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职业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职业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职业教育

基础职业教育范文1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转贴于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没有物化的生产力。把科学物化在生产中就可以变为直接生产力。这种物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把科学变为生产技术,物化在生产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术;其二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具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职业教育是实施这两种物化的重要措施,是这种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教师科学传授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对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所传授的某些部门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于生产中,转化为生产的一个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训练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还起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联系、积累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如各类学校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科,都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过程的知识结晶。在这一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基础职业教育范文2

1.教育公平理论

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是建立在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首先,站在社会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传统的“重普教轻职教”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为它间接暴露了教育存在的不公平性,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即就是学术型的人才和应用型的人才,对此,人们对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看法不一,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两种人才存在偏见,所以,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有效实施和发展,湖南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家长以及高校教职工,都必须转变这种观念,尤其是企事业单位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待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敦促学生积极学习职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其次,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与职业教育相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可以更为轻松地继续深造学习,这明显地呈现出教育的不公平性。为实现教育的公平,湖南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定期职业培训,高校的学生可以参与职业院校的相应职业培训,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所以,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对于当今湖南省的教育事业是很有必要的,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接受教育的要求。

2.终身教育理念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要求,即就是学校要终身教育,学生要终身学习,共同创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湖南省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提供了学生终身学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更好地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联系到一块。首先,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湖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前提,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方针,职业教育“立交桥”对现行的一系列教育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必然要求,通过它可以实现职业教育的永久性和终身性。其次,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以及学习型社会要围绕学习者,遵从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所以,应该给予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育方式的权利,而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就是为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每一种类型的教育方式都应该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确保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校接受知识教育,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有资格继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学习,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对于有工作的学生来讲,湖南省的各个用人单位要定期对其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提供学生终身学习的机会。

3.人才结构理论

湖南省现在的教育事业特别注重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任务交给高等院校,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交给职业教育,极大程度上打击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积极性,充分暴露了湖南省教育现状的不公平,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就是满足大部分学生对现存教育方式的选择条件,在这点上,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拥有的权利是一样的。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导致的结果就是培养出的科学理论型人才除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还有大部分的剩余,而社会需要的科学实践型人才相对来说是极度短缺,构建的新型“立交桥”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湖南省普通教育学生和职业教育学生进行沟通,为培养科学实践型人才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虽然在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物,使得科学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不能顺利实施,但是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立交桥”更重要的是促使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职业院校学生便利的学习条件,所以,就这点来讲,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注重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将“立交桥”式的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4.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内涵

立交桥原指不同方向和层面的桥体互相穿过,彼此交错架构而成的桥,其作用是通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的立体架构,创造四通八达、畅通无碍的路网枢纽和运行通道,以保证车流人流在冲突交汇时不致发生拥堵和塞车。用这个概念来比喻职业教育,就是希望改变职业教育路径狭窄、单一、封闭的教育结构模式,架构一种层次和类别上都能够顺利沟通和相互转换的职业教育体系。它将以职业教育为核心,依托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职业教育受教育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路径,为其搭建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立交桥式发展空间,使受教育者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由选择,都能找到所适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发挥其所长。

二、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构建途径

1.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将湖南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和优点结合起来考虑,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是重视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湖南省各个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基础课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之间的重要桥梁。另外,学校开设的专业课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合理性,符合湖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优化专业结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科学实践型人才打好基础,从而推动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建立。二是注重产学的结合,建立校企合作良好的伙伴关系。成立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湖南省相关的企业、行业以及学校的教学专家等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学校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教学规划,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学校要时刻保持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密切的联系,欢迎相关的企业领导进行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从而促进校企的共同发展。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合理规划教材内容,将传统的普通本科和专科教材内容做适当的改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学校要初步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察。四是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接受职业教育和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就学习底子、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思维方式等来说都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三校生,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自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现场教学等,教会学生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学知识。

2.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将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在一起,中等职业教育在制定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位于基础地位,就好比是高楼大厦建筑的地基一样,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职业教育体系的顺利实施。中高职衔接就是将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两个不同的教育层次结合成一个整体,具体就是把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以及制定的教育体制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衔接起来,以促进两者共同的进步和发展。近几年,湖南省对“三校生”(中专、技校、职高)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其中文化课由省统一命题,学校主要负责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考试工作,给予更多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的机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初步衔接已经建立。但是示范性的高职院校还不能接受中职毕业生,这也是中高职顺利衔接的绊脚石。所以,为了实现湖南省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注重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改革是必然要求,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3.促进中高职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均衡发展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有助于促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式协调均衡发展,尤其是在立交桥的横向构建上,更是能充分体现中高职和普通教育之间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中职和普通教育极度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之间的衔接不是很畅通,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直接就业,只有极少一部分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必须注重将中职教育和普通教育顺利衔接起来。另外,湖南省高职院校虽然和普通院校有一定的衔接,但也只是表面上的,太过于形式化,加强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应该放在高职学生的学历转移问题上,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进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大大满足了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社会的人才需求,我国出现的“技工荒”现象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对此,我国必须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出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而普通高等院校则主要是培养大批工程型的人才。所以,确保高职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顺利衔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才能促进技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均衡培养。其中,可以加强对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相应的职业培训,比如,可以安排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确保科学实践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结束语

基础职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数学;职业教育

英国自然科学家、哲学家罗杰说:数学是科学的大门钥匙,忽视数学必将伤害所有的知识。由此可见,数学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或者社会中人是多么的重要。职业中专的学生入学起点低、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学生基础更差。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自然会考虑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教好他们。在此,本人结合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

1.正确认知数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是现在,一个认识偏见已经根深蒂固扎根于中职学生的心中,即:只要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懂得理论,会操作就是合格的学生了,对于课本中的基本公式、运算和例题会套用就可以了,实在不会也无所谓,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普通劳动者,而普通劳动者不需要过多的文化课。本来他们的基础很差,尤其数学是中职生薄弱的学科。这样,数学等文化课随时会被冲掉,教师只能压缩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21世纪给各级人才需求所带来的挑战和竞争,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应该如何对待数学。

1.1数学内涵丰富,应用广泛

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时常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在考察生产情况是否正常时,应用一种概率统计的观念。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可能,数学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广泛地渗入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当前有这样一种提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

1.2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

当前各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思维能力的竞争,思维科学正在迅猛发展。数学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数学在锻炼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1.3数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毅力、信心、态度,创新精神等个性的品质起着突出的作用

通过这些认识,我们更加明确了应该如何教好数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背背公式,套套题型,而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教学和过程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渗入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走出校门做好准备。

2.如何发挥数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增强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2.1.1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出路在科研。面对新的情况和现实,教师不能只靠拼体力、时间来达到分数的一点点提高,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教学,结合不同专业特c,在教材的基础上与老师们一起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断提高科研质量努力达到教学工作成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的方法的研究过程。

2.1.2经常参加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与老师们的交流使我们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运算能力差,学习习惯差等等不良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我觉得更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走出校门到兄弟学校去听课,可以借鉴到他人的很多经验。为今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探索出适合职专学生特点的教学规律,做好

铺垫。

2.2树立创新意识、探索教学模式

2.2.1转变学生观,教学面向所有的学生,并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注意个体的差异,进行层次教学,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并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这个内化要使学生在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下进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老师给学生提问题,而且可以学生给老师提问题,学生给学生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2不断的创造新的教学、学习氛围,从新课的引入到新课的进行,从教学手段的使用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如由折纸的厚度引入指数函数;在讲新课如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时我们设计一定的情景,请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讲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立体几何的异面直线关系,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变化,讲练结合、讨论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引、讲、导、练”,跟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做到心中有数。

2.2.3细心呵护每位学生、耐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众所周知,人的智商大部分没有太大区别,学习不好的原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起了重大作用。学生参与教学的状况也是极不如人意的,上课不听讲,不自己做练习,常此以往,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很难进步。这就是职校生的共性,因此,我们要想办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兴趣上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用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如彩票与概率,战争与数学等等,学生发现身边许多东西都与数学有关,因此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还将数学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基础职业教育范文4

不论从事任何一门职业,对于其从业者而言,职业礼仪都是应该首先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对护生而言职业礼仪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先入为主的职业礼仪教育

一般教材会将这部分内容融合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第一、二章节中讲解,有一些学院会在入学后对新生进行专门的职业礼仪教育。按照“先入为主”的理念,在护生入学或者刚刚接触专业课程之初,通过护理前辈的现场讲解、观看录像等影视资料或者组织隆重而庄严的护士授帽等活动,帮助和引导护生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正确的、全面的了解,充分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助于护生的学习,更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案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职业教育

在案例教学中,恰当的案例不仅有助于护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护生进行正面的职业教育。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很多实际案例,在选择案例教学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需要,更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需要。加强护生同情心的培养和训练,激发护生的爱心和责任心,可以在选择案例时适当添加一些关于患者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输血反应的案例:患者男,37岁,2小时前因车祸致内脏大出血而欲行急诊手术治疗。进手术室前,护士遵医嘱迅速为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当输入10分钟后,患者感到头部胀痛,并出现恶心、呕吐、腰背部剧痛。请问患者可能出现了什么反应?可能原因是什么?如何抢救?可以适当增加以下内容:“患者离异,独自抚养一个6岁女儿,3年前下岗,做临时工维持生活”,这些内容能够促使护生对患者产生同情,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仅能增加护生学习的动力、职业的自豪感,更能培养和锻炼护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适当增加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对护生的职业教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情景模拟练习中强化护生的职业教育

护理职业要求护生在给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同时,不仅要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操作技术;更要注意言行举止的规范,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因此,在模拟情景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护生的操作技能进行指导纠正,更应该重视对护生在言行举止等方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比如:护士用语要求做到规范、有礼貌、有情感,要注意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在模拟情景练习中,教师应适时地提醒护生在其言行举止方面要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使护生的职业素质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例如:操作前要对患者做核对、解释;操作过程中要指导患者正确配合,鼓励和安抚患者;操作后要嘱咐患者并及时感谢患者的配合。只有通过模拟情景练习,让护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不断强化,才能习惯成自然,进入临床后才会真正把自己的知识体现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考核内容中增加职业素质考核项目,引导护生将职业素质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

护士职业素质是一名合格护士所必须具备的,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考核,更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在护理实践中真正体现出一名护士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因此,在护理理论考核中应该有相关的职业素质考核内容。比如:慎独的概念、护士的职责、护理用语的要求、护理工作的内涵、护理理念、护士的行为规范等内容。在护理实践考核中,也应该有相关的职业素质考核内容。比如:仪表、着装要符合护理职业要求;操作前、中、后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要有爱伤观念;要有慎独的职业素质等。通过考核,引导学生强化练习,将护士职业素质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增强护生在应聘过程中的竞争能力。

增加见习时间,让护生尽早接触临床,增强护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

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增加见习时间,让护生尽早接触临床,接触患者,真正体会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具有的综合素质。这样不仅能从内在激发护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让护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一名护士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比如:在讲解门诊、急诊的设置布局,出入院护理,病区的设置布局,供应室、抢救室设置与管理等内容时,可以安排护生去医院相关科室见习,能让护生对自己的职业环境和职业内容有更感性的、更全面的认识,亲身感受更能增强其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基础职业教育范文5

1.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设置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越来越明确,它是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可以定位于培养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 ity)三位一体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简称为“KAQ模式”。知识作为KAQ模式的结构要素之一, 是指高职毕业生具有现代化社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大专层次实用性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适应职业岗位所必备的常规性前提性知识,包括职业技术的基础性知识和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知识。前者为必知必会的技术性要求,属于前提性知识;后者则属于工具性知识。基础知识既是胜任本职工作的文化基础,也是坚持自身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职业院校要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就是要在抓能力的同时别放手基础课的教学。

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压缩基础课的课时,以保证专业课的需要,这对基础课的教学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以数学为例,在现有时间内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数学课的教学,则专业课的教学时间不足,因此只能讲授初等数学知识的一部分,高等数学的内容几乎不涉及,这根本不能满足专业课教学对数学知识的需要。从而造成了专业课需要的数学知识没时间讲,数学课上讲的知识专业课又用不上的局面。如果面面俱到地把所有内容蜻蜓点水地讲一遍,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掌握这些知识,更谈不上在将来的学习过程中去运用了。未来职业教育基础课课时还要减少,应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学生基础课的学习,更应该加强教材、教法改革。

2. 课本的选择要下工夫

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尽管有多种版本的《数学》、《语文》、《政治》、《外语》等教材,有的版本区分了工科类和财经类,有的提供几种教学方案,但仍然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内容基本一致,缺乏针对性。

因此教材建设应立足于本校。在教材建设中,教师应认真把握好其“动”、“静”特性。教材的“静态性”即指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相对稳定,它是教材的主基调;所谓“动态性”是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还要体现教材的专业性,根据分层次教学要求和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编写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对不同层次学生选用不同教材,实施“因材施教”,从而达到“人人都能有进步,人人都能教成才”的教学目的。

3.教学大纲的制定,对照专业特点对教材适当删改

坚持能用、适用、够用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课的不同需要取舍文化课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比如,机械类的专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机械制图》,应把立体几何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对于电气自动运行与控制专业,因为专业课里关于交流电的内容占了很大的部分,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应将有关三角函数的内容作为重点,把几何部分的内容精简掉,把高等数学里级数以及拉氏变换加进来;经济类专业,就可以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把高等数学里有关边际分析、最优值内容加进来;而管理类专业需要语文课内容多一些,就适当多设语文课内容。把与后续课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不讲或少讲。这样就可以使教学的内容比较有针对性,既不会出现知识上的空白,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改变

基础职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0-02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而服务于社会的。高职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程必须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然而,现实中公共基础课程遭遇诸多尴尬,比如,因过分强调为专业服务而削弱甚至放弃了课程的系统性,因太强调实用性而忽视了知识的连贯性等等,致使公共基础课程被断章取节,体系难以维持,教学中难以适从。这必然促使公共基础课程管理者与教学者在诸如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教材讲义的甄选与编写、教学管理的科学与规范等方面进行思考、改革与调整。所以,必须理性地思考在高职学院中公共基础课程应当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实践与提高。

1 合理定位,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

必须首先弄清楚的是基础课程在高职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公共基础课程所授知识都是通用基础知识。通常所说的基础就是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但若将扎实的基础仅仅理解为知识数量的堆积或许有失狭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多种要素的整合,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传授给学生的基础知识既应当是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也应当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而且还应当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起来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这便是基础课程及内容的设置方向。

2 以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为导向,设置科学、系统、实用的基础课程内容

基础知识教学是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适应性的,职业技能应该是建立在扎实的通用基础知识之上的可迁移的核心技能的组合,因而课程结构就反映了学校的教育取向和培养目标的取向。所以,探讨和认识每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形成学生的核心技能中的具体作用无疑会有助于确定更明晰、更科学、更实用的教学内容。

比如数学课,它不仅能训练让学生受益终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更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基柱。通过对数学的学习,能培养学生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因此,对数学课,应尽可能在注重其应用性的同时,寻找并维护符合专业设置所需要的数学课内容体系,充分地保证数学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真正地为学生奠定一个深度适宜且自成体系的数学基础。

再如语文课,作为人文基础的主干课程,其基础性比数理能力更为重要。因为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之中。就基本功能而言,语文课理所当然地更倾向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理念。它首先应当使学生能普遍地拥有其基本的书写能力,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熟练的文字驾驭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及日常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向诸如收集信息、信息处理、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科研论文等高端能力上做出适当的延伸。语文课所培养的基础能力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基本支撑。这种支持作用将具体地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胸怀,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必然提升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前瞻能力,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而语文课的教学在打好应用基础的同时应当大力加强对经典文学乃至哲学名著的阅读积累是极有必要的,以使学生能穿越时空去索取思想文化的智慧。

又如英语课,则应当突出其作为人际交流工具的应用性。在高职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基础性体现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上。因而,首先要在语音基础上下功夫,让学生能说出发音准确,让人听得懂的基本用语和单词,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消除母语保护障碍和胆怯的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信心从而奠定继续学习的能力上要比放在机械地学习语法和纯粹记忆单词上有意义得多。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进行较大力度的探索和改革,比如讲故事、电影佳作欣赏与讨论、铺设引趣的角色扮演等等,在充分的互动过程中加强听说训练,尽力避免哑巴英语。

对于物理课,作为工程技术最直接的通用基础,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没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一样,想为制造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工人和技术支持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因此既要选择搭配好适合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学习内容,更要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真正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学基础而对后续的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形成有力的支持。

至于体育课,其重要性往往很容易被忽略。这一点是需要经常反思和自省的。毫无疑问,体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较高的道德素养以及公正、合作等优良品质的最直接、最有趣、最有效的手段已属社会的共识。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能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在促进全校体育活动氛围的形成,并且逐步发展成校园文化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亮点方面做出有推动性的贡献。为此,建立一支骨干教学团队以推动全校性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应当成为体育课教学的常规性的内容构成。

3 科学务实,因材施教,切实为学生奠定较扎实的基础知识

尽管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要求“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短平快的培养思路,尽管我们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和社会需要为导向,尽管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可能把来职业院校纯粹地作为找一份工作的跳板,但是基础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习技能的平台,是关系到学生终生发展的工具性教育。因而,无论在哪一个层次上,打基础不能开快车,不能搞麦当劳似的快餐教育,不能使学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而变得性情浮躁,疏于思考,不能因此而导致其生命中的智慧之根难以向纵深延伸,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我们要做的应当是正确和准确地认识学生的基础现状和社会家长学生都要求短平快之间的矛盾,以务实的态度设定教学内容,采用创造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基础教育,能够由不会到会,能够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能够较之原来的基础状况有一个较明显的提升和进步,并能够有能力去适应随后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因材施教,合理消化教材,谨慎地增减内容并维持知识体系的相对完善就成了我们必须遵守的原则。而善于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则是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的保障。

4 积极探索,谨慎实施,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