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文1
关键词:体育旅游;国民经济;体育产业
一、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体育旅游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并在人们旺盛的需求中逐渐发展为丰富人们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或者手段。体育旅游能有效地为国家的外汇收入、国际收支的平衡、缓解就业压力、引进国外投资做出贡献。
(一)体育旅游有效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一般是以货物作为中介进行的。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标志着该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这也为其在国际贸易的交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地开辟创收的新渠道,通过吸引国际投资者来发展自身的经济。国际支付能力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是关键的因素。体育旅游作为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经济的发展势头上有着良好的表现力,与贸易创收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发展体育旅游成本较低。目前,国际上的经济竞争较为激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较低,导致了在出口产品上的竞争力较低,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高新技术产品更是短板,在对外贸易这一方面属于低端。而体育旅游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旅游资源和质量较高的商业服务来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通过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大多数的游客都可以便捷地在旅游景点获得想要的服务,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而这种消费模式并不需要对能源产生太大的消耗,而通过商业服务即可获得周转资金,能够有效地实现贸易保护、弥补贸易逆差。以巴西为例,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举办2016年奥运会时吸引了千万游客前往,在观赏比赛的同时也对巴西各个地方进行游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巴西的旅游业贡献了力量,相应的巴西的经济也会有所增长。
第二,体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一般不受贸易保护的限制,这就有利于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体育旅游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旅游者会有自己的消费需求,无论是去某个国家参加体育活动或者观赏体育比赛,通常不会受到关税的影响。这样的优势在于体育旅游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受限制,能够一直保持一个上升的态势,因此体育旅游也逐渐变成了无形贸易的最佳场地。根据世界旅游委员会的相关数据表明,西班牙作为全球旅游热门景点,人口却只有3,840万人左右,商品贸易在世界属逆差国家。而在注重发展旅游产业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来西班牙的游客达到了5,600万人,而这之中体育旅游者人数就占据了六成。体育旅游主要是通过商业服务来获取大量的利润,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国家,体育旅游的服务指标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旅游中提供的行业服务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健身、保健、医疗等。
(二)体育旅游有利于回笼货币、平衡国内供求。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相关数据显示,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的旅游者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体育旅游主要是通过商业服务来获取大量的利润,而在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国家,体育旅游的服务指标甚至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体育旅游中提供的行业服务的附加值比较高,比如健身、保健、医疗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当今蔓延全球的就业压力。当前,全球的旅游行业都在不停的制造就业岗位。而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虽然势如破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旅游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直接为就业解决了不少难题,为我国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开辟了新的道路。以北京奥运会为例,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很多当时建设的场馆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三)体育旅游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资源共享。在体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有体育专业的学者、体育专家,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供了最新的科技信息。通过他们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资源,我们能把握一个大致的体育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此外,外国投资者也可以通过体育旅游来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比官方政府的方案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进步。
二、体育旅游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旅游能促进国民身心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体育旅游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不仅显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体育旅游的重要作用在于这一活动的外部条件和活动内容本身,其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是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和一般旅游资源相区别的因素。体育旅游资源比如大山名川、江河湖海、草原、森林、海滨沙滩、天然温泉等都有利于人们健身强体。这种自然环境中进行体育活动,能很好地振奋精神、锻炼意志、培养情操。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体育旅游有利于满足人民的身体和精神需求,体现了其重要价值。
(二)体育旅游能促进世界和平和国际友好关系。在体育旅游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之间的人们相互交流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往,通过体育旅游的发展互相学习对方的文化和历史,在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奥运会是这一作用的典型代表,体育旅游在奥林匹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全球人民沟通的工具和手段,让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不分种族与肤色,不分贫富与大小,不分与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在没有任何歧视、相互尊重的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下,聚会在一起进行竞赛,从而使人类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降低到最低程度。现代的体育旅游是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拉近了各国人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缓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外交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三)体育旅游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先天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文化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凭借民族传统文化所具的吸引力,来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的。通过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其功能的发扬光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大大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也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体育旅游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举例来说,中国的武术、气功、龙舟竞渡、摔跤、围棋、舞龙、风筝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是通过体育旅游这一载体传播出去的。
三、结语
体育旅游产生的目的在于将体育和旅游的特征完美结合,以充分满足民众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体育旅游综合了商业化的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旅游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体育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和跑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贡献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伴随着全球经济化的经常加快,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在市场竞争中提升经济效益。体育旅游是旅游业和体育业交叉融合的新行业,对于旅游业和体育行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要善于利用其优势,在适当的发展时机促进国民经济更上一级台阶,在全球化中占据领先位置。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常麟,工肃.简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2]司宏言.瑞士体育旅游收入增加[J].国外体育动态,2017.43.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文2
关键字:经济结构调整 银行业绩效 市场结构 股权结构
一、引言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金融中介,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不仅与其自身行业发展、产权结构改革紧密相关,更是与市场中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改革不断深入,具有政府产权背景的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更是如此。国有企业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对象,而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存在使得偿债能力很低或者亏损的企业仍然能够从银行获得一定的新增贷款,这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非国有企业在总量和质量上得到了长足的积累,其经营效率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经营背景下,这有助于银行改善经营提升业绩。可见,国有企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国有经济比例上升的结构性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有紧密关联,因而需要在考虑银行经营改革的同时,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现有研究中,主要从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等角度分析银行的经营绩效,鲜有研究从国民经济改革的角度出发,考察经济结构调整,即企业部门的非国有化,对中国银行业绩效水平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将与银行业经营发展紧密相关的外部经济环境改革这一全局性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在考虑银行业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这有助于验证国有经济比重降低趋势下经济结构改革与银行经营发展的关联,理解现阶段影响中国银行业经营的竞争、产权和改革等诸多因素的作用。
二、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与银行业经营发展
关于银行绩效,国内一些研究讨论了其评价,另一些研究则分析了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等因素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李建军(2004)从商业银行企业性绩效、公共性绩效和综合性绩效等多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绩效评价;徐忠等(2009)则发现市场份额与银行资产回报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市场集中度和资产回报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另外,在股权结构方面,占硕(2006)发现随着国有银行中国有股份比重越大,国有银行经营决策受政府政策目标影响的程度也就越高,因而所承受的社会性负担也就越重。刘勇和穆鸿声(2007)总结了关于银行绩效决定因素的争论,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我国银行绩效既取决于市场份额,又与产权结构密切相关。从上述结果来看,市场结构和股权结构对银行业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经济结构调整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主要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国有经济改革与银行绩效的关联。一般认为,长期以来困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累积问题,主要来源于国有经济大规模改革背景下国有经济重组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预算软约束问题。林毅夫、李志(2004)发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政策性负担将导致国有企业经理的道德风险,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当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政策性负担必然带来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由于国有企业与银行公司资金上的联系,受其牵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大量积累。张杰(2008)认为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与产权制度无关,而是与银行的重点服务对象,即国有经济有关。安启雷等(2009)认为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俞乔等(2009)则发现,只要存在政治控制及与之联系的财政补贴,必然导致具有政治性的过度信贷。因而,有研究认为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是否趋于硬化是衡量银行制度改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吴军,2009)。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与市场结构、产权结构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银行业内部因素影响企业绩效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业股份制改革的成果令人注目,2009年年末,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0.87%,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下降,由2004年的13.2%下降为2010年的1.14%。2010年底,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实现低位“双降”,拨备覆盖率高位提升。在银行业绩效得到显著性提高的原因中,除了其自身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提高效率的举措之外,外部环境的改变也是其绩效优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之下实现的,而银行业既发挥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也直接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其经营绩效与国民经济组成结构和发展态势密切相关。这体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支撑的垄断性行业,国家作为第一大股东,具有绝对的控制地位。与此同时,国有经济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国民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变化对银行公司业绩状况会产生深切的影响,国有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是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国民经济的变化,尤其是作为中国银行业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经济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银行业的整体绩效水平。
另外,在以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转轨过程中,非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促进了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建立和产权结构改革等一系列变革,施益于经济体中的各个行业。企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则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比,从而削弱了其对银行信贷占有的压力,为国有银行提供了一个有效运作的微观经济基础(张杰,2004),因而经济的非国有化有助于提高银行业信贷效率,优化其经营绩效。一方面,国民经济的低国有化能够促进银行信贷行为遵循优化配置原则。由于国有经济比重逐渐降低,非国有部门在经济地位上高于国有经济,促使银行业降低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程度,并使得银行业能够按照商业原则建立金融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贷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低国有化能够解决政府双重拥有所带来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中国,政府同时拥有进行贷款的企业和发放贷款的银行,双重产权带来国有企业和以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业两部门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而企业部门低国有化的格局有助于打破政府双重产权的结构。随着非国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微观经营环境。
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尤其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研究银行业绩效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经济转轨的背景下,特别在渐进式改革的模式中,对银行公司经营绩效的考察更应纳入经济结构改革这一关键外部环境因素。
国有经济部门比重与银行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会为银行公司绩效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微观经济基础,支持张杰(2004,2008)对国民经济结构和银行业发展关系的推测。国有经济比重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在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初始阶段会促进银行经营业绩的改善;但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银行2009年的经营业绩出现了明显下降,而2010年受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银行的业绩出现了大幅上升,因此国有经济比重下降到一定水平后会不利于银行经营业绩的改善的证据不足。这尽管没有支持国有经济比重太低会削弱银行的业绩,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到一定程度后,银行业绩受其影响变弱,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大。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市场份额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国有经济比重的提高会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调整政府与银行业的关系仍然是银行业改革的重点问题,银行体制上的改革和完善将会更加有利于银行公司的绩效表现。
本文论证了工业部门的国有比重对银行业整体绩效的影响效果,发现当前整个国民经济的非国有化改革确实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因此,银行业的改革应该重视调整其资产结构,调整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关系,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银行系统需要加强对整体经济结构的重视,与经济结构调整进度相适应,尤其应当加强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联系,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差别对待。只要实现了与经济结构的合理对接,尤其是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对接,就可能进一步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能力,实现银行经营绩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公共性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比较,金融论坛,2004(5)17-22
[2] 徐忠、沈艳、王小康、沈明高,市场结构与我国银行业绩效:假说与检验,经济研究,2009(10)75-86
[3] 占硕,国有银行战略引资后的控股权研究――社会性负担对国有银行控股比例的影响及解决,当代经济科学,2006(5)38-44
[4] 刘勇、穆鸿声,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1)9-17
[5] 林毅夫、李志,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004(2)17-27
[6] 张杰,市场化与金融控制的两难困局――解读新一轮国有银行改革的绩效,管理世界,2008(11),13-31
[7] 安启雷、刘康宁、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宏观经济研究,2009(4)17-21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文3
摘 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控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命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要适应国家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战略性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强国内国企经济的调整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布局和企业的组织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范和改革,以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经济调整 目标 内容 探究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国有经济中,国家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都进行了较为严格的控制,如国防性和公益性的行业。而对一些一般的营利性竞争行业,国家则采用较为松弛的管理和控制,甚至不参与企业管理。因此,国内国企进行的经济调整也要根据国家对不同国有经济的要求和控制程度,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有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合理布局
我国国有经济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要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就需要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对国有企业进行合理的布局。
1、国家要对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行业领域采用独资和垄断的方式,以确保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进行国内一切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一些重要国有经济领域的控制,如国防军事工业、航空航天业、金融业和广播新闻影视业等重要的领域和一些较为特殊的农业领域,这些行业领域都是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条件,需要国家实行绝对的垄断和控制。
2、在国有经济的范围中,对于一些对国家和社会影响较大的行业领域,国家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控和投资。如国有经济中的铁路运输、航空、城市电力、通讯和石油开采等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领域,国家不能进行完全的垄断支配,而是要运用我国的法律和国家的行政手段对其进行部分的干涉和管理。
3、国家要加大对重点国有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支柱性产业要充分发挥技术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作用。国家可对国有经济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加大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对大型企业集团的支持数量,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4、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有海洋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等,是社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国家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巨大利益,不断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5、国家要加大对国有大企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投资力度,增加大企业的数量,而对国有小企业则让其自由竞争和发展。如在电子、机械化工等大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适当地加大投入可以使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去更多的资源和服务。而对于家具、食品和纺织等制造产业和领域,国家要适当地减少对其的控制和参与,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进行自由竞争,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6、保持国有企业各自的特色,促进自身优势的发挥。我国国有企业合理布局的目标是鼓励不同地区充分发挥自己的区域资源优势,促进各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东部的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开放程度高,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密切。在这些区域,国家可加大对新兴技术产业的投资,鼓励和支持该地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同时,在我国的中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可注重对其进行矿产、能源资源的开发,加强对这些地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国家要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东部地区的先富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域贫富差距,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共同发展。
二、积极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
构建合理的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就是指在经济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中,要保证大小企业的合理比例,保持中小企业占大成分的比例。在国有经济调整中,国家要不断增加国有大企业的经济规模,促进大规模企业数量的增加,同时还要保持中小企业的数量,提高它们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作出适时地调整,积极促进国有企业合理组织结构的构建,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调整和优化国有企业的布局和组织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国企经济调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增强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基本保障,也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调整过程中,国家要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涉及不同行业领域的国有经济要采取不同的掌控政策,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文4
关键词:公有制;主体;非公有制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2-0005-04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这里谈一点看法。
一、我国国有经济活力增强,规模增大,但控制力、影响力有所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管理体制、产业分布、规模和质量有了重大变化。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彻底打破,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宏观管理与微观搞活的局面得到确立。100个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中央统一管理,其余10多万个国有企业由地方管理。地方和企业有了投资、建设、布局的自。国有企业不再是国家计划的单纯执行者,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过去严重落后亏损的国有企业已全部淘汰,绝大部分国有小企业已转化为非公有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关键领域集中,新成长起一批具有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地方和企业的动力、活力增强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综合实力提高了,总体规模也增大了。国有资产总体增长较快。目前,全国国有企业拥有资产53.5万亿元,比2001年全国工业资产(13.54万亿元)高2.9倍,相当于1978年全国国有资产(4 471亿)的119倍。国有资产近十年每年增长3.6万亿元,一年增长额比1978年全国国有资产总量高7倍。2010年国有企业实现净利润1.07万亿元,上缴税金1.4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国净资产的6.7倍,按可比价计算,也至少高2倍。国有企业总体规模增大,大企业实力雄厚,集中了更多高级工程师、技术工人和优秀领导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我国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这些年来实施了很多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全局发展的举措,影响和促进了我国未来科技进步创新的进程。这是值得自豪和庆幸的。但是,国有经济在资产规模有所增长的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和控制力有所下降,严重影响到作为社会主义基础和宏观调控支柱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 公有制主体地位削弱,出现由非公有制经济取而代之的趋势。公有制在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57%,2006年的48.6%,2008年的35.2%,下降为2010年的26.9%。其中国有资产占22.2%,集体经济占4.7%。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2003年的42.8%,2006年的51.2%,2008年的64.2%,上升到2010年的73%。其中私营经济占45.7%,外资经济占25.1%,个体经济占2.2%。私有外资企业的资产已超过国有企业。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比公有制高1.7倍,其中私营经济比国有经济高1.1倍,外资经济比国有经济高13%。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中国有经济仅占3.9%,家庭联产承包制占63%。第二产业中,公有经济资产仅占27.6%(国有24.8%,集体2.8%),非公有占72.2%。第三产业中,公有制仅占24%(国有21.7%,集体2.3%),非公有占到75.9%(私营51.8%,外资21.3%)。
2. 国有经济控制力和支柱作用严重削弱,非公有制在绝大多数重要部门已居控制地位。公有制为主体要求,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但目前我国40个主要工业部门中,国有经济居控制地位的只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电力工业、水生产供应业和烟草工业等5个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产值占94.7%,石油加工业占70.3%,电力业占91.7%,水生产供应产值占64%,烟草业占99.3%)。居相对控制地位的有煤炭开采业(产值占59.1%)、电力机械制造业(占46.4%)、燃气生产供应业(占43.4%)3个行业,其余31个行业全部为非公有制经济控制并居主体地位了。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中,公有制经济早已下降到不到20%。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非公有经济在各领域中健康发展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占控制地位也不影响公有制主体作用。但在许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居控制地位,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这么低,失去控制地位和主体支柱作用,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有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只占19.9%,医药制造业只占12.6%,通用设备制造业只占5.7%,专用设备制造业只占1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24.3%,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只占8.9%,钢铁工业占38.5%,有色金属工业占27%①,不能说是正常现象。
有一些行业看起来不属于国民经济命脉,但与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由谁经营主导,影响很大。像农副产品加工业,2009年产值2.79万亿元,其中国有企业1 509亿元,仅占1.7%,加上集体企业也不到3%,几乎完全由外资和私有企业占领,对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提高是不利的。
外资控制了我国近一半行业。在我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对20个拥有资产的控制权。其中绝对控制的有9个行业,相对控制的11个行业。一些产业未完全控制,但控制了一些产业排前5名的企业。
3. 国有企业实力不足。我国现有2万多家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中中央企业仅剩百十来家。国有大型企业比重低,实力弱,集中度太低,以至形成大量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影响到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效率及控制力。十大钢铁企业的集中度仅有39%,前5名为24%。500强企业分布在74个行业中,其中钢铁、建筑、石化三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占1/3,而航空航天、自动化控制设备等9个高新技术行业的销售收入和企业仅占8.8%和11.4%。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拥有的资产量较多,但与国际垄断跨国公司比,就显得颇弱。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有349家,占69.8%,但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强的7.8%、10.7%和6.5%。我国国有经济拥有总资产53万亿元,不到世界500强前10家公司资产(23 415亿美元,2006)的30%。国有经济总体实力弱,大型骨干企业少,集中度低,是国有经济控制力低,影响力不足,有些该占领的领域未占领,该居控制地位的领域不居控制地位的重要原因。
4. 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工业中集体经济更没有多少。2009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集体企业只有1万个,股份合作制企业5 000个,联营企业239个,合计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产值仅占3.9%,资产占3.7%,主营业多收入仅占3.3%。
二、公有制主体地位下降的影响
公有制主体地位下降,对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影响尤其是长远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一)国有资产流失
1978年,国有企业有固定资产4 471亿元,流动资产近5 000亿元,合计上万亿元。集体企业有资产2 000多亿元。国有资产的1/3以上,集体资产的几乎百分之百被私有化,50%以上低价和无偿地转化到私人手中。
20世纪80年代是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时期。1982―1992年,国有资产流失5 000亿元,平均每年流失500亿元,每天流失1.3亿元。90年代起每年流失1 500亿元,每天流失5亿元,目前仍在流失,一些地方仍在贱卖国有企业。2012年,山西省保德县的一个价值30亿的煤矿,被该县安监局长以37.5万元“卖”给了他的内兄。
(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所有制决定分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配结构的重大变化。在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达到0.57,不仅超出了国际公认的0.3的警戒线,而且超过了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分化程度。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的统计,我国“最高收入10%的富裕家庭其财产占全部居民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相应收入比例仅为1.4%,按五等分法计算,近年全国最贫困20%的家庭总收入占4.06%,最富的20%的家庭总收入占50.4%。
出现了一批亿万富翁。2009年,我国百名富豪资产达到200亿元的有26人,有100亿元~199亿元的39人,有75亿元~99亿元的44人,分别占23%、35%和40%。2010年,资产过千万元的87.5万人,过亿元的5.5万人,过10亿元的1 900人,过百亿元的140人。由于私有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新资产层。其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1%,拥有近20万亿元的私有生产资料资产,拥有的资产总量相当于一半国有资产;雇工7 000万人,雇工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70%以上。每年获得利润超过1万亿元,利润超过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以占1%的人口,获得全国净收入的1/3左右。人均资产和收入是一般劳动者的100倍以上。这个新阶层在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1/3,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了贡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占有生产资料,与工人的关系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无偿占有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剥削者,也勿庸回避。他们参政议政,但也会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上层建筑、社会风气等。
(三)带来过量投资,重复建设,比例失调
这些年来我国投资率高达60%以上,与公有制经济控制力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盲目无序发展有直接关系。非公有制经济积累率高,固定财产投资比国有经济高1倍。为了获利,盲目投资,引起许多产业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闲置。许多产业生产能力闲置率达到33%~100%。落后产能多,污染严重,带来比例失调,严重损失。
(四)影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这些年来,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得以发扬,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所加强。人们精神振奋,一心一意搞建设,为中国发展崛起努力奋斗。但资产阶级腐朽价值观有所上升,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风气下降。讲“金钱第一”的多了,讲为人民服务的少了。打架斗殴的多了,讲相互帮助的少了。有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为“全心全意为老板服务”。腐败现象有增无减,屡禁不止。
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鉴于在今后一段时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仍会高于公有制经济,如果不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控制力还会继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控制力会继续上升,非公有经济上升为主体地位,完全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不可能的。
(一)提高认识,正确看待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宪法规定,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分工,相互支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为实现现代化贡献力量;支持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并使公有制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那种认为“公有私有无所谓,关键是生产第一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让公有制退出一切竞争领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看到公有制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主导支柱作用。公有制的这种主导支柱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忽视削弱都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发挥公有制为主体的作用,就应重视公有制的比重。衡量一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看质,又要看量,应把质与量统一起来研究。质与量是难以分开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对于经济量,不能只看绝对量,还要看相对量,即看它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绝对量表现达到的水平和规模,相对量方能显示它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只是绝对量增长,而比重却下降了,这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更快,国有经济的实际地位降低了。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物质基础在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居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必须控制经济命脉,公有制的数量和质量在国民经济中必须占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的比重严重下降,那只能意味着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削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削弱。
(二)进一步壮大国有经济
增加投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开拓创新能力和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能力。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部门和领域,在决定未来的高科技部门、创新研发领域,由国家投资,像过去抓156项工程、两弹一星、三峡大坝那样,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新建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支持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兼并收购,提高实力。
支持国有经济掌握最先进技术,创造先进技术。增强国有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国和世界的创新带头者和开拓先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辟更大发展空间。鼓励中小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为大型骨干企业。
国有经济要进一步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发挥主导支柱作用。要科学确定哪些部门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部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各行业会有差别,但决不是退得越多越好,办得越少越好。如果各地、各部门和各行业都把国有企业“收缩”到微不足道的程度,就不会有主导支柱作用。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不能光追求形式,关键在于要有社会主义的内容。管理制度不能仅照搬西方的,要有自己的创造,要继承和发展我们积累起来的一切优秀的东西。管理创新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国有企业要起带头作用,作出新贡献。
(三)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了它的优越性。在我国农村,通常保存和坚持集体经济的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各业兴旺,社会安定,群众共同富裕,就业充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人们生活幸福和谐。城市中也有一批办得好的集体经济。总体而言,原有集体企业,大多已解体或转化到私人手中,所剩无几,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现在到了大力鼓励、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集体经济的支持,鼓励集体经济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促进其更快发展。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文5
一、辽宁国有资本产业结构调整
(一)适当增加第一产业的比重。辽宁是一个传统的工业省份,国有资本也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中,尤以重工业为主,而为农林牧渔业服务的国有企业较少,不能满足农业部门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提高国有资本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注重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防止盲目的以量的扩张的发展方式,注重相对量的提高。
(二)在内部调整第二产业
1、在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国有经济保持优势地位。铁路运输、航空和港口、电力生产和输送、邮政通讯、油气开发及采矿等产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非国有经济无力或不愿投资,应主要由国有资本来承担投资、开发和经营,保持绝对优势地位,并据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此前提下?熏也可以鼓励非国有经济逐步进入。
2、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集中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主要包括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重点工程建设等支柱产业,大多是资金、技术密集,对技术能力要求高,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市场上属于竞争激烈的产业部门。国有经济应当积极发展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现阶段,只有国有资本参与,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才能培育出一批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公司、大集团,进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些产业中,国有经济应从小企业中退出。
3、在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早期投资大、风险高,目前我国非国有经济难以全面促其发展,但这些产业代表着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国有经济要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积极投资开发,引导和带动其他社会资本投入。
4、对一般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应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与其他所有制经济进行平等竞争。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国民经济中不居主导地位的部分机械、电子、化工和原材料工业?熏有些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国家要从中小企业中逐步退出,集中支持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使这些大企业实现规模经营;二是食品、纺织、家具、造纸、文教体育用品等制造业以及中小规模的商业和服务业等,规模效益不明显,资金投入要求不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且适宜分散经营。国有经济应当逐步退出,鼓励非国有经济投资经营,国家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熏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我国?熏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显要。目前,辽宁国有资本在第三产业中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部门,从数量上来看,尤以贸易为主。而第三产业中的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咨询市场等国有资本明显不足。因此,应减少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尤其是国营商业、餐饮业的比重,加强发展由政府职能承担的、国有资本负责的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金融、保险、咨询、技术服务、风险基金等高档次服务行业。
二、辽宁国有资本行业结构调整
国有资本在行业结构中的调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国有资本要占垄断地位。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发挥着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服务的特殊作用。主要包括国防军事工业、造币工业、航天航空工业、金融业、新闻广播影视等。
2、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国有资本要保持优势地位。这些领域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包括的行业主要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电力、邮电通讯业、铁路运输业、民用航空业和海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矿业。
3、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领域,国有经济要发挥其控制力。支柱产业大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能力要求高,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在国际市场上属于激烈竞争的产业部门,代表一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这些产业主要指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和建筑业。
4、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要加大国有资本的投资力度,推动其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代表产业技术升级方向的新兴部门,它们的发展将直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这些产业部门主要是指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业等。
三、辽宁国有资本规模结构调整
辽宁国有企业规模构成不合理,过度集中于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小型国有企业占国有企业总数的68.09%,而且主要分布在竞争性领域。由于分布广泛,战线过长,使国家有限的财力不能集中使用,国有资本得不到最佳配置,力量分散,重复建设,许多企业管理混乱、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因此,从规模结构上来看,国有资本应从众多小企业中退出,通过再投资、兼并、联合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或集团公司,达到规模经济。而国有大型企业的规模又存在严重的不经济现象,突出表现在规模较小,条块分割,布局分散,重复建设。大中型企业经营能力与资产规模不相适应,企业经营人员不能有效的管理企业,企业在总体上并未达到局部效益的最优化。因此,对于大型企业,应加强企业的管理和监管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范文6
关键词: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经济增加值;全民预算管理
一、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建国以来实行的僵化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是很合理,所以需要实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这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现实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但是1990年后,国际以及我国国内的经济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营以及竞争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体制、机制以及技术创新的层面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旧式的国有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追根究底还是国有企业的经济格局问题,所以国有企业就业格局急需战略性调整。
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客观要求
各种科技革命的兴起以及各种新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的发展,世界经济也相应的复杂起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变动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变动,世界上很多劳动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转向我国,我国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突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3.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是充分利用国有资本的现实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不断增长,政府和国家的财政收入相应的减少。政府筹资的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增税筹资;二是通过举债筹资。两者都不可行,唯一的方法就是盘活国有资本的存量资金,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二、经济增加值与全面预算管理的结合点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它是一种企业内部的管理方法,是一种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方法,也是一种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法。对企业是有利的,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格局是有益的,可将其看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一种手段。
1.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是除去投入的所有资本,所得的真正收益,它对机会成本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又叫做剩余收益。它追求的是企业家收益,因为企业的真正成本一定高于账面成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资金收入。国际上对经济增加值体系定义为四部分:评价指标管理体系、决策管理体系、激励制度管理体系以及财务管理体系。
2.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集合了多个关键问题,它的模式也是多样的,它的原理以利润为导向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以成本为导向是核算成本最低,以销售为导向是实现企业能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等。每种模式都有其必须的条件,所以企业要选择利于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方式,它是企业业绩考核的依据,对企业的正常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预算,将企业的价值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结合起来,从而使企业实现合理的资源配置,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3.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编制工作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的企业都进行了持续经营的假设,所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制定的长期目标,预算编制就贯穿了企业战略的整个过程。编制预算的具体过程是:先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转化成实际目标,然后将实际目标转化成经济增加值以及目标值。具体操作是将目标分配给每一个部门,企业各个部门以管理层下达,每个部门都有关于经济增加值编制预算相关的任务,一次作为实现当期财务预算以及经营预算的目标,相关的部门在实行预算计划之前,可以将自己部门的情况进行反馈,进而对预算编制计划进行调整,一起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企业各部门的资源,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各部门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加强相互联系,前期需要反馈,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到最后进行整体的预算考评,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过程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中,全面预算是一种预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同项目的风险也不同,可以选用风险低的项目,以此来调整资本的成本,而经济增加值的计算考虑了实际存在的这些差异,使各部门以及整个企业的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准确。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分析
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编制的具体实施过程:制定企业基于经济增加值的预算目标,然后将目标下达到下层各个部门并进行调整,最后将计划反馈给管理部门,从而形成企业最终的全面预算指标。其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联系着企业的各个部门,经济增加值依据的是全面预算体系最终的数据以及信息的预警功能,所以要设定考评激励体系,最后要依据全面预算工具提供的信息来进行企业合理的决策。具体分析如下:
1.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编制体系
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预测,对影响经济增加值的各种因素进行能力范围内的控制,从而实现最理想的经济增加值全面预算。提高经济增加值的基本原理就是增加收入和减少成本,基本的手段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存货占用费以及各种资本成本)。
2.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分析
如果经济增加值大于零,说明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如果经济增加值为零,说明企业创造的利润满足的只是企业的机会成本。根据结果,调整自身的经营方法,发掘企业潜在的价值。如果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小于零,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弥补不了已付出的成本,不能对这个项目进行再投资。对预算之后经济增加值的可行性分析,就是要求最终的收益接近或是等于经济增加值,不符合此条件,企业会放弃对项目的投资。
3.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监控体系
在执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企业应对其实行监控,所以需要制定专门的全面预算监控分析体系。预算的监控主要是预算过程的监控,预算的分析主要是对结果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监控体系是预算结果客观性的重要保证,是公司正常经营的保证,公司对用户的各种银行以及资金信息进行掌握,可以更好的与预算结合。加强这些信息的监控,可以更好地将企业的应收账款收回,有的公司为了加强监控力度,还编制了相关的全面预算动态监测机制,这样能保证全面预算时出现的数据误差。
4.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考评奖励体系
考核和奖励是预算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针对的是经济责任制以及超指标预算,将最终的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对相关的预算合格或优秀的部门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部门进行惩罚,主体是企业内部的部门或是员工,依据就是预算的目标,客体是应收账款等指标,形式主要有设置奖金,这就是全面预算考评奖励体系。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预算的最后,这种体系往往对体系内部的部门有激励的作用,通过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使报告期的预算更加的趋向于理性的最大化价值,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避免人才的流失。
通过分析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适合企业发展的,它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有利于企业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进行国有经济格局的战略性调整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以及运行效率进行调整,也就是对其运营以及管理进行合理优化。本文引入的企业内部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各个方面展开,追求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该体系在企业内部的运用尤其是国有企业内部的运用,对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国有经济格局的战略性调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佟成生,潘飞,吴俊.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决策抑或控制[J].会计研究,2011(5).
[2]李洪,张德明,曹秀英等.EVA绩效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454家沪市上市公司2004年度的数据[J].管理世界,2006(10).
[3]王靖.浅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现代商业,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