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1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协调性
交通运输产生于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活动,而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在近代才正式开始。最初,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大都以水路为主,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工具也越来越先进,形成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相互结合的运输方式,从而改变劳动对象的地理位置,实现空间位移。
一、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一)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41年,李斯特以英法美等国为案例,就这些国家的交通运输对其国家经济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论述,阐明了交通运输对生产力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政治力量的扩张。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运输方式相辅相成,因此,交通运输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
(二)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的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政治的需要、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交通便利的需要,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回顾历史,城市往往会产生于交通便利的地方,特别是水路枢纽或者两河交汇处。交通的便利能够方便人们进行物物交换,能够更加便于对人口、商业、工业、农业、政治方面的管理,就现代城市而言,每个城市大都是建立在交通条件的基础之上。因此,交通运输的发达是实现城市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交通运输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
国民经济构成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属于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实现人和物之间的空间位移,是社会经济最基础的行业之一,如果对交通运输不够重视,将会导致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四)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
一方面,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通过对人和物之间空间位移规模的加大来有效刺激货物的流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其他部门的扩大再生产。交通运输业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够有效推动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交通运输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一定范围内,资源和生存空间在不同水平的交通运输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会不同,一般而言,交通运输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越高,某一地方的可进入性提高,便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交通运输业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大力发展。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当地的土地价格相应会越高,这种趋势大都建立在当地的交通条件基础之上,因为交通便利,当地的商品市场就会非常繁荣,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从而推高土地及住房的价格。因此,交通运输状况与距离市场的远近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很广,地形复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逐步减缓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落后地区的交通可进入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六)交通运输有利于降低和稳定物价
运输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有效减少经济损失,降低运输费用,能够拓宽更大的市场,有效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能够实现低价销售,这样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促进货币的流通,允许更多的生产者加入价格竞争当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同时,运输条件的改善还能够有效保持价格的稳定,当某一地方的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可以将当地的剩余产品通过交通运输输送到外地,能够避免货物积压,满足外地市场的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只有具备了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及设施,形成发达的运输网络,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运输数量也有了提升,交通运输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对社会资源及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应当准确地掌控好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证交通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从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说,能够形成社会发展的基础,并且保持一定的超前性。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好交通战略要素,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使国民经济从被动的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状态,通过交通运输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
在交通运输成本方面,需要尽量减少社会成本。要在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供给量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对运输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节约资源及注意环保的综合通信息网,尽量以最少的资源及环境成本来达到最大的交通运输量,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加速当地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是借助交通运输实现货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位移活动,它能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是有效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行业能够有效带动现代物流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大力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水平。
三、结束语
交通运输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科技繁荣、社会发展等,作为经济发展的根基,可有效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达的交通运输,保证了人们的现代生活,保证了当代文明的和谐发展。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应控制好二者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刘昕.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6,(1):102
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2
1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1.1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直接动力
技术进步是决定产业结构演进与变革的直接动力,首先,技术进步可以发现新的可替代资源,创造新的可替代产品。诱发新的需求从而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演进产生诱导力量,例如,技术进步促使产品成本下降、资源消耗弹性下降和消费品升级换代,改变了生产需求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其次,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的发育与成长,推动原有产业的分化,改变产业结构,例如,技术进步推进社会生产率提高、新兴产业出现和产业部门收益变化,直接导致产业结构分工深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再次,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各产业资本存量的更新不仅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在更新过程中还包括知识和技术的补充,使原有的资本存量通过更新增强技术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促进产业结构变革,最后,技术进步通过产业关联而使一些产业扩张,另一些产业缩小,促进产业结构变革。
1.2 高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动力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是技术的集约化,因此,在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技术水平上,只有将技术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并通过对其他部门增长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主导部门的更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将不断为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提供基础动力。一方面,发达国家掌握科技源和科技垄断权,利用“全球多层网络”和技术转移,企图左右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工结构;另一方面,后发国家可以利用知识的“共享性”和“溢出效应”,通过知识的社会化和知识共享形成的经济增长网络体系,建立科技知识共享为基础的转化、应用和扩散体系,同时,选准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实现高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进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在高新技术创新中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1.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现实动力
根据经济发展的正常顺序和先发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高级化和信息化应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但由于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外溢日益显著,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我国部分制造产业因其明显竞争优势而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基地,加上资源稀缺和保护生态的压力日益增强,我国完全有理由而且也必须提前启动信息化,高起点地推进工业化,以信息技术对既有产业格局的渗透和整合来完成工业化目标,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方面发挥了后发优势,另一方面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良性互动,例如,信息化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和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与投资回报率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动力。
2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传导机制分析
2.1 高级化加速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传导途径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不失时机地推动高级化进程,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获取水平分工利益,现代产业能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能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在各方面创新,例如,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全面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加速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成为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的理想解决方案。由于信息化的推进在应用中有很大的需求市场,因此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为了适应市场而不断创新,信息产业自身也会有巨大的发展,成为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新的增长点,也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优势整合,把工业化与高级化结合起来,用高级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2.2 传统产业升级支撑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传导途径之二
现阶段,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传统工业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支撑。首先,中国没有足够的资金迅速把传统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要靠传统产业创造的利润来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产业的升级过程就是中国式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其次,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需要传统产业提供能满足其性能需要的生产装备,但在现实层面,传统产业的发展不充分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制约,需要着力加以突破,最后,传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可以为现代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还不是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现代高技术产业,通过传统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支撑起现代产业发展的根基,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又一重要途径。
2.3 三个阶段互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的传导途径之三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和库茨涅兹对产业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规律的揭示;产业结构演进具有阶段性规律:首先,以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其次,再造传统产业布局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的阶段,第三,再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其成长为主导产业的阶段。这三个阶段之间并无严格的区分,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可能同时并存,但就一国而言,产业结构高级化总体要经历三个梯次发展。首先,工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现代产业开始萌芽、成长,居于辅位,其次,随着现代产业的迅速发展,进入工业产业和现代产业并重时期;最后,现代产业完成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成为主导产业,进入高级化为主、工业化为辅的阶段,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中期,属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阶段,而经历“新经济”的美国则已进入第三阶段,处在全球产业垂直分工体系的顶端。
3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保障机制分析
3.1 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实现互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在保障
传统产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其高级化变革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程,这一进程并非要全部淘汰传统产业,也并非要将其全部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而是首先要对传统产业进行科学定位,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渗透、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互动,现代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是通过现代产业的有效供给与传统产业对现代产业的有效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来实现的。以工业产业为主体的传统产业为现代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使现代产业在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中获得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拉动,保证现代产业稳定的高增长;现代产业则向传统产业提供高新技术及其设备、知识内容和知识服务。通过高级化渗透,传统产业极大地增强了竞争力,从而实现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生命周期的延伸效应。
3.2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产业高级化的有力牵引
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主导产业,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而高新技术的现代产业获得长期发展并取得支配地位,在产业结构中成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现代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外部经济性,这种外部经济性表现为现代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现代产业广泛渗透经济的各个产业部门中,改造着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提高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传统产业表现出高级化的特征。实现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在于将知识和产业技术植入主导产业,形成新兴主导产业群。一旦由知识创新所推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将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区位优势,产业间因技术、物流等紧密联系而构建成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保持其对主要竞争者的优势。主导产业群同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将引起若干产业部门的生产效率产生飞跃,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力牵引。
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3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撰文表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统筹发展的“包容性增长”中,政府的关键作用在于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而非仅仅将注意力投向结果。
他在文章中解释,这意味着国家适当提取财政收入,实施适当的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发展途径使得就业充分,人民的幸福感强,经济增长率高,是可持续的。
楼继伟强调,包容性发展要求把创造机会均等、平等发展、维护社会正义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而这些方面往往同财政制度相关联。所以,“财政部门既要加快自身改革,完善财税制度,也要积极支持配合相关改革,着重建立机制,促进包容。”财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理清改革思路,提出发展建议。
话说回到财政补贴上,这一存在已久的财政手段,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财政补贴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运用有益于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利益矛盾,起到稳定物价、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价格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带来弊端。它会使价格关系扭曲,掩盖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关系;加剧财政困难,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给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工资制度改革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控制消费,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也正因此,本应该是“被动”的财政补贴,也一直存在着“争抢”的事实。
而这当然不是财政人想看到的。
历史的必然
时间回到1953年,一只调控宏观经济的有形之手――财政补贴正式登上中国的舞台。60年来,财政补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出口退税制度极大激励了出口企业,我国已连续多年蝉联世界最大出口国的席位;新农合和新农保填补了城乡间的差距,为全国农村居民的养老和医疗筑起了坚固的屏障。而近年来,对于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内销产业的补贴,更是极大的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动力。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财政补贴被客观上分为了对国民、对企业、对产业的三种扶持方式。细分的话,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有明补和暗补之分;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之分;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分为对生产补贴和对消费补贴两大类;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两大类。
但总而言之,从主导方面来讲,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是依赖既定的经济制度及运行机制的有规律的自动调节,保证了社会经济能够实现自己的主要社会目标。从反方面来讲,社会经济要实现的目标是多重的,有些目标可能居于次要位置,而既定的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即使十分完善,也只能实现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社会目标。财政补贴作为政府的调节手段,就不能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扮演主要的角色。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的很多财政政策在出台之时的设计都堪称完美,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经常“跑偏”。
财政补贴也是如此。
尴尬的现状
在本期记者的调查中,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财政补贴制度,迫切需要一次改革。正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傅志华所说,现在的财政补贴,由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没有跟上等等原因,已经在很多地方存在着寻租空间,或者说是漏洞。
“说得严重一点,现在的财政补贴制度,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他不无遗憾地表示。
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黎旭东表示,由于财政对于企业的补贴资金在极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被定义为一种“照顾性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目的在于扶植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而这种支出又缺乏监管,一方面国家损失了大量的税收收入,而企业对这笔资金的使用却漫不经心,效益极差;另一方面给企业的寻租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依赖思想日趋严重。甚至可以说已经积重难返。
这还仅仅是从企业补贴方面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问题出在我们的“无差别补贴”上。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表示,农业补贴的这种广域的财政补贴,已经从根基上就存在着问题:如果补给全民,那么分到每个人头上的钱,可以说是毫无作用;如果集中分配,又存在着分配不均的问题。也又会出现新的政策寻租空间。
那么归纳一下的话,现在的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种:第一,分配均衡问题;第二,广域分配的指向性问题。
难改的未来
即使知道了财政补贴存在着这些明显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
第一,以广域农业补贴为例,傅志华表示,这些补贴解决的方式应当是补贴上移至渠道,以财政补贴平抑农业产业发展成本,而非直接补贴给农民。但也有专家表示,这种做法理论上“看起来很美”,但实际操作层面不可行。一旦取消农业补贴,所衍生出的维稳经费甚至要远远超过现有的财政补贴支出。也正因此,一些专家建议逐渐整合现有的“碎片化”的农业财政补贴,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逐步改革现有的农业补贴。经初步估计,这一段时间甚至要长达几十年。
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经济学数据可视化
《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高职学生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扎根基础、立足专业、面向发展”的原则,教学目标包括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的内容。教学策略的选择依据是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95后”“00后”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受到各种媒体信息的冲击,既有学习自主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等不足,也有熟悉信息化手段、思维活跃等优势;在各媒体信息冲击之下,从热点中接触到了GDP、通货膨胀等内容,但对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逻辑认识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量的数据缺乏分析能力,甚至抱有一定的恐惧心理;长期受到各种短视频、碎片化网络信息的熏陶,难以保持思考和专注。
宏观经济学部分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克服抽象理论和大量数据带来的学习障碍,除了建设在线开放学习平台资源库等系统性工作,数据可视化是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的一个方向。
一、重构教学内容,突出“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主线
传统的经济学教材[1]中,宏观经济部分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理论讲课的重点在于“是什么”“为什么”,不太适合高职院校的一般教学:一方面教学时间不够(通常只有不到20课时),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多且专业性较强,“讲的不想听,听又听不懂”,教学效果较差。
以培养学生财经职业素养为目标,结合经济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围绕“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这一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第一部分是介绍如何描述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即认识国民经济总量指标,包括GDP、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重点是掌握GDP的内涵、核算方法,并且联系现实了解这一指标在描述地区经济实力方面的应用;第二部分是介绍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不仅要掌握每个指标的内涵,还要结合案例分析这些指标的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于贸易战等热点事件的理解;第三部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逻辑到具体工具,培养正确的宏观经济视野。
二、挖掘国内数据,推动教学案例“本土化”
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是比较强的,需要鲜活的案例才能真正理解,然而目前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缺乏案例解析,仅有的部分案例要么时效性不强,要么来自于国外。根据张艺[2](2019)对我国东部地区7所应用型高校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调查显示,高质量的本土案例材料和数据对于很多应用型高校而言非常缺乏,来自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案例与中国的现实情境存在着一定区别,导致学生难以形成代入感。“即使有些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偶尔加入了一些中国案例,但是往往没有依据中国现实情境来对西方经济模型的适用性做出分析和调整,导致一些理论难以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为例,教材上沿用美国的核算方式,以支出法、收入法为主,基本上不涉及生产法,支出法核算GDP包括了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而国内的统计信息是以生产法为主,支出法的构成也与美国不同,消费中包括了家庭和政府的支出,没有单独列出的政府购买项目。这就带来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困难,即使掌握了理论要点,也只能做假设的习题,不能真正分析现实的经济数据。在介绍GDP的不同核算方法时,应当与具体应用联系起来:生产法核算GDP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经济结构的发达程度,以此为基础引入东西部地区、发达/发展中/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对比,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支出法核算GDP中将不同项目在GDP中所占比例的数据图示化表达出来,可以在时间变化和地区比较中展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抽象数据转变为具体的认知。
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但经济学教材中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依然是以欧美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数据为蓝本,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往往让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比如在经济增长相关理论中,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往往基于自由市场的起点,国内林毅夫为代表的新结构主义几乎没有任何介绍,教材上大量的假设、模型推导实际上超出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范围,难以掌握。教学中应当立足于实践,以东亚“四小龙”模式、南美模式和“金砖国家”等案例为代表,通过土地、人口、资本等影响因素的具体的分析加深对于经济增长的认知。
三、运用信息手段,实现数据可视化、内容形象化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差,对抽象的数字无感,也不擅长进行数据分析。段晓华等[3](2019)认为在现在和今后一段很长时间内,许多经济学问题还不能甚至还不必要以数学方式提出。而宏观经济学涉及的往往是大量数据,并且需要时期数据、面板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需要运用信息手段,将分散的数据系统整理之后,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形象的展示出数据变化背后的理论规律。
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5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济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四、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国民经济的根基范文6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