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心理;就业指导

前言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真不断的增加,这使得社会就业竞争趋势不断加强,从而为学生带来了诸多的就业问题。所以只有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正视自己、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才能够帮助其发挥自我价值。

一、现代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1.1大学生存在自卑畏怯的心理

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普通高校就读,并且学习的专业相对较冷、缺乏社会人脉关系,所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此类学生面对问题缺乏信心解决,没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选择面前左右摇摆,一旦遇到挫折就会丧失斗志,极易产生自卑心理,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看低。其中弱化自己的能力、情绪失常低落、警惕并习惯性的远离人群已经成为了其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成为了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障碍。

1.2面对就业问题存在抑郁困惑的心理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渴望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一旦被拒绝,就会受到自尊心以及自信心的打击,使自己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从而变得杞人忧天、悲观等消极表现。部分大学生还会长期的受困于此,使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受到影响。由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对问题无法合理解决,加之封闭意识严重、喜欢独行、不善交流等因素的存在,都导致学生的才能得不到求职企业的发现。

1.3面临就业问题所产生的焦虑心理

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多数学生往往都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不安。由于渴望在社会上找到良好的工作,但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十分理想。部分专业冷门的学生、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在毕业前夕更是表现的焦虑不安。由于就业问题属于无法预测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反复思考下就会变得忧虑、焦躁不安,甚至是害怕就业,最终使得学生无法正视就业问题,反让自己萎靡不振。

1.4大学生自身的攀比与从中心理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不尽相同,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年轻气盛,爱慕虚荣,极易与同龄人进行攀比,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制定的择业标准超出自身综合能力,在盲目攀比心理的影响下,就业过程变得十分不顺,让自己变得高不成低不就,白白丢失了适合自己的机遇,最终变成啃老族。

二、基于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措施的轮式

2.1让学生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去对自己的就业定位标准进行确定

大学生就业关乎其未来成长发展,所以必须基于学生客观实际状况,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长远标准。第一点,应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当代大学生自负自大,首先应让其明白“我是谁”、“我能干什么”。所以,在教育中就应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常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发现学生的就业潜质以及适合的岗位,帮助其找到合理的就业定位标准。让大学城产生就业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动向,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其次,应将社会就业信息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又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能力。第三,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与建议。第四,应开展高校模拟招聘、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其过程,为自己就业定位提供参考标准。

2.2强化指导,构建“三全”心理指导模式

构建全员参与、全程引导、全方位渗透的就业指导模式需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首先,应拓宽就业指导者眼界,通过适当的培训强化其就业职能能力,建立一支综合素质级能力强的心理指导队伍,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心理问题。其次,应全程进行引导、做到全方位渗透。由于大学各个学年段特点不同,所以应采用分级引导方式。对一年级大学生应重视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基于其职业需求帮助其奠定专业基础;二年级学生应重视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做好学生气质及品格的冲减。三年级学生应从起自身特点出发,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强化,重视学生实践教学、沟通教学的开展;四年级学生应开设社交礼仪及面试培训课程,传授其面试方法及谈判技巧等。与此同时,应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积极对学生产生的心理疑难问题进行解答,正确引导学生发展,使其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帮助学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学生由于自身生理条件、家境、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等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以,面对学生的问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对于就业受挫的学生,应给予个性化指导。当学生求职失败时应帮助其调整心态,引导其建立心态平衡,一般可以使用音乐、运动等方法帮助其转移注意力。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适度发泄或者静心思考,并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第三,学校可建立就业心理咨询站点,聘请专业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指导工作,为学生就业遇到挫折等问题的发生体现做好准备,帮助学生走出阴霾。第四,应强化学生的受挫能力,积极引导其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第五,应完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扶持学习,还可以在校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提高学生的意志,从而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第六,应开展专业实践课程,采取实践理论双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及运用水平,消除学生对自己就业能力的质疑。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指导的时候应循序渐进,采用针对性措施,并重视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帮助新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为学生就业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宿钦静.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2]岳建军,仝宇光,张丽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研究及指导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人才的主要场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就高等职业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了探讨。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从狭义上来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在信息化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评价和监控的能力。这一能力的核心是将信息化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的特点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

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大都毕业于师范院校,教学理论知识相对扎实。教学实践,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相对欠缺。

三、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要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要弄清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1.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要有信息化教学意识

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开展信息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这是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还要积极主动地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打造高效课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要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国家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政策。

2.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要注重英语学科和信息化技术的整合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在明确英语学科特点的同时,要将信息化技术与英语学科相融合。将信息化技术贯穿于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导作用。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师应该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将它的内容恰当地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现出来。

3.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W设计的能力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指的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安排。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应具备将语言知识讲授与技能操练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的能力。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英语专业课堂上的呈现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主题是分析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主要分析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需要掌握何种具体知识,获取何种能力。

(2)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学习资源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在设计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需要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学习工具是有益于学生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中介。

(3)学习活动的设计。如何设计课堂上学生参与的活动,如何规定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目标等。

4.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能力

一旦确定了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师就要根据信息化的设计方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这些教学资源包括:微课、FLASH动画、PPT、课程网站平台等。作为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信息化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这些软件的操作,特别是要具备运用这些软件处理英语专业各课程内容的能力。

5.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在设计开发完教学资源之后将进入真正的课堂实施阶段,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导的课堂,将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6.高职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

教学评价是依据高职英语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目标,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予以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实质是给予教学活动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

信息化教学对学生采取的是过程性评价方式,是一种关注学生课前使用英语信息化平台,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课后学习效果作业完成情况的全程评价。对教师则是采取建立评价体系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飞速前进,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大背景下,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要使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这不仅需要研发人员的努力,而且需要在一线的生产、服务领域的工作者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做出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无论是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在规模上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2011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高职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全国高职毕业生的60%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有30%的高职毕业生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66%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就业,成为推动中小微型企业产业集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根据201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可见,十年间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能力缺乏。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通过对约9万份2013届高职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的统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3.3%。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政府与社会重视不够。高职教育在法律上被明确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仍把高职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一直被作为调解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导致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盲目性,隐藏着不少的不利因素。

教学方法落后。由于传统教育方法与模式的影响,教育主体往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大多仍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方法大多仍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或照本宣科,或“满堂灌,”造成学生思维呆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评价机制不全面。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目前仍然主要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死记硬背,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从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造成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唯老师是从,唯书本是从;在技能训练中,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缺乏想象力和批判力、不敢大胆怀疑和否定。

二、CDIO 理念与我国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克平大学从2000 年起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于2004 年创立的CDIO 工程教育理念。其含义指: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2]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它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环节“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代表四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技能、人际团队精神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核心是一体化教育。

职业教育要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3]。将CDIO 人才培养理念由专业领域拓展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个载体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工程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各种能力,既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同时也实现了特定领域培养理念普适性的推广,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

三、CDIO 理念引进的路径探索

作为一种全新的路径选择,CDIO 理念虽然与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国情、域情实际,采取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措施。

转变教育观念。如前所述,职业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全社会都要在切实树立高职教育在 “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不是把高职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各级政府要对高职的构建、发展、规划、布局等统筹考虑,打破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突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职教资源,真正形成教育一盘棋;增加对高职教育的师资、资金、以及场地等投入,实现教育投入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帮助高职院校处理好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打造精英专业,培养品牌,从外延型发展转为内涵型发展。

加强教学资源配置。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实践运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创新产品,这一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审慎地对现有的校内外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和高效的整合,突破人为的局限和框架,针对创新能力各要素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合理的分配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技术与方法。总体来说,就是融工作情景于学习,在真实“情境”下,实现“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融合,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实现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变。

首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视频模拟教学,将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通过视频等手段浓缩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感受实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将课程实训教学的流程、注意事项、实训要领等要素的以课件的形式向每一位学生普及;也可采用网络课程资源运用,将网络接点到宿舍、到教学平台、到图书馆阅览平台,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关课程资源上网,学生可全天候在线学习,可进行在线测试和在线师生交流等等。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各种各样,在此以以下两种教学方法进行说明。第一种是启发引导教学法:为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课程教师在讲授、实操、交流互动、指导、点评、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组织教学。针对发现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注重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指导学生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引导学生提高其素质,同时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种是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课程实训、专业实训、顶岗实训等实践环节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实训项目的真实性,解决某一知识和概念应用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项目,学习到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方面的能力。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处于引导和指导的角色,不单单只是教授学生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学生走上讲台”的方法,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研讨会”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问题研究中,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科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作为综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4

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阻碍了教育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常见的问题包括不具备高水平的学科地位,难以建立完善的体系和内容以及没有获得必要的重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办法,多管齐下切实解决问题。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出发,系统的阐述了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日益深化,这些都使我国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伴随着我国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学的发展,我国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一、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取得的成绩

(一)研究体系日臻完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

现阶段,在总结概括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前沿的基础上,我国相关研究学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编写了大批量的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成熟。不仅如此,我国教育心理学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观点,积极调动了研究者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兴趣。

(二)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者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同我国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一系列即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研究领域。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知识观与教学观,探讨了若干学科中潜在的规律性问题,实现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三)积极引进西方成果,缩小中西方差距

我国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国外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新动向给予了密切关注,与此同时,还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的消化吸收先进成果,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随着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消化吸收,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原来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例如概念不清、理论混乱等,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能够同国外保持一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一)重视力度不够,职业教育心理学地位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职业教育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以及开展程度的重视力度还不是特别的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没有确立一个全新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心理学学术研究机构。二是缺乏必要的发表期刊。现阶段,职业教育心理学还不具备专门的期刊发表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调动研究者的研究积极性。三是缺乏相关教材。职业心理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其教材却没有跟上职业心理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材难以支撑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难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发展不成熟,内容体系不完善

虽然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如果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学科内容和体系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发展程度也日趋成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填充和完善。纵观市场上的职业心理学教育书籍,我们不难发现,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大概只有十几本,不仅如此,这些书籍大多都是没有核心主题的书籍,对于重点研究对象的介绍也是模棱两可,不仅如此,不论是哪本书籍,都有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方向性,并自成一体,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

(三)研究方法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是所有的教学工具。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难以得到提高,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采用文献法这种研究方法进行讲解,缺乏必要的实证分析,难以说服学生,缺乏必要地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价值。除此之外,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消耗殆尽。

(四)研究成果质量不高,难以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地位之所以低于其他学科,主要原因在于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不高,难以在一些权威性的期刊上发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类学科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新意识,很多学术成果大同小异。其次,功利性的动机导致部分学者在和学术报告的过程中忽视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研究者在撰写学术文章的时候往往大量的抄袭已有文章,将他人文章稍作改动后就再次发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局面难以实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三是教师难以实现深入地、全面地把握整体的知识架构,虽然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强,但是其不具备理论研究能力,还有部分教师虽然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其却缺乏实战经验。在上述多个原因的作用下,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路径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上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在,还要将现在同将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着眼于将来,统领全局,兼顾局部,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它是纷繁复杂地,不仅如此,心理学的发展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派纷呈的,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的发展共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也就是说其中既包含有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包含有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直接决定了职业心理学的社会性,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做到整合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学科专家实现共同协作,多角度的全面地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在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应做到多元交叉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特定核心基础的、大范围地统一理论模式,从而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手段的进一步完善,并使其成为一门具有坚实基础、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学科。

(二)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在建设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发展眼光,站在时代的前沿以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最前端,并将学科建设以及为社会实践服务之间潜在的关系处理好,打造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依照教育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三个类别,一是社会;二是家庭;三是职业学校。以纵向层次来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即初等教育心理学、中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以横向服务范围为依据,可以将职业教育心理学划分为岗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转岗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在岗职业教育心理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怎样划分,职业教育心理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应当做到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核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针对性,着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还要注意的是,应当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依照理论、应用与专项几个层次逐步进行拓展,实现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

(三)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水平,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课程建设;二是拓展研究课题;三是打造人才队伍,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遵循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推进课程建设的顺利实现;将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同院系的办学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是课题研究。各院校应当以进一步提高实践课程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为主要目标,开阔实践课程的研究视野,帮助学生树立研究思维,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实现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同心理科学之间潜在地关系,全面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发展规律。

(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促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最有效的职称。因此,各院校应当着重注意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地位以及该学科的教学水平,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需要所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学者们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笔者认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一线教师归纳教学经验的能力,帮助其积累学术理论知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帮助教师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三是为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交流学术的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学术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研究队伍。

(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理念

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的发展理念。相关研究者应当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应当以全面服务职业教育为宗旨,落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方针,坚持理论同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创新,主动探索符合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符合的心理学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做到创新科学发展对策,不断地提升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整体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学科教学体系,获得更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当然,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国涛.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崔景贵.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68-71.

[3]李葳.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现状研究与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4]李丽萍.荆州市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5]刘昀.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6]姚萌萌,姜飞月.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3,20:65-66.

[7]陈晶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2:168-170.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5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应将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操作人才,作为一项中长期战略发展任务。孙太利委员在2016年两会上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强调了“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密切关系,同时提出在高等职业教育设立“工士”学位,包括“匠士”学位在我国已有实例,比如2009年安徽省休宁县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为毕业生授予“匠士”学位,到2012年福建厦门的华厦职业技术学院给毕业生颁发“专业副学士”证书,再到2013年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为毕业生举行首次“匠士”加冕典礼,乃至现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试水的“工士”学位,对此笔者持不同的看法:我国4年制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应授予技术学士学位。

一、我国高职本科应设置技术学士学位的理论依据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之必然

《教育大辞典》中对学位做了如下表述:授予个人的一种终身称号,表明称号获得者曾受教育的水平或已达到的学历学习。这个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属于高等教育的第5层有两种并行的教育,我们一般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两类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师素质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既然为并行的两种教育,应该在层次上保持一致,即都应该授予学位。但是又因为本质的使然不能简单地授予同类的学士学位。欧阳河研究员认为技术技能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传授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独立存在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技术应用型、技能型职业的能力和资格。所以笔者提出: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我国高职本科应授予合格的毕业生技术学士学位。

(二)基于人才――知识――教育――学位的理论依据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授予合格的毕业生什么样的学位证书?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先回答以下3个问题。我们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培养这些人的知识是不是一种?有没有区别是第二要回答的问题;这些知识是不是都是在统一种类的教育开展?不同的知识对应怎样的教育是我们第三要回答的问题。下面我们首先对于人才、知识、教育、学位的种类进行简单分析。

1.人才的分类

现代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人才的需求也变得不尽相同,一般我们把人才分为4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工作;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与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工作;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成物质形态。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不同的人才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就要求不同的人才知识结构,要求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标准,通常是由相应的不同教育类型来培养的。

2.知识的种类

对于什么是知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定义。教育大辞典中对知识作了一下解释:“知识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心理学界对知识作了以下定义: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则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由于知识的复杂性,所以知识的分类出现多样性。从认识的来源来看,知识分为科学知识、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从人类学角度来看,知识分为言传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经合组织(OECD)则将其分为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等等。若从知识的表现形态来看,知识又可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种。以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依据,把人类的知识划分为认识事物的知识、改造事物的知识、数学与逻辑的知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和加涅主张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即理论知识。后者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即经验知识。笔者提出进一步的解释:陈述性知识也可称为认识世界的科学知识,程序性知识也称改造世界的技术知识。

3.教育的分类

在百科中输入“学士学位”,在基本信息的一栏明确标出外文名称Bachelor’s Degree,教育层次大学本科层次,教育性质高等教育。所以本文对于教育类型的探讨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5就是属于高等教育的第5层,被分成A、B两类。A类为“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或进入需要高技术的专业课程”,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并要求与ISCED6相衔接;B类为“实际的、技术的或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后者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体现职业特殊性。一般而言A类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教育,B类是职业技术教育。这是统一层次两种并行的教育。虽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较短,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以及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得比例却很大,是我国现在给予较多关注的一种教育。我国对普通高等教育授予学术型或科学型学士学位,然而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位授予却是缺失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根据B类教育的属性,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给授予技术型学士学位。用以区分A、B两类教育,而简单地在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全部授予学术型学位是不科学的。

4.学位的分类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学位自身的分化,导致学位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状态。根据不同的属性可划分为不同的学位类型,比如最普遍的学术型学位与职业型学位之分,科学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之分,荣誉型学位与攻读性学位之分,哲学学位与学科学位之分,过渡型学位与终结型学位之分,校内学位与校外学位之分,论文博士与课程博士之分,等等。康翠萍教授将其分为3种类型:科学研究型学位、技术研究型学位、应用研究型学位。主要针对“纯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3个领域所授予的学位。主要是为了强调3种学位都注重学术性标准,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笔者比较赞同康翠萍教授的这3种分法,同时也坚信无论是在哪个领域科学、技术还是应用都是一个注重科学和研究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可将学位分为科学学士学位、技术学士学位。“科学”与“技术”并重,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既不否认“技术学士学位”的学术性标准,又强调“科学学士学位”的应用性。

人才主要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应该有不同类型的知识来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对应发现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知识;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对应改造世界的技术知识。不同的知识类型对应不同的教育类型,科学知识主要是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开展,而技术知识则是在具有技术属性的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开展。作为并行的两种教育我们应该授予不同的学位类型。基于人才――知识――教育――学位的一一对应,普通高等教育应授予“科学学士学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授予“技术学士学位”。

二.我国高职本科设置技术学士学位的现实诉求

(一)我国高职本科学位缺失之使然

由于我国高职本科的办学形式多样化,导致我国高职本科学位授予的现状混乱,没有统一的学位。比如云南省的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独立试办高职本科专业,学生合格毕业则授予相关专业学士学位;贵州省有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211工程”大学“贵州大学”联合办学招收本科学生,完成学业考试合格授予贵州大学的毕业证和相关的专业学位,同时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我国高职本科不管是在联合办学还是独立试办某一专业,最后所颁发的证书并没有突出我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明显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不吻合,基于现状笔者提出在我国高职本科授予“技术学士学位”,此学位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早就已经提出来了。

(二)高职本科设置技术学士学位的实践基础――以英国、美国、台湾、加拿大为例

1.英国

据英国教育部网站2013年4月22日报道,英国政府宣布设立技术学士学位,以此强调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英国学校管理与技能大臣马修?汉考克说:“技术学士学位有助于提高英国学生的全球竞争力,使他们具备雇主所要求的技能。对于年轻人来说,获得技术学士学位是他们在数学、文学及职业课程这3个关键领域上学业成功的标志。这项改革将刺激优质课程的发展,同时也将鼓励学校给年轻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课程。希望所有想成为熟练技工或者学徒的优秀学生都能获得技术学士学位。”英国以设立“技术学士学位”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不善于革新的英国提出了“技术学士学位”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也是英国看到了“技术学士学位”对学生、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学位系统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2.美国

美国的的学位传统上分为学士、硕士、博士(BS、MS、PhD)3个层次,近几十年,美国理工科院校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位,如工程硕士,工程技术学士、专业学位等,名称多样,内容也差距很大。1967年,美国工程职业发展协会(ECPD)首次鉴定通过了杨博翰大学的两种工程技术学位(BET)教学计划。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美国已有195所院校的731个ET教学计划通过鉴定涉及23个专业领域。

美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大部分集中在一般性地方大学、工学院及社区学院中,“工程”教育则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理工学院中。“工程”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工程技术”是技术领域的一部分。美国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美国的“工程技术”教育含有工程技术硕士(MET)、工程技术学士(BET)、工程技术副学士(ASET)和证书(Cert.)。美国工程技术教育有两种教学计划:一是培养“工程技术员”为目标的两年制准学士教学计划;另一种是培养“工程技术专家”为目标的4年制教学计划。从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前一种教学计划对应我国的高等专科职业技术教育;后者对应我国的4年制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我国应该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增设技术学士学位和技术副学士学位。美国的“工程技术学士学位”因需求数量呈上升趋势,美国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为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3.台湾

台湾的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其体系涵盖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由专科(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5个层次组成。台湾的高职本科因招收对象不同,有2技和4技两种,即科技大学设立有4年制本科和2年制专升本,学生毕业由学校颁发技术学士学位。培养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师层次的人员。在研究生层次,台湾的技术大学中设立工业技术硕士班,招收技术学院毕业生,授以2年制课程,毕业时授予技术硕士学位。从台湾的职业教育授予现状可以看出,不管是2技还是3技都应该授予学位,并且准确命名为技术学士学位,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也为在大陆4年制高职院校增设技术学士学位提供实践依据。

4.加拿大

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范文6

1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是职业,综合素质主要指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专业素质和能力。必须具备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奉献终身,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为人师表,严以律已,以人格和学识的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诚信严谨的教风施教。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技能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加社会、专业生产和求职就业创业能力。

2掌握和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前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建设、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是为学生求职服务的教育。在上述定位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的范围、容量。理论知识以职业岗位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应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特别注意实践性,在社会实践、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求职就业创业能力。

3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内涵

3.1教学目标的分析定位能力

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是包涵与被包涵关系。一般说教学目标是给什么?怎么给?达到什么程度。

3.2课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课时设计。课程设计能力是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基础进行备课之前的设想、构思,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课堂进行程序、课题预期效果等构想,在此基础上编制课程单元、课时计划。

3.3对教学内容方法的调控能力

3.3.1对教学内容加工处理能力

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和学生基础研究处理能力。研究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培养目标。钻研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以及主要内容,讲授与实验比例等项。吃透教材,应把握教材体系和全部内容,重点、难点、疑点,如何突出难点,怎么突破,分析学生知识、技能基础情况。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高职教育的定位、特色,坚持“高等”、“技术应用”,以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调整和“取、舍、加”的组织加工。切忌堆砌材料、平铺直述,罗列现象,照本宣科。

3.3.2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能力

教学方法是传递信息的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课堂类型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学有法无定法。选择教学方法应以有利启发学生思维,调动积极性;教学方法服务内容,既考虑教出去又考虑学进去为原则;切忌形式主义表演性做法。

3.4对学生的调控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将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

3.4.1启发诱导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自觉性,促使学与教同步化,切忌脱节。

3.4.2组织教学能力

把组织教学仅理解为上课主动清点人数是片面的。理论授课、实验实习都应组织教学,而且应该贯穿授课的始终。教师应具备驾驭课堂、创造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热烈气氛的能力;既能把注意力既放在全班群体上,又能放在个体学生的神态方面;具有区分紧跟教师积极思维活动,瞪眼发呆,低头睡觉等各种神态的能力。对精神溜号的学生做到及时引导,创造活跃的教学小气候,切忌独角戏。

3.4.3指导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应把自己学习的经验与体会介绍给学生,特别是把各学科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学生。教给学生听课能力、记笔记能力、观察能力、自我测试和实践能力等等,培养学生会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

3.5表达能力

教师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等讲述内容,教师讲课的语言应具有逻辑性、应变性,做到简明、精练、有感染力。切忌语无伦次,东拉西扯。自己明白又讲不明白。备课时做好板书设计,字迹工整、清晰。

3.6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的特点和优势。教师能自己动手指导实验实习,做到操作规范化,具有指导学生到职业岗位实习、实训、实践能力和专业生产实践分析能力,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

4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院、生产单位和社会环境条件主动培养锻炼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并不断加强和提高。

4.1学习教育学等有关材料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各学科的教学法及有关文献材料对教与学的过程,遵循的原则、方法,学生年龄特征都作了论述,是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和企业聘用人员必读材料。

4.2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端正教育教学思想

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专业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特别注意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既能传授知识更能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求职、就业创业能力。

4.3同志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同志间经常互相听课,听老教师课,参加观摩教学,要注意吸取他人的点滴经验。

4.4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

在备课、讲课以及课后等各环节上都应注意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加强研究,勇于探索,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4.5指导学生求职就业能力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树立科学求实的择业就业观和求职、就业创业能力。

5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

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定性定量考核。

5.1教师自我反馈

教师可对各种教学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分析,进行自我反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5.2学生反馈

教师本人,教研组、系部、教务处通过个别征求或召开学生会议,听取反馈意见,检查教育教学能力。

5.3同行评议

教师间,特别是同类课程教师之间相互评价,行业、企业专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