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劳动经济评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劳动经济评论范文1
自然失业是由于经济中的一些难于克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它是任何经济都难以避免的失业,也是正常的失业。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自然失业的是()
A.张某在某工厂试工一个月后,嫌老板给的工资低,于是炒了老板的“鱿鱼”
B.某地发大水,冲毁了产房和设备,厂长含泪遣散了跟随多年的工人
C.某企业根据市里的要求进行了改制,一些文化水平低、年满45岁的女职工下了岗
D.李某因哥们义气帮朋友要债,失手将欠债人打伤。公司以李某违反劳动纪律为用将李某开除
目前该同学反映目前有四种答案版本,转述如下:
选A理由是:“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于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它是任何经济都难以避免的失业,也是正常的失业。B是自然原因(天灾);C是体制改革,政策问题;D是个人原因。要结合题干来推理”
备注评论:倾向选A,但对于答案的解释有不同看法。A中的“嫌老板给的工资低”中的“嫌”字,说明是“主观的判断”,未必就“真的是”工资低,很可能是个人的期望值问题,不属于“自然失业”。
所以戴斌老师认为从这个角度剖析,可以选A。但如果是“薪酬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应该属于“自然失业”。则ABCD都不能选。
选B的理由是:“A、C、D”都是“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即待遇问题、知识升级以及公司劳动纪律方面。而B答案是由于“非经济”原因导致失业,所以不属于“自然失业”
备注评论:这本书将B答案归类为自然原因,是最大的问题。戴斌老师认为,从逻辑上看,“发大水”确实是自然原因,但“冲毁了产房和设备”,使得生产无法进行,就演变为“经济原因”了,之后就是“含泪遣散”(即裁员),最后形成失业。
逻辑关系为:
(1)“自然原因”(发大水)“经济结果”(冲毁了产房和设备)
逻辑的承接关系:上一个逻辑中的“经济结果”(冲毁了产房和设备)是下一个逻辑中的“经济原因”(冲毁了产房和设备)
(2)“经济原因”(冲毁了产房和设备)“含泪遣散”(即裁员)自然失业
所以B选项不应该选。
选C的理由是:“自然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于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它是任何经济都难以避免的失业,也是正常的失业。要注意的是,难于克服的原因,一些文化水平低、年满45岁的女职工可以进行再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并不是难于克服的原因”
备注评论:这个解释最大问题是,忽视了“市里的要求”,是“必须”执行,而且是“马上”执行。这里问题是,“长期内”对女职工进行再培训,是“可以克服”。但是“短期内”对女职工进行再培训,是“不可以克服”。这个解释,忽视“前因后果”,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所以解释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看问题。
选D的理由:“李某被开除因为"违反劳动纪律",应该不是经济中的原因”。
备注评论:这个解释,还是一样的问题。
“李某因哥们义气帮朋友要债”——这不是经济原因
劳动经济评论范文2
依照中国《劳动法》定义,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
童工现象并不为富士康所独有。近到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案”,远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塑造的煤矿童工形象。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使用成本较低,制造型的工业企业使用童工不是个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以及《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我国对于解决童工现象的政策法律已经基本建立。《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明确规定使用童工属于违法行为,并根据具体违法行为的性质追究刑事或行政责任。但是,若一纸法令就能杜绝童工,就想得太简单了。
童工的出现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存在着社会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个体或者家庭原因,导致儿童过早地失学而被迫加入劳动者的队伍;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相关招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为了降低成本而违法使用童工。
童工的危害不言而喻。其一是将原本应该接受更多教育的童工提早拉进就业队伍,因其受教育水平低下,他们往往只能从事廉价的体力工作。受到身心伤害不说,还很难得到合理的工资回报。而在个人发展后期,因为童工阶段没有完成应有的知识积累,在其青中年阶段自然而然地会继续徘徊在低工资的体力劳动阶段,难以实现人生转折。这意味着童工所影响的并不仅限于低年龄阶段,而极可能是贯穿其一生的苦难。
其二是负面的公众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固然是某种程度上是生产成本的竞争,但无底线的压低劳动力成本,并以此“优势”参与竞争,往往会受到海内外舆论谴责。这对于当事企业的商业形象和当事国家的国际形象都不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童工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一定会被“舆论劣势”抵消,失必大于得。
从地方政府角度看,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是可以有作为的。但支持企业绝不能包容企业违法违规。随着中国区域之间产业转移的加快,中国东南部的工业企业和加工型企业相继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中西部和北部转移,这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招商引资也不断施以政策优惠,在企业的用工制度上没有执行严格的管制和引导。这和政府本来的职能定位并不完全符合。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重转型,其中包括政府角色的转型,这一进程必然充满曲折和坎坷。政府角色转型的方向,是将自己回到供给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如果政府真正将注意力转到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使企业非法雇佣童工的违法成本明显加大,完善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儿童失学率,相信“童工”在中国将很快会成为一个历史概念。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营改增”降铁路物流成本
:逐步将铁路运输等纳入营改增试点
国务院副总理日前在扩大“营改增”试点工作座谈会上透露,要适时将铁路运输行业纳入改革试点。可以预计,该项改革一旦实施,将对铁路运输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并对降低一直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营改增”可给企业减轻税负,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吸引、催生大批服务企业。原因是,在营业税制下,每设立一个企业,就要征一次税,而且不能抵扣成本,这使得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运输行业的成本很高,无法与已经形成规模的国有资本形成竞争。改为增值税以后,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妥善解决,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运输行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不少。
在一个活跃的经济体中,既要有具有支柱作用的大企业,但更需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来填补大量的市场缝隙,对于像铁路运输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尤其如此。
在铁路运输行业推行“营改增”以后,大量民营资本可以轻装进入,市场形成充分的价格博弈,物流成本就可以有效地降下来。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物流大国来说,这无疑会对促进经济产生影响深远的积极作用。
(作者周俊生为媒体评论员)
不能忽视隐性收入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将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
总理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这份改革方案备受期待。
从经济学角度看,一个人能拥有比别人更高的经济收入,是因为他拥有某种垄断租值。而这些垄断租值的出现和存在,可能对社会具有正面作用,也可能对社会具有负面作用。
正面的垄断租值遍布我们的社会,这些垄断租不但广受欢迎,在现实中也得到制度的保护,如微软公司的知识产权、姚明的球技、蔡依林的歌喉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的产品,这些垄断产品的出现增进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和利益。对于由之而生的收入分化,民众并没有什么怨言,相反乐于见到这些垄断租创造者更加富有。
让人不能接受的负面垄断租值,往往来自于某种人为的管制力量,如一些垄断企业。现在我们谈的“收入分配改革”,重点也应该在这部分。一个简单的要求,当然就是让这部分的所有者收入降下来。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不能只盯住他们的显性收入。
那些垄断企业员工(主要是高管),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工资收入并不高。但是他们会拥有更多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会有更多节假日福利,会有更多报销项目,这些隐性收入无疑应该列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
(作者周克成为媒体评论员)
解决小产权房不宜拖
小产权房10年价涨10倍,刚需“望房止步”
据相关媒体报道,北京市海淀区小产权房颐和山庄的房价2001年每平米1900元,目前每平米2万元,10年价格上涨10倍,涨幅和商品房近似。事实上,这并不是孤例。
为何民众要买小产权房?自然是因为价格低。以北京为例,目前颐和山庄附近的商品房动辄每平方米4—5万元,甚至高达10万元以上,通州区目前商品房均价也在1.7—1.8万元。与小产权房价格相比,差距不在小数。
据笔者了解,买小产权房的人,除了少部分投资者,大多数都属于经济不宽裕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还可以的人,基本上不会去碰小产权房。原因是小产权房没产权,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劳动经济评论范文3
投资热将导致产能过剩,这会使物价上涨、企业利润率下降、融资能力下降――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中国是第一个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全球重要经济体,虽然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广泛认同,而且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指责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存在很多缺陷。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刺激政策导致了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等问题,中国的经济复苏模式不能够持续发展,甚至有专家暗示,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产生的泡沫已经破裂,这将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限定在2%左右。但显然,这些评论有些夸大。从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刺激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它使中国率先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摆脱出来。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引人注目的,但国内外的评论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因为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剧增带来的金融投资的激增,过激的刺激政策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首先,从短期来看,经济刺激造成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泡沫,因为这些资金大量用于投资这些市场。其次,从中期来看,庞大的投资计划与扩大信贷资金供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业产能过剩,随后,公司利润将会下滑。反过来,这又将减弱企业分期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最后,刺激政策会逐渐侵蚀中国强大的财政基础。由此许多评论家指出,经济政策加剧了中国的结构性失衡。
然而,虽然中国存在很多失衡的情况,但是评论家对此确实夸大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面临众多挑战,但是它的直接问题却与其他国家相似,就是如何尽快地降低负面影响和以什么速度来降低这些影响。
投资热将导致产能过剩,这会使物价上涨、企业利润率下降、融资能力下降,实际上,这种看法也是不全面的。
在中国这样的高增长率和高投资率的经济体中,一些产业必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短暂的产能过剩。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产能过剩是否会大面积扩大、是否会持久下去、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并使得众多产业的利润率受到压力。如果是这样,不仅会削弱私企偿还债务的能力,同时也会使银行系统遭受重大损失。
有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只关注扩大投资需求,而不鼓励个人消费,从而完成经济的平衡增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近年来,中国的消费增长是很快的,从初步的统计数据来看,2009年是自2000年以来消费水平的增长首次超过GDP的增长的一年。在这十年间GDP增长最慢的年份里,为什么消费的增长速度却提高了呢?
劳动经济评论范文4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评论 文化差异
引言
纵观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如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知识及文化结构等,文学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总要受到外界及自身认识的限制,从而导致其评论的依据、方法甚至角度、态度上的差异,从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出发,英美文化差异在其文学评论中发挥着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
(一)英国文学及其特点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历史、政治、社会发展、文化兴衰等都对英国文学产生着影响,推动英国文学不断革新、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国的文艺复兴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如萨里、华埃特、斯宾塞、马洛、海伍德和莎士比亚等。17世纪,英国文学经历了玄学派及骑士派两个阶段,文艺复兴之后,英国文学又相继经历了古典主义阶段、浪漫主义阶段、现实主义阶段和现代主义阶段。18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崇尚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新古典主义,宗教神学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到了19世纪,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气息开始显露,文学家对于个性自由、解放的追求日益强烈。19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文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题材逐渐扩大,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涉及范围也不断扩展,旨在通过文学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文学被赋予政治、经济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后的英国文学写实比重增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文学除了会受到文学体的影响,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同样不可避免,而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自然在不同的文学中留下了烙印,其内容同样遵循相应的文学发展规律,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写实、实验及多维度的特点成为二战后英国文学的一般发展趋势。就目前状况而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同样影响着英国文学的发展。英国文学顺应时展的潮流,更加多元、全面,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文学繁荣,巩固其在世界文坛的重要位置。
(二)美国文学及其特点
与英国文学不同的是,美国文学的历史较短,美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发展的国家,移民较多,因此,美国文学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庞大性等特点。美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后、一战前、二战前和二战后。
殖民时期,早期浪漫主义在美国文坛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美洲大陆在殖民地时期经济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文学来源于日常劳动、生活的积累,多是赞颂自然风光、高尚品格的诗歌作品,人们口耳相传,世代延续。早期的浪漫主义与后期的浪漫主义的不同在于,早期的浪漫主义是在写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
一战前的美国文学发展平缓,乡土文学、现实主义相继产生,在美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美国文学家们将目光从遥远的天堂投射到了现实生活中,现实性不断增强,为日后的美国文学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战后,美国文坛出现了所谓的“迷惘的时期”,由于战争的摧残,美国文学家们开始对人性、社会产生怀疑并开始反省,深入剖析人的灵魂深处的善与恶、罪与罚。
一战后二战前,美国文学重新焕发生机,迎来了它的第二次繁荣时期。19世纪20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各种流派,同时也表现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在高度发展时期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方面的种种矛盾。美国文学的现实性愈加突出。到了30年代,左翼文学成为佼佼者,在美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从30年代后期起,美国文学界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学界分化成各个流派,每个流派各抒己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在这些流派中,现实主义文学与左翼文学逐渐脱颖而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思潮。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美国文学开始对走向世界,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影响。
二战前的美国文学经历了现代派和南方文艺复兴两个阶段。二战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与此同时,美国文学呈现出多样式的局面。按照文学风格的不同将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在十九世纪末,美国文学经过充足的发展,有了自己独立的文学体系,成为独立于英国文学之外世界上又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分支。
(三)英美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是伴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替,文学评论也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出现了系统化的理论指导以及规范严格的要求。英美文学评论的主体自然是以英美文学作品为基础,借助相关的文学理论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研究,从而揭示出英美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为其他作家的二度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促使英美文学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发挥自身优势,取得长足进步。文学评论家一般会从文学作品的思想观点、写作手法、创作风格、表现特色等方面着手,全面综合评价文学作品,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旨、思想,使读者能从正确的思维角度理解相关文学作品。同时,评论家的文学评论也有助于文学创作者了解读者对自己的作品的理解,得到客观全面的反馈,帮助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文化差异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由于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较长,易受到传统的束缚,英国的文学评论一直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徘徊。从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莱特》中的王子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的发问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文学评论在继承与突破之间的挣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学评论家们的文学素养、思维等受到文化环境的束缚,难于摆脱传统观念,使得文学评论的创新不足。
美国文学历史较短,美国文学评论是伴随其产生的。独立战争前,美国的文学评论同文学一样,依附英国文学,受其影响较深,随着美国经济、社会等的发展,美国文学日渐显露出其独立性,从而使得文学评论也摆脱了英国文学评论的制约,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美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文学的冒险精神、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从容和开放,吸收各种有益的思想,不断充实提高。文化上更是不断吸收欧洲、印第安等民族文化的精华,加之历史较短,受历史传统束缚较少、负担较少,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家们能够轻松自如地在开放的环境中运用各种文学理论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论,也更易于进行理论创新,视野开阔,面向世界,并不仅限于国内一隅。因此,更加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美国文学评论在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方面,显然较之英国文学评论更有优势。
(二)文化内涵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17到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仍然受文化传统束缚严重,无论是宗教色彩还是荒诞的文学创作手法,都是英国文学继承与突破相互斗争的体现。20世纪后,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英国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改变。文学评论界对以前的文学评论成就进行了重新分析,并为了适应当代与未来社会发展,根据新的分析结果重新搭建起文学理论框架,整合文学理论资源,为英美文学健康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美国是一个殖民国家,受到限制,文化传统受到殖民国家的影响,欧洲文学尤其是印第安文学和英国文学对其影响极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即便美国文学受到了多种外来文学的影响,美国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体系,依然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因此获得了世界众多文学家的青睐。美国文学是在英国文学的肥沃土壤中茁壮成长起来的,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美国国家历史的特殊性赋予了美国文学更多的自由与独立,这也是其与英国文学的差异所在,美国文学的独立性同样影响着其文学评论的特点。
(三)语言对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象征着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是民族传统、习俗、文化的高度概括,语言的存废,关系着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化差异对文学的影响几乎一样,由于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本身的发展与变化,导致了英国文学与美国文学之间也产生了巨大的差别。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英美语言差异其实就是英语使用人群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差异。美国的发展历史短暂,因此其发展受到的历史传统束缚较之英国少得多,创新的阻力也小。这样的历史背景自然造就了美国人勇于突破、敢于挑战的性格。美式英语的活泼创新、张扬轻松的特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熏陶之下不断显现,并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美国文学作品之中。
语言之所以能够充分体现文化差异对于文学评论的影响的原因就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经过文学家的提炼与加工的,是艺术化的语言,是经过文化内化后的语言。英式英语是英语语言的“正宗”,其语言经过历史传承与文化积淀,更能突显出英国文化的底蕴。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其在集成的基础上改革创新,融入了美国所崇尚的自由、独立,更加地叛逆与自由,因为美国本身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历史、政治和文化方面),因此在语言的使用上大胆张狂至极,没有丝毫的顾忌,充满了创新的精神,这也与美国一直标榜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国精神相符合。由此可见,一国的文化差异对于语言艺术的影响十分重大,文化差异也通过语言间接对其文学评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切皆有可能,美国文学评论在语言的使用上也是如此。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很多因素中,文化差异是导致英美文学评论差异的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而文化差异又通过文化传统、文化内涵和语言等方面间接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影响。因此,为了英美文学评论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扩大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必须注重这几个方面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姚济国.论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造成的影响[J].时代文学,2014(4):171-172.
劳动经济评论范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经济
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它是指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无论对本国还是东道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它对本国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进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第二,给大量闲置的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就业的结构更加完善。第三,使投资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第四,增加出口贸易,发展我国的优势产业,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第五,提高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问题。
鉴于外商直接投资有着这么积极的作用,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各国解决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各国对外商直接投资都非常重视,并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来吸引外商投资者。当然中国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想阐述的是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一直以来实施了很多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资,比如低价供地,减免税收等,作用是相当显著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外资的逐渐增加,FDI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相当显著。目前一些学者对FDI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很多,虽然他们在研究的方法和使用的模型各不相同,他们研究使用的数据也不相同,但是他们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本质的区别,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下面分别从宏观经济、技术转移、对外贸易等等角度进行介绍。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黄华民(2000)重点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对FDI的经济增长的效应,资本的形成效应,就业效应,贸易与国际收支的效应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王成岐,张建华(2002)运用1990-1998年得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分析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国外投资与国内投资都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二是东道国的各种状况,尤其是经济政策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从技术转移的角度,李雪辉,许罗丹(2002)使用深圳地区与珠海,东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与中国工资水平的增加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证明了Feenstra and Hanson(1997)的结论即外商直接投资向某个地区集中流入会对该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会提高当地的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进而提高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金祥荣,李有(2005)利用协整技术对FDI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FDI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原因,FDI的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从而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赵玉娟(2011)使用2002-2008年中国17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EVIEWS6.0分析了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外资企业的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优势来实现的,没有产生技术外溢。还发现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负的综合技术进步效应,没有促进作用。
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李永军(2001)认为传统的衡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没有考虑到进出口在经济运作中的作用以及之间的影响,从而低估了进出口对经济的贡献。所以他对传统的衡量方法进行了修正考虑了出口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Wanda and Threas(2002)分析了中国由于具有低廉的劳动成本、庞大的市场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等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者。FDI又使中国生产率提高,就业与出口增加。陈淑芸(2006)通过从东道国与投资国的角度对国内的一些理论进行归纳,利用1983-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投资的行业,投资的来源,投资的方式以及投资角度的变化等角度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结构特征。接着又运用了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了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分析发现FDI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进出口贸易也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
从其他角度来看陈浪南(2002)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利用1991-1998年的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发现FDI存量的增长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存在着相关性,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年地增加,1991年以前贡献较小,1992年以后贡献较大。沈坤荣,耿强(2001)对1987-1998年中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的相关数据采用Panel Data进行了分析,在处理联立方程组时采用似然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方法进行检验,得出FDI在某一区域的比重对人均GDP作用显著,我国某地区的FDI年流量相对于其当年经济规模的比例每增加1%,相应的人均GDP就将增加027%。余永定(2004)比较粗略地分析了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即创造了就业的机会,贸易的扩张,引进先进的技术等。王凯(2007)通过对1985-2003年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和1995年-2006年季度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格兰杰因果检验、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人力资本与外商直接投资共同作用比外商直接投资单独对中国经济作用更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外溢效应存在一个“门槛”,中国的东部与中部已经跨越了这个门槛,而西部没有。FDI国内的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等。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4):1925.
[2]王成歧,张建华,安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2,(4):1523.
[3]余永定.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贸评论,2004,(3):2933.
[4]黄华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0,(6):2932.
劳动经济评论范文6
蓝皮书表示,今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预计GDP全年增速将达到9.2%左右,比上年(2010年)回落1.2个百分点。关于投资、消费、出口这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社科院预测,明年它们的增速都将减缓。
对于明年的物价形势,社科院预测,价格翘尾因素将显著降低,物价总水平将呈现温和上涨态势。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发表她的观点。
从“三驾马车”方面来看,社科院的预测是,增速明年都将有所放缓。尤其是外需下降,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不过有专家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告别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使经济增速下降,其实是好事。叶檀表示增速放缓是不是好事,要看经济发展效率指标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是否成功。
叶檀:经济增速上升或下降说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要看的是其他的指标。第一个是经济发展效率指标,如果我们以更低的能耗或者更少的劳动力获得了同样的GDP,当然就是好事,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在提高。第二是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有没有成功,如果是GDP导致稳定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从以前的投资和出口转到了消费这一块,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在转型,这个就是好事。
未来经济将实行结构性调整
不能忽视公众的物价感受
经济蓝皮书建议,2012年中国的宏观政策以稳为主,适时适度微调预调,以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并切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叶檀认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将处于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
叶檀:对于投资的导致稳定,不会过度扩张;对于出口的下降,我们现在也没有采取非常强烈的刺激政策。现在是对于消费的一个拉动,然后是未来对于小微企业的一个发展,以及在其他一些直接融资市场上对于小微企业的拉动。这些都说明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结构性调整的过程当中。
专家预测,2012年价格翘尾因素将显著降低,物价总水平将温和上涨。叶檀表示,不能对物价掉以轻心,轻视公众对于物价的感受。
叶檀:从2012年来说,它的翘尾因素确实是有所下行的过程。从今年年底开始,整个的物价会处于一个略有下行,而且11月的物价预计下落会比较多。要强调的是,虽然整体物价略有上行,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首先CPI仍然会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位,也就是说它依然会保持在4%-5%左右的水位。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带动某些资源性价格上升,如水价或电价,这样就会导致居民的物价感受依然会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第三,食品价格虽然年底有所下降,但是随着高峰期的到来还是会有所上升。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我们不能对物价过分的掉以轻心,而轻视了公众对于物价的感受。
大规模下调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不太可能
叶檀表示,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微调,大规模下调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不太可能。
叶檀:我们的货币政策现在已经处于微调的过程中,很多人期望有一个大规模的宽松,非常强烈的刺激,我想这个是不现实的。除非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类似于次贷危机这样的风暴到来,要不然我们只会看到货币的一个微调,尤其是上半年。我们现在存款准备金率比较高,他可能会把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或者是央票在发行的过程中采取回笼的力度下降,使市场的流动性增加。至于说大规模地下调利率或者是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一些判断恐怕不太现实。
有人预测,如果全球主要国家不联合采取行动阻止经济继续下滑的话,全球经济长期低迷的局面有可能会延续10年,甚至更长时间。叶檀认为,这种情绪过于悲观。
叶檀:从经济学来说,没有人能预测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这样的预测是根本没有根据的或者说根本无法预测的。未来的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样,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证据,以及现在所有对于经济周期的掌握。未来的经济预期从现在来看不会太好,但是到底是不是十年,谁也说不准。
专家认为,“保增长”将成为全球共同的课题。我们是否将面临全球范围内流动性宽松的局面?叶檀表示,现在资金回笼到欧美地区,这对亚太或者新兴市场反而是有紧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