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初中英语;对比教学

随着中国与国际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英语已经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而我们学习英语的方法一般都是背单词、背课文、记语法,所以说大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比较强。但在日常的口语交流方面,特别是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有了很大的问题,这是为什么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正因为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这些差异,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就出现了所谓的Chinglish。那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了解日常话题,消除沟通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必须要用到各种语言。但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交流时,就会出现许多障碍。比如,寒暄方式和打招呼方式就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人见面一般会问:你吃了没有?你要去哪儿?等等。这些问题只是打招呼用语而已,并不是谈实质性的问题。但英语国家的人一般认为问吃饭了没,就意味着要请客吃饭。还有,中国人一般聊天时因为出于关心,要谈论彼此的年龄、婚姻、收入还有家庭情况等。可是美国人和英国人认为这样的问题涉及他们的隐私,所以很忌讳探讨这类问题。他们通常聊一些与个人生活无关的话题,如天气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力讲解语言背后的习俗和社会现实。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英语知识、掌握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也有极大的差别。在中国,长辈对晚辈的称呼,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以及长辈与长辈之间的称呼,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乱套,否则就显得没教养。而在西方国家,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之间,人们一般都是直呼其名的,所以他们认为中国人的这种称呼很麻烦。

二、学习社会文化习俗,避免尴尬局面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但许多被我们认为是礼貌的东西,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闹出很多笑话。就拿我们的谦虚来说,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但如果将这种美德带到跨文化交流中,会闹出一些笑话,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当你得到他人的赞美时,为了表现出谦虚,就会用谦虚的语言。如果别人说:Youareverybeautifulinthisredskirt.中国人虽然心里很美但还是会承让、谦虚。所以中国人都会说“No”;甚至有些人还会说“Where,where”。而对外国人来说,“No”是一个不自信或对别人的鉴赏能力存在怀疑的词。你这样说会让他们很困惑、很不安。以西方人的习俗,他们会很高兴地接受别人的赞美并道谢说“Thankyou”。

三、区别习语、谚语,做到原汁原味

我们想要学好英语,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需要注意区别中文和英文中一些习语、谚语的不同,体会美国英语中流行的习语、谚语及名言的妙处,这对英语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apieceofcake,它的字面意思是“一块蛋糕”,但真实的意思是“小菜一碟”;再如,loveme,lovemydog是爱屋及乌的意思,而不是爱我,爱我的狗;如果知道了spendmoneylikewater是汉语“挥金如土”的意思时,学习起来不仅简单而且有趣。这样学生觉得,原来用英语表达汉语句子有时候也很简单,如此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恐惧感。

四、了解中西方节日,开阔学生视野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2

首先,从文化导入的内容来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的文化导入应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切实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熟悉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文化的探讨中来,从而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另外,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主要是英美文化,但是有些文化知识离学生本身的知识和经验相距甚远,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应该在文化导入中加强中国文化的导入,或将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相对比,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其次,从文化导入的方式来看,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独立探索、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文化导入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展示出来,更好的方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让学生自己能主动地去查询资料,对文化知识及相关背景进行积极的思考或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主动地构建意义,成为学生自己知识库的一部分。当然,在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之前,教师需提供相关“支架”,通过一定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这也就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都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的,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则来导入文化。

2《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导入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国内出版和发行了不少大学英语教材。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郑树堂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自2002年沿用至今,在很多院校得到了广泛采用。《新视野》教材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教材中的文章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涉及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科技、体育、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文章难度从第一册到第四册由浅入深,词汇量不断增加,难度也逐级加大;每一册中的词汇复现率较高,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同时,《读写教程》与《听说教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一点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从课文所承载的文化的角度来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的课文文化内容丰富,由于是以题材为中心组织单元,因此便于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入某个主题的文化。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来自美国,更多呈现的是美国文化,缺失了其他英语国家及亚洲国家的文化,这也是在课堂的文化导入教学中需要补充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发我们,课堂中信息的输入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为基础,也就意味着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文化输入应与学生息息相关。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课文为例,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子关系,牵涉到亲子关系的中西方文化有不少,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展示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学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和吸收。那么在做文化导入时,首先,可以从学生谈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入手,然后再引入在亲子关系上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其次,从导入的方式上来说,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亲子关系的异同,并得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西方文化亲子教育中对独立性的培养等等。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3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通常被看作是世界上两大主要的文化体系,在方方面面的差异中,最为主要的还是在中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做过这样的概括“:东方人与西方人在表达习惯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喜好含蓄且委婉的表达,讲求意境和深层含义;西方人,喜好全面且直接的表达方式,讲求事实和分析。曹世潮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追求思维的延伸、扩展,注重内向的、精神的、意境的,它的特点在于情感的舒展和收缩,在于对内在心灵的把握,关乎心胸……而西方的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相,它更理性,更注重依靠事实、论据来阐明对事物的认知和推理……”因为文化差异的关系,产生了不同民族对相同的客观现象和社会存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很多时候是通过言语交际表现出来的。仅从词汇方面就可以体现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例如,在中文当中,关于父辈女性长者的称呼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而同样的称谓表达,在英文中都可以用“aunt”一词概括。相对比之下,中国文化在表达时更加注重长幼有别和亲疏远近,而西方文化则宽松许多。当然,这些血缘关系并非“我有人无”,其实英语国家也存在,只是英语对此不加以详细区分罢了。中西方文化在称谓表达上的这些差异是有其原因的:宗法等级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延续的时间较长,宗亲、等级、尊卑观念在汉语文化中比在英语文化中牢固得多。

中西方文化的种种差异简单并直接地通过汉英两种语言就体现了其对应关系。从语法学方面来看,汉语是隐性(convert)语法的语言,而英语是显性(overt)语法的语言。详细而言,汉语更讲究语感,重意境和引申意义,即一句话表达的内在含义,句式多为主动句,强调内容和情感;而英语注重逻辑思维,更重形,讲究说话“有凭有据”,“有一说一”,强调所说内容的规范严谨,句式多用被动,语调相对平直。此外,文化差异也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地理位置、国体政体、历史、宗教等。如英国多面环海,英语中很多词和海洋有关。说“挥金如土”,英国人说spendmoneylikewater。而英文当中drinklikeafish,翻译成中文就可以是“牛饮”,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重视农耕和畜牧业的文化传统。

二、文化语境影响交际过程

文化语境的不同使得同一语言在表达时形成不同的交际意义。由于文化语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以及历史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的作用到表达当中,对于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地进行将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了解双方文化语境,并将其渗透到交际行为当中。其具体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想更好的熟悉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就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例如“没关系”在英语中就有多种表达:“You’rewel⁃come.”“,Don’tmentionit.”“,That’sallright.”,“Notatall.”以及“Mypleasure.”等。如果了解了这些表达相互之间存在的细微区别,就不会再把“Notatall”与“Nevermind”混淆起来,而避免再用“Nevermind”去回答类似“Thankyouverymuch.That’sverykindofyou.”的句子。因为“Nevermind”(没关系)一语是用来回答“道歉”的。另外,中文和英文分别处于不同的语言模式当中,中国人习惯将所要表达的核心论点或总括性陈述放于所表达内容的最后,以示总结或结束,并且在阐释自我观点时常用“也许”“、往往”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字眼。而英文表达尤其是较为正式的场合基本不出现此类现象,总括性陈述一般位于表达内容的开始,同时修饰限定类词语很少见。以此认识为前提,才可以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服装设计;中西方文化特征;中国元素

引言

当前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服装界和时尚界,关于两者的话题和交集也日益增多,正当我们审视这一现象的同时,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文化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服装设计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中西服饰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1、不同的面料文化

在面料上的不同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中国的丝绸作为衣服的重要选择面料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所以在传统工艺之中,无论是夏季还是在冬季,人们对于丝绸的钟爱是很高的,丝绸这种面料无论是从图案的描绘和制作上还是从裁剪以及自身的材质上看,都是非常具备民族风的感觉,通过后期工艺上的点缀,一般都可以烘托出不同的艺术感觉。

在西方,没有东方文明的那种发源方式,更多的被称为海洋文化或者是游牧文化,在很早的时候就采用了兽皮作为衣服的主要来源,进入到中世纪,毛纺工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西欧国家普遍在衣服的制作工艺上有了较大的进步,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热工艺处理技术的成熟,更多的衣服经过热塑定型处理之后,都体现出了特殊的纹理,散发出不同的韵味。

2、不同的服装工艺着眼点

中国的服装工艺的流程变化相对较少一些,为的是生活中的简约和大气的需要,在衣服的重点部位,比如说,在袖口和领口以及裙摆等位置都采用了或镶或嵌或刺等工艺,尤其是我国南方的刺绣工艺,辅助以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图案,特别的有韵味。

反观西方的服装设计,在工艺方面更加突出的是立体感和组合感。因为衣服原料的天然区别,导致了西方工艺更喜欢缝纫技术的运用,通过伸展或者熨烫等方式帮助衣服在熨斗下成形,蒸汽的使用帮助衣服可以快速的一次就达到需求,归或拔等方式方法更多的用在衣服的胸部和背部的位置,显得很有特点。

3、不同的制作方式

中式服装的裁制都是平放在案板上进行的,衣片的衣缝均以直线为主。在衣片中间也不作任何收省或分割组合,衣片是整片的,很少有附件或配件,即使有少量的衣袋等附件,也是采用盖贴的形式贴缝上去的。衣片缝合时也只是两块衣片上下对叠后,沿边缝合即可,根本不需要有试样或修正的过程,所以这是一种静态式的制作过程。成衣后造型方正、整齐。这种静态制作服装的形成,和中式服装平面型结构有关,和我国的民族性格喜静不喜动有关。

西式服装的立体裁剪是动态的,服装造型追求有体积感、动律感,所以在成衣后的要求是,穿着适身合体,衣缝线条自然、流畅,造型饱满、圆顺,给人的印象是精神振奋、潇洒、舒展、飘逸,充满青春活力和动态之美。

4、不同的着装方式

中式的衣服自古以来都是为了生活的方便而设计的,基本都是用带子来捆绑衣服,而西方则不同,形式多样,喜欢用扣子等辅具来完成一套衣服的穿着。披挂式的着装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点,体现了基于西方文化基础上的独特性。

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共同点分析

1、服装的社会功能

不同的颜色的衣服所体现的人的社会地位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的服饰基本就体现了这样的区别性,比较森严的社会等级就会对应相应的社会层级划分,西方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况,高贵的人群的穿着是不同于普通阶层的人群的。

2、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服装本身所具有的最大功能之一的审美性自然是无法忽略的,这也是当今层出不穷的服装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体现出来的目光交集索然略有不同,但是总体而言,具体到人物形态和人物特性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3、服装的伦理规范功能

服装确实是一种文化的体现载体之一,在古代的中国,基于传统思想和固定伦理规范指导下的原则就深深的体现了对人们日常行为和思想的约束性。同样,西方世界的人们也在自身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想体系和标准,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尽管对于一些问题的诠释角度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相似的。

三、当前中国元素在西方服饰上的运用的体现(实例分析)

1、图案上

中国元素今年来比较多是吉祥图案、青瓷花瓶、山水花鸟国画的泼墨手法、书法图案、中国红等。举例来说,武汉纺织大学张文辉老师2010年3月参加巴黎时装周《紫禁城之夜》作品,将龙袍图案剪切后拼合,效果非常不错。另外,青花瓷作为中国元素的重要部分,代表着中国的委婉和韵味。以其独具的魅力,近几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结构上

中国元素在结构上主要是旗袍式披肩立领、侧衩、盘纽、滚边、纹样、流苏等。举例来说,中国的旗袍立领和斜开襟元素的运用,使服装简洁、时尚,妮可基德曼《澳洲风雨情》中的造型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3、局部标识上

中国原色在局部标识上主要有丝绸面料织锦刺绣、中国结、国粹京剧脸谱、斗笠、马褂、坎肩、肚兜等。比如说,第六十二届戛纳节上艾莎阿基多穿着牡丹花口袋群,非常有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 将中国元素运用到现代服饰上,不是一味钻研民族服饰,毫无改动的把中国元素组成规则的整体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而应该是在世界性、时代性这个前提下,选取某一点对中国元素的创造性使用。

结束语

中国和西方服装在外形上的不同体现的方面很多,其实还是文化的差异导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由于在不同的价值观、生活习惯方式、区位特征、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根深蒂固,所以难免在不同的人群生活中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展示,形成了各自的风格,通过前面文章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西方服装处在一个不断融合的阶段,互相找寻自己的不足同时融合对方的优势和特点。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消极的方面:第一,一味的拼凑所形成的服装风格是不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的,会造成文化的不协调和冲突的出现;第二,文化的交融要注意节奏和方式,不能强行将对立的文化简单统一,这不是设计的初衷;第三,中国元素虽然被世界广泛重视,但是要积极把控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如果功利性的或者任意性的使用就会造成元素的贬值,对传统文化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第四,要特别注意整体性的考虑,要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背景下做出积极的有效的应对,要具有全局眼光和整体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只有这样,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交流才会顺畅并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泽厚.华夏美学[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美]珍尼佛&bull.克蕾克.时装的面貌.

[3]楼慧珍,吴永,郑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史教程》[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5]杨道圣.《服装美学》[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5

(一)生活习惯差异除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差异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上。[5]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诸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会习惯说:“去哪儿了?”“吃过了吗?”等类似的语句,但是传递出来的意思并不是真正要问对方打算去什么地方或是有没有吃饭,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问候语。然而在英语文学翻译作品里可以看到,礼貌用语都是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真实性的语句,很少涉及到一些形式问候语。在英语文学翻译中,经常会遇到情景对话的环节,在这些情景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文化中的问候习惯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要进行问候,便是直白简单切合当时情景的表达。除问候习惯的不同之外,中西方礼貌习惯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礼貌习惯的最大特征在于“卑己尊人”[6],包括孝道等,都是通过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来体现“礼貌”这一行为,并且将这种“谦让、谦卑”的文化当成一种崇高的美德。当别人对我们发出赞叹或是表扬的语句或语气时,我们通常会进行自贬以示礼貌,这一礼貌习俗是中国的一大特殊文化现象。而西方的礼貌习惯与中国恰恰相反。一般情况下,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夸赞,并且是符合对方实际情况的,受夸赞的一方通常都会接受这一赞美或是赞叹,并对赞扬者说“谢谢你”,以此表示对对方肯定的感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往往会认为西方人比较自信且不谦虚。而作为西方人来说,对于中国人对自己成就的贬低,也表示不理解,觉得中国人不太诚实或是诚恳。[7]因此,对于中西方在文化生活习惯上存在的差异,需要进行更为深刻的探讨和挖掘。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语言而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较为深层的特有机制,并且其具体表现是在语言形式之中。从英语文学翻译作品来看,思维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进一步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导致语言差异的重要诱因。从古代开始,我国传统文化就主张天人合一的理念和思想,看中人与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相较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生存意识更为明显,并且在形象思维方面更为突出;与此同时,我国思维方式中,还较为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对于实证研究及逻辑推论都比较看重。而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与我国文化有着根本区别,从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框架和逻辑顺序就可以看出:其语言在句法特征、造字、语言的组织、思维的方式、逻辑性以及思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里如果要对一个事物进行描述,通常都是从大至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来完成。而英语在这一点上,恰好相反,具体地表现在汉英语句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称呼、位置、组织系统等多个环节当中。诸如在问句“你吃饭了没有?”当中,我国文化所指的吃饭,可以是早饭、中饭,也可以是晚饭,人们往往不需要指明。但是,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则必须要具体到早中晚,逐一翻译为:breakfast,lunch,supper。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呢?笔者着重从历史社会根源、社会经济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社会根源的不同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帝王世袭制度的封建时期,而在西方,很早就开始出现民主集中制的苗头,并且在随后的发展中不断更迭交替,直到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思想及意识形态其实没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皇室及官员在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潮流,从某个层面来说,在封建社会我国国民是不存在思想自由一说的。而就西方国家来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逐步开始了思想自由的“征战之路”,开启了欧洲文化发展的新章程(中国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受到了影响,但是最终却没能在思想领域掀起如欧洲般的大波澜)。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文化精神领域似乎出现了新局面。

(二)社会经济的影响除了历史社会根源的作用和影响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我国百姓就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人人都在为生计打算,我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大多都是经历过许多的挫折与起伏,才作出了一些耐人寻味、万古流芳的作品。而就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较早步入工业时代,人们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体现和尊重,基本上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加上西方国家对科技文化的重视,劳动人民基本上都享有创作的机会。所以,西方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素材都比较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实际。而在这一点上,中国恰好相反。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文人为宫廷所做,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文化个性的作用文化个性也是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要素之一。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制度之前,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制度时期,文化风格通常较为保守。从这一层面来说,社会制度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个人思想的发展,或者说是压制了个性化的发展;而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是一种以资本流动为基础,较为重视财产和人权的社会体制,在这一体制中,比较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赋予了国民很大程度的思想自由,推动了社会文化多元化及多层次的发展。

三、差异视角下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发展的有效措施

中西方文化交流从很早就开始了,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推动英语文学翻译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文学翻译界当今热议的话题。

(一)通过差异化进行深度审视所有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不例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甚至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深度审视,找到不足,谋求发展的主动权。[8]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庸及和谐,但是在某些场合或是情景下,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鉴于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近代更为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我国的外事能力或是文化引导的能力。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范文6

不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就语言与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根源上,都有极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广泛涉猎中美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者是十分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本文由收集整理

1.1 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西方人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个性独立发展;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到的教育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1.2 考虑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人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1.3 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相差甚远,比如从对颜色的好恶来看,中国人喜欢红色,传统的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 “吉祥” “旺运”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节日时穿上红装,挂上红灯笼等,而白色、黑色被视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对已经过世人的葬礼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欢白和黑两种颜色。在他们心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纱,参加晚会时外国女性则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崇尚热情,西方人喜欢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对个人利益、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中国人则更多时候会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处境,讲求亲情,友情。

此外,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水墨画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讲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人个性发展的不同:情感与理智。从建筑风格来看,西方建筑以直为主,真冲去霄,线条感强,表现出对天空的向往;而东方建筑则以曲线为主,体现出对大地的眷恋,这种直与环的区别表现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锐意进取的性格,而东西认则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2 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下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对中西方语言的理解,学习,有利于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词汇学习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习中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学到很多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等。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及与self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但在他们看来可能追求个性,独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文化的前提了解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西方人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因此在学习语法过程中注重运用各种关联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英语中前后分句必须主语是一致的,否则为错误的。相反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理解,以辩证思维为主,故在汉语里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达语序的不同,英语由小到大,而汉语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热情而东方人内敛、自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尝试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要主动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应多涉猎西方文学,从英美小说、影片等外国艺术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定式,借以和我们中方文化进行对照,同时把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

2、生活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尝试与外国朋友发e-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更快捷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多参与英语晚会,英语角等形式的活动,创造机会加深文化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