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方案

文物保护方案范文1

【关键字】文物;消防安全;管理

2011年2月7日,福州市鼓楼区法海路1号法海寺发生火灾,烧毁该寺大殿及法堂。2011年5月28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余庆桥发生火灾,该大桥完全烧毁。文物单位接连发生火灾,充分暴露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文物主管部门应当积极作为,深刻吸取火灾事故教训,认真分析辖区文物单位的消防安全形势,督促文物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全力预防文物单位火灾的发生。以南平为例,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7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3处,这些文物单位大多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木拱廊桥、众多寺庙和宗祠都是木质结构,大多地处偏远的农村,一旦失火,损失惨重。

1 2011年,南平文化、消防部门联合对全市473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逐一进行了检查,各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的火灾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到位。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不到位,未建立相关工作制度,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不懂得文物的火灾危险性和重点部位,没有掌握消除文物火灾隐患、处置初起火灾等基本技能。

1.2 建筑耐火等级低。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都为木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木材干燥,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火势迅速蔓延。

1.3 消防灭火设施配置不足。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失去了灭火的最佳时间,特别是离消防站较远的文物保护单位,道路崎岖,现场消防用水不足,即使消防车到达现场,也无法正常开展灭火救援。

1.4 在建筑内使用明火和大功率电器。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使用香烛和长明灯进行祭祀活动,一旦香烛和长明灯翻落很容易引燃周围可燃物,酿成火灾。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内还住有居民,平时需要使用液化气和大功率电器,且防火意识较差,加之不良的用火和用电习惯容易引发火灾。

1.5 电线未穿管保护。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电线已老化,有些文物保护单位已对电线进行穿管保护,但是居住在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居民私自对线路进行改动,造成部分电线未穿管保护,一旦电线出现故障,很容易引发火灾。

1.6 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虽然部分文物保护单位配置了消防设施,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平时没有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甚至不会正确使用消防设施,发生火灾时无法使用现有的消防设施有效进行灭火。

1.7 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违章搭建。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人员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违章搭建,从事生产和生活作业,且这类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对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发生火灾后容易蔓延至文物保护单位。

2 各地发生的文物保护单位火灾,已经对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笔者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文物保护单位防火工作要点:

2.1 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文物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制定场所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督促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工作,加强消防安全检查力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2 加大文物单位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消除文物保护单位的火灾隐患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定期对文物单位内的电线进行更换;禁止在文物单位内使用长明灯、祭祀香烛、液化气等明火;禁止在文物保护单位内堆放可燃物品如柴火等;尽量不要让居民居住在文物单位内,杜绝因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的火灾;尽量不要在文物单位内安装大功率电器,杜绝因电气线路故障引发的火灾;禁止在文物单位内和周围违章搭建,确保文物单位与周围建筑有一定的防火间距。文物管理部门应当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力度,对检查发现的火灾隐患,要指导文物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依法督促整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文物单位,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协调解决。

2.3 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文物保护单位应当设置消火栓、消防水池和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和器材,偏远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尽可能配置消防水泵,成立义务消防队,提高火灾自救能力,木质结构文物保护单位发生火灾后的蔓延速度极快,必须依靠单位自身的消防设施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尽可能的减少火灾损失。经济条件较好的文物单位还可以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如上海市政府在部分木屋毗连区安装了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多次火灾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火势蔓延得到控制,甚至直接被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扑灭。

2.4 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消防安全意识。首先,应当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防火意识,定期对文物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其次,应当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人员灭火能力,在发生火灾时能够正确使用已有的消防设施灭火,在第一时间扑灭火灾。

2.5 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金投入。配置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安排人员管理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只是一味的强调工作重要,确没有资金投入,那么文物保护工作也只是一纸空文。

文物保护方案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52-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遗传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勤劳智慧、创造能力和民族精神。二十一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这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急需培养一支专门的保护研究人才队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任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养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创造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根基,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对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挖掘、研究、抢救、保护,离不开一只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科研人才。”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非常丰富,客观上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业人员数量应具有一定规模;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是一项跨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日益深入的非遗保护研究工作需要。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新疆历史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人类四大文明曾在这里汇聚碰撞,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融荟萃,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精彩绚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经2006年至2009年长达三年广泛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查明有3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地级、县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截止2009年共有70项国家级、185项自治区级、535项地级、248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濒危状况令人堪忧,抢救保护任务艰巨。据初步统计2011年末自治区各级非遗保护机构97个,各级非遗保护研究人员290人,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终究是依靠人去完成的,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一)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

针对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不成熟、不完善的现状,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建设,将非专业和偏实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建设成为一门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将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与政府决策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学科性与综合性,要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具有整体性,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调查方法和保护实践都列入课程体系之内。此外,要积极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在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例如,法国就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学院,即INP(国家遗产学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管和修复的专业人才。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立健全相关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才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此建议:今后有志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高校学生,应选修一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这样能够利用语言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田野调查实践中,更好的与传承人和群众进行沟通,取得真实完整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二)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文物保护方案范文3

(1)文物破坏严重,急需维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文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甚至一些文物处于常年失修的状态,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文物损坏现象极为严重,难以发挥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博物馆建设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的问题是博物馆建设的力度不够,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

2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聚集地,对文物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水平,完善文物保护工作。

2.1科学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文物信息的采集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文物信息的采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需要采集文物的照片、历史信息以及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对文物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检测,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参考,这就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检测,特别是对其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分析,得出文物在材质、工艺以及病害机制、保护修复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信息。在对文物的综合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2.2重视博物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损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加强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一般是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即在文物遭到破坏以后才开始进行抢救,这样就加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甚至一些文物在遭受到严重破坏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不利于文物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中重视预防性保护,即对文物采取预防性的措施,结合文物的病害机制,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预防文物病害的发生。

2.3规范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程序

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效果,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文物保护,提高保护技术的可靠性,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保护方案实施文物保护工作,并遵循修复原则对文物进行适当的修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保护性破坏问题的出现。同时所有的修复材料必须经过科学的试验,对材料的性质和性能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最大限度地避免修复性材料对文物的再次破坏,提高修复性材料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近年来各国加强了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对保护文物、发挥文物的巨大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技术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①以人为本。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技术人员,因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开始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工作开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在先进工艺的推动下,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中渗透着多种工艺和技术,技术性保护已经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②全民化。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③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很多博物馆开始结合自己的需要,构建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4结束语

文物保护方案范文4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修复;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精神文化需求,从国家顶层方案到文化需求,挖掘、修复与保护文物工作,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并且,文物保护修复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因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美学性、历史性,能够进一步实现社会与自我认知,从而反映出文物保护修复所面临的挑战及传承的必要性。

一、文物价值及保护修复理念

第一,文物价值及存在现状。文物是具有悠久历史,且集艺术、科学、技术于一体的古代遗产,其体现出设计者与制作者的思想与精湛技术,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从而被社会认可,且赋予其一定的价值,并具有观赏或使用价值。文物不仅具有外在的艺术之美,同时蕴含着社会性、历史性,还有科学美、文化美。而目前,研究者未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认识文物科学性,其科学价值对文物价值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彰显出来。若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为今用”思想,就需要重视科学技术与文物间的辩证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入,趋于文物认同感。文物修复的工作认识也在加强,但是多数情况是从文物病害及复杂程度来进行解读与探究文物价值。一方面,文物修复包含很多意义,促进我国的历史发展,且能够提升社会向心力,从而使文物社会价值得以体现。另一方面,重视文物修复工作,对宗教、民族、地域文化及特色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精神层面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向前推进,文物价值及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对此,文物修复,首先应考虑到文物自身承载的历史价值及稳定性,在平衡社会、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尽量还原其本真价值。并且,文物明显特点是真实性与高价值,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不重视文物保护,尤其是历史建筑景区的不恰当行为,导致文物的价值、完整性受到影响。对此,应采取合理方式保护、修复文物,用科技弥补历史文物缺陷,促使文物达到完美境界,同时也使其生命力更加鲜明[1]。第二,修复理念及现状。现代文物的修复理念兼并文物修复和保护理念,以及观念、意义和方法,存在科学认知。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起源于19世纪,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了一套系统且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这项工作的发展非常重要。现阶段,文物修复既要还原文物真实性,同时还要保障其自身艺术、文化与历史价值的小概率影响。并且要区别看待艺术作品和文物,文物是不同时期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性,超高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征明显。对此,应小心对待出土文物,尽量保留与还原其原有信息,如历史与艺术等特征,进而才能促进相关历史、科学、艺术的研究。可以说,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已出土文物,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保存,还应“延长”其寿命,保障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而相对于破损严重的文物来说,在修复中应该去伪存真,弥补文物不足。文物修复也是赋予古文物新生命的过程,相关人员在修复中,应从文物原有生命的角度进行技术研究。

二、文物保护修复对策

第一,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建筑保护范围中,文物自身、原生环境、历史原貌、历史信息等,促使其共同维护文物保护标准。而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应坚持“保护兼修复”的原则,促使其延续历史文化。重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是进行简单或机械的技术性保护,而是需要保持文物和保护修复技术的平衡。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如环境监控、灾害防治、历史考古等,且包含文物信息展现工作。并且,文物保护修复中,修复技术人员应了解修复材料的性能,促使保护修复效率,提升文物修复水平。古文物的保护,需要研究新修复技术,已经逐渐被人们重视。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一种延续形式。因此,要制定科学步骤及技术,针对不同的文物性质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技术非常重要[2]。但是,缺少新的、必要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会影响修复技术发展。对此,提升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是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第二,文物保护修复方法。加强文物保护修复的完整性与生命力,新技术和传统技艺的融合发挥着积极作用。传统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受到保护与传承,其精湛的工艺符合文物修复需求。文物保护修复从传统技艺上入手,是比较好的突破点。相对来说,传统技艺对修复文物有尽善尽美的作用。但是从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我们了解到,技术落后也不利于文物保存和修复。对此,不能完全依靠传统工艺,而要结合文物历史文化背景,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最大程度还原文物原有形态,并利用现代材料筛选、修复检测等手段保障修复效果。这一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如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之前,利用现代电镜微扫描、X射线等技术,了解文物结构,为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提供支持。采用传统技艺发现的新信息,为科学技术的改进等提供了参考。按照科学技术检测结果等采取针对性办法,使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科学与规范[3]。第三,加大文物保护修复资金的投入。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因其自身的不可再生及珍贵性,增加了工作难度。文物保护同时也是文物修复,资金支持是保障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国家各级政府应给予文物保护与修复支持。尤其是博物馆建设,应调动各主体的参与活力,扩展文物保护的资金渠道,促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开始关注精神世界,博物馆及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无论是当地的旅游建设,还是人文的传承与发展,都应保障其建设资金的充足。第四,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参考及引用文物保护数据,并建立文物保护修复数据库。一是相关单位从数据库中,可以便捷地查询与提取文物信息,有利于为相似类型文物保护与修复提供经验。并且,根据不同文物的差异性,还能进行对比分析与修改等数据操作。二是在线评估文物修复的质量。智能数据库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发挥了积极影响,人工操作环节不能省去。对此,建立专家评估部分,借助于数据库编制文物保护修复方案。针对情况复杂的文物修复保护,应对比新旧数据库,再进行方案的编制。三是输入文物保护修复档案信息,并建立导出功能。按照不同性质的文物及保护修复技术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或查询,其形成的文档形式也存在一定差异。对此,将不同类型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如TDS/TCS/WORD等文档,导出PDF或视频格式,便于展开不同工作的需要。四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及相关知识的图谱。按照文物类型、材质及年代等,还有历史文化等信息,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手段进行文物知识图谱的架构,提出文物及文化保护的排序算法。五是建立文物保护修复的信息知识数据库。知识数据库同文物自身所建立的信息库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知识库一般应用分区化处理原则,数据处理效率会更高,处理结果也更加准确。利用PHHON等技术采集处理WEB中的内容,分析其对应的数据。对于ETL处理技术,通常采用HADOP、框架及风暴技术平台,选择是否进行流处理和批处理等管理技术,促使其完成数据提取、清理及转化等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从而加强信息知识的查询与分析功能[4]。第五,科学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流程。在文物保护修复上,因文物自身性质与年代等不同,工艺及艺术价值或破损程度不同,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与保护方式非常重要。首先,在文物前期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自身的保护价值及修缮情况进行分析,精准判断文物真实情况。同时,设置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尽量还原文物自身属性而对其进行适度的修复工作。设计文物保护修复措施,可按照调研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其次,编制文物修复文本。前期采取总结、归纳的修复文本编制方法,为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指导。文本编制应明确文物保护原则及目标,提出详细的修复步骤与建议,避免后期因意外事故影响到文物保护修复效果,甚至出现非常严重的损坏。最后,全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基于客观条件反复确定修复方案,对于无法探明的问题,可先进行部分研究,再进行修复工作,促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切实可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要求工作者应扎实地掌握不同时期的美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等知识,这些维度的差异导致文物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特征等不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实施之前,还要透过文物所处的年代判断文物价值及其背后所要传达的内容。因此,思考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意义,可保障在修复工作中,不会减少文物自身的艺术或者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舒光强.文物修复保护制度建设的紧迫性[N].中国文化报,2021-01-04(3).

[2]周希婧.对可移动文物修复中涉及法规、标准与原则工作思考[J].首都博物馆论丛,2020(00):338-343.

[3]平小娟.论文物修复对于文物价值体系的重要性[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60-62.

文物保护方案范文5

按照《XX省文物局、XX省消防救援总队关于转发<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关于开展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湘文物督〔2019〕55号)精神,XX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XX县消防救援大队决定从即日起至9月15日在全县部署开展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督促文物、博物馆单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集中排查整治各类火灾隐患和问题,进一步强化防范措施,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火灾防控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

二、组织机构

XX县成立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  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

XX  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           

成  员:XX  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安全专干

XX  县文化遗产保护股股长

XX  县消防救援大队工程师

三、工作时间

即日起至9月15日

四、排查整治范围

(一)具有火灾风险的古建筑类、近现代重要史记及代表性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文物保护工程工地。

(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群、传统村落、宗教活动场所等。

(三)文物库房及木质结构文物古建筑等火灾诱因较多的单位和场所。

五、工作安排及要求

对照《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文物单位消防安全检查规程》的规定。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局制定的《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施方案》,XX省文物局、XX省消防救援总队制定的《XX省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调研指导方案》,各县市区文物主管部门、消防部门联合开展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自查自纠工作。

(一)动员部署及自查自改(即日起至8月25日)。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县消防部门要迅速行动,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要求。各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本方案要求,对照整治标准,自主评估风险、自主检查安全、自主整改隐患,向社会公开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及其职责,并承诺本场所不存在突出风险或者已落实防范措施。无管理使用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自查自改。自查自改要填写《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记录表》(附件1),并存档备查。

(二)重点检查及督导问效(8月26日至9月05日)。XX县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督促本辖区内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自查自改,严格落实整改措施。同时,要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开展联合抽查。消防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提供技术服务,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微型消防站的实地指导,强化现场拉动考评,督促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提高火灾处置能力。对发生火灾事故的,要严格实施责任倒查。

(三)严格整改及宣传培训(8月26日至9月15日)。各文物保护单位要认真梳理排查发现的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列出整改措施和责任清单,照单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落实防范措施,保障消防安全。不能确保消防安全,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者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严重影响的,要将危险部位或者场所封闭整改。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的培训约谈力度,使其知责、明责、尽责,培训一批消防安全“明白人”。督促文物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开展内部全员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上报专项总结,包含本辖区内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情况,分析梳理问题,提出工作措施等。同时认真督促检查,填写《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汇总情况表》(附件2)。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XX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XX

电  话:XXXXXXXX

邮  箱:XXXXXXXX

XX消防救援大队:唐述桥

电话:XXXXXXXX

邮  箱:XXXXXXXX

附件:1.《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记录表》

2.《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汇总情况表》

附件1:

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记录表

文物、博物馆单位名称

管理使用单位(人)

排查发现主要隐患和问题

火灾隐患和问题整改情况

排查人员签字

管理使用单位负责人签字

备注

附件2:

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汇总情况表

填表单位(盖章):      填报人:     联系方式:        

检查单位

具体情况

市级

文物

部门

检查情况

组成检查工作组   个,出动人次;检查文物单位   处(其中:国保   处、省保   处、市保   处);博物馆   座。

整改情况

共发现文物单位隐患和问题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保   项),督促整改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保   项);共发现博物馆隐患和问题   项,督促整改   项。

问题归纳

电气安全隐患   项;用火安全隐患   项;燃香烧纸隐患   项;危险物品安全隐患   项;设施设备安全隐患   项;消防安全管理问题   项;其他隐患   项。

县级

文物

部门

检查情况

组成检查工作组   个,出动人次;检查文物单位   处(其中:国保   处、省保   处、市县保   处);博物馆   座。

整改情况

共发现文物单位隐患和问题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县保   项),督促整改   项(其中:国保   项、省保   项、市县保   项);共发现博物馆隐患和问题   项,督促整改   项。

问题归纳

电气安全隐患   项;用火安全隐患   项;燃香烧纸隐患   项;危险物品安全隐患   项;设施设备安全隐患   项;消防安全管理问题   项;其他隐患   项。

文物保护方案范文6

关键词:文物建筑,保护,勘察

文物的保护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保存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建筑类文物,可以集中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信息,因此,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各类文物进行维修保护的工作力度。在对文物进行维修保护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相应的勘察,对文物本体状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指的是为了保护文物而进行的一系列调研、测绘、制定保护方案等活动,对于文物的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近年来文物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勘察工作的重视程度,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勘察手段比较落后、勘察过程比较粗略、勘察工作存在一些盲点等,这些都对勘察工作质量带来一些影响。我国的文物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信息和工艺做法,在对文物建筑进行勘察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对文物建筑进行现状测绘

文物勘察中的测绘工作,不仅要体现制图的技巧,还应该和文物保护的相关技术进行有效的衔接,建筑类文物的现状测绘应该要达到文物保护的相关要求。对文物建筑进行现状测绘,不是单纯地制图,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对文物的现状进行一个客观的记录。一些文物建筑在修缮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地按照测绘图纸进行,随意改动,不仅破坏了原貌,让其原有的文物价值大打折扣,与“修旧如旧”文物维修原则相违背。在进行现状测绘的过程中,要对建筑的现状进行真实的反映,而不要一味地追求绘图美观而忽略真实性。在实际测绘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利用现代精密测绘仪器及技术进行对文物建筑的相关情况进行测量、收集、记录等,比如全站仪、GPS 全球定位系统、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等技术,都可以在文物建筑的测绘中进行应用,尤其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可以对文物建筑进行连续数据采集,在测绘过程中还可以运用点云编辑软件等相关的软件信息系统,对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还可以建立文物建筑的保护管理系统,对文物建筑的各种监察资源进行管理。

第二,对文物建筑的现状变形进行监测。由于文物建筑大多经过了许多年的时间,各种自然灾害、气候状况等,都会对文物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在勘察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物建筑变形情况的监测,对破坏的情况进行判定,有助于后续保护方案的制定。对现状变形进行监测是文物建筑勘察测绘的重点内容,一般是利用监测部位的现状位置和理想位置之间的比较来得到变形的情况,变形监测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连续性地进行监测,来确定变形的规律,并且能够对建筑的变形趋势进行预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由于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要考虑到文物的安全性,因此会对变形监测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现在的文物测绘一般是为了满足单次维修工程的需要,对于变形的长期监测基本没有涉及,所以在这部分内容中还应该加大力度。此外,在勘察测绘过程中,还有些其他方面的测量,比如要对文物建筑的梁架情况进行探测,可以采用针测设备对大木的性质和承载力进行检查,对建筑上的各种壁画的病虫害腐蚀情况进行分析等。

二、对文物建筑进行法式勘察

法式勘察是文物建筑勘察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那些能够反映建筑类文物的形式、材料、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勘察,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法式勘察也是确定文物建筑特征和设计规律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对文物进行保护和修缮工作。对于建筑类文物的保护工程而言,法式勘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文物建筑形制以及建筑的构件进行勘察,建筑形制和建筑构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展演变的过程都比较清晰,可以为文物建筑的分期、对文物建筑的特征进行分析提供一定的帮助。不同的文物建筑具有不同的特性,比如寺庙建筑,其特征具有比较典型的壁画、形状、构件形式,所以对于这类建筑大多是进行形制勘察。而建筑构件则主要是文物建筑的一些装饰题材、梁枋等。文物建筑的形制变化能够比较清晰地反映建筑结构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变迁过程,也反映出建筑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以及历史史实。

三、对文物建筑的残损进行记录

法式勘察的过程中就对应着文物残损的记录,建筑的特点也影响了残损病害产生的形态和位置。因此,在文物建筑的勘察过程中,可以利用法式的角度来解释各种残损的现象,归纳各种残损的机制,有助于对文物进行相应的保护。残损记录是在对文物的残损情况进行考察之后,对文物的残损进行分类,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料来表示文物残损的信息,如残损的原因、程度、大小等。残损记录有助于为后续的保护方案设计提供资料。不同的文物建筑有不同的结构体系,决定了建筑有不同的残损规律,比如,有的汉式文物建筑,墙体只是维护作用,在材料选取方面一般选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建材,如黄土楼地面、边玛草墙等。

对文物建筑的残损进行记录时,要加强对那些容易发生病害的结构的记录,比如基础及地垄、建筑物的墙体结构、建筑的木梁架、建筑的门窗、饰物、壁画等,对于比较常见的残损类型要有清楚的了解,同时要从文物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方面进行残损的分析。

进行残损记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加强残损量的统计。建筑类文物的保护修缮和一般的建筑工程是不一样的,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量和残损量、修缮的方法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加强残损量的统计十分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修缮的工程量,也对保护工程的设计和概预算、编制工程量清单产生很大影响。残损量的统计是在文物建筑的勘察现场进行的,因此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方案。由于不同建筑的残损类型也不同,比较复杂,因此应该根据残损的不同类型,参照各种建筑构件的残损点的界限,将残损的统计标准划分成一些小的版块,进行小范围的统计,然后进行整合。比如对于砌石墙体的残损统计,则可以将其分为裂缝、松动等常见类别,再进行相应的统计。同时残损的统计要根据建筑构件本身的建筑形态进行调整,结合勘察中初步选定的维修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工作,为后续的修缮保护提供依据。

四、初步制定保护方案

根据勘察的结果制定初步的文物保护方案,也是勘察设计中的一个内容,不同的文物具有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比如对于寺庙建筑,应该要保护其内部的壁画图案、形态结构、梁架等,根据勘察结果中显示的残损情况来确定是采用相应的技术进行仿真重建,还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维护修缮等。在进行保护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根据文物建筑的具体情况,如损毁是否严重,确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并且根据保护措施的制定,来确定文物建筑保护人员的数量以及专业,根据人员的需求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并且要根据保护方案的实际情况加大对文物建筑保护的各种物资和资金的投入,为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文物保护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对于建筑类文物的保护工程,应该加强保护之前的勘察工作,对文物建筑的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比如文物建筑的损坏、结构特性等,有助于保护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