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堂要素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结合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等的提出,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上可谓“见仁见智”,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论断不断涌现。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仍是“涛声依旧”。

一、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什么原因导致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首先,许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片面的强调那些所谓的“规律”、“法则”,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者往往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往往忽略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形式也产生了变化这一现实,致使我们的教学难以产生针对性,使得改革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有的虽然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使一些好的思路、方式慢慢淹没淡化,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了,收效不明显。

二、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例如,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可以说是“有效”的,所以对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就业负责,同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一个有益的空间,基础课程要体现“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岗位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注意做好发展所需的知识的累积,为其将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其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三、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从深处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适时、适当的开展“开放教育”和“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唯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

2.从高处入手,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标准

从各种各样的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作为价值导向,“鼓励教师的教学创新”是一个新标准。重新审视原有的“教学规范”,倡导“多法并举、兼容吸纳、自成一家”,在方式方法上体现一个“放”字,在目的目标上体现一个“效”字。

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

综上所述,要真正在职业教育中落实“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是基础,而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关键,改革创新是必须。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去寻求所需要的知识,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增强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只有在整个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师才能率先示范“学会学习”,学会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是职业教育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现实推广

教育的历程告诉人们,教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的内容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同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也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也必然具有时代特点。研究探索适应新时代的新技术要求,就要去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要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敢于迈出第一步,锻炼自己去尝试,在尝试中去摸索改进,使之最后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教育教学本应该是快乐的,这样的快乐不仅仅属于学生,更应该属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不仅是一项工作、一种谋生手段,还是一门艺术,是人世间一门宏伟的"塑造人的艺术"。随着现代社会各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相同点越来越多,掌握共同能力点成为职业教育和企业人力开发的重心,人力开发的重点转向了对人的全面能力的培养。在这些基本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关键能力"。过去是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但如今已成为历史。社会的进步、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灵活而富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的员工。在现实的职业教育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育方法。

2.职业院校职业院校需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受社会认识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虽然近年来顶岗实习从组织上为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绝大多数实习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师资和相应的技术条件,高职学校又难以跟进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实习成为简单的就业,没有人指导学生反思工作经验,逐步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由于这几年经济形势良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高达90%―95%以上,但是,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只能造成就业低水平。如以对口而稳定的就业率来衡量职业教育质量水平,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就暴露了很多有待改进之处。虽然国家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人,包括职业学校的学生补贴,同时加强限制未成年人就业,但职业院校招生仍然存在困难,可见学生及其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不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没有经过任何系统化培训的人员同等就业,职业教育的优势显示不出来。为实现对口而稳定的就业,一方面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和吸引企业〔最好是本地的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职业学校需要"典型行动为导向"来组织教与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职业行动能力包括很多学生必须必备的综合能力,这些综合能力可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得以锻炼。所以说,职业院校需要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改革。

3.实践中提升教师"学与教"的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具体的教学方式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行动导向各种方法模式的教学实施中,根据教学内容通常可以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法为例,它涉及的学习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这就要求各科专业教师之间的有力合作,大家共同努力来实现由教学的学科化向教学的综合化转变,这种工作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形成。同时项目教学的学习内容来源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工作过程。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教师缺乏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不能跟踪生产工艺的变革,这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推到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面前,促使教师从学校走向生产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跟踪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水平,这有利于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项目教学为教师综合运用知识,扩展自己的专业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近年来,职教师资的知识陈旧、狭窄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掩盖了这种陈旧、狭窄。项目教学使教师面对的是综合的教学任务,实质上是对教师知识的丰富性、价值性的一次检验,教师在这样的检验中将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不断地学习、充实、更新乃至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各种教学技术对学生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并行之有效。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共同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手脑共用,同学之间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行动导向教学法把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成为伙伴。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心理品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师生感情。

4.实践中增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陶行知是20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思想重视行动,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可做佐证。一是他极力强调行动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谈到:“中国教育是关门来干,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教育。”二是高度重视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他进一步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20世纪陶行知就看出行动学习的重要,那么今天我们来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与创新,可见是职业教育教学势在必行之事了。我们的职业教师要想按照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目标来培养学生,就必须准确地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方案,那么我们就必须来探讨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下三个基本:

教学原则是我们职业教育教学应当思考的:

(1)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期望和认知规律,才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人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过程。

(2)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职业、社会甚至家庭的实践行动息息相关,不但教给学生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模式,而且教给他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标准和行为结果的价值进行反思。

(3)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当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确立自己职业活动的系统。由此便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对工作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教学原则。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3

[内容提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迅猛发展以及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视的重要问题。老龄人口日益增加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增加老龄教育专业,增设老年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开设老龄护理专业和老龄学习课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

[关 键 词]人口老龄化;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为适应社会而进行的人口生产、再生产的必然结果。老龄人口对物质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给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带来了挑战和发展机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总人口数的13.26%,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加剧。学者们预测,到2030年至2050年期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为严峻。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加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普遍显现,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问题成为首要问题。目前,我国高龄少子家庭和失独家庭大量存在,引起人们对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的关注。养老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不断探索的问题,一般存在着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几种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是人们最初的选择。在我国民间流行的“养儿防老”这句话就体现了人们对于养老的定位。但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421”家庭、“248”家庭数量迅猛增加,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将更大。有资料显示,我国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赡养2-3位老人的城市家庭占城市家庭的49%。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逐步成为养老模式的主体,当前已经覆盖了城乡几乎所有人群。但是,有的地区和行业的养老金额度还有待提高,各地的养老机构和养老院的数量也相当有限,还不能够满足有些老龄人口养老需求。社区养老模式才刚刚开始,覆盖的人群日益扩宽,服务的项目还远远不能够满足老龄人口的养老需求。因此,老龄化带来首要的问题就是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二)老年人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随着老龄人口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被激发出来。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多数老龄消费者具有追求购物方便、物品实惠和使用方便的特点。这与老龄消费者的生理特点和消费心理分不开,同时也与老龄消费者自身的消费习惯密切相关。第二,老龄消费者对隔代消费支出较大,会为了下一代的生活或者教育(例如择校费)付出比自身生活费更多的费用。第三,老龄消费者对于传统民族品牌有着深厚的情感,因而老龄人口是老字号品牌的重要消费群体。随着老龄人口退休金的增加、子女的自立以及其他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逐渐显现出来。

(三)健康护理的需求迫切。老龄人口对自身的健康投资和消费比较大。一方面,通常老龄人口非常注重自身的健康。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多数老龄人口身患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往往在就医的时候会住院,这样就产生了老龄人口对医疗护理和照顾的需求。另一方面,老龄人口的家庭护理也需要专业护理人士。往往很多有高龄老人的家庭都雇佣保姆照料老人的起居生活,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复杂,一是保姆缺乏专业的护理技能、照料不到位;二是对保姆的专业管理严重不够,造成雇主对保姆的不信任以及保姆素质较低的状况。

(四)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老龄人口有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渴望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老龄人口渴望追求时尚健康的生活,渴望在生活和消费中去展现个性和发展自我。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所渴望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社交、娱乐和旅游等方面。究其内在的原因在于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相当的单调,他们大多数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参加社会活动。各地的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也颇为老龄人口所喜爱,但是,由于老龄大学一般在一个城市数量有限,且一般距离老龄人口生活的社区较远,就有相当一部分腿脚不太好或者较为忙碌的老龄人口不选择去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此外,有些老龄人口热衷于同学会或者老友会,经常性地聚会和相约去旅游。

二、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培养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技能、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而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培训或者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劳动者,侧重于劳动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训。但是在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老龄人口对于职业教育也给予了一定期待和需求,给职业教育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一)对老龄护理人才产生强烈需求。老龄人口对护理方面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护理的需求。老龄人口多数都是从某种职业上退休下来而停止工作,这种社会身份的转化使得老龄人口容易产生社会疏离感,会产生焦躁、抑郁、少言等现象,对老龄人口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家庭成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老龄人口走出孤独,但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成员工作的繁忙,使得家庭成员对老龄人口的关怀十分有限。因此,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帮助老年人缓解不良情绪的护理人员。二是疾病护理的需求。然而,我国老龄护理培训刚刚起步,还存在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医疗机构和社会都急需专业的护理人员。

(二)对老龄人口的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老龄人口的文化娱乐生活需要一定的场所和教师。在21世纪的今天,老龄人口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获得文化、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旅游、社交、交友、学习艺术等。然而目前老龄大学和机构设置较少,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对晚年生活的需求,而目前的职业教育还鲜有相关的老龄课程和老龄专业。

职业教育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都大量存在职业教育。由于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对于一些对高等教育望而却步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教育模式。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开展了许多与新技术和新工种相结合的教育,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能的培训。从这个角度来看,老龄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交融性。老龄人口主要生活在社区之中,职业教育也贴近大众生活。因此,职业教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三、人口老龄化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发展启示。职业教育可以利用其现有的教学基础,针对社会需求所在,不断拓展办学思路。

(一)职业教育应增设老龄护理专业。健康的生活离不开护理,特别是对于一些生病或者不能自理的老龄人口,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老龄人口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伴有一定的疾病,而且活动能力下降,在体育锻炼、日常生活和住院养护方面都需要一定的帮助。目前我国从事护理专业的人员学历低,人员少,没有受过老龄护理的系统教育。职业教育应抓住老龄化发展的机遇,迎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增设老龄护理专业,系统培养社会需要的老龄护理人才。

(二)职业教育应开设老龄课程。近年来,老年教育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可,各类老龄大学和学习机构也在不断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老龄大学和教育机构所设很少,而且存在一定的差异。老龄人口继续教育的需求和老龄人口保持和延长社会化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老龄人口对于现代社会的接纳程度越来越深入,以及老龄人口自身接触社会的迫切需要,形成了目前对于发展老龄教育的前提条件和需求。加强老龄教育是建立健康的老龄社会的重要条件。老龄教育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开设保健、美术、诗歌等丰富老龄人口身心的课程,不仅可以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优势,也可以满足老龄人口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

(三)职业教育应走进社区。社区是老龄人口生活的重要空间,对于老龄人口来说,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社区教育具有相当广泛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开展老龄课程:第一,开展有效的游戏活动,让老龄人口愿意参与,在活动中学习与锻炼智力和体力。在社区开设相应课程,不仅能够吸引老龄消费者的积极参与,而且能够唤起温馨的邻里关系的回归,加快社区内老龄人口的熟悉度,排解老龄人口的寂寞。第二,发动社区老龄人口当教师,来讲授有些课程,例如培育花草、烹饪美食,每个老龄人口都可以成为老师和学生。让愿意讲授的老人做老师,更贴近老龄人口的实际生活,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第三,增设健身课程,按照不同年龄段的老龄消费者给予设计不同的课程,提供与老龄大学同样的各种才艺课程,让老龄人口在家门口就能够满足上大学以及展示才艺的机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来势凶猛,具有未富先老、老龄人口基数大的特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给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同时也给教育带来了挑战。职业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无法比拟的贴近普通大众的优势,能够在培养老龄护理人员和增设老龄业余教育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教育可以考虑增设社区培训机构等途径来增加培训网点,满足老龄人口的精神文化和卫生护理等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2)86-88

[2]张 艳、金晓彤.中国老龄人口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2010(10)152-156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 天津 300222)

摘要: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检讨并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应分析国内职业教育现状,结合世界技能大赛的启示,反思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在教育理念、培训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中职业素质和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根据工程实训中心在具体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专业;职业理念;基础技能;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23-04

从技能大赛看我国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

国内职业院校普遍开展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明显,得到参与者的广泛肯定。职业教育重在实效,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是否能满足企业需求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尺度。我国自2011年开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参赛成绩逐届提高。几年来,赛事在国内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和技能培训的交流平台。通过比赛,展示了中国技工的风采和职业教育的成就,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职业教育的不足。

分析我国参赛的包括电子技术项目在内的多数项目,存在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我国选手具备速度方面的优势,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全部内容,国外参赛者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全部任务,但是在最终成绩上,我国选手却逊色于发达国家选手。原因多是作品的质量、精度不高,设计过程缺乏创新,操作过程不够规范。成绩虽然令人遗憾,但参赛过程恰恰印证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尚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大赛揭示出的具体问题有:重视高端技能、忽略基础技能;单独重视技能、轻视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只看结果、忽略过程;操作规范、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严重缺失。

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观念上轻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当前限制职教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对于操作类岗位的歧视,社会观念影响了选拔与招生,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后的第二选择,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这种偏见也存在于职教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与学校本身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偏差使得职业教育无法真正反映出“思想教育是灵魂,基本文化是基础,职业训练是特色”的本质。教师不能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理念,学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主动获取一技之长,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等、靠政策扶持并不利于自身发展,严酷的市场环境才能造就强悍的行业。要想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观念转变做起,帮助学生形成强劲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忽视基础技能的培养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实践还反映出我国对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电类的基础技能水平难以用客观指标量化,国内技能竞赛项目多偏向于高难度、设计型,导致参赛院校“集中资源”的急功近利现象,一些学生绕过专业基础,直接瞄准竞赛项目,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成绩,但却不一定能适应未来的岗位需要,习惯于经验借鉴而缺乏自主分析能力,在创新和解决异常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电子类职校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是生产一线,在制造业实际生产中,对装配、调试、技术改造及一般初级操作类岗位的需求远大于研发、设计岗位,从企业需求与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职业培训的重点应该回归基础。另外,职业素质、操作习惯大多是在初级训练阶段养成的,基础技能训练应该引起重视。

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环境影响下的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一度混同于普通高校,有相当的执教人员仍遵循研究型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流于照本宣科。例如,追求定理的推导与严密证明,使学生空有计算与推导的理论方法,导致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能熟练使用基本电路理论,而在实际电路原理理解、故障分析时却一头雾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具体应用。在学生不能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时又经常简单化为概念陈述。一体化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尽完美的原因在于项目设置形式化。师资能力和教学以外的繁重任务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引进标准限定为硕士和博士,并不利于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另一种极端是只重操作,基础理论和思维逻辑被严重忽视,学生对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知原因,不会解决,全程处于迷惑被动的状态,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失去学习兴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专业技能性导致学校过于强调培养“岗位型”人才,从而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具体到电子技术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扎实的理论是手工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些基本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可使学生对电子技术具有初步的了解并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于电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对基础课程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未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实训中,许多学生自主确定操作步骤,不知道调试依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高度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基础知识的做法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任何专业都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提高技能,而技能的掌握也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整个专业内容的理解。如果不能在入门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技能掌握上必然会出现问题。

忽视质量与规范性操作 世界技能大赛的竞技要求与规范表现出当今世界对于产品质量与操作的精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规范与精确度这些硬性指标,正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不足甚至盲区。如我们日常大量使用的充电器,在维修中发现有的与原厂的电路完全相同,但因为组装不规范造成故障多发。在电子技能培训中,经常出现不遵循标准的焊接装配程序、只求功能实现不考虑指标的精益求精等现象。忽视细节的人才培养观和不良习惯,源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一些行业、企业不具备一种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及高水平的服务的意识,只关注产量与总产值的增长。另外,中学及以前阶段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模式也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质量、标准、规范与精确度会影响产品成本及企业效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要逐步实现集约化的,质量与细节会越来越受关注,不具备安全意识、不能按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不能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技工将被淘汰。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本属于职业素质范围,在大赛中暴露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有必要专门列出,以引起重视,应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强化规范性操作,重视细节。

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我国早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主要传授职业道德和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作用,规模化生产中师徒方式不再适用,而国内的学历教育偏重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现实要求把这些隐性知识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内容。职业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如果说兴趣是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动力,那么职业素质所包含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就是职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才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作为人生价值观指导行动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现阶段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虽较过去有所加强,但明显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单纯的对规范、规则的死记硬背无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将扩大到日常行为的考核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强化手段,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用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教学 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教师要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用先进的职教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理念的有效方法是参加行业实践,掌握实践经验。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走访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有代表性的院校,查找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参加企业锻炼,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企业需求。企业调研与校企合作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企业实习改变了许多陈旧观念,教师不再抱怨“差生”多,而是调整授课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在授课中将企业实际介绍给学生,将在企业具体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学生分享,在传授给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先进的职业理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及用工要求,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把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诚实正直、自我激励、解决问题的技能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调整了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大纲,初步设置了基础、核心和扩展三个层次共39个模块的课程知识架构,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补充。

重视基础技能,夯实基础理论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的掌握与具体实践环节脱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与学生就业脱节的一个共同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灵活。世界技能大赛更加注重对参赛者实际操作能力——基础技能的考察,所以,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角度来看,基础技能的掌握都是当今社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在项目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都以基础模块为重点,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扩展模块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开拓了空间。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扭转这种情况,就要在实训环节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动手操作较少、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通过调整实训中心自动化和电子类实训课程、增加初识项目培训的方式,把中学的相关知识补充到基础技能训练中。从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的测量开始,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探索电的特性,形成对电学的感性认识。不能单凭考试成绩高估学生水平,对很多学生而言,初识课是他们第一次观摩实物,第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有利于专业兴趣的养成。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稍进一步的技能提升都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培养基础技能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并使知识成为他们实用而科学的工具,成为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特殊技能,抛弃“虚”的,补充“需”的。在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调整公共基础科目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科目知识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不再纠缠于定理的证明推导。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组织教师观摩了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其全新的组织、授课方式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课程之间不再有界限,电路知识、数学方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授课实践中借鉴国外经验,对电子技能实训中的各种现象、预期都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使认真实习的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变得轻松,感觉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并能够主动加以应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电路理论,同时训练测试、归纳能力。要求讲解调试方法时说明调试依据,讲解排故时解释并查找依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了焊接、组装、测量、调试、软件操作等技能基础,有了基本电路理论支撑,能认真对待这些基础训练并达到训练目标就足够了,而对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旧的师带徒的职业道德培养方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模式,学生不能主动地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融入自身价值观,院校与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对专业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生在校期间开始。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如果单纯追求任务完成和指标实现,则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掩盖、抄袭、拼凑等行为,反而破坏了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在基础技能培训阶段,所需理论知识相对简单,通过动脑与动手整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基础素质养成的最佳阶段。检测和评价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全面合理的考核方法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纳入考核范围,可使考核的范围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以往这类考核由于掺杂太多主观因素容易引起争议,导致最后的结果多流于形式,忽略了考核的实质,最后又偏向考核技能、注重结果。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试行的过程考核涵盖了职业道德内容,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标准,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考核学生的职业作风,对好习惯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提出警示,遵从职业素质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度,使日常行为考核在总成绩中的占比过半,并在试行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了行为习惯及平时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各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表现都纳入日常表现考核中,将专业兴趣、操作规范、严谨、诚信等等都作为考察项目,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该部分由教研室制定统一标准,对考核指标加以细化和量化,部分指标只筛选优秀和较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量增加不多,借用CIS考核系统进一步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考核范围的合理性,在学生中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注重校企合作 使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才能牢牢把握住当前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才能使教育与就业不脱节,才能消除二者的界限,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只有把握住企业的前进方向,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开拓校企合作途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充分而又完整地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最新发展方向与技术成果,将职业教育环节与学生就业环节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如企业制定职业标准,引导学校课程内容改革;企业与行业通过推行资格认证证书反映社会需求方向;通过到企业实践与考察的方式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等等。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足,当下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并不顺畅。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一方面不断巩固已有的企业资源,并开拓新途径,调整课程以配合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组,通过教师带学生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学生同时参加校企合作,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了解企业研发、生产实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具有显著效果,师生之间沟通更加直接顺畅,学生的一些不良操作习惯得以及时纠正,教师则将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及时推广到班级授课中。

在世界技能大赛与工程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的支持下,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探索,对照班级的各项评测指标,证实了电子技术实训的教学改革成效明显,但是,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名伟.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成绩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51-54.

[2]刘成尧.高职电子专业跨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3):65-67.

[3]潘世华.创新引领的高职电子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1):50-52.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83.

[5]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48-52.

[6]周国明.从企业视角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61-62.

[7]张进.浅谈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技能训练内容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4(3):121-123.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5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一种非常好的办学形式,它不但给高等职业院校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且正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mpact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Yang-Hai

(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enan, Anyang 455000)

Abstract: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 very good running form for colleges. It not only opens a new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has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fluence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教育部也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道路”。这即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希望之路。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新世纪、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校企合作作为行之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它的不断深入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院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各专业人才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市场机制,也就是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要以市场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目前的经济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三十多年,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工种的不断细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科学地制定符合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了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充分认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停留在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应尽快过渡到培养与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人才的阶段,也就是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相结合全面发展型人才,建立“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陈旧,还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与企业深入接触太少,不了解企业市场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学生被动地接受与理解,其结果是创造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性。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造成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师数量比例偏大,实习教师比例偏小,大多教师缺乏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目前大部分院校理论教师与实习教师的比例是5:1以上,课堂学习时间与操作实习时间的比例是5:1以上,学生与设备的比例是1:10以上,面对实习设施、实习教师的如此短缺现象,不可能培训出高技能的技术人才。此外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来自于高校,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他们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不可能培训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与市场需要脱节,造成的结果就是所学的技能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不能做到学以致用。高等职业学院使用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质量一般,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滞后交叉、知识结构近似、低水平重复,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学改革的创新有较大伤害。

(四)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的与市场岗位需求脱节。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高等职业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不够,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和走向来确定专业。

(五)实训设备的不断地更新换代,使得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投入到实训中的经费日益紧张。

(六)由于毕业生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进而影响院校的招生数量。

三、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新的教育体系是以企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教育,学生在企业和院校的学习时间为1:1。先由政府参与构建一种全民职业教育体系,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关键。高等职业院校要解放思想,邀请企业投资学校,学校也可以主动出击投资企业,合理有效利用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力等资源优势,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英国;职业教育;实用性;Photoshop课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34-02

如今,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多面性促使各大职业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教育改革的一条捷径。英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已经日趋完善,形成了被国际职业教育界推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在英国期间的培训学习,对英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加深了理解,对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对艺术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英国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英国职业教育实用性特点

英国职业教育用具体明确的操作来定义课程目标,强调课程核心内容为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大都是按照工作项目来制定的,根据项目模仿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因此其课程既重视内容的实用性也重视教学过程的实用性。这些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实用性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其课程的实践导向是非常明确的,在专业课程中先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程,而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包括见习、模仿、独立实践若干课程,且从见习到独立实践逐步展开,任务中心课程与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交替开设[1]。

英国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来自于社会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其宗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高度实用性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有效地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课程体系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课程标准及内容、形式等都贴近社会职业实践的要求。英国职业学校注重与企业紧密合作。企业界的代表在英国从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人数中占有较高比重。企业界的代表掌握产业发展的趋势,英国职业学校可以及时从企业获取产业新信息、新技术、新要求等,从而可以对职业教育课程作出有效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企业在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参与开发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参与制订相关职业标准,参与制订职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参与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等等。因此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前提是英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按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标准来开展职业教育课程,这就决定了其实用性特色,有效地促进了英国职业教育和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对Photoshop课程教学的启示

英国职业教育实用性特点,对我们的Photoshop课程教学有着重要启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图形图像处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显然是Photoshop,其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我们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该课程教学很难适应。英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注重教与学两方面的实用性,不仅重视课程的可接受性,而且重视课程的可操作性。根据Photoshop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应该以提升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实用性为导向,使学生在学习了该课程之后,能够顺利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需求。在Photoshop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支配更多的学习安排,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对所学Photoshop知识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从而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动性。该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的全程参与并且独立地完成相关Photoshop设计任务,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 Photoshop 教学中,所有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是围绕培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展开教学。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工具,Photoshop课程设计处处应体现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应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只有这样课程内容与未来工作能力需求才能紧密匹配。特别要考虑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Photoshop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当以学生的应用实践为主,教师的讲授、指导为辅。在Photoshop 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应用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研究社会中实务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并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开展有目的的、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专题性市场调查、设立技术任务等,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Photoshop 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课程的应用前景,提升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选择难度适中,并且与学校教学进度相适应的校企合作项目等实践机会,应当注意控制学生实践项目的难易程度,难度依次递进,符合认知发展规律,最终使学生在经过该课程教学以及实践后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促进学生完整掌握Photoshop技术知识并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兴趣。

三、Photoshop的相关教学实践

Photoshop是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各个行业都会应用到它,图像、图形、文字、视频、服装、出版、网页各方面都有涉及,特别是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网站如阿里巴巴、淘宝、当当网等异军突起,网络购物环境日益成熟,网店成为人们日益熟悉和信赖的购物平台,网店的的装修也越来越为创业者所重视。电子商务所涉及到的图形图像处理、网页效果设计以及网页设计等相关技术均须熟练应用Photoshop。首先我们须对电子商务行业中关于网页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认真全面调研,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涉及到的Photoshop内容,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回访交谈,全面了解学校Photoshop教学与电子商务中网页图形图像处理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确定学校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确定以后学校该课程教学所须重点强化的内容,以全面适应电子商务实务中所涉及的网页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要求,使学校该课程教学满足社会需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相关知识真正学以致用。Photoshop课程体系应符合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发展,并对内容和技术进行不断更新,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在电子商务中进行Photoshop教学实践进行科学设计,例如基于淘宝网店的Photoshop教学实践,网店的吸引力主要通过色彩、图像、文字、布局在店铺装修和商品描述中的合理运用来打造。淘宝网店的装修主要涉及到店铺招牌、商品分类、促销设置、商品描述等重要内容,要求学生以项目为载体,模拟真实场景,组建开发团队,分配角色,团队成员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实施项目,教师可以在学生寻求帮助时给予指导[2]。

四、结语

Photoshop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该积极借鉴英国职业教育的有效经验,应当广泛邀请企业参与制订该软件专业证书标准和参与开发该课程以及参与对该课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和相关教育研究等。在Photoshop教学中,学校与企业应紧密合作,根据企业需要及时对该课程加以调整,保证学生学到的Photoshop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保证课程从形式到内容都贴近社会实践的要求。学校应及时获取企业新信息、新技术,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等。在Photoshop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想提高专业能力,必须要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很多Photoshop问题只有在实务操作过程中才会遇到,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索和解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把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合格学生的主要途径。只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才能使学生的Photoshop相关知识、技能得到更好的提升,才能更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相关产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