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地质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地质学范文1
1 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法授课
1.1 设计任务情境:
我们都知道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我先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在生活娱乐、网络游戏时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其求知的兴趣。比如:我们如何在更大程度上防止自己的QQ号码被盗?怎么样维护好我们自己的空间?是否意识到自已的信息安全已有问题?诸如此类。把教材中每章分别设计成不同的主任务,再将主任务分若干小任务,每一节由若干小任务组成。这样不同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相应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如果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活动很感兴趣,那么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自觉提高。
1.2 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由于学生的程度不同,完成任务的快慢不同。因此给出任务后不急于讲解,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工作(即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1.3 根据问题,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通过老师讲授。每一个任务分析后,自已去实践完成,当场巩固。任务做完,再进行下一个部分的延伸。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同时把每个知识点也能得到及时地强化。
2 自然运用类比法,把握好关键环节。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结合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的类比,可以加强事物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巩固学习的知识。例如:讲授病毒与信息安全时,可以和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类比联系,如 灰鸽子木马程序如何窃取用户本地信息,远程操控等;CIH病毒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熊猫烧香 病毒的危害及对编写者的处理结果等。帮助学生来理解抽象点和不同点,学生心中有底,学起来更容易,
3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疑问,就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性,鼓励同学相互协作,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也帮助老师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4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初级地质学范文2
关键词: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高中地理;初中地理;相关性分析
气候在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像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导致荒漠化主要的自然因素。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气候这一部分的地位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相当显著。高中地理教材中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以大量的初中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高中地理老师很有必要比较分析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相关性。
1高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1.1气候的形成没有占用单独的章节,对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高度概括
人教版高中地理在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讲述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其主要理论知识只有两小段话,第一小段主要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小段主要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所有文字都是结论性的概括出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1.2主要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没有全部列出,只以案例的形式出现
主要在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的气候具有明显地带性,高一学生刚学完三圈环流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很好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因此,述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时,显得得心应手,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成因和基本特征。
1.3论述气候形成的综合因素时,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活动
课本给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和“世界各种气候类型多年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表。然后提出问题,让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从而说明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初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2.1气候的形成机制占单独的章节,由浅入深详细论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用整整一章内容专门讲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详细讲述了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相关知识。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由于把气候一部分分四节讲述,因此特别具体详细,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
2.2讲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逐步分层展开,篇幅较大
课本第三节把世界各地气候差异主要归因与太阳辐射的差异,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都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第三节并列分层讲述了地球形状、地球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3世界主要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征全部列出
课本第四节列举了世界主要的十种气候类型,按照温度带的差异排列,首先先讲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其次是对比较分析亚热带的两种气候,温带的两种气候;最后是寒带气候和高山气候。每一种气候类型主要让学生看图得出其分布位置,根据气温和降水数据认识其气候特征。
3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1初高中气候类型分析讲述相似点分析
初高中地理教材在气候一部分的安排分别符合初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前后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突出地理教学特色,运用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表。初高中地理教材符合现代教学理念,学生的“活动”设计占了较大比重,突出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初高中气候类型之间的不同点分析
从前面“初高中地理关于气候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出初高中地理的不同特点,高中地理教材由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出气候类型,内容精炼。初中地理从对气候的认知开始,详细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而且在区域地理中把不同类型的气候具体化,在不同的世界地理区划中像“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都把气候和区域地理特征结合起来,成为区域自然地理中非常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深刻影响当地的地理环境。
3.3高中气候类型的学习应该重新温习初中内容,然后提升总结
高中地理教材由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引出气候类型,然后以案例的形式讲了三种气候类型,然后以学生活动的形式涉及到其他的气候类型。这样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对气候气候类型的形成机制没有彻底理解,大多数学生一知半解。老师讲气候一部分时也是意犹未尽,是不是按部就班,遗留问题呢?这给老师很大的考验,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温习初中内容,然后提升总结。这样对我们以后学到大量和气候相关的内容非常有利,尤其是应对高考地理,我们必须如此。以2016年全国文综卷Ⅱ的36题为例:(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学生在必须知道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结合最紧密的是初中“欧洲西部”的知识。
初级地质学范文3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 教学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 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感受汉字魅力,产生兴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化石,是中华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如:“一”“二”用笔画表示相应的数目;“休”用一个“人”和一个“木”组成,人靠在树上,表示人休息;“妈”用“女”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同女性有关,用“马”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又如“森”字,用三个“木”字构成,表示树木之多;“众”字,用三个“人”构成,表示人之多,故尔称“众”。一个个汉字集形声义于一体,让他们逐渐爱上汉字,乐于去认识汉字,学习汉字。。
二、让字“动”起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学生眼中的“记忆符号”灵动起来,如:教学“喝、唱、叫、喊、听、吵”这些特点的字时,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起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他们的识字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字形联想儿歌识字
在生字中有许多相近的字,当学生学过的形近字多起来,最容易发生混淆。在教学这类生字时,不要让学生单独识记,而是把相近的字一并出现,把这些字穿成串,利用儿歌识字。如学过“桃、逃、跳、姚”这几个字后,组织学生结合儿歌:“淘气包马小跳,爬到树上去摘桃。姚老师发现后,急的马小跳马上逃。”又如,学习了“工、红、虹、江、扛”时编写儿歌:“长江上彩虹桥,红红过江采蘑菇。采了一筐又一筐,工人叔叔帮着扛。”通过儿歌辨析字形、字义,使学生学过这一组生字后,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识字框架,形成识字能力,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
四、利用插图进行识字教学。
象形字是摹拟事物形状所造出的字。它流传至今虽历经几番改变,但仍可窥其原貌。在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象形字上多配有插图一幅。在教学时,可结合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以五彩斑斓的图画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并有机地诱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建构图字间的桥梁,寓识字于观图中。如教学“日、月、水、火、土”等字。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似,字义却相差很远,怎样来识记区别这些字呢?可以用比较法学习。就是把这些字写出来进行比较。如:木、目,晴、睛,可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再组词,就易记住了。可先引导学生看图,在观看插图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字与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巩固、深化学生对字的记忆。这样,学生便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拓宽视野,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舞台
初级地质学范文4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VVI)并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较为常见。根据头颅系列超声检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病率均为40%~50%,随胎龄及体重降低发病率增加。胎龄
1 诊断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周围-脑室出血如缺乏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诊断一般较难,主要依赖于早期颅脑影像学检查。
1.1 临床表现 脑室周围-脑室出血极少出生时发生,颅脑B超连续观察,可准确了解发病时间。80%~90%的患儿在生后72h内发病。其中约50%发生于生后24h内,10%在第1周末,极少数可在生后2~3周发病。国内有笔者根据颅脑B超、CT、尸解报告,生后3天内发病者占9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表现一般不特异、不典型。轻症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症可在此基础上突然发生全身病情恶化,伴或不伴有神经系统的病状和体征。临床医师对低出生体重儿合并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有充分的认识及警惕性,需对临床病情细心观察。归纳其临床表现可有以下三种类型。
1.1.1 急剧恶化型 少数病情急剧加重,出现缺氧、发绀、呼吸暂停,常需机械呼吸,休克、血压下降,皮肤花纹、苍白、酸中毒,此种改变为非特异性症状,如伴有嗜睡、惊厥、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下降,前囟隆起等神经系统异常或出现不能解释的红细胞比容(HCT)下降,输血后HCT不恢复等征时,提示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可能性。
1.1.2 间断恶化型 此型较急剧恶化型多见,起病较缓,生后数日出现症状,反复间断出现呼吸暂停,呼吸困难及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如不自主动作增多、痉挛、轻度抽搐、眼游移或凝视,咂嘴动作等。数周后可能出现脑积水征。
1.1.3 无症状型 约25%~50%的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或症状微隐匿,不被察觉。故凡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或突然出现不能解释的早产儿一般状况的恶化,应疑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可能,都是颅脑影像学检查的指征。
1.2 影像学检查
1.2.1 超声检查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推荐采用实时超声经前囟冠及矢状面扫描探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根据超声检查可将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分为4级。级别愈高出血范围愈广。Ⅲ、Ⅳ级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及脑室周围出血为重症,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远较Ⅰ、Ⅱ级为高。
Ⅰ级:室管膜下出血,或10%的脑室内出血;Ⅱ级:10%~50%的脑室内出血;Ⅲ级:超过50%的脑室内出血,伴有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及脑室周围实质出血不一定伴有脑室扩大。有的患儿发展迅速,可从Ⅰ级快速发展至Ⅲ、Ⅳ级。超声检查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内出血的敏感性高,可达92%~97%以上。超声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力。无放射性损伤,价格低廉,可在床旁操作及动态观察,有报告其检查结果与尸解发现有良好的一致性。故建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宜每日动态检查1项。可提高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诊断率。如无条件白天常规检查者,可于生后3~5天内作首次检查,并于5~7天以复查。
1.2.2 CT和MRI CT和MRI对各种类型颅内出血的确诊率高,有条件可定期检查。缺点是不能在床旁进行及连续动态观察,价格昂贵及接受放射线。故建议新生儿期采用B超探查脑内出血、脑积水及脑室周围的白质软化,1岁左右复查采用MRI,以提高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诊断率。
1.3 并发症及预后 采用颅脑超声随访观察发现,30%的患儿在病程的10~20d或数周发生出血后脑室扩大,表现为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越重,脑室扩大的发生率越高,可能由于闭塞性蛛网膜炎,影响脑脊液的再吸收,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而致脑室扩大。少数可因大脑导水管阻塞致非交通性脑积水。这些病例的50%左右为暂时性脑积水,可逐渐自行吸收好转。其余病例可发生持续性脑积水,或因脑实质损害,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孔洞脑而致死亡、偏瘫、脑性瘫痪、癫痫等。无并发症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预后良好,发生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者的为4%。
2 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应注重预防,加强围生期保健及孕期高危因素的监护,早期发现和纠正围生期窒息。已有的研究显示:母亲预防性使用维生素K1可减少早产儿出血症发生,对降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有一定好处。母亲分娩前使用皮质激素可通过减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严重度及稳定毛细血管而减少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使用肌松剂明显减少了脑室内出血的发生。此外,酚磺乙胺、维生素E预防性用药也认为对生发层基质的毛细血管具有稳定作用,可防止出血,但效果仍不能肯定,是目前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婴儿主要的治疗措施。
2.1 监护和护理 密切监护体温、血压、心率及呼吸。小心搬动患儿、诊疗操作动作轻柔、保暖、保证氧供及呼吸道通畅。维持PaO260~90mmHg,PaCO2
2.2 维持内环境稳定 保持酸碱、电解质和液体平衡,维持血压稳定,避免快速输液,尽可能混合喂养、防止血压过渡波动,贫血,HCT下降的患儿应给予输血,纠正贫血及休克。补充维生素K1、凝血脂原复合物制剂等。
2.3 抗惊厥 主要选择苯巴比妥,负荷量是15~20mg/kg,稀释后以每分钟0.5mg/kg速度静脉缓推,于12~24h后使用维持量,3~5mg/(kg·d)。应监测苯巴比妥血药浓度,使其维持在15~30mg/ml。近年来,国内外较多研究认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规预防性使用苯巴比妥可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苯巴比妥可有效预防或减少颅内出血及窒息颅内病变者惊厥的发生,但需早期使用,应于生后6h内开始负荷量,维持疗程至少6天。其作用机制是苯巴比妥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轻血管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使颅压降低,改善脑血流,清除自由基及抵制过氧化作用,从而减少颅内出血、惊厥而保护脑组织[2]。然而国外学者对苯巴比妥是否能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结果提示苯巴比妥无明显的预防作用,故阐明此问题尚需严格进行随机对照。
2.4 降颅压 主张小剂量使用甘露醇,每次0.25~0.5g/kg。对照研究提示,甘露醇组在临床症状恢复的时间,颅压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未用甘露醇组。
2.5 并发症治疗 严重脑室内出血伴脑室进行性扩大者,可引流或反复腰穿,每次放出脑脊液5~15ml,可从每日1次,逐渐延长间隔时间,一般需数次至10余次腰穿。但此疗法的效果尚不能完全肯定。脑室出血较轻者多数可自行吸收,不需腰穿,反复穿刺可导致感染。颅内出血病情稳定合并脑积水者可口服乙酰唑胺10~30mg/(kg·d),以减少脑脊液的分泌。
参考文献
初级地质学范文5
然而,反思中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活动,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特别突出的是以“教”代“学”,学生的“学”仍然是围绕教师的“教”转,课堂上讲究教师多么地精彩讲解,学生如何地专心听讲。这样的教学,造成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差。现就如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谈谈个人肤浅看法。
一、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国经济地理》教学选定怎样的教学内容,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
1.教学内容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指导、价值判断等等。因此,《中国经刘地理》教学,教师既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突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既要关注自然的,也应关注人文的;既要抓住核心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注意实践经验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
同时,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经济信息时刻都在变化,许多时事材料与《中国经济地理》有着密切联系。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发展化、区域化、地方化或身边化,适时地选用与教学有关、学生熟悉或想要了解的时事材料。这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很有帮助。
2.教学目标要贴近中职学生的行为特征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当前,许多中职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好攀比;纪律散漫,行为随意,缺乏责任心;文化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缺乏信心与恒心,目标不够明确。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学生这些心理与行为特征,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要有利于学生发挥优点和个性特征,克服缺点,使“教”和“学”目标一致。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较好地统一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有效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域性、综合性、社会性是经济地理学最显著的三个特点。学习《中国经济地理》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认识事物。教科书≠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只停在嘴上。教学要大胆地走出教室,因材施教,做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例如,学习了“工业生产的特点”与“中国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变化”后,我带领学生到当地某工业园区中的几个较大工业企业参观、调研,引导学生“了解各企业的主要原材料来源、能源供应、产品销售的情况,以及交通、劳动力与技术、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分析这些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展开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大家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总结归纳出各企业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改进的个人意见,而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了学生学好《中国经济地理》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恰当的地理教学设计,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实践证明,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上课前好的备课,包括教学设计。
一般而言,教学设计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知识、技能情况,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有关问题和需求,确立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策略与手段,最后评价教学效果的计划过程。教学设计,应当要解决好学生“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等问题。鉴于此,中职《中国经济地理》教学设计,应当解决好以下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地理》是财经类专业才开设的课程,教学设计要从财经类学生“为何学”入手,也就是要从学生将来就业或发展方向来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第二,根据教学目的与学生实际,确定哪些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也就要解决“学什么”;第三,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拟采取的策略与手段有哪些,也就是引导学生“怎样学”才能学得更好,特别要考虑到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可能发生的障碍及解决办法;第四,要拟定教学效果的评价项目、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的要求。简言之,教学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有学生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
三、合理采用教学手段,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保障
初级地质学范文6
【关键词】地理教学 兴趣 激发
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图像导入激趣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借助相应的图象导入新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例如在讲《地理在宇宙中》一节时,先引导学生读“人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星星”和“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地球”两幅图,然后,以我们是生活在“天上”还是“生活在地球上”为争论话题引入新课,刚一上课,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主动学习新课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关系激趣
一些教育文献和资料表明: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手段激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这种教学方法从全方位、多感官调动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教学能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电子计算机、电影、电视、录像、录音、幻灯、投影等),能把大量的形声教材转化为形声影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还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表述很详尽,学生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而多媒体教学弥补这些缺憾,可以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多媒体就可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地理世界,课堂气氛比传统课堂要浓厚得多。
四、教学艺术激趣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有创造性,同时利用语言、动作、线条等表达教学内容并传递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严密、流畅,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口语化,让学生听得懂,理解透,乐于其中。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等)牵引学生朝既定的方向思考,从而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和秩序,使课堂有张有弛,意趣盎然。地理人文社会内容较多,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生动化。教师较好地运用教学艺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专题讨论激趣
专题讨论若能真正得到发展,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因此要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我针对“波黑政治热点地理成因”进行了一次专题讨论课,学生在讨论课上表现出了难以想像的才华,他们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了再创造。有的同学不拿手稿,凭着一张《南欧》挂图,一支教鞭,侃侃而谈,说古论今,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得一清二楚;有的同学把波黑穆、克、塞三族比作我国古代三国鼎立之势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矛盾所在和不稳定的联合;还有的同学甚至写出政治性很强的论文,在课堂一演讲。最后,教师再用自制的投影片全面总结波黑政治热点背后的民族、宗教、政治地理成因,使学生获得了完整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场在辩论双方之间展开的地理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竞赛。通过激烈的辩论,最后评出胜方和最佳辩手一名。这样,就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既复习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预习了将学到的知识,又一次达到深化、强化课本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组织、协作、应变等能力的良好机会。
六、课外活动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