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 模式构建

一、引言

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以后,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重大调整,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传统会计体系随之进行必要的变革,绿色会计便孕育而生。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核心技术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本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以最低资源利用,最低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程度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图1 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模式图

(二)绿色会计的概念界定

绿色会计又名“环境会计”,其思想的起源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传统会计只是将能源、原材料等纳入成本,由此产生的环境成本并没有纳入计算。绿色会计则不同,它是指运用绿色经营理论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整合并以此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核算、反映、控制并进行管理的综合管理活动。下文的研究以上述概念为依据展开论述。

三、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共识,原因如下:

(一)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会计理论未将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成本计算,长期如此,势必阻碍企业自身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视环境因素,实行绿色会计,才能对个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及社会的影响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备条件

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健全完善低碳会计制度,以此为制度基础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是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前者是后者的存在前提和理论基础,它的实现必然进一步推动后者的研究发展,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手段和实现途径。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模式构建

本人在借鉴其他专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2 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新构建模式图

(一)绿色收入计算

所谓绿色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个体通过治理环境产生的各种效益的货币表现。对于个体治污期间产生的效益可以直接根据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对于绿色收益的会计处理可以根据收益不同分为治理环境收益、直接环境收益等。

(二)绿色成本计算

企业绿色成本主要是指个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环境造成影响而主动采取或被动采取的措施而产生的成本,可以以货币形式进行结算,也可以也实物形式进行,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换算,但换算标准随着地域与时间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绿色负债确认

本人认为, 绿色负债是指由于个体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环境问题而导致的尚未支付的而需要在将来予以支付的环境义务,在此情形下,计算个体负债,不单单只有货币形式,还有社会责任形式。

(四)绿色利润计算

在实行绿色会计的前提下,个体的利润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会计,因而,个体的绿色利润应综合考虑绿色收入、绿色成本、绿色负债、绿色节能奖励等,这与传统的利润计算方式将有较大的不同。

(五)绿色信息披露

未来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将包含两种指标,一种是静态指标,主要指个体绿色投入占个体经济规模的比例反映,诸如,绿色资金投入率(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资产总额)、绿色资金销售比(年度个体绿色资金投入/个体销售额)。另一种是动态指标,主要有绿色投资项目的NPV、IRR;再生能源投资产出率(计算绿色收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项目投资总额)等。

五、小结

由此可见,建构绿色会计新模式,将低碳经济用合适的会计语言进行表达,对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绿色会计新模式也将对会计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由于个人认识水平的限制,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银莲,碳会计尚远,跨国公司青睐低碳投资[N].中国经营报,2010-08-27.

[2]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3]桑军朝,低碳会计理论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4]强殿英、文桂江.构建企业低碳会计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8).

[5]周志方、肖序.论国际碳会计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中国能源,2009(9).

[6]谢来辉、碳锁定,“解锁”与低碳经济之路[J].开放导报,2009(10).

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绿色经济;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一、背景与现状

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粗放型非绿色发展模式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据统计,环境污染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能够达到GDP的10%左右,三废的排放量都是居高不下,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比如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快速发展不能够同时兼得,要想经济的快速发展,牺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绿色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保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终和谐统一的一种状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绿色经济方法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率先提出绿色经济一词。绿色经济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韩国在2008年8月提出了以绿色成长为主题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期能够加强韩国在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对能力,从而进一步缓解韩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除韩国外,日本在2009年4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以期通过该草案的实施达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进而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在欧洲,欧盟环境部长在2012年4月公开表示,欧盟将全力支持发展绿色经济。Halle(2011)等学者认为问责机制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具有扮演者重要角色。Ricardo在2011年论证了有效的国际贸易管理工作能够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诸大建在2014年的研究中,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此外,褚大建还对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10)根据已有的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等,提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目标,低碳经济等多种理念,创造出了新的绿色发展模式。

郑德凤,(2015)等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有关绿色经济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及其驱动/制约因素、绿色转型评价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研究等。曾贤刚(2013)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绿色经济指标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从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情况。严鳎2005)基于国内以及国外对绿色经济的相关研究,并且以绿色GDP理论为基础,为绿色经济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大胆提出了核算南京市1997年的绿色GDP的构想。除此之外,对于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方面,作者用DEA模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效率分析。

根据现有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绿色经济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绿色经济的内涵,没有系统理论和方法。很少有结合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量化来深入分析绿色经济。文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在绿色经济的研究中都有相关研究者用过,即使用过统计方法的也都是基于绿色经济总体来分析的,对于绿色经济内部结构分析少之又少,所以绿色GDP投入产出法提出势在必行。

三、绿色GDP投入产出表

虽然投入产出表的主栏、宾栏分别代表了投入和产出,横向反映产出部门的产品作为中间使用的数量提供给各个投入的部门,而纵列反映投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每个部门的产品的数量,投入产出表充分揭示了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的技术之间的联系。又能反映各个经济部门之间供应与需求的关系。

投入产出核算功能不仅仅在于产出的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是如果消费的,而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该部门的生产是从其他部门或得了多少产品或者服务的状况。绿色GDP投入产出表也具有这些功能,并且比传统投入产出表更有优势的方面是绿色投入GDP投入产出表将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也加入到了传统投入产出表,使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各个部门在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依赖程度。

对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都各有其特点,绿色GDP投入产出法不仅能够分析出其他方法所分析的内容,也能够运用绿色系数来弥补这些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用绿色GDP投入产出的方法来分析绿色经济,不仅用数据作为支持,而且可以分析各个部门的内部结构来分析来研究绿色经济,首先,通过对前向或者后向关联度分析从而得知哪些部门对三大产业提供了大量资源并且推动了三大产业中的哪个产业的发展以及可以分析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直接带动、间接带动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对绿色影响力系数和绿色感应度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哪些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波及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根据排序确定出支柱作用的部门,同样可以得出哪些部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就可能成为制约其他部门发展的瓶颈部门。通过对绿色系数方面对绿色经济进行了更透彻的分析,对我们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了更高的基点。

参考文献:

[1]岳洋.北京绿色GDP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分析研究------以2007年数据为例.

[2]Zohreh Ahmadi,Morteza Raei Dehaghi,Mehdi Emami Meybodi.Pollution Levels in Iranian Economy Sectors Using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TOPSISI Technique:[J].procedia Sco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1:1363-1368.

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背景之下,之所以强调绿色会计发展,关键在于其是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必然要求、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那么其重要性便不言而喻。虽然如此,但现实中的绿色会计发展并不顺利,且面临着诸多发展障碍,显然不利于其重要作用的发挥。故基于低碳经济下,研究绿色会计的现实问题和解决措施势在必行。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概述

1.基本内涵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主要是围绕如何补偿自然资源消耗展开的,简而言之,就是以会计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丰富的计量方式为手段,用于反映、考核、报告会计主体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维护和补偿,进而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参考,以期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1];同时具有经济内容核算不确定性、会计研究方法多样性和财务报告形式综合性的特点。

2.发展现状

由于绿色会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对于扭转环境污染和破坏现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顺利发展。但因其涉及会计、社会、环境以及空间和时间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所以在实际推行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完善的绿色会计体系尚未形成,会计准则普遍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难以满足会计实务需要;因存在法律和政策漏洞,致使环境执法不严和不力,进而限制了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动力和热情;而企业作为绿色会计的主体,既重视程度不足,也缺乏深入研究和人才储备,从而导致其所运用的绿色会计操作规范尚不统一,计量手段有失合理,环境资产负债评估有误,会计信息披露操作性差,不仅增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也不利于绿色会计效用的发挥。由此可见,加强绿色会计研究十分必要。

二、顺利推行绿色会计的措施研究

1.着力完善绿色会计的法律规定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视角,切实将环境和资源因素纳入绿色会计范畴势在必行。因此建议由财政部发挥组织作用,综合会计学会、会计师协会、法律专家、环保专家、经济专家以及会计实务人员公共完善绿色会计法律规定,如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视为会计要素,并对绿色资产、负债、费用、收入的确认,以及绿色信息的计量、记录和披露等操作规范加以修正和健全;而针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制定严厉、可操作的惩罚措施,并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以此为绿色会计的推广应用保驾护航。

2.加大绿色会计宣传和执法力度

由于部分企业单位忽视绿色会计建设、执法部门执法不严等不良现象,与宣传不力、管理不善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求各级政府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与推行绿色会计的关系和意义,以期使其更快更好的被企业、市场、公众所接受和认可,其中企业是教育和宣传的重点对象,以此督促其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尽快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实务工作中;而执法机构更应严于律己,忠于职守,依法处罚不法行为,以此改善环境执法效用,约束企业经济行为,从而消除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的短期利益驱动机制,促使更多的企业投身于绿色会计建设中。

3.逐步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

绿色会计实施规范的不统一也是制约其顺利发展应用的一大障碍,故统一其操作规范迫不及待。如针对四要素论,可以企业资产的内在规定性确认绿色资产;以企业负债未来支出的概率、相关性确认绿色负债;以企业费用由企业活动形成、属于会计主体资产的转化形式、可能会引发利益流出以及计量可靠确认绿色费用;以经济利益计量可靠、准确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确认绿色收益;而在计量了绿色会计要素时,则可借助机会成本、人力资本、恢复费用等直接市场法,工资差额、资产价值等间接市场法以及专家调查、比较博弈等假想市场法实现;此外还应从账户设置和会计处理两大方面用于记录绿色会计信息。

4.强化监督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针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应立足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分布分阶段进行,以免操之过急,适得其反。如基于资源资产、资源折耗、应付环保费、环境机会、破坏、治理、保护成本、绿色收益等相关科目的设置,实施独立式或补充式报告模式。其中前者要求企业每年独立编制环境报告书,以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形式对企业简介、环境标准、事务指标、污染物排放、绿色业绩、审计结果等信息进行披露;后者要求企业对资源资产和折耗、绿色费用和收益等表内信息,以及环境规定落实情况、质量状况、废弃物利用水平等表外信息进行披露,并由融合多个专业领域的专门机构加以评估和审计,以此提高绿色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绿色会计,而绿色会计涉及面广,系统庞大,问题复杂,这无疑加大了其顺利推行的难度。因此当务之急是正确认知绿色会计的内涵要求,明确分析其问题和不足,并立足实际,在政府、企业、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可行而有效的发展途径,以此推动绿色会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署生.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会计实施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5):12-13

[2]张脉.浅议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J].现代商业,2010,(07):21-23

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绿色金融 支撑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从21世纪初,英国官方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概念以来,它业已获得了世界范围内广大国家与地区的广泛认同与支持。它以能耗低、污染小,效能高、收益多为特色给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低碳经济要实现成功发展就必须以坚实的金融服务体系做后盾,经济发展策略的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金融结构体系的变化。在低碳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国内对于“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是说: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制度建设、产业升级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途径来尽可能地缩减煤、石油这些传统的高碳类能源消耗量,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向大气内的排放量,以求得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水平两者共赢的经济形态。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绝非一个单纯的经济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层面广、综合性强的问题,需要经济的、社会的以及环境方面工作的大力支持;这项经济形态的倡导意味着能源使用、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存理念的整体战略性变革,要求全世界的人们自觉调整自身的活动理念,以生态系统健康长期发展为目标,进行社会经济的建设以及生存生活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与生态保护息息相关,就直接决定了这种经济形态建立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性,因为气候系统本身就是地球上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环境以及气候的变化对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都会产生影响,而且面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要摆脱不是仅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就可以单独实现的,它的建立早已超出了单个国家的能力区间,因此,它要求的是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人民的精诚合作。

国内对于低碳经济的关注重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对于污染排放的控制水平已经相对较高,污染物排放量的问题已不再是当前关注焦点,气候变化以及温室效应气体的减排工作才是他们的重心,而我们国家需要关注的却是包括这两者在内的工作以及全部污染物排放指标,也就是说需要追求“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低碳经济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仍仅仅处于概念的认知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案例并不普遍,以上海与保定两个“低碳城市”试点为例,所选择的低碳路子就有所不同,上海市以调查、统计建筑物能源消耗,向公众公开相关能耗数据,开展能源审计的同时,以提高大型建筑物的能效为主要目标。而保定却以构建“中国电谷”为目标,以该地的新能源区发展区域为主要依托,打造光、风、电等新能源的输变电、转换设备以及相关器件的专业区域。总的来说理解不一,望文生义居多,深入研讨并实践的在少数。笔者认为国内的低碳实践还是应当以控制污染排放以及能量消耗为首要,同时尽逐渐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总量的排放。

二、绿色金融的涵义及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绿色金融是应低碳经济而生的金融界的一个新概念,作为低碳经济模式的支撑,业已成为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所谓的“绿色金融”,实际上指的是金融单位与企业从环保这一基本政策出发,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综合考虑决策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分析出与环境发展有关的各种回报、风险以及成本参数,并将其用于日常业务运行的参考决策,通过金融经营活动中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的引导,实现对于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问题的治理,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的中心就是通过一定的金融评测手段,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损耗以及环境破坏程度以“环境价值量”来体现出来,并将之用作进行金融资源配置以及金融活动评价的重要参考。

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低碳;世园会;城市生态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92-02

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集中展示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设成果,充分表达了人们热爱自然、追求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的意愿。世园会以“低碳”的方式践行了绿色办会宗旨,从世园会园内的建筑到开幕式演出、园区宣传活动等等,世园会处处体现了低碳经济的魅力。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生活方式的提出,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金融危机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的新命题、新挑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生存方式和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走生态文明之路的一项新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论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及内容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内涵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1]。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它具有经济性、技术性、目标性。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具有四个关键因素。第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低碳能源,其目的是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从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第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第四,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2]。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全面解读西安世园会――城市生态化的体现

(一)宣传活动中所体现的生态化

自从2010年11月开始,世园会就开始向市民推广绿色生活十条理念,从建筑、交通、用电、饮食、消费等方面,呼吁人们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爱护人类自己,将绿色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理念与态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有益的绿色风尚、绿色文化。除此之外,开展“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大讲堂”活动、“绿色引领时尚”环保园艺主题服装展演活动、世园低碳公交卡发行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无不体现着世园会环保的总要求,表达了人们对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绿色低碳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园区规划建设中所体现的低碳化

园区规划时,合理利用河、灞河自然水系和湿地,长安塔、自然馆、创意馆和绿地生态科技馆等其他建筑的空调系统冷热源都采用了“地源热泵”调温系统,用电量只有传统中央空调用电量的40%左右,无氟利昂及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无“三废”排放。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世园会园区内禁止建设不符合低碳标准的建筑,提倡采用可再生、可拆卸的节能环保新材料,并大量利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建成大批生态示范建筑。这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环保的办会理念,使得本届世园会上,人们除了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外,还能看到当今生态、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三)灞生态区建设中所体现的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发达程度的指标。在灞生态区内,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物种的丰富性明显增加,充分展现了园林艺术的多样性。2011年5月14日,“西安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召开,在论坛上,西安向全球城市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让我们以建设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为目标,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建设和保护事业的不断进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地球上每一座城市的美好未来,为城市里每一位居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 这一倡议集中体现了实现生态治理和城市建设和谐统一的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

总之,各种“低碳”元素在西安世园会中处处体现,未来城市必将走向绿色、低碳、生态化。从社会生活看,低碳城市建设将更受重视,燃气普及率、城市绿化率和废弃物处理率将得以提高;在家居与建筑方面,节能家电、保温住宅和住宅区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将受重视,并向公众提供碳排放信息;在交通运输方面,将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轻轨交通,提高公交出行比率,严格规定私人汽车碳排放标准。低碳经济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人类居住的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荣。

三、世园会的举办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启示

创建绿色、低碳、文明城市是目前我国走城市生态化道路的现实选择。西安世园会的成功举办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城市生态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著名学者牛文元指出,建设低碳城市,需要加快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3]。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和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市生态化发展。为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

其次,制订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生态立法,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各机构中可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最后,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发展低碳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污、低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生态城市的建立。生态城市具有低碳经济的内涵,因此也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自然生态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化。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复合生态化是前提[4]。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1990)提出了“生态结构革命”[5]的倡议,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我国应该合理借鉴。

结论

展望未来,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当前我国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和乡村,生态化建设实践已蓬勃展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城市生态化建设,就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采取绿色建筑、科技建筑、人文建筑的“生态化”建设手段,尽可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营建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文关怀的生态文明型城市,由此推动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此外,城市生态化建设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全世界的难题,全世界各个城市的生态化建设有共同之处,但是,各个国家、各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因此,我国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必须从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3]靳萍,李树财.普及生态价值观初探――从科普创新的视界看[J].科普研究,2007,(5).

绿色经济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绿色经济;熵权TOPSIS模型;线性回归;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5)04-0048-07

近年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各国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努力通过绿色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见,以绿色经济理念为指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未来经济的主旋律。2013年,国务院批复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福建省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见,研究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认清绿色经济的发展短板对于加快福建省绿色经济的建设步伐意义深远。

自从David William Pearce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及其外延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绿色经济的内涵的探讨。安宇宏认为绿色经济是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将可持续性作为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1]。张静等指出绿色经济除应考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外,还应注重追求创新和效率最大化[2]。二是针对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薛珑从绿色经济效率、绿色资源环境、绿色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政策4个角度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3]。高春玲关注综合发展度和资源承载力[4]。曾贤刚等从经济转型有效性、资源利用绿色度和进步与福祉的实现度3个方面进行考量[5]。三是针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评价模型。索贵彬等[6]、曾贤刚等[5]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和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评价。Lawa等运用DEA模型对旅游业占主导地区的绿色经济效率进行评价[7]。四是针对绿色经济影响因素的研究。Wang[8]、陈艳春等[9]着重研究绿色技术溢出的内在动力。Glomm等探讨绿色税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0]。Pop等认为跨国公司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1]。

文献回顾表明,现有研究在构建绿色经济的评价体系时缺乏对能够反映民生状况的绿色社会的关注,同时评价方法也有扩展的空间。为此,本文首先在评价方法上进行改进,运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福建省九地市的绿色经济建设进程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以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以32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采用有进有出的逐步回归法进行线性回归,探讨影响地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旨在弥补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一、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是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以地区绿色资源为依托,以绿色发展资金为保障,通过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以提升地区的经济效率和效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现代文明与环境友好相融合。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经济模式,绿色经济最终的目标是维护人类的长久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此,在充分考虑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3-5],本文从绿色资源禀赋、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经济结构、绿色环境友好和绿色社会和谐等六个角度构建包含32个评价指标的绿色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二)绿色经济评价方法

1.熵权TOPSIS评价法

由Hwang提出的TOPSIS评价法是一种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通过在目标空间中设置各指标的“正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然后根据评价方案与正或负理想解的接近度来评价方案的优劣[12]。传统的TOPSIS模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相同,改进的TOPSIS模型则是将熵值法与TOPSIS模型相结合,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再结合TOPSIS模型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构建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矩阵A=(aij)m×n。其中aij表示第i项指标在第j个评价单元的实际值,m和n分别为评价指标和评价单元的数量。

第二,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B=(bij)m×n。其中系数bij为aij标准化后的数值,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涉及到的正、逆指标,分别采用对应极值公式进行标准化。

第三,利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熵权权重wi。各指标的熵权权重值如表1所示。

第四,确定指标的正负理想解。选取矩阵B中各评价单元所有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构成各评价指标的正理想解向量B+和负理想解向量B-。B+={max1≤i≤mbij|j=1,2,…,n}={b+1,b+2,…,b+m}

B-={max1≤i≤mbij|j=1,2,…,n}={b-1,b-2,…,b-m} 当第i指标为正向指标时,bi+和bi-分别取指标体系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反之,当第i指标为负向指标时,bi+和bi-分别取指标体系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第五,计算距离。结合熵权权重求出各评价单元中评价向量与正负理想向量的正理想距离D+j,和负理想距离D-j,如式(1)和(2)所示D+j=∑mi=1wi(bij-b+i)2

(1)

D-j=∑mi=1wi(bij-b-i)2

(2) 第六,利用公式(3)计算评价对象与最优方案的接近度Cj。Cj=D-j/(D+j+D-J)

(3) 其中Cj介于0~1之间,Cj数值越大,表示该地区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越接近于最理想值,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反之,Cj数值越小则表示该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一般。

2.回归分析法

为剖析影响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基于2009~2013年9地市的面板数据,以“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以32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为克服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回归过程中采用有进有出的逐步回归法将回归不显著的变量剔除。

二、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2010年以来,福建省启动了“四绿”工程建设规划,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正处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因此,研究该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剖析其瓶颈制约因素,对于加快福建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意义重大。结合表1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从历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和各地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收集了2009~2013年福建省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然后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福建省九地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二)福建省市域绿色经济的发展评判

1.市域绿色经济综合指数对比

表2是2009~2013年福建省绿色经济综合指数的市域比较,由表2可知,2009~2013年福建省九市的市域绿色城市综合指数差距较大。9个设区市绿色经济综合指数的排序为:厦门>福州>泉州>全省平均>三明>南平>龙岩>莆田>漳州>宁德。根据综合指数的数值,将其分为4个层次:

第一,厦门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一层次。得益于绿色经济结构、绿色环境友好和绿色社会和谐3个子系统的出色表现,5年间厦门市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超过0.5,达到了0.593,高出排名第二的福州市70.89%,稳居9个设区市之首,但厦门市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呈下降的趋势。

第二,福州和泉州两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二层次,介于厦门和全省平均水平之间。其中,福州的绿色经济结构和效率表现突出,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提升,五年均值分别高出全省均值36.47%和11.72%,同时,绿色社会和谐指数也明显提升。但绿色资源禀赋和发展投资与厦门市有一定差距,致使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屈居第二位。泉州的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两个子系统表现较差,导致其绿色城市综合指数排名第三。

第三,三明、南平、龙岩和莆田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三层次。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5年均值均在0.20~0.30之间徘徊。除莆田市外,其余三地市在绿色资源禀赋、绿色经济效率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表现较好,但受限于绿色发展投资和绿色环境友好方面的不足,绿色经济综合指数总体水平不高。莆田市的绿色发展投资指数上升速度较快,绿色经济效率总体得分较高,但是在绿色资源禀赋、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等方面表现不佳,致使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较低,综合排名位列第七。

第四,漳州和宁德两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属于第四层次,其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五年均值低于0.20,两地市在其绿色资源禀赋、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环境友好等方面都处于最低水平。

2.市域各子系统的变化趋势分析

(1)闽西北绿色资源禀赋优势增强,闽东南优势逐渐丧失。表3显示了2009~2013年5年间,6个子系统指数的增减值,从表中可以发现,在绿色资源禀赋方面,福州、厦门、泉州分别减少了0.012、0.326和0.223。厦门市下降尤其明显,主要原因是厦门市的森林覆盖率全省最低,并且由于已经基本城镇化,能够为绿色加分的人均农作物耕种面积仅为72.81m2,仅为全省平均值的13.51%。随着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闽西北地区的绿色资源禀赋优势逐渐突显,比如南平市由于森林资源丰富,加上每年人均造林面积全省最高,2013年达到131.88 m2,所以,5年间该市的绿色资源禀赋指数上升了0.096,位居全省之首。

(2)绿色经济效率逐年下降,绿色经济结构有待完善。绿色经济提倡“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在控制能源消耗方面,福建各地市的政策力度较大,单位GDP的水、电和煤碳消耗持续下降。研究时期内绿色经济效率指数的下滑原因是全球经济不景气造成各地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持续下降,全省平均值分别从2009年的20.48%和12.50%下降到2013年的13.20%和9.60%。另外,在经济结构指数方面,只有莆田和南平两市呈正增长,其余各地市均呈负增长态势。

(3)绿色发展投资力度增强,绿色经济的社会福利逐渐显现。从表3可以看出,九地市的绿色发展投资指数上升幅度较大,闽东南地区经济实力雄厚,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所以绿色发展投资指数上升尤为明显,福州、厦门、莆田、漳州四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4%、14.15%、40.11%和32.90%。发展绿色经济最终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指标体系中的绿色环境友好和绿色社会和谐两系统来体现,5年间,两个指标总体保持上升态势,绿色经济的社会效益逐渐显现。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绿色经济综合指数”为因变量,以32个评价指标为自变量,根据九地市2009~2013年相关指标的截面数据,运用Eviews 6.0软件,为克服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影响回归结果,采取有进有出的逐步回归法,结果表明,调整后R2=0.997 8,F=836.815,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采用逐步回归法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11个自变量主要分布于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4个子系统中。其中,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万元GDP水耗等变量的回归系数较大,并且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指标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较大,可见,要真正实现地区经济的绿色化,除了要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能源的消耗,还要加大对有利于社会技术进步的科技资金的投入,要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提倡节能减排,循环使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加快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绿色发展投资,提高绿色经济活力

第一,应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软实力:一是增加财政对科学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通过科学技术研发经费的不断投入,保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常运作,激发专家学者科学技术研发潜力;二是不断完善技术设施建设,建立具有国际研发能力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专业实验室,推动绿色高新技术研发更上一台阶;三是加强科学技术交流平台建设,提升高新尖端技术在企业、科研机构中实际利用率,推动高新技术发展。

第二,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一是认真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突出抓好闽江、晋江等省内河流水污染的整治工作,严格控制工业、农业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二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同时,加大城市烟尘、粉尘、细颗粒物和汽车尾气治理力度;三是严格执行对污染源限期整治,坚决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的数量。

(二)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实现效率与效益最佳

第一,集约利用绿色资源,提升资源经济效益。按照“工业节水是重点、农业节水是关键”的思路,通过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提升单位水资源综合经济效益;量体裁衣制定企业节能降耗标准,落实节能节电相关措施,此外,不断加强风能、海洋能等绿色资源研发,提高绿色资源供给,提升电资源综合经济效益;提升土地资源经济效益。

第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主导产业绿色发展。具体为:一是营造绿色技术研发硬环境与软环境。通过对绿色技术研发环境的营造,培育绿色技术沃土,借力高新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加快技术革新步伐。二是构建绿色技术交易平台。通过交易平台构建,实现绿色技术在市场中的快速流转,实现技术效益最大化。三是鼓励绿色技术产业化应用。通过奖励、税收减免等多种政策扶持方式,鼓励绿色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实现市场对绿色技术遴选。

第三,鼓励绿色科技型企业发展,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一是营造绿色科技型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国家、省以及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积极帮助其解读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控绿色科技型企业发展近况,并根据其发展特色,提供相关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便捷有效的服务。二是鼓励绿色科技型企业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利用资金、技术等相关资源,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局面。三是鼓励银行、证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对绿色科技型企业扶持力度,降低信贷门槛。

(三)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第一,调整绿色经济结构,实现绿色经济发展高效配置。一是合理把控绿色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闽西北地区,通过合理布局优先发展绿色农林业,种植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打造地方农产品品牌,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二是依托高新技术研发基础,通过转移政策支持重点,实现非绿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三是要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福建省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推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绿色化进程。一是加强互联网技术研发。互联网技术作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技术,顺应时代要求,其为推进产业优化变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二是通过研发移动终端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加快对新型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的探寻,实现物流资源优化、成本降低和效率的提升。三是通过设立制造业、农业、医疗业等信息化服务平台,以信息、网络等为现代技术支撑,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四是打造智慧旅游品牌,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优势。

第三,优化绿色产业布局,降低产业链内耗。一是集中布局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链结构。通过对绿色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对绿色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有效整合,降低上下游交通成本,达到经济效益最优化。二是集中整治污染性企业。通过搬迁、企业改制重组和技术改造,合理调整工业生产布局。三是加紧落实绿色产业示范区工程建设。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典型大型绿色企业集团作为先锋军,带动中小企业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实现绿色集群,建立绿色产业示范区。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境友好水平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提升省域绿色环境友好水平。一是健全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机制,提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研发动力。二是发挥社会团体和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升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借力舆论的力量,提升全省环境友好水平。三是加强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加强环境污染防控,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一是调整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建立能有效防控环境污染的管理体制。二是要狠抓企业排污监管。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将总量指标纳入许可证管理体系,并严格实行许可证年检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对污染源限期整治,坚决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企业的数量。

第三,提倡绿色出行和资源的循环使用。一是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地铁,方便广大市民的出行,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和资源内耗。二是重视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通过引进先进的生活垃圾处理设备,改变处理方式,提高处理比例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四、结语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福建省的绿色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绿色经济综合指数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厦门市的绿色经济综合指数超过0.5,有6个地市的指数小于0.3;第二,绿色经济的6个评价子系统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严重,绿色经济效率和绿色社会和谐表现较好,但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有待加强;第三,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绿色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布于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4个子系统中。

参考文献:

[1] 安宇宏.经济新常态[J].宏观经济管理,2014(6):81.

[2]张静, 彭文英.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障碍及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3(1):144-149.

[3]薛珑.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18):21-24.

[4]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9):70-72.

[5]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4,27(12):1564-1569.

[6]索贵彬,聂雅.面向生态-技术创新的环渤海城市群生态位扩展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7-19.

[7]Lawa A, Lacya T D, Grath G M. Towards a green econom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ourism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2,20(24):823-843.

[8]Wang B. Can CDM bring 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s CDM projects[J].Energy Policy,2010,38(5):2572-2585.

[9]陈艳春,韩伯棠,张宏雷.绿色技术溢出内在动力与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1(6):105-110.

[10]Glomm G, Kawaguchi D, Sepulveda F. Green taxes and double dividends in a dynamic economy[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8(3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