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发展前景;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59-02

各种职业技能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都是当今国际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些技术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又一个焦点,这对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健康、粮食、环境等主要问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这些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这使得社会对拥有这些基础性技能的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多。与普通中学相比,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技术教学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为中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性技能人才。毋庸置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中职教育教学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现况

1.学校类型。技工学校:这一类学校是以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为目标的学校,主要招收的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三年。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学制三年或四年。主要是以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小学教师为目标。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1]。职业高级中学: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也有二年和四年。培养目标与中专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操作人员为主[1]。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这类学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最早定位是把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培养成中等技术人员。

2.办学模式。目前重庆市内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单一,多为独立办学,部分学校采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独立办学模式给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就学校而言,独立办学容易出现学校的建设资金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善,教学规模不能扩大,社会影响力不强,生源少及学生质量差等情况。对学生来讲,独立办学使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工厂进行实践学习,并面临了很大的就业压力。校企联合办学虽然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任存在资金使用不当、生源少及学生质量有待提高和扩展等问题。

(二)教师现状

截至2013年,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专任教师数为2 179人,在校学生数为1 908 158人,师生比为1∶47.3。而重庆市普通中学的在校专任教师数为109 303人[2],在校学生数为1 908 158人[2],师生比为1∶17.5。由此可见,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人数少,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并且中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缺乏,即缺少大量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3],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在校教师共606人,“双师型”教师共114人,仅占全部教师的18.8%。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师本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技能技术水平不高,对实际生产过程缺乏了解。由于中职教师的理论知识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也对中职学校新专业的开发极为不利。

(三)学生现况

近年来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学,社会对职业及专业的发展了解不深。特别是对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的现状和前景不甚了解。调查分析发现,34.3%的学生认为目前技术产业发展较慢,专业就业涵盖面窄,29.1%的学生没有关注产业的发展情况。学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时多会偏选工商、机械电器等相对较为热门专业。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扩大等原因的影响,成绩较好的学生都选择到普通高中就读,这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发展。

(四)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设备落后,这是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类学校的器材老旧,实验设备简陋,跟不上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普遍缺少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的校办工厂实践场所,使学生无法将从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联系。由于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途径不多,造成教学活动与生产实际相分离的现象,严重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仪器操作能力和工作中对突况的应变能力,实验技能等放面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对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技术被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但迄今为止大部分人群任认为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远远大于职业技术,许多人认为产业所需要的都是高学历的科研型人才,对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需求量少,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面临严重不足。

2.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调查中有68.3%的学生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是低水平、被认为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还属于发展时期,经费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学校规模成长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效应是办好学校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布点多,规模小[4]。学校在一个小规模的空间内得不到有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最终影响了中职学校生物教学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而非科研型人才,对学生的技能训练非常重要。中职学校都缺少一支集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解决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及技术产业的认识。针对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的现象,政府和社会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观念,真正形成“学历文凭代表过去,能力素质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的良好风尚。要使大家真正懂得: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学术理论研究人才,但是只有研究成果,没有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知识同样不能转化为生产力[5]。要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得到好的发展,就必须使人们认识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中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基础性技能人才的需求会日趋增加,中职学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将有一个较好的就业前景。

2.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教学条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采取多渠道办学的方针,改善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改进职业教学资源,使学校的仪器设备跟上中国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让学生能够学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中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使学生成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能讲会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校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4.加强社会调查,开创优秀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当注重社会调查,依据地区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职业技术发展情况,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新专业。从职业或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注重适应性原则。

要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在于供给,还在于有效需求。根据这一特点,就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学生。

三、发展前景

如今职业技能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各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技术产业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以及一大批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办企业,近几年应用型职业技术与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校企联合办学将成为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模式。随着中国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面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技术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职业技能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不断增加,企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趋增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但由于社会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生源短缺、师资队伍与教学不相适应、教学设备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只有加大资金投入,使中等职业学校能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建立实践基地,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校企合作,开创优秀专业等措施的协同作用,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子或,李波,蓝志敏.浅谈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J].致富时代,2011,(9):172-173.

[2]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1[EB/OL].http:///tjnj/2011/yearbook/,2012-04-13.

[3] 张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宝应县中职招生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40-43.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区域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高新技术带来了新兴行业,如通讯、电子、新材料等。各行各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同时,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这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

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职业学校都在艰难中求生存。

(一)技能型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青黄不接”。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出现了“技工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高级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技师和高级技工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状况现象更加严重。

(二)职业院校封闭办学,与区域经济缺乏联系。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主要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很少考虑地方经济的特点和需要,职业院校对当地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主要资源、人才需求状况、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规划缺乏调研,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缺乏联系。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也没很好地考虑到地方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很多职业院校没有开设反映地方经济特点的课程。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缺乏联系。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是“双赢”,只有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利或受益,这种合作才能成功和持久。但现在的职业教育几乎与企业脱钩,加上办学经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用技能训练的需要,很多职业院校迫于无奈,技能训练流于形式。这样就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职业稳定性差,有的企业仅仅把他们作为廉价的劳动力。

正由于职业院校在招生过程中缺乏与企业合作,缺乏与区域经济的联系,使得一方面是技能型人才短缺,满足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另一方面则又是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较差,导致招生困难,从而形成了职业教育的非良性循环,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影响

(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人的素质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一些教育经济学家通过对人的素质水平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研究表明,高素质的社会生产者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正是因为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涉及众多行业众多岗位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占社会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并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尽管这种作用不易用量化的方式来表明,但这方面的正反事例却众所周知。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头羊,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最有力的保障措施。德国70%的青少年初中毕业后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又如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等职业教育出现滑坡,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由1986年的40.5%下降到1990年的31%,造成了生产岗位操作工短缺、产品质量下降。从以上例子可以知道,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在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保证职业教育优先发展。

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取得卓越成效。如:美国、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等。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国家强盛的关键在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因为今天的科学成就决定着明天的生产水平,而今天的教育又决定着明天的科学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焦点是科学技术,而谁把教育提高到优先发展的地位,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教育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表明,不是等生产发展了再发展教育,而是要教育优先于生产的发展,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早作准备,走在未来经济发展的前头。当前教育优先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职业教育超前发展。2002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发展区域经济就必须使职业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树立两种市场意识。

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适应市场需要的程度。为此,要确立两种市场意识。

1、抓住机遇、力求自我发展的意识。

职业院校依靠、争取政府支持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仍然把摆脱困境、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希望还完全寄托于政府的观念是落后、保守、毫无远见的。职业院校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关注国家政策及政策变化,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关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向,寻求地方支柱产业或者企业支持,自谋出路。客观的说,在市场发展变化过程中,既存在严峻挑战,同时也存在良好的发展机遇。谁抓住了新的发展机遇,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职业教育以市场为依托,就要置身其中,融入其中,趋利避害,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发展。

2、 注重质量,树立品牌意识。

在面向市场办学的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率反映了社会的需求程度,而社会需求程度又恰恰是职业院校的生命线,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绝不仅仅是向用人单位多推荐几个毕业生而已,它牵扯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系列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荐毕业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就像产品生产一样,只抓销售环节而忽视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上不去,就无法达到畅销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抓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得从抓教育教学质量入手,培养综合素质强,职业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学校品牌自然就会形成,用人单位就会纷纷沓来,学生毕业时就业途径多了,“出口”宽了,那么必然会使学校“进口”宽裕,生源渠道畅通,职业院校发展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二)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改革。

1、职业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也应和市场接轨。

全国各地很多职业院校利用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有的院校进一步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做到办一个专业,建一个实体,育一批人才,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通过发展产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和生产实习的基地,并发挥背靠学校的专业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直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2、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和培训应逐步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要建立学分转换等相应的机制,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争取政策,加强合作,积极办好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政府制定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为职业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应制定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应有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经费特别是学生实训经费缺口较大,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由于实践技能训练的不足而不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政府应协调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的关系,制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打造区域性实训基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解决职业教育自身经费不足的问题。

2、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双盈。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在国外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合作教育。目前,国际上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有: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韩国的校企合同“订单”培养模式等。国际上合作教育初期是作为弥补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不足的措施,后来逐步发展,合作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机会,也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积极争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促进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电子商务背景下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03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观念 意识 教育体制 动力 模式

随着当代国民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也显得尤为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但由于其自身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民众性,职业教育也遇到了制约瓶颈。

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概括地说有以下四大因素。

一、社会观念和国民意识

职业教育不受重视,与人们鄙薄劳动、重视权职有关。传统的“读书为做官”“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影响着人们的选择方向,职业教育被视为是低等的教育类型。然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实用性。职业教育主要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转变国民观念,普及职业教育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二、中国职业教育体制

缺少开放的思维和多元化的思想,缺乏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国民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和教育导向过分地与现实政治保持高度的一致,这些因素导致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建立起一套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国民教育体系,其中教育内容和教育导向过分地与现实政治保持高度的一致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很多民众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不重视成熟的技能教育,而是更看重培养接班人的模式。在我国的教育目标上,明确写着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劳动者、接班人,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那些培养劳动者的职业院校被单独提了出来,显然难以得到大力发展的环境,体制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少学生和家长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的不满和抱怨得不到有效的改进,甚至难以通过正常的、有保障的制度途径反映到上级管理部门。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要想做好职业教育,必须要面向市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企业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行业组织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可由企业单独办、企业联办,也可校企联办。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职业教育缺少支持其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因素无非有两种,即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外部动力的基础因素,其主要是靠各个具体的组织来实现运营的,包括职业类学校、服务保障组织、培训机构、行政管理组织等,是学校内部自为产生的驱动力、保障组织自应产生的助动力、培训机构自需产生的牵引力和管理组织自觉产生的推动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努力产生作用的。然而现实中严重缺乏服务保障组织的作用,培训机构也不计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能力而盲目开展培训,在管理组织上也更能看到疲软现象,不作为也层出不穷。其实在处理外部动力系统过程中,把握好经济需求、校企合作、政府推动等关键因素,是能让其向良性发展的。

再看内部动力的基础因素,其主要是靠人员素质和体质机制来实现运营的,人员包括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学生本身,而体制机制包括了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等。因此在处理内部动力系统过程中,应把握好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等关键因素。

四、职业教育的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全面认识新时期职教发展的内涵、发展的源头及其核心机制。职教发展模式一直就没有形成,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要想改变当前职业教育模式就应做到:促进规模发展,加强政府调控;实现其学制多样化,强化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教依托城市反哺农村,加强国际合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关怀个体的社会存在与发展。从整体发展观看,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包括体制结构的完善、规模的增长、效益的增强和质量的提高。只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当代的实际情况,进行结构性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白永红.中国职业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和震.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 知识经济 职业教育 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整个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我国迅速从农业国加快转变为一个工业国,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移及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成体系的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和较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员。特别加入WTO后人才十分缺乏,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和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带动国民经济的飞速前进,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必将带动劳动力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低和劳动力素质差的现状,正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新的改革背景之下,应以加入WTO为契机,尽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虽然经过多年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定份额,但是从整体发展看,职业教育还不稳固,发展缺乏一定的支撑力量。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还游离于企业之外,没有形成与企业的良好互动,职业教育进行的场所大部分还是学校或实训室,完成的地点还是学校,而非工厂、企业,缺乏实践性。职业教育社会导向或氛围欠缺。在国外,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尊重。而在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学历教育的补充地位,进入职业学校是一种无奈选择的境地;同时由于我国现行人事制度,进入职业院校,尤其是中等职业院校,意味着学生的身份就是工人身份,出来只能干工人的工作,成为许多人不愿上学的一个现实原因。职业教育需要一支既有一定学历又掌握一定技能有一线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与实践脱节严重。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践一线的需要和进程,课程改革落后,缺乏相应的推动力量和支持,教学方式相对来说比较陈旧。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一线动手能力锻炼和实际操作,基于我国实际情况,学生缺乏实践条件,同时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创造的理念,教学方式依然未能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依然处于从属地位。职业教育状况和水平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1.加强职业教育立法,规范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办学主体的市场化、多元化、国际化,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集团化、品牌化。职业教育需要高投入并具有很强的市场性,必须由政府主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机制约束和激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密切产学联系,职业教育才能健康发展。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框架内,职业教育主体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厂商、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

2.推进终身教育建立灵活的学习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融通机制,既保证学生有层次上的提升,又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向,转入普通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树立大教育观,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修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推进“中国梦”的进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融合网络技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克服纯技能目的的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等作为人持续协调发展条件贯彻落实到终身教育理念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职业教育技术和手段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必须登上信息网络技术的快车,尽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在课程开发中,既要保证学历教育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又要保证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要求,更要体现终身学习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基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一个全新教育体系,服务于学校、学生和社会,并面向世界,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以最终满足加入WTO后人才竞争的国际化和外资企业对我国人才需求本土化的最基本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S].国发[2005]35号.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学前第二语言教学;脑成像技术

当前,掌握第二语言已经成为国际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国内许多幼儿园纷纷打出“双语教学”的招牌,借以吸引幼儿家长,扩展生源。但是当前我国的学前第二语言教学存在许多缺陷与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对若干幼儿园教师就目前学前第二语言教学的现状作了个别访谈。被访谈教师所在的幼儿园都已开展第二语言教学,但这些教师普遍认为幼儿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幼儿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英语学习后,仍然无法流利地直接用英语回答简单的提问。究其缘由,可能是:(1)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偏少,一般为一星期1~2次,每次20~30分钟;(2)儿童主要通过背诵词汇、学唱儿歌以及学说简单的日常会话等方式学习第二语言。儿童可能仅仅依靠机械记忆学会了这些“技能”,但他们的大脑语言中枢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即在神经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儿童并没有建构起与第二语言学习相应的高效神经网络。

访谈中,教师对是否应该在幼儿期学习第二语言的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多数教师以“不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为价值取向,认为儿童早期,甚至是在牙牙学语时就应该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少数教师则反对在幼儿期进行双语教学,他们认为这时儿童的生理、心理都尚未成熟,不应该影响其自然成长。尽管导致出现上述争论的原因很多,但家长、教师缺乏对儿童第二语言习得机制,特别是对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认识,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介绍利用先进脑成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磁图(MEG)、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等先进手段取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试图为探索如何开展更适合儿童大脑发展的学前第二语言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一、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视野

(一)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观点

对儿童语言习得的机制问题,不同学派存在不同的观点。后天环境论将儿童的语言获得看成是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儿童通过模仿和不断地强化练习习得语言。先天决定论,即乔姆斯基的“LAD理论”则认为儿童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语言获得机制”,他们依靠这种机制能自然地获得语言。勒纳伯格在《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提出“关键期理论”,指出语言发展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制发展制约的自然成熟的过程,因此语言的获得有其特定的时期(2~12岁)。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的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则认为,人类的言语功能是大脑中先天的语言结构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者们根据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语言习得模型。波士顿大学的Norman Geschwind曾对Wernicke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了Wernicke-Geschwind模型。Geschwind认为,构成语言加工系统的关键部分是Broca区、Wernicke区、弓状纤维束和角回。〔1〕该模型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在复述口语单词和朗读书面单词时信号在语言中枢传导的过程。而最新研究又发现该模型过于简单化,例如,在大脑皮层进行语言加工时,该模型所描述的脑区之间明确的功能界限在某些病例中并不存在,相反,有些未被提及的皮层下结构也可以对失语症产生影响。因此一个更为复杂的语言加工模型(见图1)已被提出。〔2〕

(二)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最新研究成果

1.言语产生的脑区定位

在传统理论中,与言语相关的功能区可以划分为言语表达中枢(Broca区)、言语感受中枢(包括左半球颞上回、颞叶后部以及顶叶)、言语阅读中枢(角回)和言语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但是最近应用先进的非侵入性神经成像技术研究发现,传统的语言相关脑区的划分和定义存在误差。首先,成像研究表明,语言中心并不是被精确划分开的均质区域,而是由小块的、不连接的、特异化聚焦的特殊语言单元组成。其次,语言相关激活不仅可以在经典的语言相关脑区被观察到,而且在这些中心区,如左外侧裂周区皮层,包括整个颞上回和颞叶、舌回和纺锤状回、前额叶中区和脑岛中也都可以被观察到。第三,用语言学术语,如“语音、语法、语义”等来描述言语相关区域的功能性作用,比用“说、复述、阅读、听”等行为性术语来描述更准确。〔3〕

2.言语的可塑性

脑损伤及脑成像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成人的大脑左半球对言语功能具有重要的影响。言语产生控制的普遍单侧化,已成为人类大脑半球特异化的标志性特征。对胼胝体切开术的跟踪研究发现,大脑右半球具有言语产生能力,这一新发现也开始引起人们对言语可塑性的广泛关注。ERP研究发现了语言偏侧化的左右脑转换现象,使得因为中风诱发失语症的病人能够得到康复。具体来说,典型的韦尼卡型失语症患者表现为言语功能长期向大脑右半球转移,而布洛卡型患者则表现为言语功能暂时右移,之后再回到左脑偏侧化。而正常成人的ERP记录则显示,在经过特殊语言训练之后,与语言相关的皮层活动确实会发生变化。这些结果表明,至少在语言获得的某些方面,大脑存在长期的神经可塑性。〔4〕

3.言语的偏侧化

有关大脑左半球语言区言语功能特异化的起因尚没有定论。它究竟是一个特定处理语言信息的特异化区域,还是更多地与一般性处理有关(例如感觉/运动信息处理),这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手语与口语差异很大,前者依赖于视空间的定位与动作,后者则依靠听空间定位对信息的快速变化进行感知,但在研究脑损伤对手语使用者的影响时同样发现了大脑左半球的核心作用。利用PET、f MRI及ERP对未损伤个体的手语加工进行研究时发现,无论手语还是口语或书面语,它们在大脑左半球内的许多激活模式都很相似。〔5〕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神经机制

(一)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

在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人们对不同语言的语义在双语者头脑中存储的系统存在不同的意见:(1)有人认为在双语者大脑中不同语言的语义存储在共同的语义系统里;(2)有人认为不同语言的语义分别存储在大脑里的不同语义系统。多数脑损伤方面的研究倾向于这一结论,同时也有来自健康被试的证据;(3)有人认为被激活脑区的变化与习得第二语言的年龄无关,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6〕 笔者认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年龄大小与语言的熟练程度是非常相关的。有调查显示,在关键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对该语言的熟练程度与以该语言为母语的儿童没有明显差异。儿童在关键期内学习第二语言,利用的是专门的语言处理系统,因此比在关键期之后才开始学习更为高效。Kim等人在《Nature》上发表的利用f MRI研究的结果表明,幼年期已掌握第二语言的被试,其母语和第二语言在相同的脑区进行表征;而成年期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被试,其母语和第二语言是分别表征的。也有研究者发现,可能左侧前额叶是负责两种语言交替变换的脑区。〔7〕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Cheour等人选取3~6岁以芬兰语为母语的单语种儿童作为被试,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实验研究。实验组的儿童在法语学校或者是在50%~90%的日常时间里使用法语的日护中心学习法语,而控制组的儿童则不接触法语。研究者将记录下来的两组ERP进行比较,用以发现法语学习在儿童听觉方面引起的变化。结果发现,控制组的ERP在测试阶段没有明显变化,而实验组在习得法语音素的过程中则伴随有MMN、P3a以及LDN波幅的增加。MMN被认为是在已经建立的稳定听觉环境中突然出现偏差刺激声音时大脑产生的一种自动的、前意识的脑加工反应。当偏差刺激的声音知觉显著时,MMN之后会出现P3a成分,它是ERP中的一个正成分。P3a比P3b的头皮分布位置更靠前,被认为是一种朝向新异刺激或偏差刺激的非随意的、瞬态的注意力汇集。LDN(晚差异负波)也被用来描述儿童对偏差刺激的反应,它是MMN的第二个负波,在刺激变化开始后大约400~600毫秒时达到峰值,有时也被称为“晚失匹配负波”。至于LDN的功能,Korpilahti等人认为LDN也许代表了一种发生在语义领域里的失匹配波,但对此也存在不同意见。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随着实验的进行而产生变化。仅仅两个月之后,这些生活在接触法语环境里的儿童在辨别法语差异时引起的MMN波幅,与控制组儿童相比已经有了显著差异。〔8〕在实验组儿童的学习过程中,MMN的波幅增大,潜伏期不断缩小;P3a的波幅显著增大;LDN――儿童对偏差刺激的反应也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这些都表明,由于儿童逐渐熟悉法语,他会对区分第二语言音素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敏感。实验组的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情况下自动发展了法语的特殊记忆回路,用以帮助自己对新语言进行识别、分类和发声。

(三)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时间因素

通过对正常成人的脑成像研究发现,较晚学习第二语言的人(7岁以后)的第二语言神经系统与母语对应的神经系统只有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而对较早开始双语学习者的研究则发现了母语与第二语言激活区域的重叠。这表明,较晚习得第二语言的双语者在学习新语言时需要重新构建一个不同于母语的言语处理系统。在脑损伤如何影响双语者(主要是较晚习得第二语言的双语者)的研究中也发现,他们的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言语处理系统不同,而且神经系统更少倾向于偏侧化,即他们很可能使用非专门的言语处理系统进行第二语言的处理。

第二语言的表征会因为语言获得的年龄不同而出现差异。如Aglioti等人发现一名患者的左侧基底神经节损伤导致其长期的母语失语症,但他能应用另一种较晚习得的语言。Dehaene等人报道说,f MRI检测到在处理第二语言时扣带前回被激活,而在处理母语时则不被激活。这些研究结果与认为基底神经节在无意识、内隐处理中起作用和扣带前回在有意识、受控的任务中起作用的假设是一致的。另外,在发音方面,与后部区域相比,习得第二语言的年龄会对大脑左半球前额区产生更大的影响,而对语法加工及其相关脑系统的影响也大于对语义加工的影响。〔9〕 有关不同类型语言和个体语言获得年龄差异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随着对有关语言熟练程度及第一、第二语言之间相似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不同语言神经表征中多种重要因素的影响作用也将更加明朗。

三、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下面从神经科学的视角提出学前阶段学习第二语言的可行性。

(一)学习第二语言的神经可塑性依据

在幼儿期,大脑不断形成新的神经突触。这一时期既是神经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神经系统会自动寻找最经济、最高效的神经通路,删减冗余的神经突触,从而形成最精简的网络系统。此时如果为儿童提供以听觉形式呈现为主的语言环境,随着言语刺激的不断积累,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就会自动发展最有效的神经语言网络。因此,早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可以在处理母语的专门言语处理系统的支持下更省力地学习新语言,而不需要再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言语处理系统。对于开始时间较晚的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他们需要在母语处理系统之外再构建一个可能与母语处理系统部分重叠的新语言处理系统,因此在处理第二语言时就可能需要有非专门的言语处理功能区的参与。运用非语言特异化区域处理第二语言,与早期构建的语言特异化区域相比,其加工效率和能力显著降低;而且在进行语言加工时,这种新语言处理系统与母语系统交互的部分还需要经过转换处理,这必将大大降低加工效率。

(二)学习第二语言最佳期的神经科学依据

勒纳伯格的“关键期理论”认为,儿童在大脑偏侧化时期一定要获取语言。这个关键期是否真实存在?错过了关键期是否会对第二语言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对不同年龄时迁入美国的中国和朝鲜成人进行语法知识测验的研究中发现,那些在3~7岁时开始掌握英语的外国移民和美国本土人的测验得分相同,而那些初到美国时年龄更大一些的人的测验分数则比较低,迁入年龄与测验分数成反比。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开始学习美国手语的聋哑成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这些研究都表明,从长远来看,开始年龄小一些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技巧的广泛性方面会更好一些,但是获取第二语言的能力在青春期并不会停止,它会一直延伸到成年期,尽管在成年阶段取得的学习成就可能不如小时候来得大。〔10〕

当然,这并不代表越早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越好。如果在母语语言图形成之前(1岁以内)就开始第二语言的学习,可能会减弱儿童对母语音素的区分能力,既而对母语产生干扰,影响母语的建构。3岁以前正是儿童母语形成的关键阶段,此时应以熟练掌握母语为主,最好不要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3~6岁的儿童则可以开始适当地接触第二语言,注重培养语音意识和语感方面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语言早期习得主要依赖的是听觉通路,因此在此阶段可以为儿童营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语言环境,使得3~6岁的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良好语音和语感意识。6岁以后,儿童的母语能力基本定型,这时可以进一步进行系统的第二语言学习,而那些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掌握的经验可以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一定的正迁移作用。

(三)第二语言教学内容选择的神经科学依据

1.语法

以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学习英语为例。如果3岁时学英语,那么英语语法的发展在事件相关电位检查中显示的激活定位在左半球前区;如果4~6岁时学习英语,英语语法的发展区虽然仍定位在前区,但是分列在左右半球两侧;如果11岁后才开始学习英语,那么激活方式还显示出数量上的差异。这表示在不同年龄阶段开始学习英语的儿童在英语语法学习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首先,较早开始学习英语的儿童,尤其是在关键期(≤12岁)内开始学习,和年龄较大才开始学习英语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掌握英语语法。其次,较早学习英语者的英语语法功能随着大脑偏侧化的进程而逐渐转移到左脑。

2.词汇

与语法学习相反,中国人学习英语词汇时,事件相关电位检查的结果显示,无论年龄大小,大脑激活的方式是相似的。也就是说,第二语言词汇学习的脑激活不存在年龄差异。因此,在学前阶段,我们没有必要让儿童记忆大量困难、抽象甚至是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的词汇,但是可以教授他们一些常见的与他们的生活关联密切的名词性词汇以及简单的会话短句。

3.语音、语调、语气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早期音素分辨能力的培养对口语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学前儿童对语音、语调和语气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儿童会模仿教授者的语音、语调、语气,所以在教授简单会话短句时,教师的发音必须标准,语调、语气应尽可能地道,否则会对儿童将来的发音产生负迁移作用,纠正起来将非常困难。

(四)第二语言教学方式采用的发展认知科学依据

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听觉通路是早期语言习得的主要通路,因此在儿童语言发展敏感期内应多运用听觉刺激,如听故事、说儿歌、日常对话等,帮助儿童在一种自然的环境中不断积累各种语法模式,促进儿童对第二语言语感的建立和语法的熟悉。另有实验证明,儿童的发音动作习惯及其他相关语言知识受本族语的影响较小,并且他们对外语的模仿能力较强,所以在学前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单纯的模仿教学法,其效果会比用讲解法好。学前第二语言教学应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给予儿童丰富适宜的听觉刺激,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模仿机会,促使他们利用专门的言语处理系统来自动构建第二语言的特殊记忆回路。

(五)第二语言教学环境创设的神经科学依据

Cheour等人研究了在法语学校或者是在50%~90%的日常时间里使用法语的日护中心里进行法语学习的3~6岁被试。结果发现,被试学习第二语言的时间越久,所引起的听觉ERP变化越明显,MMN的波幅随着被试学习法语时间的增长而惊人地增大,并且MMN的潜伏期也开始不断缩小。〔11〕这显示被试对法语的掌握程度越高,他们对法语音素的差异就越敏感。该研究结果还表明,被试在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前提下,能在普通的、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自动发展法语特殊记忆回路。由此可见,语言习得的年龄与语言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并且在浸入式的语言环境中儿童可以自动习得第二语言。这就意味着第二语言的使用应渗透到所有教育活动中,应该让儿童在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2〕Mark F. Bear等.神经科学――探索脑.王建军等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18,620

〔3〕〔4〕〔5〕Angela D.Friedrici.The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language.Brain and Language,2000,71:65~68

〔6〕张惠娟,李恋敬,周晓林.双语语义表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5):732~748

〔7〕郭瑞芳,彭聃龄.脑可塑性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5,28(2):409~411

〔8〕Anna Shestakova,Minna Huotilainena,Rita Ceponiene & Marie Cheour.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ssociated with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children.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3, 114:1507~1512

〔9〕Helen J.Neville & Daphne Bavelier. Neural organization and plasticity of language.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1998, 8:254~258

〔10〕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第五版).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02

〔11〕Cheour M., Shestakova A., Alku P., Ceponiene R. & Naatanen R. Mismatch negativity shows that 3-6-year-old children can learn to discriminate non-native speech sounds within two months. Neurosci Lett,2002, 325:187~190

Preschool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From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LU Yingjun, SHI Ying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职业教育发展前景范文6

【论文摘要】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全程性、阶段性的教育过程,必须从大一时就开始实施。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要转变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思路,形成覆盖低年级学生的,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在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的今天,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对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程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必须从低年级学生抓起,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

一、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是指从大学生一进校开始就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教育工作,其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原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全程性、阶段性的特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一)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般而言,职业发展教育包括三个阶段:意识唤醒阶段、实践辅导阶段、就业指导阶段。低年级学生处在意识唤醒阶段,该阶段职业发展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了解所学专业性质、能力要求和前景,激发学习动力;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尽快完成角色转变,正确认识自我,初步认识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二)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有助于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1、有助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始于幼儿园。而在我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缺乏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因此在低年级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明确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明确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规划职业生涯,并培养相关职业素质。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就业指导做好准备

职业实践是学习与工作、学校与社会的连结点和过渡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主要是大二学生)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职业技能,从而为将来进行就业指导打下基础。

二、当今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高校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各高校也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但是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大都是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忽视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具体表现在:

(一)职业发展教育起始时间晚,对低年级学生存在空档

职业发展教育是阶段性、全程性的教育;但在注重“就业安置”的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基本上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毕业生职业指导”状态,时间安排大多也只是在毕业阶段或提前到大三开展职业指导,真正从大一开始开展全程指导的少。

(二)职业发展教育内容单一,方式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低年级学生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上,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政策的讲解,就业信息的,就业经验方法的介绍上,职业指导变成了事实上的“应试指导”,因此很难引起低年级学生的兴趣。

(三)职业指导人员的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更缺少大师

职业指导的专业人才缺乏,组织力量薄弱。目前高校不仅职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少,达不到学生职业指导的实际需要,而且普遍缺少职业指导的专职教师,更缺乏职业指导大师。由于缺乏职业指导知识的正规培训,思想上还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不甚了解,缺乏扎实的职业指导知识和过硬的指导技能,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真正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转贴于

三、如何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路径思考

对于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根本思路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以就业指导为中心观念,具体措施是要从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个性化入手,淡化管理功能,强化教育和服务功能,以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教育为重点内容开展工作。具体要点如下:

(一)以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中心,让职业教育覆盖低年级学生

要完善对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首先要改变过去以就业指导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核心,使得职业教育覆盖低年级学生。

(二)紧紧围绕低年级学生实际,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工作

从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看,职业指导研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针对性;三是实用性。另外,在职业指导的研究方法上还应该注重三个结合,即:结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结合本校实际,结合社会实际。职业指导要深入研究社会实际,准确把握社会形势特别是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掌握社会用人需求标准及其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为低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明确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以专业化、专家化为核心,建立高素质的专兼职职业发展教育队伍体系,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侧重的是职业教育,既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又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特点。因此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应该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还应该有着较宽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的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又是各不相同的,只有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指导人员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四)以人才测评为依托,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档案体系

在职业指导中,帮助低年级学生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核心内容,而这项工作需要科学的依据,需要以适用于学生群体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测评量表作支持。所以建立职业测评系统对于职业指导工作举足轻重。

学校要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建立学生的个人职业档案体系,包括:职业指导咨询档案、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毕业生跟踪调查档案、职业指导工作总体计划、工作总结、典型案例分析等等。此举是对工作的督促与检查,是积累工作经验的有效方法,对提高职业指导工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五)建立实习基地、用人单位与学校的沟通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否有效,需要实践的验证。目前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大学已经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习基地,通过实习可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验证和及时修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要与毕业生接收单位合作,对大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单位表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改进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发展阶段,我们要研究和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发展的成果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体系、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尤其是完善低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早日形成以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为根基的,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服务学生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新格局,实现职业发展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促进并实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实现有效就业,促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

参考文献

[1]陈国光,陈铭康.学校职业指导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