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科研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科研研究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1

一、抓好教育科研实效性研究是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1. 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教育科研应当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注重破解现实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要想走出困境,摆脱窘境,进入佳境,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必须要坚持走富有实效的研究之路。

2. 符合省里对教育科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11年4月,吉林省第五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胜利召开。省厅领导讲话及下发的《吉林省“十二五”规划要点》指出,教育科研应当面向实际,注重创新,强化服务;要坚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紧贴教育改革实践,努力增强教育科研实效性。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面向学校、面向师生、面向社会,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富有实效的智力支持和保障。

3. 符合市教育局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十一五期间,吉林市教育局班子重视科研实效,亲历亲为,懂科研,重视科研,从制度、人员、物资等多方面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进入了全新快速发展期。2011年,新任局领导到市教科所调研,进一步提出:“要切实搞好教育科研实效性。要结合我市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筛选课题,有效确立课题,增强课题研究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二、区域教育科研实效性的界定

1. 实效性定义。实效性英文是effectiveness,它的原意是效力,现在我们也把它译成实效性。我们搞实效性研究,本意就是让教育科研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效力。它是在限定区域内,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法、科学实践与探索,使我们的研究产生实际效果,并紧密结合时代需要,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提高质量,提升品味,让学校受益,让教师受益,最终让学生受益,贡献于国家和社会。

2. 取得实效性的标志。课题研究取得实效性,应有如下几个标志:

(1)学校实现发展。通过研究,学校获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教育教学质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观。学校信誉度提高,社会反响好,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在相关评比中成绩优异。学校是政府评定的优秀学校,是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学校。

(2)教师无比幸福。教师爱岗敬业蔚然成风,焕发青春的活力。教师特别有干劲儿,人人以校为家,并且都以自己是某某学校的教师为荣。教师乐于奉献,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维护集体利益。学校打造出一批科研型名教师,名教师积淀深厚的教学底蕴,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思想,练就精湛的教学技能,最终发展成为本学科的带头人,是头雁。

(3)学生充满朝气。注重实效性研究的学校,学生充满朝气,班风正,学风浓,学业佳。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品德、智力、实践能力、审美情操均衡发展。而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待遇好,学生成为科研实效性研究的直接受益者。

3. 实效性追求的三维模式。学校中心工作是育人,把育人工作看成一个金字塔,顶点应当是教育科研;如果具体到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它指向的四个底面顶点分别是德、智、审美、实践,金字塔的底儿是学生身心基础,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这样研究,全面对待学生,就不会顾此失彼,有所偏颇。这样的模式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

三、教育科研实效性研究的途经、方法与策略。

(一)实效性研究的途径

1. 选好研究的主题。选题应当结合学校实际,结合教师个人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论证,因人而异。坚持适用性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 分解好任务。一个课题任务,采用层层分解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教师可以单独研究,可以群体研究,发挥团队优势,共同破解难点。例如,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可以以学年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3. 抓好过程管理。教师应按规划课题统一要求,填写好课题研究手册;也可以充分利用博客、微博,把研究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最后打印整理,汇集到研究手册上。应当随时随地用现代化的影音设备、图片等资料,保留研究痕迹。

4. 搞好总结提高。结合自己的材料,从看似寻常的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炼和拨高。结论形成时,应当标注其成立所限定的条件,说清楚本结论适用的范围。

5. 形成制度。从市教育科研工作层面看,科研工作纳入教育局各级管理体系之中。督学制定的《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评估指标体系》保留了教育科研评价指标,评估权重得到进一步加强;市教育局每年进行一次科研工作专项表彰,每两年对全地区科研工作进行联检;做好了课题归属管理,明确要求本地区申报的各项规划课题由市教科所统一管理;地区评职晋级等涉及科研的各项认证,也由教科所进行鉴定。

6. 履行手续。必备的手续,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最终得到权威部门的评定,可以得到专家的指导,可以保证我们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方向更加准确,这也是规划课题不同于一般群众性研究的关键所在。

(二)实效性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使用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也可以开创新的研究方法。要坚信,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三)实效性研究的策略

1. 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科研与教研是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的关系,二者有机结合,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产生出不同寻常的推动力。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效果维度检测表达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内涵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是指运用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对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加以变革后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从性质来看.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从实践关系来看,它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结果之一,既是运用研究成果的产物,又是表明研究成果价值的重要的、直接的证据。

一般地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效果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聚合性

效果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自然的衍生物,与课题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是课题研究假说正确与否、实践价值大小的重要证明。具体地说,研究者对课题的认识与实践是效果产生的基础,是引发效果的根本原因。效果的内容反映的是研究者对课题涉及的核心问题实施教育变革后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并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课题的价值、意义,反映研究者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合理程度。

2.客观有限性

效果是研究所引发的实际变化。这种变化是与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相关的,是有限度的,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它的产生、维持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条件是实践干预。在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是相应的结果产生的重要前提,研究措施的科学性、实践性的有限性决定了效果的客观有限性。因此,任何效果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的科学程度、实践程度呈正相关。离开了以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的实践为基础的一切效果是虚假的。

3.具体可测性

无论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效果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获得,并运用数据、文字、事例等表达出来的。在实践中,它直接反映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学生的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对应素质、参研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施教能力、学校的管理与风貌等方面,可以通过直接感知或运用工具测量明确相应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维度

明确效果究竟从哪些方面来体现,是全面收集和展示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界定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既包括变化的主体.又包括变化的性质、内容、程度等,其中明白变化的主体是前提,把握变化的性质、内容是核心,测定变化的程度是关键。具体地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效果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1.问题解决的方式与状态

问题解决的方式作为直接促进研究主体、客体发生实际变化的具体思路、手段,是研究假说的实践化。因此,运用研究所得的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产生的与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之间的差异当属效果的范畴,是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运行状态、运行结果,体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成熟程度,是其他效果产生的重要基础。

2.实践对象的变化

实践对象(由于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作用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或教师,因此,这里通常是指研究措施所作用的学生或教师)发生的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变化是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体现。这种变化的实质是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措施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或教师后.学生或教师的素质在特定方向、特定时段内的发展变化状态,它包括学生或教师的认识、情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力、所达到的结果等。它是效果的主体和核心部分,是研究的实践干预是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体现。

3.研究主体的变化

研究主体(即研究者)因课题研究而发生的变化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重要内容。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现实状况来看,它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作为具体实施研究的研究者这一主体.即教师的变化;一方面是指作为研究的组织者的主体,主要是学校的变化。

教师的变化反映的是教师在特定方向、特定时段内的专业成长状态。一般来说,参研教师的与课题相关的思想观念、施教行为和能力、研究行为与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变化是他们在参与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所引起的,是效果的直接反映。这种变化往往能够迅速地转化为改造教育实践的实际生产力,有机地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活,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的变化反映的是学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其中,主要是因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发展变化后而发生的相应的管理层面的变化、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等。通常,这种效果除了直接表现为学校管理水平、办学水平的提升及学校文化的发展外,还有可能转化为社会评价,如有关部门对教师、学校的各种肯定、奖励等外在表现。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的检测

效果检测的目的在于了解和判断研究实践所产生的实际变化,其核心是鉴别。它是对效果进行客观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检测的任务在于对发生变化的全部主体、全部内容及其达到的程度进行客观全面的描述。

(一)原则

1.求证性

课题研究所产生的变化既可能是积极的,亦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变化常常是研究者预先设计的、期望顺利达到的;消极的变化则是研究者希望克服的或者避免的,可能是出乎预料的。检测韵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确认课题所产生的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并将检测结果与研究方案中的事先设计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因此,效果检测应当包括证实与证伪两个方面。在检测过程中,应当鉴别这种变化与研究的实践干预特别是研究的具体措施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是否真正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2.全面性

研究效果常常可以通过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表现出来。全面完整地反映课题所产生的变化是对检测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效果的全面性主要是指变化的内容和主体的全面判断、衡量。从内容来看,它应当覆盖研究课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全部外延。从主体来看,它应当涉及学生、教师、学校等。因此,其检测应当从课题本身的特点与实际需要出发,设计科学的检测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测定其变化。

3.客观性

研究的效果不是凭人们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了解变化是什么及其达到的程度,并将其与研究措施进行归因分析是对效果做出客观判断的重要基础。检测过程中,对于变化是什么及其达到的程度,应当借助于一定的科学工具和方法、手段作用于检测对象,引发其反应,做出初步的内容判断,进而对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所测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明其真伪,做到去伪存真,从而在内容与程度两个维度完成对效果的实事判断。

(二)方法

从总体上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效果检测的具体方式主要是听、看、查、测、议等,进一步分析.又可以分为考证类和复现类。

1.考证类

考证,即从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入手,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其基本原理是“事实一判断”,即通过对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后,对其实践性、真实性、可靠性做出相关判断。考证的关键是判断研究措施与研究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并揭示这种因果关系。一般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听、查、议。

听,主要是听取研究者的汇报,了解研究者的所思、所做,了解研究者的工作与课题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措施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考查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查,主要是通过查阅研究者保存下来的过程性、实践性研究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在判断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措施与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从而判断效果是否真实可靠。

议,主要是对研究者提供的资料进行讨论与分析,去伪存真,得出相应的结论。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地考证,将与研究无关或者关联不大的、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的内容剔除,进而判明其实际变化,分析真实的实践干预与实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2.复现类

复现,即在一定的情境中再现实践干预可能引发的变化及其达到的程度。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一反应”。即通过在特定情境中呈现事先设计的某些刺激,引起受测者的反应,然后分析这种反应与研究措施的关系。复现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合理的检测情境。一般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测、看。

测,主要是利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研究所作用的对象进行测查,以了解其变化及其程度。这种方法的关键是测量工具的设计。一般地说,测量工具的内容应当以研究者研究的核心问题为出发点,将核心概念所界定的外延具体化。对于内容的表达,要力求尊重受测对象的发展水平,注重检测目的的合理隐藏.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验对象的实质变化。对于结果的处理,要注重合理运用统计分析。

看,主要是通过对现场活动进行观摩考查,了解研究所作用的对象在特定方向、特定内容上达到的程度。现场活动观察的实质是一种情境检测,它的关键是要将情境自然化,通过自然化的情境考察受检者在特定情境中的反应,以进一步了解受检者在日常活动中的真实反应。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听、看、查、测、议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交织在一起作用于检测对象。因此,要重视不同方式所获得的信息的互相印证,以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

四、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表达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泛化

将效果泛化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经常容易出现的_个问题。其实,教育科研是课题承担单位的全部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课题研究仅属于教育科研的一部分。因此,某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仅仅是学校工作中的一部分,其产生的效果必然是有限的。可以估量的,而不是无限扩大的。这种有限表现为它所涉及的主体有限、内容有限、程度有限等。在显示效果时,必须要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即与研究内容、研究措施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的变化结果。否则,会使研究措施与研究效果之间缺乏必然的因果关系,实践与结果之间牵强附会,留给别人“课题研究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印象。

2.避免夸张

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效果与实践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因果关系,研究实践是研究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效果进行显示时,研究者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效果有所夸张。这种夸张既可能表现为夸大,又可能表现为夸小。其中,夸大更容易出现。它常常源于研究者的功利性目的或“教育科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等观念的影响,带有一定的主观有意性。夸小则常常是由于研究者对效果的承载主体、内容等的认识不足或检测的工具、手段的设计的缺陷而导致对有关效果的忽略。在实践中,避免夸张,一是要防止将其拔高,即将变化的程度、变化的内容无限制地扩大;二是要防止只报喜不报忧,回避甚至于美化研究中出现的消极变化。任何夸张,只会损害研究的真实性。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3

关键词:电大;教育科研;现状;多维思考;对策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三大职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一,是衡量学校学术水平乃至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电大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科研的促进功能也日趋凸现。但纵观电大教育科研现状,存在较多亟待改善的问题,首先电大教育科研还缺乏科学的定位,科研促进功能的发挥不充分,整个电大系统学术氛围还比较淡薄,国内学术声誉较低,很多电大的科研工作仍处在“从内打不开,向外走不出”的窘迫境地。目前,电大正步入内涵式发展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来推动学校内涵品质的提升,增强办学实力。

一、电大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一)教育科研地位

大学自产生之始,就被认为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在经历了长期的以科研为方向和以教学为方向的分化、整合后,大学逐渐成为科研、教学、学习的联结体,“现代大学在最高层次上全心全意并毫无保留地致力于增进知识、研究问题与训练学生。”科研成为大学日常活动的中心工作之一。

电大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长期走以教学为绝对主导的“一条腿走路”发展路线。电大所着重的是关于如何开展教学的具体工作,而对影响教学工作进程和质量的基本原因缺乏理论上的重视。学校没有把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科研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缺乏高校应有的学术气氛和科研环境。科研在整个办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目前,我国电大教育科研远远滞后于实践,没有形成有特色的理论体系,照搬国外远程教育理论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对电大今后发展至少会产生以下不利影响:教学质量无法保持持续提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大学在理论指导或支持上会遇到障碍;不利于综合实力的提高,使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缺乏竞争力;我国高教系统存在一种现象,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地位靠的是科研,所以科研滞后影响了电大的社会形象及认同感,为很多工作的开展制造了不必要的障碍。

(二)教育科研策略

教育科研策略包含两个方面:科研取向和科研适应性。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学分类标准,高等教育研究可划分为三个取向类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实践开发研究(发展研究)。

到目前为止,电大还没形成一个明确的科研策略,最明显的特点是缺少有特色的电大远程教育理论体系,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表现为:

1.基础理论研究比较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没有进行发展性、创新性研究,制约了整个远程教育研究的深度。此外,我国的远程教育理论大部分直接引自国外,没有结合中国特色去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2.一般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满足电大实践工作的需要应是电大教育科研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很多科研是为理论而理论,为研究而研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应用性研究缺乏理论性。应用性研究可以说占据电大科研的很大比重,但这些研究都过分偏重具体工作与实践经验的探讨,没有进行应有的反思,没有很好地从个别引出一般,从而削弱它的理论性和普遍指导意义。

(三)教育科研队伍

电大已进入第三个发展时期―网络远程教育时期,有很多新的课题或问题亟待去研究与解决。电大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机构,很多研究课题都同时涉及教学、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即在某一个课题研究上需要教学人员、管理人员、专职科研人员、技术人员的协作参与。电大科研的跨越性特点要求参与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电大有必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但现实情况是,电大缺乏一个科研氛围,科研队伍比较薄弱,很多教师、管理人员尚不了解科研对本职工作的促进作用,甚至造成只有少数的专职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且这些研究大多仅限于对实际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很少进行理论层面的反思。虽然有的电大加强了人才的引进力度,却又忽视了对校内人才的培养,既造成资源浪费,又挫伤了校内人员的积极性。并且在引进人才过程中,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不注意完善人才的层次结构及科研梯队建设。

(四)教育科研组织

经过长期的发展,普通高校有着较成熟的科研组织。从组织结构上讲,普通高校一般都设有科研处,由一位副校(院)长领导,负责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鉴定、评奖、成果管理等工作,它是一个管理、协调机构,具体科研过程是以系或研究所为单位进行。从组织方式上看,普通高校通过政策支持、经费保证、设施建设、科研交流等措施来促进科研的发展。

与普通高校相比,电大科研组织还很不完善。就目前情况而言,只有中央和省级电大才设有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研究的机构,地市级(含地市级)以下电大几乎没有。电大的研究机构兼有双重身份,既是科研实施机构又是科研管理机构,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集中做好某一项工作。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之间的地位很不平衡,前者往往被视为学校的附属机构。此外,与改进教学或办学条件的投入相比,电大的科研投入还远远满足不了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发展的需要。

(五)教育科研机会

科研机会的情况可从宏观和微观二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宏观上分析,也就是

学校科研机会的获得方面。从微观上分析,指学校内部人员的科研机会的获得方面,包括学校为其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的课题申报机会、保障条件、交流机会、培训机会等。

与普通高校相比,电大的科研机会获得存在先天不足。首先是本身科研力量的薄弱,包括缺乏一支层次结构合理,有着较强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科研配套措施也很不完善,使电大无法大量提出或承接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其次,电大的社会地位与普通高校不可同日而语,受外界关注的程度较低,导致一些重大课题来源的缺乏。最后,外界对电大办学存在一些偏见,电大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审等方面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使电大丧失部分科研机会,也挫伤了电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电大教育科研发展对策

(一)确立电大教学与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

普通高校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分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本的辩证关系,即在教学基础上开展科研,在科研指导下进行教学。面对着普通高校涌入远程教育市场所带来的日益严峻的竞争,电大必须及时扭转科研滞后的局面,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向,才能做强做大自己。科研一方面能为电大各项工作提供理论导向,使之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能通过与具体工作的融合,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增强电大科研的理论性与适应性

对于电大教育科研而言,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大对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使其跟上电大实际发展的需要。在稳住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要放开各种应用性研究,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真正做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着眼于应用研究,致力于开发性研究,使三者有机结合,即理论研究有适应性,应用研究有理论性。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引进先进理论和发展自我特色的相互关系,尽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大远程教育理论体系。

(三)完善电大科研系统

第一,关注电大科研“小系统”建设。

电大科研“小系统”建设是指各电大内部科研组织建设。电大科研涉及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职科研人员,可把他们分为四个研究梯队,分别明确各自的科研目标、科研任务与科研职责。各梯队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能够互相沟通,能够进行协作研究。

第二,关注电大科研“大系统”建设。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电大是一个由中央电大、省电大、市县电大构成的大系统,各级电大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为此,可充分发挥系统易于沟通的优势,建立一个科研交流机制,各级电大可借此相互交流,以便集思广益,共同完善电大科研工作。

方案一:基于互联网,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科研专区,其内容可涉及科研信息、科研最新动态、各级电大科研最新经验等。这种形式操作方便,信息包容量大,利于各级电大适时交流信息,不断改进各自的工作。

方案二:设立专门的科研交流协调小组,制定科研交流计划,组织各种科研交流活动,保证各级电大交流渠道的畅通。

方案三:细化到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专职科研人员,要求他们主动建立起与上下级电大的信息交流渠道。科研交流应被确定为他们的一项工作职责,规定职责条例,设置监督机制。学校应尽量改善他们科研交流条件,比如配置长途电话、联网电脑等。此外,还应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和其他电大人员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或者定期召开科研交流会,邀请各级电大人员参与交流,交流体会或结果可以简报形式甚至形成论文予以公开。

(四)优化电大科研队伍

第一,大力实施“名师”工程,以名师带动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带动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项目的开展,产出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优秀科研成果,改善电大教育科研的社会形象。

第二,重视科研梯队建设,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应建立在有利于科研梯队建设的基础上,保证科研队伍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的有效组合,保证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开展。

第三,针对电大教职工职称评定难、课题申报难、科研成果评定难等现实情况,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获得电大系统内外的认同,树立其科研信心。

第四,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申请,参加国内外科研学术活动,参加进修、访问、讲学、合作研究等。

(五)构建科研考核机制

电大教师除了承担教学和教学管理双重任务外,还应和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定期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任务。对此,学校应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制度规定,包括科研考核机制的建立,即把教师科研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纳为年度考核或专业技术考核的重点内容,在评优和分配政策上与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一起统筹考虑。为强化科研考核工作,建立教师科研业务档案,以此为依据奖优罚劣。

三、广东电大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若干做法

(一)建立电大科研基金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为契机,广东电大加大了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推动全省电大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设立了“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并提出课题招标,鼓励电大教师及管理人员以个人名义或科研小组的名义竞标。

(二)开辟课题申报绿色通道

在校级课题管理上采取“宽进严出”,降低申报门槛,特别是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申报,课题项目只要符合电大科研的基本标准,一律给予批准立项。在纵向课题申报上,学校制定“积极推荐,积极扶持”的政策,凡经科研处报出的国家级或省部级(含省教育厅)纵向课题立项申请,被批准立项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科研资金支助;课题申请未立项的,学校给予项目申报费补贴。

(三)实施“251”人才工程

“十一五”期间,广东电大全面实施“251”人才工程,到2010年,培养和引进20名学科带头人;聘请50名在本学科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授(高级工程师);培养100名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各主干课程和专业教学科研任务。“251”人才工程的实施将为学校锻造出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科研人才。

(四)精简科研管理机构

2006年底,广东电大改革科研管理机构,把学报编辑部和校报编辑部从科研处剥离,专门引进新人才,配强科研处科研管理科。精简的目的是强化科研处科研管理的专项职能。

(五)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

制定《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扩大科研成果奖励的范围和幅度,强化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优秀成果评奖活动。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美].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78-282.

[2]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137-141.

[3]胡晶.科研在电大教师及管理人员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 .开放教育研究,2003,(3)24-25.

[4]丁新译.远距离教育研究[J].中国电大教育,1995,(5)72.

[5]李力,李光先.关于目前远距离教育研究的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2000,(11)42.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4

【关键词】 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学习交流活动平台;信息化活动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2

主研人:任红,研究周期为一年。

一、问题的提出

“十二五”初期,铁岭市教科所分别到本市的6个县区市级规划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许多研究课题内容相近,彼此没有交流,重复研究的现象很严重。

2.由于教育科研实行控制型管理,加之层级赋予的身份、职责和层级所对应的职权,造成教师们参与教育科研出现不合作或被动执行的现象;

3.某些团队的权威人士思想局限束缚着整个群体的思维,也缺少和其它课题组的交流和研讨,所以,研究的水平一直徘徊不前,难以拓展。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第一,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建立,为区域性教育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第二,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所学校要想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竞争走向合作,树立起合作的学校组织发展观,打破校际界限,构建区域性科研共同体,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校际间教师们的交流和学习,充分发挥教师个体创造力和教师群体合作力,形成一种弥漫于整个共同体的学习和研究氛围,并凭借着群体间持续不断的互动学习与实践,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进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将改变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各自为政、同类课题研究互不沟通借鉴等弊端,打通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优质研究资源,交流校际先进科研管理理念与经验。有利于智力、人力、设备等教育资源共享。

第四,培养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参加科研共同体的活动,将单个的教师个体聚合起来,教师们有了基于共同价值追求的归属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会日益增强。

第五,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科研共同体的活动中,教师们突破自身的局限,从他人处吸收知识、信息以及智慧等,通过相互援助,共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此来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第六,区域性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发挥专业科研人员的引领作用,提高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共同体的研究活动是在市县两级科研人员的组织协调下进行的,所以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保证。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1.构建铁岭市教育科研共同体,以成为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提高广大教师科研素养和能力,拓宽教师科研培训的渠道。

2.进行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创新教师们沟通的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内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均衡发展。

3.探索特色化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构建的新途径,提高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和研究水平,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方法共享、前瞻成果共享”。

本课题采用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

本课题以全市部分省市规划课题组实验教师为研究对象。

四、研究内容及成效

(一)学习交流活动平台的建设

学习交流活动平台是指科研共同体为作好教育研究、管理和培训等工作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如学术交流研讨会、中期研究成果汇报会、研究专题培训或研讨会、教学示范或观摩、科研通识性知识的培训、科研典型课题经验介绍、成果展示现场会、外出参观学习等,这些活动为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和推广以及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提供一个的平台。

1.结合我市科研管理的“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分片负责”,形成了三类科研共同体

第一,

同一研究内容课题作为一类,形成一个科研共同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被多个学校所关注,这样就形成了很多学校都在研究一个大的项目中的若干个小课题的局面。根据市教科所对“十二五”期间市级规划课题分类汇总数据,德育类课题34项、有效教学类课题30项、自主合作类课题11项,可以看出,同类研究如果能够协同作战,彼此互相借鉴,共同解决疑难,研究能力会大大增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课题研究过程中,召开了课题分类指导研讨会,效果显著。

2.针对学段不同和科研能力不同而分层管理,形成科研共同体

第一,因学段不同而产生的分层。由于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教师面对的学生身心特征不同,不同学段教学重点不同,所以研究的立足点也不同,市县科研部门在进行研究指导时要有所区别。本课题组将针对各学段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制定如下培训菜单:教育科研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成功案例剖析、专题讲座、学校特色科研活动开展、科研论文的撰写等,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科研培训。对于以上的分层,同一层面的教师可以在各次科研活动中,组成一个科研共同体,相互学习借鉴,相互交流体会,共同发展。第二,同一学段,因科研能力不同而产生的分层。针对同一学段的教师,因其科研能力不同,所以在以学习交流活动平台进行活动时也要进行分层。以市县两级科研员为核心,第一层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组成,这里主要是指市教科所聘任的兼职科研员和科研骨干;第二层面由热爱教育科研并已经在课题研究中初见锋芒的青年教师组成,这里是指承担省市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教师和个人小课题研究的教师;第三层面由年青教师组成。 3.由分片负责而形成的区域性科研共同体

分片负责是各县区科研室负责本县区省、市级课题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本课题由清河区教师学校吴丽红校长主持,区教育局程东局长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给予大力支持,袁颖老师从县区教师学校科研室的角度负责具体的指导、管理和培训工作。科研主任向各学科教研员认真解读研究方案,并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后各学科分头开展研究,到一定阶段进行中期研究总结,反思研究工作,各个学科再进行分头研究,总之,研究工作总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分解聚合再分解再聚合地运行着。本课题组召开的中期阶段成果研讨会效果非常好。

(二)信息化活动平台的研究活动

信息化活动平台是指利用网络给提供的丰富而快捷的信息传递渠道,进行区域科研管理和指导,使创新出广覆盖、高效率、强互动的科研管理和研究方式成为一种可能,使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和业务指导部门能够凝聚多方智力支撑,形成顺应教育科研实际需求的优质科研。

1.开通博客(http://jksrh.blog.163.com/),并以此为平台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陆续撰写了一些课题研究指导类文章。以本课题名称开通博客(http://jksrh.blog.163.com/),和共同体中的一些课题组博客进行链接。

2.把qq群引入科研课题全程指导管理中来

为便于科研工作,课题组以“铁岭教育科研”为名开通了一个qq群,群号为72836503,全市各县区科研室主任、高中科研室主任、市直各学校和一些基层学校参与。利用这个q群科研信息,共同体成员可以在群里对共同体的活动体会,或者可借鉴的研究资料进行交流。另外qq也丰富了课题论证。以往课题论证一般采用现场式和通讯式,进行“十二五”以来,我们尝试用qq式。针对几个课题组研究同一内容的现象,采用多人视频的方式,组织几个学校的课题主持人和实验教师,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有多位市级科研人员或教研员参加,一起发现课题选题和研究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由专家负责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几个课题组于网络上自动形成一个科研共同体,课题组任命一位论证专家对该共同体课题进行指导,并参与研究全过程。

3.利用qq群多方聊天软件进行科研引领

作为教科研部门,要为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优质的服务,而最优质的服务就是科研引领。为使科研引领达到集约化,降低科研培训的成本,课题组对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科研共同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时,采取了qq群这一方式。

4.利用邮箱、qq群等传递科研信息,开展调研工作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特别是邮箱,推动共同体的教师就教学计划、

备课、上课、教研活动、教学随笔、专业阅读、作业设计、试卷编制、课题研究、案例反思等进行广泛交流。另外,在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问题或者好的经验和作法,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有关科研共同体建设方面的调查,通过邮箱下发和收回。调查分三个部分:第一,参与情况调查——作为参与主体实验教师在共同体内交流、培训和研讨等情况;第二,协调情况调查——作为协调主体的校长、科研室主任或科研骨干在信息、资源和活动组织等方面协调情况;第三,监督情况调查——对于区域科研共同体,监督工作应由本课题主持人或市县两级科研管理人员负责,在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作为监督主体所作的改进、完善等情况要调查。通过调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以便使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构建日趋优化科学。

下面为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运作方式图,其中a、b、c、d的含义很广泛,可以是同一研究内容的课题;可以是一个大项目下的几个子课题;可以是同一科研水平的教师等等。

五、研究得出的结论

1.构建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是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和新途径,区域性教育科研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2.构建区域教育科研共同体,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方法共享、前瞻成果共享”,节约教育科研研究和管理的成本,拓宽教师科研培训的渠道,有利于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3.通过参加区域性教育科研共同体的活动,一些立足于功利性需求而参与教育科研的学校已经获得收益,参加科研的初衷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功利性需求变为发展性需求,全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4.区域性特色化科研共同体的构建,拓宽了教师发展的途径,有利于提升教师群体中的正能量,有利于培育优秀的合作文化。

六、问题与讨论

(一)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一些共同体缺少支撑力量。在研究中,由于一些共同体主席单位组织共同体活动不积极,或者协调多个成员单位共同参加活动存在一些障碍,造成一些共同体活动少,共同体缺少了支撑力量。

2.重复研究的现象还少量存在。

3.一些共同体存在着盲目服从权威的现象。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看,打造科研共同体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特征就是扁平式结构。学习型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或人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二)讨论

1.课题组设计的我市区域教育共同体由以下五种类型构成:第一类是以宏观课题和微观课题为区分的大小课题研究共同体;第二类是市区学校协作发展共同体;第三类是城乡联动发展共同体;第四类是学科项目科研共同体;第五类是校长俱乐部或名师工作室。

2.本研究目前仅局限于在于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而我们更上位的目标是在于寻求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富有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的发展,甚至是核心化发展,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邬智、赵蒙成.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科研共同体的策略:学习型组织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第17卷第4期:104-108

[2]周利明.建立教科研共同体之研究.上海市[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高滨鹤.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协作体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第4期:89-90

[4]许新海、吴勇.海门新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09第4期:11-14

[5]张宏霞.共同体理念下教师管理的行动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2第7期:81-82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对策

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伴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及教师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队伍中来,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高等医学教育科研管理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主要体现在:一是科研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二是科研管理组织逐渐增多;三是科研管理达到了一定水平;四是科研管理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都促进了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但伴随着科研课题的不断推广,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

(一)科研管理制度层面

1.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在这一层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有:(1)管理制度缺失:由于缺乏规范的教育科研制度管理,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指导、督促不够,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整体协作。(2)管理制度定位不准: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科研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部分学校并未意识到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对学校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所产生的重要意义。(3)管理制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不深,主要表现为以偏概全和条款不明。(4)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其一是由于制度本身让教师无法执行、无从执行;其二是制度没有问题,但由于没有做好落实工作,使教师对于制度中的相关内容模糊不清。

2.常规管理需要加强。教育科研常规管理包括科研计划管理、课题管理、科研机构管理、组织队伍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制度管理、科研信息情报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常常导致科研常规管理薄弱,科研管理的随意性很大。

(二)科研人员素质与结构层面

1.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人员素质需要提高。目前,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实践过程中,教育科研管理、研究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分工需进一步明确,其中表现为:(1)教育科研管理人员业务不熟练,部分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教育科研内在规律和方法的掌握,不能规范、科学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2)教育科研部门专职工作人员少,不能满足教育科研管理与日益增长的研究的需要。(3)有些青年教师此前大都没有参与课题研究的经历,要进行课题研究,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2.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等医学院校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最突出的就是科研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反映在:(1)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学科知识为主,缺少教育理论、心理理论等知识;(2)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居多,中老年参加科研的较少,比例不协调。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队伍的薄弱,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工作的质量。

(三)科研管理效益层面

科研发展步子缓慢,教育科研管理效益不高。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效益是不理想的,主要表现为:(1)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仍有部分教师滞留在科研的门外;(2)教育科研成果不多,许多成果还处于较低的水平,有分量能直接产生效益的就更少,“科研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3)由于医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尤其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严谨性,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常常表现为投入大,费精力,周期长,而且见效缓慢,难以立竿见影。(4)科研成果的推广未引起重视。

二、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科研管理发展对策研究

高等医学院校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深入挖掘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办法,是切实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最具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章立制,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制度。高等医学院校在科研管理实践中应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包括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经费资助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一套规范化的文件制度,使课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常规管理。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是一个由教师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成果管理和情报档案管理等环节构成的、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和闭合回路。要搞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管理各环节的有效途径,科学地驾驭这一管理体制,使教育科研管理真正实现规范化。

(二)提高人员素质

为提高课题管理效益和学校的科研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应采取符合高等医学院校特色的、能够反映医学院校教育特点的,切实、准确、有效的方式,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教育科研管理者的业务培训或进修学习,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努力使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增强学校教育科研的后劲。同时,课题管理者和教师自身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理论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通过内外兼修来提高自身的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科研整体水平。

(三)加强科研成果的效益管理

教育科研成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对成果的评价应该在避免科研成果的低水平重复的前提下,既肯定成就,又指出不足。对成果的奖励应物质与精神并举,两者有机结合。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将它运用于教育科研管理,就是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评出信心、评出干劲,树立典型,带动全体。在成果的推广上,必须从学校和成果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性和群众性,努力体现和创建学校、学科自身的教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在校内生根开花,同时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光辉,黎杰. 教育科研管理现状及其

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3):18.

[2]王玉德.基层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8,(9):3.

教育科研研究范文6

一、健全机制保障体系:优化教育科研管理

教育科研既有常规性的工作落实,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需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

1.健全教育科研网络

为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县教体局对各学校的教科室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单独设立教科室,设立专职教科室主任,或至少应由学校中层领导兼任,要明确待遇。县教科室在年终教育科研专项督导中对学校教科室建设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量化、赋分、排序。“县教科室———学校(镇街)教科室———课题组”三级教育科研管理网络已建设完成,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人人能做事”的良好氛围。

2.做好教育科研规划

理清教育科研思路是保证教育科研科学性规范性的前提。为让一半以上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分阶段启动并落实了三小活动(小课题、小案例、小随笔);先后提出“规划、服务、提升”和“以目标引领调动教师发展的积极性,以项目推进强化过程管理,以打造品牌,提升科研成果档次”的总体格调;与时俱进地制定教育科研规划,对于科学地落实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打造教育科研品牌创造了条件。

3.完善教育科研制度

教育科研本身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得各项管理必须靠严格的制度。《教科室工作制度》《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条例》《教育科研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县教体局要求各单位依据教科室的科研管理制度出台单位制度并上墙,把教师的研究成果与职称评聘、评先树优、量化评估等直接挂钩,完善的制度使学校的教育科研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4.重视教育科研档案

教育科研档案是教育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的重要记录形式,重视教育科研档案建设既是规范科研管理的需要,也是提升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县教科室适时研制了档案标签模板,规定了档案内容装订,讲明了分类操作要领,确保了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有序性。随着网络的普及,档案内容逐步电子化,目前,县局正探索完善教育科研电子档案的建设,进一步彰显档案在教育科研中的重要价值。

二、构建课题管理体系: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在引导教师开展日常性反思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做好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操作流程,逐步构筑起科学的课题管理体系。

1.组织开题论证

有效的开题是启动课题研究、确保课题研究到位的前提。结合学校的主导课题和重点课题,与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论证、设计,撰写出高质量的开题报告并予以印发;组织课题开题观摩,所有新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参加,主要观摩开题的流程,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的不同。就《开题应该注意的事项》组织专题培训,确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加强过程跟踪

课题研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过程的落实,通过分层管理、专题报告、面对面指导等形式,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协助教师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实行课题月报制度,由课题负责人每月上报一次研究总结和下个月的研究计划。出台《课题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详细规定管理的权限、职责和工作目标。加强对教科室主任的指导、培训与责任教育。一系列举措强化了课题的管理力度,有效提升了学校教科室主任的能力。

3.指导撰写报告

结题报告是系统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课题鉴定、成果转化和推广的重要抓手。按照课题类型分类选取了规范的研究报告格式,编印成册,供教师学习借鉴;针对逻辑混乱的问题,从如何确立并列的逻辑关系,如何提炼相关内容入手加以指导;针对内容缺乏的问题,从如何展开、系统的表述等方面进行指导。为提高研究质量,在课题立项和开题阶段就要求教师思考结题报告的提纲,这种前置性的要求有利于把握研究重点,进而达成高水准的研究成果。

4.优化鉴定方式

课题鉴定是对研究成果是否到位的一种评价,也是对教师有效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做好结题鉴定是激发教师研究热情,进行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一环。在课题鉴定中,主要采取通讯鉴定、现场鉴定和课题免鉴定等形式。严格成果抄袭检测责任制,启用两个在线抄袭检测程序,一个检测抄袭网页,一个检测抄袭论文,对所有研究报告进行在线检测,确保教师真实研究,独立思考。

三、完善团队建设体系:提升教师研究水平

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在于引领教师快速成长,针对教师成长规律,逐步构建起多层面、多梯队的教育科研团队体系。

1.着力提高教干的科研能力

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局里明确提出,“不抓教育科研的领导不是合格的领导,不搞立项实验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要求教干要把教育科研放到教师的未来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能否实现的高度来认识,明确规定校长必须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重中之重来抓;依据齐鲁名校长的评选条件、科研型校长标准和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对校长提出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问题研究、蹲点学习、典型推介和平台搭建等方式重点加强对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关注科研和参与科研的工作氛围。

2.打造优秀的科研管理团队

教科室主任作为承担科研管理任务的重要人员,其素质如何不仅影响到本单位的管理效果,也影响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研究质量。要求教科室主任敢于在学校中承诺“教师向我看齐”,强化教科室主任自我学习的动力;规定教育科研人员每年阅读的理论书籍不少于30本,阅读杂志不少于1000册,并要求做好笔记和卡片摘录积极撰写反思文章;以外出学习、分片研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专家指导、专题培训和专题研究等作为平台,重点对教科室主任的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进行砺练。

3.培养骨干专家型团队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是提升科研档次,更好地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果的保证。指导和协助各单位从各级优秀教师、能手和新秀中选拔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对教育科研骨干进行登记造册,坚持跟踪指导,在课题研究、方法指导、经验提升等方面予以倾斜;组织兼职研究员的聘任工作;开展面对面交流和集中研讨等活动。在良好科研氛围的带动下,一大批专家型科研型教师正在茁壮成长。

4.注重科研新生力量的培养

青年教师科研热情高,受传统理念约束少,敢于创新和思考,同时工作潜力大,能更好地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学校推荐、座谈了解对那些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年轻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实行面对面跟进式指导,通过读书交流、方法指导、观摩研究和实际参与等方式,加强研究方法的指导,强化这部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之对教育科研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的年轻教师正在成长为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

四、构建研究协作体系:提高资源共享效果

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升级,教育科研逐步从最初的单兵作战转向以县域和学校为整体的全面推进,围绕共同体组建、重大课题、主题研究和主导课题等开展区域协作,较好地构建起县域研究协作体系。

1.科研共同体强化区域协作

共性的、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某一所学校某几位教师是无法实现的,为了整合教育研究力量,加强联系与协作,着手组建科研共同体;按照区域接近、优势共享和能力互补的原则,分学段组建科研共同体,实行区域资源和利益共享;对共同体的组建形成、活动方式、评估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科研共同体的启动不但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而且也实现了学校之间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围绕重点课题开展深化研究

抓好重点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引领教育科研方向,而且能够引领学校的特色创建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研室牵头申报的教育学会课题《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局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班子,落实了过程管理和研究责任,县域所有学校承担了不同类型的子课题,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构建,该研究成果被评为省十大新课程改革经验。目前,正围绕十大重点课题开展区域协作研究,着力探索区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规律。

3.加强学校主导课题研究

主导课题是学校依据发展需要确立的带有引导性和指导性的课题,是整合学校研究力量,以学校更好发展、教师更好成长、学生更好成才为主导内容的课题。结合教育形势和学校提出的发展思路帮助每一所学校确立主导课题;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详细的规划,突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主导课题的确立使学校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思考,有共同思考的视角和交流的话题,便于交流和整合。

4.依托主题研究开展协作交流

很多学校围绕一定的主题会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这种在一定主题下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协作成为可能。结合学校确立的主导课题,划分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承担单位,如,教师专业发展、自主课堂、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的研究主题。围绕这些主题,由学校牵头组建虚拟研究所,通过有效的协作与交流,能够拓展研究的视角,探索多角度、多层面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档次和价值。

五、建立成果推介体系:增强成果应用价值

推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教育经验不仅是教育科研管理的需要,更是教育科研应该承担的一项职责。教育科研人员积极深入学校调研,并依托项目推进、教育媒体等做好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逐步构建起教育科研成果推介体系。

1.指导学校和教师做好经验总结

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科研的价值所在。理念跟踪不仅促进了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教师撰写教育反思的质量,在强化教师个人成就感的同时,有效发挥了依托反思形成教师经验和教育主张的作用,实现了教师更高层面上的成长;在学校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通过调研、与学校领导交流及各级经验的介绍,确立需要提升的办学经验,经过不断的提炼与修改,完成成型经验的推介。

2.利用媒体搭建成果推介平台

推介教师的经验和学校的办学特色途径很多,最为便捷高效的首推媒体推介,除各单位的新闻报道外,重点对教师的经验和学校的特色进行整合提升。针对教师难以有效区分非法刊物和正刊及投稿地址不准的情况,我局对100余种杂志的详细地址、投稿要求汇编成册,印发给教师,方便教师及时投稿;重视学校经验的发现、规划与培植,推介发表了诸如教师创新评价、七彩学校文化、教育故事进课堂等多项经验。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的力度,而且为提升教育科研的质量开辟了新的蹊径。

3.依托项目推进实现成果推广

及时总结和推介优秀的科研成果,学习借鉴有效的科研管理方式,是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整体推进教育科研上水平的重要举措。项目推进会,重点以项目形式推介各单位的典型做法。围绕“科研管理、课题管理、学校特色和教师成长”等方面先后召开多次现场会,有效深化了项目特色;围绕教育科研的需要开展主导课题研究、教科研档案管理和主题研究拓展等多项推进。此项活动的开展,较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科研操作模式,加强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4.协同其他科室做好成果转化

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一定的平台和制度,教科室在做好本科室成果推介的同时,结合局机关不同科室的管理权限,协同相关科室从行政的角度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加速了成果的转化进程和转化力度。如,县实验小学的双主双序研究成果之一的红蓝评价卡不仅成为全县德育现场会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县内外诸多单位学习的重要成果。协同其他科室开展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价值,有效解决了教师和学校领导一直关注的课题研究价值究竟在何处的疑惑。

六、优化技术支撑体系: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随着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提高和各级立项课题的增多,教科室在课题管理方面逐步优化了技术支撑体系,为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加大专题培训的力度

转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引导教师参与研究、实现自我成长的前提。教科室利用自身理论优势开展专题培训,在常规专题讲座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现场点题、咨询等方式尝试点菜式培训。针对教师片面的所谓研究无用论,重点从降低研究起点入手,围绕参与研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成功途径和提升教师的幸福感等加以阐述。通过画流程图科学分解研究内容。开展感悟一句话反思。启动教师个人课题立项等,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自主研究创造了条件。县域普适性的研究氛围已经形成。

2.做好课题的选题论证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教育科研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模式,然而课题研究中依然不乏流于形式的现象,为此,我局重点抓好课题研究的前期规划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各级立项课题的时间提前三个月进行安排,抽出时间指导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进行选题,提供制订研究方案所需的专题资料。教师提交方案后,局教科室对每一个课题方案都签发审查意见书,个别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集中问题进行专题培训,而后教师再次修改研究方案,这种指导,较好地解决了教师选题过大过空以及过程设计不清晰的问题。

3.加强科研资料的服务力度

网络的普及尽管为教师的资料查询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网络资料不规范和收费等问题,增加了教师筛选资料的难度。为此,教育科研资料库着手筹建,近两年,加大了资料库的充实更新和使用力度,目前已经充实到160多G,囊括460多种正式期刊(26000余册,70万篇正式论文)、50000多册专业书籍和近千个音像资料,这些资料采取专题和系统拷贝的方式无偿提供给学校和教师使用;根据教师的教学和研究需要,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建成了容量为46G的WORD版试题库,囊括各科单元训练、期中期末考试、中考模拟、中考试题、分类汇编等所有的试题约15万套。资料库的建设保证了教师教学、研究所需要的规范全面科学的资料。

4.搭建教育科研信息交流平台

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需要有良好的运行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科室实行工作月汇报制度,各单位每月初总结上月工作、制定下月工作计划,教科室针对各单位上报的月工作计划,梳理、汇编,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及时反馈给学校,实现信息的共享。教育科研专用信箱的开通、教育科研群和骨干教师群的组建,加快了教育科研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各种管理要求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