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品设计的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品设计的战略范文1
1 节约型社会战略下设计的思路以及方向
节约型社会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不断设计,成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反思,它的主要特点是人性化设计,经济的设计,人类和生态的设计。在资源消耗和不断破坏生态环境的面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如何调整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1.1 节约型社会战略下模块化设计思想
模块化的设计产品日益深入到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渗入到许多事物中。在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现代社会中,产品开发的设计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可重复使用的设计和一般的模块,实现了高效的设计,模块化设计的思想恰好呼应了这个观点,而且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开辟了另一条新的道路。
通常将模块化的思想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大多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考虑。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系统的构成的方法与形式,并且通过从新拆分重组的技巧及方法建立不同的模块,并通过连续使用的模块合并成―个全套全过程的系统。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通过插入电脑主板、处理器、硬盘驱动器、电源功能相对单一模块(部件),如计算机的复杂性被细分实施;再由一定的规则(接口),以确保不同品牌电脑对应的模块可以互相兼容,不仅使模块几乎可以完全自主的设计、制造,也可以使多个厂商与对方在同一模块竞争。这是一个基于世界各地的CP厂商整合的形式,模块分解,迅速的分布,计算机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电脑配件产品的更新速度。全世界的使用者感受到了模块给他们所带来的变化。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诞生以后全球的计算机市场的格局并不是这样的,当时几乎全球的电脑厂商都是朝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品牌设备在软件上面互相都不兼容。
1.2 模块化设计思想与节约型社会战略的交叉点
在当今我们大力倡导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时代,模块化设计本身的概念就与这些观点十分吻合,模块化的产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完美结合,也是一个巨大的;中击。例如,在设计史中所提到的经典的模块化设计产品“长寿椅子”,它有效地增大了使用对象的范围,使其适用于每次从婴儿到成人,可以是一个终身使用的产品。所以不难看出模块化设计方法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绿色设计的几个核心思想:(1)循环性。工业设计师应力求避免有机或无机的资源成为人类无用的成分,促进封闭循环的形成。(2)绿色能源。使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我们有更多的精力,越来越多的设计实现,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意味着清新的空气和干净的水。(3)生态效益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从产品的生产模式和模块化的优势来看,模块化产品在市场上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消费市场的需求量不断的扩大,不断的走向多样化、个性化。设计者必须找到一个能让产品的开发周期以及生产周期更有效少的方法。
2 探讨当今节约型社会战略下模块化产品的优势
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取消类型是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新的方法和新的理论,世界上先进的国际产业体系是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来获得显著经济收益以及成效,从中体现的优势也是十分显著的。
2.1 模块化产品在资源优化和市场竞争上存在巨大优势
产品设计的战略范文2
产品设计在我国已经明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既是时代的显著标志,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要进一步发挥产品设计的作用,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谈到产品设计与专利,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专利的申请及保护?
我国是个生产大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企业是为国外企业代加工生产产品,我们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尤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大量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创业,显而易见,他们钻了不少空子。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大,许多企业也重新审视专利战略。申请专利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发明成果,防止科技成果流失,同时也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申请专利的方式占据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市场空间,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产品设计这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更新,采用先进的教育模式,产学研、校企合作等等,涌现出不少有创新价值的作品。就在新作品层出不穷的同时,有多少人把创新理念、优秀的外观设计归纳总结,收集,将其转换成一种资源,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转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在日本,企业很注重把专利战略与产品设计开发紧密结合。他们认为设计开发、专利战略、生产经营战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日本在专利战略方面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技术发明与发明成果转化都在企业内部完成,使技术创新、设计、生产联系十分紧密。我们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在大力开展高校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注重高校的资源与企业的经验融通,注重专利策略,这样一来,高校的优秀作品既能保留下来,企业也能得到更多实惠。
产品设计与专利的关系不仅仅是体现在专利的申请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已有专利情况的分析,只要通过对专利情况的分析,了解专利技术的拥有对象,掌握专利技术的过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剩余专利市场空间。有了这些分析,企业便可以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同时找出企业竞争对手拥有专利的情况,正确、有效地做出产品设计的决策。日本企业界的做法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日本企业内部都配备有专利检索人员,少则数名,多则几十名,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或申请专利时,不厌其烦地进行专利检索,寻找同类设计、技术作为参考,以避免走弯路。
申请专利是产品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了更多的认识。在欧美发达国家,专利申请是产品设计的一大要素,也是推动产品设计健康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学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加大力度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也使出浑身解数利用新型产品抢占市场,在这过程中,如果某个设计项目没有对其技术资料(图纸、文字等等)进行保密管理,或者没有对其设计研究人员进行保密要求,就有可能造成其失密与公开,或者随设计研究人员的流失而流失,如果这些应该保密的资料落入竞争对手的手里,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小到个人的得失,大到企业的存亡。
其次,设计是开发,创新的活动,一项新的设计成果在推向市场前如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或注册商标,对设计成果加以保护,就有可能被别人无偿使用或仿制,使设计失去竞争力,且无法追究他人的侵权责任。例如,有一些公司或个人,在申请产品专利前,已先对该产品进行少量的小范围的试销,为的是对设计进行调查和改进,其实,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有人将它称作“自杀行为”,因为根据现行专利法规定,试销产品的设计一经公开,即丧失新颖性,不能获得专利权。
产品设计的战略范文3
论文摘要:从中国工业设计模仿西方来反思,提出了关于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一些对策,以创新为根本,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个转型。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业设计,这个名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但工业设计目前在我国还不十分流行,仅仅处在一个模仿的阶段,创新设计的新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这在国际上处于落后阶段。工业设计的核心就是产品创新设计,它是一切企业活动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今天市场竞争愈趋激烈,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模仿,要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真正实现自主设计。
我们认为产品设计是实施品牌战略的首要任务。产品设计是有目标地创造工业产品和计划的过程,它对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往往决定制造成本和营销服务成本。所以,产品设计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最重要支柱,是产品创新的核心环节。
产品是以物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如果设计师在设计产品的过程当中,在产品中融入设计的情感因素时,产品就将不再是单纯的物,就具有了情感产生了一定亲和力,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产品的兴趣,使人们通过产品进行交流。交流本身也是设计的过程,设计是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产品在设计师的情感化设计过程中应当让更加易于人们的情感交流。将人们的多种情感因素设计在我们的产品当中,达到物与人情感交流顺畅的目的。让人们首先从心理感受上接受产品,实现情感世界的产品设计。
设计对人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用设计的有效手段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情感产品的设计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及质量,使其达到美化效果。实现情感化设计,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而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机械化”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的遥远感情距离。
设计的本质任务是服务人们的生活。而产品的非物质因素是产品设计中要考虑的关键。实现产品设计的情感化,以产品这一物的形态来实现人们的沟通,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让产品成为情感的依托,这应当作为当代产品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
同时也要做到人性化,人性化设计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尊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多层次的需求,发掘人的内在潜能。经典的诺基亚移动电话总是人性化的。它必须与心灵、感觉、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技术的根本是人性,让技术按照人们自然的生活方式工作,这是诺基亚倡导的人性化技术的精髓。想像一种无限灵活的技术,它结合了不可抗拒的美学魅力、经典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极度舒适,让诺基亚移动电话像天然的皮肤一样无间完美地契合消费者的生活,为消费者传情达意。
所以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 ”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要在这些设计中融入我们中国的元素,有我们中国的特色。企业要不断强化工业设计创新意识和自觉性,更多地运用工业设计提高产品自主创新的能力以便更好的创造我们自己的品牌,做到中国制造。此外,要加强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工业设计意识。企业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作用,为设计行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留驻更多的设计人才。
说到人才,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我们国家人口多的优势来实施工业设计人才战略,构建一支高素质、国际化、多层次的设计人才体系。人才是我国的强国之邦,设计人才则是提高我国工业设计之本。
但是与此同时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设计师们要重新思考自身职责和作用,来实现我们要走的一条绿色设计的道路。
由此可见,只有创新,才能令中国企业走上自强之路,才能令“中国制造”提升产品的价值。再重视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问题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人为本做好绿色设计。总之,我国产品创新应从多方面来考虑,设计和制造出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现代工业产品,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汗青.产品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产品设计的战略范文4
摘要:电子制造业企业的R&D投入可作为衡量企业设计阶段投入的指标。研究表明,进行R&D投入的企业和不进行R&D投入的企业ROA显著不同;企业进行R&D投入会降低企业下一年度的经营成本;企业的R&D投入与企业当期及滞后一期ROA正相关。因此,进行产品设计阶段R&D投入的企业,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降低产品成本。
关键词:电子制造业 研发投入 经营绩效 产品成本
一、引言
Berliner 和Brimson(1988)的成果表明:产品设计阶段锁定产品总成本的70%,然而实际中企业对设计阶段的投入只有产品总成本的5%。可见,在产品设计阶段的投入是降低产品成本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而控制新产品成本、降低已有产品成本、进行产品的创新或更新,都离不开企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要以企业的研究和开发(R&D)活动为根本。通过对R&D活动的投入,增加产品的战略优势,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目前,国内研究产品设计阶段对企业经营绩效、产品成本影响的文献相当少,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2006年以前,中国会计准则没有要求企业披露研发支出,学术界的研究无从下手;二是企业对设计阶段投入的决策不够重视,原因是企业一般用销量和利润来衡量产品成功与否,而并未将设计阶段投入与利润直接关联。
本文以电子制造业企业为例,研究产品设计阶段投入与经营绩效、产品成本的关系。在该行业,产品设计环节包括了整个产品外观、结构和性能的研发,这正是企业进行R&D投入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涉及业务不复杂(仅仅从事电子制造业及辅助业务)的电子制造业企业来说,R&D投入就是企业设计阶段的投入;企业的R&D投资决策就是对设计阶段投入的决策。基于本文结论,为制造业企业在设计阶段进行投入起到一定指引作用,增加企业的战略优势。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产品设计成本与企业经营绩效
就日本的经验来看,产品设计阶段对整个产品战略、经济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内涵方面的影响超过70%;美国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基于不同企业的规模,在设计阶段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增加2 500-4 000美元的销售收入(张大为,2012)。Wernerfelt(1984)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中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复制的和难以替代的资源。可见,在产品设计上的R&D投入是必要的,只有从设计阶段统领产品战略,才能从根源上控制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二)R&D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
R&D投入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大多数的学者认为R&D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William N. Leonard(1971)对美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Ben Branch(1974)对美国的七个行业进行分析、Dietmar Harhoff(1998)对德国制造业企业的研究都表明:R&D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梁莱歆、张焕风(2005)对高科技企业的研究,周江燕(2012)对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及徐欣、唐清泉(2010)的研究表明: R&D投资能有效提高企业价值和经营业绩;罗婷等(2009)、陈守明等(2012)及王军彩、王淑芳(2008)研究表明: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滞后效应。
上述中外文献的结论基本肯定了企业R&D投入通过降低成本或者提高收入,总体上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本文认为,若进行R&D活动的企业ROA较高,企业会对设计阶段做出投资决策;若相对于没有进行R&D投入的企业,进行R&D投入的企业ROA没有显著优势或者ROA降低了,则认为企业不会对设计阶段进行投资。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
H1:企业进行产品设计阶段的R&D投资会正向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H2:产品设计阶段的R&D投入与企业当年经营绩效正相关。
H3:产品设计阶段的R&D投入与企业下一年度经营绩效正相关。
H4:产品设计阶段的R&D投入会降低企业下一年度的营业成本。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8-2011年制造业行业中电子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剔除业务过于复杂(即并非以电子制造为主业)的企业。将剩余的企业按照有无R&D投入分为两组。研究中所用到的年报均来自巨潮资讯网,R&D投入数据来自财务报表附注中的“开发支出”的本期增加额,其他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考虑到滞后效应,R&D投入数据选取2008-2010年的数据,其他数据均选取2008-2011年间的数据。
(二)变量设计
1.因变量。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通常是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而ROA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企业绩效操作化指标(Lee et a.1,2009)。设计阶段的R&D投入本年就可能影响企业经营绩效,而且很有可能影响年度超过一年;同时,R&D投入的当年对企业的营业成本并不一定会有影响,反而可能由于支出项的增大,成本提高。所以,ROA有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因变量,成本水平用滞后一期作为因变量。
2.自变量。一般来说,对R&D的研究分两种,一种是R&D投入与总资产的比值,本文称其为研发力度;另一种是R&D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或者营业收入的比值,即研发强度。因为本文的因变量是ROA,为了与因变量相匹配,自变量选择研发力度。
3.控制变量。
(1)股权结构(ES):任海云(2011)研究发现,国有控股对企业价值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同时,由于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对成本的观点不同,其成本可能会不一样。
(2)财务杠杆(LEV):大多西方文献认为,企业的财务杠杆对企业的绩效有增幅作用。然而陈立刚(2008)对此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负相关。同时,企业的财务杠杆的不同可能导致营业成本不同。
(3)企业规模(Size):Rothwell(1994)和Baumol(2006)认为小企业创新效率更高更容易取得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显然,不同规模的企业营业成本也可能会不一样。
产品设计的战略范文5
(1)大宗货物产品
在我国铁水联运班列中,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比重较大能占到60%以上,大宗散货运输是铁水联运的重要内容而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提高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开行比例一直是铁路重要的战略思路。各港口开行的大宗货物铁水联运产品主要有:始发直达列车、技术直达列车、煤炭直达列车、石油直达列车及固定车底循环列车,能够实现从港口装卸线到企业专用线的直达运输。
(2)集装箱产品
我国铁路集装箱班列的组织形式有快速集装箱班列、一站直达双层集装箱班列、有途中作业的双层集装箱班列、一站直达单层集装箱班列、有途中作业的单层集装箱班列、“五定”班列、固定车底、不固定车底的班列等多种形式,并且创出了一些精品班列,在铁水联运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2铁水联运产品设计
2.1设计方法
铁水联运产品开发一般包括运输需求与市场分析、货运产品设计和货物运输组织方案设计三个过程。铁水联运产品设计的面向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即面向市场的战略层设计、面向运输组织的战术层设计和面向运输生产的操作层设计。
(1)面向市场的产品概念开发
铁水联运产品的概念层开发包括对产品的类别、品质、价格和品牌等的规范和设计,而制定规范和进行设计的标准都基于客户的运输需求,属于战略层次的设计。客户的运输需求是一个定性的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概念层的产品不包括具体的发到时间、地点和运输量等定量的指标。铁水联运产品概念层开发以实现从运输需求向产品功能转换为核心,通过对运输工具性能的比较,通过组合形成系统的产品方案。
(2)面向运输组织的运输计划编制
运输计划编制即针对具体的运输需求,结合铁路路网的实际能力而指定的运输方案,其中包括货物的属性、货运量、走行径路、发到地点等定量的运输指标,属于产品的战术层设计。战术层产品与战略层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战术层产品通过制定具体的服务方案,能够为客户带来切身的利益。
(3)面向运输生产的作业计划制定
在运输计划编制完成之后确定各个运输生产部门的作业计划属于操作层产品设计,即将战术层的运输计划细化到每一个运输生产部门进行实施,以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和通畅。
2.2设计流程
基于上述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方法绘制的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流程。
3实例分析——大连港铁水联运产品设计
3.1需求分析
2011年大连港的货物总吞吐量,在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7位;2011年大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8位。2006年到2011年大连港的货物吞吐量见表2。大连港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油中转基地和最大的矿石中转港、中国最大的冷藏集装箱进出口港。大连港的综合货种优势比较明显,集装箱、油品、汽车、矿石、设备、木材、煤炭等货物种类齐头并进,吞吐量增加较快。表3列举了大连港分货种吞吐量的统计情况。
3.2能力分析
(1)大连港铁路设施比较完善,建设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2)大连港的集装箱作业主要港区为大窑湾港,大窑湾港区配备有港区铁路,以及调车车场,能够实现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
(3)大连港的粮食码头、矿石码头、散杂货码头、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码头均有铁路线路接入,大连港矿石码头的铁路单线装车能力可达4500t/h,装一节车皮的时间仅为48s;大连港散杂货码头的铁路装卸线贯穿整个港区的码头和库场,日接卸货车可达800veh以上;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码头也铺设由铁路装卸线。
(4)大连港疏港铁路通过设备改造,由半自动闭塞的单线铁路改为电气化的双线铁路,能够满足电力机车的直进直出,并且能够支撑金窑线上更大的行车量。
(5)大连港各主要港区的码头都铺设有铁路装卸线,铁路装卸线接入临近大窑湾港区的一分区车场,可以满足车列的解编,具备港口站直接接发列车的条件。事实上。大窑湾港目前已经执行了路港直通的运输模式。
(6)大连港至东北地区的通道的主要铁路干线为:沈大、京哈、滨州线,金窑线为疏港铁路。除了以上最主要的铁路干线外,还有覆盖东北各个地区的铁路干支线。
3.3产品设计
在确定大连港的铁水联运产品之前,先对具有相同运输需求的货物及其运输需求特征进行归类。设计大连港的铁水联运产品如下:
(1)针对大宗货物运输
①港企直通货运班列面向大企业整列承租,适合产销计划较稳定的大型厂矿企业;企、路、港全程直通,中途不进行技术作业,开行班次规律稳定。
②港企循环运输列车在厂矿企业和港口之间重去重回循环运输,特别适于钢铁企业的钢铁集港与铁矿石疏港运输;企、港之间循环运输,固定车底。
③路港直通货运班列在港口站和内陆站点间开行,适于承租给不同的几个货主,比较适合粮食运输;路港直通运输,开行班次规律稳定。
④合同制直达专运列车面向大客户,按照大客户需求签订运输合同,单一货种,如石油专运班列,矿石专运班列、粮食专运列车等;企、路、港全程直通,中途不进行技术作业。
(2)针对集装箱运输
①客户定制服务品牌专列
面向单一大企业,按照客户的产销计划定制个性运输合同,如华晨宝马汽配专列、沈阳远大幕墙专列等;路港直通运输,直达运输至企业所在城市内陆港,在经物流配送至企业。
②路港直通快运精品班列
面向货源稳定、对运输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客户,以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吸引来自中小客户的高附加值货物;路港直通运输,采用客运化的运输组织方式。
③路港直通五定班列
面向货源稳定、对运输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客户,以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吸引来自中小客户的高附加值货物;路港直通运输,采用传统五定班列的“五定”运输组织方式。
④普通集装箱班列
面向货源不充足的资源性、初级加工产品等对运输质量要求不高的客户;可以与非铁水联运的集装箱货物混编,接续式地发往港口城市。如上所述,进行了需求分析和能力分析后的铁水联运产品设计方法,有效地规避了大连港原有五定班列,直达、直通货物列车不能满足铁水联运运量需求、针对性差的缺点,是适应性较强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新产品设计方法。
4结束语
产品设计的战略范文6
一、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的基本特征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必须明确构建目标,即构建的成本管理系统应具备什么特征。该系统是为了给价值链构建和优化提供信息支持的,因此根据价值链管理理念,其应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控制体系和信息系统。“多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维度:一是战略战术维度,成本管理系统注重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以战略为导向,战术上深入到作业层次;二是时间维度,成本管理将实施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在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进行事前控制,在产品制造、运送、营销乃至使用报废回收等阶段进行实时控制;三是空间维度,成本的空间范畴不仅仅限于核心企业内部价值链,还要从价值链联盟的视角考察企业的成本行为,即需考察供应商价值链、购买商价值链及其与企业内部价值链之间的联系。“立体”则是要求核心企业要在以上三维规定的“立体空间”中实施成本管理。例如,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目标成本规划,在战略上要服从企业的一般竞争战略,并采取作业成本法模拟决策,时间上本身就是一种成本的事前控制;空间上则要考虑供应商特别是战略性供应商所能接受的成本压力,并通过客户价值分析确定目标销售收入从而“倒挤”出产品目标成本。
二、基于价值链的ERP成本管理系统构建
(一)ERP环境中构建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必要性与可能性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众多价值活动,其中一切可以量化、有助于决策的成本信息都将被纳入成本管理的范围。而成本管理要求提供及时的成本信息,实施实时成本控制。因此,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容量大、速度快的特点来实施管理(于富生,2005)。成本信息的产生、加工和利用需要在一个集成的企业信息环境中进行,甚至可以将信息技术理解为价值链的一个部分(Pe-ter Hines,1998)。ERP是目前为止理念最为先进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之一,利用ERP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优势可以使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实时地进行信息处理,并与其他的管理子系统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另一方面,ERP系统已经逐步融入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扩展模块(或称为ERPⅡ),在减少库存成本、成本控制和产品分销等方面已经显示出其优越性,一定程度上在企业内部实现了对其供应链上所有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功能,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二)ERP环境中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结构及其运作流程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总体分为三个部分:价值链构建阶段的成本管理;产品设计开发阶段成本管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阶段成本管理。三者紧密联系,逐步将企业成本管理从战略层次深入到战术层次,再从战术层次提升到战略层次,形成一个动态循环的环结构体系。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一,价值链构建阶段的成本管理。企业构建价值链,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业务范围,确定企业处于价值链的哪一段。因此,企业需要在确定其一般竞争战略的基础上,确定其价值链整合战略。价值链整合战略是指企业识别了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通过价值链分析(主要是行业价值链分析)确定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哪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而决定企业在价值链上的业务跨度。
在确定了价值链整合战略之后,系统要帮助企业选择战略性供应商和分销商(或客户)以组建价值链联盟,因此涉及两项基本决策:战略性供应商选择决策和客户选择决策。从成本的视角选择战略性供应商,即预测和分析各备选的战略性供应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如何影响企业成本,影响程度有多大,预测和分析战略性供应商成本从而支持战略性供应商选择决策;对分销商(或客户)进行选择,就是要预测和分析客户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如何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分析客户盈利性从而支持客户关系选择决策。
无论是价值链整合战略决策还是供应商或客户的选择决策,都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成本动因特别是组织性成本动因,并且这种影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易改变,因此系统在价值链构建阶段实现了对企业成本进行了战略性的、全局性的、事前式的成本控制。
价值链构建完成之后,系统的主要工作是优化价值链,对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实时控制,以建立成本持续降低的内外部环境。此外,还要根据价值链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价值链合作伙伴(战略性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实时的评价,从而在适当的时机对价值链合作关系进行动态的调整。
其二,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成本管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大部分成本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就已经被“锁定”,并且由于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后面的生产制造等阶段的成本压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因此,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事前控制,通过与价值链合作伙伴进行良好的合作,开展基于价值链的目标成本规划。基于价值链的目标成本规划将产生四个主要的结果:(1)确定了企业产品结构,生成产品的物料清单(BOM)。物料清单的生成为企业ERP计划管理及整个作业成本管理奠定了基础。(2)确定了产品作业链,对企业及整个价值链作业流程作出了安排。产品作业链的确定为标准作业库和作业清单(BOA)的建立奠定了基础。(3)设定了产品的目标销售收入。基于价值链的目标成本规划通过顾客价值分析确定了产品的目标销售收入。企业在以后一定时期内的实际销售收入是高于还是低于该目标销售收入,则不仅可以作为评价企业销售业绩的重要指标,也可作为评价客户、对现有的客户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的重要参考标准。(4)确定了不同层次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规划通过目标成本的分解确定了产品目标成本、部件目标成本、作业目标成本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成本水平。产品目标成本为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产品定价等提供了依据;部件目标成本是企业与供应商协商的结果,可作为日后采购价格制定的依据,也可作为价值链运行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动态评价、对供应商关系进行动态调整的重要依据。作业目标成本可作为企业制定作业成本标准和作业成本计划的依据,从而为日常生产经营阶段的成本控制奠定了基础。
其三,日常生产经营阶段的成本管理。本文所指的日常生产经营阶段是指产品设计开发完成之后的企业日常运行,不仅包括产品制造环节,也包括日常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销售、客户服务等环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阶段,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同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开展紧密合作,对企业内外部作业进行优化,实
现企业及价值链整体成本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指在产品的制造阶段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不断改进,其基本做法是不断设定新的成本降低目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消除不增值作业并持续改善增值作业来实现目标。本文构建的基于价值链的ERP成本管理系统将持续改进方法运用于产品设计开发阶段之后的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具体过程如下。
当产品设计开发完成以后,ERP系统将产生一个物料清单(BOM),根据物料清单和主生产计划(MPS)就可以产生物料需求计划(MRP)。另外,当一个产品的标准作业库设计完成以后,结合作业成本标准(作业成本标准根据作业目标成本等数据制定),就可以产生一个作业清单(BOA)。作业清单指完成某一产出所需要的作业构成表,体现了产出对作业的消耗关系。根据作业清单,可以编制出企业的作业需求计划(ARP)。作业需求计划可以反映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将要花费作业的数量和作业的时间以及作业所消耗的成本,最终得到一个作业成本计划。将作业成本计划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或责任中心,就可以整个ERP系统控制企业的物料需求,同时还能对企业的各项作业活动和作业成本进行实时控制。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系统需实时收集各个作业中心(或责任中心、业务部门)的实际成本数据,利用作业成本法对各项作业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并将实际成本数据与成本计划相对比,及时发现差异、分析差异、控制差异。
系统根据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情况,形成多层次、综合性的成本报告。根据成本报告对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作业中心、业务部门)进行业绩评价,以便企业决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通过评价与供应商和客户相联系的作业执行情况,对供应商和客户的业绩进行评价,以便企业对价值链合作伙伴关系作出动态的调整还需对产品的整体盈利进行评价,查看是否需要更新产品设计。可见,此时的成本管理又从战术层次提升到了战略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