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地质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地质学

初级地质学范文1

1 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授课

1.1 设计任务情境:

我们都知道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我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在生活娱乐、网络游戏时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其求知的兴趣。比如:我们如何在更大程度上防止自己的QQ号码被盗?怎么样维护好我们自己的空间?是否意识到自已的信息安全已有问题?诸如此类。把教材中每章分别设计成不同的主任务,再将主任务分若干小任务,每一节由若干小任务组成。这样不同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相应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如果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很感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

1.2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完成任务的快慢不同。因此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工作(即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1.3 根据问题,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通过老师讲授。每一个任务分析后,自已去实践完成,当场巩固。任务做完,再进行下一个部分的延伸。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时把每个知识点也能得到及时地强化。

2 自然运用类比法,把握好关键环节。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结合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的类比,可以加强事物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巩固学习的知识。例如:讲授病毒与信息安全时,可以和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类比联系,如 灰鸽子木马程序如何窃取用户本地信息,远程操控等;CIH病毒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熊猫烧香 病毒的危害及对编写者的处理结果等。帮助学生来理解抽象点和不同点,学生心中有底,学起来更容易,

3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疑问,就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性,鼓励同学相互协作,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也帮助老师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级地质学范文2

关键词: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高中地理;初中地理;相关性分析

气候在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像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荒漠化主要的自然因素。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气候这一部分的地位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相当显著。高中地理教材中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大量的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高中地理老师很有必要比较分析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1高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1.1气候的形成没有占用单独的章节,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高度概括

人教版高中地理在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讲述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其主要理论知识只有两小段话,第一小段主要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小段主要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所有文字都是结论性的概括出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1.2主要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没有全部列出,只以案例的形式出现

主要在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气候具有明显地带性,高一学生刚学完三圈环流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很好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因此,述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时,显得得心应手,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基本特征。

1.3论述气候形成的综合因素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活动

课本给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多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表。然后提出问题,让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从而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初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2.1气候的形成机制占单独的章节,由浅入深详细论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用整整一章内容专门讲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详细讲述了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相关知识。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由于把气候一部分分四节讲述,因此特别具体详细,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2.2讲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逐步分层展开,篇幅较大

课本第三节把世界各地气候差异主要归因与太阳辐射的差异,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第三节并列分层讲述了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3世界主要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全部列出

课本第四节列举了世界主要的十种气候类型,按照温度带的差异排列,首先先讲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其次是对比较分析亚热带的两种气候,温带的两种气候;最后是寒带气候和高山气候。每一种气候类型主要让学生看图得出其分布位置,根据气温和降水数据认识其气候特征。

3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1初高中气候类型分析讲述相似点分析

初高中地理教材在气候一部分的安排分别符合初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突出地理教学特色,运用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表。初高中地理教材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学生的“活动”设计占了较大比重,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不同点分析

从前面“初高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出初高中地理的不同特点,高中地理教材由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出气候类型,内容精炼。初中地理从对气候的认知开始,详细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而且在区域地理中把不同类型的气候具体化,在不同的世界地理区划中像“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都把气候和区域地理特征结合起来,成为区域自然地理中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深刻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

3.3高中气候类型的学习应该重新温习初中内容,然后提升总结

高中地理教材由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出气候类型,然后以案例的形式讲了三种气候类型,然后以学生活动的形式涉及到其他的气候类型。这样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对气候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没有彻底理解,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老师讲气候一部分时也是意犹未尽,是不是按部就班,遗留问题呢?这给老师很大的考验,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温习初中内容,然后提升总结。这样对我们以后学到大量和气候相关的内容非常有利,尤其是应对高考地理,我们必须如此。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Ⅱ的36题为例:(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学生在必须知道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结合最紧密的是初中“欧洲西部”的知识。

初级地质学范文3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 教学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 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感受汉字魅力,产生兴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化石,是中华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如:“一”“二”用笔画表示相应的数目;“休”用一个“人”和一个“木”组成,人靠在树上,表示人休息;“妈”用“女”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同女性有关,用“马”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又如“森”字,用三个“木”字构成,表示树木之多;“众”字,用三个“人”构成,表示人之多,故尔称“众”。一个个汉字集形声义于一体,让他们逐渐爱上汉字,乐于去认识汉字,学习汉字。。

二、让字“动”起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学生眼中的“记忆符号”灵动起来,如:教学“喝、唱、叫、喊、听、吵”这些特点的字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字形联想儿歌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当学生学过的形近字多起来,最容易发生混淆。在教学这类生字时,不要让学生单独识记,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把这些字穿成串,利用儿歌识字。如学过“桃、逃、跳、姚”这几个字后,组织学生结合儿歌:“淘气包马小跳,爬到树上去摘桃。姚老师发现后,急的马小跳马上逃。”又如,学习了“工、红、虹、江、扛”时编写儿歌:“长江上彩虹桥,红红过江采蘑菇。采了一筐又一筐,工人叔叔帮着扛。”通过儿歌辨析字形、字义,使学生学过这一组生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四、利用插图进行识字教学。

象形字是摹拟事物形状所造出的字。它流传至今虽历经几番改变,但仍可窥其原貌。在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象形字上多配有插图一幅。在教学时,可结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以五彩斑斓的图画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并有机地诱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建构图字间的桥梁,寓识字于观图中。如教学“日、月、水、火、土”等字。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似,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木、目,晴、睛,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可先引导学生看图,在观看插图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字与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字的记忆。这样,学生便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拓宽视野,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初级地质学范文4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VVI)并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较为常见。根据头颅系列超声检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病率均为40%~50%,随胎龄及体重降低发病率增加。胎龄

1 诊断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周围-脑室出血如缺乏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诊断一般较难,主要依赖于早期颅脑影像学检查。

1.1 临床表现 脑室周围-脑室出血极少出生时发生,颅脑B超连续观察,可准确了解发病时间。80%~90%的患儿在生后72h内发病。其中约50%发生于生后24h内,10%在第1周末,极少数可在生后2~3周发病。国内有笔者根据颅脑B超、CT、尸解报告,生后3天内发病者占9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表现一般不特异、不典型。轻症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症可在此基础上突然发生全身病情恶化,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病状和体征。临床医师对低出生体重儿合并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有充分的认识及警惕性,需对临床病情细心观察。归纳其临床表现可有以下三种类型。

1.1.1 急剧恶化型 少数病情急剧加重,出现缺氧、发绀、呼吸暂停,常需机械呼吸,休克、血压下降,皮肤花纹、苍白、酸中毒,此种改变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伴有嗜睡、惊厥、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下降,前囟隆起等神经系统异常或出现不能解释的红细胞比容(HCT)下降,输血后HCT不恢复等征时,提示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可能性。

1.1.2 间断恶化型 此型较急剧恶化型多见,起病较缓,生后数日出现症状,反复间断出现呼吸暂停,呼吸困难及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如不自主动作增多、痉挛、轻度抽搐、眼游移或凝视,咂嘴动作等。数周后可能出现脑积水征。

1.1.3 无症状型 约25%~50%的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微隐匿,不被察觉。故凡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或突然出现不能解释的早产儿一般状况的恶化,应疑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可能,都是颅脑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1.2 影像学检查

1.2.1 超声检查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推荐采用实时超声经前囟冠及矢状面扫描探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根据超声检查可将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分为4级。级别愈高出血范围愈广。Ⅲ、Ⅳ级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及脑室周围出血为重症,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远较Ⅰ、Ⅱ级为高。

Ⅰ级:室管膜下出血,或10%的脑室内出血;Ⅱ级:10%~50%的脑室内出血;Ⅲ级:超过50%的脑室内出血,伴有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及脑室周围实质出血不一定伴有脑室扩大。有的患儿发展迅速,可从Ⅰ级快速发展至Ⅲ、Ⅳ级。超声检查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的敏感性高,可达92%~97%以上。超声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无放射性损伤,价格低廉,可在床旁操作及动态观察,有报告其检查结果与尸解发现有良好的一致性。故建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宜每日动态检查1项。可提高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诊断率。如无条件白天常规检查者,可于生后3~5天内作首次检查,并于5~7天以复查。

1.2.2 CT和MRI CT和MRI对各种类型颅内出血的确诊率高,有条件可定期检查。缺点是不能在床旁进行及连续动态观察,价格昂贵及接受放射线。故建议新生儿期采用B超探查脑内出血、脑积水及脑室周围的白质软化,1岁左右复查采用MRI,以提高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诊断率。

1.3 并发症及预后 采用颅脑超声随访观察发现,30%的患儿在病程的10~20d或数周发生出血后脑室扩大,表现为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越重,脑室扩大的发生率越高,可能由于闭塞性蛛网膜炎,影响脑脊液的再吸收,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而致脑室扩大。少数可因大脑导水管阻塞致非交通性脑积水。这些病例的50%左右为暂时性脑积水,可逐渐自行吸收好转。其余病例可发生持续性脑积水,或因脑实质损害,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孔洞脑而致死亡、偏瘫、脑性瘫痪、癫痫等。无并发症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预后良好,发生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者的为4%。

2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应注重预防,加强围生期保健及孕期高危因素的监护,早期发现和纠正围生期窒息。已有的研究显示:母亲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可减少早产儿出血症发生,对降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有一定好处。母亲分娩前使用皮质激素可通过减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严重度及稳定毛细血管而减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使用肌松剂明显减少了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此外,酚磺乙胺、维生素E预防性用药也认为对生发层基质的毛细血管具有稳定作用,可防止出血,但效果仍不能肯定,是目前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婴儿主要的治疗措施。

2.1 监护和护理 密切监护体温、血压、心率及呼吸。小心搬动患儿、诊疗操作动作轻柔、保暖、保证氧供及呼吸道通畅。维持PaO260~90mmHg,PaCO2

2.2 维持内环境稳定 保持酸碱、电解质和液体平衡,维持血压稳定,避免快速输液,尽可能混合喂养、防止血压过渡波动,贫血,HCT下降的患儿应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及休克。补充维生素K1、凝血脂原复合物制剂等。

2.3 抗惊厥 主要选择苯巴比妥,负荷量是15~20mg/kg,稀释后以每分钟0.5mg/kg速度静脉缓推,于12~24h后使用维持量,3~5mg/(kg·d)。应监测苯巴比妥血药浓度,使其维持在15~30mg/ml。近年来,国内外较多研究认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规预防性使用苯巴比妥可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苯巴比妥可有效预防或减少颅内出血及窒息颅内病变者惊厥的发生,但需早期使用,应于生后6h内开始负荷量,维持疗程至少6天。其作用机制是苯巴比妥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血管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使颅压降低,改善脑血流,清除自由基及抵制过氧化作用,从而减少颅内出血、惊厥而保护脑组织[2]。然而国外学者对苯巴比妥是否能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结果提示苯巴比妥无明显的预防作用,故阐明此问题尚需严格进行随机对照。

2.4 降颅压 主张小剂量使用甘露醇,每次0.25~0.5g/kg。对照研究提示,甘露醇组在临床症状恢复的时间,颅压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未用甘露醇组。

2.5 并发症治疗 严重脑室内出血伴脑室进行性扩大者,可引流或反复腰穿,每次放出脑脊液5~15ml,可从每日1次,逐渐延长间隔时间,一般需数次至10余次腰穿。但此疗法的效果尚不能完全肯定。脑室出血较轻者多数可自行吸收,不需腰穿,反复穿刺可导致感染。颅内出血病情稳定合并脑积水者可口服乙酰唑胺10~30mg/(kg·d),以减少脑脊液的分泌。

参考文献

初级地质学范文5

然而,反思中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活动,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特别突出的是以“教”代“学”,学生的“学”仍然是围绕教师的“教”转,课堂上讲究教师多么地精彩讲解,学生如何地专心听讲。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差。现就如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看法。

一、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国经济地理》教学选定怎样的教学内容,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

1.教学内容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指导、价值判断等等。因此,《中国经刘地理》教学,教师既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既要关注自然的,也应关注人文的;既要抓住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意实践经验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经济信息时刻都在变化,许多时事材料与《中国经济地理》有着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发展化、区域化、地方化或身边化,适时地选用与教学有关、学生熟悉或想要了解的时事材料。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很有帮助。

2.教学目标要贴近中职学生的行为特征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当前,许多中职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好攀比;纪律散漫,行为随意,缺乏责任心;文化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缺乏信心与恒心,目标不够明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这些心理与行为特征,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要有利于学生发挥优点和个性特征,克服缺点,使“教”和“学”目标一致。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有效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是经济地理学最显著的三个特点。学习《中国经济地理》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认识事物。教科书≠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只停在嘴上。教学要大胆地走出教室,因材施教,做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例如,学习了“工业生产的特点”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变化”后,我带领学生到当地某工业园区中的几个较大工业企业参观、调研,引导学生“了解各企业的主要原材料来源、能源供应、产品销售的情况,以及交通、劳动力与技术、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分析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展开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大家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总结归纳出各企业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改进的个人意见,而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好《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恰当的地理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实践证明,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上课前好的备课,包括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技能情况,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有关问题和需求,确立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策略与手段,最后评价教学效果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应当要解决好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鉴于此,中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设计,应当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地理》是财经类专业才开设的课程,教学设计要从财经类学生“为何学”入手,也就是要从学生将来就业或发展方向来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第二,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实际,确定哪些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也就要解决“学什么”;第三,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拟采取的策略与手段有哪些,也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更好,特别要考虑到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可能发生的障碍及解决办法;第四,要拟定教学效果的评价项目、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的要求。简言之,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有学生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

三、合理采用教学手段,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

初级地质学范文6

关键词: 偏光片;偏振光学;原理;制造;检验

中图分类号:TN949.199 文献标识码:B

A Course of Polarizer Knowledge

Part Two The Basic of Polarization Optics

FAN Zhi-xin

(Shenzhen Sunnypol Optoelectronics Co., Ltd.,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6, China;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polarizer knowledge in detailed, include about of the inven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olarizer, the basic of polarization optics, the principle of polarizing devices, th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e of polarizer, the properties and examination of polarizer, and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rket state of polarizer. It have a common direct sense for new recruits in polarizer industry and a refer value for polarizer research workers.

Keywords: polarizer; polarization optics; principle; manufacture; examination

1 偏振光知识

1.1 偏振光定义

电磁波在与物质作用时,电矢量引起的作用远比磁矢量的作用强,因此人们就用电矢量描述电磁波。在与光波传播方向垂直的二维平面内,电矢量E有各种振动状态,称为偏振状态,通常有五种偏振状态,即自然光、部分偏振光、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

(1) 自然光,通常光源发出的光,它的振动面不只限于一个固定方向,而是在各个方向上均匀分布,这种光叫做自然光。通常,光源发出的光波,其电矢量的振动在垂直于光的传播方向上作无规则取向,但统计平均来说,在空间所有可能的方向上,电矢量的分布可看作是机会均等的,它们的总和与光的传播方向是对称的,即电矢量具有轴对称性、均匀分布、各方向振动的振幅相同,这种光就称为自然光。

(2) 部分偏振光,如果光波电矢量的振动在传播过程中只是在某一确定的方向上占有相对优势,这种偏振光就称为部分偏振光。

(3) 线偏振光,振动方向和光波前进方向构成的平面叫做振动面,光的振动面只限于某一固定方向的,叫做平面偏振光,又因为其电矢量振动轨迹在传播过程中为一直线,故又称线偏振光。

(4) 圆偏振光,如果光波电矢量随时间做有规则地改变,即电矢量末端轨迹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呈圆形,则称为圆偏振光。迎着光传播方向看,若电矢量端点逆时针旋转,则为右旋圆偏振态;若电矢量端点顺时针旋转,则为左旋圆偏振态。

(5) 椭圆偏振光,如果光波电矢量随时间作有规则地改变,即电矢量末端轨迹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呈椭圆形,则称为椭圆偏振光。同样,椭圆偏振光也有右旋椭圆偏振态和左旋椭圆偏振态之分。椭圆偏振光应用的例子是椭偏仪,用于测量薄膜材料的折射率、消光系数、厚度等,在许多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是重要的研究手段。

1.2 偏振光检验

光的偏振性是光的横波性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光的偏振现象可以借助实验装置进行观察。用P和A两张同样的偏光片,通过一张偏光片P直接观察自然光(如灯光或阳光),透过偏光片的光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人的眼睛没有辨别偏振光的能力,故无法察觉。如果我们把偏光片P的方位固定,而把偏光片A缓慢地转动,就可发现透射光的强度随着A转动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而且每转过90°就会重复出现发光强度从最大(最亮)逐渐减弱到最小(最暗);继续转动A,则光强又从接近于零逐渐增强到最大。由此可知,通过P的透射光与原来的入射光性质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经过P的透射光的振动对传播方向不具有对称性。自然光经过偏光片后,改变成为具有一定振动方向的光,这是由于偏光片中存在着某种特征性的方向,叫做偏振透光轴方向(简称透光方向),偏光片只允许平行于透光方向的振动电矢量通过,同时吸收垂直于该方向振动电矢量的光。通过偏光片的透射光,它的电矢量振动限制在某一振动方向上,我们把第一个偏光片P叫做“起偏器”(Polarizer),它的作用是把自然光变成偏振光,但是人的眼睛不能辨别偏振光,必须依靠第二片偏光片A去检查,偏光片A就叫做“检偏器”(Analyzer)。旋转A,当它的透光方向与偏振光的偏振面平行时,偏振光可顺利通过,这时在A的后面有较亮的光。当A的透光方向与偏振光的偏振面垂直时,偏振光不能通过,在A后面就变暗。第二个偏光片A帮助我们辨别出偏振光,这是它被称为“检偏器”的原因。其实光路可逆,A和P的作用可以互换。只用偏光片能检验出入射光是否是平面偏振光,但不能把自然光和圆偏振光区分开,也不能把部分偏振光与椭圆偏振光区分开。

2 偏振光的描述

偏振光学中描述电矢量振动的方程,计算通过光学元件后的光强,在数学上有三角函数、复数、琼斯矩阵、斯托克斯矢量、邦加球表示等多种形式,初步学习最简单的是三角函数形式,深入研究要懂得其它形式。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单色平面光波用电矢量(,t)表示为三角函数:

=cos(ωt-•r)(1)

其中,ω为角频率,为波矢,为振幅矢量。k与频率的关系为:

k=n=n(2)

其中,n为介质折射率,c为真空中的光速,λ为真空中的波长。若以复数形式写出光波函数,折射率会在指数项,所以当介质是透明不吸光的话,其折射率是实数,与波长有关,称为光的色散效应;对于吸光材料,折射率是个复数,以提供指数的衰减项。其次,若用复数形式表示光波,为方便计算,波函数中只有实数项才有物理意义。由于光波为横波,其电场振动一定垂直于传播方向。

•=0(3)

单色平面波可写为:

=expi(ωt-•)(4)

上式中,只有实数部分才描述实际的电场,这就是解析表示法,广泛用于电磁波的描述。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线性运算,比如积分、微分和求和,解析法都没有问题,但涉及电场矢量的积(或幂)的情况,比如场能量密度及能流密度(玻印廷矢量)时,必须使用这些物理量的实数形式。

单色光的偏振态由它的电场矢量(,t)描述,电矢量随时间以正弦曲线的形式变化,即电场必须在一定的频率下振动。为了描述各种偏振态,我们假定光沿z方向传播,电矢量方向将在xy平面内。电矢量可以写成两个独立的分量:

Ex=Axcos(ωt-kz+δx)Ey=Aycos(ωt-kz+δy)(5)

式中,Ax、Ay是互相独立的振幅,其值为正;相互独立的相位δx、δy表示了两个振动分量的独立性。因振幅为正值,相位角的取值为-π

+-2EE=sinδ(6)

式中,δ=δy-δx为相对位相,称为相位差,且-π

E=Acos(ωt+δ)E=Acos(ωt+δ)(7)

在δ、Ax、Ay为特殊值时,轨迹为特殊形状。

2.1 线偏振光

线偏振光的电矢量振动方向在xy平面内为固定方向,当两个振动分量的相位相同时,(6)式描述的轨迹退化为直线,为线偏振光:

δ=δy-δx=0或π(8)

电场矢量两振动分量之比为:

=或-(9)

因Ax、Ay相互独立,线偏振光电矢量可在xy平面内的任何方向振动,因此线偏振光又被称为平面偏振光。若我们取一固定点,在某时间(如t=0)时,E的两分量为:

E=Acos(-kz+δ)E=Acos(-kz+δ)(10)

且δ=δy-δx=0或π,我们发现两分量的轨迹是正弦曲线,并且都在(9)式确定的平面上,因此平面偏振和线偏振是等效的。因为简单,线偏振是应用最广的偏振光。

2.2 圆偏振光

如果(6)式端点轨迹描述的是一个圆,就称此光为圆偏振光,此时Ax=Ay,并且

δ=δy-δx=±π(11)

若光沿z轴正方向传播,当δ= -π/2,表示在xy平面上电矢量逆时针旋转,为右旋圆偏振光;当δ=π/2,表示为左旋圆偏振光。我们区分左旋和右旋的根据是:现代光学规定若一个光子沿传播方向右旋偏振,在传播方向上具有正的角动量。另外从上述可知,圆偏振光的形成条件为:x、y轴的分量具有相同的振幅及±π/2的相位差,从而使电场大小不变,但方向以ω角速度在xy平面旋转。换言之,我们可以在xy平面任取一组正交的方向当作新的x、y轴,而圆偏振光在新的方向上的两分量,还是具有相同的振幅和±π/2的相位差。因此,我们无法用一个偏光片来区分圆偏振光和自然光,因为不管偏光片的轴如何转动,两者的光学透过率都为一固定值。

2.3 椭圆偏振光

当上述两个特例都不满足时,光波的电场矢量的端点会在xy平面上以ω角速度画出椭圆形的轨迹,称之为椭圆偏振态,是最普遍的偏振光。线偏振态和圆偏振态都是椭圆偏振态的特例。空间中某点(如Z=0),方程式(5)就是一个椭圆轨迹的参量表述。通过消除式(5)式中的ωt,就可以得到椭圆方程,经过一系列初步计算,得

+-2EE=sinδ(12)

这个方程是一个二次曲线方程。通过式(6)可以明显看到此曲线被限定在长和宽分别为2Ax和2Ay的矩形中,因此,此曲线必为椭圆线,光为椭圆偏振光。为了全面描述一个椭圆偏振观光,需要涉及到坐标系中的定位、形状以及电场的变化等因素,一般来说,椭圆的主轴不在x、y方向,通过坐标变换,我们可以斜向移动式(12),沿主轴方向,规定x'、y'为新的坐标轴。因此,在新坐标系下的椭圆方程变为:

+=1(13)

这里,a和b分别是椭圆主半轴的长度,Ex、Ey是电矢量在此主轴坐标系的分量。令x'轴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φ,则主轴的长度分别为:

a2=Ax2cos2φ+Ay2sin2φ+2 Ax Aycosδcosφsinφ

b2=Ax2sin2φ+Ay2cos2φ-2 Ax Aycosδcosφsinφ

(14)

角度φ可用Ax、Ay和cosδ表示为:

tan2φ=cosδ(15)

若φ是等式的一个解,φ+π/2也是一个解。电场的旋转方向可由sinφ来决定,当电矢量的端点沿顺时针方向,sinφ>0,反之,若电矢量的端点沿逆时针方向,sinφ

e=±b/a(16)

其中,a和b是半主轴的长度,电场矢量的转动为右旋时,椭圆度取正,相反取负。对于圆偏振光,e=±1。椭圆偏振态通常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正交的分量,相对位相总是在-π到+π之间。但是在主轴坐标系中,相对相位总是-π/2或π/2,与旋转方式有关。

总体来说,当电场矢量端点的轨迹沿直线则称为线偏振光,椭圆轨迹则称为椭圆偏振光,圆形轨迹称圆偏振光。迎着光传播方向看,若电场矢量端点逆时针旋转,则为右旋偏振光。自然光和部分偏振光的传播和与物质作用时,仍然适合用线偏振光的表达式描述,再附加说明在与光波传播方向垂直平面内的其它方向电矢量的作用与之统计平均相等与否。

3 光在物质中的传播

光波在传播时,当遇到不同介质会发生反射、折射、双折射、旋光性、二向色性、干涉、衍射、散射等现象。学习偏光片知识,不仅要知道偏振光,也要知道双折射、旋光、干涉等知识,因为这些知识都和偏光片的应用紧密相关。

3.1 光的反射与折射

当光由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平滑的分界面上,被分为反射光和折射光。实验和理论都能得到反射定律,反射光在入射光与过入射点的平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入射光和反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和理论都能得到折射定律,折射光在入射光与过入射点的平面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入射光和折射光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θi的正弦与折射角θt的正弦的比值等于第二种介质对第一种介质的相对折射率,即斯涅耳定律nisinθi=ntsinθt。在两种介质界面处还有不折射而发生全内反射的现象。

3.2 晶体的双折射、旋光性和二向色性

3.2.1 晶体的双折射

当自然光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除了在表面有反射光以外,一般还存在两条折射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有一条折射光始终在入射面内且满足折射定律,这条光称为寻常光(o光);另一条折射光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在入射面内,也不满足折射定律,这条光称为非常光(e光)。对于单轴晶体而言,e光的折射率随光的传播方向与晶体光轴间的夹角改变,传播方向与光轴方向重合时,e光折射率与o光折射率同为no;传播方向与光轴方向垂直时折射率为ne;当入射光与光轴方向成一角度时,=+。通常用Δn=ne-no表示双折射,Δn>0为正单轴晶体,如石英Δn=0.009;Δn

3.2.2 晶体的旋光性

线偏振光沿晶体光轴方向传播时,其振动面发生旋转的性质称为旋光性,能引起线偏振光振动面发生旋转的介质称为旋光材料。对着光的传播方向看,使振动面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介质称为右旋材料,振动面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介质称为左旋材料。实验证明,对旋光晶体来说,振动面旋转角度Δθ与晶体厚度l成正比,即Δθ=αl。对旋光溶液来说,振动面旋转角度Δθ与溶液浓度c和长度l成正比,即Δθ=αcl,式中α是比例系数,称为旋光率。石英是具有旋光性的晶体,光穿过1mm石英片振动面才旋转22°;葡萄糖是具有旋光性的溶液,光穿过10mm葡萄糖溶液振动面才旋转66°左右,测出这个角度,就能算出浓度。测量旋光角度的仪器是旋光仪,菲涅耳对旋光性的解释是在旋光材料中o光和e光的传播速度不同。TN-LCD的显示原理就是应用了90°扭曲向列相液晶的旋光本领,选择反射可见光的胆甾相液晶是旋光本领更高的旋光材料,光穿过1μm距离的振动面就可以旋转1,000°以上。许多液晶材料都含有不对称手性分子,具有镜像对称的异构体。这种镜像对称异构体的存在源于分子化合物内一个或多个非对称碳原子的存在,所以分子结构可以是左旋或右旋的旋转排列。这些形式通常被称为右旋的或左旋的,因为当分子中碳原子被垂直排成一条线时,与分子结构相比较可以是左旋或右旋的。因此,液体中的旋光性源于随机排列分子中原子的非对称性排列,比如螺旋结构。

3.2.3 晶体的二向色性

对相互垂直的光波振动电矢量具有选择性吸收的晶体称为二向色晶体,天然电气石晶体是六角形片状,长对角线方向是它的光轴,当光入射到它的表面时,振动电矢量与光轴平行时被吸收得较少,光可以较多地通过;电矢量与光轴垂直时被吸收得较多,光通过得很少。电气石对两个方向吸收程度差别是不够大的,用作偏光片的理想晶体最好是能尽量使一个方向的振动全部吸收,在这一点上,硫酸碘奎宁晶体的性能要比电气石好得多,但是它的晶体很小。通常偏光片是在拉伸的塑料基膜上浸润了硫酸碘奎宁针状晶粒,基膜的应力使针状晶粒的光轴定向排列起来,这样就得到面积很大的偏光片。如果对入射光束中旋转方向相反的两个圆偏振光,仅选择吸收其中一个而让另一个通过,这种性质就是圆二向色性,胆甾相液晶就具有这种圆二向色性。

3.3 光的干涉、衍射和散射

3.3.1 光的干涉

两束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相位差恒定的光在空间叠加后强度分布与原来两束光强度之和不同的现象称为光的干涉,从同一光源发出的光可以用分波面和分振幅两种方法获得干涉。偏振光经过各向异性晶体后,o光和e光产生相位差而发生干涉是偏光干涉,从偏光显微镜中看到的图像就是样品双折射偏光干涉的图案。波片是用来产生和分析偏光干涉的光学元件,是从单轴晶体中切割下来的平行平面板,其表面与晶体光轴平行,由于o光和e光在晶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厚度d的晶片后,它们之间的相位差δ=[2π(ne-no)d]/λ,选择晶片厚度,使δ=2kπ(k是整数),得到全波片。同样,相位差为 奇数倍的晶片是半波片,相位差为π /2奇数倍的晶片是1/4波片。用1/4波片可以把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变成线偏振光,但不能把自然光和部分偏振光变成线偏振光。而将偏光片与1/4波片组合使用,就可以把五种光都给区分开来。

3.3.2 光的衍射

光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时产生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是光的衍射,光的衍射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和应用,人眼观察物体的精细程度的分辨率就与衍射原理相关。

3.3.3 光的散射

光在光学性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向四面八方散射的现象称为光的散射,散射都是介质折射率空间变化引起的,浓度密度涨落引起散射,空气中有微小尘埃颗粒引起散射。1868年丁达尔(Tyndall)发现白光在浑浊介质中传播时,从侧面观察到的散射光是部分偏振光,且呈蓝色。1871年瑞利(Rayleigh)得出散射光频率与入射光频率相同,其强度与散射方向有关,而且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的结论。液晶显示模式中DS-LCD和PDLC就是不需要偏光片,由光散射和光透射形成对比反差达到的显示技术。在偏光显微镜中能观察到负性液晶电致动态散射威廉姆斯(Williams)畴和PDLC散射织构。

3.4 偏振光的吸收和发射

3.4.1 吸 收

线偏振光吸收的典型特征是只有那些吸收跃迁偶极矩与照射光的电矢量平行的才能够被受激吸收,如果跃迁偶极矩垂直于该电矢量则不会发生受激吸收,这种二向色性在各向异性有机固态材料上可以表现出来。

3.4.2 发 射

对于取向聚合物只有吸收跃迁偶极矩平行于入射激发光电矢量的才能发射荧光,如果高分子的取向并不完全,发射的光也不会是完全线偏振光。

4 偏光效应

4.1 偏光干涉效应

偏光叠加后产生的光学现象是偏光干涉效应,阿拉果(Arago)和菲涅耳(Fresnel)在杨氏实验装置的两束相干光束中各放置一个偏光器,当透过两偏光器的线偏光振动面平行时,在两光束重叠区有干涉花样,如果把两个正交放置,则干涉花样消失,重叠区呈现均匀照度,再用偏光器检查叠加区内的光,发现这些光是椭圆偏振光。普通光源和偏振光源的干涉都有很多实际应用,液晶显示模式的STN-LCD绿底黑字显示就是偏光干涉着色结果。偏振光干涉时出现的彩色现象称为色偏振,在正交偏光片之间放置平行平面双折射晶体(或液晶盒),o光和e光有光程差,会发生双折射干涉。当相位差δ=2π(ne-no)d/λ=2kπ,k=0、1、……时,发生相消干涉;当相位差δ=2π(ne-no)d/λ=(2k+1) π,k=0、1、……时,发生相长干涉。如果用白光入射,对各种波长的光来说,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的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因而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加强和减弱,从检偏器透射的光呈现绚丽的彩色,就是色偏振现象。

4.2 电光效应

将物质置于电场中时,某些各向同性的透明物质在电场作用下显示出光学各向异性,这种物质的折射率因外加电场而发生变化的现象为电光效应。电光效应包括克尔效应和泡克耳斯效应。

4.2.1 克尔效应

1875年英国物理学家克尔(Kerr)发现,玻璃板在强电场作用下具有双折射性质,称为克尔效应,后来发现多种液体和气体都能产生克尔效应。

观察克尔效应的实验装置:内盛某种液体(如硝基苯)的玻璃盒子称为克尔盒,盒内装有平行板电容器,加电压后产生横向电场。克尔盒放置在两正交偏光片P和A之间,无电场时液体为各向同性,光不能通过A;存在电场时液体具有了单轴晶体的性质,光轴沿电场方向,此时有光通过A。实验表明,在电场作用下,主折射率之差与电场强度的平方成正比。电场改变时,通过A的光强跟着变化,故克尔效应可用来对光波进行调制。液体在电场作用下产生极化,这是产生双折射性的原因。电场的极化作用非常迅速,在加电场后不到10-9秒内就可完成极化过程,撤去电场后在同样短的时间内重新变为各向同性。克尔效应这种迅速动作的性质可用来制造几乎无惯性的光的开关――光阀,在高速摄影、光速测量和激光技术中获得了重要应用。

4.2.2 泡克耳斯效应

1893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泡克耳斯(Pockels)发现,一些晶体在纵向电场(电场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一致)作用下会改变其各向异性性质,产生附加的双折射效应。例如把磷酸二氢钾晶体放置在两块平行的导电玻璃之间,导电玻璃板构成能产生电场的电容器,晶体的光轴与电容器极板的法线一致,入射光沿晶体光轴入射。与观察克尔效应一样,用正交偏光片系统观察。不加电场时,入射光在晶体内不发生双折射,光不能通过A;加电场后,晶体感生双折射,就有光通过A。泡克耳斯效应与所加电场强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大多数压电晶体都能产生泡克耳斯效应。泡克耳斯效应与克尔效应一样常用于光阀、激光器的Q开关和光波调制等。液晶显示器某些显示模式就可以看成是反式克尔效应或反式泡克耳斯效应,无电场时有双折射干涉,施加电场后双折射干涉效应消失,达到显示效果。

4.3 磁光效应

将物质置于磁场中时,物质的光学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磁光效应,包括法拉第效应、克尔磁光效应、科顿-穆顿效应、塞曼效应等。非旋光性物质在纵向磁场作用下,使平面偏振光的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现象称为法拉第效应,1845年由法拉第发现。入射的线偏振光在已磁化的物质表面反射时,振动面发生旋转的现象称为克尔磁光效应,1876年由克尔发现。光从处在垂直磁场内的介质中通过时,产生的双折射现象称为佛克脱(Voigt)效应,1902年由佛克脱发现。光从处在横向磁场内的介质中通过时,产生的双折射现象称为科顿-穆顿(Cotton-Mouton)效应,1907年由科顿和穆顿发现。

4.4 压光效应

一些各向同性的透明物体受到应力作用后,发生折射率变化,或产生了双折射性,或产生了旋光性,在偏光片之间能看到干涉花样,这种因应力作用而使材料光学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压光效应,又称弹光效应。应用压光效应测试材料中应力分布的技术称光测弹性术,压光效应还被应用到激光调制上。胆甾相液晶在恒定温度下螺距随压力变化,决定布拉格选择反射显示不同的颜色,也是一种压光效应,或称压色效应,能够被用作压力传感器。某种聚合物分散液晶膜在按压作用下由散射态变为半透明态,又是一种更明显的压光效应。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按压前液晶微滴是不规整的圆球,按压后液晶微滴变成轮胎轮毂形状,表明应力对液晶分子有取向作用,这种按压后的偏光显微镜图案可以通过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用计算机模拟出来。

参考文献

[1] 傅思镜,全志义. 二向色性与彩色偏振片制作研究[J]. 物理实验,1987年2月,第7卷第1期,27-28.

[2] 刘学英. 液晶显示装置用偏光片[J]. 化工新型材料,1993年第7期,1-4.

[3] 谢书伟. 偏振片及其用途[J]. 感光材料,1997年第2期,44-46.

[4] 邢德林. 薄膜偏振片的制备和应用[J]. 工程塑科应用,1998年第2期,30-33.

[5] 李 乐,李建峰,范炳生,蒋英渠. 反射式胆甾相液晶偏振片及其应用[J]. 现代显示,总第18期,1998年第4期,29-36.

[6] 任洪文,宣 丽,闫 石,黄锡珉. 光散射液晶偏振片电光特性的研究[J]. 液晶与显示,2000年9月,第15卷第3期,178-184.

[7] 邱爱萍. 液晶显示器偏光片生产技术的引进[J]. 机电工程技术,2003年第6期,78-79

[8] Ichiro Amimori, Nikolai V. Priezjev, Robert A. Pelcovits, Gregory P. Crawford. Opt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tretched 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films for scattering polarizer applic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Vol. 93, No. 6, 15 March, 2003, 3248-3251.

[9] 龚建勋,刘正义,邱万奇. 偏振片研究进展[J]. 液晶与显示,2004年8月,第19卷第4期,259-264.

[10] 文尚胜,莫文贞,文 斐,彭俊彪.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技术研究进展[J]. 半导体光电,2007年12月第28卷第6期,751-756.

[11] 祝玉华,王贺清,石凤良. 人造偏振片的发明与立体电影的发展[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年第9期,总第67期,158-159.

[12] 徐世颖. 浅谈TFT- LCD 产品用偏光片技术与发展趋势[J]. 现代显示,2010年9月,总第116期,25-31.

[13] 韩国志,邵 晔,徐 华,顾忠泽. 基于定向电纺纤维膜的可调制偏振片的制备[C].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1月,Vol. 30,No. 1,185-190.

[14] 范志新,韦卫星,何燕和. 剪切聚合物分散液晶散射偏光特性[J]. 光学技术,2011年1月,第37卷第1期,71-75.

[15] 李景华等编. 物理学词典(上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

[16] 日本学术振兴会第142委员会编,黄锡珉等译. 液晶器件手册[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年8月,271-282.

[17] 师昌绪主编. 材料大辞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年3月.

[18] 赵凯华. 光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270-333.

[19] 王新久. 液晶光学和液晶显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395-398.

[20] 田 芊,廖延彪,孙利群. 工程光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28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