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救护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救护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人防工程 人防医疗救护站 地下车库 平战转换措施
中图分类号:E217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for air raid shelters medical aid stati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in design point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eacetime to wartime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and put forward feasibl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transformation, on
the eve of the war on time will be underground garage converted to civil air
defense medical aid qualified station.
[keyword]: civil air defense engineering and civil air defense medical aid
station underground garage transformation from peacetime to wartime measures.
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是人防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就是要确保战备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人防建设配套完善,人防医疗救护站建设的数量历年逐渐增多。对于平战结合的人防医疗救护站,怎样在设计中做好平战使用功能转换的技术措施,保证工程既能满足平时使用功能,在临战前又能按时完成战时使用功能,是目前人防各战线参与者都应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在设计中碰到的工程案例的一些经验及思考。对医疗救护站的设计及平战结合转换功能中电气专业应对措施提出笔者的设想及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为我国人防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一、设计要求及工程特点
《人民防空医疗救护工程设计标准RFJ005-2011》第1.0.4.(3)条规定:三等人防医疗工程(即救护站)战时主要承担对伤员的紧急救治。这一条明确规定了救护站的战时功能和平战结合设置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救护站平时功能往往被定位于库房或者汽车库。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工程呈现以下特点:
1、配电系统设计要求不同。人防医疗救护工程战时各级负荷供电应符合下列要求:战时一级负荷,应采用双电源,双回路末端负荷侧自动切换;战时二级负荷,宜采取双电源、电源侧切换,专用回路供电;战时三级负荷应采取电源供电,当由柴油电站供电时,应能自动或手动切除。而平时作为库房,小容量的一级负荷和三级负荷宜采用放射式配电。这就导致战时针对不同负荷要求供电的线路临战转换要求高。
2、平战使用功能完全不同,造成临战前工作量增大。对平战转换工作可靠性要求更高。医疗救护工程战时使用的各类功能性房间多为小房间,如诊断室、化验室、X线机室、心电图B超室、贮血室、手术室、抢救室、治疗室、病房等,而平时作为库房,主要用于存储一些杂物等。这类工程要完成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都要进行的各人防人口部房间如滤毒室、除尘室、扩散室、防毒通道、密闭通道等,各类风、水、电管线等的临战转换。
3、由于平战转换,给设备专业带来大量的临战转换工作。对人防电气专业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平时的库房照度低,而作为医疗用房间照度的要求高。一般库房照明50lx,医疗用房的照度大多在200~300lx,手术室照度更达到500~750lx。怎样将低照度的照明转换到需要的照度?这是设计工作中应考虑到并提出可行的转换措施。
二、平战转换措施
针对这些新特点,笔者在设计中总结经验作了如下工作,使该类设计既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又有切实可行的转换措施指导工作。保证战时功能的顺利转换。
(1)设计者不仅要熟悉人防专业相关的设计规范,还应熟悉有关医疗方面的设计规范,充分了解各种相关的医疗设备及各种功能房间对电气专业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必须按人防医疗救护站的标准做完整的施工图设计,各配电系统图、平面布置图的均应设计到位。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梳理出哪些需要一次性安装到位、哪些是临战前安装,哪些可通过平战转换分步安装。提出来的平战转换措施一定要具体可行。在图纸上标注清楚。其别要注意将所有穿过人防外墙、临战墙、防护密闭墙、密闭隔墙的各种电缆(包括动力、照明、通信、医疗用电设备等)管线在过墙处按规范及标准(05SFD10、07FD01~02等)要求预埋防护密闭套管,并且必须一次全部施工安装到位。设计人员应将每处穿墙密闭套管的数量、规格、用途在平面图相关位置标注清楚(图1)。这项工作从设计到施行工都不允许出差错遗漏,以保证临战前相关的各种电缆能顺利敷设到各部位。
图1 人防动力、干线平面图
(3)在有局部等电位联结(LEB)要求房间的相关部位墙上按要求预埋接地连接板(手术室、ICU室、X光机室、心脑电图室、急救室、淋浴室等),便于临战前安装LEB箱。暂无墙体处可在对应位置的底板上预埋接地连接板。临战前砌筑墙体后再安装LEB箱。
(4)对于医疗专用的配电箱,如X光机室电源箱、手术室配电箱、化验室配电箱等平时不用的箱盘,笔者认为可以在临战前才安装,但各箱盘的设计一定要到位,例如手术室配电箱系统图(图2)。这里要注意为X 光机配套的电源开关箱应设在便于操作处,并不得设在有放射线的墙体上安装。(JGJ16-2008第9.7.5.6条)。供洁净手术室用电的专用配电箱不得设在手术室内,每个洁净化手术室应设有一个独立专用配电箱,配电箱处应设在手术室的外廊侧墙内。(GB50333-2002第8.3.2.1条)。
图2 手术室配电系统图
(5)手术室属2类医疗场所(JGJ312-2013表3.0.2),对各专业都有较高的设计要求,医疗规范对电专业的主要要求详见附录一。因手术室四面墙体及顶板、底板均有相关的电气设备安装,这些工作只能在临战前、墙体砌筑后才能安装。设计中要做好这些设备构件的预埋,方便今后安装。
(6)对于照明设计,笔者总结为:平时集中控制预留转换条件,战时分房间控制,按需要增加灯具,基本可解决集中与分散、低照度与高照度的矛盾。
小结
利用平时地下车库转换为人防医疗救护站、临战转换工作量大,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平战统一协调,但只要勤于思考、精心设计、标注准确,对不同的工程特点 提出具体可行的平战转换技术措施指导施工。使地下车库在临战前能按时转换为满足人防规范要求的医疗救护站工程。
附录一
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1)第10.8.6.9条:手术室内除应设专用无影灯外,宜另设有一般照明,其淘汰色温庆与无影灯光源相适应。
(2)第12.8.6.1条:在2类医疗场所内,用于维持生命,外科手术和其它位于“患者区域”内的医用电气设备和系统的供电回路,均应采用医疗IT系统。
(3)第12.8.10.1条:在1类和2类医疗场所中,应安装辅助等电位联结导体,并应将其连接到位于“患者区域”内的等电位联结母线上。
(4)第12.8.12条:手术室、抢救室应根据需要采用防静电措施。
2 人民防空医疗救护工程设计标准 RFJ005-2011
表6.2.3规定:手术室用电负荷等级为一级。
表6.6.3规定:手术室照度为500lx。
3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1)第8.3.1.1条:洁净手术部必须保证用电可靠性,当采用双路供电有困难时,应设置备用电源。
(2)第8.3.1.2条:洁净手术室内用电应与辅助用房用电分开,每个手术室的干线必须单独敷设。
(3)第8.3.2.6条:洁净手术室内照明灯具应为嵌入式密闭灯带。
参考文献:
[1]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98-2009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2]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2005 (限内部发行)
[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医疗救护的方法范文2
对医疗后送过程中伤员产生、救治和后送三个环节进行了描述,并建立医疗后送仿真模型,通过该仿真模型对师救护所后送工具的配置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模拟方法是研究后送工具配置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为战时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
【关键词】 仿真 医疗后送 后送工具 配置
1 前言
战时后送装备包括急救车、救护车、中型伤员运输车、伤员附加装置、担架等卫生装备,这些装备如何合理的编配到各级救治机构,长期以来一直是围绕卫勤研究领域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包括后送工具品种和数量上的配置,还包括医疗后送过程中后送工具使用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后送工具是寓于各级救治机构内并在救治机构间不断运动的,因伤员发生的随机性、伤员救治和后送的不确定性,后送工具的配置很难用确定的解析方法或运筹学方法解决。因此,只能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后送工具的配置。
2 模拟模型
利用系统论的观点分解医疗后送过程,将医疗后送过程分解成各系统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从数学角度上看,医疗后送的模拟模型是一个过程描述性的模型,它是根据战时医疗后送中各个具体过程抽象而成的。
2.1 医疗后送的系统成分
根据现代战争的卫勤保障特点,战时我军采用分级救治的医疗后送体制。战术区救治机构以作战部队本身的卫勤力量为主,由连抢救组和营、团、师救护所组成,其中连抢救组和营救护所实施急救,团救护所实施紧急救治,师救护所实施早期治疗。考虑到急救车和救护车后送工具的勤务功能,一般配置到师救护所,在战术区执行后送救治功能。
战术区医疗后送系统的系统成分包括救治机构、后送工具、伤员。每一级救治机构的医疗后送都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如图1所示,包括伤员的产生(到达)、伤员的处置和伤员的后送。伤员产生并到达各级救治机构后,经过各级救治的处置,最终通过后送工具运送到上一级救治机构进行更高一级的救治。伤员一经产生,其伤类、伤情和伤势都是确定的,针对伤类对应的一系列的医疗处置也是确定的,因此产生的伤员是否得到救治、何时救治、是否后送及何时后送,都最终将对后送工具的配置产生影响。因此,建立后送工具配置的概念模型,必须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
2.2 伤员产生
战时的伤员产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战时伤员产生的时间间隔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 独立性:在互不相交的时间区间内伤员产生的数量是相互独立的,即把伤员发生的时间间隔看做是一个无后效性的过程。② 对于充分小的t>0,在时间区间[t,t+t]内有一个伤员产生的概率与时间起点t无关,而仅与t长度成正比。③ 对于充分小的t>0,在时间区间[t,t+t]内有一个以上伤员产生的概率几乎为0。
以上特点正是泊松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用泊松流来描述伤员产生的规律。采用抽随机数的办法确定在一个给定的时间间隔内产生的伤员数,其伤类是根据作战中各伤类出现的概率通过抽随机数确定。
伤员产生所依据的输入数据是伤类库,如表1所示为建立的伤类表,在伤类表中给出了在作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伤类,各类伤出现的概率、各种属性,每类伤在各救治机构中所要进行的各种处置、处置的平均时间及处置后对伤员寿命产生的影响。
伤员的救治和后送将根据伤员的优先权来安排,在伤类库中予以表示。伤员的优先权分三类,优先权1的伤员优先安排救治和后送,优先权2和3依次排序。优先权1的伤员是重度危及生命体征即危及呼吸、循环、意识者,如窒息、大出血等;优先权2的伤员中中度伤情比重度要轻,只要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如单纯性骨折、软组织伤等;优先权3的伤员轻度,血压、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正常,可步行,症状较轻,一般对症处理即可,如无移位的小腿或前臂骨折、一般挫伤、擦伤。表1 伤类表(略)
2.3 伤员救治过程
在医疗后送系统中,伤员的救治是通过各级救治机构内战时卫勤编组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各级救治机构都包括分类组、手术组、重伤救治组及伤员处置组,并根据要求组织伤员后送。以团救护所为例,描述伤员进入救治机构的工作流程。
伤员到达团救护所后,先要经过收容处置组的检伤分类后,按照救治要求送入到不同的处置队列中,一般来说轻伤送入的伤员处置组进行救治,需要手术的伤员送入到手术组中,休克或危急伤员送到重伤处置组中。这期间各类救治组要根据伤员的伤类和伤情安排在各个组中的流动,如有的轻伤伤员经过处置后可能需要手术,则送入到手术组中。同样,手术组中伤员经过手术后也可能送入到伤员处置组中,随后转入后送;重伤处置组可能也要接收术后的伤员,进行重伤处置;所有伤员的流动都根据伤类及救治需要进行安排。在模拟中,将体现伤员的流动过程,最终送到后送程序中。团救护所伤员救治流程见图2。
2.4 伤员后送与后送工具使用
后送是指伤员后送输送工具将下级医疗机构中等待后送队列中的伤员后送到上一级(或两级)医疗机构的过程。后送所需的时间即是输送工具从下级医疗机构到目的医疗机构所需的机动时间。
后送工具包括急救车、救护车、伤员附加装置(运输车),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将救护直升机考虑进去。其基本参数见表2。表2 后送工具参数表(略)
急救车车内的急救设备相当于一家医院的急诊室,可称流动ICU,主要功能是对危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和监护。其使用规则是一般只运送危重伤员,一次可运送2名卧位危重伤员,或1名卧位危重伤员和2名坐位危重伤员。危重伤员由于危及生命,一产生危重伤员,就立刻后送,无须等待。
救护车一般运送中轻度伤员,一次可运送2名中轻度卧位伤员或1名卧位加2名坐位中度伤员,装满后立刻后送。未满时,可在救治机构内等待,超过规定时间后,未满载也必须后送。汽车运送附加装置以运送中轻度伤员为主,每次可运载6名中轻伤员,装满后立刻后送;未满时,可在救治机构等待,超过规定时间后,未满载也必须后送。
3 模拟思路
3.1 系统的推进方式
医疗后送程模拟中,模拟时间的推进代表了医疗后送过程中时间的推进,系统模拟时钟的推进以各事件发生时间点相互间隔作为步长。由于系统的全部状态仅在各个事件时点才有变化,系统中不活动期间可以通过系统模拟时钟从一个事件时点跳到另一个事件时点而被跳过,此种方式为事件步长法。
医疗后送过程中有很多事件,如伤员的发生、后送、手术等。事件有过程性事件和非过程性两种。过程性事件有开始和结束时间,如后送事件有后送起始时间和后送到达时间,手术时间也有手术开始时间和手术结束时间;非过程性事件只有事件的发生时间,如伤员发生事件只有伤员发生的时间。
医疗后送的计算机模拟中,将过程性事件的开始时间、结束事件和非过程性事件的发生时间按时间顺序进行升序排列而形成一个事件的时间队列。由于不断有入队列或出队列发生,因此模拟过程中这个队列是不断变化的。
3.2 采用事件调度法的模拟策略
医疗后送系统是离散事件系统,事件的发生引起系统状态的变化(如等待后送的队长等)。用事件的观点分析医疗后送系统,通过定义事件及每个事件发生对系统状态的变化,按时间顺序确定并执行每个事件发生时有关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医疗后送模拟模型中,将伤员产生、伤员救护、伤员分类、伤员救治、伤员后送等事件放在事件表中,设置一个时间控制机构,该机构从事件表中选择具有最早发生时刻的事件。模拟策略的趋向控制以事件种类依据,不同种类事件的处理将进入相应的事件处理模块,并在事件处理完后返回时间控制机构,这样医疗后送各事件的选择与处理不断地进行,起到模拟终止的条件或事件产生为止。
4 实例分析
4.1 模拟的初始条件
本模拟的后送区域定义在战术后方区,即师团之间的战术范围。伤员的救治都在团救护所进行,后送任务是由师救护所派出的后送工具完成。伤员产生是在前线发生,按照战伤救治时效理论,2~3小时内就得到紧急救治,即应到达团救护所,由于没有伤员产生到团救护所时间的统计数字,假定伤员在产生和团护所之间的到达时间服从均匀分布,即(120min,180min),因此伤员到达团救护所的预期寿命必须减去这一均匀分布的到达时间。团救护所执行紧急救治任务,可分为紧急手术和紧急非手术处置,分别由团救护所的手术组、重伤救治组和轻伤救治组完成。团救护所的卫勤参数见表3。表3 团救护所卫勤参数表(略)
假定师救护所保障3个团救护所伤员的后送,将有600名伤员通过三个团救护所,又假定有80%的伤员在团救护所经过救治后转送到后送队列等待后送。师救护所派出的后送工具包括急救车、救护车和伤员附加装置,模拟时,将根据这3种后送工具的不同配置数量,考察不同数量配置时的后送效率。
4.2 模拟的精度
本模拟假定战斗时间为3000分钟(相当于有2天最高战斗减员日),模拟次数100次。已经测试,模拟次数达到100次,能够满足模拟的精度要求,各种后送效率指标如平均等待后送时间等都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4.3 模拟的输出指标
后送效率反映了后送工具配置的合理情况,而后送工具的合理配置是通过后送等待时间等指标描述的。假定伤员在前线产生后,已经在2~3小时内到达团救护所,在团救护所经过救治后,需要在4~6小时内到达师救护所,因此伤员在从团救护所到师救护所的平均等待时间即不能越过90分钟,又针对不同类伤员后送时效(后送时效包括等待后送时间和后送时间),假定重症监护伤员后送时效为60分钟,中重度伤员后送时效为90分钟。因此,考察的指标将包括所有伤员总的后送平均等待时间、重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中度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轻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急救车利用率、救护车利用率、伤员附加装置利用率、等待后送时死亡人数、后送时死亡人数、6小时到达率。
4.4 模拟结果
由于不同勤务功能的后送工具主要用来后送不同伤势的伤员,后送效率中各类伤员的平均等待时间将反映各类后送工具配置的合理性。表4所示为急救车数量为3、附加装置数量为6、救护车数量变化时的后送效率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急救车数量固定为3时,重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基本在25分钟左右,变化不大,而中度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及其它一些后送指标随着救护车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巨大。如救护车数量为2辆时,中度伤员平均等待后送时间519分钟,后送死亡人数达到99人,6小时后送率为86%;而当增加到4辆时,中度伤员平均等待后送时间减少到22分钟,后送死亡人数也降到17人,6小时后送则增加到97%,变化明显。从后送时效上看,急救车、救护车和伤员附加置配置数量为(3,4,6)时,已符合后送要求。可考虑师救护所三种后送工具的配置数量为(3,4,6)。有关救护车数量和后送效率的关系见图4。表4 后送效率表(救护车数量2~4、急救车数量3和附加装置数(略)注:No.表示序号,JjcN表示急救车数量,JhcN表示救护车数量,FjzzN表示附加装置数量,Twait表示总的后送平均等待时间,0wait表示重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1wait表示中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2wait表示轻伤员后送平均等待时间,JicA表示急救车利用率,JhcA表示救护车利用率,FjzzA表示附加装置利用率,WD表示等待后送时死亡人数,ED表示后送时死亡人数,6h表示6小时内后送率。
5 结束语
应用模拟方法不仅可以研究后送工具的配置问题,而且也可对救治过程中卫勤编组、手术台服务等人员装备的配置进行研究,本研究在研究后送工具配置的过程中,已经将师团救治机构救治模块考虑进去,即得出后送工具的后送效率结论,也得出了救治机构的救治效率结论。同时,可以看到采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伤员后送工具的配置,可为未来我军大型后送车辆、卫生列车等机动卫生装备的立项依据及需求分析上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秦超,陈国良,方影.基于随机性集合覆盖模型的伤病后送运力预计及优化配置仿真模型设计.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3):299~302.
2 李雪芳.计算机海上医疗后送模拟系统研究.1993.
3 王可定.作战模拟理论与方法.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313~320.
4 Sundstrom SC, Blood CG, Matheny SA. The optimal placement of casualty evacuation assets: a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ADA306020, 1996.
医疗救护的方法范文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为完善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工作作出探索。方法:通过总结本人在多年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现代国内外关于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最新进展相结合进行分析。总结院前急救物品的准备和管理,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护理纠纷与防范和知情同意权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结论:护理管理在院前急救中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重要。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48-02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反映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做好院前急救患者的护理工作,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把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快速有效的急救护理体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这才是急救护理的最终目的。现就目前急诊院前急救的一点体会浅述如下:1.院前急救现状
1.1院前急救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进步,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今天日益凸现。院前急救目的是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及时转运,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进一步治疗的疗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院前急救护理人员技能水平:院前急救是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护理人员应对个医学学科的知识都有了解,这样才可在对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在给予患者进行急救过程中还需要护士对各项仪器的操作娴熟,护理人员应对人工呼吸机、除颤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等仪器熟练操作[1]。2.院前急救物品的准备和管理
2.1进行各种物品的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多时间急迫,故应在事前进行各项物品的准备工作,物品包括被子、枕头、担架、氧气筒、监护仪、液体箱、出诊箱、面罩、血糖仪、吸引器、颈围、应急灯、除颤机、呼吸机、心肺复苏箱等物品。
2.2对各项物品进行规范地管理:
2.2.1各项物品都应进行严格的管理,固定地点进行放置,并进行标记。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放置,需要时可马上进行急救。摆放整齐,对出诊箱或仪器进行标号和配套。
2.2.2在进行日常交接时应对各项物品也进行交接,根据记录进行整理规范,急救物品不可外借,在进行交班时在交班本上进行记录清点,对缺项漏项的物品及时追查,补充完整。
2.2.3对各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在进行交接班的时候对各项物品都要逐一进行清点和查看如果有损害应给予保养和维护,定期对所有物品进行一次查看,出现问题要及时维修。
2.2.4注意补充不足之处。定期所有护理人员对物品维护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如有不足的地方应进行讨论,并分析原因整理出整改计划[2]。3.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要求
3.1思想素质及心理素质。一名院前急救护士要有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高尚的护理道德修养及献身精神。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3.2熟练的护理操作。抢救患者时需要大量的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心肺复苏、导尿、吸痰,呼吸机和除颤器的使用等。均需要熟练掌握,突出一个“快、准”,争取一次成功。
3.3对各种疾病的认识能力和丰富的知识面。要有广而深的多学科知识,要有较强的护理基本功。对患者各项潜在的疾病因素进行预防,出现问题要立即上报主治医师,记录工作应及时、准确。
3.4沟通与协调能力。院前急救是一项群体合作的活动,护士在工作中要协调好医生、司机、患者及家属的广泛关系[3]。4.院前急救中护理纠纷与防范
4.1院前急救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4.1.1患方因素:病人及家属对突发疾病没有心理准备,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及对医务人员产生过份依赖。
4.1.2医方因素:
4.1.2.1专业医护人员配置不全,平均反应时间慢,不能及时赶赴现场。
4.1.2.2医疗人员的服务态度原因:工作人员的语言需要谨言慎行,不可不付责任,在进行各项讲解中都要保持良好的态度,护理人员的态度恶劣会导致矛盾更加激化。
4.1.2.3医疗从业者的法律意识过于薄弱,在进行各项操作时没有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对患者的急救工作不规范,对各项急救措施进行补记。
4.1.2.4忽视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没有及时签定知情同意书。
4.1.2.5救护车费用,医疗费用方面,也是引起病人投诉的主要原因。
4.1.3社会方面的原因。现今我国正在进行各项医疗改革制度,患者的法律意识也在明显地提高,这让矛盾易于发生,易于出现纠纷。当纠纷发生时负面的因素会刺激患者,致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致使矛盾扩大化。
4.2预防方法:
4.2.1管理方法应具有科学性:
4.2.1.1管理系统化:要有系统管理观念,加强救护人员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注意提高救护人员的基础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能力,增强救护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4.2.1.2管理制度化:建立完善的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通讯设施维修制度,急救的各项用品都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2.1.3进行标准化的管理措施:所有的操作流程都应进行标准化管理,各项流程制度应标准的进行操作,规范化操作可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
4.2.1.4管理法律化:组织救护人员认真学习《条例》等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认识提高值班救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4.2.2各项文书工作都应规范化。所有人员的文书记录工作都应具有规范化,并定期进行检查,在进行交接时也要进行复核。
4.2.3医疗服务费用的收取应规范管理。严格医疗费用的收取,要做到收费有根据、有理由。严格按医疗服务费用收取标准执行。向病人收费时要向对方讲明所收费用。避免因费用出现纠纷。[4]参考文献
[1]邱芙蓉.院前急救与护理现状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7卷第3期:21-22.
[2]冯春爱,何秀英,杨裕红.院前急救物品的准备和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3月第23卷第5期:471-472.
医疗救护的方法范文4
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 本文针对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的规定,提出了如何按照这一原则对院前医疗急救进行指挥调度,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和规范操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为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提供了指南性的指导依据。
[
关键词 ] 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原则;指南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02-03
[作者简介] 孟洪德 (1963-),男,汉族,河北廊坊人,本科,廊坊市卫生急救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医师,主要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的工作原则即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下面针对这一原则,简要概述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实际工作指南。
1 “就近”的原则
“就近”一般指病人所在地至急救站距离半径为5 km及行程为8 km左右。
①“就急”和“满足专业需要”都要遵守“就近”的原则。
②如果病人附近有急救救护车,应当立即调派。
③如果附近没有急救救护车可以选择稍远一些的,当然要向呼救者说明情况。
2 “就急”的原则
“就急”指对急危重病人快速转送,并要求转送到具有相应救治能力的医院或专科医院。
①考虑“病情”,对急危重症患者必须优先派车。
②初步掌握急危重症病情和地址就可以立即派车。
③如急危重症和轻症病人同时呼救,先为急危重症病人派车。
④如急危重症病人附近没有急救救护车,根据实际情况,可立即调整距离最近的执行任务的急救救护车进行驰援。
⑤如急危重症病人附近有正在执行任务的急救救护车,能够转运的予以转运,不能转运的进行现场救治,再派急救单元进行支援。
⑥完成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派车过程后应立即报告调度组长,必要时报告值班领导。
3 “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
“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就是将病人转送到有救治相应病种能力的医院。
(1)派车时必须考虑急救单元的抢救能力和送往医疗机构的抢救能力。
(2)如果120指挥调度系统的急救救护车,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1]分类配置的,要根据运载病人的不同病症而区分使用不同的急救救护车车辆型式。
A型:普通型。为基础处理、观察和转运轻症病人而设计和装备的急救救护车。
B型:抢救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急危重症病人而设计和装备的急救救护车。
C型:防护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传染性病人装备的救护车。
D型:特殊用途型。为特殊用途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如急救指挥车等。
因此,医疗急救调度员要根据以下原则指挥调度急救救护车。
①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调派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
②在A型(普通型)急救车呼叫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驰援时,不受地域和距离限制。
③轻症病人的救治和非急危重症病人的单纯转运任务只派A型(普通型)急救车。
④“发热待查”或传染病患者,应派C型(防护监护型)急救车。
⑤急救站或急救分中心仅有A型(普通型)急救车时,应按就能力的原则派车。
⑥如果120指挥调度系统的急救救护车,不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分类配置的,只配置了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时,医疗急救调度员此时不要根据运载病人的不同病症而区分使用不同的急救救护车车辆型式,全部使用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2]。
4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
①要把患者送到哪一家医院,要综合考虑现场情况以及病人的病情,根据病人的病情由急救医务人员来做出[3]。有些患者的病情很严重,但就近的医院难以处理,根据出诊医生的判断,会立即送到上一级医院。
②在送到哪家医院的问题上,医生还是会跟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考虑患者及家属的意见[4]。
③医疗急救合同关系在“120”急救电话在被患者及其家属拨打求救后便形成。双方虽然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但急救医疗行为是一个最高效利用急救资源和科学统筹分配的服务大局的问题,同时还是单纯的民事行为。一般人的心理,水平高的三甲医院在患者被给予自主选择医院的权利后,都将会被选择,而一些具有急救资质的医院,可能会导致急救资源闲置,甚至沦为纯粹的“救护车提供者”[5]。
④患者权利中自主权是最基本的一项权利。在前提是不影响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患者或家属的选择权、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即使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也理应得到尊重[6]。
⑤一般采取就近抢救原则以争取时间救人,但就近送到一个救治该病例没有把握或条件较差的医院如医务人员缺乏、医疗技术不够硬、医疗设备不足等情况下,若强行以就近为原则,则对满足专业需要原则有所忽视,最终即使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但还是对救治病人的生命于事无补,结果是适得其反。
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法》明确了消费者拥有自由选择权,从某种程度上,由于消费者付费接受“120”的急救服务,因此,可以理解为一种服务消费关系,当然应该接受《消法》的约束。但这种选择权鉴于急救中心是特殊服务行业应该是有条件的。对病人提出的要求“120”应该优先考虑,救护人员并不是盲目地让病人选择,而是必须履行及时告知义务和充分告知义务。若诊断发现病情严重,需及时抢救,可不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将其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但不是这种情况时,就应尊重患者或家属的意愿。
5满足专业需要和要兼顾公平、公正
①“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就是将病人转送到有救治相应病种能力的医院。公平、公正是指适当平衡各急救站点和院前急救人员承担的任务数量,尽量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
②满足专业需要和公平、公正应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地指挥调度,公平、公正要适当平衡各急救站点和院前急救人员承担的任务数量,尽量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现象,但是体现公平、公正仅仅限于一般救治任务、转院任务和单纯运送等任务。
③在灾害事故等公共事件发生时,首先要按照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优先考虑急救单元与医疗机构的专业救治能力,其次再考虑公平、公正。
6必须坚守的几项原则
①树立人命关天的意识,坚定“宁可空驶十回,不可错失一次”的指挥调度理念,在呼救电话中,会出现“无声”、“中断”、“不清”的情况,但是只要是能够确定此类呼救是属于病人拨打120的医疗求救的呼救,有比较明确的地址,即使有时地址不太准确,也应该首先派出急救救护车,再继续查询病人的准确地理位置。
②即使急救站或者各个急救单元的医务人员因为跑空车、退车等情况发生时,会对调度人员有意见,甚至情绪激动向调度员发泄。此时,调度员应耐心做好解释,不争辩,不回避。但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医疗急救调度员应坚定地树立“病人至上”、“抢救生命是自己第一位的神圣职责”的理念,不应随着急救站或者急救单元的急救医务人员的意愿为转移[7]。
③调度员应牢牢信守,正确把握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原则,是实现院前急救及时、安全、有效的必要前提,是避免和减少院前医疗急救纠纷的有效途径。
④准确把握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原则,必须以病人病情轻重缓急为依据。
7概要总结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原则的精神如下
①一般情况,按急救站5~8 km半径范围内就近派车的原则。
②病情危急,按就近派车越快越好的原则。
③病情特殊,按医疗机构和急救站救治能力派车的原则。
④灾害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按统一指挥调度,综合协调派车的原则。
⑤病情允许,按患者意愿派车的原则。按患者意愿派车应统筹考虑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的原则。
⑥派车不是简单的地点确定,而是根据病人、急救站、医疗机构、路程、病人意愿进行统筹、综合考量。
⑦院前急救工作情况复杂多变,要想实现准确把握指挥调度原则的目标,医疗急救调度员必须从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入手,统筹、综合地作出科学判断,得心应手的应变能力,把“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实施统筹、科学、缜密的一系列具体的调度措施。
8两个不承诺的原则
不承诺急救救护车到达病人地址的时间间期;不承诺急救救护车接到病人后,由病人地址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间间期。
(1)不承诺急救救护车到达病人地址的时间间期。其原因为:急救救护车的在执行任务时,受到交通路况、自然灾害、科学统筹指挥调度等不可预知的各种因素的制约。最常见的是一个城市的道路拥堵,直接导致急救救护车不能快速或按承诺时限到达。此外,自然灾害暴雨、地震、台风等都可能导致急救救护车不能快速或按承诺时限到达。另外,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院前急救任务,也导致急救救护车不能快速或按承诺时限到达。比如突发灾害事故等公共事件,院前医疗急救调度员要调集全部急救救护车进行驰援等。
(2)不承诺急救救护车接到病人后,由病人地址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间间期。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因素。
①院前医疗急救的概念所决定的。现代急救医疗体系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运送救护在内的院前医疗急救;二是起决定性救治的医院内急救;三是救治缓解后的康复治疗。那么院前医疗急救的概念是什么呢?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这里明确了三个关键的医疗行为,就是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和监护。
②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医疗急救的新概念,是指在现代社会发展的物质、精神文明基础上,人类生活以城镇社区为主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活、工作等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突发公共事件,向包括医务人员在内的广大社会民众普及急救知识,并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的急救技能,成为“第一目击者”,以便能在现场不失时机地、及时有效地开展以“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为主的急救,为安全生活、安全工作、安全生产、安全活动,提供必要的“救死扶伤”的基本保障。更加强调了现场救治的重要性。
③通过以上概念我们就知道了,现代院前医疗急救绝对不是过去的“拉起来就跑”。现代院前医疗急救的原则是实施现场救治第一、救命第一的原则,必须进行现场救治,杜绝“拉起来就跑”。按病情采取“先救后送、边救边送、停运抢救”的方法,在病人需要救治时,有时要将急救救护车暂停运行,在急救救护车上对病人进行救治,直至病情适合转运为止。
④传统的院前医疗救护,最佳的抢救时间往往因为传统观念,即将抢救院外危重急症、意外伤害病人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内的医护人员身上而丧失。现代的院前医疗救护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成为立足现场的抢救,为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和痛苦,“第一目击者”需对伤病人实施有效紧急的救护措施。在院前医疗急救的过程中,为争取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积极采取“四早”是非常重要的。“四早”即: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对创伤病人采取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院前医疗急救技术。目前,大多数急救中心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现场救治都有强制要求,一般要求现场救治率必须在85%以上。
⑤一个城市完善的急救医疗体系包括院前医疗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于一体。而现代院前医疗急救的理念是把ICU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带到病人身边,即:把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推向院前的急救新模式[8]。目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分类配置的B型(抢救监护型)急救车,就是一个移动的ICU,院前医务人员不但可以进行非手术的治疗,必要时也可以对病人进行抢救手术。
⑥病人一旦拨打120进行呼救,急救中心接警后派出急救救护车,就是一种医疗合同行为,急救中心必须按照自己的承诺完成对病人的抢救任务。如果急救中心向社会承诺到达病人现场的时限和到达医疗机构的时限,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急救中心必须按照承诺的时限完成任务,一旦发生延误时限的情况就是医疗事故。基于法律因素,绝大多数急救中心不承诺到达时限。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国家卫计委《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这一急救中心转运患者的指挥调度原则,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如何进行实际操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为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提供了指南性的指导理论依据。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292-2008[S].
[2]罗双萍.浅谈医疗优先调度系统在院外急救调度指挥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2):120-123.
[3]刘忠秀,李元宏,简雪莲.院外急救指挥调度管理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6):55-56.
[4]刘效勤,崔玲,李明蕊,等.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质量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杂志,2012,31(32):88-90.
[5]赵锐.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质量管理探讨[J].健康大视野杂志,2013, 21(16):20-22.
[6]邱芸.院前急救指挥调度中两例典型个案对比分析[C].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2010.
[7]章桂喜主译,急救医疗服务全球指南。
医疗救护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
风险管理;急救;护理安全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其过程主要包括医疗风险识别、医疗风险衡量与评价、医疗风险处理、医疗风险管理效果评价[1]。急诊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都是急、危重患者,面对群体伤害事件,能否及时无误地做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为了保障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过程中的救护安全,我科自2009年以来利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科组织抢救突发事件29起,收治群体伤员238例,男137例,女101例;年龄7~76岁; 食物中毒106例,交通事故98例,爆炸伤21例,重物压伤13例;院前死亡9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27例,其余经抢救转住院或留院观察治疗。
2 实施院前风险管理的方法
2.1 风险识别
经充分调查分析,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风险隐患主要为急救流程欠完善,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等几个方面。
2.2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中的风险评价
2.2.1 急救流程欠完善 应急体系不够完善,对人力、物质等资源未能合理的协调和统筹,各种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措施未健全。
2.2.2 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差, 急救技术知识不够扎实 突发事件中危重伤病谱广,病情危重凶险,急救经验不足,协作性技术技能下降,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不能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救护技术不熟练,法律意识淡漠,没有风险观念。
2.2.3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群体伤员因突然发生意外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加上创伤的剧烈疼痛,使患者情绪不稳定,患者与家属很容易产生激惹情绪,如解释沟通不到位,易发生医患冲突。
2.2.4 患者转运过程发生意外 转运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患者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未进行分析,患者的转运承受能力未评估或评估不全面。
2.3 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2.3.1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安全管理监控小组,对急救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救护预案,培养医护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风险信息,分析急救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2.3.2 建立急救领导小组,制定院内急救预案 院内急救预案:①急诊科接到抢救通知时,立即通报科主任、护士长,启动应急预案,立即成立检伤分类组、抢救治疗组、病情观察组、护送患者组。②畅通急救绿色通道,按群体伤员病情轻重快速分类编号,把编号标牌套在患者的手腕上或贴于胸前,并根据病情轻重做出紧急相应处理,一切诊疗操作检查,实行先抢救,后补办手续。③护送组负责送伤员检查、住院、手术,护送前先与相关科室取得联系,对危重伤员应有专人护送,携带简易呼吸气囊等抢救物品,并注意观察病情,保持各种管道通畅。④一般患者或经急诊处理后的患者,由病情观察组人员专人分工负责治疗护理,加强巡视,高度警惕沉默不语、表情淡漠的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避免忙乱遗漏患者。
2.3.3 持续专业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 急诊护士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2],急诊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娴熟的抢救护理技术。科室人员有计划地安排外出进修、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安排护士去心电图室轮流学习,定期进行呼吸机的使用和管理、气管插管、心电除颤、心肺复苏等训练,掌握各项急救流程。科室实行“三定三不定”[3]质量控制方法,对急救技术进行检查,每季度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演习,通过模拟训练,建立一支快速的应急抢救护理队伍。
2.3.4 加强心理素质稳定性的培训 急救重在“急”字,医护人员必须对病情做出判断,做到眼、耳、手并进。实施稳、准、快的抢救。只有在具备扎实的基本急救技能的基础上遇到意外情况,才能不惊慌失措,才能灵活应用现场条件和设备,相互默契配合。除了平日加强急救技能及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外,每周业务学习时,安排模拟情景训练,以锻炼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反应速度。
2.3.5 护理记录要全面、真实,急救护理文书涉及法律、赔偿等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4],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到达时间、生命体征、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抢救患者或紧急情况下用药,完成每项操作后及时补写医嘱,避免护理记录与医嘱单不符。
2.3.6 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实行告知 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和患者就医的高期望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5],群体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性有时难以预料,护理人员应突出“急”字,妥善合理安排患者,加强沟通协调。及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预后,不能轻易下“没问题”、“不要紧”等结论,以免病情突变,家属无思想准备,出现误解和纠纷,在使用急救器械时如心脏起搏器、侵入性操作等,应告知家属其目的、配合的注意事项、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3 效果评价
在29起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中运用护理风险管理,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混乱现象,抢救工作分工明确,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对高风险环节,能及时控制缩短了救治时间,使全部患者得到妥善处理,无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4 讨论
4.1 风险防范规范了过程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把发生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成不安全事件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更科学[6]。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急救预案,成立急救小组,对高风险环节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建立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应急管理体系,使急救人员各尽其责,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展开救护工作,保持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4.2 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通过有计划的专科培训,执行急救任务后,有组织地对救治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提高急救人员的风险意识,能迅速发挥人员调配、物质供应、信息报导等职能作用,有预见性地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做好人力、物力上的准备,做到忙而不乱,准确执行抢救方案,使每一个患者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处置。
4.3 促进急诊救护质量的持续改进 突发事件群体伤员急救时,涉及部门科室广、人员多,在组织管理的同时进行质量检查,加强风险管理,每次抢救患者后总结讨论,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从中吸取教训,同时狠抓薄弱环节:如节假日的排班、新调入人员的培训等,全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 19(7):398.
[2] 戴青梅,陈丽英,徐雪艳,等.护理风险管理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6,6(8):3638.
[3]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
[4] 张颖,高秀芬,史忠岗.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354.
医疗救护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防范 医疗事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在众目暌暌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1.1患方因素 患者及家属缺乏医疗知识,对治疗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的自然转归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的疾病,抢救治疗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悬殊,心理落差大,难于承受,往往容易产生纠纷,这一点在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重要。
1.2医方因素
1.2.1出诊不及时 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和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或是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现场使用,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1.2.2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缓慢 心肺复苏技术差,气管插管不成功,如:静脉穿刺不成功,遇外伤病人不会简单的包扎止血,对骨折病人固定不妥,导致再度损伤,脊柱损伤病人搬运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对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评估不清等,都将直接影响院前抢救时机和质量。
1.2.3护理文书不规范,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科室要经常组织职工反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制度,职责、技术操作常规等,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2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我科属于综合性外科,肩负着神经外科和骨外科病人的抢救及治疗工作,同时肩负着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及服务质量。
2.3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服务 规范出诊人员的仪表和言行举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我科工作人员除每天应对大量的住院病人外,还肩负出诊任务,有的时候一天要出几趟,甚至有时一整天都在车上,饮食、休息无规律、身心疲劳,有时还受患者家属的情绪干扰。此时此刻还需理解患者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救治疾病的迫切心情,避免因言语不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4强化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 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接诊,转运过程中做好病情的观察及护理记录的书写。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1]。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2.5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 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2]。
2.6加强救护车管理 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急救。
2.7加强组织协调,注意各专业协作 遇重大事故,突发事件及纠纷苗头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预防势态扩大。
总之,院前急救紧急,病情复杂严重,环境条件差,围观人员多,对医务人员要求高,患者及家属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在急救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积极争取救治时间,注意言行举止,提高急救技术,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及留下各种证据是预防医疗纠纷最有力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