偿性教育,使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三是进企业工厂业余锻炼。高职院校将教师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设计,希望利用业余锻炼的机会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教师本身也必须了解和研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克服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自觉地在实践中学习,全面发展自己。不断加强和完善队伍建设,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职业院校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把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以及个人工作绩效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服务功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5
[论文关键词]烹饪专业 远程网络教育 全日制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学习知识、提高学历是学习者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以何种方式学习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烹饪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更是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直接影响着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其中办学条件的局限性、办学成本的加大等因素是影响烹饪专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烹饪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特点。烹饪专业作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要求技术人员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又要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不断的修改,以便更好的指导烹饪专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将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可以把职业教育中的办学场所问题、办学成本问题、学员经济条件问题予以解决,这样烹饪专业的教学会有一个新的、快捷的、方便的教学模式。本文以烹饪专业为例研究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
(一)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通过直播课堂进行教学的一种授课形式,它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只要配备一台电脑、接通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这种授课形式方便、快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到网上去学习,并且可以在指定的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直接答疑解惑。但是这种方式没有真实感,不直接,对于那些需要实际操作的专业则不适合。
(二)全日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成为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属于全日制教学,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授课,很直观。特别是对需要实际操作、需要技能训练的课程更是方便,而且是必须的。但是,要想把职业教育做好,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们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较晚,受重视程度也不够,好多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设置更是空白。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进步与提高,而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的普及与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是相差甚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区别于传统全日制教育的虚拟学习环境,远程教育提供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可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化学习,实现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无限沟通的学习环境。
三、我国烹饪专业的基本情况
在了解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烹饪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与专家、学者的探讨,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我国烹饪专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也就是说,本文主要是要研究一个以烹饪专业依托,延伸到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
烹饪专业是一个高成本的专业,而且,来职业学院学习烹饪专业的学生往往又存在着这么一些情况: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这些学生来学校学习烹饪专业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个一技之长,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二是学生想通过学习学到一些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烹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三是学生仅仅是为了要个毕业证。
四、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一)烹饪专业的教学特点
1.课程设置。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不同的学校其设置虽是各不相同,但是主要有《烹饪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烹饪营养学》、《烹饪原料学》、《饭店经营管理概论》、《餐饮管理与实务》、《烹饪成本核算》、《中国饮食文化》、《厨房组织管理》、《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技艺》等课程。上述课程,有些是纯理论性的,有的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2.专业建设。以往我国各类院校的烹饪专业都是进行着全日制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比较符合普通高校教育,它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我国烹饪专业的教学模式多是“注入式”的、“填鸭式”的以及“教师主导式”的,这些教学模式理论多,实践少;讲的多,做的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感性认识,毕业之后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低。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有办学成本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受限等,因此,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搞好专业建设是每一个职业院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予以化解。
(二)远程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烹饪专业的应用
远程网络教育与全日制职业教育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大大节省办学成本,可以节省一部分教室、师资、宿舍等设施,而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及实习基地建设却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要。
烹饪专业中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前所述,可以全部实行网络远程教学,开通直播课堂,使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进行学习,能够随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网络上直接与教师对话,并且可以通过视频与教师进行交流。如《烹饪营养学》这门课程完全可以将烹饪过程中涉及到的加工的时间和火候、加工的方法等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影响、不同食物具有哪些营养成分、哪些食物是不能混在一起食用的、不同人群适合哪种配餐等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进行网络远程教学;《烹饪技艺》课程中的切墩、摆盘、配料、烹制等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在实验室完成。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化对接
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心职业教育的人士提出很多的观点,如校外校、校企联合等很有价值的观点。但是,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相对闭塞的学校发展速度,往往是很难同步的。专业课程设置即使在知识构造上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但学生职业综合素养却不一定就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校外校、校企联合是很好的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但很大程度上只是学生的一个后期实习就业场所,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并未贯彻始终,所以其效果不明显。那么如何使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一致化呢?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为目标,把学生学习和职业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对接模式探索。
一、做好学生学前职业教育,将其纳入教学体系
关于学前职业教育,笔者结合实际概括为“学院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系统学习之前而对学生进行的专业性质、专业内容、专业就业方向及社会现状、专业素养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等详实、系统的介绍,以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兴趣、爱好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做出的比较实际务实的专业方向选择,为后期进行系统专业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1.时间选择:先行一步,从招生信息起就着手。一般而言,学生在入校之前,即可较早地得到院校的招生宣传信息,所以,学校要改变惯常的一味宣传学校优点、长处的做法,在宣传资料里加大专业介绍的力度,特别是专业及专业性质、素养要求、就业方向和前景,不能夸张夸大,一味言优,以免学生期望值落差过大,自身努力面被掩饰,这种实务的做法,将会给学生一定的方向指引,也更利于他们审视自身,结合自身实际、个人兴趣爱好及职业理想,作一定的思考和心理准备工作。
2.内容区域分布:工作细化,分专业进行。前文论述过,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性质,决定了职业方向,也对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很多院校在新生入校后进行大一统的培训教育,其着重点基本上放在了纪律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财产意识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很显然,这些内容并不在本文所提出的学前职业教育的范围里,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学前基础教育,与职业(行业)并不挂钩。所以,学校应该从上而下,建立一整套机构流程,打破传统新生入校教育模式,按专业性质、专业学习内容,专业素养要求,职业道德要求等,分专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使学生在专业氛围内迅速而切身地感受职业教育特点,为学生思考和职业定位打下基础。
3.建立反馈渠道:学生做主体,信息要流通。这个阶段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对接阶段。由于有了前面的细致工作,学生完全应该变“授体”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负责任的思维,开始定型专业选择、职业设计及学习的心理准备,这是所有学校希望出现的局面。诸如学生流失率高、学习不稳定、厌学、调换班频繁等现象,都可以有明显改善。这个渠道可以分层次建立,以利信息反馈,如建立学生专业咨询工作室,设置学生专门交流区域,成立班级专业交流委员会等等措施。
所以,学前职业教育的提出,本质上讲也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科学负责的教育改革,内容丰实,并可以不断完善。
二、课程体系的开设要以职业要求为依据,要摆脱传统的课程体系开设方法,实行动态式课程设置
1.进行科学的市场调查,迎合职业市场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及职业内涵也在随之改动。同样一个职业,以前的标准和要求,同现有的标准和要求,就有很大差异,如会计这个职业,传统的计算核算、报表等工作内容,已经为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处理、远程网络控制等科学技术手段所取代,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可以想象,如果还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难以适应将来职业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几乎涉及到每个传统的或新设的专业,职业院校必须进行市场调查找准职业要求,相应调整课程设置,才能实现培养目标和市场要求一致化。
2.打破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模式,引入职业模块体系。为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职业要求和素养要求,可以引入模块式职业考核体系。这一点和所谓的专业要求有质的不同,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以职业内涵为依托,把专业学习过程分块,一块一体,环环紧扣,学生的学习变成了职业的学习和适应,学习和工作之间的距离模糊化,甚至消失。如烹饪职业教育,根据培养目标和层次的不同,分别设置成理论模块(分层次),基本功模块(分类别),实操模块(分方向),不同的层次和目标,对应不同的模块,只有达到了环环相扣的模块要求,才可以进入下一模块的学习。
三、深度开发校企合作方式,使其系统化
目前,有很多的职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这对强化学生技能、学生职业意识及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院校的一个共识。
但是,就目前现状而言,更多的职业院校在合作内容及方式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说有一定局限性,多数仅仅停留在学生校外实习及就业层面上,并没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这无疑是表面化的、浅层次的合作模式,并带有急功近利的性质,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如何更加深入地进行校企合作探讨,有其重要意义。
1.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职业院校应该从广阔的市场空间中,挑选一批实力强、效率好、管理科学的企业公司(集团),和他们签定合作协议。合作协议中必须体现以下几点:
(1)企业提供必要的企业文化宣传,包括图文资料、音像制品,并不定期来校(院)开展宣传活动。(2)企业设置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助学金),学校可以考虑开设以某某企业冠名的班级,学生必须达到企业的要求,才能获得到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3)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必须达到企业的工种(职业)培养要求。
显然,这一合作的细致及深入化,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使得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都完全随之改变,学生从入校开始就已经体会和感受到浓浓的企业文化,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深切地体会到职业素养要求,眼前的目标非常清晰,所要行进的道路非常明确。
2.校企互动,走一条互补双赢的道路。这个环节过程,是一个探索深入的过程,是一个注重细节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要变以往简单合作为互动性合作,变以往单纯实习就业为长期的工作学习过程。学校和企业在互动过程中,要互取所长,补其所短,学校要把先进的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经验带给企业,企业要把先进的科技发展、社会发展信息带给学校,学校成为开放性的学校,企业成为学习性的企业,具体来讲,最起码可以进行以下互动。
(1)人才的互动:学校的教育要想紧贴社会实际,必须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企业的发展要想动力十足,人员的思想必须系统而灵敏。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校企的人才互动交流,是个很好的方法。学校可以每年根据教学安排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去合作企业培训学习、顶岗工作,管理实习学生;企业也可以选派一定数量的员工去合作院校学习深造,跟班教学,演示企业技能,这种互动既是信息的交换,从本质上而言,更是一种思想意识的更新。
(2)文化技能的互动:企业和学校可以互相搭建平台,进行文化互动的交流,技能的互动交流。如企业可以在合适时间里举办文化宣传周(月)活动,学校亦可以在适当的时机里举行技能活动,学校可派老师和学生去参加企业的文化活动,企业也可以派优秀员工来学校进行工作体会演讲、技能表演等。这种互动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交流,需要双方彼此及时的沟通和时间的合理布置,既不能影响彼此的学习工作,还要能互相促进发展。
所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模式是一个立体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平台板块,需要将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分别镶嵌到对应的立体空间中,再进行整体和全方位的雕饰。学校所要做的,就是要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模糊化甚至是完全消灭,这就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初衷。
参考文献:
[1] 赵红群.世界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