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1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教学计划;模拟实验室

【Abstract】Practice is a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trade logistics, business English will repair class, a stud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ne must have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course esoteric, the operation extremely difficult, the existing mode of teaching to focus only on the teaching of knowledge, ignoring the practical skills training. Therefore, according to hospital status and experimental students, faculty situati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problems in teaching, teaching plans to reform, strengthen basic course of study, the use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many other reforms.

【Key words】Teaching; teaching; teaching plans; Simulation Laboratory

【中图分类号】G648.4【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0)12-0005-02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截至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中国在出口规模上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一,外贸对GDP贡献超过百分之三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必备的技能,是物流、经管专业学生在校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深奥难懂,操作流程难于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会记住一整套概念,整套进出口贸易操作流程,但在具体操作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使理论教学更贴近实际工作,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要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合理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必须在懂得国际商法、熟悉商务英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能,熟悉相关法规和案例。目前,我院物流专业、经管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基础课只开设大学英语和经济法,而没有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商务英语》、《国际商法》等基础理论,造成学生商务基础知识不牢固。

二、教学模式落后

现行的教学模式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过分注重课程的知识传承价值强调该课程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主要立足于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而并没有考虑到就业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且,由于与传统本科的教学模式趋近,教学计划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弱化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多信息大、更新快,教学过程中局限于讲授,往往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介绍最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方针政策。以期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优秀外贸人才,而且目前我院教师很少有机会参与或进行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最终导致《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很难与时俱进,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四、学生基础知识差,教学效果差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涉及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对话等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由于我院学生基础知识差,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模拟实训无法在全英语环境下进行,教学效果差。

五、深化改革完善我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

目前,根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修改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增加模拟实验室投入等措施,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创造硬件和软件条件,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基础课程学习。

我院物流专业、经管专业的教学计划过分依赖国内贸易,弱化国际贸易,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更一步深化,我国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确立,国际贸易是物流专业、经管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因此,我院的教学计划必须加强商务英语、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 、国际商务谈判的教学。

2、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

我院目前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主要采用的是“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模式。然而国际贸易实务的国际标准化操作模型和英语谈判环境又决定了传统教育方法很难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目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主要为采用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改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在学生学过相关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选择综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教会其实际操作的技能,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采用多媒体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中有些内容关靠粉笔和黑板是讲不好的。为了让学生对这门课有一个更好的掌握和直观理解,利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件和录像带,穿插在授课过程中放映,这对某些章节的理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在讲到有关外贸运输中的运输工具时,象集装箱的种类,各种装卸设备等,学生平时不太容易见到,很难让他们产生印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通过多媒体方式来讲课,又有演示又有解说,学生很快就明白和掌握了这一章的内容。

3、建立模拟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建立专业实验室,重视实务模拟作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在理论课中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手段外,还可以建立仿真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实验室,这是由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的特点(所涉及的部门和环节较多,如银行、海关、运输公司、保险公司等,而每一环节有其特定的程序)所决定。学生在此模拟实验室内,掌握具体的业务操作技能,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4、改革考核办法,加强职业资格证的取得。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应该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流于固定模式,甚至形式化。除可采取在实训或课程结束时,任课教师单独设立实训项目考核方法外,更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学中,可以把与《国际贸易实务 》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外贸单证员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等)的取得纳入考核。这一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从业技能,又能引导教学过程,规范实践和操作,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真正实现了课程的考核目标。

5、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商务实用型人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技能培养方法应力求多元化。除校内正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外,还应从整体上为学生策划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训练的技能融会贯通,综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能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一方面 ,学生精力充沛,校外实习基地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外贸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外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搞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关键。总之,我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紧扣大纲、突破教材,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实验室模拟为手段、职业资格证取得为考核、校外实习基地实训为方法,并且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改革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商务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波、颜凌芳,《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研究 》、《企业家天地 》,2008年第2期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2

一、单选 1′×25=25′

二、名词解释 3′×5=15′

专门贸易体系

贸易转移效应

推定全损

索赔

发盘的撤销

三、计算 5′×2=10′

(1)已知CIF价、保险加成率、保险费率,求 投保金额?保险费?

(2)已知CFR价、加成投保、保险费率,求 CIF价?

四、简答 5′×6=30′

重商主义理论的观点?

仓至仓的含义?

服务贸易的4个方面?

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

FOB的卖方义务?

世贸组织对自由贸易理论的解释?

五、论述 10′

二战后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动态化

一、引言

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市场对专业和学科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社会在职业选择的潮流中要求应届大学毕业生是全才更胜于专才。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无论是一、二本科院校、独立学院还是高职高专类院校,都相继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时随着外贸知识的普及,除国经专业外,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会计、经济学等专业,甚至非经管类专业、如英语、日语、纺织、信管、轻化等专业也开设诸如《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等涵盖理论、政策及实务等课程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我校会计专业、财务专业的开设,正好给了一个专业和学科融合的契机,该课程有效结合了理论、政策、实务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如何更好且有效地根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本科院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自学能力。为了让非国经专业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内涵,体会贸易的逻辑思维,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结合团队的教学实践,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相关现状,研究出动态化教学模式,以适应外专业学生学习的整套体系。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现状研究

(一)课程开设概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人员,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成为一种时尚,因此普及经贸知识,尽快融入世界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基础性理论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课程内容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部分,也就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两部分。一方面立足国家的角度去阐释为什么会发生贸易,怎样发生贸易,如何制定贸易政策;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去研究交易的流程细节问题。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我们独立学院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人才,强调理论教学适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学生毕业后应属于“拿来就用型”[1]。时代在发展,如何在现阶段条件下培养与国际贸易接轨的外专业人才,参与社会竞争,是本课程在外专业开设的主要目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理论与社会的实践相矛盾

由于国际经贸的迅速发展,以及教材在编写、出版、发行甚至再版等过程中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性,任何教材都不可避免地陷入“时间差”的困境。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比如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大多数教材还是停留在传统贸易理论上,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环境与贸易、运输与贸易的实际问题被忽略,贸易保护政策中的“碳关税问题”,近年来各国对我国反倾销、反补贴的新案例,以及2013年通过的上海自贸区的构建等。一方面国内很多教材即便是推陈出新的,也没有做到全面反映这些新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以教材为纲”,不能充分反映新变化、新动态,导致授课内容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2.教学内容及方法与学生的需求相矛盾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长期以来都是国经专业的老师在授课,国经专业的老师对本专业的内容纯熟,往往从专业角度进行教学,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大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比较固定且向单一化发展,这些都与学生专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兴趣缺乏、疲惫、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2]。同时,现在教学都是以多媒体课件作为基础,但是课件内容不生动,课堂上提问环节学生不配合,案例分析费时且讨论不充分,课后布置作业,学生不思考敷衍了事,分组讨论时出现搭便车现象等等,这些问题在课堂授课环节中都普遍都存在。因此,大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单方面讲授为主,教学效果不十分理想。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主张更加灵活多样,要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教学手段和方法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考核方式和考核能力相矛盾

目前本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核方式还是比较固定的,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卷面考试70%。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但在这种制度下,有几种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第一,一考定输赢。期末考试的成绩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很多学生靠死记硬背照样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二,命题不科学。大学考试往往是谁授课,谁出卷,谁批卷。不仅要求班级通过率,各种题型都要涵盖,最后还要有试卷分析报告体现并存档。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满足教学要求,往往以考试内容作为授课重点。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这都非常不利,不能充分体现学习的初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态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动态化理论构建

本文的理论来源是技术差距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提出的一种贸易理论。它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的解释。现在将该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将该门课程的学习看成是一个周期,同时将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涉及到所有问题都分散在这几个阶段中,去解释动态化教学理论渊源。

图1:课程学习阶段划分图

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整个学习的时间周期,纵轴上半部分表示知识理解的程度,下半部分表示知识运用的程度。T0表示首次课导入期,T1表示月末过渡期,T2表示中期检查期,T3表示期末复习期。在学生知识接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总是滞后于知识的学习。

T0—T1为需求时滞阶段,是指教师开始讲解一门新课,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它是什么,它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对这门课程知识是否适用自己,有一个认识滞后期,这往往表现在开学的第一个月时间里,学生慢慢开始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有一个懵懂期。在该时期,应该以教师授课为主。

T0—T2为反应时滞阶段,是指新课程新知识的导入,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意识到课程对将来就业的重要性,开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这往往表现在中期检查前后,也就是学期的第12周前后。如果学生学习接受能力受限,那么反映时滞期就更长一些

T2一T3为掌握时滞阶段,是指学生开始从单方面接受知识,过渡到自己可以消化吸收知识,更有甚者,最后可以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例,最终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往往表现在期末复习前后,学生开始思考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To—T3为模仿时滞阶段,是指从课程导入开始,到课堂授课环节的结束为止。这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之后,对外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多地是引入思考,这门课程与将来的就业有什么关系,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自己专业知识中,从而达到一个专业融合的目的。在课程结束时候,教师的课堂讲授环节已经结束,但是学生的知识运用才刚开始。

(二)动态化路径探索

课堂的教学氛围是随时在变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甚至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能力与特点,根据所讲章节的具体内容,采用动态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上,注重掌握渐进性和阶段性,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因材施教。课程教授过程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首次导入,月末过渡,中期检查,期末复习,在不同的时间段,结合学生不同的需求变化,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1.首次导入

为了使一学期的课能顺利开展,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开课的第一讲,让学生领悟该门课的效用性,重要性,与他们专业课程的相关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问学生一个问题 “大家的家乡都是哪里的,你们认为你们家乡什么产品是主打产品,有哪些企业是做进出口贸易的”,设计调查问卷,引入大纲要求的授课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全局观念,在第一次课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要结合课程授课计划给学生安排本学期的具体任务要求,介绍学生课外学习的网站,书刊等[4]。

2.月末过渡

新学期的第一次课或许大家都有兴趣,但是如何让学生在过完寒假回来的第一个月里去了解并接受这门新课,确实是门学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在授课计划的第一个月,授课内容是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这些理论对非国经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难,而且比较枯燥,就必须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际挂钩,让学生在每次上完理论课后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国家,或者他们自己的家乡,选择绝对优势产品,比较优势产品,要素密集度产品,还有规模经济,需求理论,环境成本理论,运输成本理论与现实的关联性[5]。在月末组织一次讨论课,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理论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产品,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了解贸易的原理,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6]

3.中期检查

当学生已经开始了解并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在期中教学检查环节,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让学生了解课程兴趣只是学习的调味品,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才是关键。可以尝试组织一次课堂笔记的抽检,或者组织一次关于授课内容中的一些案例讨论的结构化面试,通过这样操作之后,一方面可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次测评,作为期末成绩的一个参考借鉴。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是必修项目,但是其中考核的多样性在于任课教师可以自己做主,间接地解决仅以期末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

4.期末复习

在期中教学检查之后,学生开始意识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过程,不是唯成绩论,是综合考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问题的答案没有标准,尤其是案例分析讨论题。这时候学生就会开始反思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并已经会使用一些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到了后期,有同学还会主动跟老师探讨一些近期发生的贸易案例。在期末复习阶段,不再是以老师课堂讲授灌输知识为主,而是两手抓,一手抓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了解重难点,一手抓学生反馈老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老师更多负责的是答疑环节,在复习阶段老师更应该注意加大辅导力度。

在四个阶段性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动态化演变,最终就可以达到我们大纲中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四、结论

通过动态化教学过程的开展,可以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外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顺应社会发展,他们不需要去背诵和记忆那些贸易理论。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以将来就业为主要指导方向,在学习相关贸易课程之后,就业面就可以得到扩大,不仅仅是外贸会计,甚至是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动态化学习的时候,明确自己学习的内容,有自己的侧重点,能够合理安排学习的时间。

利用动态化教学模式中师生的配合,可以有效转换原有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教师的方面来看,教师应做到不断自我增值,多参加一些科学研讨会,多阅读一些与时事挂钩的贸易问题,多接触学生目前感兴趣的一些话题注意与课程接轨;从学生的方面来看,学生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脱离出来,变被动接受者为积极参与者,在课程的“首次导入——月末过渡——中期检查——期末复习”过程中经历从“兴趣”到“懵懂”,从“懵懂”到“想学”,从“想学”到“会学”,从“会学”到“学会”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朱连生,王红梅,刘晴晴. 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探讨.[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30(2):6~7

[2] 陈辉民.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 2013(10):233~234

[3] 张月,王贵彬.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31~32

[4] 王成林.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J].高教论坛. 2010(6):84~86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4

【关键词】课程标准 国际贸易单证 单证 协同育人

一、研究现状述评

目前,有关课程标准的研究大多是针对高职高专课程标准的研究,主要是从高职高专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标准的内容、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原则、课程标准建设的意义等方面开展研究。丁容仪认为课程标准要突出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标准(丁容仪,2002);有观点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根据职业指导内容与目标划分学习领域(黄艳芳,2006);有的认为课程标准应当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两个方面(曾良骥,2008);有观点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应该相对接(唐小俊,2009)。国内外对于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多,对国际贸易单证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国际贸易单证教学模式的研究。刘永超提出单证教学要根据单证岗位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刘永超,2008);崔玲提出单证教学应该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崔玲,2009);杨静认为单证教学要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杨静,2007),刘建提出了高职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与单证岗位零对接教学模式(刘建,2011)。关于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很少见到相关研究成果。

应用型本科学院人才培养层次高于高职高专,其人才培养目标也高于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学院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要具备本专业的全方面知识与技能,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从事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有关从业人员,由于其岗位职责的不同,对于单证人才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国际贸易单证岗位要求及其从业资质标准。2011年12月30日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11年第23号)《国际贸易业务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GB/T 28158-2011)已颁布并在2012年7月1日正式实施。因此,应该在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单证岗位及其从业人员资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应用型本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国际贸易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因此,本课题研究对应用型本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准研究

(一)国际商务单证员岗位技能标准分析

国际商务单证工作是指在国际贸易业务中,根据销售合约和信用证条款从事审核、制作各种贸易单据和证书,提交银行办理议付手续或委托银行进行收款等与国际商务单证相关的工作。从事上述工作的专业人员就是国际商务单证员。由于单证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国际贸易业务中所应用的单据、证书和文件,包括信用证、汇票、发票、装箱单、提单、保险单、原产地证书等进行制作处理,因此,应用型本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单证人员应该具备系统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熟练的单证工作能力,具体来说,应该有以下三方面的业务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国际惯例;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所使用的单证及流程;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相关各类单证所需外语。应用型本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单证人员同时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根据国际贸易合同,及时、准确、规范地独立或指导其他专业人员缮制所需单证的能力;识别单证中常见问题并予以解决的能力;发现信用证存在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的能力;使用办公软件和电子商务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研究

通过与全国电子单证项目管理办公室以及广东省内知名外贸企业进行合作,选送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派送老师全程指导观摩,与企业经理共同总结经验的方式,我们对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课程以单证员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构建交易磋商、支付、备货、运输和保险以及报检报关五个教学篇、十二章,每章设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课程总体设计如下:

三、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单证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要求

要使教学能达到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5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模式改进

一、序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分,也就是关于国际贸易的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的两部分,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在课程体系里,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学习过《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等课程,而在该课程之后,再安排《国际货运与保险》《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理论部分包括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组织等内容;实务部分包括市场调研、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货款支付、商品价格核算、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订立和履行。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知识点多。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中。比如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新的贸易保护壁垒——美国和欧盟新推行的“碳关税”,新的自由贸易区协议:如2010年9月12日正式生效的“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如2009年1月1日开始使用的新版英国《协会货物运输保险条款》,国际商会新推出的自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等。而很多教材即便是新出版的,也没有做到全面反映这些新的变化,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反映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新动态,不能将最新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的问题。比如选取的案例发生的时间比较早,内容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教师要做到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方能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实用性。

目前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讲授理论部分时,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平均用力,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存在讲授内容过多,讲解程度偏深、偏难,脱离实际的毛病,学生感觉理论部分难于理解,不实用;而在讲实务部分时,不注意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的解释,一味注重所谓实际操作,比如对于国际货物运输和保险部分的教学,花费大量时间在运费、保险费的计算和提单、保险单如何填制上,造成与后续课程的内容的重复。另外不重视对于实务操作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国内法律的讲解、解释,结果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学生如果没有建立起总体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框架,没有建立起按照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进行规范操作的理念,掌握的实务操作会流于表面,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不能提供足够帮助。

2.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老师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特别是使用PPT课件授课已很普遍。而几乎每个授课教师也都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题目分组讨论并进行课堂演讲的形式,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的教师使用PPT课件授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PPT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

目前采用较多并且较为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是小组讨论,即由教师选取、或由学生自选适当的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际问题,由学生组成小组来进行分析,并将其做成PPT,在课堂上演讲,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发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具有一定

的效果,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并且由于时间有限,不去充分查阅资料,不去自学相关知识,结果导致分析不到位,基本概念解释不清。结果导致讨论效果奇差,浪费课堂时间。

其次,教师没有很好的控制办法,出现了搭便车现象。小组中部分同学忙碌,部分同学不参与讨论,课堂发言往往是小组代表,没有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更加灵活多样,要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教学形式和方法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考试形式单一,考核不尽科学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考查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改变考试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考试中存在以下问题:

对技能、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方式大多侧重笔试,对于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采用较少。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判断、案例分析等试题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考合一存在弊端。在传统的“教考合一”的模式下,任课教师既是命题人,又是阅卷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任课教师往往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或者用各种方式透露考试信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1.教学内容上

(1)教学内容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

首先,教师要通过科研,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精髓,把握本学科或课程的发展趋势,及时吸收相关领域的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授课内容不可以局限于教材,可以从网络、有关的报刊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并以此来调整授课内容。比如,获知国家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取消核销单,企业不再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做出响应的调整,按照新的要求、新的办事程序介绍报关、退税内容。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有关理论的背景、作用,并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比如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都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本国利益而采取的措施,都有其实施的条件、作用和目的,从不同角度看又都会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教师要设法带领学生去联系实际,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上看,统计数据表明,同前些年相比,欧美日仍为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但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增势强劲。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一问题:贸易地力方向变化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带动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第三,加大对贸易理论部分中实用性内容的教学力度。比如“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非关税壁垒”等,都是我国外贸企业要实际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国内外贸企业如何应对外国的“两反一保”措施,我国如何对进口产品进行“两反一保”。外贸企业如何突破外国的非关税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学生熟悉和掌握的这些知识,是他们进入外贸企业工作必备的常识。

(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务部分内容任课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外贸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当中,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突出考证要求。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系,结合有关的考证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目前有关国际贸易专业的考证有单证员、跟单员、商务师、外销员等考试,教师要密切有关这类考试的大纲要求和试题内容,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这类考试,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面。

2.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做好课堂设计和教学组织工作

制作PPT课件要增强吸引力。可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笔者在课件中加入了有关外贸单证的实例,在讲非关税壁垒措施时,播放有关的电视新闻视频,增强了直观效果。

科学的分组和有效管理是提高分组讨论效果的途径。教师在分组时要求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和分工,小组成员的角色经常变换,使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任务角色。力求使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小组的管理策略:选择合适的题目,确立小组目标;合理分工,强调个人责任;监控学生行为,提供技能指导;确立标准,强化评估。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施案例教学要注意:

(1)选择合适的案例

案例选择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应用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合适的案例讨论方法

对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随授课进度当堂提出,教师让学生短暂思考后请学生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对于综合性的有难度的案例,可以预先布置、分组讨论,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报告。

(3)教师做好案例总结

教师对案例分析的评析和总结能够整理学生思路,统一认识,进一步提高案例讨论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或报告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对错、优缺点。然后教师要简明扼要地总结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并比较分析容易混淆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实践操作,学生很感兴趣,针对某些章节的内容可以采用,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国际货款结算的金融票据内容时,通过分小组模拟票据流转过程,可以使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其中。使用从外贸公司获取的真实空白票据的复印件,分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资料和要求模拟完成一系列的票据行为,包括出票、背书转让、提示、承兑、拒付、追索、付款。通过模拟操作,使教学与实际操作环节相融合,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流程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考试模式改革

(1)丰富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考试应该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打破传统单一笔试的局面,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比如,增加口试。要求每位学生画出某种支付方式(汇付、托收或信用证)的主要流转过程图,并进行讲解;提交有关问题的专题报告或小论文;期末的笔试加大主观性试题的比重,综合性的主观题能够测试出学生综合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口试、专题报告或小论文以及笔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2)建立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

试题库不仅克服了个人命题容易出现的片面性、随意性,而且保证了试卷测试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提高了试卷的保密性,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教考分离也是对学生的有效激励,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以上是我对改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粗浅认识,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个人的教学理念,加强自身的科研力度,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有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丰富、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月,王贵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示范学报,2012,(2).

[2]李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国际贸易理论及实务范文6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物流

前言: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往来,是货物与资金的流动。国际物流是国际间贸易商榷之后具体的跨关境之间的货物运输。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要实现国际贸易,完成商品在国(地区)与国(地区)的转移,就必须实现国际物流。所以,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实现的保障。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同时国际物流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分别从理论、课程开设两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1.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理论分析

1.1 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成为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目前全球跨国的生产和贸易总值约占全球贸易量的50%,而保证全球贸易量实现的途径则是国际物流。我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年总支出有1900亿人民币,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现代物流业对提高产、供、销、运的整体经济效益、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现代物流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三方面的优势,即降低国际贸易的总体成本、提高其核心业务上的竞争力、降低在贸易活动方面的投资。

在大量跨越国境的贸易中,不可忽视的是货物跨国转移所带来的国际物流量的上升。这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转移的诸如运输、装卸、仓储、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便利。现代物流运用科技手段,使信息快速,准确反馈,采用货物流通的最优渠道,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刺激了消费需求,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供应链联结的各企业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加快物流配送速度,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的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集成化,使物流服务扩大化和系列化,并通过规范化作业,使贸易过程中延迟交货、送货不及时或货物损坏灭失等不可控制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促进各国企业间贸易的达成。低效率的物流体系所产生的巨大的的流通费用将抵消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利润,从而成为制约国际贸易的发展的瓶颈问题。

1.2 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其总目标就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和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商品从某国的供方运送到别的一个国家的需方。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国际物流实质上就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是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因此,国际物流得以产生的前提就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商品的国际间流动,因此也就不需要有国际物流

1.2.1 国际贸易促进物流国际化

跨国经营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和广泛交换,物流国际化成为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决定着国际物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国际物流的科学化、合理化又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有利保障。

1.2.2 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要求国际间加强合作与交流,这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将国内外客户所需要的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到,以满足国内外人民生活、生产建设、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课程开设分析

虽然说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实现的保证,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开设的主要的课程也不一样。国际贸易主要侧重于贸易,侧重于商务合同的达成。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管理的一个方面,主要侧重于国际间货物的流通,而且物流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不仅仅包括货物的流通,特殊时期的货物供给,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这些都是物流,但是如果只是国际贸易方面的物流,即国际物流,这些物流活动一般是由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的第三方专业物流负责。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方面最大的区别:虽然两者都涉及英语单据,但是物流主要是看贸易还要会说。而且物流报关需要的很多单据都需要贸易来提供,贸易还涉及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固定下来的信用证议付等。国际贸易主要的课程是: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英语(一般要达到6级),英语口语、国际金融等。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的主要课程则是:现代物流管理、国际物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与报检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虽然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两者侧重点不一样,但两者所开设的课程有关联的,比如说两个专业都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报检实务等,可以说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所开设课程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习哪个,都会涉及另一个,只是涉及的程度不同而已。

2结语

国际贸易的发生,主要牵涉到两点,一是跨地域,二是存在着贸易的发生,即物与信息的流动。而国际物流作为物流的一个分支,则与国内物流相对应,是对国与国之间物的流通的管理。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保证,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但两者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又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其中,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于物流对于贸易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