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1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由规模扩张到精神内涵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呈现出层次不清、关联性不强等状况,成为阻碍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
一、职业教育发展及作用
(一)职业教育产生过程
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劳动者群体提升其劳动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劳动效率,转变劳动者自身的生存状态,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通常职业教育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从事于社会岗位生产型劳动的劳动者群体。
最初形态的职业教育是占代传统作坊中的学徒制度,小学徒们在固定的时期内抓紧学习技能,并且在作坊中工作,实现工学一体化,从简单的工作到繁冗的工作,逐渐掌握熟练的工艺技能。而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当今德国推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依然还有一定内容的保留。随着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文明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作坊,而人们的劳动技能提升,社会岗位对劳动者群体的数量需求逐渐增加,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劳动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了。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我国职业教育重要作用
1.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物质性生产资料的增加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必然会需要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生产技能。而物质性的生产资料的提升过程具有商业性特点,并且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升也属于社会过程,是当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
2.通过提升社会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来转变其生存状态。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依然较低,劳动者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只能从事薪水较低的简单劳动岗位。而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能够让较低素质的社会劳动者提升其劳动技能,进而让他们可以去从事相对复杂的劳动。一方面,可以转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当前的研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缺少较为科学的界定与划分,从具体方面来说:首先,对于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普遍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存在人云亦云的状况,并没有针对我国现状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缺少这一领域的创新成果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论点。其次,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对使用典型教学案例不够重视,缺少系统性的分析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再次,对于某些基础性概念缺少必要认识,甚至会出现误区,例如,院校教育模式与方式之间的关系概念混淆不清,对于一些教育类研究文献中将职业教育模式混淆为教学方式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许多教学方式研究的文章是通过理论性的研究学者共同完成,部分内容脱离了实际情况,使得教学研究成果与当前教育实际不符。
(二)重视知识理论,忽略职业教育
当前依旧存在着推崇知识理论文化教育,忽略职业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是培养出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取向与传统教育观念是相悖的。由于受到传统“重视知识理论,忽略职业教育”的巨大影响,职业教育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被完全接受,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甚至会遭到歧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规模失调严重,导致人们缺乏理智地去选择普通教育。
(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职业院校的招生专业只是集中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会计管理、汽修等专业,然而涉及医学、畜牧业等专业几乎没有。职业院校这种专业设置方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进程,使得这些专业出现了饱和状态,而新的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部分职业院校之所以会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就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而根本出发点并没有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没有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院校专业设置的根本导向。
(四)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广大生源,教书与育人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多数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当进入到职业院校之后,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显露出厌恶学习、违反校纪等多种问题。然而,教师们难以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甚至会抱怨这些学生很难教。而一般教师的说服教育难以起到效果,从严处罚学生又会导致他们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引起强烈抵抗。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成才,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们亟待解决的任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人才培养观念与心理学理论角度着手,充分认识与理解学生群体,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很有才,需要帮助他们成才,就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从细微着手来规划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可以说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们的一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现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不足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全日制院校学生为主的,而对于社会人员的短期教育培训功能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在近几年,虽然我国政府提倡,院校有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没有完善建构,因此,依然带有明显的学习教育特征。
三、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一)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其中要包括在职业教育一线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对于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要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构、专业课程改革、专业教材建设等成果从理论转化成为实践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优化发展。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开展类似于专家论坛的交流活动,为我国来自职业教育不同领域中的学者们进行交流讨论构建广阔的平台。
(二)摆正现代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位置
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扎实稳固的文化课程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的基础,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并且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也面临着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整合、选修、必修等形式来组织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兴趣、个性化发展与实际需求,来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深入挖掘与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我们需要转变重视专业课程,忽略文化课程;注重专业技术培养,忽略文化基础课程教育;注重眼前就业,忽略自身未来发展的倾向;学生们要处理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强化我国政府统筹,进而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通过实践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主导,而是要强化政府统筹功能实现健康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想强化政府统筹工作需要一个好的载体——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需要由国内重点职业院校带头,引导其他团体机构、企业与其他院校参加,以专业化发展作为纽带,进而共同创建实训基地,以校企模式作为发展重点,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四)树立专业技能实用、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2
人们最常说的那句话是:老天给你关上一扇窗,就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门。残疾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能和健全人一样去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就一样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残疾人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其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更是要使其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是为了残疾人能够实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据统计,在中国,残疾人数量为八千多万,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因素,使其在心理、生理以及人体结构上区别于健康健全的人类群体,残疾人成为一种弱势群体,面临社会各种排斥以及就业压力,从这点上看,特殊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在这里粗浅谈谈对特殊职业教育的一点看法。
一、应对社会需求,科学合理规划办学布局
一直以来,由于地域差异性,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普遍质量偏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队伍不专业,使其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难以适应当前生产技术信息化和服务方式人文化的新形势,教学手段机械落后,缺少人性色彩。由于缺少世界观的引导,特殊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走向社会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盲目追求高收入、轻体力岗位,而不考虑自身素质;由于技术不熟练,在工作实践中很难完成企业所规定的劳动任务。还有的特殊教育中心忽视德育养成和心理引导,往往导致残疾人在社会竞争中自卑胆怯,褊狭不自信、造成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二次劣势。
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学校是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过去几年,特殊教育的课程结构普遍存在内容单一,教学陈旧,专业教学目标多以能力和技术为核心,思想品德课沿袭传统教材和说教形式,而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劳动观念、职业道德、择业观念和社会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则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得不够充分;传统的服装、美容美发、种植养殖、美工、木工、金属加工等专业内容还没有同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的大环境相适应,不能S着科技进步及时更新,进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大批的失业后备军,近年来,在大庆市各级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大庆特殊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市场调研和教学调整,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学校每年会依据社会市场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培养人才有的放矢。多年来,大庆特殊职业教育中心先后研究开发了烹饪、缝纫、木工、聋部历史、法律、培智生活劳技、语言训练、刺绣、丝网花、中国结、美容、美发、美甲等十余门实用课程,大大提高了特殊群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就业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生存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二、倡导课程改革 专业设置市场化
长期以来,由于决策机关过于强调残疾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方针,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任务一直是由特殊教育学校承担,而承担此项任务的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差、投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由于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很多学校根本无力支撑职业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庞大经费。因此,导致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步降低,有的学校的职业教育已经处于瘫痪状态。笔者认为,残疾人作为生活中弱者和社会参与者,各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大力支持和关心,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和保护体现的是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而对他们真正的保护是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和健康人一样成为生产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大力发展残疾人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使得残疾人能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其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以及残疾人求职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作为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中的专业技能培训首当其冲,首先笔者认为只有社会各界足够重视和支持发展特殊教育,才能给残疾人真正带来自信和参与感,使其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为社会作出贡献。特殊教育担负着为残疾人提供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重要平台,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与健全人平等竞争的机会。笔者认为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从市场需求入手,岗位定向教育要专业化,提高素质教育以及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设置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使得受教育的残疾人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通才与杂家的本领,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提升和培训。在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改革,作为决策者,还应该密切关注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分层次地开设一定比例的劳动技能课和社会实践课,并定期组织一些强度适中的公益劳动,多带学生们走入社会去实践,用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及态度。
三、重视特殊教育 体现社会进步
大力普及和推广残疾人义务教育,要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能够免费接受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使其能够有基本的受教育权,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的使命。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业选择路径
1农村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经济方面短缺,难以满足基本设施
从现实意义角度,经济基础的富足是完成一切事业的基本基础,因此短缺的资金会成为制约农村职高教育的首要因素。目前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的来源途径非常单一,这种单一的途径难以维持其发展,而且仅依靠国家财政方面的投入,而没有来自社会各个企业的支持与投资,致使农村职业学校难以办好,基本上都存在着设备不够齐全,专业老师缺乏,实践机会少等问题,而且没有显著的办学特色,没有必要的实习基地所,所以农业方面的实际操作,实验与科学研究难以找到合适的场所,在课本上照搬,用嘴讲述实验现象司空见惯,在教学方面不仅仅枯燥无味而且学生难以学到实际有用的知识,在就业方面仅有文凭却没有真本事,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现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短缺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招生与专业的发展,难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此类知识的重要性和哪里会有用武之地。
1.2缺乏创新意识,模式单一
农村职业教育缺少和社会、市场、企业以及农户的关联,对市场需求毫不关心,不清楚有关的服务方向教学模式、管理业务等,缺乏创新意识,无法适应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教学宗旨相关联,做不到时刻关注农业与农村服务,从而难以发展农业的经济。
1.3教学模式落后,实效性太差
部分农村职业教学腐朽落后难以跟紧时代步伐,无法关联市场需求,只知道关注理论上的刻板东西,忽略实际的应用性。课程的安排与规划缺乏实效性,所以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并不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致使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与社会现状毫无联系,基本没有地方教学特色,教学观念与方式都相对陈旧腐朽,只一味重视课本上的理论而不注重实际,教育离开了实际情况根本没有考虑,致使许多学生难以就业或者就业不顺利。
1.4教学师资力量不够,脱离实际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农村师资力量过于薄弱,专业性强的老师过于缺乏,质量不够,数量也难以达标,这一直以来都在限制农村教学的进步。很多农村的专业课教师与实训指导的老师数量十分少,许多老师在生产服务农村经济的专业管理知识和各项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都很弱,只知道传授理论却不实际考虑经验的讲授,离开了实际就难以将工作开展,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便会差很远。
2关于就业选择的路径
2.1政府的主导需要加强
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上政府担当着最为重要的角色。一定要坚持以政府为中心,各级部门协作团结共同致力于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发展职业教育为主线从而农村经济发展将得到更好的发展,2者关系相依托,产业作为发展导向,市场作为需求导向,就业作为最终目标,改革机制,踏实工作,带领一条具有教学特色的农村职高教学之路。政府更应该着重于政策方面的指导,在思想、原则、体制、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加以引导,在基金投入方面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完善有利于农村职业教学发展的政策与体制,运用各种途径,新闻媒体或者网络方式,加大力度的宣传农村职业教育的新理念与发展路径,使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样可以使农村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共同进步,在投资方面,引起社会关注即可以保证教学资金的运转,从而能够更好的建设农村职业学校,为现代农村培养1批优秀的人才,注重现代农村的需求做实事,共同致力于现代农村经济的飞快发展。
2.2增大资金投入
资金的充足是完成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基础。在基金投入与补贴政策上政府应该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筹备教育基金方面需要途径的多元化,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宣传还需要社会人士的帮助与关注,从而确保资金能够落到需要的地方,为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3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多样性,激发创新活力
在指导思想方面,应追求创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将理论与实际需要结合,从而更好的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由于地域优势,可提供试验田地。
2.4师资力量急需增强
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最基本应从教师的素质开始抓起,优秀的师资力量有助于培养出1批高素质的学生。多开展农业生产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
2.5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4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目前,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围绕制度和内容两个层面而展开。未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制度依据和核心内容。
关键词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17-04
作者简介:薛栋(1979—),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2014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融合培育研究”(项目编号:EJA140373,主持人:薛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预研项目“构建适应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KYQD14033)
一、现代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全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长。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正式开始运作,组织的《修订的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建议书》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各级各类教育和职业相沟通,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项目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建设一个全民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社会中应起着贯彻始终的关键作用。200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经合组织(OECD)各国教育部长会议,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纳入其成员国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目标并要求为年轻人提供通用的、迁移性强的技能,以便适应转岗及终身学习的需求。2008年6月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以“注重质量的全民教育:学到21世纪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主题,确立职业和技术教育为四个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建议将职业教育真正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使青年既有就业机会,又有升学机会,促进职业教育深层次发展。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UN)《欧洲2020战略》,更是将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作为实现欧洲经济智能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行动方案,并由此制定了“新技能和就业议程”旗舰计划,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效能,促进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与市场参入度。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发展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终身教育”或“全民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世纪以来,我国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2014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产业升级、民生普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未来需继续深化“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向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状
(一)基于制度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2011年初,教育部将中职与高职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随后召开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国家层面的相关制度研究围绕着“如何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陆续展开。2011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专题调研项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安排”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工作迫切要求政府优化制度环境设计,包括统筹建立政府管理系统、法律制度系统、经费投入系统、科研支撑系统、招生考试制度等。对于各项具体制度的构建,则主要从国际借鉴和国内试点两条路径进行探讨。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项保障制度。如通过分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与各州《学校法》两个法律支撑系统、瑞士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最后的完善阶段;通过对《欧洲资格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日本职业段位制度等实施背景及特点的解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研究”于2013年正式启动。此外,借鉴德国各州财政与企业雇主投入的双元经费投入系统,我国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学的资源配置问题迫切需要解答。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和职业教育咨询服务系统对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也使“科研与就业服务支撑系统”的制度设计迫在眉睫。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确立,启动了从理论层面全面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
二是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结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陆续成为全国各个省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试点”。各地区以招生考试制度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针对高职单独招生试点、“3+2”五年一贯制培养、注册入学试点等多元化招考录取制度提出一系列措施。如上海市提出通过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和“三校生”考试制度、建立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以及增加技能优良的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等方式改革招生制度,拓宽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江苏省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启动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制度,并通过在全省成立1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使高职院校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形成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湖南省将高职院校对口招生规模从5%上升至20%,积极落实中职技能竞赛获奖者免试升学政策,倡导优势专业适度扩大五年制招生等。总之,各个省份各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试点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然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点”上试验,带来了“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课程难度与学生年龄”、“长学制与学业灵活选择”、“资源共享与院校壁垒”等诸多矛盾问题,亟需职教体系内部衔接的统筹设计。
(二)基于内容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度创新是治标之举;内容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则是治标之道。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容研究成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核心和焦点。
目前,基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衔接主要体现在目标衔接、专业建设衔接和课程衔接三个方面,其改革主要形成了两大趋势:一是以赵志群、姜大源为代表的北方学者,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二是以石伟平、徐国庆为代表的南方学者,探索以项目课程改革为路径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衔接。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实现中高职的实质衔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课程衔接体系”不是某个地区层面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而是体系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具体到如何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学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衔接是基础。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薄弱,中职的专业设置数量多、分类细,而高职相对中职而言,专业数量不多,口径宽泛。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错位必将导致课程内容设置的大量重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局部试点”的思维惯性,整合相关主体,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性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等纵向层次上的专业结构,从而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二是专业教学标准是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是一个适用于同一专业或者同一类专业的普适性的教学要求,其制定将使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学要求互为衔接,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下设置,各级职业院校则可以在顶层设计的标准要求下实施教学。三是课程衔接内容的开发要遵循工作逻辑。所谓工作逻辑是指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细化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进而根据能力要求的层次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依据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直至90年代,运行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才开始逐渐向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转变。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在全社会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职业教育资格制度走过了初步建立期(1993—1996)、逐步完善实践操作期(1997—2006)和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调整并双证衔接发展期(2007—2012)。目前,已进入职业资格框架系统构建和内涵发展阶段。
1.我国产业体系的结构与特征是建立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面对中国经济结构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结构改革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与服务相融合,其表征是形成一个技术先进、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系统,是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产业载体。现代产业体系自提出以来,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对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修订版本,不断明确和细化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调整标准条件。因此,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职业标准,进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就此意义而言,现代产业理念和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布局是合理构建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2.国家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是基于职业分类及对应职业活动内容而制定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它是从业者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方向的基本依据,也是企业挑选、淘汰、评价从业者的标准法则。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梯度要求,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及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基于现代产业体系而构建的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与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它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将有利于专业布局的调整、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从而真正实现中高职内部衔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构建是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的动态发展过程,即课程的诸要素,如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在横向上要相互协调与一致,同时,职业教育不同学历层次“启蒙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技术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内容序列化、时间阶段化、效果完整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二维结构”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职业教育一方面植根于教育的理念,即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植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工作标准。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目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同时考虑职业“非定向性”和“定向性”两个纬度。非定向性指以“准职业”为媒,将职业能力、素养与人生理想、信念、价值等有机融合,具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定向性是指某一特定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具有职业的外在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使命就在于,如何使这二维结构融合成同一过程,使学生在获得职业“定向性”要求的过程中走向“非定向”的全面发展。
2.工作和生活实践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生成逻辑
工作和生活实践是基于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本身的经验逻辑,给予个体经验同构化的体验过程,同时,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和谐内嵌于“人——工作——生活”的关系之中,这与“概念化”、“理论化”的科学世界不同,它使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价值、伦理等体现个人主体精神的意识活动。目前,无论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还是“项目课程”,正是基于工作世界实践逻辑的理念,使“知识从属于活动”,重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二维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以工作实践过程的逻辑可以组织专业领域课程内容,而社会生活实践的逻辑则可以组织基础文化课程内容。前者以典型性“项目”或主动“作业”等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复杂程度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序列化,从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后者通过“主题”和“专题”等形式体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社会的生活实践逻辑,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是一个长期的隐性演进过程。工作和生活实践都是人类生命展开的过程和形式,其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2]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3]柴葳,高毅哲.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各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规划纲要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05-30.
[4]王琴.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上海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30-34.
[5]张祺午,李玉静.“十二五”,体系年——教育部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J].职业技术教育,2011(30):26-35.
[6]兰小云.中高职衔接亟须系统设计[N].中国教育报,2015-01-05.
[7]徐国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69-78.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核心竞争力 学生职业技术素质 实践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色。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多重的挑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比较薄弱,市场导向作用不强,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招生、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出现了暂时的困难。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拓宽思路,创新办学模式,紧紧依托市场需求,将提高学生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全面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生源萎缩,学生综合素质下降。高职院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问题,这也是受高等职业教育“先天”劣势影响的必然结果,许多考生把进高职院校视为与普通高校无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有许多高职院校出现学生被录取但就是不报到的现象,导致高职院校为了招满学生,必须降低录取分数,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这无疑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
2.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首先,现在的青年学生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经济意识增强,理想观念趋于现实化,择业取向偏重个人发展和经济利益。其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价值取向却较为混乱,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新特点。第三,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优越,备受父母的疼爱,缺乏艰苦的锻炼,不懂得要为别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对奉献和索取缺乏正确的、深层次的理解。
3.教学质量下降。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思想上又有一定的负担,一种毕业后没有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在学习上便是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使得教师难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使得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导致职业教育出现恶性循环。
二、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通过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第一,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保障。担任这样的新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研究学习方法、懂得学习的心理过程,要熟悉相关的信息通道、会使用信息工具,这样才能肩负学习引导者的重任。第二,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强调创造出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诸如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角色扮演法等。
2.合理设置专业,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第一,专业设置充分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实行模块组合,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学生从业、升学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育体系。第二,课程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根据生产技术特别是职业技术发展趋势,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改革,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注重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合一”。
3.校园文化建设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这种校园文化是什么?通俗说浅层次是物质文化,中层次是制度文化,而深层次是精神文化。而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通常讲的是校风,校风好比老汤,好的校风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强化实践,将提高学生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1.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产生源于理论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运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理应以掌握实践技术为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使学生具备掌握实践操作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我们反对“学科本位”的指导思想,但并不是一概排斥学科建设。当然,这种学科应该是技术型学科或是能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服务的学科。
要打破沿袭学科教育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将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模式有机融合,扬长抑短,优势互补,完成了三个重组。一是课程体系重组,即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师资重组,使以知识传授为主和以技能操作见长的两类教师强强组合,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培养能工巧匠的大学生打下了基础。三是德育智育重组,即将德育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使学生在增长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学会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学会如何做人。
2.强调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应掌握的主要技能。不仅要在技能性质上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区别开来,而且要避免在加强技能训练的正确要求下,产生技能错位现象。这种现象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已经存在。
要发挥实践性教学优势,增强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把课堂教育工作与实践性教育有机结合,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确保“双高”人才真价实。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类实践性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专业特长的发挥和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如“特色技能比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主题教育”、“青春创业行动SYB培训班”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3.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不能笼统地强调技能的比重,而是应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高职学院应在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创新意识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是高职院校提高其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出路所在。积极探索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的投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兰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走特色发展之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0,(27).
[2]曾玉清,胡志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5,(04).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8-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教育为基本特征的高等教育形态,承担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其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
1.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够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否合理、完善,直接影响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影响到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偏低,仅仅停留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层次上,因而难以培养出高技能应用人才。从现阶段人才需求分析,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2.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长期以来是位于第四或第五层次上的,其生源大多是高考成绩在本科线以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制约。加之近年来“三本”的出现,大批学生涌向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的生源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陷入困境。
3.高等职业院校的自身不足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如办学条件差、管理观念落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影响了办学的质量;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特点,未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对职业教育区域性特点的忽视,盲目地开设专业,从而造成高等职业的区域特色与经济的区域特色难以协调发展。种种原因,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4.高等职业院校资金不足,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程度会受到地区经济发展好坏的影响。据统计,除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所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经费情况呈现明朗趋势外,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相继地实验设备、优质职教资源十分短缺,从而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办学质量下降,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外,严重缺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一专多能教师奇缺。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1.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努力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专业设置是决定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并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充分将专业优势发挥出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行业组织对人才数量及能力要求的预测,遵循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经地方教育部门与行业组织共高审核后方能进行。第二,以能力为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以实用课程为主、内容广泛的长线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建设。专业课程必须严格按照行业组织制订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及就业市场信息进行设置,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修订。教学形式应以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结合的方式进行,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开设应以“ 必需、够用为度,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促使基础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真正的融为一体。
2.注重校企合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第一,要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良好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进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建立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服务体系政府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校内人才推介活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平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优惠政策, 适当减免某些费用,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予以支持。
3.整合教育资源,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第一,要整合办学资源,注重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根据行政隶属或专业门类,对规模过小、专业陈旧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合并重组,充分利用闲置的校舍、设施、设备等,在全市重点建设公用实验实训基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整合师资资源,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的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组织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实践;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级技师、一级技师以及出色的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培训师资队伍,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三,整合各类生源,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时要不断放开招生计划,采取灵活多变的招生办法; 不断扩大招生范围,尽量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普教、职教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纲丽,冯山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机遇与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