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1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社科部,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为了了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本研究运用纸质版UPI对我院2014级480名高职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显示:第一类问题学生58人,占总数的12.95%;第二类问题学生72人,占总数的16.07%;男生与女生差异不显著;城市与农村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在城市户籍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在农村户籍学生中,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由此得出结论:我院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需重点关注第一类问题学生,加强对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辅导,加强对学生注意力、耐心、决断力、自信心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UPI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55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20—02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张小丽(1986— ),女,河南新乡人。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社科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的加大,高职学校的学生规模越来越大,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了关注。为了确切了解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本文对高职生的UPI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针对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2014级学生,发放纸质问卷480份,回收448份,回收率为93.3%,其中男生180人,女生268人。

(二)研究工具

1.人口统计学问卷

该部分包括性别、住址、是否独生子女、民族四个方面。

2.UPI问卷

选择以大学新生作为主要对象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1]其使用简便,便于团体施测,筛选有效性高,适合新生入学后作为心理健康调查使用。该问卷共有60道题,其中4道测伪题不计入总分,每题1分,UPI最高分56分,最低分0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问题越严重。本研究运用UPI纸质版,采用集中测评的方式进行测评。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多因素方差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总体分布情况

在实测的448人中,有58人心理健康状况很差,属于第一类重点关注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2.95%;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严重的学生有72个,占总人数的16.07%,属于第二类重点关注的对象;剩余318人,占总数的70.98%,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属于第三类非重点关注的对象。三类学生的分布情况见表1。

(二)三类典型因子的分布情况

在56种阳性因子中,比较常见、典型的因子是轻生、失眠以及自卑。其中,有失眠因子的学生达到62人,占总人数的13.8%;有自卑因子的学生达到68人,占总人数的15.1%;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人数为23人,占总数的5.1%。希望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及时做好防范工作,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具体分布情况见表2。

(三)五个主要因子的情况分析

根据分析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为思想不集中(217,48.3%)、总注意周围的人(210,46.8%)、缺乏耐性(206,45.9%)、缺乏决断能力(195,43.4%)、在乎别人的视线(181,40.3%)。

(四)人口变量的影响

本研究将性别、籍贯、是否为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性别、籍贯、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主效应不显著,而籍贯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户籍为城市的学生中,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差异不显著;而户籍为农村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差,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具体结果见表3。

四、讨论

(一)高职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测验筛选出我院第一类学生58人,占总数的12.95%,与国内平均水平(10%~20%)相持平,[2]表明高职新生总体心理状况良好,但也存在思想不集中、缺乏耐性、缺乏自信心、担心未来等问题,这与高职生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部分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担心,对这部分学生需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疏导。

高职生经历高考后,突然失去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生活非常迷茫;此外,部分高职生读高职并非自己所愿,更多的是被迫无奈,从而产生了失眠、自卑等现象,应该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积极的关注,破除高考定终身的理念,使其树立正确的大学观、成功观,培养其对未来的信心。

(二)不同来源、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农村户籍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从学生来源来看,与张运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首先,与研究取样数量有关;其次,本校很多高职生的家庭都位于郑州市的城中村,户籍虽为农村,但由于拆迁等因素,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不会出现自卑等心理。

第二,从性别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不显著,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这与我院的专业有关。虽然传统上认为女生在性格、就业等方面与男生相比处于劣势,但我院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是财经类专业,在财经类专业中女生成绩占优势,弥补了性别的劣势。

第三,家庭来源与是否为独生子女存在交互作用,城市家庭中是否为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而农村家庭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要差,这与安莉娟、李惠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4][5]在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较高,对于孩子的教育更科学,因此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家庭则相反,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上大学后需要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差;此外,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隔代抚养的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鼓励其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普查,为我院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根据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地开展跟踪、关注、辅导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王建中.大学生人格问卷UPI[Z].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3.

[2]姜伏莲.地方高校生UPI调查结果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

[3]张运生.1496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12).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2

近年来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颇受人们关注。有报道成年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失眠者差,伴有较多心身症状[1~2]。老年人失眠发生率高于中青年人,但国内未见有关老年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报道,为此我们对老年失眠患者进行了问卷式心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调查对象均为我院干部病房住院患者。其中老年失眠组:60例, 男58 例, 女 2 例, 平均年龄74.9( 61~80)岁。老年非失眠组:40例, 男 39例, 女 1 例, 平均年龄73.6( 61~78)岁。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病种及病程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入睡困难与睡眠维持困难,或睡眠质量差,且每周至少出现3次,持续1个月以上,为睡眠不足所困,表现出过分担心这种睡眠不足的后果,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3]。剔除躯体疾病、精神疾病以及酒精、咖啡或药物引起的继发性失眠。

12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0~4分的5级评分方法计分,比较两组病例SCL90总分及因子分的差异。在90个项目中出现一个或一个以上项目≥3分者视为阳性症状患者,比较两组病例的阳性症状发生率[4~5]。

2结果

老年失眠组阳性症状人数发生率73.3%,高于老年非失眠组阳性症状发生率7.5%(P

3分析与讨论

国内报道成年失眠患者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睡眠者,显示失眠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伴有较多的心身症状[1~2]。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失眠组与成年失眠心理健康状况改变基本一致,SCL90总分、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精神病性因子等得分高于老年非失眠组(P0.05),与上述文献有所差异,其原因有待于扩大样本作进一步研究。

老年失眠患者躯体化障碍明显,部分老年患者反复诉述有关躯体不适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坚持认为自己的疾病是躯体性的,希望得到周围人的重视和照顾,往往在医患之间产生矛盾、分歧。此类患者虽对躯体症状采用了各种针对性治疗,往往不能获得明显效果,有时因治疗药物带来的副反应而使病情加重。

老年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明显,失眠往往与多病共存,更易伴发焦虑、抑郁,担心成为家庭的累赘,甚至出现消极厌世行为。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并存,焦虑和抑郁相伴随,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可使病情迁延不愈。本组老年失眠组阳性症状发生率73.3%,高于老年非失眠组7.5%(P

参考文献

[1]潘集阳,赵耕源,麦慈任,等.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4):240.

[2]贺旭,洪军,林建华,等.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J].广东医学,2002,23(11):1174.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88.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3

【关键词】scl-90;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显著差异

一、前言

高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学业成绩低,家庭环境及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我们教育者关注。近年来国家关于大学贫困生的一些奖助学等政策,对减轻其经济压力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远远未能解决其“心理贫困”问题。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当前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二、对象和方法

1.对象。本研究选取邢台市两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贫困生选自学院困难生信息库,而非贫困生则是对学院的非贫困生整体进行随机抽样获取的。选取的对象兼顾性别、专业以及来源地等方面的平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全部有效。其中贫困生为200名,非贫困生为300。贫困生中男生120人,女生80人,城市85人,农村115人。

2.方法。本次采用scl-90的问卷调查,本问卷全名叫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SCL-90内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较能准确评估病人自觉症状特点,且有较好的效度,是应用最广的自评量表之一。量表共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

统一发放SCL-90问卷,告知被试统一的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收回问卷600份,最终有效问卷600份。采用spss13.0软件对抽取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统计方法有百分比统计、差异检验等。

三、调查的结果说明

表一: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各因子对照检验

(注:*P

从表一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要弱于非贫困生,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及其它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尤其在人际关系和其它(睡眠和饮食方面)因子上得分最显著。

总之,通过此研究给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以参考和启示,学校对于贫困生在给予经济帮助的同时也要兼顾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让其身心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4

关键词:初中;新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5-01

近年来,频发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让我们意识到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轻龄化倾向。日益增强的生存压力使得很多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也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实践和研究已经证实,未能恰当处理的学生心理危机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初中新生来说,通过系统完善的干预策略恰当地化解心理危机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适应环境、保证学生学业质量、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帮助初中新生度过心理危机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初中新生心理危机及其表现

1、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学家Caplan认为,当一个人面对问题时,他先前处理I司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景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就是心理危机。III心理危机包括三个基本的部分,即(1)危机事件的发生;(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失衡。㈦初中新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敏感期,相对于生理的飞速成长变化,心理的发展相对滞后。面对生活环境、社交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的突然变化,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或者情绪。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如果危机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很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平衡,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甚至会长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的表现。由于初中新生心理危机是特定时间环境变化引起的应激反应,因此初中新生心理危机特点相对清晰。(1)紧张焦虑。心理危机对学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情绪方面。不少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容易紧张和焦虑,恐惧生活中出现的新人新事,甚至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对学生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过受的紧张和焦虑容易引发主体对外界的怀疑和敌对以及对自己的不信任,表现在学生行为中则容易发展为易怒、暴躁或者沮丧、麻木两种倾向。调查了解的信息表明,许多初中新生表现出来的非常态攻击以及选择性逃避行为都与紧张、焦虑引发的心理危机相关。(2)失眠、困乏、食欲下降。心理危机对个体生理方面影响主要表现为身体状态的非常态变化。不少学生入学短期内表现出心跳加快,失眠、困乏,噩梦、易受惊吓,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等生理不适症状,个别学生会出现头晕、胸痛、感觉呼吸困难或者其他种类心理性疼痛。特别是学生入学第一个月的适应期内,以上特点表现较为突出。(3)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在对不少家长的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不少学生在人学初期出现学习困难或者学习状态不理想。在现实小学到初中相对平稳的知识过渡背景下,心理危机成为引发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4)非常态行为改变。心理危机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非常态行为改变。学生的行为特点是随着身心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变化的,但是短时间内非常态的行为改变有悖于行为发展的规律。不少学生在入学初期容易出现选择性逃避行为以及非常态攻击,表现为沉默寡言、刻意逃避、逆反以及易发冲突等。

二、初中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1、培养挑战精神。树立自信的良好心理品质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他们对初中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学习内容的增多,再加上来自同学、教师、家长等方面的压力.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原有的自信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正确接受挑战,树立信心,教师要注重把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作为心理健康课的起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诚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消除心理障碍,减轻压力,接受挑战,树立自信。

2、培养合作、交往、悦纳意识,做负责任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认可别人的重要性和作用。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再加上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独特的身心特点,极易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偏差。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善于与人相处,教师要选择一些适宜的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正确理解与他人交往的原则。如在“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吗?”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析个人在家庭、学校、班级及与他人相处时的责任。就像拔河一样,如果大家都在努力,而有人却应付了事.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两个同学闹矛盾,把过错都推向对方,一味指责对方,他们也是不负责任的人。

3、优化心理环境,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与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有关,在集体中。个体受制于整体,而整体的心理环境又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教师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在一个宽松和谐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愉快、轻松地享受生活、接受知识。都能真诚自然地表露情感,自如地进行人际交往,这种氛围对那些自卑、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会有很好的影响。

三、结语

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学生自信、自省、自我调节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 吴汉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432―433.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5

关键词:无症;心理健康;相关因素;不育症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等,不育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已成为一项全世界的常见疾病。而无症是不育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约占不育症的10%,无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2-3]。由于社会、家庭、文化方面的压力,无症病人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负性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对病人的身心造成负性的影响。因此,及时发现无症病人不良的心理情绪,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促使无症病人平衡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显得迫切而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对无症病人进行心理状况的调查,为今后不育症病人的心理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4年—2015年在南京鼓楼医院泌尿男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无症,经穿刺活检确诊病人200例。所有病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年龄29.35岁±5.06岁,26岁~30岁比例较高;来源地农村较多于城市;学历层次分布以中等学历层次较多,专科以上学历不到30%;独生子女占26%。

1.2研究工具

1.2.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共有90个项目,采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本研究使用前9个因子)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反映有无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采用5级评分法,0分为没有,1分为很轻,2分为中等,3分为偏重,4分为严重,0分以上为阳性项目,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因子分越高其症状越严重[4]。1.2.2病人基本信息表该表为自制量表,用以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学历、来源地、生育史、夫妻感情、父母的要求、对疾病的了解等。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以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测试前每位研究对象填写自制的病人基本信息表,以揭示无症的发病人群特点。本测试采用个体施测法,实施正式测试前,笔者对主试(调查护士)进行培训,明确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由主试(调查护士)发放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11份,回收问卷211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其中SCL-90量表用电脑软件进行测算,与“病人基本信息表”汇总整理成Excel表,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与常模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筛选,采用调整后的R2对模型拟合度进行评价。

2结果

2.1无症病人的SCL-90得分及阳性症状情况(见表1、表2)

2.2无症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对各种不良情绪的判别因子进行分析,对诊断以患有“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病人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以“强迫”和“敌对”因子最为突出,结果见表3、表4.

3讨论

3.1心理因素和不孕不育之间有密切联系

心理因素与不孕不育两者间存在互动性的循环促进和制约机制。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病人极易发生心理失衡等不良现象,尤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病人情感波动幅度最大;另一方面,消极或者乐观开朗的心理反应,会抑制或促进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孕不育不仅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对夫妻双方及其婚姻、家庭、社会关系也造成一定影响[6]。无症病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不能生育,承受着来自自己、配偶以及家庭的压力,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负面的心理因素又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及早发现无症病人的心理问题并对症治疗很有必要。

3.2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且日益复杂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症病人SCL-90总分为1.57分±0.40分,高于全国常模,表明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常人,且阳性症状病人的比例远高于阴性症状病人,可见无症病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远大于常人。对于此类病人的护理不能仅关注躯体上的护理,更应注重心理上的护理。针对其高发的焦虑、抑郁、恐怖的情绪进行相应的护理,如术前的心理疏导、后续治疗的讲解,甚至可以运用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对病人进行放松和疏导。之前的一些针对不孕不育人群的心理研究认为此类人群的心理问题主要以焦虑、抑郁居多[7-9],因此针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也偏向于环境焦虑、抑郁的情绪。但本次研究选择的量表对心理健康的覆盖面较广,本研究发现无症病人在9个因子中强迫因子的阳性症状率最高,其次为敌对,而偏执、敏感、焦虑也是高发的阳性症状。这可能与病人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对压力的自我防御有关。随着心理压力源的增加和心理负荷的加重,无症人群的不良心理症状开始复杂化,如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乏力、失眠、心悸等);在长期的焦虑、抑郁的心理负重感的重压下,病人会出现意外感、否认、忧虑、沮丧、强迫、恐惧、偏执、疑病症等的人格特征[10];其次压力和负性的情绪导致他们对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兴趣降低,与社会的接触发生障碍,人际关系紧张或淡漠,自尊心下降,挫折感、孤独感、负罪感增加等,不同的病人可能侧重于上述一种或几种心理情绪反应[11]。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导致病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3.3影响无症病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

不孕症妇女的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6.19%,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4.7%[4]。而男性不育病人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4,12],且大约20%的男性不育病人需要心理咨询[4]。可见不孕不育人群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不在少数。而无症病人中绝大部分是非梗阻性无症,此类病人即意味着生殖学上的不能生育,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相对更重。本研究显示,近90%的病人父母要求一定要孩子,并有一半以上的家庭表示求子心切,已不能再等;大部分病人目前夫妻关系和睦,但近一半以上对以后的婚姻没有信心;并且病人对手术及手术检查的结果都存在担忧。这些主观上的因素都造成病人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原因。本研究将SCL-90的9个因子与列出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由结果可以看出,来源地为农村的病人“阳性症状”的几率高,此结果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农村的社会环境比较单纯,居民的抗压能力也就相对较低;低学历病人“阳性症状”的几率高,即高学历是不育症病人出现不良心理情绪的“保护因子”,可能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个体在思想、行为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客观的看法,能以从容的态度对待生活,其次学历与经济收入也是相关联的,而经济情况也与心理健康相关[13];父母坚决要求子女有下一代的病人患“阳性症状”的几率高,受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的推广使许多男子成为家庭独子,这些来自家庭、父母长辈的压力和不能生育导致的夫妻感情不和等,都会造成病人的心理负担。

4小结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6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肺癌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为决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8例老年肺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肺癌患者的SCL90除敌对和偏执排他各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组。老年肺癌患者EPQ的P、E、N值与常模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常模。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中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点,在治疗决策中要给予关注。

【关键词】 肺癌;心理健康;人格;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研究业已证实肺癌也是一种身心疾病,个性、行为特征和精神心理因素与肺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本研究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和工具,对78例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调查,以了解肺癌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有心理问题的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和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78例调查对象为我科2007年10月~2008年10月住院患者,年龄70~83〔平均(74±8.2)〕岁。其中男性43例,女性35例。纳入标准:①首次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②尚未进行放、化疗或手术治疗,③活动状态Karnofsky评分(KPS)≥60分,④预期生存期≥6个月,⑤自愿接受各种个性和行为量表调查测试。病例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②出现脑转移者,③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④有严重智力或认知障碍患者,⑤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者,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1.2 问卷及量表

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2〕。②艾森克个性问卷(EPQ)〔2〕。对癌症患者行测试。EPQ共88题反映个性问题,分别计算出内外倾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及掩饰(L)4个维度粗分,将4个维度的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③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3〕,标准分≥50分为异常。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3〕,标准分≥50分为异常。

1.3 方法

向被测患者发放问卷,给予指导语,患者在情绪稳定的情下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答卷,填表困难者医务人员向其逐条说明后代填,并收回。所得数据与国内常模组进行对比〔2〕。

1.4 统计学方法

EPQ测验数据以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SDS、SAS的测验数据进行百分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老年肺癌患者组同常模SCL90得分比较

老年肺癌患者组的总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常模(P<0.01),人际关系得分低于常模(P<0.05),敌对和偏执同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老年肺癌患者SCL90测试和常模比较(略)

2.2 EPQ测验结果

将癌症病人EPQ4个维度的粗分与常模进行比较,发现癌症患者P、E、N粗分与常模值差异显著(P<0.05,P<0.01),而两组L分差异不显著,见表2。表2 老年肺癌患者EPQ测试和常模比较(略)

2.3 SDS、SAS评定结果

老年肺癌患者SDS、SAS评分≥50分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2〕,不同性别、肿瘤类型、临床分期组之间SDS、SAS评分的差异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3 老年肺癌患者与常模组SAS、SDS比较(略)

3 讨 论

本研究用SCL90问卷对78例老年肺癌患者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9个因子中有7个因子与常模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而其中在抑郁、焦虑、和恐怖等负性情绪的因子较为显著,这与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相似〔4,5〕。癌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这相当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组患者EPQ测定结果,主要表现为P分值明显增高,E分值明显降低,N分值降低,这些老年肺癌患者大多表现为谨慎、敏感、屈从,并有抑郁、悲观情绪的个性,这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了促进作用。本研究还表明老年肺癌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抑郁和焦虑的发生存在着高度相关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已经逐步认识到肺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只有多学科结合,将其合理的、科学的、有计划地实施,才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就目前情况来说多学科综合治疗往往关注的焦点在于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等等治疗的搭配和选择。而在治疗策略的制定上往往只注意到了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分子标记物等“客观医学指标”,而对具体患者的主观感受、心理状态等等重视不够。本项研究结果显示没有接受过治疗的老年患者就有心理健康、人格方面的问题,这在其他老年疾病患者中相类似〔6〕,提示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的同时,也要把精神心理方面的干预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人格也应该在临床治疗决策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Plunkett TA, Chrystal KF,Haryer PG.Quality of life and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lung cancer〔J〕.Clin Lung Cancer,2003;5(1):2832.

2 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5:131.

3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627.

4 王 京,谢 芳.肿瘤化疗患者的心理分析和指导〔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2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