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施农业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1
设施农业是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集成了现代科学领域如信息、电子、能源、建筑、材料、机械、生物、品种、栽培、养殖、管理等现代科学技术,是最具活力的现代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设施农业应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火车头”,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区、示范区,农业持续增长的“增长极”。面对当前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从业者队伍日益萎缩、农民增收日益艰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下、效益微薄、农民增收困难的现状,就势必要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走技术密集型道路,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因此,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就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1国内设施农业发展历史及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历史悠久。据记载在汉代就有了以油纸作为透光盖层的原始温室。到清代末期,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温室,其结构形式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为透光材料,夜间采用草帘保温。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保护地栽培技术,但由于设施条件和技术手段原因,设施农业发展十分缓慢;60年代末,由简单覆盖、风障、阳畦、温室等构成的一整套保护地生产技术体系在北方城市郊区出现。70年代,从日本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温室很快得到推广,对保温、保墒、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覆盖栽培为代表的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为主的与风障、地膜覆盖、阳畦、温室等相配套的保护地蔬菜生产体系。90年代以来,我国较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大型连栋温室及配套栽培技术,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作物生产为主迅猛发展。到2000年,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10万hm2,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在设施园艺研究领域,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目前我国设施农业不仅包括园艺作物,也广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产、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领域。
2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2.1认识程度不够
江苏省农业科研、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问题十分突出,绝大部分科技人员对设施农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不多,有的农技推广人员这方面的技能还不如专业大户,更谈不上提供优良有效的服务。自2002年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以来,农业大市兴化市全市至今没有新增一个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其他地方农业部门也反映,现在高校农学专业学生离农倾向十分严重。
2.2生产队伍素质不高
目前市县乡级农技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知识陈旧、结构老化、思想僵化、丧失学习能力、靠吃老本的经验主义种田,已不适应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需要,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队伍日益萎缩、老化,部分地区出现“劳力荒”、“老龄化农业”。
2.3相关政策不配套
江苏省设施农业起步较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发展,亚待政策扶持。同时,设施农业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产业,一栋占地667时的普通简易日光温室,建设成本需要1.2万元以上。政府补贴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农户想要投人往往力不从心。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无法向银行贷款。如何解决农户发展设施农业前期投人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全省设施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2.4设施农业规模不大
设施农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发展设施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江苏省从事设施农业基本上是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无力高投人发展设施农业,大户迫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又遇到土地流转难度大的问题,导致设施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2.5设施技术研究不够
江苏省设施农业起步晚、发展不快,技术研究与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巫待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设施农业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养殖等方面,种养技术和设施装备的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开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温室已大量应用生产,而江苏省至今还没有自主研发的、适合本地情况成熟完善的设施类型。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3加快江苏省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考
3.1提高对设施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既不能“一窝蜂”式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蜗牛式”发展设施农业。省委梁保华书记在苏南工作会议上指出,苏南地区农业比重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重点是发展高效、特色、设施、生态、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因此,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要结合实际,要用发展眼光、超前意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3.2加强生产队伍素质建设
设施农业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设施和技术只有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生产者运作,才能充分发挥设施和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巨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农业思想、熟悉现代农业理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并且具备创新能力的精干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生产队伍的素质。
3.3制定优惠政策
要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产业、人才、金融等优惠政策,对苏北、苏中和苏南三类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要设立发展设施农业专项资金增加投人,解决农民的资金投人问题。对于苏南地区,大力引导和鼓励“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大棚、智能温室,大力推广遮阳网、喷(滴)灌等辅助设施;对于苏中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适当支持,重点发展温室、大棚,积极发展大中棚;对于经济薄弱的苏北地区,要给予更大政策倾斜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三资”投向设施农业,重点发展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竹木大中棚,鼓励发展钢架或钢架、竹木混建温室、大棚。
3.4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
连片成规模,规模出品牌,品牌出效益。设施农业投人高、产出高、效益高,只有进行规模化生产才可能形成品牌效应,占领市场,使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要培育一批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3.5培育专业合作组织
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辟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手段,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个体农民的市场力量较弱,缺乏竞争力。要引导那些具有近乎相同的产品、相同的利益、相同市场地位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大力培育适合市场竞争的共同利益集体,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同时,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法规,规范各类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健康运行。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2
1.1主要农作物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实现了由小区平衡向大区平衡的转变,总产量达到878万t,与上年基本持平,确保了全区粮食产需平衡;2007年,棉花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达到270万t,增长23.9%,在全国棉花市场的占有份额继续上升。蔬菜总产1128万t,增幅11.1%,甜菜总产586万t以上,油料总产超过40万t。
1.2特色经济作物有了新突破
加工番茄、西甜瓜、酿酒葡萄、加工辣椒、打瓜等一批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加工番茄预计总产462万t,增幅25.9%;西甜瓜预计总产280万t,增幅33.3%。设施农业快速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面积达62.6万(667m2),涌现了一批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的“三高”示范田。
1.3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标准化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步伐加快。有4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通过农业部认证。全区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71家,产品总数达到20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5%。自治区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9家,产品总数达到44个,分别比上年增长80%和57.14%。5个县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03.9万(667m2),比上年增长246.3%。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乌鲁木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抽检的农产品合格率达99.96%。检查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2676家次,受理举报案件483件,查处400件,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5万元。
1.4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预计2007年全区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6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农民收入实现了均衡增长和历史性突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首次突破3000元,较上年增加413元,增长15%。其中,南疆三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6%。
全区农民外出务工人数达224.1万人次,占总劳动力的22.8%,实现外出务工收入33.6亿元,同比增长40.4%,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304元,增长25%。
乡镇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2007年完成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2.7%,实现营业收入652亿元,增长12.3%。全区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装备总动力预计1265万千瓦,增长6.5%。地方国有农(园艺)场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7.2%。22007年重点抓的八项工作
2.1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2007年,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棉花良种补贴630万(667m2),补贴金额9450万元;小麦良种补贴资金2000万元;落实农资综合补贴3.4亿元。自治区专项5000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用于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达到28个,增加18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377万(667m2),实现节本增效31.65元/667m2,总节本增效4.36亿元。
2.2扎实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各级农业部门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狠抓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全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粮食生产上,针对小麦生产大幅下滑和粮食生产出现的新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专题研究粮食特别是小麦生产问题,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粮棉畜协调发展。棉花生产上,突出区域优势,狠抓高产棉区,主攻单产,优化品质,节本增效,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全区棉花面积突破2000万(667m2)。区域特色农业上,加快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龙头企业带动强的特色农作物,工业番茄、酿酒葡萄、西甜瓜、打瓜、加工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比重进一步加大。
2.3着力推动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进步
全面加强了棉花、小麦良种的繁育和供应,继续推广以高密度栽培加滴灌节水为核心的棉花增产技术,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广优良品种、高新节水、标准化栽培、复播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重大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到位率。全区地方良种推广面积4022万(667m2),覆盖率达92%以上,其中小麦良种推广面积726万(667m2),占总面积的91%;棉花良种推广面积1235万(667m2),占总面积的96%;新增高效灌溉面积102万(667m2),累计建成高效节水面积近400万(667m2)。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1080万(667m2),完成皮棉产量120kg/667m2以上面积617万(667m2),150kg/667m2以上面积151万(667m2)。全年农作物防治面积5981万亩次,实现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
2.4进一步强化农业项目工作
2007年,共落实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各类项目114个,争取国家资金4.1亿元。完成了《新疆农业(种植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初步确定了生物质能源、农村市场建设、旱作节水、沃土工程、农村沼气等5个建设规划。启动了农业部援疆工作机制,协调自治区农口各单位申报了102个农业部援疆项目。全区新建农村沼气项目户5.2万户,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12.8万户。培训农村沼气生产工1691人,技术人员846人,农民4.8万人次。
2.5启动“一村一品”规范化发展
按照农业部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自治区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和《2007年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有563个,占总数的6.4%。“一村一品”专业乡镇53个,占总数的6.3%。落实自治区“一村一品”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100个村,已有6个村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
2.6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在全区34个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共培训4.12万人,转移3.85万人,转移率达到94%。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新立项9个县,304个行政村,共培训1.2万人,绿色证书培训1.5万人,农民致富技能培训40万人,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户,辐射带动6万农户,农村劳动力致富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7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加强源头治理,进一步规范了种子、农药、肥料、农膜等农资市场秩序。在全区范围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强化了为基层和农户的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县由4个扩大到26个,培训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员200多人。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参与“行风热线”节目,宣传减负政策,提高了基层和各级农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继续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塔城市农业局被列为首批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示范。
2.8积极开展农业重大问题调研
2007年,重点开展了粮食安全、棉花产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外向型农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多次调研活动。就提高种粮效益,健全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扭转粮食下滑局面,保持区内粮食供需平衡;努力提高棉花生产能力和原棉质量,促进棉农增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充分发挥我区向西开放的地缘和区域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
2007年,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业援疆工作机制,农业部、对口援疆省市农业部门和有关企业与我区签订了40余项农业援助和合作建设项目,总金额超过19亿元。同时,成功承办了全国棉花产业发展论坛、肥料双交会、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研讨会、2007中国(新疆)绿色食品产业博览会等全国性会议,以及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二届上海(新疆)农产品交易会。绿博会总成交额达2000多万元,意向订单达6.4亿元。
3努力做好2008年全区农业工作
3.1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2008年,粮食生产必须看得更重、抓得更紧、做得更实,确保小麦生产全区平衡,略有节余。认真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小麦生产责任制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小麦生产作为今年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完成2008年春麦播种330万(667m2)任务,努力提高小麦单产水平,确保2008年小麦总产量350万t以上。及早安排2008年850万(667m2)冬麦生产任务。加强良种繁育工作,按照1:20比例扩繁良种,恢复小麦三圃田制度,搞好提纯复壮,保证良种供应。在粮食主产区建设3-5个种子生产基地,在北疆的昌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以及南疆的阿克苏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建设优质小麦原种生产基地。
继续落实好扶持小麦生产的农资综合补贴、小麦良种补贴、小麦直补政策。2008年,自治区将新增1000万元用于实施粮食“种子工程”、“丰产科技工程”、“植保工程”三项科技工程建设。
扩大复种指数,不断提高小麦种植综合效益。在南疆重点推广小麦留行套种、麦收后再复播二熟三收制种植模式,扩大超吨粮田和高收入田面积,提高粮食的综合效益。在北疆地区光热水利资源较好的伊犁河谷、北疆沿天山一带扩大复播面积,推广麦收后复播青贮饲料、豆类、油葵、蔬菜等作物,提高小麦的比较效益。2008年,复播套种面积达到600万(667m2),平均单产提高50~100kg/667m2。
3.2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作物协调发展
坚决贯彻自治区的既定部署,棉花面积控制稳定在2000万(667m2)左右,产量保持在250万t左右。棉花生产重心要放在改良品种、科学种植和倒茬、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上。退出来的棉田要用来搞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粮食生产和农区畜牧业。开展白色污染治理工作试点,摸索总结经验,推动自治区白色污染治理工作。
加强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坚持新建与更新改造并重,重点是在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吐鲁番、哈密、伊犁、塔城、乌鲁木齐、昌吉等设施农业主产区形成一批千亩、万亩连片基地,继续扶持建设若干个自治区级区域性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口岸优势,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示范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外向型农业发展。
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做好特色农作物良种补贴工作,适当增加特色作物补助种类,重点扶持南疆三地州特色农业发展。
3.3组织开展“四项”促进行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全面启动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行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强认证监管,健全淘汰机制。2008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认定生产基地20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数达到160个,有机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家,产品达到50个,建立5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推行农产品地理标识制度。从2008年开始,在乌鲁木齐市、14个地州所在城市及10个重点县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例行检测,在乌鲁木齐市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
大力实施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与发展推进行动,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从2008年开始,在南北疆挑选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健全制度,规范运行,实施产业帮扶等措施,着力解决示范带动力薄弱等突出问题。力争到“十一五”末,建立600个以上制度运行规范、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每个专业合作社有效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社员年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组织开展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以“一村一品”发展为抓手,以南疆三地州、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产业优势区为重点,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培育壮大一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强村,重点抓好20个专业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专业大户的扶持示范工作,有效提升自治区“一村一品”及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认真开展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行动。以“农药种子肥料管理年”活动为契机,突出源头治理,加强与工商、质检、农资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质量追溯制度,有效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3.4加强重大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大力推广棉花膜下滴灌与高密度栽培优质高产技术模式,力争实现全区棉花高密度栽培模式1100万(667m2),棉花增产20%左右,其中皮棉单产120kg/667m2以上面积700万(667m2),150kg/667m2以上面积250万(667m2)。进一步完善小麦产量400~500kg/667m2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小麦产量400kg/667m2以上面积达到400万(667m2),500kg/667m2以上面积100万(667m2)。加大一年二熟三收制技术推广力度,吨粮田面积达到150万(667m2)。开展免耕法种植技术示范。切实做好小麦复播青贮玉米和青贮微贮技术服务,为促进农区养殖业发展提供饲草料保障。
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争取以县为单位覆盖面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00万(667m2)。制定和推广以工业番茄、加工辣椒和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良种良法配套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着力抓好蝗虫、小麦锈病、棉花“三虫两病”的防控,确保将重大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3.5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
结合国家即将开展的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致富技能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等,重点培训种植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
继续加大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建成一批集示范、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农牧民培训实训基地。努力实现“一户一人一技”的目标。2008年,争取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确保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30万人,150万人次以上农民参与劳务创收的目标。
3.6加大农业项目工作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各地优势,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业重大技术推广标准化示范、科技入户、产业提升等一批重要科技推广项目。继续抓好植保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村沼气等几大传统工程项目的管理。力争把我区列入国家优粮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力争国家对南疆三地州支持政策上有新突破。
以发展农村沼气、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力争全年完成户用沼气11万户以上,确保“十一五”末户用沼气覆盖率达到23%以上。
3.7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为农服务能力
制定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案或意见,积极稳妥地把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和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开展专项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通过建立技术服务中介组织,与农民、专业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新技术推广与服务的紧密结合。
培养一批知法、懂法、用法的种子执法人员,培育一批遵法、守法的经营人员,建设一支廉洁公正、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种子管理队伍。以品种优化工程、品种保护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支撑,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严把品种“源头关”、市场“准入关”、种子“质量关”三个“关口”,着力强化种子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用种。
坚持长期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坚决防止和纠正强迫农民流转、通过流转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等问题,依法制止乡、村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等形式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行为。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办法,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地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农场职工负担,发挥农场集约经营办大事的优势。
3.8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2008年,国家将启动“金农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时机,加快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加强农业信息,加大信息分析工作力度。力争全年新建60个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90个信息采集点和221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培训4200名农村信息员。
切实加强农情调度工作。要稳定专业农情队伍,切实提高农情调度的信息化、专业化、制度化、系统化水平。各地要加强支持数字农情建设,不断提高软硬件装备水平,规范农情调度内容、方法和程序,强化分析研究,增强农情调度的效力,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服务。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3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0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历史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严重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纳雍县地处贵州西北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6%,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级贫困县,由于历史、交通、区位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及社会、人为因素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纳雍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山区农村小康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现状
1.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近年来,纳雍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抓好烟水配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土地综合整治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烟水配套工程项目14个,投入资金8 226.11万元;建水池488个,总容积46 339.5 m3,安装管网1 387.96 km,覆盖耕地0.63万hm2,其中红旗水库灌区烟水配套工程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烟水配套工程,总投资6 738.38万元,工程覆盖猪场乡、龙场镇、寨乐乡、沙包乡4个乡镇的38个村,灌溉面积3 400 hm2;完成乐治镇省级大规模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2 300万元,整治土地620 hm2。加上小水窖、小水池建设、企业自投水利建设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县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562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9%,农业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6.67 m2。
1.2 农村交通设施建设
2008年以来,纳雍县坚持“公路围绕产业转”、“修老百姓想修的路”的指导思想,围绕“通达、通畅”目标,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路难行”问题。全县共建设通村公路1 555.2 km,建设通乡、通村油路140.214 km,全县479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24个乡镇通油路,加上通组路建设,田间机耕道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瓶颈。
1.3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全县25个乡镇“农三站”建设已基本建成,县土壤化验室已建成投入使用,农产品质检中心、动物疫控中心已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有力地改善了纳雍县农业技术推广条件,极大地提升农畜产品的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一是在资金投入中要求地方配套资金,因市、县财政困难,匹配资金不足,导致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投入不足[2]。二是国家投入的资金多用于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对于伸入到田间地头的支渠、毛渠等排灌设施投入则较少。三是水利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管理维护资金严重缺乏,管理缺位,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有的工程从建成之日起,就只充当摆设,不能正常投入使用。由于投入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滞后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承包土地的流转。二是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设施农业发展落后,节水灌溉面积小,导致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3]。三是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2.3 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有待加强
据调查,纳雍县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后,因管护措施不到位、责任不到人、资金不落实等,导致项目边建边毁、重复建设[4]。如部分通村、通组公路建设,由于无排水沟和道路维护跟不上,导致道路坑洼不平、损毁严重,难以通车;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效益难以发挥,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
3 对策
3.1 提高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投资事业[5]。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长效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
3.2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部门、企业、社会、个人投资为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坚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真正做到财政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6]。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向上级要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农民出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筹一点。
3.3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后管护工作
创新和完善项目长效管护机制,注重设施建后管护工作,在落实专门管护力量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作为设施管护主体作用,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业项目设施,保证项目工程发挥效益[7]。
3.4 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8]。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大中型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灌溉排涝支渠建设;三是完善伸入田间地头的小型沟渠建设。
3.5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加快建设一批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基本农田[9]。
3.6 抓好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抓好农村道路、人畜饮水、沼气、绿化造林、农村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 参考文献
[1] 程璐,张福俊.浅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农家之友,2010(7):49,51.
[2] 许静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13.
[3] 郎永建,张尚民,李长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4(2):81-83.
[4] 郑兴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36.
[5] 孙凤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北京农业,2012(27):141.
[6] 徐永.浅析淮北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6,21.
[7] 胡友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思考[N].嘉兴日报,2005-05-15(3).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4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影响;建设现状、问题及措施
在当今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极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之下,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但面临城乡地区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在建设和投入使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一个时间长远、系统性较长的工程,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加强管理。通过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带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包括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多方面内容。农村经济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注重加强对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程度,因为基础设施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对助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指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对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有利的各项设施和措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水平,助推经济健康发展,将高科技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农村生产当中,真正实现农业操作的自动化、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了改善农村面貌,进行有效的规划,建造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简单说来,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从“三农”问题角度入手,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开展针对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更好地梳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部脉络,保障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1]。
1.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地区服务职能、服务效率,促进农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反映,也有利于增加广大基层群众的经济收入,助推乡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诸城市下大力气划拨出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更好地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强化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80%的村庄达到潍坊市一类村庄标准。完成农村改厕12万余户、建设农村公厕171座、生活污水治理村庄477个。30%以上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社区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改造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92处、卫生室150处。统筹基础设施建管,推进水、路、气、暖、物流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提升,为农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让美丽宜居乡村创造美丽经济。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高度重视,势必会对未来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是制约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存在总量不足,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任务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不平衡,项目基本是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在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投入存在不足,在整体布局上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设计,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难以和当地的实际农业发展相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老化现象,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后期管理,导致有的工程成了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2],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使用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了运行障碍、缺陷,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中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地抓住利好政策,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等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具体工程建造过程中,经常存在资金供给不足或者各项资源利用不到位的现象。广大农村地区所建造的各种基础设施普遍表现为运行效率相对较为低下,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受到建设资金不足和当地农业发展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效率低等特点,有的工程还存在建设完成能不能有效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造成了设施建设效率低下,建设质量相对较差,项目后期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既浪费了国家资金,又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2.3地方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一旦脱离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步履维艰。但从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地方年度财政收入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不足。由于扶持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落地,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同时也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各个工作部门的具体职责,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作用,加强对资金资源项目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不断向前推进,切实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级政府部门应该对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负总责,并将建设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明确建设工作,重点落实各项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在人员部署、人力资源组织、财政安排方面进行有效协调。另外,应该因地制宜地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扶持和技术引导,积极扶持新科技新技术的有效应用[3]。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强技术革新,积极开展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技术革新创造更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行水平。
3.2完善投入机制
为了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应该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投入机制,实现对各项资金的针对性整合,要按照专项资金专用,用途不变,统筹合理安排,集中投入,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针对性地利用好各项资金资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应该加快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按照谁投入、谁运行、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针对性管理,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运行效率。
3.3建立长效机制
应该坚持政府为主导,农民参与为主体,落实各项责任,注重建设成效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形成全新的公共服务机制,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转机制,加快培养市场化的运转,维护队伍,提高设备的运行水平。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评价机制,加强对农村建造的指导和有效监督,对于工作不积极,工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在建造和发展过程中,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改进,切实提高整个设施建造质量和建造效率,保证各项基础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此来带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J].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2]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30(3):113-116.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5
关键词: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S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2
1 设施农业发展技术服务的迫切性
设施农业生产实际上就是反季节生产,它是当前在农业发展领域中对技术性要求最高的生产方式,它需要领先的技术条件,以及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生产管理人员,所以只有组建一支技能型较强的团队作为设施农业生产的后盾,才能确保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服务体系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许多地方所成立的种子管理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存在责任不清的现状,他们不仅是执法单位,同时也是经营单位,这种方式严重违反了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管理站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一定的技术管理人员;检测手段较为落后。在农业服务体系中,缺少对种子的检测设备,执法期间仅凭经验判断,会给执法的准确性带来严重的影响;项目少,对农业未来的发展意识不强烈,有许多单位的办公经费需靠企业员工的其它收入来维持;缺少机制活力。因工作人员的年龄和其知识结构不相符,导致技术人员无法在所需的岗位上有序流动,从而导致出现有事没人,有人没事这样的被动局面。
3 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3.1 巩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现阶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进一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并转变农业的发展模式,必须要依靠领先的科学技术,同时构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才能得以实现。在农村中的农业推广机构中,具有行政、教育等多种职能,它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是政府决策的参考部门,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队伍,所以,建设一支稳固而坚定的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将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该机构的地位与作用是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的,一定要遵循“一个稳定”和“三个不变”原则,其中,“一个稳定”主要是必须要稳定好长期服务农村工作的基层推广队伍,而“三个不变”则是“一个稳定”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推广机构与技术人员的事业性质不变,推广机构与技术人员的经费数量不减,推广机构与技术人员的财政渠道不变。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程度,加大领导管理力度,确保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长期稳定发展。
3.2 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当前,在岗位中工作的专业人员,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实践经验,因此要加大这些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提高他们的辨证指导能力。对于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队来说,并不是缺少工作人员的问题,而是这些人员的技能服务水平的高低问题。
3.3 提高专业技术待遇
为了进一步稳定设施农业服务技术团队,要在适当时期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近几年,我国的设施农业市场较为混乱,真假种子与化肥难以分辨,鱼龙混杂的现象比比皆是,完全是防不胜防。如果结合服务,经营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可以进一步减少伪劣产品出现,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为这些人员提供保险,减少他们对日后工作的后顾之忧。
3.4 加强监督管理
相关的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加强对设施农业服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并成立专门的服务管理小组,监督技术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检查其服务是否到位,是否还留有死角。另外,还可以根据服务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对每位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予以评价,这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4 结语
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队不仅是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团队,同时也是提高设施农业产量中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因此只有把设施农业技术服务团队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设施农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设施农业建设范文6
【关键词】发展中大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经验与借鉴
Brazil, India'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exper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Weihong CHENG Zhaohua ZHANG
【Abstract】Brazil, India and other big developing country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come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investment ent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want to encourage and guide the private capital, financial capital, foreign capital as an investment to add. At the same time, 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 the focu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selection in order to concentrate its limited resources into the problem of serious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frastructure.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s weak financial investment exist, apparent lack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internal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irrational and so on, from large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should step up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djust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the Government to continue to play the main role of the investment at the same time, efforts to mobilize and guide the 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enthusiasm,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the field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trengthen financial management, improve capital efficiency.
【Keywords】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learn from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不仅关系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关系着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能力。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农产品价格支持对农民收入的间接补贴,也不同于直接支付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向农业或农村提供公共产品,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来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创造良好的环境。换句话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不是简单地向农业或农民“输血”,而是增强农业或农民自身的“造血”机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所涉支持来自政府计划并由公共基金或公共财政提供(包括已放弃的政府财税收入),而且所涉支持不应具有对生产者价格支持的作用,也不应具有对生产者或加工者提供直接支付的作用。
正因如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成为各国或地区政府重点运用的一种国内支持手段。在中国,由于受到国家财政实力、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小、效率低,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乏力、低效所造成的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已成为加剧中国农业弱质化、农民弱势化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已成为完善中国农业政策体系的重要和迫切的任务。我国与巴西、印度一样,都是属于发展中大国,印度、巴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
1.巴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为改善粗放的农业生产、开拓农业边疆以及为吸引私人资本和国外资本投资农业生产领域创造条件,巴西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成为其投资主体。
1.1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直接投资是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式。如州际间的公路以及州际公路到各个农场之间公共道路完全由政府出资,除此之外,巴西政府以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来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如联邦政府为私人修建乡间公路提供低息贷款,甚至还为农场内部的道路建设提供一定的政府支持。为加快国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拓边疆,巴西政府还积极利用和引导国外金融资本投资国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
1.2以提高仓储能力、缓解交通瓶颈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巴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仓储设施、道路、水利灌溉、农村电气化等,井以仓储设施和道路为建设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仓储能力对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巴西政府重视仓储设施建设,提高仓储能力。由于地广人稀,为便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巴西政府在交通运输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也较大。尤其是乌拉圭回合以后,巴西加快了农业边疆的拓展,为缓解开发这些地区的交通瓶颈,巴西实行“北方农产品出口长廊建设计划”和“北部地区灌溉计划”,以改善开发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基础设施为手段,调动民间资本开拓边疆的积极性。
2.印度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受财力等所限,印度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为改善这种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带动下,印度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2.1.多渠道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财政实力有限,为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印度采取了以财政投资为主、私人投资为辅、金融机构配合的办法。联邦政府出资兴建农村电力、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堤坝、运河、灌渠等外部性强、工程投资规模大、一般私人投资难以独立承担的地表灌溉工程。安装水泵等中小型地下灌溉工程,由农民私人投资完成。另外,印度政府积极引导和利用金融资金,如为鼓励农民大力投资打井,充分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印度组织各级银行和信贷机构为打井提供优惠贷款,并对农村用电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业用电免税等措施,鼓励农民打井抽水、灌溉农田[2]。
2.2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印度非常重视改善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除修筑道路、开发地下水资源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之外,还尤为重视农村通讯网、电力网的铺设,以及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通过农业电气化促进农业发展。印度还大力支持农业机械的发展。如实行农机具国内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政策,鼓励国内发展农机制造业,使得农机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农用水泵、收割机、脱粒机得到大范围普及。此外,印度还支持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和改善,如强化农村定期市场制度、为农产品主产区农民提供制冷储藏设备以及改善农村零售市场的管理和配置、大力传播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等。
二、经验比较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经验
1.1政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发展中国家主要以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建设投资大、外部性强、私人无力承担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灌溉设施等;
1.2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国外资本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依赖国家投入,面临社会资本投入不足问题,为此.有些发展中国家在财政投资之外,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如巴西政府除了自己作为主要投资者外.还积极利用金融资本尤其是国外金融资本参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也注重发挥国家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鼓励私人(包括农民)将自己的积累投资于农业,完成农村大量小型农业基础投资,如小型灌溉机械、水泵、拖拉机等。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自的特色。发展中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不同。如巴西为扩大出口重点投资交通和仓储,印度结合国内气候情况,在项目选择上,更注重水利灌溉、农村能源设施和道路建设。由此说明,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结合国情选择建设重点,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农业发展瓶颈问题严重的基础设施方面。
三、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乏力,政府在此方面的职能明显缺位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7.1%、“二五”时期的11.3%、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的17.6%、“四五”时期的9. 8%到“五五”时期的10. 5%。28年投资年平均高达11%左右,使得农业基础地位得到显著增强。但是,自党的以来,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大幅度降低,且呈下降趋势:由“六五”计划时期的6.2%下降至“七五”时期的3.2%。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农业投入继续下降:1991~1995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3.7%、2.8%、2.7%、2.4%、2.2%[3]。虽然“九五”以来,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有所增强,特别是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增发国债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逐步回升,1996~2002年,分别为3.7%、4.2%、5.4%、6.7%、7.0%、6.8%、7.3%,但是比重仍然偏低,且没有达到改革初期的水平[4]。由此可见,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资乏力,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职能明显缺位。
1.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内部的投资结构不合理
1.2.1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向水利和林业倾斜,对农业投资不足。在中央财政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中,水利建设所占份额最多,林业和生态建设次之,农业在农林水三大行业中所占份额最小。如“九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农林水的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水利的达1049亿元,占63.77%,用于林业的达180亿元,占10. 94%,用于生态建设的为260亿元,占15. 81%,用于农业的为86.5亿元,仪占5.26%[4]。这种投资结构显然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对称。
1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偏重生产领域,对流通领域的农业基础建设重视不足。对农业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1)农产品市场体系设施落后,信息服务更是严重不足;(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尚未建立。地区之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和发育缓慢;(3)农产品市场管理不善,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农用生产资料要素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等坑农害农事件屡屡发生等。
1.2.3农业生产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大江大河治理,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支持不足。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农投资大部分用于农业水利建设。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时期分别是53.8%、59. 6%、63. l%和63.4%。2001年以来有所降低,2001年为56.3%,2002年为54.5%,但是所占比重仍高于一半[5]。而且.这些水利设施建设多集中在对外部性较高的大江大河的治理,对那些关系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农村中小型水利建设的投入却偏小。此外,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农田改良等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也偏小。
四、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我国与巴西、印度一样,都是属于发展中大国,印度、巴西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投资结构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家J A.莫利特通过对若干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多年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下降0.6%,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率就上升0.48%。因此,随经济发展,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应该呈上升趋势。按照维利斯?钱纳里的大国模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1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中,每年政府的财政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应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10%~16%左右。中国1953~1980年,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一直在10%以上,1982年下降到5%,1991年下降到4%,1994年下降到历史最低点2 .5%[6]。现在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然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却低于10%。虽然我们不能按照国际经验标准来衡量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但是,中国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偏低,已与经济发展大趋势相违背,而且也不符合中国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下发展农业的要求。因此,中国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中国如何能较有效地解决资金约束,优化资金配置,提高政策效应。
2.在政府继续发挥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从外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来看,各国或地区政府毫无疑问的都处于投资主体地位,同样中国政府也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承担主要责任,并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稳定投入。鉴于中国正逐步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工业化发展的基础瓶颈已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可考虑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增长速度。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根据工程大小、收益范围以及区域经济差异等不同,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利,合理分担资金。2.部分适合市场化运作的农业和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如市际、县际的公路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可在政府指导下,采用招标投标等方式让私人资本建设经营。3.进一步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投资能力。4.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受益对象明确,可通过政府的适当补贴来鼓励和引导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建设。5.在考虑妥善降低银行风险盼隋况下,加大金融支农力度;6.落后地区可积极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与援助等。
3.关注农业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一方面要重视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另一方面应安排资金投向流通领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在产地建设农产品批转和处理中心、完善农产品市场、农村高速公路建设等。需说明的是,流通领域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受益对象明确,更有利于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4.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按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中央主要负责大江、大河、大潮治理,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大型防护林带等对国民经济全局影响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一般性的工程主要依靠地方建设,加强地方的投资责任。2.进一步完善各部门之间的互相协助和互相制约机制,避免资金使用分散、资金外流、重复建设等问题。3.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搞好技术经济分析,科学决策。4.基础设施项目的安排要适应新情况做出符合客观需要的调整,优化农业投资结构,确定建设项目的优先顺序,根据轻重缓急,集中资金保重点,最大地发挥资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加强农业建设项目和资金的检查、监督和审计。6.制定和不断完善农业投资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性文件,把农业投资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巴西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外经外贸信息网(cafte.省略/)[N],2003年5月8日.
[2]苏科五:规则与选择-WTO框架下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徐蓬贤、唐晨光、程国强:中国农业扶持与保护-实践、理论、对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4]何忠伟、蒋和平: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走向[J],中国软科学,2003,(10),第8-13页.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6]罗伟雄、胡晓群:经济发达国家农业保护制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