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1
1. 引言
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及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加深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本文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两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2.1“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中国人重视味道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进一步问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儿,不好吃在哪儿,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有些菜已经成了味道的载体,我们对饮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在美味的诱惑下,中国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这不仅体现在食材上,而且体现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话这么说:“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选料精良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的基础,这是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有好的食材才能保证饮食的美味。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也没有提及营养组合,因此中餐是比较注重美味的。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他们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热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又丰富。西方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在讲究营养的同时,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个层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搅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样,但其科学而理性的饮食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2“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中国烹饪推崇是随意与特色。中国的烹调技术可谓世界闻名,它不仅是为了吃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技术已经演变成了一门艺术。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刀功更是烹调所必需的,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刀法,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适应不同火候。厨师还会根据不同的食材雕出不用形式的花、鸟、虫、鱼等,形象逼真,以至于放在餐桌上成了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食物。火候也是决定菜肴美味的一个关键因素,掌握适当的火候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不简单,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的经验是很难把握好的。厨师要能精确鉴别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还要熟悉了解各种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练控制用火时间,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这样做出的菜肴才会要嫩有嫩、要酥有酥、要烂有烂。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加入一定比例的调料则是提升菜肴美味的关键,另外,醋、蒜、姜、葱、辣椒等佐料的加入也可以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饮食、帮助消化的作用。这样一道鲜香可口的菜就可以出锅了。由于中国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烹调风味各不相同。同样一个菜会因为不同的厨师、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加以调整。例如红烧鱼,在南方做得比较清淡,在北方则味道较重,在江浙又会偏甜,在四川就是辣味十足了。许多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中国厨师也能把它做成一道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烹饪的随意性。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烹调强调科学与营养,他们根据列好的菜谱购物,称量好每部分原料所需要的重量进行烹调。但这种烹和调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有烹无调,仍属于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西方人做饭像是在搞实验,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则从物理、化学角度出发,厨房备有齐全的工具,如:天平、定时器、刻度锅等。食材都是单独制作,最后拼盘,多呈立体状,两种食物的味道不会串在一起。即便是调味料,也无外乎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椒油、黄油、奶油等。这些调料只是在烹调后连同食物一起吃的,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添加。食物虽然制作简单,味道欠佳,没有创新的特点,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羡慕的,那就是西方厨房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整洁,不会像中国厨房会有很大油烟,清洗十分不便。
3.结语
中西饮食的诸多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互补与兼容。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J].甘肃: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2
一、英汉最常见的文化差异
1.称呼用语。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爷爷、奶奶、大伯妹等。对于家人、亲戚的称呼更是复杂。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即使有血缘关系,也经常直呼其名。
2.面对恭维。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应表示谦虚,否则会被认为狂妄自大。如:“你今天很漂亮。”“没有,哪里有你漂亮。”英语中对恭维一般要表示谢意,如:“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Thank you.”
3.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礼物时,通常会说:“还送什么礼啊?下次这样我不高兴了。”而且一般是放在一旁,不会当面拆开。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I like it!Thanks!”
4.请客吃饭。中国人请客吃饭是非常隆重的,一般都会准备丰盛的美味佳肴,席间经常给客人夹菜以示热情,嘴上还说:家常便饭,不好意思,没什么菜,将就着吃。西方人请客吃饭就简单的多了,不会费太多精神,也不会帮夹菜,而是分餐。主人也不会特别热情,吃喝由客人自便,只是说:Please help yourselfo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交际双方分属不同的文化系统,隐含在语言中反映民族价值、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也就各不相同,跨文化交际常发生冲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相互交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误以为对方与自己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就会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在实际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跨文化交际参与者在交际中从各个方面尊重了差异,但是不但没有使交际顺利进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授到外教家里做客,进门以后。外教问教授是否要喝点什么,教授并不渴,回答说不用了。外教以为他是客气,几次要教授喝点什么,教授一再谢绝。外教说:“你们说‘不’的时候是希望对方能够再一次提出来。没关系,喝吧!”教授回答说:“你们说‘不’的时候,就代表直接拒绝了。我不是客气。”
显然,在上面的情景中,交际的障碍并不在于对文化差异的忽视,相反,甚至可以说正是双方对彼此文化差异的重视反而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可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要求我们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还要求我们了解文化差异在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三、中英语言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机制
1.文化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在跨文化交际中,就是指人们下意识地用有别于目的语的母语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交际障碍、交际误解,甚至会因此结下仇怨,主要是因为母语文化根深蒂固,人从一出生便开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本族文化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所思所为。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前者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
下面的例子就比较典型的体现了文化负迁移:一位30来岁的中国女教师邀请了一位比自己年长的女外教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外教按门铃后,中国女教师的6岁的女儿开了门,并且向外教问好:“Goodmorning,Aunt”“不对,不能叫阿姨,比妈妈年纪大的要叫奶奶,Granny.”妈妈连忙纠正说。“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外教笑着说。“不行,不行,要尊敬长辈,叫奶奶。”外教严肃地说:“就叫我阿姨吧。我不喜欢被叫做奶奶”。
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外教已经生气了,因为她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中国人觉得“老”是一件好事,喜欢用“老”来尊称他人。如“李老”、“老师”、“您老人家”等。而西方人认为被别人认为老了就是没用了,需要别人的照顾,是别人的负担。
发生文化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文化迁移也可能是有意识的,这主要是由于文化中心主义。
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定势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具有过分简单、以偏盖全、相对稳定而又可变的特征,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整体性的极端观念,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它在交际中不可避免,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文化定势可能是由于过度泛化而导致,即断言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具有整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也可能是由于忽视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变迁性而引起。
人们普遍认为汉英语言在称赞应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很多西方人受到文化定势的影响,认为中国人崇尚谦虚,喜欢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来显示自己谦逊的一面,这种认识可能会引起误解。曾经有一位外教对我说她每次表扬中国同事Miss Li的时候,她都只是说声谢谢,没有一点中国人特有的谦虚。这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就是文化定势造成的。虽然很多中国人都采取谦虚的方式应对赞扬,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一样。由于文化定势,该外教碰到“不谦虚”的应对就不理解,认为那个中国同事骄傲。事实上,尽管以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比较倾向于拒绝别人的称赞,但是最近的研究结果却表明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化定势可能将我们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凸现的维度,妨碍我们对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观察,使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差异浑然不觉,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逆文化迁移。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的主要因素,因此,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即使非常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文化差异从交际的角度来讲,也就是对符号编码或解码规则的不一致。静态地来看,在一次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如果双方对对方的文化都一无所知,显然会出现以己度人的情况,发生文化迁移,即在未证实A的编码规则=B的解码规则一致时,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双方都对对方的文化很了解,并在假定对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的前提下,去适应对方,即发送者A将自己的编码规则调整为B的,同时接受者B也将自己的解码规则调整为A的,这样编码和解码规则再一次出现不一致,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只有当其中的一方编码或解码方式不变,另一方主动适应同时采用A或B的,或者双方共同商定采用新的规则C时,交际才可能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3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冲突;建议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不了解彼此间的差异,只按照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容易产生文化冲突,甚至出现文化休克。研究中美之间饮食文化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更好地适应跨文化交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一、跨文化交际下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案例介绍
2014年12月,光明网上报道了几位在中国饭局里混过的美国人的口述新闻,他们对中国饭局表示很吃惊,不能理解。他们说中国人吃饭与西方人不同,一要排场,二要面子,三要酒肉,四要命。中国饭局无肉不欢,一般是小盘围绕着大盘,里面装着能吃的各种小动物,除却热菜还有小盘凉菜、飞禽爪子、花生米等,中国人爱吃带腿的动物,例如鸡、鸭、鹅、兔、牛、羊和青蛙等,沦陷到中国人手里是不幸的,因为从脑袋到屁股到脚丫子,没有地方是不被中国人吃的。中国饭局上很少有人打包,似乎谁要是把剩菜打包带走,就等于公开承认自己是贫农,而西方人吃完饭,桌上基本是空的,中国饭局盛产剩饭剩菜。中国饭局离不开酒,自己喝还不算完,谁一端起酒杯转一圈,所有人都得端起来,中国人劝酒时爱说:“来来,走一个。”所有男人女人就把酒端起来一口干下去等。
不难看出,文中报道的美国人对中国的饭局表示很吃惊,心存顾虑,认为中国饭局都是铺张浪费且喝酒时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这确实反映了当前的中国式饭局存在着浪费严重等问题,但是深究其现象背后,也揭示了中美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的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分析
中美之间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笔者将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从中美饮食对象、饮食方式、请客心理、饮酒方式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具体如下:
(一)中美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美在饮食对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在饮食对象上一般习惯吃大块的牛排或鸡肉等正常部位的“肉菜”,喜食快餐,会将动物的肝脏等部位视为废物,坚决不会吃狗、鸽子等动物。相反,中式饭局的菜品重视“口味”,品味很重要,所选取的食材却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西方人不会吃的食材,在国内可能被视作上乘食材,许多西方厨师无法处理的“废料”可以被中国餐厅做成各种名菜,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人除了看重菜肴的色香味之外,也日益重视菜肴的健康卫生和营养价值。
(二)中美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美在饮食方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宴席一般使用圆桌,宾主一起围圆桌而坐,在座位顺序上讲究一定的等级顺序,长者坐上席;而美国人则事先将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大家各取所需,互不相干。中国人有整体观念而西方人重个体意识,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一定影响。中国传统饭局注重营造和气团圆的饮食氛围,菜肴沿着圆桌中心摆放,整齐大方,方便大家使用筷子品尝美味,人们喝酒吃菜时,通常遵守礼让的传统美德,都爱劝其他人多吃菜,有时也用自己的筷子帮他人夹菜,这虽然有利于加强饭桌上集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西方认为这种饮食方式并不卫生。
(三)中美请客观念的差异
中美在请客观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受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餐饮文化的影响,请客的主人内心注重讲排场,好面子,饭局场面越大,就越表达出主宾之间的重视,特别是求人办事的宴请中,主人请别人吃饭尤其舍得投入,但觥筹交错后,又由于要面子等心理因素,经常会浪费很多食物,既让人可惜也不文明,目前中国社会也越来越重视树立节俭的风尚。在美国,人们宴请时普遍有着文明的观念,主人请他人吃饭时,饭菜简单,“吃多少拿多少”,杜绝浪费是美国文化中普遍的文明意识,不讲求大排场,不随意浪费食物。如果剩下的食物较多,一般会打包带走“剩菜”,这被美国民众视作个人修养的重要表现。
(四)中美饮酒方式的差异
中美在饮酒方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餐桌上流行“干杯”文化,中国人饮酒,受传统影响,通常喜欢干杯大口喝,不仅是上级对下级,而且中国人在饭局上爱对朋友、生意伙伴们说“是朋友就干杯,够义气就干杯”,常在餐桌上看见彼此碰杯喝酒的场景,中国人确实喜欢相互敬酒劝酒,特别是通过宴请喝酒来谈生意与合作。相反,美国人喜欢举办答谢宴会,喝酒的目的是答谢对方,美国人请客比较尊重个人意愿,宴席上不劝客人喝酒,客人即使一口酒不喝,主人也不会感到不高兴,和中国人热情劝酒相比较,美国人认为喝醉了是很没有礼貌的个人行为。
三、关于减少跨文化交际冲突建议的思考
第一,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走出思想上认识的共性误区。在认识上,不能很自然地认为别人与自己的想法大致相同,要主动学习目的语所在国的文化特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中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习俗,在个体价值观念、餐饮文化、民族特色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要学会与自己的文化进行对比,自觉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二,我们要尊重中美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彼此应该尊重各国的饮食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模式等,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在的基础上,谋求互利共赢,我们应把尊重不同文化作为在交流中对待对方差异的最基本态度,美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尊重双方不同的饮食文化习惯,我们应从对方的立场来客观地看待文化交往中的摩擦与冲突,减少误解,尊重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
第三,我们要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尊重民族差异文化是第一步,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新文化或新生活环境中整日接触的不同文化,以及正在学习的目的语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接触和运用目的语文化,积极汲取目的语文化中的精粹,取长补短。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模式,入乡随俗,直到从容自如,在文化交融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 语
总之,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美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出发,简要阐述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尊重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解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其他文化,不仅能帮助美国人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文化,也能帮我们正确理解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效避免交际中尴尬局面和较大文化冲突的发生,给人们带来精彩丰富的文化生活体验,逐渐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文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01).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4
一、文化与商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各种观点,但都无法形成统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就曾在他们1952年发表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之回顾》(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个有关文化的定义。著名学者胡文仲认为: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而商业是人们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逐渐成熟,从最初的只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变成越来越注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体验。而要提高商品的体验价值,就要给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追求实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所以,商业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业文化也就这样悄然地出现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创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承载了商业的繁华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进步始终离不开商业。商业不仅能把商品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其所到之处,还能把各种文化形式带到各个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恩格斯曾说:“商入对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现在商人来到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由此可见,商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用文化差异来解释国际商务中的所有问题是十分荒谬的,但如果否认真实和深奥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否认它给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很大影响,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要正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同样,中西商业文化也同样存在各种差异。如果将人类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业文化也可一分为二,即商业物质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物质文化即各种商品、商业建筑和设备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业精神文化即商业习惯、商业理念、商业思维、商业价值观、商业道德等。这里,笔者将主要分析中西商业精神文化的差异。
(一)商业习惯的差异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区分开来,他们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谈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休闲场合,所以他们就没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顾虑,商业关系比较简单。然而中国商人一般认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会通过饭桌,甚至人情来拉近关系,把对方变成朋友的同时也使他成为其商业伙伴。这种商业理念让外国商人很不习惯,但如果他们想在中国打开市场,也不得不入乡随俗,适应中国的人情世故。
(二)商业思维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在商业上也有所体现:中国商人倾向形象思维,而西方商人则倾向抽象思维。中国商人侧重由面到点的叙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欢由点到面进行阐述。中国商人强调以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关系。西方商人则会将事物分割,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在商务函电往来中,中国商人往往采用归纳式的表达模式,即先阐述问题再表述自己的观点。西方商人则通常采用演绎式的表达模式,即先提出观点再对其进行阐述。在商务谈判中,中国商人一般更注重对方的诚意和实力,强调在谈判中要随机应变,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则更注重谈判的布局,即会事先明确目标,确定计划,收集数据等,对谈判的过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国商人认为一切要以大局为重,看重人际关系,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业务更好地往来,所以要先处理好各种关系,强调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强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办事就可以了,职责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业价值观的差异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润为唯一目标,任何活动都要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财务报表。一旦公司出现亏损,通常就要大幅裁员,甚至申请破产保护。中国商人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陷入亏损状态,也尽可能维护职工的利益,尽量避免破产。在企业经营中,西方商人注重个人利益,平等竞争。中国商人注重整体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在企业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进取精神和创业精神,而中国商人则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因此向往领导才能和守业能力。
(四)商业道德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文明经商,礼貌待客;遵纪守法,货真价实;买卖公平,诚实无欺等。中国商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会通过赚钱来满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在资本主义初期,他们会通过惨无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劳动来赚钱;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他们则会千方百计地从消费者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三、中西商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冲突,这些不同商业文化间的冲突也属于跨文化冲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决这些冲突就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寻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西商业文化的交际也是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合理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对解决中西商业文化冲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交际问题,从而促使学者们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起步。2.跨文化交际理论戴晓东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群体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员互相交换信息、相互沟通、共同建构意义和身份的过程。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欧埃特塞尔的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力。他们认为,跨文化冲突管理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价值模式、个人属性、冲突规范和面子的关切;2)情景与交往范围的特征,包括群体的内外界限、关系参数、冲突目标的评判和冲突程度;3)冲突过程因素,包括冲突方式、维护面子的策略、情感表达以及冲突的节奏;4)处理冲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①它们的内在逻辑是交际冲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约,并影响到情境因素,且在过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观的体现,冲突管理能否成功取决于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等因素;冲突管理的结果又影响到文化价值定位及其他各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解决之道广义而言,只要两个对象之间的需求无法搭配或相容,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处于冲突的情境之中。由于中西方的商业文化存在差异,必然就会有各种商业交际的冲突。因此,要解决冲突,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对中西方商业文化的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东西方商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背道而驰的。西方人在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驱动下,形成了一种完全靠剥削劳动力或吸引消费者来赚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对他人缺乏关爱精神。而东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影响,在利益驱动的现代商业社会往往仍会遵循有些道德准则,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种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长用富有逻辑的理性思维来对待经济,缺少感情因素。而东方人擅长用感性思维对待经济,缺乏严密性。两种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为都会给自身带来不良后果,导致经济停滞不前,落后挨打。要进行良好的商业沟通必须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开放的精神。2.进行适当的商业文化调整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要主动提高文化意识,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对方文化,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们,探索有利于双方的交际模式,会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商业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对方的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比如中国人容易安于现状,讲究面子,缺乏竞争意识,应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但西方人太强调自我,不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团结,也应摒弃,需要学习中国的集体意识。此外,还应该把西方的商业习惯及商业理念同东方的商业价值观相结合,取长补短,孕育出新的商业文化。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5
【关键词】语言 文化 差异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往。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交往是文化的一种属性,是一切时间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而许多学习语言的人往往重视语言方面的能力,认为只要学好语言就能进行很好的交往,而忽视文化差异对交往过程的影响。本文以集体主义文化一个体主义文化维度变量为出发点,从不确定回避程度,内群体的重要性,面子策略,隐私四个层面的对比分析来探讨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往失误。希望以此来引起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视。
一、集体主义文化一个体主义文化
一般认为个体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基石,集体主义是东方文化的基石。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崇尚平和、集体主义、权威、等级结构、社会地位以及对上级的服从。强调顺应性、归属性,讲求自律、奉献、忠诚,以群体为取向,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群体有依赖感。个体主义文化价值观:重视人权、尊重个性的实用主义与人道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唯一的、特殊的、与其他个体完全不同,因此个体利益是至高无上的。重视个人成就、个性创造、张扬个性。追求平等、提倡民主、不畏权威与等级差别。
1.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西方成型文化,中国的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而很多西方国家正好相反,一般认为,在集体主义占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求平稳,尚统一”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西方成型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个体主义,“冒险、竞争”精神备受推崇。
案例:
中西方在课堂教学中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受听者,他们所要坐的只能是注意听讲,记笔记不能随便说话。在课堂上中国学生没有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更不用说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否定老师的某种观点或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在讲完某一段落后,也从不向学生们提出听懂了没有?“赞成我的观点么”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自己的看法并向老师提出异议,教师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觉得这是对尊严的挑战。如果学生有任何的不同观点或看法,只能在课后向教师提出更不用说在课上讨论了。学生们之所以没向他提问,是采取的强回避策略,竭力降低不稳定感,而西方人十分提倡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反驳他人的观点,乃至权威。西方国家如美、英、加等国的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一员。同中国老师离不开讲台,书桌不同,外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任何地方,有时坐在课堂或讲台上,直面学生。激发学生的讨论及交流的欲望,很愿意接受学生们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观点。并相互切磋和交流。
2.内群体的重要性。由于中国古代特有的家族式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人长期受儒家群体认同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形成了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结构。美国社会以移民为主要社会结构,其文化核心部分由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构成,因此,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松散。
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中即使内群体的名称相同,势力影响范围却不同。比如一名大学教师,在个体主义文化的美国,其职业对个人的影响仅限于在学校或校友会上。而在集体主义的文化的日本或韩国,这种影响会涉及他的全部生活领域。
3.面子策略。来自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与来自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在顾及面子方面所采用的策略和方式以及所涉及的关联是不相同的。非直接表达是表达礼貌的一项重要机制,所有的礼貌都是在顾及面子的情况下而激发出来的。由此可以说,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比个体主义价值取向文化的人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往往会采取不同方式。为了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中国人倾向于做好每件事都避免公开抨击或反对某人。他们很少以“不”来回答问题。根据中国传统的观点,“不”的表达会使他人丢面子,不仅会影响团结,而且还会影响团队的和谐。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则比其他文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表达的更为尖锐和率直。他们通过直接表达来展现自己自由的思想。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东方人的间接表达让他们难以理解,即使他们的语言很优雅。在英语中有很多句子都表达了这种意思,“不要老在灌木丛旁打闹。”“要切题”等。
4.中西方在隐私方面的差异。隐私是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传统的宗法集体主义造就了中国人对外群体较强的排斥心理;而个体主义的西方人虽强调个体的隐私,但他们对外群体排斥感较弱。西方对隐私权尤其重视,对西方隐私概念的了解就是对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许多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经常报怨中国学生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如他们经常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结婚了么?”“你多大年纪?”中国学生很难把握怎样交流才能被对方所接受。
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文化意识的方法
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地理位置、社会现实中形成的。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整体而言是相关的,每种文化都有糟粕和精髓。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或大力褒扬某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避免因文化偏见而导致的文化冲撞。
其次,英语教科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各国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内容。教师应该注重教科书为初学者提供的问候语,人物称呼,握手等等的文化注释。
再次,文化偏见。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简要地介绍一些中国同西方差异的知识。并如何集中精力讲授和倾听不同文化的交流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汉礼貌语言 差异分析
礼貌现象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中,对人们的言行进行有效地限制,使人们的交际活动得以协调。不同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其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以及礼仪社交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不同,礼貌要求的具体内容也会存在差异,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民族心理不同的,也会使用不同的方式对表达自己的礼貌语言,这种差异性会使得跨文化交际受到影响,因此需要对比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礼貌用语的使用失误,实现有效地交际。
一、英汉礼貌语言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表现形式和衡量标准,由于文化间的差异,礼貌也存在不同,如果将汉语文化中的极为客气、礼貌的词语应用到英语会话中,容易使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不知所措,使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由此可见,英汉礼貌语言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较大,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以保证英汉交流的无差异性。
1.交谈的主题存在差异。在英美社会中,自由平等的思想认识深入人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英语文化中也强调独立自由和平等。个人的利益、自由等都是不可侵犯的。在语言交际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在与外国人交谈时,需要注意交谈主题的选择,避免谈论一些不该问的话题,比如个人的婚姻情况、收入、年龄、等,这是个人的隐私。而中国人在交谈过程中则很喜欢谈论年龄、收入、婚姻等情况,如你多大了?每个月挣多少钱啊?等等。在英美国家如果问这些问题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和礼貌的行为,但是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种关心,也表示双方不是一般的关系。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注重集体性,个人受到社会、群体的约束,公众文化深植于人们心中,是与英美的个人、私人的文化不同的,也就出现了礼貌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交际问题。
2.称呼的不同。交际中,称呼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有一定的文化以及社会内涵,由于受到传统伦理、血缘宗族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的称呼与英语国家相比也更加复杂。汉语中称呼人体现的是一种“上下有义,长幼有序”的观念,要依据对方的年龄、地位、职业、身份或者亲密程度、谈话的场合等确定称呼语,而英语国家由于受到个人本位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在称呼上也比较平等。
在中国,孩子不可以直呼长辈大名,学生不可以叫教师的名字,下属不可以称呼上司的名字,否则就会被称为不礼貌。在称呼关系不是很亲近的人时,可以加上对方的职务,比如张老师、王经理等,而在英语国家,则不需要这样,对于上司,可以称呼“sir”或“madam”,如果被允许,还可以直接称呼上司的名字,学生可以直接称呼教师的名字,孩子也可以称呼长辈的名字。中国人的称呼语要按照“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标准进行,如果要称呼老者,可以说成“老伯”、“老师傅”等,但是这种称呼方式在英语国家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他们认为老就是无能,没有用,因此与西方人交往时不能说老,避免引起他们的不满。可以使用golden years、the aged、a senior citizen等委婉词语。
3.称赞、恭维语的回答不同。对于中国人而言,尊人贬己是礼貌的明显特点,中国文化中注重谦逊,人们尽可能的贬低自己,不表扬自己。而西方人则是欣然接受他人的表扬与称赞,对于恭维、称赞的语言,他们通常比较高兴,会迎合对方,避免出现难堪的现象。中国人习惯先否定称赞人的话语,表示出谦虚,但是这种行为会使西方人觉得面子受到了威胁。比如外国朋友称赞You are so beautiful,对此中国人一般会回答,哪里哪里、没有,我不漂亮等,这样的回答会使外国朋友觉得很虚伪,双方的交往也会受到影响。英语国家的人对于个人问题是比较自信的,对于别人的夸奖都是欣然接受的,对此,面对称赞、恭维的话,我们也应坦然接受,回应thank you等话语。
4.问候语的差异。日常生活中,问候语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合适、得体的问候能够使谈话氛围更加融洽,能够保证交际的顺利推进。中国人见面时通常使用一些寒暄的语言,比如“你吃了吗?”“干什么去?”等,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询问对方,但其实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表示友好。但是这些寒暄的话语在外国人看来就会比较奇怪,如果打招呼时要是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他们会觉得你是在打听隐私,因此感到不快,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一般使用Hi或Hello。
5.委婉用语的不同。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委婉语是一种间接的语言行为,并起到剂的作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能够使听者更加舒适,实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科学的使用委婉语,防止禁忌语的出现,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尽量不使用骂人的话语,不雅之事的语言也不能使用。比如上厕所时使用的词语可以使用wash one’s hand、fresh up等词语。在比如关于疾病、死亡等委婉语,在很多文化中,死亡都是人们不愿意谈到的话题,因此人们都会避免使用表达这一含义的词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使用委婉语表达对已故者的尊敬,以及对其家属的慰问。很少有人说“die”,一般使用pass away、fall asleep或者go west。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语言差异的相关启示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汉文化之间的礼貌语言差异是不可忽视的,否则容易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和谐,甚至衍生出更多的不愉快。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性,并采用符合文化背景的礼貌用语,实现英汉文化的良好交流。
1.树立英汉礼貌用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文化,应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手段对当地的语言文化进行了解。其实最好的理解语用差异的方法就是直接与本族人进行交流,对跨文化差异的敏感程度越高,越容易克服“本族中心主义”,能够有效地实现跨文化的交际。
2.要努力接受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语言差异。不同文化的行为准则也是不同的,不能说哪个更好、更正确,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出的民族历史以及文化也是存在差异的,其中蕴含着不同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即使只是简单的礼貌用语也能够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理解、接受英汉礼貌语言间的差异,努力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
3.依据对方的价值观确定跨文化交际的方式。经过上文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如果只是根据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使用礼貌用语并不一定会让觉得是礼貌的,礼貌是相对的,由于社会环境因素对影响,一定情境中的礼貌用语在其他情境中可能就不够礼貌,或者过于礼貌。不礼貌的话语肯定不能够被接受,但是过于礼貌的话语也同样不能被接受,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明确双方的文化传统差异,了解语言的社会以及文化背景,使其与母语进行对比,明确其异同点,依据对方的价值取向使用科学的交际方法,可以利用语用移情的方式,就是在交际时,双方能够情感互通,想象和理解对方的用意。有语用语言以及社会语用的问题,关系到怎样向听话人表达心声,听话人怎样理解说话人的想法和意图,东方国家在跨文化交际中尽量使用英语国家的礼貌语言语用原则,尊重对方的民族以及文化习俗,避免由于差异而出现误解,导致跨文化交际受阻。
三、结束语
交际活动是要受到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由于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使得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很多语用问题,这对于汉英两种文化的良好交流与融合影响较大,甚至容易造成误会,出现交际失误,对此,充分认识到英汉交际中礼貌用语的差异性至关重要。要明确礼貌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避免在交际中由于语用失误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双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交际的原则,尊重其礼貌原则,做好不卑不亢,彬彬有礼,明确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正确交际,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坤.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