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文化互动转型论;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正式启动应自利玛窦入京开始。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话很好地指明了这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说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发生在1600年前后的一件极为有趣的事,因为这实际上是两个完全独立发展的伟大文明第一次真正的接触。”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会有文化输入与输出的现象发生。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可以维系和强化该文化系统,但不会引起它的质变和型变,而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则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文化互动转型论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途径往往是双向的,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交流的双方相互影响,在许多场合下很难分出谁是纯粹主动的传播者,谁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这就是文化互动转型理论的要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区分在文化融合阶段是相对的,两种文化的关系及其自身价值要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方能得到充分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双向性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双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

二、文化冲突和对抗是一种必然,但不能用来证明异质文化不可能融合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引发文化冲突和对抗是一种普遍现象。文化互动转型论对文化冲突持具体分析的态度,而不是加以笼统的肯定和否定。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的,但是,文化冲突带来的不良后果只能用来证明不同类型文化差异和文化传播手段的不恰当,不能用来证明中西文化的不可融合,否则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形成和拓展都将成为可疑。文化互动转型论承认异质文化融合是可能的,这不仅是世界各大文化体系成型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事实,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文化互动转型论不仅要考察文化类型及其根本差异,更要注重文化融合后输出方与接受方各种文化要素的组合、调适、乃至达到和谐,从而比旧文化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三、文化适应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是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文化互动转型论要思考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在武力征服被公认为无效的这个时代,文化适应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应该视为世界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外来文化在与本有文化深入接触以后必然发生外来文化本土化、本色化一类的变化。本土化是文化互动转型论的逻辑推演和组成部分。本土化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它的缺点在于有可能曲解了原有文化,甚至将一些它原本不具有的含义强加于它,影响了人们对于原有文化作出客观正确的理解,而它的优点在于丰富了原由文化的内涵,有可能丰富和发展了原有文化。因为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融合本来就包含着一个对原本重新解释的问题,文化交流的传播方和接受方都要为这种解读作出努力。在这里取决定作用的不是外来文化或本有文化自身的性质,而是文化接受方的自主选择。有了适宜的文化环境和接受方的正确选择,文化的转型和更新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四、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方豪先生早已指出:“利玛窦为明朝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为止,中西文化之交流蔚为巨观。西洋近代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期传入;而欧洲人则开始移译中国经籍,研究中国儒学入一般文化之体系与演进,以及政治、生活、文学、教会各方面受中国之影响,亦无不出现于此时。”耶稣会来华传教这场跨文化传播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从文化互动的基本立场出发,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能完全等值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确实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中西文化虽然仍有巨大差异,但共性和趋同的一面在不断增强。由此看出,倡导中西文化融合是符合世界文化发展大趋势的。

五、明清之际基督教神哲学的中国化

神学与哲学关系密不可分。在文化系统中,神学与哲学同处于精神与文化的核心层面。跨文化的文化传播有无神学与哲学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是判定文化传播深入程度的标志之一。任何外来思想均有其自身的渊源与性质。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利马窦传入的神学思想,属于中世纪欧洲正统经院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这一判断是正确的。然而,对耶稣会士在华传播的神哲学思想追根溯源以确定其本身性质是一回事,考察其在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思想起了什么作用是另一回事。两种异质文化传统,尤其是宗教与哲学思想之间的沟通、了解,不论其媒体的主观意图如何,必然会在超出媒体的更大范围内发生作用。传播方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会针对接受方的实际情况对其宗教哲学思想作形式和内容上的调整和修饰,而接受方则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外来思想作翻译、诠释、再创造的工作,从而引起建设性的传播、解释和运用。正是这种双向的诠释和创造活动,提供了精神文化融合的契机。

六、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明清之际发生的中西神学与哲学的思想交锋,我们发现该阶段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平等互动的性质。当时有机会接触西方神哲学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赞同还是抗击实际上都表明他们基本上弄懂了天主教的灵魂学说,而他们对待中西文化关系的态度则决定了他们对西方神学思想的取舍。通过中西文化的会通、融合、促进中国文化自身的更新与转型,创造出一种高度发达的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强调文化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呈现的种种中西文化并存与融合恰恰表明,这条道路是可以走得通的。

参考文献:

[1]谢和耐等著,耿升译.明清间入华耶稣会士和中西文化交流[M].成都:巴蜀书社,1993

[2]朱维铮.利玛窦中文著译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晓朝.文化互动转型论--新世纪文化研究前瞻[J].浙江社会科学,第3期,1999

[4]许志伟,赵敦华.冲突与互补:基督教哲学在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文2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当今社会上的第一通用语,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个不同国籍的人之间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之间文化的不同,对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英语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的背景,地域,历史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就会出现偏差,影响双方的交流互动。本文针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英语翻译;影响

英语翻译作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沟通手段之一,其的存在拥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翻译人员对自身所具有的语言文化全面的掌握,还需要掌握对象语言的文化,并且将这两种语言进行合理的处理,使其成为本土语言,从而使得中西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在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掌握沟通双方的语言,并且对于双方的文化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由于文化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在它在各个方面中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形式。在英语翻译中,常常会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翻译出现一定的差异。所以,需要英语翻译人员能够对英语进行合理的运用,消除中西文化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一、在英语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差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形成是经过日积月累的,而且,伴随着不同地区的发展,风俗习惯等,久而久之,就逐渐的形成了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由于社会背景,历史发展以及思想层面的不同而形成的。所以,要想在这种差异下进行英语翻译,首先需要对于中西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1.因地域文化不同存在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特点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随着不同地域特点的不同,会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这样的现状也使得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者同一事物的理解以及看法产生一定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地域文化对于“东风”的理解是温和的,而对于“西风”的理解则是想冬天一样的寒冷刺骨。但是,在西方的地域文化当中,对于东风以及西方的解释与中国的地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国家有一句著名的谚语“Whenthewindisintheeast,itsgoodforneithermannorbeast”意为东风吹,寒风到,对人畜都有害。再有“Whenthesunsetsbrightandclear,aneasterlywindyouneednotfear.”意思是太阳下山,晴空万里,东风吹来,不必感到忧虑。由此可见,西方与中国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与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特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地域当中,西部地区多高山,而东方地区却面临着大海。所以当东风吹过,就会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受。而西风来自于西伯利亚,所以当西风吹过时会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但是在西方国家,由于东风大多数来自于欧洲,所以会给人以寒冷的感觉,而西风源于大西洋,所以当西风吹过,则会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因此,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于翻译工作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翻译人员对地域的差异不能全面的掌握,则会在翻译过程当中造成一定的困扰,使得英语翻译的质量大打折扣。

2.因风俗习惯不同存在的文化差异。由于不同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方式有着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还与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风俗习惯文化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不同地区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特色。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当中,常常会将风俗习惯文化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更很好的交流。所以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只是单纯的从英文字面上进行英语翻译,则无法传达出语言所想表达的内容。这样一来,会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人员需要格外的注意风俗习惯文化。例如:“龙”这一词在中国代表着高贵的身份,至上的权利,同时,它也是幸运的象征,在中国,人们对于龙无比的尊敬。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dragon”一词却象征着魔鬼以及怪物,也泛指那些行为凶残的人,所以,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dragon”这词。又如,在西方文化当中,“yellowboy”是指金币,但是,如果按照字面的意思对其直接进行翻译,就成为了“黄色的男孩”,这两者之间的意思相差甚远,如果不能对其有着深入的,在翻译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由此可见,中西风俗习惯所存在的差异。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1.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由于中西国家所在区域的不同,所以会使得区域文化产生一定的差异。这样的现状对于英语翻译工作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进行实际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对于“akeeneastwind;bitingeastwinds;apiercingeastwind”进行翻译。翻译为中文即为“敏锐的东风;刺骨的东风;刺骨的东风”。在翻译的过程当中,由于中西地域文化产生的差异,对于“西风”就应该进行相应的注释。否则会在翻译过程当中,给人造成一定的困惑。如果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翻译人员对于中西两国的地域文化差异没有一定的了解,则会使得翻译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地域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2.词汇歧义对英语翻译的影响。词汇是形成语言的主要成分,它也是表达语言中心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柱。随着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在对词汇进行英语翻译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在英语以及汉语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由于英语、汉语的结构,语法,用途,语义,甚至词汇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会对英语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unabletodistinguishblackfromwhite”,中文意思为“不分青红皂白”,在进行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就将“青红”进行了相应省略。又如“asthinasashadow”,如果直译为中文就是“瘦的像影子”这样一来,人们不能充分的理解这其中的意思,但是,如果将其翻译成“瘦的像猴子”,人们则可以立刻领会到其中的意思。由此可见,词汇歧义在英语翻译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民族文化背景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当中,英语以及汉语都在自身发展当中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并且,积累以及创造了能够表现自己特色的语言。所以,英语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之前需要对于中心的民族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程度的理解。例如:对于“狗”这一词语的理解上,由于中西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翻译中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在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对于狗的理解大多都是褒义的,他们将狗看成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对其使用时,都会给予好的寓意,像“Youarealuckydog.”、“topdog”等等。但是在汉语的文化当中,对于“狗”这一词汇却常常用作贬义,例如“走狗”、“狐朋狗友”等等。随着近些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人民对于狗的看法也逐渐的发生了改变。

4.中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对于英语翻译的影响。每个民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里发展史。这种民族心理的具有单一性,并且不与其他民族所共有。这种思维模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也会对于中西文化产生一定的差异,进而使得英语翻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三、结束语

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英语翻译人员需要对于中西两国的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更加全面地表达出想要述说的内容,进而使得英语翻译的水平得以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贾越明.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61-162+165.

[2]马欢.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2:88-90.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文3

关键词:语言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意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地球村”,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越来越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的实现其世界使命,不断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在我国的中学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发展迫切的需要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特别是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科技方面专业人才。这对我国基础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因此我国《英语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中明确提出“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文化意识目标的分析,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应该是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

根据人们对文化的知晓程度,文化意识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者对于明显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但认为它奇特不可理解;第二层次,通过文化冲突,学习者了解到与自己文化明显不同的某些有意义的但却是微妙的文化特征,但是,仍然是不理解;第三层次,通过理性的分析,了解到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第四层次,通过深入体验其文化,学会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祁玉萍,2009)

通过对文化意识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与过去有了本质的不同,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使得我们的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突破了只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局限,丰富了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得初中英语课有了生气和灵魂。但由于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起步较晚,教育体制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虽然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文化培养的具体要求,但是据调查,我国初中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仍然以教师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主,形式单一,主要采用文化输入的方式进行,学生被动的接受未知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课堂上教师片面强调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这严重阻碍了初中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使得初中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偏差,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这将不利于我们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些专家指出,“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张淑菊,2008)。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加大西方文化教学的同时,英语教师也应该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和鉴别,加强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不仅是西方文化的引入者,而且主动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实现。

二、初中英语课堂中西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自《英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观,课堂教学已不再是单一的语法教学,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拓展,特别体现在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这对拓展初中学生的视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初中英语课堂中西文化教学如今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中西文化知识介绍比例严重失衡。笔者曾对成都市部分初级中学深入课堂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数英语教师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讲解偏向于西方文化知识的介绍,而忽视了我国本土文化的讲解。如在向学生介绍情人节由来的时候,很少有教师提及我国的七夕夜。

2.2 西方文化知识以介绍为主,形式单一,缺乏与中国本土文化对比分析。学生被动的接受未知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偶尔教师也叫学生自己查找一些关于某一西方文化知识的资料,以汇报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

2.3 文化教学不够充分。“文化因素无处不在,从词汇到句子,从语法到篇章,甚至是某个学生衣服的颜色,教师的某个手势和动作,都可作为文化因素教学的内容。”其次,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重点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只看到现象,而不对中西文化进行鉴别,进行比较,所以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只是现象的展现而非本质的揭示。最后,文化教学活动不够充分。学生了解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交际能力就能够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缺乏有效的实战性的文化交际活动。

由于学生在文化内容上理解不深刻,在文化学习过程中参与不够,这些都将导致初中学生对我国本土文化理解肤浅。而这样的学生在以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中,必然会因对我国本土文化的理解欠缺而出现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无法把自己本土文化很好的介绍给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最终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书的宗旨是先育人,所以英语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避免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

三、中西文化失衡和教学形式单一的成因分析

3.1 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受中考指挥棒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较多,通过考试选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功利性,教学内容以考试为标准,教学形式以大容量为标准。上课时,教师更多的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至于文化知识一般就简单介绍。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中西文化知识,就更不用说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及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

3.2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欠缺

我国绝大部分英语教师在校学习期间采用语法翻译法学习这门语言的,他们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所以他们必然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他们自身就缺乏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意识。另外,文化包括的范畴很广,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哲学、历史、地理、信仰、价值观念、宗教及行为准则等等。而我国教师在校学习期间,特别是大学专业课程学习期间,更多的时间接受的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自身对文化接触较少,特别是中国本土文化。而教师在工作以后,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教书具有功利性质,他们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提高考试成绩,采用题海战术,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强化语言知识的理解。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文化教学,特别是中西文化对比教学。而且,教师因家庭等原因,缺乏继续学习,继续自我提高的时间和机会,甚至有些教师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缺乏自身文化素养提高的意识。

3.3 中西文化课外体验匮乏,缺乏方法指导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学生的中西文化学习应该延伸到课外。虽然现在关于中西文化知识的资源极为丰富,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但是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自身对中西文化的学习比较盲目,这时急需教师给予指导。而我国中西文化课外体验十分匮乏,初中学生虽然可以接触到中西文化知识,但是由于没有英语教师的方法指导,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学生难以将零散的、感性的文化现象上升到一个系统的、理性的人之高度,进而影响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中西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由于我们中西文化教学缺乏学习环境,所以在中西文化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中西文化意识培养的成败与否取决于教师,而中西文化意识培养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特别是学生的习得方法和教师的教法。

4.1 将中西文化教学贯穿英语课堂

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是遇到一个文化现象只就此进行讲解。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局限,绝大部分教师缺乏挖掘文化内涵的能力。那么,中西文化教学贯穿英语课堂的始终,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需将文化和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中使用语言。教师需要结合教材,精心备课,做大限度的挖掘中西文化差异,巧妙的设计课堂上文化教学的活动,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中西文化意识的培养。

4.2 将中西文化教学延伸到课外

“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中西文化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中西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教师应该合理引导学生课外学生对文化意识的习得,并给予及时的指导。通过英文歌曲学习,阅读英语小说,参加英语讲座,看欧美电影以及接触媒体资源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中西文化学习渗透到初中学生的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各个方面。

五、中西文化意识培养的步骤

5.1 中西文化感知

英语课堂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实现中西文化培养首先应做好文化感知。让学生大量接触文化现象,了解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等。教师可以通过文化介绍,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课堂汇报等方式,让学生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这也为中西文化意识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中西文化体验

当学生对中西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后,英语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各种渠道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环境中运用语言体验文化。通过文化体验激发初中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反思。

5.3 中西文化反思

在文化感知,文化体验中,学生必定会有很多感触。由于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他国文化容易曲解,产生盲目崇拜。因此在中西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做好文化反思,引导学生发现文化差异,分析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从而树立争取的价值取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总之,初中英语课堂中西文化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自身文化意识的培养,努力探索文化有效的教学方法,克服文化教学片面强调西方文化而忽略了我国本土文化的不良势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念。

参考文献:

[1] 陈科峰,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65-67

[2] 崔秀香等. 跨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实现[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58

[3] 刘玮. 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09(12):56-58

[4] 祁玉萍. 高中新课程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2):47-52.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文4

【关键词】初中英语 关注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无法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忽视了语言的文化背景教学,尤其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交际过程中因文化障碍而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用语失误现象,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单纯地注重语言教学,还应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和鉴别力,消除文化交际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隐私观念方面的差异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个人隐私观念较为薄弱。中国人在见面寒暄时,往往会以询问对方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情况、工作收入等方面来表示自己的关心,而西方人却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忌讳向别人过多地透露自己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因此,我们在与西方人交际时,要避免使用“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What's your income”、“What is your weight”等有关隐私习惯的用语,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问候语的差异

中国人问候朋友、熟人时常以“你吃饭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准备去哪儿”开始话题。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候方式常会使他们感到茫然,甚至产生误解,他们会认为你在探听他们的私事。实际上,西方人在见面时常以天气、交通、健康状况以及爱好等话题进行问候,如“What's the wither like today?”、“How do you do?”等。

3.餐桌礼仪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人餐桌中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差异中最明显的差异。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中,往往会很热情地向客人互相敬酒,吃饭时给客人夹菜,用各种方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很客气地对客人说:“没什么好吃的,请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但是,在西方国家,主人比较尊重客人的个人习惯,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也不会勉强客人吃什么,比较随意,主人通常会说一句“Help yourself, please.”

二、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教学的主要措施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可以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如“What's your name”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交际用法却甚少解释。事实上,西方人在交际谈话时会先介绍自己,在洽谈一些问题需要知道对方的名字时,会说“May I know you name?”、“Your name, please”,不会直接询问“What's your name”。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比较中西方介绍用语方面的差异,避免交际误解。又如,学习Unit 7 I'd like some noodles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当别人询问要喝点或吃点什么时,中国人往往习惯推辞一番,会说“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客套话,但在西方,若你想要,就不需客气推辞,直接说“Yes, please!”若不想要,说声“No, thanks!”即可。通过比较,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交际技能,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教学,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往往可以深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渗透词汇文化知识,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介绍,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不同的思想理念,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异域文化风情,从而消除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fat”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含有“赞美恭维”之意,人们常说某个不可多得的好东西是块“肥肉”,某个求之不得的差使是“肥缺”,对成年人说“fat”,表示“发福”,对成年女性说“fat”表示“丰满”,对小孩说“fat”,含胖嘟嘟之意,表示“可爱”。但是在西方国家,“fat”一词会让他们感到反感和沮丧,尤其是英美人最忌讳“fat”一词,他们认为“fat”是毫无价值的东西,含有“废物”之意。因而,若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差异,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语用错误,在交际时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冲突。

3.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注重课外文化知识的积累,鼓励学生通过更多的机会了解、学习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比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21century》《时代周刊》等反映当代西方社会的书刊、报纸等读物,以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拓宽西方文化视野;积极开展英语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排练英语小品、进行英语情景交际、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网络和多媒体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中,理解语言内容,洞悉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文5

[关键词]电影片名;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文化传承和异族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方面,作为推介影片,吸引观众,从而提升票房的重要工具,电影片名对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电影片名又直接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对电影片名有着不同的期待。如何在翻译中兼顾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传播功能,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值得电影译制工作者不断地去探讨。

一、电影片名的文化意蕴

电影是对人类生活状态的艺术化的反映,通过艺术的手法。或描摹现实生活,或探索未来世界,或重温历史,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社会时代的特征。因此,电影是一个浓缩了的多元文化的集合。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其相通的一面,又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些异同点显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为中西文化间的交流提供可能的同时也设置了许多障碍。各个流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和评判这些文化差异。就翻译而言,文化差异既构成了翻译的难点所在,也成为翻译的兴趣所在。电影片名,作为电影主题或内容的浓缩的表述,也体现了中西方独有的文化渊源和特色。中西方文化差异赋予了电影片名不同的命名特点及其独有的文化意象。

1 中西文化差异与电影命名方式的异同

中国的人文思想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精神、思维模式、哲学观念、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了儒学传统的精髓。“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在心理文化方面,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重综合、轻分析。重意会,轻言传。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与自然看成浑然一体。’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轻综和。重概念、忌笼统、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重视特殊的辨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陈宏薇:1998p19-29)

陈宏薇教授认为,中西文化差异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上,有如下几点:

(1)中国人强调直觉与具象而西方人重视理性与逻辑

心理文化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中,汉语诸种语言的形象性而英语诸种语言的功能性。因此,汉语众多使用具体比喻抽象,状物言志。同时丰富的量词也使得语言表述形象化。电影片名的命名正体现了汉语形象、精炼而意蕴深选的特点。如影片《红高粱》《花样年华》《落叶归根》《一地鸡毛》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英语注重功能性,其片名的命名通常简洁明了,如Titanic、Batman以及The Patriot等。

(2)中国人强调整体意识和西方人崇尚个体意识

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三才者,天地人”。将人看自然界与天地共存的一方,和天地一起构成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影片Tornado、Deep Impact等片名体现了西方的这种精神文化,而《天地英雄》《三峡好人》等片名的命名则强调了汉文化的整体意识。

在用词上,汉语词义趋于笼统,表意较模糊,而英语词义倾向具体,表意较准确。此外,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在语言文字上讲究文字对称,多用四字词语,强调意蕴和谐,朗朗上口。这些特点在影片的命名中都得以体现,如国产影片《风起云涌》《惊涛骇浪》《大城小事》《甲方乙方》等。而欧美电影通常以情节、主题、线索、背景或主要角色命名的方式,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具体而简明的审美理念,如And Then Game Love(情节)、The Beautiful Mind(主题)、Schindler’s List(线索)、Sleepless Seattle(背景)以及Harry Porter(主要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片名中也有用人名作为片名的实例。但通常这些人物或是民族英雄,或是历史风云人物,或是因为为集体奉献毕生而被人们视为楷模的人物。如《林则徐》《》《焦裕禄》等。这仍然体现了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集体意识。而一些历史或军事题材的影片也以事件名本身为电影名,力图再现历史的真实性,这一点与西方同题材的影片可谓所见略同。例如中国的影片《》《血战台儿庄》等,西方的影片Pearl Harbor等。

2冲西文化中独特的文化意象在电影片名中的反映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深远的影响。电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反映。一个民族文化中所独有的文化意象也会在电影片名中得以反映。香港电影《无间道》自面世后深受好评,颇为卖座。其片名取自佛教典故,颇具深意。“无间”指无间地狱,又被译作“阿鼻地狱”,出自《法华经》与《玄应音义》等佛经。无间是佛经故事中地狱之中最苦的一个,如同我们所说的十八层地狱的最底层。被打入无间地狱的人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只有无尽的苦难。影片中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时刻忍受着精神的煎熬,就如生活在人世中的无问地狱。无间地狱没有轮回,但片中的两位主角却在挣扎着寻求轮回。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这一片名激发着人们的思索。再如影片《龙年警官》与《卧虎藏龙》中有关“龙”的文化意象也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之一的龙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图腾,是勇敢与智慧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被形容成一种会喷火的、邪恶的怪物;《霸王别姬》其名取自中国历史典故《史记・项羽本纪》,糅合同名传统戏剧,意在深刻发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这些影片片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为中国文化所独有,不了解中国文化,也就不能深切体会片名所蕴含的深意。

同样,一些西方影片的片名也反映了该民族独有的文化意向。影片Original Sin片名取自基督教教义。Originalsin(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其罪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最恶、灾难和痛苦的根源。因此,人生而有罪。影片借用这一宗教概念暗示美好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罪 恶。看似美好的爱情却具有摧毁一切的邪恶目的和力量。影片Seven片名源于天主教关于七大罪恶的概念,即贪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该片充分利用宗教故事中关于“7”的神秘意象,讲述了一个疯狂的罪犯以这七大死罪为由犯罪的故事。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文化交流与商业使命

尽管中西方的命名方式和侧重点不相一致,但从传播效果论的角度看,其目的是一致的。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完成电影片名在宣传影片,吸引观众,使他们产生观看电影的欲望,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电影片名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每个电影的片名都具有一定的信息功能,将影片的有关信息传递给潜在观众。观众通常可根据影片片名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影片的性质或风格等,从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进入影院。例如,影片《成吉思汗》《珍珠港》等片名会使人对影片的历史题材一目了然,能激发对此感兴趣的观众群的兴趣;而电影《生死时速》《星球大战》对喜欢刺激、寻求强烈视觉冲击的人们产生吸引力。电影片名充分吸引观众,除了具备信息功能外,还需要具有美感功能,能激发观众对影片的认可和接受。因此,无论是信息功能还是美感功能,最终都是服务于其所具有的祈使功能。一部好的影片,其片名就应该在该影片文化认知语境中具有上述的三个功能,最大限度地将影片将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观众,激发起观众的兴趣,最终吸引他们走入影院,完成电影实现商业价值的第一步,也开启该电影所有表达的文化信息的第一步。

三、跨文化交际范畴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和翻译原则

中西文化交流差异范文6

一、广告语的文体特征及功能

广告语是用于介绍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宣传语。广义上说,广告语包括广告标题和广告主体。狭义上来说,广告语特指广告标题的主要内容。因此,广告语是可以概括广告主题并能准确介绍产品的一种精炼语言,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宣传商品,是广告的核心。广告语具有四个主要的文体特征。首先,言简意赅是广告语的最主要的特征。广告语通常使用最恰当的语言并直指核心内容,因此广告语一般字数不多于12个,这样便于消费者理解记忆。其次,广告语具有可读性。广告语的选择必须基于通顺且易懂的原则,广告语的内涵便不会深奥难懂。第三,广告语具有易读性。这要求广告语字与字之间押韵,读起来更有趣,进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最后,广告语必须新颖。宣传新的产品需要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及创新型的语言,消费者才能及时获得最新的产品消息并考虑是否购买。广告语的文体特征决定其特殊的功能。维斯特加德和施罗德(1985)指出,广告语主要包括三个功能,即信息功能、说服功能及反映功能。信息是消费者通过广告语首要获得的内容,如果广告语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那么这个广告失败且无效。说服功能主要体现广告的目的性,通过语言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这是广告的商业价值所在。反映功能主要指广告语的组织和内涵充分体现了其文化价值和社会背景。通过以上所述,广告语的反映功能展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二、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比中英广告语差异

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因而体现不同文化特色的中英广告语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广告语中文化差异主要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历史倾向性及未来倾向性进行对比分析。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霍夫斯泰德(2000)提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以团体为单位并强调责任、义务、依存及组织需要的重要性。然后,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强调独立性,具有个人的独特性且崇尚个人自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追求“和为贵”的集体主义,重视集体荣誉、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等观念。而西方国家深受个人主义影响,强调个性解放。中英广告语体现二者差异尤为突出。例如:(1)大家好才是真的好;(2)Justdoit。以上两则广告语都言简意赅,便于消费者理解。第一则为某品牌洗发水的广告语,“大家好”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强调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而第二则广告语为祈使句,“do”鼓励人们尽管去做,宣扬个性独立,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语境是学习语言和进行交流的环境。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其含义也不尽相同。就如何分辨对于文化的认同程度,霍尔(2000)提出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是指由于历史、文化及传统的认同,人们不需要通过语言就可获得信息的环境。低语境是指人们交流必须通过非常明确的词句才可获得信息。作为高语境文化的代表,中国人交流时获得信息较多依赖社会语境,而西方国家则依靠直白的语言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对方更多的社会信息。以下二则广告语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语境上的差异。(1)本产品保证“一毛不拔”。(2)CometoNewYorkandseetheworld。以上两则广告语都非常简短,且表层含义通俗易懂。第一则为某品牌牙刷的广告语,包含了成语“一毛不拔”,即指人很吝啬,而广告语的意思并非原本含义,而是强调产品质量非常好,不会掉牙刷毛。第二则广告则告诉消费者去纽约旅游,可以见多识广,这是纽约的旅游广告语,非常直接。从以上两则广告语中可以看出,第一则广告语非常晦涩难懂,需要理解词语潜在意思,是高语境文化的表现。而第二则广告却非常简单直接,让人很容易明白其含义,是低语境文化的呈现。

(三)历史倾向性及未来倾向性

具有历史倾向性文化的国家强调历史和传统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应作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和重大决定的导向。而未来倾向性文化的国家,更看重未来并不断规划将来的项目,期待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是以历史为导向的国家,尊重传统,以史为鉴,不忘过去。而西方国家展望未来,不断策划新的项目,努力创建美好的未来。二者在广告语的体现也非常明显。(1)千古佳酿,万代留香,中华酒宗,汝阳杜康。(2)Adiamondlastsforever。第一则是某品牌白酒的广告语,从形式上使用四字成语,阐释该品牌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口碑不错,体现中华文化的历史倾向性,说明历史的重要性。第二则为某品牌钻石的广告语,简单的四个单词不仅说明钻石的品质,更强调了其对爱情的永久维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两则广告语的对比,前者通过使用“千古”和“万代”等具有历史涵义的词语证明产品的品质,而后者通过“forever”这个具有未来涵义的词语说明产品的质量。

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英广告语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