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学风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口号,鼓励校企合作,为校园建设筹资、企业科技升级指明了发展道路。那么当代高校应该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着力见着职业教育的学风,重整学术风气呢?本文将简要分析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说明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

我国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政策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更多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为了鼓励学校积极将学术成果投入市场,缩短知识转化为直接经济动力的周期,国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学校要促进成果投入市场化,这里就是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校企合作的意义,但尽管如此,我国并未出台相关法律对此种合作模式进行规定。这也导致,校企合作虽然已是常见现象,但是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却也存在一定问题。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校企合作时,学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资金方面受到合作企业的限制,这导致学校往往会出现一味迎合企业需求,而忽略了学者和学生需求情况,甚至在学校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这些极不利于认真治学的思想,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不过我国校企合作虽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从长远发扎来看,校企合作时具有长远意义的。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职业教育相较于一般的高等教育来说具有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二字。如果说普通高校的学习是为了学会一种方法或者一种思想的话,那么职业教育则是针对具体的职业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教学,培养出适应某一岗位的专业型人才。从实际操作来说,职业教育更具现实意义。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性,导致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教育占据了极大的份额。但也同样是由于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过多地强调技术的学习,再加上校企合作后,在校园形成社会风气,便更容易忽略基本的学风建设。因此,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职业学校的学风建设更具现实意义。

(二)意义

上文学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是就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展开论述的。而职业教育学风建设对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和企业方面都有诸多意义,具体意义总结如下:

1 促进学校的长期发展

建设学风可以在全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认真治学的精神,促进学术成果的产出。虽然职业教育不强调培养学者,但是学校始终是学习的地方,学生有学术成果产出,也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提供学术成果、科学技术,企业则提供研究资金,这有利于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惠圈子,有利于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2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多方位人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几乎是日新月异,如果无法建立起治学精神,不能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仅靠一点技术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因此学生若想得到长远发展,则必须全面发展,首先便是要将自己打造成知识型、学习型人才。另外,学风建设好了,课堂纪律也就好了,老师在课堂上心情愉悦,便可以提高老师的授课效率,在有效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也同样使学生获益。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扩大学风教育宣传

学校要想进行学风建设,首先学校领导层要重视学风建设,要从领导层下达学校学风建设的意见。而学校宣传部门则要积极落实学风宣传工作,可以在校园媒体(包括校报校、校刊、校电视台、校广播台)上进行多方位宣传。宣传内容可参照上文的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强调对学生自身的实际作用。

(二)将学风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由于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的,因此除了学校领导层以外,学校老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力军,学校若想进行学风建设,必定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工作和对学生的悉心教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时应当尽量避免空谈大道理,这种说教不仅无法得到预期效果反而易引起学生反感。老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授课目的特点和自己的切身经历,将学风建设具有化、学科化。让学生明白维护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三)联系合作企业建立奖励机制

建立奖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在学校表现突出或有突出科研贡献的师生群体,树立先进模范为全校师生建立起学习的榜样,使更多学生认识到做学问的重要性。并且建立奖励机制有利于为投身于研究的师生提供研究资金,支持和鼓励他们的研究工作。除此以外,这里特别强调要联系合作企业建立奖励机制,这也体现了企业对学校学术工作的支持,并告诉学生,学风建设并不只是一纸空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以后走上社会,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具有实际意义。

四、结语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时展的潮流,不可逆转,这种合作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我国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风建设问题,而这问题在职业教育中更加突出。本文主要就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教育学风建设引发思考,首先强调了学风教育必要性和意义,之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实际经验对学风建设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意见。

【参考文献】

[1]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03)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2

[论文摘要]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的职业和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的长期性以及职业教育的地位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仍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当今职业教育 启示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运动的先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提出的许多职业教育的思想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现摘录一二与读者共享。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职业的含义和意义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2.职业教育的长期性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指导乃长时期继续进行之事业,非短时期之商榷。职业指导之实施时期,自职业陶冶时期,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就业后补习时期,至确能自立经营,无需辅导时期,绝非短时间两人晤谈之匆促商量所能塞责。” 黄炎培提出要建立一个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和再补习在内的职业教育系统,使职业教育贯彻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其中,小学重在职业陶冶,为职业教育的打基础阶段,初中阶段应进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职业学校进行系统地职业训练,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黄炎培认为从广义而言,“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在教育制度上应有一贯的、正统的和整个的地位。那种以普通教育为正统教育,以职业教育为偏系的教育的陈旧观念应根本打破。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按照现实国家的教育体制,一般公民是在接受普通国民教育后,或接受高等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才进入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者的。最近的一项专项问卷调查,以中学生,职教生和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果令人深思。

1.明确职业的意义,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黄先生认为,职业本身不仅要求供需经济,而且要求才性相近,才能使事得人,使人得事,“使百业效能赖以增进”,使人“获得职业的乐趣”。教育具有发展人类生活知能与培养服务精神的双重功能。“职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的根本性的认识和态度,他包括人们对专业职业根本性的认识,个人选择职业的标准等。这里“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应理解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是物质精神“双丰收”。

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从事一门职业的意义时,81%选的是谋生的手段,选个人价值的体现占7%,选其他的占12%。虽然在商品经济发展,人的观念很多被物化的今天,对职业的看法不可能不受影响,但如果只看到职业谋生的意义,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就很难理解职业带来的精神乐趣。

当被问及进行职业决策时,在主要考虑的因素选项中,选经济收入的占79.8%,选升职机会的占7.2%,选事业发展的占6.0%,选工作地区单位名气的占7.0%。这其中,经济收入、晋升机会、单位名气的占到了94%,对名利的追逐可见一斑。

从敬业乐业意识方面,当被问及从事现职业的感觉时,选压力比较大但不快乐的占68%,选很快乐没有什么压力的占9%,选有压力但很快乐的占15%,选其他的占8%。不难想象只有压力而没有快乐的从业者会有“乐业”的想法,既然此间长期得不到乐趣,又还没过多感受生活的压力,跳槽变成为常见的一件事。

在这次调查中,当被问及毕业后更换单位的情况,一年内更换一次的占45%,更换过两次的占20%,更换三次占10%,没有更换过单位的占25%。而在就职者中当被问及是否有跳槽想法时,持肯定说法和可能说法的占到了76%。职业流动周期的缩短虽然在一方面说明劳资双方自由选择度增加了,但会增加资方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的求职成本,这对已经严峻的就业形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关于职业教育的起止期的问题

黄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施加影响的过程。比照当今情况分析,笔者认为,这其中职业准备时期,专业训练时期最重要。但现实是职业教育开始的时间迟滞于学生的需求。初中阶段结束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教或直接就业,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实有必要,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很少顾及学生这方面的需求。进入高中阶段后,通过高考上一个重点大学,几乎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至于上什么专业,往往缺乏科学的职业测试,等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再接受职业指导方面的教育有一种“亡羊补牢”的感觉。调查中学生当被问及选择专业的信息来源时,选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占65%,选家长决定的占25%,选其他的占10%,而当被问及班主任或朋友介绍的依据时选专业测试的占不足5%。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现专业时,选“热门”专业的占48%,选个人爱好的占23%,选其他的29%,这更说明了问题。

3.关于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职业教育之重要性今日为更多的人士为之大声疾呼,如何使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重温黄炎培先生的教诲意义不可低估。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他强调“离社会无教育”,主张施行何种教育,必先考察何种社会。他认为社会化的办学方针应贯彻于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如下。

(1)办学宗旨的社会化——以教育为方法,而以职业为目的;

(2)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造就适合社会职业生活的各行业人才;

(3)办学过程的社会化——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标准的制订,无不建立在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音乐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249-01

21世纪的今天,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逐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素质和素养,同时也要有着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职业院校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根本基地,其教育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对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音乐素养和人的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所谓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人的质量,同时质量主要是借助于相关的活动进而将整体的综合能力水平直接的反映出。一般而言,素养主要包含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等,素质在实际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后天的培养。而音乐教育作为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仅强调人对音乐整体感受力的培养,同时对于人的情感和音乐作品情感的共鸣也有着一定的强调作用。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其主要的特点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的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我国人才的培养逐渐的从精英化逐渐的趋向于大众化。尤其是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有着相对薄弱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上的主动性也有着一定的缺乏。

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项特殊的技术性教育,在面对市场经济时尚以及社会诱惑的双重打击下,部分职业学院学生的实际管理的难度逐渐加大,尤其是当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前提下,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当前部分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采取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也使得学生难以从根本上认知到音乐教育的真正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部分职业院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度不足,不仅仅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直接忽视,同时甚至有些职业院校直接将音乐方面的课程取消,这一做法难以从根本上保证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使得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难以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总而言之,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更多的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共同参与。

三、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教育常见的一种形式,直接关乎着我国社会基层人才市场的发展,同时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额提升有着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职业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宗旨则是面向社会人才市场,进而培养基层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而随着现代化社会分工的逐渐明确,人才市场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仅要求学生有着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神,同时也要有着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

音乐教育中的合唱艺术训练作为一门相对实用的艺术教育,通过多次的训练,将每个学生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加强学生之间的协调合作,以至于学生有着一定的团结合作的良好素养,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学生的行为难免会逐渐的趋向于规范化的轨道中,以至于其音乐教育中的合唱队训练更加的而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潜在形式的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个人素养有着一定的培养,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服务于当前社会人才市场。

结语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逐渐受到社会人才市场的极大关注,同时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有着一定的培养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并对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加以培养,拓宽了学生知识学习的视野,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着极其有利的影响,总而言之,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鑫宇.试论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的相互关联与影响[D].中央音乐学院,2013.

[2]陈丽.论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J].科技视界,2013,33:282+314.

[3]杨晓华.职业教育中加强音乐教育刍议[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55-56.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4

关键词 课程;职业教育;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7-0016-05

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狭隘课程观的制约,学问化倾向仍然明显,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还是不自觉分离,行动导向教学没能真正落实,导致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低位发展态势。要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必须整体性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现代内涵,开发具有空间意蕴的职业教育课程。

一、从点到空间:课程意蕴的应然转变

我国教育学中一度没有课程理论,即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方课程理论逐渐进入我国,但大多数教师还是难以理解课程的实质[1],习惯性地狭义理解为是“一门学科”或“一本教材”,即使是广义的理解,也只是拓宽到课程是“所有学科的总和”的简单理解,即简单地把课程理解为“内容”。这反映了课程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个“点”的存在,与之对应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把知识的重要性推向极至,在课程实施上,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支配着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指向知识传递的讲授式教学因此成为主流,这其实是一种“授鱼”式、储蓄式教学,学生注定成为被灌输的容器。

事实上,对课程而言,组织比内容要重要得多,职业教育课程如果不能围绕岗位任务作课程内容的组织,不能对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合理“序化”,学生很难理解知识在工作过程的应用,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解释,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而关于课程的一般定义是“跑道”,强调的是“路径”,强调让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这些内容,理解为通过“跑道”来达到课程目标,这其实是进入“线”的理解层面。这种线性思维强调时间维度上前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倾向于设计单向度、静态的预设进程,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忽视生成的程式化演进,学生主体仍得不到尊重。

尽管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课程的理解开始从静态走向动态,认为课程不仅是建设“跑道”,也是学生在“跑道”上跑的动态过程。但我们为什么要给学生限定在“跑道”上,而不是给学生一个通过设计的多功能“场馆”,这就是“空间”概念。事实上,无论是从点还是从线的层面来理解课程,都没有突破教学中“教”的樊篱,显现出“教有余而育不足”的课堂病理。教育的本质是影响,而不是传递,教育需要的是人赖以学习的宽松环境,正可谓“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这就突出“空间理念”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课程不只是一个进程,而应该是一个空间。在横向上,课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还是一个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生态系统;在纵向上,课程开发不仅要开发教与学行为赖以发生的框架,而且要开发教与学行动本身[2]。因此,课程是为师生共同学习所设计的教育空间,以及在这个空间中所进行的范围广泛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课程视域下的空间存在

(一)空间的超物理存在

传统认为,空间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联系到教育教学,空间是由物理界面围合而成的位置固定、功能确定的教学场所,如教室、实训室等[3]。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理论的“空间转向”,人们在教育及课程领域中对空间概念有了社会学意义的理解,在社会学视域下,空间是具有一定文化意义,富有生命气息,具有历史感、现实性和理想意义的人文构造,而不只是物体化、客观性的物质构成[4]。课程作为师生之间互动的媒介,课程建构追求广阔的真实生活世界,而不是封闭的方寸之格,具有典型的社会性,课程视域下的空间诠释着一种系统、场域和关系的存在。

1.空间即系统

课程视域下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冷冰冰的空洞场所,而是物质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5]。从结构视角看,课程中的空间是为实现培养人的目标而构成的一个具有整体性的集合体,即空间“系统”。系统的“硬件”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场所、设施设备及学习资料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是系统硬件的重要补充,使硬件的形态逐渐虚拟化、智能化,这对于完善系统功能、延伸空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系统的“软件”是人与空间硬件在互动中形成的非物质形态的“人化”部分,人作为空间的存在者,总是经过主体性实践,不断地培育、滋养空间,或通过改变原有的空间形态来表达自己的生存和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空间中必然生产出知识和技能、思维与想象、情感和态度,成为空间的软件部分[6]。实质上,硬件与软件部分共同形成了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态”,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将引起整体变化,这个生态通过“人”产生了空间意义。

2.空间即场域

空间并不是一个存在于教室、实训场所等具置中触手可及的实体,而是一个由人们的言行在互动中所营造的场域[7]。场域是布迪厄社会学中的一个空间隐喻,布迪厄认为,场域就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在他看来,场域是那些参与场域活动的社会行动者的实践与周围的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一个关键性中介环节。对置身于一定场域中的行动者产生影响的外在决定因素,并不直接作用在他们身上,而是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环节,预先经历了一次重新形塑的过程,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8]。可见,场域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是弥散于全空间的,学生一旦进入空间,场域作为一种力量对存在其中的人产生一种力的作用,教育便悄然发生。自我建构是空间场域的本质所在,课程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需要学习者置身于一个真实自然的情境脉络中,通过场域的中介作用,使学习不再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在空间场域的体验中自内而外的生长。

3.空间即关系

讨论职业教育课程,离不开三大要素,即学生、教师和情境,课程视域下的空间所表达的正是这三大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关系,是空间的营造者,情境依赖于特定的场所与资源,但人是营造情境的核心要素,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人与情境的交叉复杂关系网,共同创造了空间。慕君认为,“这些关系不是认识论视域下彼此外在的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存在论视域下彼此‘进入’、彼此‘融合’的整体性的、协调的关系”[9]。空间各要素之间的这种“相互进入”的和谐关系,要依赖于空间中蕴含的职业教育魅力,实质上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对话交流超越了单向度的知识传递和技能相授,具有激励、唤醒与建构意义。

(二)课程的本质是构建空间

课程开发不能仅留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序化上,需要超越“一维”“线性”的逻辑思维,把课程开发的视野拓展到三维空间,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走向社会空间的职业人,更要建立课程的空间意识。从构成要素上看,无论是空间的系统与场域,还是空间关系的建立,都离不开物、事和人三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

1.建设物理空间:课程“物”之维

物理空间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与个体之间必然保持着持续显性或隐性的互动,扮演着“默默育人”的角色。然而,职业教育的高度情境性决定了物理空间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物理空间的意义在职业教育中不能停留于“熏陶”层面,而要把物理空间作为课程本身来精心设计和开发,赋予物理空间以显性的育人意义。

把物理空间作为一种“课程开发”,在职业教育中发生了一种价值转换,即将空间建构的指向由观照物理空间的形式美转向观照育人的实质意义。在空间格局上,一方面,要进行“空间模拟”,实训场所要尽量模拟企业或车间的空间布局来设计,打破传统整齐划一的长方形的“教室模式”,且在空间布置上,桌椅、照明、实训设备及其陈列方式也尽量模仿企业真实场景;另一方面,要进行“空间一体化”,即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建设集理论讲授、技能实训、小组讨论于一体,将分散性楼宇的功能集中在近距离的空间实现,使教学场所成为通用和灵活的集成空间系统。这种一体化空间格局所表达的综合育人效应远远超过多个功能分离的各单个楼宇的分散叠加效果。

2.构建主题空间:课程“事”之维

一个静态的物理空间,其所表现的教育意义是非常有限的,只有赋予其空间人文意义,才会显现出系统性的育人功能。没有主题的物理空间是没有灵魂的空间,构建主题是课程空间的核心内容,空间各要素通过主题的统领作用,才会形成交互、聚合与共鸣,形成更为强大的空间育人效应。

目前的学校教室还在普遍追求标准化的方寸空间时,美国小学的教室却越来越像个性化的温暖的家,在这个温暖舒适的“家”里,集中了尽可能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触手可及、乐在其中,随时可以展开各种学习和研究[10]。可见,美国小学构建的以“温暖舒适”为主题的“家”,为“乐学”创设了优质的主题空间。那么,作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构建具有“职业气息”的主题空间应成为职业学校学习场所建设的主要内容,“行业化”“企业化”“专业化”都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大主题,而具体到专业课程的操作层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化”主题构建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主体,通过“项目”主题来整合空间要素和实施多维互动,学生围绕“项目”展开做的行动成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常态。

3.创设人化空间:课程“人”之维

课程视域下的空间是以实体空间为基础的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人化”空间,实际上,强调人的参与才是真正注入了灵魂,才能达到升华空间主题的作用。教师与学生显然是人化空间的积极建设者,也是受益者。

职业教育课程遵循的是基于实践情境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逻辑,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这其中的一些经验知识、隐性知识很难在文本中作为显性资源呈现,只有教师在课程空间中作为开发者及通过与学生互动形成,教师就成为了重要的课程隐性资源,“教师即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充分彰显。创设人化空间,一方面,需要配备一支素质优良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团队,具有足够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能形成独特而强大的教学气场;另一方面,应突破“一课一师”的传统思维,在同一教学时空中根据专业实际按需配备多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空间主导作用。同时,在课程实施中,应突破“课时制”框架,尽量延长教师与学生相处于同一教学空间的单位时长,如实行“全天包班制”,即教师在同一场所对同一班级学生做一天(或更长)为时间单位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一节课,并在同一场所中以“教师固定、学生流动”的形式实行有限走班,这样,教育才会慢下来,教师可以按照课程目标,更加自主、自由地构建属于这个场所的课程,把原本被一节节课切碎的时空以整体性创设的方式,通过“人化空间”还给学生,并且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足够宽广的时空基础。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空间设计”

(一)让空间成为课程本身

当前,我们的教育似乎只与书本有关,而与空间无关,学校空间如何适应甚至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得不到足够重视。要改变这种无空间的教育,需要从课程层面进行整体设计,来强化教育的整体思维。

当前应试教育把学生限定在标准化的方格教室里学习,对学生而言,空间只是一个抽象概念,空间的教育意义在学生身上始终得不到体现,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哪里学”比“怎么学”更重要,职业能力必然是学生与所处空间互动生成的结果,而不是“教”出来的。所以,职业教育必须把空间具像化和开放化,空间布局应该像企业或车间等职业化的工作场所,各种设施设备及其布置都应尽量营造职业气息,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并发挥相应的教育价值。并且,从思维上突破学校和教室空间框架,让社会、企业和公司都成为课程实施的广阔空间。

在课程建设中,需要从“空间”视角来科学设计与制定课程标准,把教学环境建设作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只是把空间看作是“物理环境的装饰”,而要把空间设计看作是“一种课程的设计”“一种意义的生成”[11],并且,要把空间当作一件“作品”来创作,该作品的主题就是“人”的发展,把教育性放在突出位置,并从课程的角度去审视和反思自己的“作品”,把学生放在主置,建构师生共同参与的课程空间。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实体存在,也不再仅仅具有“墙壁说话”的意义,而真正成为了课程本身。

(二)课程空间化设计的实现

1.从任务设计到情境设计

职业教育显然不能忽视任务设计及其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往往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裸任务一般只停留于内容层面,是可以脱离空间而存在的,实质上是一个“点”,只有情境是指向空间的。

在空间视角下,学习的常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以此获取经验――怎么做和策略――怎样做得更好的过程性知识,这类知识的习得是与具体情境紧密相关的,体现了人与空间的充分关联。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要从任务设计提升到情境设计,情境设计需要超越工作任务本身,把工作任务所处的“环境”与“情形”也作为重要设计维度,设计中不仅考虑学习进程,还需要考虑学习条件和环境要求,如场地、人员、设备、空间布局、学习资源等实际情况,学习情境应当全面反映工作任务所包含的职业信息,按照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产品类型、工艺流程或服务对象的不同,在考虑教学空间、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下,进行整体化的教学设计。

2.从教学设计到学习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将教学诸要素作出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尽管传统教学设计不会忽视对课堂空间的关注,但其重心还是指向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实际上是一种“一维”“线性”的设计,这种静态的轨道式设计注定是“以教为主”的,教师的预设和主导作用必然发挥过度,学生处于被动支配状态。

学生作为课程意义下“空间”的主体,充分的自主学习应成为课堂常态。显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应该是“教”之当头的教学设计,而是学习设计,即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其是指向“三维”“立体”的空间设计,设计重心上关注如何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时空中高效地主体学习,在具体设计上不再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是强调:一是“为学生创设什么”,实际上是提出为学生创造包括物理空间在内的一切课程资源,作为一线教师,学习设计必须重视“学材”的设计,学材是直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常见的样式有任务单、工作页、引导文等,在学材引导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我控制的自主学习,学材应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学生做什么”,根据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来源于企业的教学项目应成为职业教育学生“做”的主要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应建构形成一个个蕴含知识与技能的项目,以此吸引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项目设计是职教课程建设的又一重点。

3.从传统课堂设计到无边界设计

传统课堂设计往往受制于教室空间与一课时时间的思维限制,在教学资源整合、内容与方法设计上不自觉地漠视人与空间的互动价值,仅仅停留于内容设计和方法设计层面,加上传统教学“三中心”的惯性思维,课堂教学设计未能突破传统课堂框架,一定程度上走向了教学设计的固步自封。

空间视角下的课程设计需要从思维上突破师生边界、资源边界与学科边界等。目前关键要突破的是“时空边界”,在空间上,仅仅关注空间的熏陶意义是不够的,要通过课程设计形成空间系统与场域,形成强大的综合育人效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还要与虚拟世界连通,课程设计中可以创造条件融入虚拟现实、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空间的无限延伸。同时,还要把课程空间拓展到浩瀚的现实世界,如设计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课程、对外专业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在时间上,职业学校必须突破一课时的时间框架限制,教学设计从一课时设计走向一个教学项目(或主题)设计,避免传统课堂框架对教学项目完整性的破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设计走出传统课堂时空的樊篱,拓展到无垠的时空。

参 考 文 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2]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5.

[3][6]张国红.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程的“公共空间”[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5-9.

[4][5]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J].教育研究,2012(7):104-108.

[7]江宜桦.公共领域中理性沟通的可能性[J].知识分子论丛:第一辑,2003(1).

[8]刘宗南. 论课程场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5):64-69.

[9]慕君.对话的课堂文化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6(7):36-39.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5

【论文摘 要】在现代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和社会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提高个人的文化内涵已然成为社会对职业教育学生的更高要求。那么,艺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又包括哪些方面呢?艺术素养的提升对职业教育有哪些重要意义,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 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 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 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 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 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 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 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 ,2011-9.

[4] 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6

(一)研究方向

本课题的方向是:探讨和论证民办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方法,研究构建民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道路,为进行民办教育的培养体系与模式的改革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内容设计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的研究

河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三)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

2.座谈讨论

3.学习借鉴

4.分析论证

二.相关情况分析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我国社会转型期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中科技要素和知识要素在不断加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必然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重组,大量的企业劳动者面临着转岗、下岗、知识更新的局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生存技能的考验。民办职业教育应抛弃陈旧的办学理念,对自身进行科学的发展定位:21世纪民办职业教育的重点应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劳动力培训开发为主;在教学手段上应摒弃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理念,积极投身人才资源的培训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建设民办职业院校培养再造经济优势的必由之路。

2.国家方针政策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财[2004]19号)也是为了做好“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这项工作而提出来的。《意见》在“提高实践基地建设质量、创新实践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等几个方面做了详细说明。而职业教育不仅仅包括在校大学生和高职学生的教育更包括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因此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发展民办职业院校成为一种必然,更成为了一种趋势。

3.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人力资本的开发主要是针对人的各项潜能的开发,而开发的手段主要是采用教育和培训。西方经济学家、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增加和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甚至人力资本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譬如在发达的美国,员工培训被看做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民办职业院校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利保障。

4.普通院校自身发展对民办职业院校的需要

院企合作是其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培养人才水平、促进学员就业的必由之路。民办职业院校要借助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课程设置、课程研发等方面入手,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这是院企合作的真正精髓和意义所在。

(二)职业教育人才观

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认为:“不论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与相应层析的普通高中以及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有智力类型的侧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培养对象在智力结构、智力类型上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教育培养模式的不同。做为职业院校应当立足教育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对学生进行经验型和策略性知识技能的教育与传输。

我们首先应该肯定,高等普通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是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也同样是人才,因为人才是有多种层次和分类别的,学历和文凭的高于低,并不是衡量是不是人才的唯一依据。我们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从他对这个社会做出的贡献的多少来进行评论。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特点及必然性

1.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数量在不断发展,而教育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

18世纪欧洲最早出现职业教育,19世纪中叶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先后设立了不少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上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中等层次的学校迅速增加,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等层次的学校。

2..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所促进的,这中间还有教育和社会的原因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以及社会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教育并不是仅仅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当进入了80年代之后,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就不再仅仅立足于经济和技术的层面,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平衡社会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现状

1.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国家教委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市场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

2.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国家已将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从扩大规模为主转为以提高质量为主。学术型、应用型人才主要由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来培养,而职业型人才则主要由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培养。

三、民办职业教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有利于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民办职业教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09年底,全国共有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198所,在校生318.1万人;民办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40.0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