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1

认识一 心理健康问题≠职业道德问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等同起来。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体罚了学生,一些人会认为该教师有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事实上这一不当行为隐藏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出现这一行为可能是由于该教师正面临着较大的教育教学压力,引起情绪和行为失控。但事后,教师常常会内疚自责。由此可见,“体罚学生”行为的背后并非一定是职业道德缺陷,而是自身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调节。另外,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内涵和标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心理的适应与发展,侧重于教师主体对各种环境的自我调适;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对教师言行的要求与规范,带有社会评价性质,有“是”与“非”之分。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心理问题当作职业道德问题来理解。

认识二 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一般人们会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从而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常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评价教师的心理状况。人的心理是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心理健康是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体,有的人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有的人可能距离某种心理问题的状况更近一点。从分布来看,大部分人都处在更接近心理健康一端的区域,而处于完全不健康和完全健康区域的个体都是极少数。对于中小学教师群体来说也是一样,绝大部分教师处于心理比较健康的区域,就算是被检出心理问题的教师,也可能只是心理的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状态不好,在其他方面不一定有问题,因此不能对其全盘否定;同时要注意到,没有检出问题的教师,也不代表完全没有问题。

认识三 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心理不健康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大五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110-05

“大五”(BIG-FIVE)人格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采用相同的词表还是不同的词表,诺曼(Noman,W.T.)等研究者都发现了人格的五因素结构。虽然对于五因素的命名略有差异,但大多数研究者都将五因素定义为神经质(Neuroti,cism)、外倾性(Extrauersicn)、经验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近30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华人的人格特征也可以采用人格的五因素理论来加以解释,只是由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对五因素的重视程度稍有差异。

应对(coping),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了解决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带来的行为问题,或为了平衡因应激事件或环境带来的情绪问题,而采取种种对付办法和策略的活动。应对方式,就是指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Andrews(1978)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以上。因此,只有对事件的正确认知评价,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才有利于身心健康。Billings和Moss(1981)发现问题指向的应对(如主动认识和主动行动)会缓解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身心症状和疾病;Folkman等(1986)发现问题指向应对策略和心理健康具有正相关;Aldwin等(1987)发现情感指向的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与否相关;Carver等人(1989)使用应对的多维度测验进行研究后发现,直接行动克制忍耐、乐观性解释与焦虑存在显著负相关,而情绪专注与疏泄、否认、行为解脱和心理解脱则与焦虑存在极为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有些应对策略能促进心理健康,而有些策略则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在实际应对过程中,各种应对方式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koeske等研究发现,“消极回避应对方式”只在单独使用时对心理健康才是有害的,当它与“积极控制应对方式”结合使用时甚至可能是有益的。

心理健康是个体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历来受到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方面,多年来已积累了众多研究成果,但已有研究多将眼光聚集于强烈的应激性事件,认为过于强烈的、突然的或持久的应激性事件增多是引发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根本原因。还有人认为它与个体人格特点尤其是易感性人格有关。近年来,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知觉和反应是因人而异的,同一刺激对某些人来讲是不良刺激,而对另一些人则不一定会造成不良后果。基于此,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知觉和行为努力――应对,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综上所述,大五人格特质对于工作情景中的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大五人格特质中的某些因素、个体人格特点对心理健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我国采用大五人格理论框架和研究工具对企业人员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应对方式作为其调节变量进行深入研究的报告尚不多见。所以本文拟对长沙市民营企业这一特殊群体员工的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应对方式的关系作一简单研究,以期验证前人的研究结果,更期盼找到相应的规律服务于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及企业员工的管理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教育。

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长沙市6个民营企业的正式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样本456份,回收有效率为76%。其中男生243人,女生213人;年龄在18~24岁的占12.1%,年龄在25~34岁的占51.5%,年龄在35~44岁的占27%,年龄在45~54岁的占8.1%,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1.3%。

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的测量采用Mccrae和Costa等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NEO-P1-R)中文版。该问卷包括50个项目,分别测量内外倾向性、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智力等五种人格属性,其形式为五点李克特量表,主要询问相应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准确描述了个体的实际状况,“1”代表“非常不准确”,“5”代表“非常准确”,其中正向题26个、负向题24个。本研究中各子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内外倾向性0.82,宜人性0.70,责任心0.82,情绪稳定性0.83,智力0.77。

(2)应对方式的测量采用解亚宁等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包括20个项目,分别测量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应对方式,其形式为四点李克特量表,主要询问当个体在生活中经受挫折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1”代表“不采取”,“4”代表“经常采取”。本研究中两子量表的α系数:积极应对0.78,消极应对0.72。

(3)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采用Chan(1985)翻译的GHQ-12问卷。该问卷包括12个项目,采用四点量纲形式,主要询问最近一段时间内个体出现某些心理状态的频次,“1”代表“一点也不”,“4”代表“比平时多得多”。其中正向题、负向题各6道,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本研究中d系数为:0.75。

(4)人口统计变量的测量采用自编人口统计量表测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龄等。

3 数据统计

结果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统计结果

各人口统计学变量、预测变量(包括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因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和相关矩阵如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控制变量、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均和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具体来说,除员工的性别、教育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相关不显著外,年龄大小、工龄长短、内外倾向、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智力、积极应对均与其存在显著正相关,而结婚与否、消极应对则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

负相关。这些情况表明,进一步用回归方式来探讨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 心理健康水平的多层回归分析结果

表2是各变量多层回归分析的结果。各变量分四步进入回归模型,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一步进入,各自变量主效应第二步进入,调节变量的主效应第三步进入,第四步则进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各交互效应项。在这里,各交互效应项(Interaction Terms)采用Aiken和West(1991)所建议的将有关变量相乘的方法得到。

从表中可以发现:除模型1外,其他各回归模型在整体上都是显著的,同时每一步的AR2也都是显著的。这表明各模型中的各预测变量与因变量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变量的每一次进入都能够有效导致模型整体解释力的提高,人口统计学变量并不能显著预测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表2,模型1)。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责任心、情绪稳定和智力(表2,模型2)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大五人格因素的影响后,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表2,模型3)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积极应对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消极应对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宜人性和积极应对、宜人性和消极应对、智力和消极应对的交互效应均显著(或边缘显著)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表2,模型4)。

三、讨论

从表1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中,除性别和教育程度外,其他各预测变量均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影响,与其他研究比较来看,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子维度标准有所不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显著性也表现出一定量与质的区别(有的研究是性别上的差异;有的研究是教育程度上的差异等)。从表2的研究结果看,企业员工采用不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跟国内外研究以及不同群体研究结果均显示一致,除模型1外,其他模型在整体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均有显著作用。这表明预测变量“大五”人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看它与不同应对方式或其他因素的合理交互才能彰显重要作用,但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显著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一般说来,积极应对增加心理健康水平,消极应对降低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模型4我们可知道宜人性和积极应对、宜人性和消极应对、智力和消极应对的交互效应均显著(或边缘显著)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以往研究没有太多可供参考的结论,这有待扩大样本研究或进一步的重复研究加以论证。

总体来说,研究结果大多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尤其是在积极、消极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维度上更是如此。大五人格因素中神经质、开放性、责任感对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影响,但内外倾向性和宜人性对心理健康没有显示显著性影响,对心理健康正性影响因素中,在交互作用项上,只发现了智力×消极应对,宜人性×积极应对;负性影响因素中只有宜人性×消极应对,但这与其他相关研究有度的不同。是职业不同,制订的测量标准不尽统一造成的抑或是其他问题引起的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加以探讨。本研究的取样特异性也许正是造成上述同一与矛盾的原因所在,这也有待今后进一步去拓展取样范围和在统计上作其他差异检验。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与我们所设计的预测变量均有显著性相关。“大五”人格特征在责任心、情绪稳定和智力上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效应,说明在情绪维度上,开怀而不是焦虑、热情大方而不是冷漠敌对、自信向上而不是灰心沮丧、大方而不是羞涩、稳重而不是冲动、坚强而不是脆弱对心理健康更有意义。在责任心维度上,自信、条理、可依赖、追求成就、自律、深思熟虑对心理健康同样起重要作用。在智力维度上,丰富的想象力、正确的审美观、丰富的情感体验、创新思辩都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根据模型4,交互作用效应说明:宜人性×积极应对方式、宜人性×消积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且宜人性×积极应对达到正性非常显著水平,这说明在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保持信任、坦诚、直率、利他、温顺、谦虚、慈悲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选择。宜人性×消积应对方式呈负性显著性,智力×消极应对显示正性显著性以及其他消极应对的交互作用项并未显示负性显著影响,正好验证了Koeske和孟慧等的研究发现:“消极应对”只在单独使用时对心理健康是有害的。当它与“积极控制应对方式”结合使用时甚至可能是有益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人格特点和人格魅力在应对方式的缓冲调节下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支配作用。

我们知道,对企业员工开展适当的培训和教育是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高员工素质,甚至是创造更高企业效益的重要举措。现结合本研究对如何提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以下建议:

应加强员工应对方式的培训。让员工学会主动积极地去应对内外刺激和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调节法码。总体来说,积极应对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消极应对则应辩证合理使用。

合理疏泄员工消极情绪,积极引导员工培养正性情感。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自主调控情绪是每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秘决。接受专业培训、掌握调控的方法才能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3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

因为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的冲动、烦躁、易怒情绪,就会导致学生处于焦虑、害怕的心理状态,学习效率也不可能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反之,教师心理健康,他的事业心就强,生活态度也会积极,在教学中就会想方设法,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由于老师教法得当而积极地配合老师积极思考努力学习。教师这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情感,同时也会诱发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必对学生的行为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继而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这样,势必会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师生关系。时间一长,老师无论怎样循序教导,学生都会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教育学生改正不良习惯无济于事。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病态,学生不良的心理病态就会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我们知道,如果一位老师当天情绪不佳,无意批评了一名学生,这位学生就有可能做出许多过激的反应,甚至有可能跳楼自杀。这种现象不仅说明学生的心理不够健康,更反映出教师的情绪化可酿成一场悲剧。如果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上到位,教师的心理健康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说,学生能否得到及时恰当的引导和转变,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相关性

A Correlative Study on the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CopingWays of Nurses in Mulao Nationality. Jiang Chunqing, Tao Jianqing, ChenZhongxun,et al. People's Hospital, The Mul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of Lu ocheng,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District, Luocheng 546400, P.R.Chi 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mental he al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coping ways of nurses in Mulao Nationality.Methods With random gradation sampling method, 152 nurses weremeasured by SCL-90, EPQ, SCSQ. Results In Mulao Nationality di strict, the factor scores of nuese' obsessive-compulsive, photic anxiety, psycho ticism are higher than Chinese norm (P

【Key words】 Mulao nationality district; Nurses; Mental health; Person ality characteristic; Coping way; Correlation

在90年代以前的研究中,人们在谈到心理护理时,主要是涉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对病 人进行心理护理,但近些年来,人们愈发重视了对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因为护士 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从调查和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护 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转型期,研究其人 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有助于掌握护士群体的心理变化规律,并为制定 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0月~2007年2月整群抽样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范围内的医务人员 152人为调查对象,全部完成评估的有效问卷152份,包含仫佬族75人,壮族44人,汉族25人 ,其他少数民族(瑶族、侗族、毛南族)8人;平均年龄为32.36±7.59。其中≤35岁的112 名,>35岁的40名。

1.2 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90项症状清单(SCL-90)、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简易 应对方式问卷(SCSQ)。

1.3 施测 首先向被调查医院办公室阐述调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并取得了院方的 配合,通过院办向各科室/部门布置此项工作,并要求其积极配合;然后再将各科室/部门的 负 责人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认真学习量表内容和要求;最后以科室/部门为单位统一发 放问卷,每个部门均有课题组成员参加,并向调查对象阐明调查的意义、方法,介绍量表的 内容和填写要求,量表由调查对象单独完成,测试时间60~90分钟,当天 收回。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相关 分析。

2 结 果

2.1 仫佬族地区152例护理人员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将152名调查对象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发现仫佬族地区护理人员强迫、恐怖、精神 病性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常模(P<0.05或P<0.01),具体情况见表1。

2.2 仫佬族地区不同年龄段护士SCL-90评分比较 表2显示,不同年龄段护士SCL-90评分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仫佬族地区护士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表3显示,护士的强迫、恐 怖、精神病性症状均与精神质、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呈负相 关(P<0.05或P<0.01);强迫、精神病性症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P<0.05);3个症 状均与积极应对无关(P>0.05),恐怖与神经质无相关性(P>0.05)。

3 讨 论

3.1 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常年工作在医疗卫生第一 线,工作负荷重,承受的各种压力大而复杂, 根据不同的调查[1-3]显示,护士职业 群体中 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要高于一般人群。本调查显示,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一般 人群差,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方面。这说明仫 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我国其他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类似,其区域性差异 不明显。

3.2 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与外在的 社会环境有关,还与个体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4]。本调查显示,护士的强 迫、恐怖、精神病性症状均与精神质呈正相关(P<0.01),与内外向呈负相关(P <0.05或P<0.01);强迫、精神病性症状与神经质呈正相关(P<0.05);恐怖与神经质无 相关性(P>0.05)。说明良好、稳定的的人格特征对于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 要的意义,表明具有孤独的、与人不友好、缺乏同情心、适应社会环境困难、缺乏情感和情 感投入、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感觉迟钝等人格特征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具有焦 虑、担忧、常常闷闷不乐、忧心忡忡或情感过于激动的人格特征的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 低。这些特征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应对能力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相反,情绪稳定, 有节制,不紧张等特征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护理管理工作 中,要注意观察护士的性格特点,尤其是有心理问题的护士,要根据其个性特点去引导、帮 助。更重要的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护士了解自我的个性特点,注意调整自我心态,减少 不良情绪的发生,保持心理健康状态[5]。

3.3 仫佬族地区护士群体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应对是个体在应激环境或事件中,对该环境或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以及继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 自身状态所采取的措施。有研究表明[6],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 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1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护理人 员属于一个长期从事救死扶伤,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工作群体,这种高应激的工作性质 使护理人员 在工作中必须承受较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在应激情况下,采取合理的应付方式来增强心理 适应能力和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而应对方式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积极 应对包括直接面对困难和压力,努力解决问题,接受现实和寻求支持等;消极应对包括逃避 现实,否认或歪曲事实,以吸烟、酗酒摆脱困境等。有学者[7,8]在对护士的抽样 调查中发 现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联系,积极的应对方式(如求助、解决问题) 可以有效缓解应激强度,有利于心理健康,而较多使用退避应对方式的护士,则伴有抑郁、 偏执等症状,不利于心理健康。沈峥荣等[9]的研究显示,医务人员消极应对方式 与SCL-90总分及除躯体化、焦虑、恐惧以外的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显示,护士的强迫、 恐 怖、精神病性症状均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无关。(P>0.05)。这 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 康。在护理管理上,应理解和关心护士,帮助护士认识自己的压力水平与压力应对方式,指 导她们进行放松训练及理性情绪的治疗,同时对护士进行人际关系、社会技能、自信训练等 培训,提高护士对压力的积极应对能力,保护其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胡敏予,周昌菊,肖永源,等.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因素的研究. 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425-426

[2]杨翠婵,邹志方,李伯灵,等.某医院545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职业与健康,2 007,23(4):250-251

[3]刘滟华,任桂秀.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2):2 01-202

[4]乔文达,王海青,王芳,等.护士长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 的相关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5

[5]蒲莉,马梁红.100例护士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红.黑龙江护理杂志 ,2000,6(4):64-65

[6]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2 ,1:385-395

[7]朱珠,卢文云.特质应对方式与夜班护士身心健康问题关系探讨.中国健康心理 学杂志,2003,11(1):69-70

[8]林霞.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现代护理,2006,12(14):1277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心理控制源

对初进大学的新生来说, 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面临的是一个与中学时代完全不同的环境。有些人能够很快调整过来,而有些人则会一直在心理和行为上与环境的变化做斗争。还有些人最终因无法适应而离开学校(Holmbek & Wandrei, 1993)[1]。有调查表明约12.7%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2]。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成熟度不高,面对大学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如果不能使自己尽快适应,不仅会影响个人学习进步,而且有可能使心理发展为不健康状态,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学校适应的问题涉及的因素很多,Feenstra等人(2001)[3]的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应对和个人应对与新生在大学第一学期中采取更积极的自我调节有密切的关系。Zea等人(1995)从社会支持和心理能力(psychosocial competence,是指个体在控制结果的能力中的信念)角度研究表明[4],心理能力在帮助人们积极应对压力事件中发挥着作用,并为成就目标和心理健康做出贡献。国内一些关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57],将学校适应不良归纳为负性心理(包括自卑,郁闷,焦虑,恐慌,挫折感等)和学校行为适应不良(如大学生活,学习,专业,人际关系和消费等方面的适应障碍等)。

怎样称作学校适应良好?Gerdes等人(1994)用这样三句话来定义什么是成功的学校适应:留在学校(remaining in college),心理健康(enjoy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学习优秀(performing well academically)[8]。同处新环境,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短时间内调整过来并适应环境,而有些人则很难适应?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已往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探讨大学新生的学校行为适应状况,以及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源――心理控制能力中的自我特征(selfattributes)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心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干预等提供一些实证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被试选自北京师范大学一年级新生312人,包括4类学科:理工科87名,文科133名,艺术专业(包括音乐,舞蹈和美术等)92名,其它人口统计学变量见表1。

1.2 研究设计 测量工具由4个部分组成:①根据国内对学校行为适应的研究,自行设计学校行为适应量表,预测维度包括学校生活、语言交流、人际关系、学习、专业和经济消费等适应状态及期望等7个维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将该量表修定为:学校生活、语言交流、学习、专业和经济等学校行为适应5个维度,5个因子的总变异解释率为43.155%。此量表题目采用4点式自陈量表: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用1~4数字表示,得分越高,表示学校行为适应不良越严重;②个人应对策略采用简易应对策略问卷(SCSQ)[9],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得分高(或低),表明倾向积极(或消极)应对;③心理能力的自我控制特征采用Rotter(1966)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 Locus of Control Scale),高分端为外控,低分端为内控;④心理健康状态量表由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的4个维度构成,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恐怖维度,采用五点量表,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3 研究程序与信度分析 问卷施测在新生入学2个月后统一在教室进行,当堂随机发给在教室自习的一年级新生,要求他们客观真实地选择符合自己的选项,并当堂收卷。问卷发放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表2显示出各分量表信度较高,表明实验数据是可靠的。

2 结 果

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心理控制能力和心理健康状态的描述统计及方差分析 以性别、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家庭收入水平、方言和专业等社会属性为自变量,学校行为适应分数为因变量的描述统计(见表3)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性别无显著差异外,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家庭收入水平、方言和专业在学校行为适应量表总分均差异显著,F(1,309)=28.983,P=0.000;F(1,306)=11.225,P=0.001;F(2,306)=10.888,P=0.000;F(1,307)=22.137,P=0.000;F(2,308)=7.739,P=0.001。各社会属性变量具体在学校行为适应各维度的方差分析为:非独生子女除在学校生活维度无显著差异外,在语言交流、学习、经济和专业4个维度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F(1,309)=34.759,P=0.000,F(1,309)=4.811,P

社会属性变量在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源方差分析结果为:性别在消极应对差异显著F(1,308)=8.815,P

社会属性变量在心理健康状态的描述统计(见表4)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性别和方言无显著差异外,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家庭收入水平和专业在心理健康状态分量表总分均差异显著,F(1.308)=11.418;F(1,305)=3.612,P

综上所述,非独生子女、家在农村、家庭收入水平较低、讲方言和理工科专业等在学校行为适应和心理健康状态都显著差于独生子女、家在城市、家庭收入水平较高、讲普通话和艺术专业;而女生的消极应对要显著高于男生,理工科和文科在心理控制源比艺术类专业则更倾向外控。

2.2 心理健康状态与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心理控制源和社会属性变量的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态与学校行为适应,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心理控制源以及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家庭收入水平和专业等社会属性变量均存在显著相关(见表5)。表5心理健康状态与学校行为适应、应对策略、内外控和各社会属性变量相关分析

学校行为适应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心理控制源独生子女家乡所在地家庭经济专业心理健康状态 r0.5440.2000.2280.2180.1890.1260.1290.116 P0.0000.0000.0000.0000.0010.0270.0230.042

2.3 心理健康状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以学校行为适应、个人应对策略、心理控制源和各社会属性变量等因素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及分层回归得出以下回归方程,见表6。

方程1表明,大学新生的学校行为适应,个人的消极应对策略以及心理能力的控制倾向在一定意义上均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方程2则说明了新生的学校行为是否适应不仅受到个人采取的应对策略影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个人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方程3和4反映出作为中介调节变量的个体应对策略主要取决于个体心理能力的控制倾向,其中消极应对还受到性别差异影响。

3 讨 论

3.1 社会背景因素和学校行为适应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和社会背景不同,这些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学校行为适应。本研究结果表明,独生子女、来自城市、高家庭收入水平、讲普通话和艺术专业新生的学校行为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均好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农村、低家庭收入水平、讲方言和理工、文科专业的学生。据已有一些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10,1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多方面并无显著差异,而本研究结果则不同。具体分析其原因,通过被调查者的来源分布结构发现,在全体人员中,来自农村的学生仅占20.07%,但他们中的非独生子女占到87.10%,在家乡讲方言的人占83.87%,家庭经济状况差的人占53.23%,而经济好的人仅占3.22%。以上数字可以表明,在这些社会条件中,来自农村是影响新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变量。对农村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所在学校地处大都市,学校和社会环境比城市学生有更大差别。当他们进入大学后,由于大部分人普通话水平较差,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在学校生活,语言交流,经济状况和专业学习等方面,会遇到更大的环境适应压力。这些因素都易使他们在入学初期产生更多负性情绪和不适应行为,若不能及时调整,则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这可能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较城市新生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3.2 个人应对策略与心理能力控制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 上述相关分析发现,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与个人的社会条件和学校行为适应相关,而且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能力的自我控制在环境变化导致的心理和行为不适应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表6的回归分析方程展示出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一个新环境的适应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行为与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充当着中介调节者。其中心理控制能力即是心理健康的直接变量,又是学校行为适应和心理健康状态的间接变量。积极应对可帮助新生更好调整自己,应对新环境的压力。正如Zea等人(1995)所说[4],它汇集了积极的资源,帮助人们应对压力事件,而消极应对则会产生负性心理状态。心理控制能力也会有助于人们积极应对压力事件,因此,若个体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内控倾向),并且采用的应对策略更积极,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则有利于个体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快适应新环境。本研究中,艺术专业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学校行为适应要显著优于理工科和文科新生就是一个例证。其原因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外在因素,由于一般理工科专业难度较大,学科要求较高,使得理工科学生比艺术专业学生更易产生较大学习压力;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在因素,统计分析表明艺术专业新生的心理控制能力比其他专业学生具有显著内控倾向,而他们采用的个人应对策略比其他学科更积极,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个人应对策略和心理控制能力在面临压力时所起的作用。

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 人文关怀护理 心理状态 满意度

重症监护室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危重,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患者心理波动较大,存在一定的生理应激反应,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护理干预[1]。重症监护室病房的护理工作极其重要,必须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提高护理服务标准,所以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常规护理已无法满足现阶段护理需求,人文关怀理念得到重视,其实质就是基于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促进患者恢复[3]。为此,本文将对2019年7月-2020年7月重症监护室医治患者68例进行研究,分析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对促进身心健康和满意度的作用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重症监护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20~64岁,平均(44.98±3.26)岁;呼吸科11例,骨科17例,内分泌科10例,感染科2例。观察组男22例,女12例;年龄22~65岁,平均(44.64±3.52)岁;呼吸科10例,骨科15例,内分泌科11例,感染科4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的机体都因为手术原因发生免疫力下降、白细胞数量明显降低的现象;所有患者都符合国内三级甲等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对危重患者收治标准,并且住院时间超过两天的患者。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情,签订同意书且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中途退出研究者;妊娠期与哺乳期女性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伴有精神障碍、沟通障碍以及认知障碍者。

方法:⑴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密切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根据医嘱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叮嘱患者相关饮食禁忌,做好卫生消毒等。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人文关怀护理措施:(1)心理关怀:在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时,使用亲切温柔的语言和患者交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重症监护室环境、治疗措施以及注意事项等,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状况,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和尊重。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倾听内心感受,给予人文关怀,了解存在的负面情绪并分析原因,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顾虑、担忧情绪,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配合度。患者清醒时亲切询问患者感受,身体有无不适感,告知治疗情况,给予患者关心。告知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2)环境干预:重症监护室相较于普通病房存在特殊性,各种医疗设备的运行声加上患者的声,容易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并且家属无法陪伴在身边,易产生孤独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避免大声喧哗和谈笑,禁止谈论患者病情以及家属做出的负面决定,引导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不影响救治的前提下,尽量使病房的光线柔和,降低医疗设备噪声。结合患者喜好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分散注意力,缓解孤独情绪。控制病房温度和湿度,做好保暖工作,保护好患者隐私。必要时握住患者双手,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安慰,保持心态平稳;(3)规范护理人员行为:增强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意识,在各个护理环节中合理融入人文关怀,充分尊重患者隐私、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以患者为中心,首要考虑患者的利益。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和谐的环境,创造良好的氛围,随时保持亲切的微笑,热情的态度,主动鼓励患者。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估标准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SAS量表共20个条目,分值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SDS量表共20个条目,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为重度抑郁;(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估标准参考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表,主要从护理操作、护理内容、护理质量、护理态度以及护理差错等进行评价,总计100分,按照分数划分为非常满意(80~100分)、满意(60~79分)、不满意(60分以下)。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s,分)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比较[n(%)]

讨论重症监护室患者由于病痛折磨和生理上的疼痛,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加了治疗风险,也阻碍了身体恢复[4]。随着医疗观念的不断改变,现代护理模式逐渐更新,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更加看重,渴望在护理服务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5]。护理人员的职责就是关怀人类健康,良好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帮助患者良好的应对压力。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舒适度,从而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6]。

以往临床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主要采取常规护理,通常护理人员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病情监测和抢救上,缺乏对患者身心状态的重视,护理服务欠缺优质性,人文关怀不足,导致护理满意度较低[7]。人文关怀是现代护理模式下的新型理念,以人性化的角度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注重人的健康、生命质量和幸福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使服务对象享受到追求幸福、维护个人尊严的权利,通过各项人文关怀措施,使患者感受到关爱,从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8]。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可见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护理中有利于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提示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重症监护室护理中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相较于常规护理优势明显。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性和情感,能够使护理服务更加细致,让患者在关怀、尊重、爱护的环境中接受治疗,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呵护和情感支持。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隐私,体贴关爱患者,维护患者的权利和尊严,使其感受到尊重,建立合理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辉,宋晶.ICU护理中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对患者满意度和主动配合度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7):2655-2657.

[2]霍震.人文关怀运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中对其抑郁、焦虑评分的改善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1):160.

[3]阿丽亚.·艾尔肯,布阿西菇·阿布都吾甫尔.人文关怀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研究[J].饮食保健,2019,6(50):125.

[4]宋天平,国月园,宋天增,等.关于人文关怀在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7):144.

[5]周育芬.舒适护理联合人文关怀护理用于重症监护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4):691-692.

[6]张樱枝,张宇.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护理中融合持续人文关怀的做法与效果评价[J].人人健康,2019,498(1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