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范文1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4]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范文2
一、区域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生态资源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往往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也称为“劳动对象”。人类利用的资源可分为直接资源产物和间接自然资源产物,直接资源是树木、矿产、土地、石油等;间接资源包括钢铁、棉纱等。对于人类有需求的资源,必定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无论是自然的直接资源或是间接资源在人们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源,人类的经济发展绝对离不开自然资源。
(二)生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个地域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地域的经济基础,我国就存在许多的生态条件,也导致了我国各个地区经济的分化问题,各个地域的生态资源状况决定了当地投资的侧重点以及发展点,生态资源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成为空谈。
二、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我国对区域生态的宏观调控以及各地政府生态制度。我国应该加强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出台更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成果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中去,社会应该不断完善、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降低对生态的危害。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制定一个符合当地需求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于一些资源要进行有效的再利用,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济保护宏观上需要国家与政府相互帮助才能有效完成,而且二者要相互监督,达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区域政府应该用经济调控手段以及先进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现如今的生态问题,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就是各个企业,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更是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应该间接成为各个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这些问题却是由社会来背负。所以,政府应该针对一些高污染企业,进行对企业成本调控,让生态成为企业的内部成本。对于一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企业,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提高企业赋税,作为生态环境补偿。
(三)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要想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好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不仅是需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在生态环境承受之内,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而且生态环境协调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不应该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区域保护生态环境微观化,提高对企业的监督力度。想要从根本上缓解区域生态问题,政府应该将区域环境保护微观化,对各个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及监控。把环境破坏列入法律的范畴之中,对于环境问题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法律政策落实到各个企业之中,让企业每个生产环节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加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由于每个企业的生产侧重点不同,使得企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当地政府应该结合当地情况,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标准,对于生态资源的撷取要适度,鼓励当地人民对企业的监督,让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
(五)提高区域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对区域生态的破坏不仅是企业这一部分,社会公众也有推卸不了的责任,人们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环境保护意识却没有丝毫提高。各个区域政府应该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公众应该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在享受自然给我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做到对自然的保护,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
三、结语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自然所提供的资源,人类社会发展不应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之上,要真正地做到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国家及政府应该加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法律力度,利用人类最新的科技成果投入到自然保护中去,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喻敏霞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范文3
关键词:政府管理;绿色创新;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012-02
一、政府管理宏观层面的绿色创新
(一)政府文化的绿色化
政府文化的绿色化旨在建立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建设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指的是生态价值观,即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讲要注重培养政府官员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使政府官员认识到生态效益的重要价值,改变经济发展观念。其次,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政府应该将保护生态环境法制化、制度化,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撑。最后,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是指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技术的投入,增加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营造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氛围。
(二)政府管理模式的绿色化
政府管理模式的绿色化旨在建立生态型政府。所谓“生态型政府”,黄爱宝教授认为,是指将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作为其基本目标,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其基本职能,并将这种目标与职能贯穿到政府制度、行为、能力和文化等诸方面之中的政府。更具体地说,“生态型政府”就是追求实现政府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等诸方面的生态化[1]。因此要实现政府管理的绿色创新,使政府更好地履行生态职能就必须以建立生态型政府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对政府管理的文化、战略、机构、制度、资源等方面进行绿色创新。
(三)政府管理战略的绿色化
政府管理战略的绿色化是指要将生态管理放在战略管理的地位。政府管理战略的绿色化直接决定着政府管理的方向,对政府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将“生态优先”作为政府的根本价值取向。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在管理战略的选择上,应该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同时政府必须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战略部署,制定能源利用战略、资源利用战略,为生态环境治理注入新的生机,为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政府管理中观层面的绿色创新
(一)基于组织的绿色创新
1.政府管理机构的绿色化
政府管理机构的绿色化是指建立生态机构。首先,建立生态管理的综合机构。针对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在生态管理方面存在的职能分割、地方分治等问题进行机构的整合,从部门管理走向综合统一管理,使政府生态职能与经济职能结合起来,形成人员网络化、政策措施配套化的高层次生态管理的有机整体。其次,建立生态资源监管机构。为了确保生态管理部门严格履行生态职能,应该建立生态资源监管机构。生态监管机构对于各部门生态职责实施的情况要给予充分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生态管理机构的作用。
2.政府管理制度绿色化
政府管理制度的绿色化旨在建立生态制度,是指将生态因素纳入制度创新的过程,并进行新的组合。首先,建立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主要指为了保护环境所制定的正式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生态税收制度等。其次,建立生态环境监督制度。生态环境监督制度是指为了确保以上正式制度的有效实施所建立的辅助制度,包括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生态环境听证制度等。最后,建立生态环境奖惩制度。生态环境奖惩制指在生态环境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对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行为给予奖励或惩罚的制度,以此激励其行为的正面性降低负面性。包括生态环境问责制度、生态环境奖惩制度等。
(二)基于过程的绿色创新
1.行政决策绿色化
行政决策的绿色化是指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到行政决策的过程中。首先,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生态保护的需要,避免因为政府的决策失误而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甚至引发生态危机。其次,坚持行政决策的民主原则。政府在决策时应该向专家咨询、请专家论证,同时还要给公民充分的发言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为解决生态问题献言献计。再次,坚持决策反馈原则。生态问题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对于生态管理决策后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正效益、负效应要随时反馈,及时调整。最后,坚持决策评估原则。为了对重大建设项目决策个案的生态效果进行评估,必须建立综合考核项目、企业、地区生态与环境的指标体系,以量化考核项目的生态状况[2]。
2.行政执行绿色化
行政执行的绿色化旨在将环境政策以绿色行政的方式落实到实处,实现政府管理的绿色化。行政执行的绿色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执行路径的绿色化,即实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这就要求政府环境政策的实施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还应该依靠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力量。通过建立绿色协调机构,扶持绿色民间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收集绿色需求信息、协调与处理绿色纠纷的能力,协助政府的绿色管理活动。二是政府内部运行的绿色化,即政府日常工作内容和流程符合环保的标准和节约的特性,包括绿色采购、绿色投资与招商、日常工作消费的绿色化等。政府内部运行的绿色创新不仅有助于政府节约行政成本还有助于政府树立绿色形象,促进社会组织及个人消费的绿色化。
(三)基于资源的绿色创新
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范文4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
3、改善环境,保护家园;净化环境,美化家园
4、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5、天地万物,互养共荣,自然生态,贵在平衡
6、保护环境,保存希望
7、ISO14000是绿色环保和创造人类和谐环境的基础
8、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
9、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10、人造环境,环境育人
11、树立企业形象,协调人与自然
12、环境与人类共存,开发与保护同步
13、需求无限,资源有限;善用有限,发展无限
14、一草一木要爱惜,环境生活创佳绩
15、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
16、拯救地球,一起动手
17、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存
18、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19、贯彻环境教育,宣导环境资讯
20、落实环境责任,完善环保制度
21、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
22、家园只有一个,地球不能克隆
23、保护自然平衡,拯救绿色环境
24、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25、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环境意识
26、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7、关心环境就是关心自己
28、地球资源要珍惜,环境保护是共识
29、环境幽雅,造福大家
30、遵守法律法规,防治环境污染
31、人人遵守社会公德,个个爱护公共环境
3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3、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生态环境
34、积极迎接挑战,实现持续发展
35、美好的环境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维护
36、地球是万物生灵共同的家园,共生共荣来自万物的和谐
37、改善环境,创建美好未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38、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范文5
关键词流域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太湖流域;非参数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4)01-017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24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剧烈,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生态资源具有公共资源或公共物品的特性,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会造成个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的不相等现象[1]。生态补偿机制就是主要通过机制设定,进而消除经济的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国际典型案例有美国纽约市通过投资的方式来购买上游Catskills流域的生态环境服务获得清洁的城市供水[3]、厄瓜多尔在Nature Conservancy,USAID和Fundacion Antisana的支持下成立了水资源保护基金来保护流域等[4],国内典型案例有浙江省东阳市与义乌市之间达成上下游水权交易协议、福建省建立专项资金对九龙江上游治理等[5]。
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是如何解决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也就是对于正的外部影响政府应予以补贴, 对于负的外部影响应处以罚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补偿标准的确定始终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流域生态补偿的模式通常分为“上游受益下游损失”和“下游受益上游损失”的两种模式[6],补偿主体(受益者与破坏者)与补偿客体(保护者与利益受损者)之间在补偿标准上进行着相互的博弈,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补偿标准核算方法。在补偿金额的核算上,主要有机会成本法、支付意愿法、费用分析法、水资源价值法[7-13]。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有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市场交易体系等[14-20]。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流域生态补偿为研究对象,通过上下游地方政府博弈情景设定,对建立的流域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进一步拓展,引入了上级监督部门约束因子。并以太湖流域为实证分析,将所建立的引入约束因子后的流域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与非参数局部回归的计量方法相结合,探讨了流域COD指标与上游地区经济之间的边际效应,得出了最优的环境保护(保护―补偿)策略状态稳定时的惩罚金范围。
1流域生态补偿演化博弈理论模型
伴随着经济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日益加深,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经济的日益发展及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几乎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人的利益。由于个人行为产生了外部性,个人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会再导致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博弈理论便应运而生。博弈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及规则,进而达到理想的稳定均衡状态。传统的博弈理论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上,完全理性在理性意识、分析推理能力、识别判断能力和准确行为能力等方面有苛刻要求,即总能按照机制设定的最优策略行事。演化博弈理论与传统的博弈理论相比,放宽了假定条件,属于有限理性[21]。因此,演化博弈理论的有限理性更加贴近实际,主要研究长期反复博弈过程中的策略调整过程、趋势及其局部的稳定性。在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中,上游与下游地方政府针对补偿标准和补偿形式的确定,博弈双方都不可能一次达成一致,而是在博弈过程中不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策略,最终找到最优策略。因此,运用进化博弈模型研究上游与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问题比较贴近现实。
1.1流域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情景设定
结合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太湖流域是一个下游地区(上海、苏州等)经济社会比上游地区(湖州、镇江等)发达的流域类型,生态补偿的模式可以归属于“下游受益上游损失”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在演化博弈情景的设定中主要有两个利益主体:上游地区地方政府与下游地区地方政府。
(1)上游地区相对下游地区而言,流域河水质量的优劣对人民生产与生活状况的影响相对小于下游地区,其本身的直接用水质量相对较好,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选择中,以损害其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发展的可能相对较大,易于对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尽管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收益较高,但与生态环境保护中损失的地区经济利益相比较,下游地区政府对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偏好相对较低,一般不会主动购买生态环境保护产品。上游地区地方政府是代表上游地区所有利益的相关者,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所选择的策略是保护或不保护。
(2)下游地区的人民生产与生活状况与流域河水质量关系与上游地区相比相对密切,其生产与生活用水水源的水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上游地区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因而 下游地区人民对流域水环境改善的诉求要相对高于上游地区,他们在某种程度更愿意支付生态环境保护产品,对流域生态环境改善的偏好较高。下游地区地方政府是代表下游地区所有利益的相关者,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所选择的策略是补偿或不补偿。
(3)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地方政府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保护-补偿策略是社会所期盼的最优策略。
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范文6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环境;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79-02
1 生态系统面临危机
1.1 生态系统现状持续恶化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生态保护,环保意识增强。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多年的数据追踪,发现地球物种健康程度和数量一直在下降,四十年间下降了3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极端异常气候,土地沙漠化和极端旱涝、酷热、严寒。比如,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孤岛,这一情况在125000年内还是首次出现。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污染、无休止的破坏环境和各种由此引发的灾害。
1.2 过度地开采和使用资源
地球的资源经过千万年的积累,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人注重对环境的爱护,但在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年,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已经接近自然对人类生命的支撑极限。照目前的开采规模,石油天然气最多可消耗50年,煤炭最多可消耗100年;到2020年,地球上的大多数矿产资源包括铜、铝、锡、锌、金、银等都将被开采完毕。人类在以消耗资源为中心的飞速发展中,持续发展的条件却在不断丧失。
1.3 过分关注人类自身利益
生态系统与所有物种息息相关,既是所有物种共同的生存环境,也供给生存资源,人类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人类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人类在消耗自然资源时,只考虑到了人类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未考虑到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的需求,这种短视的行为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没有给自然界其他物种留出生存空间。
2 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出了绿色经济的定义,即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有的各个经济部门、各个行业,在发展中要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绿色经济需要建立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为纽带的经济系统,达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脱钩。
2.1 经济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基础
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就要尊重自然,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基础,以自然资源的可再生速率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以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手段。改变以往把环境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的狭隘认识,不能局限在自然系统支持人类社会发展,而应重新认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限与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不是人类予取予夺的生产资料,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无休止、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必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和崩盘;保护环境、绿色发展,适度使用自然资源才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出路。我们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资源,发展绿色经济。
2.2 绿色经济是生态系统可承载的经济发展模式
高速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形同于杀鸡取卵,世界人口已逾70亿,人口激增首先意味对自然资源需求激增,粮食、水资源、宜居土地的供给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不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人类的未来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艰难。绿色经济要实现的是人对自然影响的可持续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脆弱的地球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保证人类有足够的食物、水和能源安全以及基础空间的需求。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要引导社会资本对绿色经济的投资,用于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和一些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上;要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推广环保健康的消费模式,政府、企业、个人分别承担在绿色消费中的责任和义务,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要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投入损耗并且降低废弃物排放;要鼓励绿色经济创新,改变能源消费模式;要保护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限制房地产对生物栖息地的过度扩张和侵占,加速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推进工业污染治理,衡量环境和社会成本,对工业排污与制造企业收取环境治理费,支持其绿色创新以减小对环境的损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幸福感的提高,用绿色经济指标衡量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3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己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无休止地开采和使用资源、污染物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人类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自然灾害使人类自食苦果。与其说是拯救自然生态环境,不如说是拯救人类自己。如果人类还按照现有的方式生活,不断地过度索取资源而不回馈,人类的生存必将受到自然生态的严厉报复。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出路,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息息相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 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问题
3.1 转变观念
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业。推进经济绿色发展除了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约束和激励,还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必须重视对绿色理念的教育,重视对消费者和企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我国多年来强调市场经济,强调提高效率,追求财富,导致现在的整个社会物质化倾向非常严重,从个人到团体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必然导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长期以来社会资本投资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无节制地满足人类对物质消费的欲望,大量的资本涌入房地产、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金融衍生品,但却很少投入到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的有益领域和相关的基础设施,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的经济增长理念只能从文化、精神、意识形态来转变,需要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抑制当前这种物质化的趋势和潮流。
3.2 制度建设
一个人的行动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认识和观念,还取决于外部压力和现实的利益。现实利益要靠制度来约束。好的制度可以将个人利益导向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向,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所以,制度建设非常重要,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的根本。我们需要建设一套制度能够把国家的意志跟各省现实状况和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贯彻落实,而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指标来加以考核、加以衡量、加以比较,把发展绿色经济跟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才能给地方以很大的压力,才能把国家绿色发展的意志得以贯彻。反之,地方政府会迫于财政收入的需要而忽视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3.3 绿色技术
重视科技创新已成为共识,但科技创新不应笼统地谈,现在应该提倡绿色技术创新。现在的技术研发方向应该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衡量这个技术是否先进最重要的指标。政府要在绿色技术的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致力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将资源效率、环境影响作为指标。技术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最重要的环节,应当把绿色技术创新从生产到使用再到循环回收环节来综合衡量技术的绿色水平,例如电动车在城市中使用安静、方便、零排放,可是在生产过程中电池的污染也要慎重考量。
3.4 法律保障
发展绿色经济必然会受到现实利益的干扰和诱惑,现实利益的约束要靠法规、制度、标准规范,要依靠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来加以保证。一个好的法律制度,能够引导这个社会向着有利于环境和公共利益的发展。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要研究有利于环境和资源节约的财税和金融政策,还要完善涉及各项标准、技术规范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琳.向绿色经济转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3(1).
[2]王玉庆.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