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1
随着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逐步转移,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没落。该学科经历了多年研究发展历程,并处于不断转型变化中。部分农业经济院系从农业经济学科逐步退出,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具体表现为,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物供应链生态系逐步升级,转型为食物经济管理;部分学科则是演化为“生物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迅速的推进和市场化继续深化,农业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由此,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应顺应时代变化,转变研究重点,向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农产品食物市场为中心的一体新型农业经济学科。
【关键词】
学科转型;农业经济;生物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业经济学涉及农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参与到农业生产及其关联的分配、消费与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安全成为国内的焦点,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较大挑战。然而,西方经验表明,伴随农业部门分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深入,以及其它学科快速扩张,该学科应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会遇到许多问题,可能遭遇西方发达国家情境。由此,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该学科转型。
二、农业经济学科演进阶段
农业经济学科的存在,多数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其属于应用类社会科学。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可以为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提供一定参考。农业经济从诞生之日起,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政策研究为核心;二是农村经营为主;三是转变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来说,以农村经营为核心,其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不断增加作物、畜产品产量,达到农场增值收益目的。而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目的,则是需要从农业角度去分析。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解决食物、贫困及农业调整等多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着重看到农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城市产业提供优质食物。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食物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深化中。在未来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学科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推动社会对农业的产销需求。
三、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危机
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深层次结构问题,已在逐步凸显。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方面,人才市场随之饱和,使得该学科发展与拓展面临较多的困境。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学科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一是,新型农业经济学科遭受传统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压缩。作为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工具及其理论,多数来源于基础经济学。随着近些年公司法、经济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拓展,促使向农业经济领域发展,严重压缩了农业经济学科的生存。仅从学术角度来说,基础经济学科研究影响力较农业经济学科大,由此影响了农业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二是,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经济研究的鼓励不足。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但现阶段却严重缺乏,是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依然需要许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目前,多数农业经济研究专家,仅处于旁观者地位,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力弱,决策能力不足。同时,在决策影响力方面也在下降。与其他专业竞争项目和教学资源时,农业经济学科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资源选取方面尤为不利。三是,对优秀学生的新引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经济学科要持续发展,还需要依靠许多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本科从业学生。但是目前,许多优秀学生,为了生存,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研究对象。随着政策对该学科的支持力度降低、被其他基础学科压缩,促使该学科毕业生在毕业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在与经济学、商学毕业生之间竞争存在不对称的劣势。与其相比,农业经济学科难以取得就业优势。这就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思考:农业经济研究专业人才,需要转换研究重心,适应时代变化,并以市场为研究主体。据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使得优秀毕业生难以对其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长期危机
现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压缩了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趋势不断增大。首先,研究经费与人员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角较快,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在前期比较丰富,可以为农业研发投入大量资金。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缓慢阶段后,政府预算开始转向其他产业,对农业投入会大量削减。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投入会逐步缩减。其次,在重视商业研究的时代,专业人员对商业对象的研究,远超过了农业研究的对象。在该方面,农业增加值高,占GDP比重为百分之十。追本溯源,现已超过三分之一认可需要农业,有超过二分之一认可居住在农村。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稳定社会与农业生产。如能完成中国的城市化,农村社会经济比较稳定。农业研究对象,也在国民经济体系地位下降。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收到极大挑战。如此,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挣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随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许多优秀人才对农业经济研究逐步减少。农业作为社会经济成熟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份额中遭受服务业、第三产业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研究对象的下降,促使优秀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在此形式下,若优秀人才持续下降,参与程度急剧减少,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未来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学科存在,其研究对象所处地位成为关键。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提前完成,促使社会经济走向成熟,由此,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升级,农业特殊地位正在下跌,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也随之下降。同时,基础经济学不断兴起、管理学的扩张,以及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这些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农业部门,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出现被压缩的现象。目前,新型农业经济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现状,正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方向。从国内发展情况来说,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食品产业随之扩大,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学科要转变研究重点,需要向市场研究为重心移转;构建农业市场为研究中心,成为一体化新型农业经济科目。目前,这种转型依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技术、制度和就业市场等障碍。相关农业专业人士,应未雨绸缪,共同行动,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全面转型。
作者:赵栋强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晶.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张晶[J].北京农业,2015(33).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郑晓杰.论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8).
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内容;问题;策略
作者简介:刘晓玲(1975-),女,河南长垣人,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河南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培训的成人教育策略研究”(编号:2015-JKGHZD-0019),主持人:刘晓玲;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创业教育背景下基于工作分析视角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编号:2015-JSJYYB-051),主持人:刘晓玲。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30-0062-05
作为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经济学是以成人教育与经济增长和成人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出发点,探讨成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揭示成人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分析成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发展和变动趋势的学科[1]。近年来,成人教育经济学逐渐受到我国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对我国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较为系统地归纳和梳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我国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与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成人教育经济学并非空穴来风,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有研究者对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有代表性的是李志远和朱建文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教育、医疗保健、劳动者的迁移、移民和信息获得等途径形成。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的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的资本投资的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鉴于此,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通过教育实现“收入均等化”,稳定社会秩序;提高教育系统的效率,适应动态经济的需求,增强国家竞争实力;注重劳动培训,促进劳动力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在行业和区域间迁移[2]。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认为,应立足于的政治经济学,以教育与经济的基本关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紧紧围绕教育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以教育与劳动力、干部专家培养的问题为立足点来构建成人教育经济学科体系[3]。
(二)成人教育经济功能
李文鹏结合老龄化社会的特征,分析成人教育经济功能,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塑造人才的功能。成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平均素质(主要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塑造人才。二是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功能。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不断提高成人的学识素养或者使他们习得一技之长,从而作为新增劳动力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三是社会福利的功能。对企业员工开展教育培训是一项重要的福利,超过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传统福利项目。此外,他还指出为更好地实现成人教育经济功能,一方面,就成人教育而言,要注重调整与转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便于学员接受。另一方面,就社会而言,要对成人教育进行良性干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结合自身国情,给予成人教育各方面的保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成人教育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4]。吴农对影响成人教育经济功能的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教育投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影响成人教育经济功能的重要因素。一是教育投资的产业性与市场性。成人教育投资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向社会和市场;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需求制定招生计划和设置专业,注重有效性和回报率;较少由政府进行投资,而主要依靠企业和个人投资。二是教育内容的职业性与实用性。针对在职人员的需要和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人才规格、人才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彰显职业性和实用性,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三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创造力的培养,着眼于主体意识的提升,着眼于在未来社会中适应能力的增强[5]。
(三)成人教育经济价值
相对而言,研究者对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探讨较多,比较典型的赵光鼎认为,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是指成人教育投资为社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具有直接性与间接性、速效性与长效性、有限性与多效性、低投人与高产出、复杂性与近似性等特征。成人教育经济价值不仅表现在成人教育投资的使用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方面,还表现在个体经济收益方面。由于成人教育过程是形成与提高教育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劳动转化为受教育者素质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将科学知识与生产技能内化成自己精神财富的过程,是教育资源向人的智力转化的过程,因此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形成于成人教育过程之中[6]。贾玲玉和孙莉华则从职工教育和农民教育两个方面分析成人教育经济价值。一方面,职工教育对工业生产的发展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职工教育可以促进工业生产率的提高、技术革新和企业管理科学化。另一方面,农民教育对农民生产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民教育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水平[7]。
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3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奋斗目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同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的高层次理论研究人才的重任。这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影响。不论是应用型还是理论型,高层次人才最基本、最关键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加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一课题不仅引起了现代政府的高度关注,也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如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Burton R. Clark(1993)认为,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形成探究的场所,大学组织了很多学科发展和维持进行探索的运作团体,它们处于最好的地位,协力地训练一代又一代的显得好奇的有才智的人,生产科研成果。Nyquist(2002)认为,研究生教育要使得学位获得者除了应该具有学科知识外,还要有能力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从事发明和创造。Gumport(1999)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和研究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主张研究生教育主要功能就是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成为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及研究生指导教师最为担忧和关切的现实问题。在承担研究生教学任务、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参加研究生毕业答辩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选题的重复与雷同、现代研究方法的缺失都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然而,在当前的研究生教学研究文献中,鲜见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本文正是试图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
(一) 创新的内涵
不同学科可能对创新定义不同,从经济学角度看,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是经典的,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的组合。他把这种组合归结为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或生产出新质量的产品;(2)使用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应来源;(5)实行了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创新不是一种例行工作,这是因为:将来是难以预测的,新计划易于犯错误;人的心理往往对新事物持怀疑和保留态度,社会环境常常出现阻力,标新立异常会遭到非议。熊彼特的定义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从社会生产的侧面对创新的定义。也许这一定义,对学术研究的侧面并不完全适用,但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创新的一些根本特征。借鉴这一定义,从学术研究的方面来看,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提出了新的理论或将现有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即在扬弃的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修正。我们考察一部经济理论的演变史,可以感知到这一脉络。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体现了经济学家对增长问题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单要素的增长模型(如哈罗德—多马模型)到多要素增长模型(如索罗模型);从外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到内生的经济增长模型(如新增长理论);从注重有形资本(即实物资本)到无形资本(如人力资本、制度因素等)。最典型的例子是,Solow增长模型将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变量视作外生给定,因而其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增长率,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和Diamond模型将储蓄率进行了内生化,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模型将技术进步进行了内生化。新的理论或模型的提出都是对旧有理论的扬弃,是经济学家们理论创新的结果。
2. 提出或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如,数学与经济计量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运用,使得经济学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转变,在计量经济学的演变过程中,从传统的时间系列或截面分析向面板数据分析的转变,都代表着研究方法的创新。再如,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主要是从总量到总量的研究,而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试图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最典型的例子是,Ramsey-Cass-Koopmans模型和Diamond模型在将传统经济增长的储蓄率内生化时,引入了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从而将宏观经济的储蓄率建立在微观家庭决策的基础之上。新研究方法提出与使用,常常会催生着新的理论。每一种研究方法的提出,都凝聚了经济学家们的大量创新努力。
3. 使用新的研究样本。经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并据此提出经济政策建议。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一些旧有的理论有的仍然有解释力,但也有一些卓有的理论无法解释新的经济现实。对不断发展着的经济现实的研究,有时会催生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方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是典型的例子,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后,西方国家发生的滞胀现象,是凯恩斯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因此,凯恩斯学派的地位受到动摇,非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派得到了发展。对新研究样本的使用,可以对旧有的理论进行检验,从而可以带动对旧有理论的扬弃。
(二)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
对于研究生来说,其创新能力应该说在培养之中,不能用大师的标准来要求,但应该用大师的标准作为楷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个不可观测的变量,它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综合能力体现。然而,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从研究生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两个主要角度进行测度:
1. 选题意义的重要性。选题是具有重要创新性或应用性,还是属于重复性工作,是反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研究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能否站在学科研究前沿,提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决定了论文是否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否具有原创性和挑战性的关键所在。如果仅仅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如果仅仅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如果仅仅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如果仅仅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那么选题意义就会大打折扣。选题意义的重要性,是个定性概念,如何定量化,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级别考察,国际和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往都是学科最前沿的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具有挑战性和原创性,其学术价值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我们可以根据的期刊级别这一变量,对论文的创新性这一定性变量赋值。二是采用国际上通常用“论文被引用次数”这一指标来衡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状况,大部分学位论文。
2. 研究方法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基于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现实,以经济学专业为例,能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尤其是硕士生学习阶段,提出新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困难的。退而求其次,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的、规范化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是确保论文创新性的方法论基础。如果使用陈旧的甚至不规范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即使选题很有意义,也不会做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经济学专业为例,能否建立数理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能否使用最新的计量方法进行经验检验,是比较共认的规范化研究方法的判断标准。
三、 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因素既有社会评价与用人制度、学校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制度、导师的素质与责任心等外部因素,也有研究生自身主体因素等内部因素。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研究生自身的主体因素。 [ 1. 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自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始终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取得创新性成果为己任,并且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对创新与研究生教育的关联性予以明确阐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明确提出,“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是作者在科学或专门学术上做出的创造性成果”;在国务院1999年下发的《面向求学网振兴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若干配套政策中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研究生自身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就应该把创新看成是一种信念,而不是把接受研究生教育仅仅当作混取文凭的一种手段。树立创新意识,必须养成逆向思维、不断探求新奥秘的欲望和敢于质疑的胆量和勇气,敢于发现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如果主观上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就没有意愿做出创新性工作。
2. 是否把握学科研究前沿。要做出创新性成果,就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两种可能性:要么重复前人的研究,甚至滞后于前人的研究;要么缺乏必要的学术研究规范。前人的研究不仅将人类对相关领域的认知在历史上大大向前推进了,形成了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且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规范的研究范式。如果重复前人的研究,那么我们选题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就完全缺失,如果缺乏学术研究规范,那么我们的研究就象痴人说梦,缺乏逻辑、缺乏专业性、缺乏科学性。当然,一方面由于前人的研究也并没有穷尽真理,另一方面由于随着鲜活的经济现实的发展,我们可以努力寻找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这些前人留给我们的创新空间所在。因此,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学科研究前沿,是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基本前提条件。
3. 是否提出或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对于博士生来讲,如果研究方向为方法论,那么随着研究的深入,是可以在方法论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对于经济学专业尤其是计量经济学方向来讲,其方法论的创新尚有巨大的空间。对于硕士生来讲,可能在方法论创新上缺乏功底,那么,熟练掌握成熟的最新的研究方法,是在确定选题之后,决定其研究能否取得创新性突破的方法论基础。即使选题很好,但使用传统的、落伍的研究方法,也是很难提高研究质量的。
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导师联合培养;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06-04
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就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规律,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培养条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现状分析
理学院“应用数学”硕士点依托于我校理学院数学系和“应用数学”、“基础数学”、“3S技术与应用”、“非线性与复杂系统”四个研究所。2001年,“应用数学”学科点被纳入我校首批启动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五年的重点建设,2006年9月,该学科点被湖北省政府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数学”硕士学位点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正式招生。目前我校数学学科涵盖所有数学二级硕士点,并于2010年成功新增数学一级硕士点。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及应用基础学科,其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及广泛的应用性。数学的抽象性及严密的逻辑性非数学学科所独有,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抽象及严密的逻辑。数学作为一种应用基础理论,几乎在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应用。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从目前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来看,数学系研究生注重理论研究,实践及动手能力欠缺,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其主要原因是导师没有实际的工程实践背景,所承担的研究项目也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尚可,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经验严重不足。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就业面狭窄、就业质量低下、生源不足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相关工程及经济学科,如土木工程,电气自动化、经济管理等学科,在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用数学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而工科或经济学研究生数学理论知识的不足也会制约他们在该领域的发展。从近几年我校研究生的培养来看,数学学科研究生公开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三大检索)在全校是名列前茅的,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显不足;而相关学科研究生,虽然他们具有较强的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但在各门学科“数学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不足,制约了他们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取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的角度来看,数学学科导师经费不足,而相关学科导师经费较充足。在没有导师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下,也有部分相关学科导师私下进行联合培养。如果通过探索,能建立起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的联合培养机制,必定能使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走上有章可循的正常轨道,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教育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大量需要的是各种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懂得实际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会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从我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来看,探索数学学科与相关工程学科及经济学科的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二、解决办法
1. 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
在数学与相关学科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在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下,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可能各不相同。在确定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时候,不能搞多方向平行发展,而是要有所侧重。如何找到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一个较佳的平衡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各学科培养方案中,研究方向往往相对固定。这就要求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根据目前的科研项目,结合相关学科知识结构,通过协商等方式,共同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如学科培养方案的规范化要求等各种困难与阻力,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使各学科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并出台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相关管理办法。
2. 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中各导师的职责
在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下,明确各导师的职责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避免踢皮球。否则,研究生联合培养将很难实施,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数学学科与土木工程学科导师联合培养一个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向的研究生,数学学科的导师的职责可以是讲授微分方程相关的理论知识、数值计算方面的各种算法,引导研究生了解及学习该方向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土木工程学科的导师的职责可以是让研究生参与到具体项目研究中,当然最好是涉及微分方程数值计算(如:有限元计算)方面的项目。这样,研究生既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及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又能在工程实践中得到训练,并将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研究层次进行研究。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用武之地。
3. 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中培养方案的制订
在数学学科与相关学科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下,制定确实可行的培养方案是关键。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并综合考虑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导师的职责来制定。
下面以数学学科培养一个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向的研究生,并以数学学科及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见表1,2。说明在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中,培养方案制订中要解决的问题。
4. 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表1可以看出,这是数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大杂烩,很多课程并不具有针对性,也与时代的发展脱节,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这是由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僵化模式所决定的。要培养一个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向、以岩土工程为应用背景的研究生,除了精选相关数学课程外,还必须学习表2中岩土工程方向的相关课程。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关键。要使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实现,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将研究生创新教育提到议事日程,给导师联合培养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只有灵活设置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方案,给相关学科以自,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才能实现。
(2)加强课程建设,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外部环境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课程建设必须跟上,否则,导师联合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3)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场所。创新型研究生培养必须注重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因而,实验室建设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展望
根据《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今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配合该计划的实施,我校也抓住这一机遇,集成、整合、深化已有的教育创新经验和创新成果,在原“研究生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征集相关研究项目,以实施我校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笔者相信,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一定会结出硕果。
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建设以政治经济学为根基,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实情况为出发点,学习借鉴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市场理论,形成了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性制度。政治经济学由四点构成:即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这四条理论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要义,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是我国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和重要理论来源。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重要性,主张一切经济行为都要通过市场来完成,需求、供给和价格要通过市场来形成。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经济体制虽然也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调节生产、消费,但是没有像西方经济学理论强调的那么重要,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市场没有起到基础性作用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资源配置不能按照供需的有效性进行流动,导致了经常性的物资短缺和相对过剩,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统筹好物资的分配,如何最大化满足国民经济社会的需要。但是这项工作却不像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如何能在年初实现对经济的有效预期,如何能够在96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有效调配,这对于当时信息传递不太发达,计算能力比较弱的中国而言,不能不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改革开放初期,与西方经济发达程度对比中发现,中国经济社会明显出现了落后,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改善我们的经济制度,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西方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概念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对接最重要桥梁,也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样大背景下,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最为重要的理论构成。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逐渐开始完善市场主体,开始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产品市场、劳动市场、消费市场逐渐形成,这三个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进入了真正发展时期。
通过上图,厂商通过产品市场实现了产品的销售,家庭通过劳动市场实现了就业,资本市场是扩大规模,盘活已有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开辟新市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的重要依托,同时,也帮助家庭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超前消费等。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根本就不存在竞争,一切都按需生产、按劳分配,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竞争。西方经济的市场经济体制却不是这样的,通过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厂商必然选择利益最大化的投资领域来生产商品,很多厂家同时投入到同一个行业,必然会造成这个行业的生产过剩,也就出现了竞争,购买者对同样商品必然会对价格、质量、服务等做出不同的权衡,然后决定买那个,这就是竞争,在竞争的格局中,购买者处于有选择的地位,他有权利去选择购买那个商品,不买那个商品,有些厂家价格高,产品质量不好,服务差必然会被市场拓淘汰,这叫完全竞争市场,厂家都处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但是也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吸取了完全市场理论和不完全市场理论,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国防发展,针对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命脉的行业,采取国家垄断,实行国家独有,或者国家控股形式。
二、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不足值得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警惕
西方经济学理论经历了百年多的发展历程,其学术成果和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都值得学界的肯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西方经济体制和成功经验帮助中国逐渐完善了特色市场经济体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和推广,同样,西方经济学通过中国市场经济的成功建立,完善了其理论到实践的论证,丰富了其研究视野。但是要警惕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一部分市场经济研究者与实践者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象,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完美的,是无懈可击,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照搬西方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看法是不能得到认同的,目前,西方经济制度也存在缺陷,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从中获益良多,在某些领域开始照搬中国经济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西方经济制度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最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危机,这种挥之不去的西方经济制度问题已经被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了百年,但是知道今天依然无法建立一套更为有效的规避机制。另外,工会权利过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电视中,经常会看到西方罢工,导致航班延误、供水供电中断等,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西方市场经济有竞争性无排他性,是一种公有资源的私有化进程。所谓无排他性是不能禁止另外的人使用;所谓有竞争性是一个人的使用减少了他人能使用的量。所以无约束的时候会被过度利用。解决方式是限制使用或者有偿使用。在现实中,此限制或收费要通过国家的强制措施,诸如现在实行的排污限量超额收费的制度。在西方私权大于公权的市场格局中,国家有时候难以对其采取更为有效的调控手段,来抑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三、中国经济学理论需要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融合
国民经济学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 风险 途径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述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1985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T・莱维在其《谈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也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给出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变强”从历史上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80 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前的全球化浪潮。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的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了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将经济全球化仅仅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那也有失偏颇,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分析
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以后,宣布施行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关税壁垒,这样的举措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发展机会的同时,也承担着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1、发展中国家更易承受非公平待遇
现存的国际经济规则主要是由l达国家和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多数没有顾全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有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时候制定的。往往某种产业发展规则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充分发展此产业的时候就制定出来了,如信息技术产品协议以及劳工标准等。发展中国家必须要遵守它们并未参与制定的规则。“在经济政策、贸易政策、社会政策、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最终是华盛顿的政治家及其顾问们在为全球一体化制订规则。”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更加地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2、发展中国家获得较低的收益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收益而言,发达国家的收益也是远远地高于发展中国家。首先,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凭借其雄厚的资金、高超的技术、先进的管理使得全球资源配置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最大受益者。其次,从全球投资角度而言,国际对外投资主要流向发达国家,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相对较少且区域化投资失衡明显,例如对于经济增长较快的东南亚和发展落后的非洲的投资差异就很明显,这种不均衡的要素流动,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3、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损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市场发育不成熟,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对其民族经济的压力和冲击。首先是发展中国家自主企业竞争力不够引起的损失。经济全球化把企业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扩展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效率、规模、技术和研究开发方面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竞争,跨国公司的品牌和产品充斥着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其次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外流。跨国公司利用高薪优势,招聘发展中国家现成人才而不注意在当地实施培训计划,从而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双重损失。
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途径
全球化将世界各国连成了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更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日益密切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发展中国家能否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在于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从而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快速地发展。
1、发挥经济合作的优势,积极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面对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为避免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更应该积极地促进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建设,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能提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话语权。
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2、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相对劣势。
首先,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其次,发展中国家要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最后,发展中国家还应从根据本国国情,实行多元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增强本国综合竞争力。
3、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国际竞争中重要的组织形式。一个国家的的国际竞争力,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
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从而获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4、加快本国制度的改革和建设,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首先,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政府需要从宏观上对本国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并制定政策,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应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并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龙永图.济全球化与生产全球化[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 1999 ,(78):2-12.
[2] 罗肇鸿, 赵宏伟.经济全球化:消极影响评析[J].经济研究参考, 1999 ,(50):13-17
[3] 文富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J].国外科学社会情况, 1998,(4):4-7.
[4] 何建春, 胡南.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2):11.
[5] 刘克逸.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J].世界经济文汇, 1999 (5):19 -22.
[6] 张汉林.强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及政策选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