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数字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数字经济范文1
南阳医专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作为使用主体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仍然是制约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为推进南阳医专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南阳医专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推进信息化建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014年与南阳农业银行合作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统一信息门户系统、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为基础,集成教学管理、学工管理、财务管理、心理咨询、精品课程建设、设备管理、迎新管理、实习管理、题库管理等各应用子系统,基本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数字化的管理、数字化的服务”,走出了一条具有南阳医专自身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教师作为数字化校园系统使用的主体,其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程度,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可靠保障和重要前提。在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先行”,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信息化。如何提升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技术能力的人,他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指出信息技术能力应该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数字化校园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系统的信息知识结构,较高的信息技能水平和良好的信息道德水准。然而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对教育信息化重视不够等原因,南阳医专教师在数字化校园系统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意识淡漠、信息知识匮乏、信息能力薄弱、信息道德水平不高等问题。
1.1 信息意识淡漠
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首先决定于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对工作信息的感知、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调查发现,相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南阳医专的教师更关注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和日常教学,满足于能够快速上网浏览网页、查阅资料,保障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常运行,认为信息化建设耗费人力、物力,且投入大、见效小对常规教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持否定怀疑态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造成了习惯于传统的自我服务模式、不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各种信息,最终形成信息自觉性差、信息敏锐性不足、信息创新性不够。
1.2 信息知识匮乏
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南阳医专作为一所医学类院校,除了卫生管理系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专业知识之外,大部分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老师计算机理论知识仍然只处于初级水平,仅仅能够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进行日常办公处理和常规教学工作,而对于其它的信息处理软件几乎不熟悉,甚至于部分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对于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都不熟悉,往往需要借助于年轻教师完成基本应用。
1.3 信息能力薄弱
信息能力指人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检索、组织、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是信息技术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调查发现,南阳医专的部分教师在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理论支撑上,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收集、整理、选择和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但是信息知识重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1.4 信息道德水平不高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南阳医专的教师主要以本科以上学历为主,文化素质较高,基本能够做到遵守网络规则和网络礼仪、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传递不良信息,能够正确的利用和评价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道德技术能力及职业道德技术能力。但是随着“信息爆炸”和“信息环境污染”,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上欺诈、谣言散布、有害信息盛行和信息盗窃等现象层出不穷,对坚定信息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调查中就发现,部分青年教师由于思维活跃、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好奇心强、抵抗力较弱,容易形成道德失范现象。
2 提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策略
2.1 强化信息意识
首先培养高校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其从一些微不足道、司空见惯的信息中,通过。从现象深入本质的开发,透视出其中极大的信息经济价值。其次,培养其准确的判断力。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准确地识别并判断出它的价值,及时投入使用。最后,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利用示范。让其从活生生的有效利用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中,认识信息的多功能、广效益,从而增强其信息意识,促使其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教学服务,能够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2.2 增强信息知识
首先进行信息知识教育,由信息化建设部门对部分老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指导,鼓励有计算机基础的中青年教师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指导其熟悉操作系统以及各种系统的初步运用等。其次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激励手段,刺激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可以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评先评优、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等的必备条件。同时可以开展多种信息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促使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3 提升信息能力
开展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从基础的课件制作、视频教学等入手,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方法培训,重点传授信息查询和检索、多媒体应用和制作等技术,使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的全过程,逐步增强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分析能力。
2.4 提高信息道德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信息道德专题网站,构建信息道德案例库和计算机犯罪案例库,宣传信息道德,提高其信息道德认知,升华信息道德情感,炼信息道德意志,强化信息道德行为。同时使教师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将社会对信息行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道德修养,培养教师的自律精神。
信息技术能力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作为数字化校园使用的主体,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提升信息道德水平,推进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
蔡金伟(1985-),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能源数字经济范文2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成立于1990年,是麦肯锡公司的业务和经济研究部门。目前,它的研究集中于4大领域:生产力、竞争力和增长,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技术对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根据“技术快速变化”、“深远影响”、“产生巨大经济值”和“对经济产生颠覆效应”4大参数,2013年5月,MGI评出全球12大颠覆技术,它们将对人类至2025年的生活、商业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高级机器人、下一代基因组学、能源储存……在12大颠覆技术中,有的我们已探讨、争论多年,有的似曾相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将对人类的生活、商业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据MGI预测,12大颠覆技术将在2025年一年产生14万亿~33万亿美元的经济潜在效益。12大颠覆技术的出炉,预示着信息技术无孔不入、技术强强联手发生巨变效应,更重要的是,它们将对人类提出新的工作技能要求。
技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颠覆数字:在生产、医疗和矿物开采36万亿美元生产总值的领域,提高生产力
嵌入感应器后,机器等物体将不再“寂寞”,它们被带进了相互联系的世界中。从监控工厂产品生产线、监测稻米地的湿度,到测量管道中的水流量,物联网不但优化管理方式,还会创建新商业模式。通过远程监控,物联网还能改善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
技术:手机互联网(Mobile Internet)
颠覆数字:通过远程健康监控,降低慢性疾病10%~20%的治疗费用
短短几年内,智能手机不再是奢侈品,全球10多亿人拥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到了2025年,无线网将无处不在,人类使用无线网的频率将首次超过使用有线网。手机互联网发展速度快,视觉界面、可戴式设备将不再是新鲜玩意儿。在商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手机互联网通过各种应用,将诞生新兴服务业,提高劳动生产力。
技术:知识工作自动化(Automation of knowledge work)
颠覆数字:提高的劳动生产力相当于1.1亿~1.4亿个全职劳动者
多年来,人类一直认为有知识含量的工作机器干不了。这种认识将被彻底颠覆,因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将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比如,计算机已能回复“没有被编程”的问题。知识工作自动化将给人类带来崭新的机会,虽然有的工作将被机器替代,但是,复杂分析工具将会大大提高人类的潜在能量。
技术:高级机器人(Advanced robotics)
颠覆数字:能提高5000万截肢者和行动不变者的生活质量
过去的几十年,机器人都是干又脏又累又危险的活儿,比如焊接和喷漆。这样的机器人块头大,价格昂贵,为了保护工人的安全,它们还被固定在地面上,或用围栏隔开。受益于人工智能、机器与机器交流、感应器等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也变得小巧和“聪明”了,它们不仅会替代人类在制造行业的工作,还会运用于保洁和修理等服务行业。此外,还有手术机器人、美容机器人、“拐杖”机器人……
技术:云计算(Cloud technology)
颠覆数字:在IT基础设施、应用开发等领域,提高15%~20%的生产力
有了云计算,计算机运用和服务就可以在“云”端实现。这使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业大大增长,其中包括媒体,图片、书和音乐的数据储存。云计算与手机互联网结合后,也会发生有趣反应——要问路,只需向手机提问。同样,云计算也会创造新型的商业模式,现收现付模式(pay-as-you-go)将在各个领域广泛实用。
技术:自动或半自动交通工具
(Autonomous and near-autonomous vehicles)
颠覆数字:减少3万~15万交通死亡人数
生产自动汽车、卡车、飞行器和轮船,不再是神话。Google研制出的无人驾驶汽车,已安全行驶30万英里,只发生了一次事故(还是人为的)。下一个10年,自动交通工具将会得到长足发展,人类的地面交通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自动化交通工具,不仅会提高安全指数,还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运输业的生产力。
技术:能源储存(Energy storage)
颠覆数字:2025年40%~100%的新交通工具将是电动或半电动的
能源储存一直是人类攻克的难题之一,下一个10年,能源储存技术将使电动交通工具更具竞争力。在电网方面,能源储存将使太阳能和风能有机结合,解决用电高峰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电池/太阳能还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
技术:3D打印(3D printing)
颠覆数字:减少打印产品35%~60%的费用
目前,3D打印的运用仅限于产品设计师、3D打印发烧友和少数制造业应用。随着3D打印技术发展和成本的下降,消费者能与3D打印亲密接触——客户定制产品行业将会长足发展。在传统的制造业,供应链和零部件储存产生大量的生产成本,3D打印不但会降低这部分的成本,还会减少生产环节中的材料浪费。大胆的科学家提出了“大胆”的设想:“生物打印”器官,运用3D打印一层一层打印人体干细胞……
技术:下一代基因组学
(Next-generation genomics)
颠覆数字:2025年产生0.7万亿~1.6万亿美元生产总值
花几小时、几千美元,一个人的基因就能被破解、排序。但是,这一壮举是人类花了13年、耗资27亿美元才实现的。与大数据分析联姻后,下一代基因组学将更神奇。科学家们能快速识别基因变异,并制造低成本台式基因仪器,用于临床。下一步,科学家将主攻合成生物学,即精准“编写”生物体的DNA,它将对医学、农业,甚至生物能源产生影响,当然,更会加快药物的研发。
技术: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颠覆数字:2025年,纳米药(nanomedicine)将向2000万癌症患者提供特制药(targeted drugs)
过去的几十年,科学家们发现了材料的神奇力量——“聪明”材料能自我清洁或修复;“记忆”铁能回复至初始状态……在各种材料中,纳米材料独树旗帜,它“力气”大、强导电……在医疗业,纳米材料能生产超强药物,制药厂已开始为癌症患者定制药品;在能源行业,纳米材料能生产超高效的电池和太阳能板。
技术:先进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Advanced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recovery)
颠覆数字:2025年运用新技术有效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当于36亿~62亿桶石油
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正引导另一场能源革命。它们将允许钻头开采非传统石油和天然气储存区,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化石燃料,与此同时,石化制造业将爆发新一轮黄金期。最终,先进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技术还会给人类解放新能源——煤层甲烷、结晶甲烷……
技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能源数字经济范文3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里夫金认为,虽然现在大量新型的发展计划都是欧美政府所引导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这样的转变所带来的益处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因为基础设施薄弱就意味着在基础设施转型的时候成本更低,发展会更迅速。“很多的国家甚至都没有互联网基础设施,一上去就可以用最新的,不需要把旧的拆完之后再埋起来,没有这个成本,就非常的快。试想一下,在中国西部,不用拆房子、不用拆楼,成本很低。”
当《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向他问道,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引领者时,他表示:“中国将在未来的人类发展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从中国经济的规模,还是中国文化和观念上来看,中国都有这样的可能性。现在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上看,中国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说从大的方向上中国是有可能成为引领者的,不过如何做、从哪里开始做,还需从中国本身找到方法。”
另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他提出,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一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二是建设智能绿色基础设施;三是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四是搭建智能电网;五是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
为什么当谈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里夫金会将其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能源联系起来?
因为在他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能源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结合导致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能源互联网。同时,他还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能源和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促成的最后一次工业革命,最终会让人类的商业模式和社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来袭
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里夫金的认识是,其已经到来,并且已是迫在眉睫。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并发展以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呈现出了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生产制造快速成型;生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并得益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此次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也出现相应的重大转变,既突破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区别于高成本的个性化定制,生产企业在差异化产品和生产成本之间寻求着有效平衡。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预言,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传统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取代。其标志着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的开始。
构建能源互联网
里夫金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亿万人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源源不断地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然后,他们将这些能源转化为氢气储存,并用绿色电力为自己的楼房、机器和汽车供电,多余的电力则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这就是“能源互联网”。
在能源互联网中,人们既是能源的提供者,可以从系统中赚钱,也是系统的受益者,可以从系统中体验生活的智能和便捷。当革命性的一天来临时,我们已超越碳基能源,困扰人类的难题也许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另外,为了未来的能源供应,我们需要可持续的能源网络。能源供应的转换导致分散和更加依赖天气的电力生产……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不仅如此,里夫金还提出,“能源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性基础,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的一种战略型技术,将对国家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的支撑作用。工业革命总是与技术革命相伴而生。蒸汽机的出现促成了近代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时促进了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电气时代,造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也形成目前现代电网中集中电力生产传输的格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模式是,技术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革命,生产方式的革命导致能源供给体系的变革。
所以说,为满足未来分布式制造的这种全新的产业趋势,需要新型能源供给方式,分布式、共享型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供给发展的趋势。这种供给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未来新型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避免化石燃料的工业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里夫金提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所构成的能源互联网,将是实现能源分布式供应的一种有效模式。
提倡零边际成本
为什么要提倡零边际成本?里夫金说:“在过去的一万年中,75%的物种灭绝是在最近一百年发生的,我们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倡道德,不断地加强宣传只是一个方面,要从根本的经济形态上解决问题才有可能。这么多人要消耗这么多的资源,成本转嫁到谁身上?提倡大家要共享房子,共享汽车,共享整个世界大数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保护环境。”
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勾画出一个新经济模式框架,那么《零边际成本社会》则是为前者描述的框架注入了实质性内容,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和解决方案。里夫金特别强调,未来的新经济模式是一种混合型经济模式。目前的资本市场经济形成的是交换经济,而《零边际成本社会》描述的新经济模式是一种分享经济。这两种经济以既竞争又合作的模式并存。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出如何管理掌控这种混合经济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能源数字经济范文4
[关键词]电网;智能;质量;升级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33-01
0 引言
到现在为止,智能电网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从美国、欧洲以及国内的研究来看,其主要意思就是要以现有物理电网为基础,通过利用现代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通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控制和设备等技术,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安全供电、适应电力市场发展、兼容分布式发电为目标,建设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电网,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其它增值服务,其主要特征有自愈、交互、优化、兼容和集成。
1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现状
我国的各区域输电网之间的联系较弱,配电网经过几年的城乡改造后,自动化水平大有改善,电网基础设施总体上相对较好,国网公司、南网公司、各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都进性了大量的智能电网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这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电科院在广域测量技术、FACTS 技术、数字化变电站、数字化电网、调度自动化、分布式发电及新能源、储能通信等方面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的大电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化电网关键技术研究、电力电子关键技术、特高压同步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关键技术研究等相关研究实践及“SG186”工程、电力通信建设、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等都为建设我国智能电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电网公司以智能输电网相关技术为重点领域,首先开展了“规划技术体系完善研究、高级调度中心、统一数据平台和数字化变电站研究”,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上率先迈开了一步。我国华东电网WAMAP 系统,充分利用PMU的动态数据,面向调度运行,重点解决电网安全稳定性的在线监视、实时预警和在线辅助优化决策,率先在电网动态监视和控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PMU 在我国500kV 及以上所有的发电站、220kV部分变电站安装,广域测量技术已经大范围应用。
江苏大电网安全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技术(EACCS)实现了电网精细化调度和智能化控制。华北电网的5E 工程,在可视化和运营管理辅助决策方面,对智能电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统计,国网公司系统已有200多座数字化变电站投入运行,在数字化变电站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成果,使在变电站一次设备、变电站通信网络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建设智能电网的条件,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我国在电网自动化控制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电力通信基本实现主干通道光纤化、数据传输网络化,我国电网的信息化水平已初步达到建设智能电网的要求。同时,我国用户侧管理、负荷管理控制系统等一系列应用在我国已取得一定成果,在江苏、上海等部分地区具有相当成熟的应用系统。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还未达到智能电网对用户大量参与电网互动的要求。
2 智能电网的建设
2.1 电网网架
智能电网的建设首先应该是坚强基础网架的建设,坚强的网架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也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坚强电网网架,首先要求统一规划,各电压等级电网定位明确,在各自功能范围内发挥作用,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再者,就是电网合理“分层分区”,主电源直接接入特高压电网,避免电源过于集中,防止因负荷转移引起连锁反应。
2.2 智能发电
以国家能源发展为导向,在系统中接入较大比重的诸如太阳能、风能、大容量储能装置等分布式和可再生能源,重点解决分布式和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规划、预测、监测、分析、运行、控制等问题,通过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多元发电技术,使得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和发电效率大大提高,实现电源发展方式集约化、结构布局科学化、并网接入标准化、运行控制智能化;实现机网信息的双向交换,提高电网对发电侧的控制水平,提高发电装备综合使用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降耗;强化电源支撑能力,优化机组运行方式,提升机网协调水平,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序接入,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减少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3 调度
调度是智能电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同时也是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部分。智能电网调度能够有效地提高调度人员进行决策分析的能力,提升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2.4 装备的智能化
在智能电网中,一次与二次、装备与电网、装置与系统更加融合,复合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智能电网的装备不仅涵盖传统二次系统的测控、保护、安全稳定控制等装置,还将包括传统一次系统的智能电器、静止补偿装置、固态开关、优质低价和高容量的储能装置等。
2.5 智能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功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数字化变电站注重的是信息的标准化和传输的网络化,而传统变电站主要注重的是信息化的传输。
2.6 智能用电
智能用电依托坚强电网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利用高级量测、高效控制、高速通信、快速储能等技术,实现市场响应迅速、计量公正准确、数据采集实时、收费方式多样、服务高速便捷,构建电网与客户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智能用电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先进、经济高效、服务多样、灵活互动、友好开放。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电力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智能电网作为一种新型电网,其具有高效、环保、安全、可靠以及互动等优点,智能电网的发展与新能源的利用是其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趋势,这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树勇,宋书芳.智能电网技术综述[J]电网技术,2009,(4)
能源数字经济范文5
数字生态城的内涵
“数字生态城”是数字与生态两方面的深度融合。数字生态城并不简单等于“数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指一个复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需要城市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繁荣昌盛的社会、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安居乐业的人民,需要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且失业率低,高新技术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数字城市是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城市集成创新应用的综合体系,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而数字生态城则是数字理念和生态理念在城市复杂系统中的融合应用,主要结合了三方面基本理念:一是运用数字理念高度整合服务和管理。
主要涵盖卫生保健、教育、商业、智能化运输、物流与建筑、城市管理和服务供应等领域,实现数字化与可互动的信息服务。二是运用生态理念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落实。生态理念将涵盖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些措施包括产业的生态化建设、经济的生态化运行、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处理、资源的产出率不断提高等。三是运用城市理念实现多样化功能。数字生态城严密的城市结构将有助于抵御因社会变化和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效物流,创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城市数字生态化建设需要对城市系统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社会和经济状态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动态监测与处理;在生态化和数字化理念方面进行深层融合与挖掘,对各种关键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动态模拟、准确预测。数字生态城的建设和标准设立应具有区域发展特色。
数字生态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新趋势,自江西省共青城市首次提出后,北京门头沟、江苏省丹阳市等地也陆续提出建设目标,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上海崇明岛生态城等也不断融入数字元素。“数字生态城”的建设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有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等来自不同城市发展基础的因素,其建设过程和标准设立只有融合当地的城市建设基础、产业布局基础、人口分布基础才能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城市需求,才能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生态城的特征要素
城市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即为社会提供物资和信息产品;二是消费,即为城市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三是调节,即保证城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城市综合系统具有消除和缓冲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基本功能,数字生态城将建成以下7个要素平台。
(1)城市综合环境管理监控平台。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使城市“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在政府与居民、企业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新型关系。
(2)城市土地生态功能监控平台。土地生态系统是土壤、地形、水文和空气为环境气质和一定相应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紧密实体的生态系统,科学技术、政策导向等因子对土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对每个用地单位所占土地的物质生产力、自然生态服务和社会生态服务效果进行年度生态监控,促使可更新能源利用率、环境净化能力、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等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优于或至少不低于原土地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信息化平台。建立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生态监管和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发展平台。依托现代通信技术,构建环境公共信息网、环境质量预警网及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实施对自动检测、远程监控、信息、决策分析等功能,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在决策分析、任务派遣、目标考核等方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架构上分为两个层级。一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事件受理派发、应急指挥调度、工作绩效考核、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二级指挥分中心主要负责信息上报、事件处置、应急响应等工作,耦合执法、应急、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功能上,主平台下设城市常态综合管理、应急管理协调、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综合应用支撑四个部分。
(5)城市生态保育发展平台。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城市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找到当前的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共生状态下的城市差距,建立发展水、土、气、生、矿的自然生态修复、涵养、保育业。
(6)生态环境社会监督平台。建立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的公开力度,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区域产业共生发展平台。把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平衡协调、和谐共生、生态资源可持续性作为重要尺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城市产业共生发展信息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破坏而造成的生态脆弱和生态失衡,使城市最终走向产业良性循环轨道,最大程度上从源头减少排放量。
数字生态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从资源角度看是城市资源的保护、开发、循环、修复及再利用的动态系统平衡;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是强调利用生态规律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来科学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其主要着眼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协调处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城市化速度与质量、城市管理手段、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业率等。
1具有相关协调性数字生态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作用对象,那就是实体城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研究背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而数字生态城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生态系统理念构建低排放、高循环、高智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必须始终贯穿整个数字生态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可以说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1)数字生态城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生态城建设体现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及最系统的思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兴动力。数字生态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城市传统产业进行产业生态化和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创造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数字生态城作为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基础平台,其建设和发展过程本身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的管理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了便捷条件,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生态城可以在顶层设计角度进行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有利于解决城市可持续问题。数字生态城建设通过信息化和生态循环技术及产业共生理论改造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优化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三废”排放,将改变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原有的矛盾性和不适应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平衡。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保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其次,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基础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为数字生态城健康运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
2具有偏好冲突性
数字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动力和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引发短期产业发展冲突性。传统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均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转型中,这些组织和管理形式及产业形态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可能由于不能实现转型而丧失竞争力。同时,由于数字生态城的经济将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建设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对这种冲击就显得尤为严重。
能源数字经济范文6
数字内容产业链迎合当今全球低碳经济时展趋势。新媒体艺术的数字虚拟资源彻底消解了以自然实体资源消耗为主导的煤电与机械等传统能源模式,虚拟能源旨在通过创新、智力资源筹建与低损耗特质,继而触发产业多元化,构建再循环体系,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绿色生态文明,是现代经济持续性发展与生态环境改进双赢的一种新型产业经济链模式。
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内容产业链在其主导的价值链、企业链与供需链等关联性中,其资源的纯粹性与产业的多元化始终贯穿其间:基于移动媒体网络、在线实时通讯、超级链接、楼宇多媒体、触摸媒介、数字动画、数字杂志等媒介技术,创立以拟像、交互和共享为标志的新经济模式,构建起创意产业,信息产业,传媒产业,娱乐产业,旅游产业等经济产业链,其全面渗入的领域包括数字动漫,平面设计,网络游戏,展览展示,广告,咨询业,旅游业,远程教育等整个社会公众媒介系统。
一、时基传输与眼球经济
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达文波特Thomas Davenport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眼球经济”,其阐述的重点着重于后工业时代,资金、信息、知识、资本和劳力的供应都已十分充足,而一种潜在的稀缺资源正浮现水面,这就是注意力经济中的消费者的注意力。从其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稀缺资源的配置与有效利用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时基媒介”基于光纤光缆传输,超越了传统时间与空间的划分,在其时间的革新中促成了“时间即事件”概念的形成,同时也成为“眼球经济”可能性的平台基础。
时基媒介以跨越时空界限而聚合信息,时间成为其媒介采样、传输与回放的唯一价值参照,由时间引发的媒体自身之内、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实时同步,其中的数据流层则蕴含了极其庞大的服务层,因为在面对多个媒体数据流,通过相应的时间同步方案,保证各个媒体信息能够按照规定的次序出现持续性的传递给用户,进而有效删减了中间繁琐的应用环节来聚合大众的初始感受力。信息已成为一种“景观”(居伊・德波Guy Debord),它裂变了生产方式与消费意识形态,商品已成为一种景观性的意识形态之消费。
由时基传输带来的信息实时共享,一方面瞬息万变的信息不再受时间性的限制,使得大量的影像、咨询、声像、动画等由服务器向客户终端实时性、持续性传送,用户可以于第一时间内网罗来自全球众多的共传、共享资讯。另一方面就是对空间概念的革新,实时共享使得现代都市生活成为一个重叠的“U”型世界,因为其链接与传输方式已完全“扁平化”了,中间繁琐的交替应用环节被彻底消解,由广褒地域空间所引发的时效性秩序也不复存在,启动与到达成百倍的缩短,使得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内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而这正是由媒体本身所引发的各领域之间之界限丧失,价值爆于媒介自身。
因此,眼球经济不再受传统经济模式中关于主动与被动,即主客体之间的限制,并已潜入当下人们普通经济生活之合理授权。资本利益价值将最大化的集中在时基媒介之中,如今天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手机频道等代表数字媒体上的所有资产,其中包涵了物质性实体产品与创意衍生性虚拟产品,进而达成注意力经济之受体与资产提供之主体之间合理换。而其时基传输价值链源头将引发企业链的链锁反应,如平面设计与创意规划生成的广告创收;由网络和其他数字平台运营成为生成的服务性消费创收;由中介、导引环节发展生成的信息交流创收;庞大的物流费用;由软件开发以及知识产权投资生成的一系列创收等,“眼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反作用于原创设计、艺术、传媒、程序编写等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机构的增多,人才传输与专业教育领域的附属产业链的扩张与繁荣,有效增多竞聘岗位,解决了社会的就业问题。所以,以时基传输、实时共享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潜藏着构建新型世界文化产业经济结构与运作模式的强大价值体系。
二、数字动漫的虚拟沉浸
20世纪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在其“拟像(simulacres)”概念中着重阐述了基于媒介革新,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正向拟像、仿真社会加速转变,这并非简单停留在“仿造”层面,而是:缺席已还原为存在,暂存已成为一种常态,虚拟已为一种真实的“在场”,摹本已没有了原本,因为原本已成为了一种“拟像”。新媒体艺术中的虚拟沉浸效能正使得人们生存于某种“拟像”世界当中。“虚拟现实”已成为一种现实。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沉浸通过对人类综合感知系统的重新整合与调配,创建包围式叙述,虚拟模型创建,时空穿越,边缘体验搜索等技术概念化,构建起如奈西塞斯式的“梦想”(异想的可行性)存储数据库,在创造身体生理到心理感知全新包围式体验,实现深沉梦幻沉浸与交互完美体验同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实现人与外部客体的深度的交互融合。
那么以虚拟沉浸与交互体验技术为主要“变现”渠道的数字动漫产业,凸显了以媒介自身技术革新促成新型产业经济链的典型案例,同时在国际竞争中已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与文化输出的新兴支柱经济力量。数字动漫产业可以极大的发挥智力创意性价值链,借助各区域各地域的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借助区域市场的区间专业化分工、协调以及多维性需求,以虚拟沉浸为体验的头脑风暴、眼球风暴创意为核心,以大众传媒机制载体为合作形式,带动一系列周边产品开发的供需链而成的产业链架构。
就当前动漫产业链案例而言,日本ACG产业链的高端技术与成熟市场确实有目共睹,成为日本的文化输出主要渠道和第二大支柱型产业。虚拟沉浸技术新媒体产业链的构建将如同原子裂变一样引发潜在的巨大经济链锁反应:处于价值链源头的原创设计、形象创作、技术研发、项目策划,作为智力创意能源在建立其形象品牌的同时本身蕴含了源源不断的衍生能力;继而到品牌传播、市场运营、虚拟销售等与大众传媒合作形式,以电视电影、报刊杂志、舞台出版为拉动效应的载体合作,又将引发下面一些列延伸性产业,如公仔玩具、包装装饰、文具书刊、餐饮、邮电、主题服饰、主题公园、产品体验馆等周边产业。英国,法国企业借助虚拟沉浸技术的数字魔力而创作的“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等形象品牌在全球掀起上亿的电影票房同时,与其相关的书籍销售、DVD影像、画册、服饰、食品、网络游戏以及主题旅游产业更是蕴含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利润。
三、交融性的公众渠道
日本艺术家八谷和彦Hachiya kazuhiko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了人机交互实验作品:“ Inter Discommunication ”,在其作品中八谷和彦设置了两位参与者互带着数据头盔,从数据头盔的显示屏中显示的却是以对方视角所观察到的物象。艺术家借用新媒体技术对图像、声音、频道等交叉叙述与对活动(静止)物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互与替换,从语言、风格、形式以及立场等方面提出了影像与空间、环境、视角的融合性问题,并有意于哲理层面对传统上“自我”与“他者”概念进行了交换。
因此,新媒体艺术的交融性概念通过将受众(客户自身)直接纳入到网络化和地域性多媒体虚拟数据库,建立交互性公众产业渠道,如为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建筑空间以及广告创意、产品设计甚至跨领域学科如自动化办公等提供技术与美学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增加了传播渠道的衍生性,如将户外移动媒体、楼宇多媒体、公共客服终端等公共空间声像交互“链接”为一个严密体系,使得城市移动人口生存在这个由多种新媒体平台所焊接的虚拟数据通道(数字社会)之中。因此在产品的宣传与传播过程中,供应商不再以单纯的广告植入而消解消费者理解与接纳之权利,而是通过交互对话的意义发掘;基于交融性中的身份界限的消解,从而使受众作为巨大的需方市场同时也转变为间接的供方市场,彻底改变过去单向度的供需关系进入一种循环互经济的运作体系;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即人们在体验与理解中就已经开始“消费”了:“技术即产品”。从这条价值链中又进入对如销售咨询(传播途径)、信息广告(传播内容)、电子制造业(传播技术)、交通(数据共享)、教育(新媒体应用与教学)、旅游产业(都市文化)等多层企业链的有效推动与发展。
在这样一种新型经济网络结构中,没有严格纲目,不再有特权与从属之分,平等的环节与共存关系使其突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与行政边界,融合了从投资、生产到销售链条中的每一环节,促成其间之“共谋互利”:投资方通过概念创意刺激资本市场的活跃;技术开发商和设备生产商通过“技术即产品”而获取巨大的市场空间;传播运营商可跨越行业壁垒来扩大经营内容;而内容提供商则可寻求更多的产品分销渠道、扩大公众的议价能力。
新媒体艺术虽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与观念上的优势,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与区域性经济体结合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一些难题,尤其在国内,新媒体技术相较于传统媒介在针对具体应用问题划分与方法论确立方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创新内容与原创品牌的稀缺,对外来形象与手法的盲目复制;以鲜明的东方形象简单附着西方风格最终沦为不中不洋缺乏民族创意的作品,“华侨文化”制作迹象普遍存在等等,技术的优势与智力概念的劣势强烈反差与尴尬处境使得数字内容产业优势没有尽致发挥。同时由于新媒体艺术与传播渠道磨合的实验性,导致相当部分的创意产品被其他传统传播渠道习惯性的同化,导致后期销售渠道边界模糊,遍布于城市中的新媒体载体并没有发挥其功效,使得数字内容价值无法转换为等效利益,因此与其相联的企业链与供需链诱导出初始性脆弱与相对闭合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环与衍生。这些都是新媒体艺术产业链经济发展探索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许江、吴美纯合著:《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熊澄宇著:《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加拿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 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微:《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论析》,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