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1

1.专线介绍

1999年4月18日市救护中心-仁济医院急救专线正式开通,成为全市首家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网络。当救护车在驶往仁济医院途中。救护人员用救护车上传呼机直接与救护中心总系,把救护车上病人的病情报告救护总台,救护总台随即拨通仁济医院急诊300专线电话,及时将病人院前病情、诊状及初步抢救措施等简要情况告知,仁济医院接到300专线电话后即根据病人的病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即抢救人员、抢救设备、抢救药物到位,迎接救护车来院。

2.临床资料

1999年4月至11月,共有67位病人通过急救专线电话告知院前病情,抢救信心其中内科病人30例,主要为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哮喘持续状态、呼吸衰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神经内科病人21例,主要为脑溢血、中风偏瘫病人;神经外科病人8例,主要为脑外伤病人;普外科病人6例,主要为复合外伤;妇科病人2例,为宫外孕。

3.体会

3.1急诊抢救的时间是用分秒来计算的。急救专线为急诊医护人员提供了抢救信息,使急诊室在病人来院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而为处理危、重、急、伤病症最初阶段抢救的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抢救工作及时、正确有效提供了保证这是急救专线其独特的优越性。

3.2为全市医疗急救网络的建立作出有意义探索国际抢救体系为院外-急诊-ICU为联合一体的系统。而目前我国院外、院内急救常是独立进行的。急救专线为院内、院外急救配合的联系进行做了有意义探索。

急救专线的开通,仅仅是第一步。今年我们在急救专线基础上与救护中心合作建立电脑急救通讯网络,以便进一步掌握病人院前的病情、心电图、抢救措施的动态变化从而争取为每一个病人的抢救机会,减少危重伤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抢救率和治愈率。为建立完善院外、院内联合急救体系,作出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努力

4、典型病例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2

【关键词】 医学急救;心脏骤停;CPR;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64-01

心肺复苏简称为CPR,即抢救呼吸心跳停止的突发性和急症危重的病人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利用胸外按压以形成短暂的循环以使其心脏能够获得重新的自主搏动,由人工呼吸来代替自主呼吸,使用快速的电除颤来转复心脏的颤动,再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使得病人心脏获得自主循环的方法。因此CPR技术是当前医学急救中心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措施之一,提高CPR技术的成功率一直是当前医学急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

一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的心脏调动突然停止即为心脏骤停,此会导致病人的泵血功能丧失,进而使得病人缺氧缺血,然后引起死亡。一般情况下出现心脏骤停十秒左右就会失去意识,再接下来的五分钟左右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现象。抢救不及时的话将会直接导致生物学的死亡。心脏骤停出现的原因较多,一般情况下如丧失机械收缩功能、心电功能出现异常、呼气出现异常以及循环受到阻碍等。心脏骤停时必须要先判断其是否有心跳,然后再进行人工呼吸和按压心脏等措施,与此同时还要保证病人能够得到血液灌注和氧气的供输。心肺复苏急救措施是必须要及时采用的,此时的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非常灵敏的判断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对病人进行及时迅速的抢救。判断其复苏是否成功的条件为:首先是心跳是否恢复;观看病人嘴唇是否出现红润;看病人是否能够自主进行呼吸;观看病人瞳孔是否能够进行对光或者眼球活动等。

二 案例分析医学急救中“心肺复苏”

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一2013年2月,乐山市人民院急诊科现场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患者600例,其中一共有410例成功,达到68.3%的成功率。而其中心源性导致的共有173例;出现意外情况导致的为200例;休克原因导致的为70例;手术等意外导致的为13例;麻醉意外导致的为24例;交通事故导致的为110例。

2.急救方法

在现场必须要采取有效及时的心肺复苏,抓住最佳时机,使用人工呼吸加心脏胸外按压,以尽量保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在最短时间内采用静脉通道等,以为后续的抢救工作奠定基础。

(1)首先要观看患者的具体反应。只要抢救现场是安全合适的,就应该首先确定下病人出现的反应,拍打下患者肩部,对患者进行大声的呼喊,如:“你听见我说话吗?”要是病人出现了反应,不过仍需要救助,此时应离开病人并拨打急救电话,再及时到病人身旁以进行更进一步的观察。

(2)迅速启用EMS系统,病人不出现反应,即没有一点活动现象或者对病人进行合适刺激而无反应时则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启用EMS系统,再使用AED对患者进行CPR。如果现场需求,则必须即刻进行除颤工作。急救人员若较多,则可以让其中一个按照以上步骤进行并开展CPR工作,其余人则迅速启用EMS系统,使用AED。若病人为窒息性以及淹溺者类型的心脏骤停,救护人员应该进行专业的救护工作,即五大周期、共两分钟的CPR,再离开病人去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开启EMS系统以检查病人的气道呼吸情况。

(3)让病人进行仰卧在硬质的平面上,然后对病人实施CPR。具体操作步骤为:将患者气道打开,其中有两种具体操作方式,若急救人员为非专业人士,则应该打开病人气道,让病人进行仰头举颜的动作以使其气道得以打开,最好不要使用双手抬举病人下颌,该方法操作难度较大,非专业人士掌握技巧不成熟容易引起病人脊髓的移动。若急救人员为专业人士,其打开气道则要观察病人的颈部或头部是否出现受伤等情况,然后再进行仰头举颜的方法将其气道打开。若专业急救人员也不能肯定病人头部或颈部是否出现受伤也应该采取双手推荐下颌的方式。只有在该方式不能有效打开病人气道的时候,再采用仰头举颜的措施去打开病人气道。

3.结果分析

心肺复苏工作在实施时,必须要在病人出现情况的早期进行抢救和护理,进而使得其CPR的成功率得以保障。在文章所研究的600例心脏呼吸骤停病人中,其CPR的成功率达到68.3%,即410例。

三 讨论

病人出现心脏呼吸骤停和意识丧失一般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紧接着就失去了生命特征,此时必须要进行非常及时的急救措施,医学护理人员必须要有非常机敏的判断能力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其急救的成功率,才能为接下来的抢救和治疗提供条件。对其进行总结为:

(1)急救人员必须要有非常灵敏的判断能力和掌握熟练的急救操作技巧;

(2)实施初级心肺复苏时,要有现场120急救站的高年医生进行指导才能进行急救操作;

(3)心肺复苏必须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抢救工作此时是真正的争分夺秒,对于病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4)医护工作人员必须要有熟练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力,对病人实施熟练、正确的抢救工作,才能保证其抢救的成功率。因此医护人员抢救技巧的熟练度对于病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病人生存下去的希望。

四 总结

心肺复苏是一门将临床与实践相结合的抢救工作。医护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抢救措施和技巧,而且必须要具有非常准确和灵敏的判断能力。医护人员只有在抢救能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都非常好的条件下,才能使得抢救工作的成功率得以提高。心肺复苏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心脏骤停是非常危险的病理,因此我们也要制定出预防其发生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万立东,李斗.北京市院外急救死因分析及急救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9):50―51.

[2] 吴全红,陈翠霞.心肺复苏护理体会[J].北京:中国医药卫生2010:21-23.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3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西医结合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1]。快速有效的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工作,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伤残率、病死率和减少医疗纠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应急能力、整体水平与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做好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护理工作就必须加强护理管理,它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现将管理方法介绍如下。

1 加强急诊科护士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的培训

护士应急能力差、操作技术不过硬,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我院为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抢救急、危、重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技术能力,护理部会不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参加了急救知识理论知识考试,并对院前中西医急救技能进行培训后给予考核。为配合“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护理部在原有基础上,针对中医护理及技术操作比较薄弱的环节上,对急诊科护士进行了普及性学习培训,并制定了学习计划和目标,急诊科护士经培训后基本能够掌握2-3项中医急救护理操作技术。通过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护士的培训,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

2 强化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的服务意识

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士应具各的基本素质意识,急诊科护士应对院前急救病人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性,对病人抢救要分秒必争。对就诊患者,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急而不危,即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治疗和抢救就会危及生命。护士要在众多的就诊病人中分出轻、重、缓、急及高危病人,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救治是至关重要的,而这必须以强化的急救意识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正确、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护士关心患者,护患之间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有同情心、责任感,站在患者的角度感悟患者渴望满足的各种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力争做到服务于患者开口之前[3]。强化急救意识的关键是必须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病人的言谈、行为和情绪的微小变化中去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及时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3 加强多科护士协作能力 提高整体急救护理水平

院前中西医急救往往需要多科协作才能达到最优抢救效果,这便需要加强多科护士的协作能力,以便提高院前中西医结合急救的整体护理水平,主要做法是,成立护理急救领导小组,护理部主任担任护理总指挥,成员包括各科护士长。明确规定小组成员职责,并详细规定报告内容、报告程序及时限,使护理部能够及时、全面掌握抢救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管理决策。成立护理抢救队除急诊在岗的力量外,护理部在不影响各科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成批伤抢救预案中明确规定参与抢救的各临床科室护理人员后备力量的班次,让急诊中西医结合抢救做到有条不紊。

4 加强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必须做到“三固定,四及时”即:定点放置、定时核对、定数量;用后及时补充、过期及时更换、损坏及时发现、用时及时拿取。做到班班认真交接、检查,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急救护士对急救物品、仪器操作熟练、准确到位,对急救药品熟记其作用、剂量、用法,使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5 加强中西结合护理技术操作

护士能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是为病人赢得抢救时机的关键[4],加强中西结合护理技术操作有助于丰富单纯西医院前急救护理的手段和方法,如耳穴埋籽对急救患者术后排气的缓解、捏脊对急救患者术后消化不良的作用、刮痧对高热急救患者的降温等。西医护理更是以现代护理技术为发展方向,如重症监护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器官移植护理技术等都是中医护理无法介入的。中医护理操作与西医护理操作结合运用于院前治疗工作,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作用,提高治疗和抢救的效果。如西医有些药物常用以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若结合中医经络学说采用穴位注射、针刺疗法,能使小剂量的药物或不用药物,即能产生显著效果。如急诊发热患者,可曲池穴注射柴胡注射液;急诊腹痛患者,针刺足三里穴;急诊呕吐患者,针刺内关穴。在抢救过程中,在实施西医抢救措施的同时,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也会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2] 李明凤.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87.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2-0046-02

【摘 要】目的 分析、总结急危重症的院前救治方法,以增强抢救的有效性,提高存活率。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6月期间经现场救治的98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其中绝大部分病例是笔者亲自参与救治的,并对98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跟踪、随访和分析。结果 对32例急性左心衰病人因采取不同的第一急救措施和相应的治疗,造成3例死亡,29例病情好转;5例危重哮喘病人,1例因拒绝现场救治,结果到达医院时心跳呼吸已停止,其余4例救活; 1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好转, 1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经积极抢救,全部救活;8例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病人,经治疗病情好转;8例CO中毒病人2死6活;35例骨折病人中,5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0例病情好转;14例头颅外伤病例,3名伤员病情极为严重,但只有1例死亡。结论 对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人的病情做出正确判断和第一急救措施的迅速到位是提高急危重症救治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日常的医疗急救工作中,常会遇见危急、危重的各科患者,如何提高急危重病人院前救治的有效率、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既是急诊、危重病领域所面临的一项长期的医学任务,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59例急危重症院前急救的病例分析,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救治急危重病人的措施与方法,抢救更多病人的生命造福人类。

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8年6月,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经现场救治的98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其中绝大多数是笔者亲自参与救治的,并且对所有病例进行跟踪随访。

32例急性左心衰病人因采取不同的第一急救措施和相应的治疗,造成3例死亡,29例病情好转;5例危重哮喘病人,1例因拒绝现场救治,结果到达医院时心跳呼吸已停止,其余4例救活; 1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好转, 10例重症脑血管病人经积极抢救,全部救活;8例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病人,经治疗病情好转;8例CO中毒病人2死6活;35例骨折病人中,5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0例病情好转;14例头颅外伤病例,3名伤员病情极为严重,但只有1例死亡。

98例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人中急性左心衰病人:男30例、女2例,年龄5791岁,平均70.88岁。危重哮喘病人:男2例、女3例,年龄1967岁,平均37.67岁。心梗:男10例、女5例,年龄47~69岁,平均60.88岁男例。脑血管病10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86岁,平均47岁,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6.2岁。CO中毒病人,男6例、女2例,年龄17~35岁,平均24.60岁。骨折病人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9~61岁,平均30.8岁。头颅外伤病人,男性13例,年龄22个月29岁,平均15.25岁。

2 结果

急性左心衰病人,有3例病情急性发作后采取了错误的(平躺),最后导致死亡。而其余则采取正确有效的(坐位,两腿下垂),以后经进一步的救治最后病情好转。危重哮喘病人中4例经过现场紧急平喘、吸氧等处理,症状缓解后再送医院进一步治疗,最后病情好转。另1例则因现场拒绝抢救病情迅速恶化,最后死亡。心梗全部救活。重症脑血管病中,2例大面积脑梗死全部救活,8例脑部出血病例3例死亡、5例救活。8例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病例经现场和院内的有效处理后,病情迅速好转。CO中毒病例,虽经全力抢救,最后2死6活。骨折病例,3例由于在现场采取错误的措施,最后出现骨折移位及严重的并发症。2例则采取先固定、后搬运措施,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头颅外伤病例1死3活,其中2例罕见病例的成功救活与现场正确有效的急救措施密切相关。

3 讨论

现代医学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急危重症病人救治率的提高,而院前急救处理是紧急医疗救援的前沿阵地,危急、危重病发生后的"黄金一小时"内,特别是头10min被称为"白金10min"是决定性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如果得到正确有效迅速的急救措施,往往可以转危为安,为后面的救治赢得时间,相反,如采取错误的处理方法 ,则加重病情、甚至死亡。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医疗实践,并通过对院前急救急危重症病例的分析、总结,感悟和体会颇深,认为要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 提高病情正确判断力

通过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相关病史分析、只有正确判断病情,才能切实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促使其病情好转。低血糖昏迷,在家中快速测量其血糖,发现血糖很低,立即静推50%葡萄糖40 mL。几分钟后症状缓解、病情好转,然后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CO中毒病例,也是通过检测生命体征和现场环境分析、尽早进行高压氧治疗,最后存活。由表显示,1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当时首发症状是胸背部疼痛,现场心电图显示:有缺血样改变,送到华东医院后,经心肌酶、心超、MRI等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立即转送到中山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最后成功救活。该病发病率低,常突然死亡[1]。

3.2 第一急救措施应迅速到位

急性左心衰中有3例死亡者,笔者亲眼看见由于自己采取错误的平躺,使回心血流量加大,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其气促加剧,脸色发紫,结果很快就死亡。而另9例给予正确的坐位、两腿下垂的后在进一步治疗下,病情明显好转。由此可见,急性左心衰救治的第一急救措施应该是。5例危重哮喘也是如此,其中1例因现场拒绝抢救,要求直接送医院,由于等候电梯耽误了约10分钟等原因,失去了救治的黄金时间,结果死亡。骨折病人的第一急救措施应是先固定、后搬运,表中显示的骨折病例,虽然全部存活,但是其中3例由于未做固定、盲目搬运,结果造成严重并发症。

3.3 强化自救、互救意识,普及、宣教急救知识

资料显示:2例大面积脑梗塞和3例早产病例,都是由于目击者自发开展救援,为进一步救治赢得了时间,最后全部救活。资料仍然显示,4例头颅外伤病例中有2例系属罕见。病例1,男性,18个月,他左手拿螺丝刀不慎绊倒地上后,螺丝刀正好戳进他左眼并深入到脑部,表面仅露出刀柄。事发后,其外婆用手紧握住该刀柄。不让其深入或拔出,从六楼直跑到弄口,拦了出租车直驶普陀区中心医院,再由救护车转到市五官科医院和华山医院,最后送到市儿科医院。辗转四家医院,花费近6个小时。结果手术成功,即保住生命又保住了眼睛。事发后,笔者特意随访了小孩的外婆,问她:“当时你怎么想到紧握刀柄直到手术才放手"回答说:”过去我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听老师讲过这方面知识"。由此可见,当发生急危病症时,目击者、救援者开展正确、有效、及时的院前自救、互救至关重要!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学科,正在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来,国际上提出进行超高级生命支持的概念,指对濒临死亡的病人用便携式体外循环泵和人工肺(膜肺)进行体外循环和呼吸支持[4]。对急危重症院前救治有效性的提高,是急诊医学向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江庆,吴颖.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后EKG演变1例[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4,4:722.

[2] 张祥建,李春岩.脑干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全科医学,2004,7(9):1290-1293.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5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相关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院前急救存在安全隐患的68例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诊不及时有14例,占20.59%;急救反应较慢有16例,占23.53%;急救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有17例,占25.00%;急救的设备不齐全有9例,占13.24%;急救的技术不熟练有7例,占10.29%;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有5例,占7.35%。结论:规范院前急救各环节的流程,并针对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救治质量,极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52

院前急救是病人到达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是急诊医疗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疗体系的薄弱环节,它具有社会性、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多样、体力强度大、以对症治疗为主等特点,很容易造成医疗纠纷。为了探讨院前急救安全隐患的相关预防对策,本研究选取相应急救病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采集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院前急救存在安全隐患的68例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诊不及时有14例,占20.59%;急救反应较慢有16例,占23.53%;急救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有17例,占25.00%;急救的设备不齐全有9例,占13.24%,急救的技术不熟练有7例,占10.29%;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有5例,占7.35%。

2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因素分析

2.1出诊不及时在接听求救电话后到救护车开动的时间段里,接听电话人员未能及时通知齐全出车人员(医师、护

作者单位:510800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黄玉梅:女,本科,主管护师

士、担架工人、司机)出诊;或医师、护士正在抢救危重病人,不能及时出诊;担架工正在转运病人等不能马上到位等原因延缓了出诊的时间。

2.2急救的反应较慢由于一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加之打急救电话的病人及家属心情迫切紧张,无法详细询问病人的住址,导致救护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到达目的地,延缓了病人的救治时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病人死亡;在接听电话时未能及时询问病人的情况,对病人的情况没有进行及时评估,导致携带的物品不足以应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导致延误救治。

2.3急救现场存在安全隐患在急救的过程中,急救环境条件差,情况急,干扰大,如在高速公路、建筑工地、中毒现场等,影响病人的救治质量。

2.4急救的设备不齐全由于某些药物的存放存在不安全因素,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卫生条件差等情况,再加上医院可携带的急救物品、急救器材等方面也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对急救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2.5急救的技术不熟练一些医护人员在急救过程中,由于

缺乏经验及应急处理能力,经常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紧张时一些护理人员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对病人造成严重影响。

2.6运输途中存在安全隐患没有根据病情选择正确的搬运工具及安排合适的,导致病人的二次损伤加重病情;转运途中路况不良,车内照明不佳,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不细致,或者医师坐在副驾驶位置,未与护士一同坐在病人旁边观察其病情,导致病情变化不能及时抢救。此外,一些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在运送时没有拉起床栏,对不合作的病人没有及时使用约束带,导致病人出现摔倒等现象[1]。

3相关对策

3.1及时有效接听求救电话设专人接听求救电话,力求在电话响3声内接听,接听电话要沉着冷静,准确接听,尽量引导病人或家属说出事发地点附近显眼的建筑物,如酒店、学校、商场等标志,以便救护车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问清楚病人现时状况,进行简单分诊,按病情的性质派出相应专科医师出诊,对于情况紧急的在电话中指导家属有效、简单的初步处理方法,并留下联系电话以便随时联系。

3.2做到及时出诊配备专业的司机及医护人员,在接听求救电话之后,医护人员要在2~5 min内出诊,救护车配有通讯工具,根据电话中所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及时与病人或家属联系,从而保证路线的准确。医师在电话中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做好评估工作,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准备好仪器和急救物品等,保证到达现场及时使用,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2]。

3.3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定期对急诊人员进行理论及现场技能培训,定期考核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技能,提高应急能力及服务质量[3]。制定院前急救操作流程,巩固急诊护士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操作的综合应用,提高应变能力和困难处理能力[4],提高现场急救水平。

3.4加强沟通注重病人和家属的感受,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疏导,降低其紧张、恐惧带来的不适;及时、简明、扼要地介绍各种治疗、护理措施;在转运前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谅解,确保急救顺利进行。

3.5安全转运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并安置合适的;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暖,盖好被子,系好安全带,踩好刹车轮,手扶担架车,保持担架车平稳、固定;经过现场急救,病人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可实施快速、平稳的转送,应尽量减少搬动,实行就地的原则[5]。救护车司机要减少车辆的摇摆及颠簸,避免急刹车及急加油的现象,整个转送过程,医护人员全程陪同,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随时给予相应的急救治疗[6]。转送危重病人时,途中电话联系急诊科护士,备好床位、急救物品及仪器,通知相关抢救人员到位,等待迎接病人。

3.6强化风险意识医疗行为本身非常特殊,抢救的及时性都非常重要,而院前急救的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病人的隐私、病情等,如果在护理过程中不多加注意的话,则会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情况,应该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病危病人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7]。抢救时要严肃、认真,避免谈论与病人病情无关的话题,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并书写好出车登记及抢救护理记录。

3.7规范救护车的管理包括车况的管理及车上环境、急救药品、仪器等方面的管理。每日车班护士接班时要严格检查所有急救设备、急救药物及材料,及时补充所缺物品,确保院前急救物品齐全[8],做好登记、交接班工作。保持车内环境整洁,救护车结束任务返回急救站后,依据《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办法》分类处理垃圾,如转运的是传染性病人,严格按《传染病终末消毒办法》进行消毒[9]。救护车司机对车辆做好保养,保障急救通畅。

3.8良好的心理素质院前急救过程中,护士面对各种变化要沉着、冷静、稳重、严肃,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秩序地完成各项工作。

4小结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院前急救安全隐患,规范院前急救各环节的流程,运用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病人进行及时救治,能够有效改善病人的预后,极大限度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重视院前急救,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也是不断发展急救医学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丽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19-2820.

[2]王建民.急性昏迷患者158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7):106-107.

[3]刘小红,徐小文,沙银娟,等.模拟出车现场对提高急诊护士院前急救能力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C):268-269.

[4]徐亦男,花海明.院前急救安全性相关因素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617-1618.

[5]黄文伶,梁平华,彭爱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73例的急救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5):65-66.

[6]宋明浩,李志祥,陈碧.高血压脑出血院前急救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32-133.

[7]刘净,张世清,王慧斌.急诊急救急性昏迷患者98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0,34(8):617-618.

[8]易艳.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19-20.

[9]李帅.规范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2):119-120.

急救病人的抢救措施范文6

在拨打120电话时,首先应该保持情绪镇静,一要表述准确的具置、约定等车地点、行车路线和联系电话,这样才能赢得抢救时间,二要说明患者的病情和严重程度,待120急救工作人员终止电话后,再放下电话。

拨通120以后有一段等待救护车来到的时间,对一些危重病人应争取时间,做些急救处理,因此人们都应该学一点急救的常识。

昏迷的病人一般是没有意识的,应该让患者平卧位或者是侧卧位,平卧时应该让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反流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