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1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成人高等教育无论学生数量还是质量均呈现出明显下滑趋势,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急剧下滑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关键要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1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背景下,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简单地把成人高等教育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轻技能、偏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注重学历水平而忽视教育的本质。这些弊端不仅完全忽视了成人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忽视了成人这一特殊群体本身的特性。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使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2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很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进行深入地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今后学生的就业前景。没有准确地定位专业方向,导致其专业建设缺乏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特色。其次,专业设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是看到社会上哪个专业需求大,就开设哪个专业,导致专业设置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再次,专业设置雷同于普通本科或高等职院校,缺乏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专业特色。

1.3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较陈旧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对课程体系缺乏深入研究,课程设置受普通本科的影响较大,有些课程设置几乎是完全套用普通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或直接照搬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甚至简单沿袭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缺乏灵活性,导致教学安排不具有灵活性。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时展;没有根据成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材也受到编写、使用、修改等周期的限制,使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能与时俱进,严重落后于知识社会的步伐。

1.4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许多成人院校有些教师既没有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方面的培训,也没有行业经验,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较为普遍。有些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为了节约成本,在教师聘用上主要聘用兼职短期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上,重教学、轻科研;在教师的培训上,不注重教师学历进修等缺点。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支既有较强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

2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

2.1制定成人高等教育“做中学”人才培养目标

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上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础,还要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来制定培养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要根据成人不同于普通招生学生的特殊性,在培养目标的把握上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社会性、专业性和职业性,从而实现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接受应用型、技能型为主的特色教育,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性较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2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成人高等教育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要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搭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开发远程教学平台,制作网上课程,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使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解决成人在职学生的工学矛盾,给更多的成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2.3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趋势,根据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来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并努力将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成果融人到课程与教学当中,确保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推进实践课程内容整合,同时要加强产学结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把成人学生的技能学习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人力资源在高校各种教育资源中居于关键位置。在当今社会,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必然在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师资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工作经历甚至不同地方,有的是专职,有的是兼职,要形成工作合力,就迫切需要加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稳定的“做中学”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健因素之一。

3结语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

收稿日期:2006―09―15

作者简介:白浔(1961―),男,汉族,河南上祭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学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一个重要的关口,一方面,2004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多年未见的高速增长,GDP增长率达到9.1%,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又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矛盾。这些成绩与矛盾都对我国人才培养这个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地要求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对此作出积极回应,按照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重新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的市场位置,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结构进行新一轮调整与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市场变化凸显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窘境

1.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市场新变化。我国人事部《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在经历了20年的改革发展实践后,我国人才市场逐步实现从政府延伸机构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把市场与人才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重置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让人才成为市场要素的一部分。而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不再直接引导人才培养机构的发展,工作职能转变为,树立牢固的“管理即服务”观念,加强人才市场的立法与管理,提高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建设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这些已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人才市场最显著的变化。

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明显滞后于人才市场的变化,深入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服务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尚未成为业内共识,社会、学校甚至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内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认识仍停留在补偿教育和另类教育的层面上,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争议与质疑至今未休,表现出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地位与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漠然。其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成人高等教育迄今未能很好解决人才培养市场定位问题,所培养的人才鲜有自身特色与明显标签,深受市场青睐的人才更是廖若晨星,难以折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其三,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落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在招生指标,学习方式、资源投入等重要方面均严重依赖政府的计划与调拨,在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支持,建立相对独立的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还停留在口头与纸面上,而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整体缄默,极大地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进程。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滞后市场变化,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历史惯性作用与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突破现行体制与传统理念的障碍,完成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与任重道远的困境,同时也表明,我们对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的把握还不准确。以上这些状况的改变,必定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走入广阔的市场,深入了解和把握现代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根本上重新认识成人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现实与历史意义,重新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市场新坐标。

2.人才培养结构难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近年来,我国市场人才流动出现新格局。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类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人才需求总量中将占有重大份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10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2005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信息:从用人单位上看,企业用人将在市场人才需求中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到95.1%,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用人数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8.3%和22.1%,而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仅占3%;从供求关系上看,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三大行业,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工人缺口最大,而财会、文秘等通识型人才供远大于求。

作为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的成人高等教育,理应高度关注市场,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规格,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但在人才培养实际中,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沉疴痼疾。许多办学单位尚未摆脱把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创收项目的窠臼,片面理解成人教育产业化与市场化,既没有对市场人才需求动态的调研,更没有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反馈,对市场人才需求多样性、多层次性和相对性不断增强趋势反应迟钝。浮躁的功利意识抹杀了社会服务意识,对关注经济效益的力量超过关注社会效益的力量,对人才培养规模的追求远胜于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追求;重文轻理、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重城镇轻农村的现象十分普通,所培养的大量人才有低层次重复与雷同之嫌疑。因而,尽管成人高等教育举办了函授、夜大学、业余制、全日制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但事实上,成人高等教育至今尚未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与市场人才需求接轨、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毋庸置疑,人才市场的革命性变化必然导致成人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形势的逆转。

3.人才培养标准难以适应市场新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在经历了一个唯学历论的喧嚣时期后,正在回归务实的理性轨道。曾经一个时期内,人才市场唯学历论大行其道,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往往开出“大专生免谈,本科生起步,研究生正好”的苛刻条件,忽视了应聘者对工作的实际胜任能力,造成人为的学历歧视,致使大批有识有才之士由于学历、职称、身份和资历的原因而被拒之门外。如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进入人才市场,市场对人才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志提出的“只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的科学人才观正成为我国市场对人才评价的主导意识。现今用人单位更注重人才实际能力,他们在录用人员时主要是以能否胜任工作为标准,学历文凭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弱,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趋势。

市场人才评价标准的根本性变革,必然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在唯学历论的年代,成人高等教育由于有政府政策的支持为底气,以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为亮点,以高等学校优良的社会品牌为依托,因而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一度成为求职者与从业人员的首选学习类型。前几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明证。但随着市场人才评价标准的变革,学历文凭在人才市场竞争中的光环不断褪色,作为求职砝码分量持续减弱。同时又由于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僵化,知识内容陈旧简化,以及由于工学矛盾的激化造成的学员学习时间萎缩,凸显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导致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成人高等教育毕业学员在基本素质上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在职业技能素质上比不上职业教育学生,除了手中握有一张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外几乎身无长物。面对着愈演愈烈的市场人才竞争,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在市场人才竞争中处境每况愈下,将迫使求职者与从业者寻求更多的途径去完善自我,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他们惟一或最佳的选择,成人高等教育市场需求高峰期也就不可避免地终结。

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要素

1.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内涵。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实质是成人高等教育在清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把握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外部联系与内部联系规律,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特点,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的理念思维与行为方式。

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关于人才培养市场化过程的动态与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规模、规划的总体设计上,力求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接轨;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事物关系规律的深刻表象,是一个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调整与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确定自身在市场人才需求整体结构中的坐标位置;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围绕市场定位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培养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与实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原则。在市场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转型大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质量、规格的跳跃式发展趋势,在不确定的市场需求条件下,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就必须确立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市场引导和政府职能相结合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逐步推进人才培养市场化进程,突出人才培养市场化特征,促使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市场需求中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同层次、同规格、同水平。在肯定市场引导作用的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限责任政府、统制型政府向市场经济下的有限责任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充分发挥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全面推动人才培养体制与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与创新。

二是整体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目标必须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按成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确定整体人才培养市场目标;又要在充分理解成人高等教育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位置与作用基础上,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各类人才培养形式的特点及所设置专业特色,结合具体形式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等,确立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市场目标,使人才培养市场目标体系更彰显特色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三是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出发,坚持立足于当前,适应现实要求,又要全面体现人才培养“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把对现实的适应性与超前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人才培养现有的规模、效益、质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对人才的数量、规格、素质需求趋势预测,并据此不断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取向,使人才培养更具适时性和前瞻性特点,能充分反映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视野、新格局,重构目标清晰、结构完备、范围广阔、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3.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基本目标。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对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新认知,结合成人教育办学传统,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在解读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素质新要求,把握自身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基础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适应”的实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结构的相互渗透,体现文理渗透、文文渗透、理理渗透的精神,而且要科学合理设计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个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既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要求,更彰显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创新和特色。

三、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设计

1.人才培养机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运作机制转变。构建市场运作机制,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核心课题,然而,这种机制构建过程又必定是一个艰难与复杂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超越的历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职能,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审视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的复杂关系,通过成人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突破体制,加快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社会化改革进程,逐步实现招生模式市场化、教育资源投入市场化、教学管理市场化,从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和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构建市场运作机制离不开创新精神指引下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需要明确以市场经济为原点的发展意识,树立牢固的全局观念,加强内部的统筹与协调,彻底摒弃成人高等教育领域内愈演愈烈的低层次恶性市场竞争,创立新的社会整体形象。无疑,这样一个时代课题,必定需要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社会机构以及更多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和社会力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更多地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地改革与创新,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彼此间的协调与合作水平,创建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互动式市场运作机制。

2.人才培养结构:由简单培养结构向多样化的分流与分层培养转变。重构人才培养结构,突出人才培养市场特征,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关键所在。可以断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结构既是成人高等教育获取市场的基础,亦是各类人才培养形式开展市场竞争的逻辑前提。因而,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单一现状,进行人才培养结构实态研究,透过扑朔迷离的市场现象,着力清楚解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究竟需要怎样一种主体结构和体系结构,在对人才培养时空分布与层次形成、内容构架与方式选择、实施过程与行为推进、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汲取其他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适时把简单划一的人才培养结构向多样化的分流、分层培养方式转变,即对人才培养实行专业分流与教学分层。主要内容是:学校或办学机构不按专业而按学科招收学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后,根据学生志愿和对市场人才需求总体趋势预测,对学生进行第一次专业方向分流和第二次特色专业分流,分流后,学校按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设置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使培养人才的规格贴紧市场需求。如此,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结构体系”将得到初步构建,具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格局将得到初步确立,与此相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会变得更清晰,具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的途径会变得更通畅,人才培养的空间就会得到逻辑延伸,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就会经得起市场激烈竞争的检验。

3.人才培养素质:由应试教育向以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教育转变。培养特色人才,强化人才培养市场竞争能力,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基础,人才素质特色将决定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的共性与个性。以往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只注重人才培养的共性,抓住了“学历”却忽略了“成人”,使人才培养素质存有重大缺憾,既达不到共性标准又无自身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落下风。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成人高等教育,要真正成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型教育类型,就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中的素质特色设计。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生成特色”与“发展特色”。“生成特色”是指成人高等教育因与生俱来的某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形成应该具备或已经初步形成的某些特色,是人培养基础。“发展特色”是通过改革与创新而使某些方面从无到有或从有到优形成的特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推动力与核心竞争力。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在发扬“生成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特色”。面对着庞大的函授、夜大、业余类型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严谨的深思与精思“创造什么样特色、如何创造特色、为何创造特色”的问题。而创造人才培养素质特色,就必须跨出学校的大门,深入“广阔市场”,解读现阶段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预测人才素质发展趋势。在综合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把握人才素质培养取向,对现有人才培养行为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由应试教育向以个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学转变。在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上,要突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融会贯通;在人才培养方法手段上,加速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科技有机结合,推进课堂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融合,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机制,使成教学生不再受学习时空的限制,人人、时时、处处可学;在人才基本素质培养上,应根据成人学习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协作、学会创新、学会应对,化单一素质为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惟有如此,方能改变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徘徊市场需求边缘的被动局面,成为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部分。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3

【论文摘要】人才类型结构调整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人才培养类型调整中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在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在人才类型上,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关系上,要拓展实战空间,提升动手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战略目标。教育结构调整是适应时代要求和面向未来的大战略,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结构包括规模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层次和类型结构等。笔者仅就人才类型结构调整作一探讨。

1、人才类型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如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以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器求的问题。

伴随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校大学生总规模已增加到2009年的2700万人。在笔者看来,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数量规模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质景、规格和结构问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社会群体之一。原本社会需求大、专业热闹、企业急需的一些专业毕业生也出现了 “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凸现对高等教育自身提出了挑战。

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会发生变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取向推进“五化”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数量、结构、质量方面大力度的高速和转变。

2、在专业结构与社会器求结构关系上,应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

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应对市场的的适应性,首先要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找准专业的对应性。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探索自设专业方向并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和自设专业。专业面拓宽和新专业的设立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次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所学专业向跨学科、跨专业发展。学生入学后进入相关的专业院系学习.但专业归属并不是意味着‘’一锤定终身“锁定学生的学习取向和发展方向.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课题设置和学分规定上加大了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并认学分的举措。还有些高校探索给予学生入学后一次“转专业”选择的机会。一般高校和职业类院校更是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有差异的人才培养定位.由 “专业型转向通用型和适应型“。这些多路径的探索试验为人才培养对接和适应社会和未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应加大实践、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有了新的内涵。从需求角度看.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且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付诸于工作实际的能力及开展开创性工作的能力。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问题的出现即使对所学专业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和根据工作实际学习新知识的需求。而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主要路径是自身的再学习能力,即根据工作实际需要通过实践再学习的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经历的第一关是就业和创业。其由学生转变为一个建设者或创业者,能否尽快完成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是否具备了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训练。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分离开来将学校培养视为是知识教育而将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推到大学教育之外社会环节是对现代教育体系的误解。近年来各院校推出的“百项工程”、“创新实验.“模拟创业“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这一育人模式的转换不仅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也积累了学生走入社会的就业创业技能。

4、在人才类型上,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除培育创新型拔尖人才和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外.育人的主要类型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根据笔者对天津、山东、河北的调查,大学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失衡较突出的是职业技能人才的缺乏和创业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不足。前者是指既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毕业生后者是能在工作中或在市场上适应环境变化开展开拓性工作或创业的毕业生。

在人才培养类型上应定位并重视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一方面目前我国普通本科生在学人数约tooo万人高职高专生在学人数tooo万人成人本专科及其它学历教育在学人数soo万人。无论是从学生结构看还是未来高教育规模扩展看.培养的主体应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专业分工工深化。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对员工素质、技能、动手能力和开拓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电子信息、航天工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对有专业知识、技能较强的中高级技术型人才需求成旺。金融保险、物流、文化创意、会展、科技服务、社会工作《如商会、行业协会)等产业或部门亚待集聚有专业知识、能开展开拓性工作的人才。

定位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办学理念改变培养目标的理解错位和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扭转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校正在办学取向盲目地追求“研究型“,甚至不切实际地争上硕士点甚至博士点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结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目标的倾向。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4

一、新疆高等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调整与产业对接之间的矛盾

从学科设置上看,新疆高校原来就是按新疆和西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布局的,目的是使高等教育发挥其经济功能。从教育部实施的教学改革看,高校每次教改的首要任务是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或改造,以图拓宽专业口径,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高校调整基本停留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将原有的学科进行形式上的简单归并,而没有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真正考虑专业课程组织与专业教学内容的重组。由于受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一些急需的新增学科专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大部分学科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科研究方向分散,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凝炼;学科建设又受到经费投入不足的制约,难以尽快提升水平,形成规模。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高校,存在一批创办已久的被称之为长线专业的专业,近年来,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总体较少,尽管如此,这些专业目前还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高校整体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些专业开办的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配置齐全,有一批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这笔资源很难割舍。

3.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不仅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要找到满意的大学生也很难,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吃苦耐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制和模式转变,在高校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学用脱节、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普遍感觉到大学毕业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互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

4.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高校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权和各个专业招生人数的决定权,于是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好招生,多数学校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没有热门专业的也赶紧申办。而当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人们发现,虽然这些专业的需求仍然比较大,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于是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产生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目前刚刚起步,各自的体系与内部机制都还没有完全建成,两个市场间的衔接尚未建立。②我国民众追求热门专业的心理严重。每年高校招生时,大部分考生都填报热门专业并且非热门专业不读。一般来讲,高等教育的培养周期是四年(本科)。在一个考生很高兴地被录取到社会流行的某热门专业时,在他毕业之前将会有三届同专业的学生毕业。以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也许还不用三届毕业生,就可以把一个热门专业变成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人才过剩专业。③高校招生时最关心的是能否吸引更多的考生填报自己。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无论从生源的量上还是从生源的质上都可以得到保证。

二、构建新疆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大学生毕业生充分就业

1.坚持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新疆正在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力争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以上,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从发展速度上来讲,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高校现有办学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把好招生的关口,适度放缓发展的速度,年度招生的增速将逐步下调到8%~10%左右,与新疆国民经济保持大体相当、适度超前的增长速度,与新疆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协调发展。其次,从规模上来看,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绝对规模来看,新疆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2%,新疆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23%;新疆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新疆人口的0.8%,而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全国人口的1.37%;新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8.1%,而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从相对规模来看,全国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为104人,而新疆为83人;全国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承载的在校大学生数为116人,而新疆为76人。因此,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自身发展的历史相比,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仍然偏小,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新疆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须要考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并与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紧密相连。

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

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确立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目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从自身现有的条件出发,仅仅以条件定发展,为发展而发展。首先,要继续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加大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形成以新疆大学(科研教学综合型)、石河子大学(教学科研综合型)为龙头,以医科大、师大、农大、财院(教学科研专业型)为重点,以其他本科院校(教学型)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为基础,普通与成人、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最后,要明确层次,坚持分层次办学,防止不分层次、无序办学的倾向。本科院校要以本科教育为主,集中力量办好本科,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专科层次的招生;高职高专院校要以专科教育为主,集中力量办好专科,逐步减少中职(中专)层次的教育。

3.以内涵发展与外延适度扩张相结合,统筹整合资源,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首先,从外延的扩张来看,在目前现有公办院校中,本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而高职高专的校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00多人。其次,从国际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的趋势上来看,本科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是以精英教育为主,而高职高专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承担者。三是从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来看,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各类专门人才。

4.根据新疆区情,确定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大学的建设

科研水平低下是新疆高校和经济发展的“软肋”。新疆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建设原有优势学科,如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使之具有国际影响。另一方面,针对新疆自然科学和新兴科学十分薄弱的现状(在中国1999――2001各年度高校科学技术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185个奖次中,新疆无一项高校科研成果获此殊荣),加强理工类的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有梯度地建设一批重点大学,进一步把新疆大学建设成为“立足新疆、辐射西北、直至周边国家”的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大学,并在其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一批国内重点大学。

5.根据新疆区情,多途径加强科研合作与开发,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新疆经济的科技含量

如何在提高高等教育的科技研发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高校科研与各产业部门的合作,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姻”,是当前新疆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新疆经济发展的“软肋”就是科技含量低,而高校拥有较为集中的科研力量但经费和项目短缺,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形成“双赢”的局面,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科研合作开发的方式可以有建大学城和科技园区,校企合作研发及兴办二级学院,国内外、区内外合作开发等。

6.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首先,今后一个时期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眼睛向内,面向本地,突出特色,形成风格,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师资培养、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以及科研选题等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地域特色,强化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内地高校的支持,特别是在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建设、高水平师资的培养提高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的攻关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尽快提高新疆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其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所在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更加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更加珍惜利用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培养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要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稳定盘活现有人才的存量,发挥和调动现有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扩大人才的增量,采用高薪聘请、短期讲学、合作科研、资源共享等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讨

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属于一种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特有的质量要求、特点。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道路上,培养新时期社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目标。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并不具有优质的生源。同时,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与其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充分考虑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学生的个性特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它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已成为其核心要素。换句话说,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的时代。为此,需要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更多新时代需要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满足市场各方面的需求,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它是实现高等实教育大众化,满足其客观需求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能够不断扩展对应的规模,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就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言,并不是单纯指教育数量指标,它也需要教育质量提供有利的支撑力量,更好地展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具有的价值。最后,它是高等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推进的浪潮中,依法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同时,在新时代下,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已有新的体现,比如,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但总的来说,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是其主旋律,也是高等职业院校获得长存的首要前提。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优化策略

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其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更多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其应用到其中策略来说,并不是体现在单一的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与建设。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一些可行的措施予以了探讨。

(一)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其不可忽视的元素。以此为基点,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的来说,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新时期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具体工作岗位需求为纽带,来制定符合新时期客观规律的专业课程大纲。以此为导线,来构建客观而全面,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专业实践性教学更加系统化,更加全面,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以不同专业为基点,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一些单项实训课程内容,并设置合理的实训学时,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并以定期、不定期形式对学生进考核。以此,不断强化教学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其次,以综合实训为桥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连续性、延展性的实现做好铺垫。最后,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充分展现教学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完整性。

(二)注重实习设备、场地投入

对于这方面,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为学生联系对应的实习基地。第一、学校要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合理分配已有的经费。以不同专业教学需求为基点,购置完善的实习实验设备。第二、学校需要采取可行的策略,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实现工学结合。这种方式在提高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毕业生上岗的距离。第三、不同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寻求政府的帮助,构建公共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可以在减少学校经费支出的同时,使已有的仪器设备得到优化利用。

(三)以院校特色专业为基点,构建专业群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和市场中需求的职业岗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来说,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其专业都是以职业岗位为纽带,进行设置的。为此,学校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群。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专业群的时候,需要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并以院校已有的特色专业为中心,构建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特色专业实训基地,专业教师团队等,不断展现各特色专业自身的价值。在构建专业群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时期企业岗位需求,来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这样在满足企业在人才方面客观需求的同时,建设更多具有特色的岗位群。在此基础上,以院校自身的特色专业为基点,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科学的专业群,更好地展现专业群所具有的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采取可行的策略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随时了解当下市场需求,真正培养一批社会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此,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完善,拥有更好的发展面貌,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成,万应玲,张海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04.

[2]陈良勇.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01.

[3]章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文6

1.1高校办学规模发展过快以前,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低速发展状态,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然而,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教育经费占用的比例加大,而且由于高校盲目扩招,导致学生的质量相对下降,与此同时,教育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

1.2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中国高校的层次日益鲜明,一些处于贫困地区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困境。在许多发达地区,很多学校无论是在软件还是在硬件上已经向现代化一流学校迈进,尤其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很多学校却还在为各方面条件基本达标而努力,根本谈不上任何信息化建设。这类高校既面临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共同的问题,更有许多由于边缘化而导致的特殊问题。它们长期处于劣势发展状态,加之办学条件不足且科研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极其微弱。

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办学理念滞后中国长期形成的传统办学理念是,教育是政府的工作,因而我国高校的经费投入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这样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造成了高校的长期经费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就是传输知识,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之下,学生就变成被动的,完全不考虑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最后导致培养出的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思维定式、创新能力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他们被社会所淘汰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应该要借鉴国外一些优秀的教育办学理念,改变这种“死读书”的传统中国式文化知识传输,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发展。

2.2教育投入资源不足我国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虽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以来都较低,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还很差。很多乡村小学没有现代化的信息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缺乏,活动场地更是小的可怜。另外,乡村学校的师资队伍也不完善,有很多地方都是一个学校只有几个教师,一个教师要教几个年级的课程,这样的上课效果明显是不好的。以上这些都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同时也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所面临难题的对策

3.1优化办学理念国际交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能让学生知识局限在自己国家或者是本地区的范围内,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放眼于世界,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文化和。另外,学习文化知识要灵活,不能让学生只是一味地学习书本上的文化知识、理论公式,应该使学生多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寻求真理,获得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极为关键,现今社会,信息发达,变化也是多种多样,要培养学生各种各样的能力以应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并优化我们的办学理念,才有可能真正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3.2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了能够弥补我国教育资源不足的根本性问题,一定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作用。国家一定要加大财政投入,尽量把资金向教育落后的地区倾斜,让落后的地区能够配备完善的教育设施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样才能缩小各地之间的差距。另外,国家要适时调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优化力度,实行教师和校长轮换制度的措施,以保证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教育的倒退,而是我们在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的同时,也要鼓励一些优质学校能继续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推进我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