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嵌入式人才培养

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1

关键词:IMS;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97

2006年4月,在江苏省教育厅支持和组织的全省范围的合作培养软件人才项目说明会上,美国欧普公司正式提出IMS概念以及面向高职院校的欧普IMS项目培养方案和培训认证体系。

1欧普IMS项目概述

IT管理服务(IT Management Service,简称IMS)是指从企业战略和IT管理角度,提供企业运作支持的总称,IT管理服务一方面可以服务于企业日益复杂且要求苛刻的IT应用系统,帮助企业维持稳定的IT运作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从商业策略、商业流程和商业应用角度,通过IT技术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实现IT投资效率最大化,降低企业IT工作费用和复杂度,使企业运作更高效,更顺畅。

鉴于IT和整个企业融为一体发挥作用的美好景象,而拥有IT复合型人才是产生这种景象的前提条件,因此,美国欧普公司经过几年的时间完成了IT市场调研,对国内672家国家重点企业和长三角地区骨干企业的IT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进行了调研,与国外先进的IT服务和企业IT应用岗位培训进行了比较,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当前国内IT职业岗位群和IT服务的需求,制定了欧普课程体系和认证体系,推出了欧普IMS培养项目。

欧普IMS项目的引进,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借鉴全球IT人才培训的成功模式,引进国际知名IT人才岗位培训体系,结合中国国内企业的IT岗位和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江苏省特有的IT职业培训体系;指导、协调江苏高校IT方面人才培训工作,帮助江苏IT产业和人才培养走向国际化。该项目自开展以来,已经建设并且逐步完善了欧普IMS课程体系和认证体系,举办了四期欧普特色讲师培训班、全省已有47所高职院校成功加入,770人次教师接受过培训、培训的学生数突破8000余人。

2欧普IMS项目的组织机构

2005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美国OOPSystems公司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协议,按照“三方合作协议”的精神,建立了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

3欧普IMS项目的特点

3.1一个政府参与的中外合作项目

明确的培训目标、良好的政府支持、首个非赢利性的联合培养方案、满足国际视野和国内实情的实用性课程体系。教育厅根据江苏省统一规划,委托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在“十一五”期间培训、考核6万名IT人才,并对IMS项目提供财政资助。

3.2一套由国外成熟培训模式本土化后的课程体系

集理论与实践、行为素质与复合化为一体,由数十名专家精心打造,通过包括企业在内的多名专家学者鉴定认可的由国外成熟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后的课程体系。

3.3一个符合国情的全优人才培养理念

摆脱原有理论模式的束缚,从思想素质到行为优化、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到复合、从实用到适用、从基础到全面、树立IMS体系本土化全优人才培养理念。

3.4一个全新的多方差别化合作模式

创造多方合作中差别化课程体系开发与优化的合作模式,在合作方原由的课程体系中融入IMS课程,就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师资力量和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差别化课程优化。

3.5一个独特的职业定位方向

本着因材施教、因材塑型的方针,面对市场60%中低端II应用人才的职位空缺,将人才培养方向从点扩展到面,使受训人才在该市场需求中具有极强的职业岗位竞争力。

3.6一份珍贵的人生财富

她是学生实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平台;她是学生心理获得软着落的平台;她是市场需要的专业能力彻底提升的平台;她是人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平台;她是浓缩职业经验的转换平台;她更是创造和谐社会的平台。

4欧普IMS培养体系的定位

目前国内IT人才济济,但仍有至少40%左右的IT相关岗位急需人才,原因就是人才的定位方向存在一定的偏差。许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某些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但综合能力不够,造成了大多数企业一致认为现在的毕业生不能立即重用。

IMS体系具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培训课程的本土化工作,从实用性出发,大力培养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从简单的基本操作开始到专业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培训体系,让培训出来的人才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日常信息化管理中所必须的技能。尤其是对于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岗位,经过IMS培训的人才具有极强的岗位竞争力。

5欧普IMS培养方案的特点

5.1与国际IT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企业为依托,突出工程化、复合型和适应性,培养企业实用性人才。逐步推进体制创新,依托江苏省企业优势,实现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实现设备资源、技术骨干、实习基地全方位融合。

5.2c国际IT人才培养内涵接轨

加强国际合作办学,拓展合作方式与合作层面。全面引进国际著名IT企业资质证书培训系统,围绕合作公司的知名IT产品,采用课程嵌入模式,开设相应技能课程和认证课程,将技术认证培训作为培养模式的重点环境。全面引进合作学校与合作企业在IT人才培养培训方面的先进理念、培训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资源、课程体系和教材资源。

5.3与企业用人需求标准接轨

坚持适需培养,按照企业对各类IT人才的要求,调整优化IT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嵌入式教学,加大实践课程与工程课程设置比例,重视案例教学与实用技术教学;推进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承担开发性、应用性课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IT项目研发与生产,毕业前由企业考核任用;加强一体化技能训练,将课程与技术、教学与生产有机整合,构建具有工程生产背景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4与IT服务类岗位需求接轨

W普中心基于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点,行业的发展规律,制定了围绕IT服务行业、IT应用行业、IT软件行业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规划,将逐步在江苏的合作院校中加以推广。

欧普中心根据国内上千家的IT企业的岗位技能分析,已对24个IT重要岗位培养模式,设计了相关的证书培训体系、课程和教学计划。并重点针对IT基础服务岗位设计出江苏省的IMS(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 Service)培养体系,计划将在2-3年内重点为江苏省企业打造IT基础服务型人才。

5.5与国际上的培训方式接轨

通过围绕企业的IT岗位和用人机制的市场调查和分析,通过同国外先进的企业IT服务岗位培训体系相比较,而建立以IT服务企业业务需求、绩效需求、培训及工作环境需求为核心的岗位培养体系。并通过引进相对应的知名IT服务企业岗位培训课程作为补充,建立与完善江苏省的第一个面向企业的IT服务岗位培训体系。

其主要特点如下:

(1)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即主张将学习目标指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要发生的变化,用能力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

(2)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为“企业专家导向”。

(3)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即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教育过程中,课程可以采用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

(4)通过产学结合的岗位培养,逐步构建江苏省合理的IT人才结构。

6我院参与欧普IMS项目的情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参与欧普IMS项目,不遗余力地进行着相关的工作:

(1)多次派出专业教师参加欧普每年一次的厅级讲师特色培训班;

(2)2007年度获得了省财务厅和教育厅联合下拨的30万欧普项目经费,合理对经费进行管理,加强控制,做到专款专用,以保项目顺利开展;

(3)今年4月底,作为7所院校代表之一赴南京参加了由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组织的IM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我院在欧普IMS项目中的积极工作;

(4)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作了修订,嵌入了《IT行为优化》、《IMS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商务英语》、《IMS计算机专业外语》等课程;

(5)按照欧普管理中心的要求及时上交每学期初的开课任务和学期末的成绩统计等材料;

(6)IMS课程的教师经常开展课程组活动,其中一位教师所授嵌入式课程《IMS常用工具软件使用》,参加教务处组织的实践教学比赛,取得了分院预赛一等奖的好成绩,嵌入式课程教学初见成果;

(7)学院领导带队,多次赴南京主动与项目挂靠单位欧普管理中心交流、讨论,就我院欧普项目实施的情况向欧普管理中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得到充分的肯定;

(8)在已经嵌入欧普课程的专业中,进行欧普证书的先期宣传工作,研究欧普证书的置换体系,欧普学分银行的可行性。

7欧普IMS项目的美好前景展望

欧普合作项目引入了美国IT行业高速发展背后的价值观念和企业文化,与美国著名的IT企业OOPSystems公司开展教育培训合作,将成为国际校企合作的典范。

(1)积极索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推广的可行性及其规律,坚持该模式化本土化的渐进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系统性原则,点、线、面多种改革形式相结合;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既做到不盲目照搬、全盘西化,又做到具有本土特色,使能力本位教育和教育培训体系的改革走在职教领域的前列。

(2)在已经嵌入欧普课程的专业中,进行欧普证书的宣传工作,研究欧普证书的置换体系,欧普学分银行的可行性。同时积极探索毕业证书、欧普证书双证书实施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

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普通高校;嵌入式;技能型;培养模式

1 现状分析

进入21世纪,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嵌入式人才十分匮乏。各个重点大学纷纷开设了嵌入式方向课程,并在计算机或软件工程的体系下出现了嵌入式专业方向。作为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关于它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与重点院校培养的嵌入式人才的角度和力度,实现尺度均有所不同,具体地讲:

首先,学生来源不同,由于高校录取学生都是根据高考分数划分的,普通高校大部分学生问题主要是自主学习能力差、缺乏人生规划和人生目标等。

其次,从就业角度来看,普通理工类高校主要输送的人才是面向企业的一线编程人员。企业对这类人员要求是基本功过硬、动手能力强、能够迅速进入角色、有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学校的软硬件环境与重点院校不能同日而语。普通高校的师资力量与重点院校不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环境与重点院校的师资有显著差异;普通高校的实验环境也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比,虽然近几年教育部加大力度支持各大院校实验室的建设,但仍然无法赶上重点院校。

在此背景下,围绕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普通高校本科生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究和探索,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解决学校培养与市场应用严重脱节方面的问题。

2 具体措施

下面简要介绍本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步骤与经验,为普通理工类院校在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供参考。

2.1 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嵌入式方向包括软件方向和硬件方向。针对我校本科生而言,主要培养嵌入式软件方向的人才。嵌入式软件方向对学生硬件知识要求少,学生兴趣高;而且目前我国嵌入式软件方向的人才匮乏。制订适合我院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专业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应用需求,缩短企业二次岗前培训;使得学生成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完备专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到目前为主,累积了一定量的研究经验和教学经验。

2.2 搭建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和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1234”工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所谓“1234”工程,即“抓住一条主线,实现两个对接,做好三个结合,夯实四项建设”。

一条主线指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

两个对接指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实现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对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实现学生的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衔接。通过构建校企双赢机制,整合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实现学工结合,是学校、学生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学生就业“无障碍”。

做好三个结合指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实现“学与练的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与练的结合”指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践演练相结合,实现“做中学”,“课上与课下结合”指学生的课内学习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实现“学中做”,“校内与校外结合”指学生的校内生活场域与社会生活场域相结合,实现“学用结合”,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利用所能利用的一切时间,让学生从讲堂中学、从企业中学、从生活实践中学,使学生逐步具备IT领域“卓越人才”的各种素质。

抓实四项建设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及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

2.3 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培养技能型人才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通过具体实例化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该方法引入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嵌入式方向培养体系的有利推动。针对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有用、有趣,建立学生自信”的指导思想出发,探索案例驱动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提出嵌入式系统教学案例的设计思路及注意问题。最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化解课程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上述的指导方针下,在教学模式针对本院学生的特点对于嵌入式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应用类课程均要求采用项目和案例驱动教学方法,以实践考核方式代替课程考核,以实践考核成绩作为该门课程主要成绩。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培养目标,采用案例、项目驱动教学。

2.4 构建多维度实验教学体系

普通高校的实验环境不能与重点院校相比,大部分院校都面临实验环境落后的现状,因此,我们只能在现有的实验环境下,开发多维度的实验体系,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和企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上机时数和上机质量。形成多维度实验体系模型,实验课程重点偏向嵌入式软件方向。实验根据不同课程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创新能力及毕业设计等多种方式;根据学生所处不同阶段,将实验分为编程基础实验、嵌入式设计实验和嵌入式综合开发实践。将实验体系包括在教学环节的实验课程、每学期单独开设的实践考核类课程、企业实训等多种形式。

2.5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

围绕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具体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监督、评价体系。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性强的课程考试形式的改革,由教师自主和学院监督形式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从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

3 总结

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要求高校的培养体系与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并与之相适应。本文针对普通高校对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提出嵌入式方向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搭建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构建“帆船式”多维度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完善的培养监控和评价体系。良好的培养体系是一个双赢机制,既有利于学生的平稳快速就业,也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为此,应进一步深化普通院校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春杰.构建校企合作背景下动态“4+X+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94-96.

[2]邱铁,吴国伟,刘晓艳.基于应用的高校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4):1-4

[3]HUANG Ming,LIU Zhen,LIANG Xu,et al.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lex Embedded Software Training Model[J].计算机教育,2010(9):6-9.

[4]俸皓.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2(30):29-31.

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95-03

一、引言

21世纪的经济社会正朝着全球化、一体化、市场化的方向迅猛发展,作为其中发展主体的现代企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如何适应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的需求已经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需要认真审视的核心问题,也是在高校教育中全面推进和加快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目标的重要举措。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和实施有效实践教学。现行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四方面的局限:共性趋同、培养目标定位偏高、针对性不强、适应(企业)能力差[1-3]。表现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难以在较短时间里掌握本职业务以及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核心管理人员。本文将在分析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培养过程中的实际经验,总结设计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以期丰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

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上可概括为“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为辅助”的基本形式。在实施安排上属于较为典型的串列式布局(参见图1),即“前端实施理论教学,后端实施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在完成了理论教学任务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希望通过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则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因受到实习场地和实习时间的限制,通常是将学生集中在一两个企业中,在为期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实习,大多数同学的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相似或相近,实训内容也基本相同,由于时间较短,参与的学生较多,企业难以提供全面细致的实习安排,学生也因此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企业业务流程、工作内容和操作技能。

三、对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

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在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前即完成了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优点是学生接受了系统的理论教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对企业的管理流程、业务内容、运营模式在头脑中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概念,易于理解和把握实习单位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和操作技能。但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理论和实践教学容易脱节,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时,难以形成对该专业实践应用的认知,对学习兴趣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二是,集中实践安排在后端且时间较短,学生不容易回顾和联系起已完成的专业课程内容,从而影响到实习效果。三是,集中安排实习,通常为一到两家企业,并且大多数学生参与的岗位较为单一,学生难以通过集中实践环节来掌握多项业务的实务技能,且无法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质来培养学生实务能力。四是,实习教师通常擅长的专业领域(理论和实务)较为局限,难以对同学实习期间产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地解答。因此,传统的串列式实践教学培养方法,难以有效完成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的培训,以及满足和适应现代企业对于复合型、高层次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四、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总结设计及其应用

对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总结设计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有效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在于“两个层面的嵌入”,即理论教学中的实训嵌入、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嵌入。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步骤(参见图2):第一,建立课程群组,在每一课程群组中选择1~2门课程设置成为专业核心课程。这一做法是因为课程群组中的多数课程的实训内容存在较多相似,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来替代,进而防止重复安排,有效减轻学生和教师负担。第二,扩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时,将实训内容嵌入课程教学。现行的专业课程一般安排为48课时,基本为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扩大课时,将代表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到的基本的、典型的实务操作技能在课程中进行训练,这是第一层面的实践教学嵌入。第三,划分集中实践环节为两个关联的子过程,分阶段嵌入整个教学培养过程中,以取代传统的单一阶段实践教学安排,通过反复实训,有效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这是第二层面的实践教学嵌入。

通过实例进一步阐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首先将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分组,构建“基础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等课程群组,选择1~2门典型课程作为该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例如,选择“管理学原理”作为“基础企业管理”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管理”作为“企业运营管理”课程群组的专业核心课程(参见表1)。编制教学实践计划,安排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实训的内容。根据初步实施的教学经验,专业核心课程安排80课时较为合理,其中48课时为理论教学,16课时为课堂实训,安排模拟教学、实验教学等内容,16课时为学生实际操作,安排问卷设计与发放、市场调查、企业调研等内容,将课程群组中要求涵盖的基础的、典型的实务技能在课堂中进行训练。此外,将实践教学划分为2个子过程,分两阶段嵌入整个培养过程(中段和末段),形成两阶段集中实践模式。

从目前初步实施的效果来看,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达成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较好地克服了传统串列式实践教学中实训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就对学生进行实训,提升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和兴趣。第二,克服传统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学生短时间难以较好地把握实务技能的局限,通过“两层次+两阶段”的实践教学的嵌入安排,保证了学生的实训时间。第三,在专业核心课程与分阶段集中实训中引入企业导师,利用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和操作技能,有效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使学生实训内容符合贴近现代企业需求,实训效果达到企业管理实践要求。

五、总结

实践教学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中亟待探索和改革的部分,关系到高校能否实现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本文在分析传统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局限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从两个层面上将实践教学嵌入“课程教学”、“整体培养”过程,构建“两层面+两阶段”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并通过实例给出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嵌入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初步实施的效果显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有效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满足学生特质化要求,增强多专业技能训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2]谢奉军,黄新建.论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

[3]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175).

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嵌入式 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需求 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马晓芸(1983- ),女,陕西子洲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浙江 诸暨 311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浙江省独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编号:ZZB09014)、2013年度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及效果分析”(项目批准号:绍市教高[2013]115号)和2012年度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天目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MZD12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3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及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为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如何培养出新形势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管理人才,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需要先进行相应的社会需求分析。课题组以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有效回收率为77%,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深入访谈,揭示出了各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些需求特点。

1.总体需求意愿较强,需求规模仍然较大。调查显示,90%的单位在未来几年都会有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招聘计划。其中,招聘人数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类:经营管理类岗位、营销管理类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等。

2.强调基本专业技能,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也更倾向于聘用有实习经历者。根据调查反馈的结果,目前用人单位在接收了工商管理应届毕业生后,首先会安排毕业生在基础领域内的相关岗位进行锻炼,经过1~3年的培训,毕业生们大多已具备了实施该领域实践的基本经验,才会被委以管理职位。因此,若学生在学校就能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会极大地缩短其职业发展时间,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3.注重综合管理能力,强化综合素质提升。用人单位表示,他们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期望是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用人单位一般会先安排毕业生从事一些较为基本的工作,等积累了一定工作和管理经验后,才会安排其到管理岗位上工作。这就意味着,更高层次的诸如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及创新能力可通过日后的工作来培养和发展,因此,用人单位关注的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综合素质提升的潜力。

4.关注职业操守,强调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前景,用人单位基于员工稳定性及员工素质提升等角度,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必然非常注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影响员工个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外,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是否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较差,上岗后缺乏吃苦精神、心理素质较低、承压能力较弱。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实践教学比例仍然偏低。在现行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偏多,实践与实训课程偏少的问题。就目前我院的情况来说,除了一些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上机学习、实验课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外,专门的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只有为期2周的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和为期6周的毕业综合实习,致使毕业生难以获得日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2.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够。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旨在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做到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与时俱进,符合当前的时代特征。然而,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仍然采用多年前的版本或直接沿用本部的做法,较少涉及本学科的前沿性内容,也缺乏对新方法、新工具的应用。再加上教师自身缺乏实际管理经验,不能及时更新专业前沿知识和运用当前热点案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独立学院也需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工作。

3.实践教学资源仍显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资金来源有限,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建设。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工商管理专业实习课程在实习场所的选择上,往往是由实习指导老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或者到校本部借用。因此,实习的规范要求、期望目标、后期考核等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实习的真正作用。而且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缺乏一定的校企合作、校企互动机制,没有做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十分有限。

4.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偏弱。据课题组对学生的访问调查,我院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主动性,过多依赖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没有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意识,缺乏应有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如何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态度,从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学习模式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界定

“嵌入式”人才培养理念来源于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思路。由于这种新型的计算机系统具有专门性、集成性、系统性及嵌入性的特征,后被教育学学者引入到人才培养中。所谓“嵌入式”人才培养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可用的资源,将更多的实践应用嵌入到传统的理论教学里。这使得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得以密切结合,并将现实中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连续嵌入到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按照“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理念,我们设计了“细分模块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四年连续嵌入”的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满足地方经济对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增强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细分模块教学。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面向的是基层经营管理岗位,学生多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就业,因此“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细分不同的模块,实施分模块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分别构建生产运营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这八个模块的教学计划,并将每一个模块的具体课程融入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同时,给不同的模块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特长及学习兴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

2.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的最终检验者是用人单位,因此,“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现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能为企业储备未来所需要的合适的人才。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贯穿始终。

3.搭建实践平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是评价“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践平台,因此,我院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来搭建实践平台。我们可在现有的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组建一些专业实验室,并通过局域网将这些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搭建一个完善而实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过程。

4.四年连续嵌入。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分阶段、分过程地将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嵌入到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去。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大一:引导。主要让学生了解专业情况,合理选择知识模块。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刚入大学,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教学以参观企业为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及流程。各个模块的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合理选择知识模块。

大二:参与。主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辅以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一方面,利用第二、三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模拟实验室训练,并参加一定的学科竞赛;另一方面,借助实践教学基地,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问题。

大三:提升。主要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进行生产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是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学生不仅要按层次、按模块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利用校外实践平台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另外,鼓励学生积极获取所选模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大四:深化。主要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学年通过实习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转化。学生可以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回学校进行理论上的解读,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之,“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对脱节的现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又星.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9).

[2]高向丽.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知识经济,2011(22).

[3]蒋翠珍,杨斌清.“嵌入式”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1(6).

[4]罗华,何建洪.基于需求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5]濮珍贞,刘芳,孙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93-01

一、省内外相关研究和现状分析

当前,长春及全国其它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出现了一个高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相关专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出现了较大缺口,为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吉林省现有20所高职院校,目前开设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要,2010年我院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改造,在吉林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并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成立了轨道交通供电定单班。

该专业主要面向长春市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运输业,培养掌握轨道交通供配电系统技术、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解决轨道交通控制管理的综合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供电接触网、变配电所、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系统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具体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以探索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合作模式为指导思想,成立“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共同体”,作为探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载体。学院和企业作为“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成员,不再局限于培养或用工的单一功能,而是共同扮演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复合角色。学院与企业共同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对接、全程互动、互补互利”的“二维共建”合作新机制。

在深刻认同“二维共建”合作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院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和各自优势,形成相互依托、互利共赢、紧密合作的互动关系,在学院与企业之间建立互动联盟,创建学生、教师、企业员工“三维”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设备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趋势,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同多家行业企业合作,在职业能力开发的基础上,创新“段站结合、全程嵌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段站结合”是指结合轻轨、地铁段站运行的具体特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最终目标分解为可操作性强,考核指标明确的分段式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教学段”,以能力考核为“教学站”,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设置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梯度,形成“段站结合”的人才评价与素质提升体系。

“全程嵌入订单式”是指学院充分依托行业,利用政策、机制、环境、硬件投入等多种优势资源,吸引一流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企业与学院签订用人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进行教学评价。从招生到就业,双方的紧密合作从始至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广泛的信息交流、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物资交流,构建“全程嵌入订单式”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三)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积极与企业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开发或改造基于工作任务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理实一体化”系列课程。在课程开发或改造时,要将职业标准完全融入到课程中,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标准,实现课证一体。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过程的记录、考核及评价),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及配套多媒体课件等。重点选择《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单片机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与应用》、《接触网》5门课程进行开发与改造。

(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以专业带头人为主导,以骨干教师为中坚,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学历进修、国内外研修、企业实践、技术研究、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和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为教学团队进行指导等形式,拓宽教师视野,更新理念,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优秀教学团队。

(五)院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紧密联系企业,校企合作,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企业参与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共同制定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具有真实的职业环境、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服务、鉴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专业之间、校校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

探索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组合的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力争建成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外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并不断地扩充与完善。要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对实习的过程及内容进行监控。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企业职工提供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有效的社会服务体制,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强化社会服务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长春市轨道交通行业职工提供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三、特色与创新

(一)特色与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发展相结合,贴近行业、企业需要办学,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而且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以严格管理为手段,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考核;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校企共同提高学生素质;以企业文化为龙头,校企共同塑造人文理念。而且此种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实现了对知识和能力有效集成;实现了对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一体化课程设计;实现了对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嵌入式人才培养范文6

关键词:适销对路 职业道德 职业素质 导游证 校企合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对导游专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出现了导游短缺现象。每逢旅游旺季,各大旅行社都闹起了导游荒,尤其是外语导游极度缺乏,往往是“一导难求”。由于导游人才匮乏,导游个人素质和服务质量引发的投诉也日渐成为旅游软环境的一道硬伤。与此同时,众多中职学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难以适应导游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往往无法顺利实现对口就业。企业缺乏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学校的毕业生没有出路,教育就没有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环境,培养出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适销对路”的导游人才。

一、中职导游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

通过多年来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实习指导教师座谈会以及与相关旅游企业交流等途径,反映出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职业理想不明确――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职业前景不看好,对前途感到迷茫,学习中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导致最后无法适应导游工作的实际要求。

2.职业意识不达标――近年来,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热情活泼、个性张扬,但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工作中服务意识、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他们“耐不下性子,吃不了苦”。

3.职业状态不稳定――由于对实际导游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参加工作后,跳槽、换岗的想法和行为时有发生。工作一年内转行的不在少数。

(二)缺乏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文化修养

1.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较窄的问题。很多学生对天文地理不感兴趣,对历史的了解来自于“穿越”电视剧,对科技、文化一窍不通,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成天“手机不离手,书本当摆设”。

2.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俗话说,“江山之美,出自导游之嘴”。语言表达能力是导游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整个导游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学生口音较重,发音不够标准。再加上学生家庭教育的因素,从小缺乏交流,语言表达上词不达意、语气生硬的情况普遍存在,还往往会因为紧张而手足无措、频繁忘词,表情也比较僵硬。

3.英语水平普遍较差

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英语已经成为导游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然而他们的英语水平却不尽如人意,英语基础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更是直言,自己的英语水平仅限于二十六个字母。他们的英语学习的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太困难,认为在中国工作也不太需要使用英语,干脆开始破罐子破摔。

4.人际交往能力欠缺

人际交往是个学生步入社会的起点和必由之路。根据调查发现,绝大部分中职生人际交往状况不理想,普遍存在着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情绪化、与同学关系不稳定,时好时坏。导游专业的学生,同样的问题也存在着。特别是农村背景的学生,由于从小缺乏交流的环境,家长也很少进行正面的引导,导致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欠缺。遇到突况时,缺乏应变能力,无法及时做好沟通、处理。

(三)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职业技能证书

持导游证上岗是旅行社管理的重要手段,导游证可以说是进入旅行社工作的敲门砖。因此,导游专业的学生最期望的就是考取导游证。然而,中职生在校期间考取导游证的比例却很小。因为国家导游证资格考试明确规定了中职学生要“应届毕业”才可报考。而中职学生在第二年课程结束后就要开始顶岗实习。由于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在顶岗实习的一年中,离开了学校营造的学习氛围,再加上顶岗实习的身心疲惫,很多学生最终都与导游证失之交臂。也正因为如此,导游专业的学生少有机会进入旅行社实习、工作。

二、中职学校培养“适销对路”的导游人才的具体措施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通过与各大用人单位的老总、人力资源主管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相对于操作技能,企业普遍更看重员工的忠诚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优良品德。在校企合作的会议上,企业更是多次强调希望通过学校把职业道德不断渗透、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中。学校方面也深刻体会到,要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远大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形成让他们终身受益的重要素质,这才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培养都局限于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而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是重要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学习,是“走形式”的,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导致这种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收效甚微。因此,要让所有的科任老师共同担负起引导、渗透的工作。一股脑的填鸭式教学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效果,而要从学生入学开始,慢慢对学生进行引导,营造职业道德教育氛围,让学生意识到导游专业的意义、前景,对自己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职业人产生明确的概念。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在校园文化中引入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对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旅游企业、旅游行业的认识,增强对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最终实现学生的成功就业。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来实现这一共同目标,如:组织学生到旅游企业参观学习、邀请部分企业的主管或优秀员工到学校岗敬业方面的报告、学校聘用部分企业优秀员工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对学生的省级和国家级技能比赛提供专业性指导、企业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寒暑假见习机会等。

(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导游基础知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不仅要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要“中晓人和”。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通过博览群书,做“大杂家”。 我们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他们大都处于15―17岁这个年龄段,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只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大量知识,迅速成长起来。因此,除了上课中按照《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的要求扎实地给他们打好基础外,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上课过程采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教学PPT、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好地掌握知识。此外,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环节中的“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时间通过上网、去图书馆、阅览室等方式进行有任务式的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大知识面。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鉴于中职学校导游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的现状,教师要注意从各个方面加强训练,帮助学生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顾教学而忽视学生,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要注意以和蔼的态度、柔和的语气以及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摒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导游专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中要特别加强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可以直接采用导游考试中规定的经典导游词作为练习材料,让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模拟导游讲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提前熟悉考试材料及方式,减少恐惧感和紧张感,为将来的导游证考试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由于学生在听众面前容易紧张,面部表情僵硬,我们鼓励他们时利用“对镜练习法”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表情更自然,更具亲和力。针对部分学生的发音问题,“结对子”练习是一个经过检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通过学生的互相纠正,从而使语音更标准。

3.学生英语水平的培养

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导游专业中职生忽视了英语的学习,而后受到英语能力的限制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班主任及专业课老师,要更多地与科任英语老师进行交流,告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核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可以多采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英文电影、电视剧、报刊杂志等,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增加对西方国家风土人情的认识。

4.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针对中职学校导游专业学生人际关系能力欠缺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系统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理论及技巧指导。特别针对学生当下实际发生的问题,适时进行引导。

树立良好的班风,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如定期组织主题班会,成立兴趣小组,专业第二课堂、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帮助学生拓展人际交往的渠道,锻炼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实习期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实习指导老师和实习企业要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就发生的问题进行沟通、处理。注意一定要把处理的结果和理由通过小组会的形式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通过不断的总结,逐渐学会为人处世,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学生职业证书的培养

导游证是导游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证。导游证含金量高,考取难度大。同时,又因为学生导游证考试的准备时间和实习时间的重合,让学生应接不暇,望“证”兴叹。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材的选用方面,尽量与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内容接轨,让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更容易通过导游考试。导游考试的科目综合性比较强,内容涉及到历史、地理、宗教、建筑、法规等。中职的学生文化底子较差,对于他们来说内容很多而且琐碎,不容易掌握。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将导游考试真题、模拟题进行拆分,配合每个知识点进行练习,力求学生把逐一掌握,最后通过综合试卷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导游资格考试的口试是学生最惧怕的,往年口试的低通过率让他们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从容地面对。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口试的内容,如福建省的口试包括三个环节:导游讲解能力(导游词讲解)、导游规范服务能力、导游特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其次,提前准备口试内容。我校的做法是把口试的练习与《导游业务》这门课紧密结合。因为口试中的导游规范服务能力、导游特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均来自于《导游业务》一书。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更多地让学生回答问题,使他们适应答题的感觉。在导游讲解能力(导游词)的训练方面,在二年级时提前把导游资格考试要求的导游词布置下去,让学生充分准备。课堂上,结合演讲课安排学生轮流上台进行模拟讲解,让学生习惯人前演讲的感觉,消除紧张感。

在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学校要特别注意与学生保持沟通,做好心理辅导,及时通知导游证考试报名时间、最新资讯、考试时间等,并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准备。对于已经考取导游证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备考英文导游证,并提供相关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要把我们的学生真正培养成“适销对路”的导游人才,必须与用人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努力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企业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从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证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社会提供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娟,张俊杰.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7

[2] 李丽华.谈校企合作对外语导游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6期

[3] 匡丽虹.如何帮助在校生顺利考取导游证[J].现代教育教研杂志,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