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1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分析;儿童发展;可塑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73-02
一、问题提出
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无意识过程,旨在研究精神层次与人格结构等深层次的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儿童一般发展的特定阶段,如年龄段的差异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影响的关系及此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很重要,而精神分析理论又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从深层心理学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作用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会促进人的深层次精神方面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
在儿童教育的研究中,精神分析理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并且“儿童心理学不但要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或基本规律,而且要研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这些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1]要把握规律,应用相关理论。弗洛伊德做了儿童关于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儿童的梦很容易被认出是愿望的满足。这些梦均由生活中迫切的躯体需要,如饥、渴、的需要所引起,也就是说,它们是以作为对体内刺激的反应的形式而成为愿望的满足的。”[2]儿童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成长成型阶段且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孤独冷漠、逆反固执、郁郁寡欢、烦躁发怒、撒谎欺骗等,而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神经症的核心便是焦虑。都起源于被压抑的童年期精神创伤或心理冲突。”[3]为了避免这些,这一阶段有正确的理论作引导就显得非常紧迫。
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环境对儿童心态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婴儿自出生之日起,即开始以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对婴儿来说,围绕着他们的社会环境或社会情景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4]儿童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的变化,都会形成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品质,进而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要通过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积极因素作用于儿童的发展,使其形成利于自我成长的优势品质,所以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儿童扬长避短。
二、研究目的
为了准确把握精神分析法及其理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所起作用以及如何形成良好衔接关系而展开本研究课题。
在受西方多元文化价值影响下,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呈增多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的自我发展关系的相互影响发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开始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由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知识理论结构的发挥能影响发展功能的改善,与儿童的一生完整发展阶段相比,儿童初期的发展更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由于儿童初期可塑性强,把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因素作用于儿童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是衔接的着眼点。发挥角色作用和沟通,运用家庭结构中积极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会有巨大影响。“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5]家庭结构,家庭教育和精神分析理论的结合,从人格结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说来,本我,自我,超我对研究儿童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按照快乐原则,满足愿望的冲动,即“本我”在青少年期增加了,这些本能冲动向个体的“自我”和“超我”提出了直接的挑战[6]。
三、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假设的分析来确定精神分析理论和儿童的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有无关系或是关系如何。
1.理论依据及实施途径
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意识人格结构学说、人格发展阶段说、本能学说和焦虑说等。通过理论思辨和文献的方法假设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发展的状况有影响而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特征。
通过精神层次和释梦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决儿童的心理发展,基于家庭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使儿童获得更好的发展:给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快乐,使其克服消极心理。在儿童发展中期,其重要性在于儿童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掌握适度原则,使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得到应用,情感得到补偿。基本自理技能得以传授,让儿童自己做,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因。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使其合理化,以精神分析论为指导。加强情感沟通以及交往意识,使心理品质从消极向积极转化。
2.实际应用及相应对策
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关键时期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在儿童性格及内在品质上要根据他的可塑性而制定相应的策略,寻求适合的理论给予指导,并且在儿童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此理论会起到引导作用。调节儿童情绪也是比较好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斯皮茨认为,情绪在自我发展和超我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帮助儿童组织自己的行为和调节情绪本身。精神分析学家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儿童早期的情绪上。”[7]也就是说,寻求适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比如上面提到的情绪调节策略。由于儿童自身发展会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本能理论所要说明的恰恰是这些原因,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此理论对儿童的发展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基于儿童发展的客观基础上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教育。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精神分析理论是具有临床性质的,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是有一定的实际价值的。由于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家庭关系,他们也是从中学会与人相处而成为社会成员的。因此儿童的家庭教育,还有其学习适应性和环境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所影响,所以关于研究价值还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
1.理论价值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做此项研究有助于把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方面融合到儿童发展的理论指导中,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出了人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并指出潜意识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这对于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之中的各个因素都可以在方方面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作用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是重中之重。“儿童出于另一种动机才把他的体验转变成一种游戏。通过将这种体验当作一场游戏来重复,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他却因此取得了主动的地位。”[8]这样,儿童就获得了主动发展自我意识,对未来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要分析了解儿童发展的现有状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衡量儿童的发展认知水平,有目的的做出提高儿童身心发展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的方法,在此衔接中正确高效指导实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使其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实施学习行为,因而此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意义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即健康的心理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否则其他无从谈起;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而人类的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总之,精神分析理论细化的因素都可以在各个方面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及其教育的可行性,所以精神分析理论的各个因素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衔接问题就是关键。
五、结语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无意识过程,其中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又时时刻刻体现着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论支持,从动机上来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目的性;从人格来说,健全的人格是健康人的内在基础,人格的健康发展更能体现出儿童健康的心理因素;从社会化来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养成离不开社会化,而良好的外部环境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从态度上来讲,积极的态度是培养健康儿童的保证。通过以上的分析及整合,在儿童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根本。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儿童的发展阶段要适合身心发展特征。在发展期内,把握好关键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策略,适合性格及内在品质的可塑性发展。精神层次和人格结构也能给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使他们在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彭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127.
[3]马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认知本质[J].中国临床康复,2005,(4).
[4]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5.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3-274.
[6]雷雳,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6-0004-06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有关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这一问题的讨论不断见诸报端,现有研究从流动儿童与家长的关系、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学业成绩、城市融入等角度进行了研究。当然,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目前关于流动儿童心理的研究主要从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出发,从不同角度探讨和分析流动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周浩通过比较公办学校和打工者子弟学校城市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差异,建议了更适合流动儿童的就学途径[1];梁晓燕、章竞思从人格健康发展的角度,探讨影响城市流动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再如,其他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社交焦虑”;“有两成学生存在与孤独有关的事实,有一成多的学生有孤独的体验”;学生在“幸福与满足感”与“躯体外貌与属性”方面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消极的自我评价[3]。如果从孤独感来看,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得分远高于本地儿童;而且流动儿童学校的儿童所体会到的孤独感更为强烈[4]。虽然已有学者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流动儿童群体与其他流动群体一样,群体成员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迁入地居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内部替换性。因此,我们还需对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持续的关注。
因此,本文将利用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数据,描述性分析本次调查中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分析部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本次调查中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后比较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之间的差异,并对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从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角度提出建议。
(二)研究意义
通过该研究,掌握了解流动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为进一步解决流动儿童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建议;同时,加强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无论对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还是对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工具
调查中用到的与本研究相关的量表包括两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5]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6]。这两个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5,分半信度为0.88,CFI=0.97;《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Cronbach a系数为0.9007,分半信度为0.91,CFI=0.928。
(二)数据采集
自2011年7月以来,作者在甘肃省开展了甘肃省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调查涉及流动儿童集中的初中、小学;城乡接合部初中、小学;城区初中、小学;民办中小学等四类学校。
1. 抽样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流动儿童就学的整体状况,在甘肃省14个市州的87个市县区根据流动儿童的分布,确定了抽样学校和抽样数量。
2. 调查过程
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主要是中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量表的填答。考虑到儿童的理解水平,学生问卷的小学部分年龄范围为四至六年级,研究人员在问卷发完后,给小学生们念题,但不作任何解释和暗示,以避免学生被诱导而无法表达他们的真实意愿;初中问卷由班主任在班会时间统一发放,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指导语并按要求填答问卷。
3. 问卷发放和回收统计
向抽样流动儿童发放《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850份,回收有效量表817份,有效率为96.12%;向抽样流动儿童发放《初中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量表681份,有效率为97.29%。为了比较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在向流动儿童发放评定量表的同时,又在同一城区向数量基本相等的非流动人口小学生,发放了《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7份,有效率为89.57%;向非流动人口初中生发放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8份,有效率为89.71%,作为对照组。
三、调查结果
由于省内义务教育学校大多是初中和小W分开的,因此为方便起见,调查结果将按小学和初中两个方面分别呈现,最后对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
(一)小学流动儿童调查结果
1. 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在自信水平上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状态、人格特质、认知水平、社交方式、外在表现、习惯表现和应付方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在这个维度上的表现越不好,在这几个维度中,被试的自信水平最低。
2. 小学流动人口心理状况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上述分析只能了解小学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没有更具体的比较,还不足以了解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从学校类型、地域、年级、生源地、是否农民工、性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性别、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1)性别差异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5.30,p
(2)年级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6.31,p
3. 小学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在情感状态维度,流动儿童小学生和非流动儿童小学生有显著差异,从均值和标准差比较看,在情感状态维度流动儿童小学生的均值高于非流动儿童小学生,说明流动儿童小学生的情感状态问题比非流动儿童较为严重。
从流动儿童小学生在情感状态维度中的10个题项的百分比可以看出,他们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一人独处时恐慌害怕”,占47.0%;其次是“不敢独自出家门 ”,占27.4%;第三是“遇到一点小事也担忧”,占24.1%;第四是“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占22.03%。而“害怕上学,多方逃避”的流动儿童小学生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从这点看,流动儿童小学生从其内心讲还是想上学的并非从小就厌学。
(二)初中流动儿童调查结果统计
1. 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4可以看出,被试在10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依次为:强迫因子、情绪不稳定因子、学习压力感因子、焦虑因子、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因子、适应不良因子、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抑郁因子、心理不平衡因子。从每个因子得分的平均分可以看出,被试的心理比较健康,但存在着一定的强迫倾向和情绪不稳定倾向。
2. 初中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同样,上述分析只能了解初中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没有更具体的比较,还不足以了解详细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从学校类型、地域、年级、生源地、是否农民工、性别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学校类型、性别以及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具体如下。
(1)不同类型学校在整个量表以及每个因子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8.12,p
首先,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学习适应不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等因子上,民办中小学(既有小学部分又有中学部分)的初中流动儿童有更高的得分,且有显著差异(p
其次,从强迫因子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强迫因子上的差异显著,F=2.66,p
再次,从情绪不稳定因子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情绪不稳定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5,p
最后,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在适应不良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5.52,p
(2)不同年级学生在整个量表得分上的差异比较
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在整个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F=7.46,p
3. 初中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初中生和非流动儿童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的学习压力维度有显著性差异,流动儿童初中生的均值和标准差都低于非流动儿童初中生,说明非流动儿童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流动儿童初中生更大。那么,具体是哪几个方面造成了非流动儿童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变大呢?为了进一步寻找差异,对学习压力维度的各题项再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非流动儿童在“我讨厌做作业”“我讨厌上学”和“我讨厌考试”三个方面比流动儿童初中生更为突出,流动儿童在学习方面没有非流动儿童压力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非流动儿童更加期望在学业成绩上有很大进步,以便将来上好大学,而流动儿童的这种愿望则弱一些,换句话说,“只想学点知识,有一口饭吃”的学生多一些。
四、结论及讨论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对于小学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差于非流动儿童,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状态维度,同时小学流动儿童的自信水平、情感状态和人格特质这三个维度得分要比其他维度更高。这说明,小学流动儿童表现出自信不足、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较多。进一步来看,表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男生;六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其他年级。
对于初中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同样差于非流动儿童,差异主要体现在强迫因子和情绪不稳定因子。这说明,初中流动儿童有更多的强迫倾向以及情绪不稳定问题。进一步来看,表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民办学校的初中流动儿童有更多的问题;初中一年级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二、三年级。
(二)分析与讨论
对于上述结果,由于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与儿童发展不同时期的身心状况以及学业压力有关,此处不再赘述。笔者主要就流动儿童的自信水平与情绪不稳定、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之间的差异、民办学校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 流动儿童自信与情绪不稳定
流动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他们常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自己不如城市的孩子聪明、有钱、好看;也不如城里的孩子学习好;他们低人一等,这些负面评价同时也会引发更多的情绪问题。尽管这一问题也与亲子互动、教养方式等也有很重要的关系[7],但对于流动儿童来讲,其根源更多地要归结为社会不公的影响。流动儿童能够感受得到他们父母在城里所受的不公待遇,能够感受到部分同学、教师对他们的歧视,甚至于同为流动儿童的孩子的歧视[8]。因此,父母的关怀在此不足以改善孩子们的自卑与消极情绪,更需要的是全社会对于流动儿童的关注,尤其是作为直接和孩子们打交道的教师,如何公平对待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如何引导其他儿童平等对待流动儿童,如何针对流动儿童进行引导,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2. 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的差异
在此次调查中,很不幸但也可以预料地还是看到了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近年来为了促进流动儿童的受教育公平,国家做了很多努力:从户籍制度的改革到入学和升学制度方面各种身份限制[9]以及不合理收费[10]的取消,实现了儿童受教育权的平等;再进一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机制上,从流动儿童和城市学生的混合编班[11]到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的制定、从规范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标准到各种帮扶救助的开展,增强了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和城市融合[12]。然而,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孩子们身在城市,心却很难融入。“三位一体”[13]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操作、城市教师观念如何转变、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如何开展[14-15]、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如何改善?这些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 民办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外,还发现了不同类型学校的差异很值得重视,本次调查的学校类型包括城乡结合部学校、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城区学校、民办学校,差异却显示在民办学校上。假如差异显示在城区学校或农民工子女集中学校,我们很容易理解为流动儿童感受到更多或较少的不平等对待,但民办流动儿童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一个方面体现出许多民办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薄弱和忽视,没有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同时多数民办学校也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整体上低于公办学校的问题,特别是对流动儿童的辅导和管理显得不够深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民办学校流动儿童心理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公办类型的学校。
(三)对策与建议
1. 加大投入、营造环境,科学建立流动儿童就学和生活的救助机制
根据国家有关流动儿童就学的政策,不再收取借读费,学校的教育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城区教育部门和学校经费支出压力增大,特别是城市学校外来流动儿童逐年增加,筹措办学经费的困难越来越大、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研究人员在走访每所学校时都有似的反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和省级政府应建立流动儿童教育专项资金,对接受流动儿童就学的学校给予专项补助,其结构应考虑征地费、建设费、教材费、课桌费、电教费、教师人员经费等总和所需;
(2)地(市)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改善接收流动儿童入学数较多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3)在确保办学经费落实的前提下,要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扶持贫困流动儿童就学的“绿色通道”,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机制保障上切实减轻流动儿童就学负担。
2. 提高认识、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流动儿童的经济条件、住房条件较差,因此他们的心理更加敏感和脆弱。特别是流动儿童在语言、生活习惯、日常消费、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与城区学生有较大的差别,有的甚至被城里学生讥笑和孤立。为了使流动儿童尽快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学习,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全体学科教师要更加认真负责地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帮助流动儿童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并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城市新环境,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爱。
3. 强化培训、整合资源,全面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目前,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千差万别,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根本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对这些学校的校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人员、班主任(共青团和少先队辅导员)、骨干教师和全体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方法以及各种心理辅导和咨询技巧的专门培训是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当务之急。从长远来说,这些培训必须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通过专门化培训,普遍提高他们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并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将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流动儿童常规管理和教学当中。
4. 积极动员、形成合力,协调统筹家校两大衔接互通资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美国学者詹母斯・科尔曼研究发现,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比学校环境更为重要。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与流动儿童家长的沟通,各学校应把开办流动儿童家长学校作为一项长远计划,形成制度。通过家长学校和家校联系制度,切实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家庭辅导和教育能力,做到家校互通信息、无缝对接,切实为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和指导,让广大家长和监护人切实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流动儿童身心发展建立坚实的教育资源保障。
[基金项目]甘肃省2011年度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及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6(1);48-54.
[2]梁晓燕,章竞思.流动人口子女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58-59.
[3]胡进.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教育科学研究,2002,11(5): 52-53.
[4]肖娟.武汉市洪山区民工子女自卑心理调查报告[R].中国乡村研究,2006.
[5]张雅明,王永丽,曾盼盼等.《小学心理健康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78-280
[6]王极盛,李焰,赫尔实.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15-20.
[7]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54-59.
[8]周皓.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与发展―基于“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0 ,34(2):66-75.
[9]孙红玲.浅论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 ,17(1):4-6.
[10]继权.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保障―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44(3):2-11.
[11]贺慧.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受损问题探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11):1-4.
[12]沈百福.关于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 (9):14-16.
[13]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 ,6:27-31.
[14]周皓,荣珊.我国流动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11(3):94-103.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落实,也跟随社会发展的潮流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农业为主转化为社会经济结构为主体的时代潮流。我镇外出打工人员的数量逐年提高,大批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拥入到务工行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增多,新的问题――留守儿童随之突出,留守儿童已成为我镇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种脱离亲情的特殊环境氛围之中,缺少第一监护人父母的体贴、呵护及教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涌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呈现焦虑、烦躁、悲观等系列消极的情绪感,使其对学习失去进取心等心理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我镇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一)亲情脱离
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爱、呵护及监督,使他们经常感觉有一种情感欠缺的现状,使其该学到的知识而学不到,该拥有的亲情关系却无法享受。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学习的机会受到限制,得不到父母的督促,久而久之就形成焦虑、悲观、消极的情绪感,失去对学习的进取心。看来家庭亲情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缺失
根据问卷抽查,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厌学的较严重,并且成绩较差。造成的原因是长时间父母分离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疏导。然而学校是育人之地的处所,可见也是留守儿童的教育主体,理应承担起全面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念。
(三)村委会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欠缺
据调查,多数村级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他监护人父母的私事,他们背井离乡打工到外地,必须得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妥善的安排处理好。这种不良意识的存在,从各级部门来看,则是提倡农民打工,提高当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实施一些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将产生的问题却掌握甚少,更提不起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应重视家长教育辅导,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通过言语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首位的。虽外出务工,但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务工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或发邮件等方式经常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情况,掌握关心子女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也经常与所任学生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在校情况和学校发展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和子女沟通时,既可采用鼓励,也可以批评等方式来教育监督他们,但具体方法的使用特别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家长应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尽全力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还能感受到父母虽在异地,但父母的爱经常伴随着自己健康成长。
其次,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教育。现代化社会日益紧张和繁忙,给我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了心理压抑感。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导致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们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学校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师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应用科学的知识来调整自己心态是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健康心理状态。把学生视为自己的朋友,常主动靠近他们,抽出更多的时间与他们谈心联系,对他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素养的需求给予关注。使学生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乐意与教师交流,将心中的苦恼和悲伤对老师说说。平时要多创造一些愉快的专职的场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
再次,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功能。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他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生的视野较广阔,也有更大的抱负,但是由于自己各方面的发育均未成熟,接触事物又较广泛,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教师和家长应及时引导,对学生采取有效的调整方法来清除他们的不良的心理影响。在引导教育时,教师帮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别人行,我也行”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增强自我改变现实的信心。总之,首先应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让他能够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不足,克服自卑、疑虑的不良心理。其次要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最后,要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因子分析 受教育状况 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受教育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而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容易导致亲情饥渴,学习受到影响。我们想通过这次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同时希望有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
二、Logit模型
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f(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监护人文化程度、监护人经济条件、家中子女数量),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联系父母频率、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辅导状况),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家庭监管力度、学校教育力度))。
因变量为二分变量,设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好为事件A,假定事件A发生的概率符合Logit模型:
Pi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好的概率,(1-Pi)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不好的概率,Pi/(1—Pi)为机会概率比。由于Pi是未知数不能事先观察到,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模型可以得出各因素对机会概率比影响的显著程度,预测出Pi的值。各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使用SPSS软件对logit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见表2。Cox & SnellR2=0.423,NagelkerkeR2=0.599,-2倍对数似然函数值为13.451较小,拟合优度较高,模型评估效果理想。
比较回归系数的大小,发现有显著作用的自变量按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联系父母频率X4、家中子女数量X3、监护人文化程度X1、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X6、学习成绩X8。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选取监护人文化程度、监护人经济条件、家中子女数量三个因素,监护人文化程度、家中子女数量对留守儿童生活状况的影响都较显著。X1回归系数为2.272,呈正相关影响,X3回归系数为-2.379,呈负相关影响,家中子女数量越多,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越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反映了监护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综合实力,直接影响受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心理状况选取联系父母频率、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三个因素,由回归结果可看出,若取α=0.05,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的Sig.=0.087大于0.05,接受原假设,与父母感情亲疏程度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影响不大,回归系数为负与事实不符,应舍去。联系父母频率、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较显著。X4回归系数为4.364,X6回归系数为1.808,呈正相关影响,联系父母频率越高,身边人对其影响程度越大,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越好。
三、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要时常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子女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让子女感受到亲情温暖。代养人及时转变育儿观念,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
(二)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进行针对性教育管理
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讲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引导留守儿童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经常严格地解剖自己,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提高学习自觉性。
(三)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及相关就业和教育体制,开放公办学校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宏观指导管理,地方政府深入农村、学校、家庭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调研,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找出问题成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巧兰.四川资中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J].卫生研究.2011,(7).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 心理引导;
通过研究显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几率比城市儿童要大得多。很多的留守儿童都因管束、陪伴的缺乏, 表现出了一定的过于内向、自闭倾向、孤僻甚至是自私冷漠等现象。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上, 最重要的教育者就是班主任, 班主任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儿童一样, 都需要在成长的阶段有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但是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并不能拥有实际意义上完整的家庭。留守儿童本身就处在不经世事的年龄, 缺少了父母的管束, 生活和学习都得不到照料, 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比如, 有的留守儿童会为了排除孤独感, 进行拉帮结派的活动, 但办事莽撞, 很容易意气用事。有的留守儿童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 受到了更多的溺爱, 会更加自私, 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缺少正确的性教育, 就会带来情感上的早熟, 甚至有的留守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时被人侵犯不敢发声, 最后心里抑郁。这些都是常见的现象的一部分。
二、班主任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
班主任在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上需要进行引导, 但最重要的还是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诊治”。留守儿童的身边, 接触最多的就是除了父母之外的监护人和班主任。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引导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留守儿童的年龄都不大, 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都处在很微妙的阶段。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能够引导留守儿童说出心里话, 并让留守儿童学会用正常的方式消除掉内心的寂寞感和不安全感, 带领留守儿童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不在人生道路刚启程的地方犯下错误, 也让留守儿童的心理能够健康地成长, 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三、班主任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策略
(一)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模式
班主任通常要一个人面对很多的学生, 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有时候很难都记得住。这就需要班主任建立一定的留守儿童档案管理模式, 把每个留守儿童的主要信息和监护人的准确联系方式都登记下来。主要信息可以包括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父母工作和其他家庭状况等相关信息。而监护人主要就是指学生的父亲母亲。档案的建立有助于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联系, 从而能够把留守儿童的最近情况和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
(二) 教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知识
首先, 班主任要让留守儿童明白, 自己不是被抛弃的孩子, 而是因为某些现实因素不得不和父母分开居住。这有助于加强留守儿童对自身自信心的培养, 也能让留守儿童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很多留守儿童会存在心理自卑的现象, 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长处和优势,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不知道如何解决, 一旦出现某些失败, 就会更加自卑, 难以树立自信心。长此以往会变得胆小怯懦。班主任应该让留守儿童能够正确认识人生中出现的不如意、不成功和不满足, 学会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立刻选择逃避或意志消沉, 而是积极面对一切出现的问题, 正视不足和失败, 把沮丧转变成自信心, 立志不被困难击败。想要进行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就要让留守儿童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其次, 班主任要想向留守儿童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防止他们迷失自身行为。亲情的残缺不仅带来情感上的缺失, 也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失, 更严重的就是造成人格上的缺陷。一些家长平时忙于赚钱, 会不太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有时还会因为内疚的心理, 在经济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定的“补偿”, 对金钱不进行约束, 放任孩子成长, 这也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更加自私蛮横、将自己看作世界中心。留守儿童缺少了来自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对世界的理解通常也只是靠自己不断摸索, 很容易对世界有着不正确甚至是偏激的认识。班主任需要对这样的留守儿童进行引导式教育, 向他们传递正确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让他们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和身边的人沟通和交流。
最后, 班主任要让留守儿童学会保护自己。从生理方面来讲, 我国是一个思想比较传统的民族, 很多家长和学校都对儿童的性教育避而不谈,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其年龄应该了解的性知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不了解, 就会被身边的邪恶之人诱骗发生性关系, 甚至有的留守儿童长期被他人侮辱。班主任应该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性知识普及, 让他们知道什么人不能轻易相信, 什么情况下要马上逃走, 身体的什么部位不能被别人触碰, 这能够对留守儿童尤其是年龄不大的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保护。从心理方面讲, 留守儿童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善待自己。现在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 留守儿童的社会经验几乎等同于零, 他们面对良莠不齐的社会环境, 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有时候他们会陷入低迷的情绪中。班主任需要让留守儿童懂得:保护自己, 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善待自己。不要过多的追逐不切实际的东西, 不要过多的责怪本不是自己犯下的错误, 不要常常纠结于让自己情绪低落的事情, 要让他们领悟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处, 让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开导自己, 做自己的“医生”。
(三) 开展留守儿童互助活动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就是陪伴, 所以班主任可以从陪伴方面入手, 让留守儿童能够互相帮助, 结成固定的伙伴关系。留守儿童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互相帮助, 在课余时间一起学习、一起进行课外活动。编成小组的两个留守儿童如果发现伙伴遇到某些难题, 要立刻伸出援手, 要认真关注伙伴的情况, 每一周或每两周和班主任进行一次简单的总结。教师在经过汇报情况的汇总之后, 单独一对一的找部分留守儿童进行沟通, 指出其身上的不足之处, 对其表现优秀的地方进行表扬, 让留守儿童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为人处世方式, 也使留守儿童能够在互帮互助中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学会为伙伴付出、学会结交朋友并正确的处理人际关系, 共同成长与进步。与此同时, 学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一定的关爱, 能够有效的排除自身的孤独感。
(四) 提供宣泄的平台
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潜藏性的问题, 不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观察很难发现。班主任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说心里话的平台, 比如让留守儿童写“真话日记”, 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 把所有的疑惑、不安都宣泄出来。随后教师根据留守儿童写出来的内容, 针对性的进行心理问题的开解。不仅让学生能够抒发压抑的情绪, 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深入了解。
四、结束语
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 这一直是社会与教育界持续关注的问题,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 一定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 让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都能解决问题, 像正常的儿童一样, 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霞桃.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