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燃料市场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燃料市场报告范文1
[关键词] 油价 供求关系 短缺
近年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进入2008年后更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从年初“破百”,到最近突破每桶140美元。油价上涨对我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采取措施应对高油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作为应对油价问题的第一步,必须弄清楚油价上涨的原因。
目前学术界在油价上涨原因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的来看,有以下几种观点:(1)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2)美元贬值是油价上涨的罪魁祸首;(3)地缘政治紧张形势导致了油价持续走高;(4)油价飙升是某个大国施展的“阴谋”。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很难把它们作为油价上涨的根本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都具有暂时性、偶然性,它们对于说明短期内油价上涨是有用的,但是用这些因素来解释持续了七、八年时间的油价上涨现象显然是不够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油价?笔者认为是石油供求关系失衡导致了高油价,一方面,紧张的石油供求关系推动了油价大幅上涨;另一方面,石油供应短缺的前景加剧了油价上涨并将推动油价持续上升。
一、近年来脆弱的石油供求形势
近年来,国际石油供求形势一直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2000年和2004年产量与消费量相比有较大余额外,其余年份的余额都不大,有两年还出现了产量少于消费量的情况,而自从2005年以后,产量余额直线下降,2007年产量比消费量竟然少46.9百万吨,产量缺口比除2000年以外几年的产量余额都要高。
进入2008年以来石油供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1月~6月份竟有三个月消费量多于产量(表2),正是这种脆弱的供求关系造成近年来及当前油价的大幅上涨。
下面从需求和供应两方面对石油供求关系的情况作进一步探讨。
二、需求旺盛
最近几年石油需求比较旺盛,2000年以来石油消费平均增速为1.47%(见表3),比1990年~1999年的增速(1.30%)高0.17个百分点,2007年石油消费量比1990年高出25.3%。 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率有所下降,这并不表明石油需求的下降,而是因为产量增长缓慢,以及由此造成的油价暴涨抑制了需求所致。
当前拉动石油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和中东的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2000年至2007年石油消费增幅见表四)。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一是经济发展迅速。另一个是人口增长率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都高于OECD国家一倍以上,更多的人口,更快的经济增长,自然需要消耗更多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资源。根据国际能源署于2008年7月1日的中期石油市场报告,2013年之前,全球石油需求将年均增长1.6%,年均增长量约为144万桶/日。而根据欧佩克2007年的《世界石油展望》,世界石油消费会以1.4%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石油消费会达到56.89亿吨,比2005年高42%,其中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增长占总增长量的85%,亚洲又占了发展中国家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消费也不及OECD国家的六分之一, 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增长仍潜力巨大。
三、供应紧张
在需求迅速增长的同时,石油供应却相对紧张,2000年以来,已经有三年产量负增长(见表5),两年(2002年和2007年)产量低于消费量(见表1),2007年不但产量负增长而且产量低于消费量,这是造成2008年以来油价飞速上涨的主要原因。从表5还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石油生产增长率直线下降,直到2007年出现负增长。
供应紧张的原因在于许多地方石油产量已过了高峰期,开始下降,而新增产量不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统计,北美地区在2003年达到高峰,之后一直下降;中南美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态势,2005年有所反弹,之后又开始下降;中东地区从2000年以来一直下降,2003年有所反弹,2007年重又下降。从国家来说,昔日主要的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如英国、挪威、墨西哥等都已过了产量高峰期,2005年英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挪威于2001年达到产量高峰1.62亿吨,之后一直下降,2007年只有1.188亿吨,下降幅度达27%,墨西哥2004年达到高峰,之后迅速下降,2007年与2004年相比降幅达9.3%。 俄罗斯在经历十年的增产后,2008年1月~6月份的日均产量为9.78百万桶,比2007年日均产量9.88百万桶下降10万桶,如果照此速度发展,俄罗斯今年的石油产量将会下降1%,这将是俄罗斯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减产。欧佩克的产量这几年忽高忽低,但总的来看有所上升,2006年达到其产量的顶点,但2007年又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达1.19%。世界头号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的产量从2005年以来一直下降,2007年竟比2005年下降6.4%;其余像阿联酋、科威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产量都在下降,委内瑞拉下降幅度尤其大,2007年产量竟比2001年下降了17.1%。在世界各地区中,只有欧洲与欧亚地区和非洲的产量有所增长,产量增长较大的国家有加拿大、哈萨克期坦、阿塞拜疆、苏丹和欧佩克的安哥拉、伊拉克等国。 正是由于众多产油国产量下降,而新增产量只能勉强抵消这种下降,到了2007年甚至不足以抵消这种下降,造成近年来石油供应紧张,从而推动油价上涨。
四、剩余产能严重缺乏
从前文可知,由于消费增长相对迅速,而供应比较紧张,从而推动油价不断上涨。但是从数据上看,石油市场有时还供略大于求,这似乎表明石油价格不应该上涨过快,这是对石油供求关系的误解。由于石油的特殊性,它的供求关系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剩余产能也是体现石油供求关系的重要因素,因为全球石油生产和消费区域不一致,国际石油贸易很容易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影响,为保持石油市场的稳定,需要保留相当数量的剩余产能,如果剩余产能不足,就会加剧对供应中断的担忧从而推高油价。近年来,由于石油需求旺盛,各国的剩余产能都所剩无几甚至已经告罄,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估计,当前世界剩余产能在100万~200万桶之间,基本上全部掌握在沙特手中。进入2008年以来,石油产量虽然总体大于消费量(见表2),但剩余产能却大幅下降,平均比2007年下降了64万桶/日(见表6、表7)。一般认为,剩余产能达到400万桶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由于剩余产能严重不足,当前的石油市场仍然处于相当脆弱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各种突发性事件的干扰从而加剧油价波动。
五、增产乏力
市场是个极其灵敏的系统,它不但对当前的供求关系做出反应,还对未来的供求状况做出反应。如果未来供应充足,将会压低当前价格,而如果未来供应短缺,则会抬高当前价格并推动价格持续走高。前文提到,未来石油的需求仍较旺盛,但石油供应的前景却不乐观,正是这种对未来石油供应短缺的担心,推动当前油价的上涨并将推动未来油价的持续上涨。
未来石油增产乏力的第一个表现是:石油生产增长速度越来越慢,2007年甚至有所下降,这是在高油价和世界各地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的背景下发生的,这是石油供应增长乏力的明显信号。
石油生产“顶峰”即将到来也为石油增产乏力提供了论据。根据一些科学家的估计,石油生产“顶峰”将会在未来5年~10年到来,石油生产过了“顶峰”期,石油产量将出现永久性下降,这样的预期必然推高油价。
具体从各个国家、地区来看,欧佩克国家被认为是未来石油增产的主力,一般认为,如果欧佩克国家增加投资,就可以提高产量,使石油供求紧张状况得到缓解。然而这很难成为现实,因为这样做不符合欧佩克国家的利益。石油市场是寡头垄断,和经济学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不同,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这些国家更加失去了增产的动力;而且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原因,欧佩克国家自身石油消费增长很快,因而要保留更多的石油供本国消费,也降低了提高产量以供出口的动力。近年来欧佩克实施的限产保价政策和不断做出的石油市场供求平衡的声明都说明欧佩克无意增产,而许多欧佩克国家由于投资不足、技术落后、产量已过高峰期则使它们无力增产。非欧佩克国家,除前苏联地区产量一直缓慢增长外,其他地方石油产量一直在下降,但进入2008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产量也出现,从而使整个前苏联地区上半年的日均石油产量增长率只有0.16%,是2000年以来最低增幅,大大低于去年3.55%的水平。 国际能源署在2008年7月1日的中期石油市场报告中说,在未来5年内,欧佩克以外的产油国几乎不可能提高其原油产量,而在其的2007年《世界能源展望》中国际能源署颇为悲观地指出:“虽然在接下来的 5 年中有望通过新开发油田项目来增加石油产能,但其是否足以弥补现有油田产量的下降,并跟上参考情景中预测的需求增长还很难确定。从现在到 2015 年这段时间内,无法排除石油供应侧出现缺口的可能性,这可能使油价突然攀升。”
六、储量停滞不前
储量是与未来石油产量密切相关的指标,储量不足将直接导致增产乏力,从而加大油价上涨的预期。在储量问题上也没有利好的消息。
储量具有高度复杂性,而且由于许多国家储量信息不完全或不公开,因而使这个问题更为扑朔迷离。我们可以从石油探明储量的历史数据来探寻未来储量变化的情况。2000年至2003年,石油探明储量的增长还相当迅速,但2004年以后,储量增长陡然下降,2007年出现负增长(见表8),这是自1980年以来第三次负增长(其余两年分别是1990年和1998年)。此次探明储量下降与前两次有重大不同,前两次都是在石油市场供大于求、油价处于低位、石油公司缺乏勘探开发动力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次则是在供应紧张、油价高涨、全球石油勘探开发处于历史性高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因而这可以看作是储量停滞不前的一个标志。储量停滞还可以从石油公司的储量接替情况看出来。由于发现的储量不足,石油公司的储量接替发生困难,据贝尔斯特恩投资银行的报告,全球主要大石油公司2004年至2006年已经连续3年储量接替率低于100%。而美国石油投资家马修・西蒙斯在其《沙漠黄昏》一书中得出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被高估的结论更给石油储量的增长投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石油储量数据是公认最有权威的,该局2000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世界还有3000亿桶石油,石油高峰将在30年后来临。然而该局于2005年的报告显示,1996至2003年均新探明油田的实际产量比预估值低了60%,因而全球石油储量将大大小于预期,石油供应见顶的时间也将大大早于预期。随着石油储量增长的停滞不前,石油产量增长的前景越发渺茫了,这必将推动油价持续走高。
由此可见,正是石油供求关系的失衡――包括当前脆弱的供求关系和未来供应短缺的前景造成了当前历史性的高油价,而未来需求仍较旺盛、增产乏力和储量停滞不前则决定了油价还会上升。那么油价会上涨到什么地步?由于这个问题不是本文的主题,在此不便展开,但笔者认为,随着油价上涨,一方面,需求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替代能源正日益涌现,因而上涨幅度不会太大了。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高油价是人类能源利用上的“石油时代”逐渐衰落的结果和标志,因而解决高油价问题,不能仅仅囿于石油本身,更应该大力发展各种替代能源,尤其是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抓住当前油价尚能承受的时机,大力发展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燃料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切实转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中国经济对抗高油价的能力,更好地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
参考文献:
[1]范英焦建玲:石油价格: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刘希宋等:石油价格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曹振良:石油价格研究[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
[4]林伯强:现代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徐寿波:能源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春董继武:能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生物燃料市场报告范文2
一、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油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可以概括为原油供求关系趋紧、心理疑虑加重和投机活动猖獗三大因素,同时也是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斗争的反映。
1、石油需求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状态之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复苏的趋势,今年更是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任总裁罗德里戈・拉托目前乐观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可望增长4.6%,为15年来最高增幅。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看,表现都好于原来预期。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4.4%(以年率计算),高于一个月前公布的4.2%的初步估计,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元区和欧盟25国经济环比均增长0.6%,分别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速高出0.2和0.1个百分点。从同比来看,今年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5国经济分别增长1.3%和1.6%,而去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为0.6%和1%。日本经济环比增长1.4%,折合成年率为5.6%。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增长。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很有可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后首次进入经济持续增长阶段。世界经济增速加快,国际市场原油需求持续增加。国际能源机构(IEA)曾预测今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将增加100万桶,3月11日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而在该组织4月份的《石油市场报告》中,又把这个日均需求量预增加到170万桶,达到8030万桶。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认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继2003年增长1.8%之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对油价形成新的上涨压力。
2、原油库存下降。原油库存量高低是国际原油价格升降的一个决定因素。2003年以来,西方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不断下降,到2003年年底原油库存降至25.27亿桶,比最近5年同期的平均水平减少9500万桶;今年1月底降到24.94亿桶,2月底进一步降到24.62亿桶,仅相当于这些国家52天的原油需求量,低于IEA要求的90天的标准。为此,IEA发出警告,石油库存量进一步下降将加剧现货市场供应短缺和价格风险。如目前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已经降到1975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美国一直在增加战略储备,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国际原油市场供应的紧张。据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字,美国石油储备每天以116桶的速度增加。美国计划储备7亿桶石油,而目前石油战略储备为6.392亿桶,离7亿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政府扩充石油储备的政策使世界石油价格每桶攀升了6美元。
3、欧佩克(OPEC)限产保价。半年多来,OPEC两次作出减产决定:2003年9月2日减少日产量90万桶,尽管没有真正执行减产决定和部分成员国超限额增产,但国际油价一直呈震荡攀升走势;今年4月1日起又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00万桶,并要求成员国立即停止超配额的原油生产。OPEC采取的限产保价政策,人为地减少国际市场原油供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原油供求的紧张形势,推动石油价格攀升。多数成员国认为以前的油价过低。如沙特石油部长称,纽约原油价格在30―34美元反映了目前投资和维护油田的成本。尼日利亚总统石油顾问称,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参考区间以指引投资者,把22美元作为底价不现实。还有的成员国表示,升高油价是应对通货膨胀影响和美元贬值的保障措施。
4、探明石油储量不足。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是非再生资源,探明储量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油价长期走低,导致国际资本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大量撤离,自此世界石油勘探再无重大进展,国际石油市场新增产能停滞不前,而原有产能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IEA估计,现在低成本的大油田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目前,世界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一年大体为300亿桶。现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将更加困难,70%在中东地区以外,如西非沿海的石油储量蕴藏在几千米的深海下面,开采里海的原油则要遇到几个月的冰冻期。然而石油需求量却在波动中逐年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增加30%。原油产量和供应量能否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正在受到全球的关注。如果人类进入后石油时代,在石油产量递减而石油生产又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公司手里的情况下,石油有可能成为较昂贵的能源。
5、心理疑虑推波助澜。当前的石油市场动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一方面,近年来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国局势不稳,尤其是中东伊拉克局势持续紧张和沙特阿拉伯多次遭受恐怖袭击,导致人们对原油供应中断的日益担忧。今年,中东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及美军虐囚事件,都加重了市场对袭击采油、运油设备的担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石油开采和运输成本。有西方媒体分析说,这种担忧导致油价出现每桶5―10美元的“恐怖风险溢价”。OPEC从去年以来一直对原油市场供大于求可能造成的油价暴跌存在疑虑。代表西方石油消费国利益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前不久又发表报告称,今年二季度,世界石油市场对OPEC原油需求量将下降10%,每天达2330万桶。这些举措和判断给市场的预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伊拉克地区的不安定,也会给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的因素,使各方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担心加剧。
6、投机商借机炒作。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被忽视的因素。近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对游资进行了严格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资金开始转向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利用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的商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倒买倒卖,谋取超额利润。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国际投机对每桶原油价格造成的影响大约为8美元。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日益明显,商业原油库存的下降,以及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再加上夏季用油高峰即将到来,这些因素都使投机商确信第二季度油价不会出现季节性回落,因而纷纷投下赌注。自2003年9月起,华尔街的投机商们就开始大笔购买石油和汽油期货。同时,油价的上涨导致了汽油价格上涨,汽油价格上涨反过来又在投机商的鼓动下,拉动了原油价格上涨,从而使泡沫越吹越大。有专家认为,如果真是因为产出无法满足需求,本次油价上涨的获利者首先应该是产油国或产油企业,但统计表明本次油价上涨最大的获利者却是石油加工公司。如美国最大的石油加工企业和油商康菲公司2004年一季度的毛利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3%,达到了16.2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去年的获利已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又上升了17%。
7、政治因素日益凸显。按常规分析,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油价最终由需求决定。可是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政治因素对油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上涨的深层原因。伊朗石油部长纳姆达尔・赞加内认为,油价居高不下不是由于供求关系基本面造成的,而是政治因素。正因为政治因素的介入,国际石油市场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迷雾重重,市场运行态势和发出的信息常常相互矛盾,致使不少石油界业内人士在预测油市前景和油价走势时,屡屡大跌眼镜。
综合分析,国际石油价格高位运行是诸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在决定石油市场走势中,供求关系基平面已经由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所替代。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油价在高位徘徊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国际石油市场从供过于求变为供应偏紧,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国际油价保持在较高价位是不可避免的,低油价时代即将结束,预计油价将在每桶28―33美元之间上下波动。
二、国际油价高企对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的影响
较高的油价水平最终要传导到原材料和消费价格环节,并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油价上涨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还将抬升物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给世界经济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使世界经济增长蒙上阴影。不久前,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发表声明指出,高油价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隐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少1个百分点,相当于损失30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该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甚至指出,这个数字很可能被低估了,因为油价飙升还会使消费者及企业信心大跌,重挫消费和投资支出,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1)油价持续攀升对美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已日渐明显。首先,油价过高有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增速放慢。石油对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不少经济分析人士预计,如果今年世界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降低0.5个百分点。其次,油价过高还导致物价上升较快,使得美国短期利率上升的压力明显加大。美国经济近两三年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走向强劲复苏,美联储能够长期将利率保持在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物价处于低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人士预测,美国物价近来快速上升有可能迫使美联储提前采取行动紧缩货币政策。第三,油价过高还导致美国国内石油制成品价格连创新高。预计今年夏季美国的汽油平均价格可能将达每加仑1.94美元。这将使美国消费者无形中多支出数百亿美元,进而减少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开支。第四,油价持续走高也加剧了美国的贸易不平衡,成为推动美国贸易逆差上升的因素之一。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期货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对美国经济长期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2)油价上涨危及欧洲经济复苏。对于正处在经济复苏起步时期的欧元区来说,油价上涨来得真不是时候。由于欧元区12国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赖进口,油价高低对其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近年来,虽然油价呈上升趋势,但由于石油在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而欧元对美元汇价过去较长一段时期不断走高,使欧元区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油价上升带来的冲击。可是,最近油价上涨过于迅猛,而欧元对美元汇价也开始回落,欧元区企业压力明显增加。油价走高直接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进而造成利润下降。如果油价居高不下,将使消费者把钱包捂得更紧。这意味着欧元区的消费需求将很难有起色。油价走高还给欧元区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而通胀上扬,还可能使欧元区希望欧洲央行调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的愿望再次落空。
(3)油价高企对亚洲经济的影响更大。目前,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区。过去十几年里,亚洲的日均原油需求量增长了约50%,约占同期全球总需求增长量的80%。据总部设在美国夏威夷的法克兹咨询公司上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说,去年亚洲的日均原油需求量达2160万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升至创记录的64%。有专家认为,只要油价维持在每桶30美元的水平上,亚洲经济就会受到损害。IEA也指出,如果油价在一年内每桶上涨10美元,亚洲经济增长率就将下降0.8个百分点。具体地说,高油价对亚洲经济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油价上涨会增加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贸易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给亚洲国家和地区保持经常项目平衡、偿还外债、投资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可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放慢,消费需求下降,进而减少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这对以扩大出口为重要动力的亚洲经济来说,无疑会增加阻碍发展的因素。此外,国际原油价格变化还可能在发达国家引发汇率动荡,从而波及亚洲金融市场,并在贸易、投资等众多领域引起连锁反应。
2、国际油价高企严重影响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如前所述,国际油价上涨最终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1)短期看国际油价上涨不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就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国内石油市场是垄断的市场,国际油价上涨不会立即反映到国内经济各层面上来。根据我国石油定价机制,原油基准价格是由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离岸价格加关税公布。贴水或升水是由购销双方根据原油运杂费负担和国外油种的质量差价及市场供求等情况协商确定。成品油价格则是以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市场一篮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再由中石化与中石油两公司在基准价及上下浮动8%的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也是每个月调整一次。在国内成品油市场,尽管众多用油企业或个人对油价变动十分敏感,但受国内石油定价机制的限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往往会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国内成品油市场暂时还不会因国际油价上涨而出现许多人担心的涨价风暴。同时,在当前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情况下,成品油价格调整已经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政府部门主动调整油价时会相当谨慎。因此,最近国际油价的上涨不会立即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冲击。
(2)目前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露。尽管国内成品油价格会滞后于国际价格变化,但如原油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成品油价上调是早晚的事。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首当其冲的是航空运输。比如,由于国际油价的暴涨,五一节后证券市场的航空股就遭遇到机构投资者抛售。国内航空公司总营运成本中航油仅次于航材,在可变成本中比重最高,达20%―30%,所有航空公司的利润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航油价格。因此,国际油价的上涨,肯定对国内航空业的影响较大。此外,油价高企也会使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到冲击。由于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加上航空公司普遍增收燃料附加费,一些企业的出口可能会无利可图,这使一些企业不再接受海外新订单,致使部分工厂暂陷停产边缘。再者,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也使部分石化企业毛利率收窄,对公司盈利构成压力。同时,在成本推动的作用下,石化产品价格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从而可能带动整个物价指数上升。最后,如果成品油价格持续上升,个人购车和驾车的消费支出方面挤出效应也会随之而来,这对火热的国内汽车业影响甚大。
(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油价的影响与冲击会越来越大。从石油消费的情况来看,我国石油主要消费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农业、商业和生活消费等部门所占比重不大。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石油消费量不足美国的1/20、日本与欧洲的1/15。从1993年起,我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后我国原油进口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年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有关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每天的原油消费量增长到44万桶,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长的35%。在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石油的进口增长将持续下去,供求缺口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带动的交通运输、铁路、民航、石化工业等的发展和我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对石油的需求将有增无减。据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将分别为1.55―1.57亿吨和2.4―2.95亿吨,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分别为46.3%―52.3%和55.8%―62.1%,与目前美国58%的对外依存度大体相当。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与冲击会越来越大。
三、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风险
国际油价高企是多种因素互动造成的,应对的措施也应该是综合性的,既要着力解决影响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更要放眼长远,建立健全多方面、系统性的石油供应保障和风险规避体系,维护国家石油安全,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建立完善石油战略储备,积极参与期货交易,规避石油价格风险。规避国际油价剧烈波动风险,一靠石油战略储备,二靠石油期货市场。较高的石油外贸依存度和持续增加的石油需求,使我国油价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没有相对稳定的石油供给,就难以有效保证石油价格的稳定。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把它作为抵御国际油价强势震荡,保障国内石油市场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建议开展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一期工程建设,同时提前为二期储备库建设做好准备。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流通领域充分利用现有储备和扩大储备能力。
参与期货市场的交易,通过远期合同来化解石油价格波动风险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1999年国际石油市场波动,国航、南航、东航处境困难,南航损失近6亿元,而香港国泰航空因为在石油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当油价上涨到每桶近40美元时,其油价成本每桶不到20美元。多年来,由于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期货市场不健全,形成了国家采购、内部竞争、互相抬价的局面,使我国只能成为国际价格的被动承受者,陷入高买低卖的不利局面,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尽管我国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却不到0.1%。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化解市场风险和保护自己的利益。应该借鉴美国通过控制纽约交易所的石油价格进而影响欧佩克油价的做法,研究不生产任何能源的日本利用消费大国优势控制亚洲能源交易价格的经验,抓紧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的方式降低近期价格的风险,并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和调控能力,变被动承受者为积极的影响者,以大宗石油消费国的地位,影响价格,化解风险。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已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燃料油期货品种,上海期货交易所将在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适时开始交易。这是一个良好开端,应在取得经验后扩大到原油、成品油期货品种。
2、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境外石油资源。我国石油资源不足,同时又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石油需求持续增长,石油短缺是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必须立足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积极发展多种方式的国际能源合作,广泛开辟境外油品来源。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发利用境外石油天然气资源。这应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领域。国家要对企业在海外油气投资活动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设立专门基金支持企业海外石油天然气直接投资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政治力量,开展积极的石油外交,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从事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经营活动。积极参与和推动世界石油安全体系建设,以促进建立石油供需双边和多边合作、长期经济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石油安全机制为主,同时积极参与对非洲、里海和中亚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把推动与周边国家油气合作和加强经济互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对某一地区或国家石油的依赖,促进能源进口多元化。
3、切实把节能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大力开展节约能源活动。面对石油短缺,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在合理开发国内油气资源、积极“走出去”开发利用境外油气资源的同时,切实把节能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一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信息化,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全面发展服务业,控制高耗油产业的发展,形成低油耗的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降低经济增长的石油需求弹性。二是完善产业技术政策。按照降低石油消耗、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的要求,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开展节油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注重突破节约石油资源的技术瓶颈,提高石油加工效率。三是大力开展石油节约活动。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法规配套、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实施主要耗能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性能效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