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1
摘要:我国现阶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呢?本文从高职教育的视角,通过分析最新的政府政策文本,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三个困惑需要进一步厘清: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并提出相应建议:坚持就业导向、强化高职教育内涵、突出市场机制作用。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市场2014年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元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相继出台,吹响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改革号角。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在学习《决定》和《规划》的基础上,试图从高职教育的视角作批判性思考,以期更好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与表述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在上世纪,我国一直沿用“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直到200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才首次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没有过多表述,仅提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以及“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明确表述: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了更多的表述: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归纳起来,核心要点就是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1]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新表述。2014年的《决定》和《规划》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表述和构思无疑是最新颖、最全面、最详细的,并对完善层次和多元立交提出具体落实措施。首先,明确提出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决定》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第二,明确提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由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后承担。《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第三,明确提出横向和纵向的学生成才的“立交桥”。《决定》提出,“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规划》也提到,“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困惑――高职教育的视角
1.体系导向:就业还是升学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经十多年的努力,取得辉煌成就,人才培养规模与服务社会能力取得新突破,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存在一定的争议,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职业教育完全变成了就业教育,过分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从而忽视对学生的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2]但对于高职教育应该是就业教育还是升学教育的问题,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者,政府行政机构还是各个高职院校,都是形成一致的共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导向是什么?是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呢,还是升学为导向?解读《决定》和《规划》,笔者发现,在指导思想的表述中两个文件都明确“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但在具体措施上,却转而鼓励升学。《决定》和《规划》提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学习者可以通过考试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由此有充分理由可以预见,不管愿意与否,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社会声誉的核心指标将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转向升学情况。相对前者,后者评价更加直观、更加快捷、更有吸引力。面对生源竞争不断加剧的高职院校,在日后的办学过程中将更加困惑和迷茫:办学理念应该是就业为导向,还是升学为导向?专业设置标准应该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满足岗位技术技能需求,还是对应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科目?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应该是“双师型”,还是侧重普通院校招生考试的辅导教师?等等。
2.体系内涵: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应用技术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层次还是一种类型,近年一直都在争论之中。层次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只有“安心其位”,才能办出特色,才能有发展,而不应一味盲目追求“上位”,从而丧失特色。类型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应该有其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大专、本科、硕士、博士。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一次在政府政策文本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3]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如何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呢?《决定》和《规划》对此没有明确的表述,反而给人增加一种困惑: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明确发展路径:“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按此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一种类型,它不仅有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应(将)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承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将是由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它们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理所当然成为职业院校中的一员,只不过办学层次是本科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规划》明确划定职业院校仅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统称”,并不包括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后者不属职业院校,而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普通本科学校具有平等地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并且,《规划》在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基本原则中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推动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增强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也即说,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自及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都不列入职业教育范畴。这样人们就困惑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的是应用技术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分别是什么关系?
3.体系主导:市场还是政府
美国伯顿・克拉克创立的“高等教育协调三角”模式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研究者采用的主要范式。该模式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院校及市场三种力量同时影响,这三种力量可以整合成一个三角形,每个角代表一股势力的极端和其他两股势力的最低限度,三角形内部区域则代表不同程度的结合。[4]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重大创新都不是依靠政府强化管制取得,院校的自生秩序和宽松的环境才是高等教育重大创新的必要条件。[5]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协调政府、院校和市场三者的关系呢?《决定》在指导思想上就明确“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并把“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列为第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市场机制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需求平衡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需求平衡机制是指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敏感度,加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公平竞争机制是指营造院校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其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自觉性。“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无疑更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即说,谁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谁具有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能力,谁就可以(应该)承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应该通过公平竞争而定,市场筛选而定,而非由政府“钦定”。然而,《决定》却明确规定“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只能由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承担。这不得不让人们困惑: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究竟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还是直接由政府“钦定”?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高职教育的视角
1.坚持就业导向。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并在一定程度上赢得社会的认可。这与其倡导“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有着紧密关系。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并在措施上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提高“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推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和学分互认以及转学、升学,与“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不符,只会把高职教育演变成普通本科教育的“预科班”,极大弱化高职教育本应具有的本质特征,甚至把这几年高职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此举应该慎行。
当然,上述措施慎行,并不意味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依然是“断头路”。笔者建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每个行业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市场需要本科层次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就不应仅限于专科层次;专科层次职业人才能满足市场需要,高职院校也不应一概升格为本科层次。此举既继续坚持“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又满足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个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2.强化高职教育内涵。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无疑应该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改变人们高职教育等同专科教育、低等教育的印象,从而进一步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声誉。因此,笔者认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前提,是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类型,它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甚至更高层次。承办各层次高职教育的院校都统称为职业院校,而不应另起炉灶,再增加“应用技术类型”一类的名称。对于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而来的高校,一概改称为职业院校。通过“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探索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只会进一步弱化高职教育内涵,只会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等同低等教育的社会印象,严重阻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职业院校也有不同层次之分,负责专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专科职业院校,负责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院校统称为本科职业院校。
3.突出市场机制作用。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数量扩张往往可以由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直接推动,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则更多依靠院校自身的竞争进行提升。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对政府来说,关键是维护和鼓励职业院校的自生秩序,营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职业院校通过公平竞争,努力提升其在高职教育系统、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因此,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府应放弃“钦定”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举办的办法,改为允许有条件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一并参与竞争。我们相信,通过院校之间的充分竞争,一定能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一定能使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 忠.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3(4):97-100.
[2] 冯胜清. “以就业为导向”切莫走偏[N].中国教育报,2012-03-21.
[3] 陈宝华.比较视角:单轨制还是双轨制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J].江苏高教,2010(1):134-136.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2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63
自从高职院校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实行对口单招这一政策以来,对口单招依然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这一招生模式,努力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对接。当下,虽然对口单招实现了中高职专业的衔接和学制的接轨,但是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对接问题上尚未解决。要知道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职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就变得刻不容缓。
1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1.1 中高职衔接由于欠缺课程设置的综合考虑,弊端凸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不管是对于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都较好的高中毕业生,还是文化底子和专业基础薄弱的中职毕业生,采用的都是三年制学制,教学内容也大体一致,这将会导致一:由于中职和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简单重复,既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二:中职学生相比高中毕业生而言,语数外等文化课程的基础比较弱,难以适应高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这将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他们对高职专业理论的深入学习,甚至会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毕业和进一步升学。
1.2 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设置应综合考量,构建成系统的课程体系
1.2.1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先决因素
国家对中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以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根本,以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为前提。中职教育的重点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重点则是塑造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力争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性衔接。
1.2.2 采用模块化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块化是教学机构和组织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充分考量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将课程内容编排为有针对性的课程模块。课程模块,可以是针对某些特定专业开发的(如专门化模块),也可以是根据多个专业的需要开发的(如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相较于过去中高职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和课程,强调能力培养,实用性、针对性更强。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和体现职校特点,一般设置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门化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2 科学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指导纲领,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应考虑如下一些问题。
2.1 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审时度势,关注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趋势,特别要重视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力图使教学计划跟上时代步伐。同时根据市场对专业岗位群的特定要求和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充分考虑学校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明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进行合理衔接。当然各大职业院校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施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并行的双证书制度。
2.2 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的融合与发展
校企一体化合作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着力点。广大职业学校要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和企业的广泛联系,将校企合作落实成为一种教学机制和联营机制,逐步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使行业、企业和学校都参与到培养、教育学生的体制中来。实训基地体现院校在职业基础能力教育的水平,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办出职教特色的关键所在。职业院校要不断改善实训基地的基础条件,一方面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另一方面要紧紧依托行业,加强校企、院企合作,利用企业成熟丰富的资源,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能更好地顶岗实习打基础。职业院校要根据市场变化需求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平稳过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实现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科学衔接
在制定中高职衔接教学计划的时候,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照顾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便能处理好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中职升学牵涉到对口单招考试,也就牵涉到中职阶段语、数、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而中职学校为了照顾学生的深造需求,会有意加大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比例,这样就会弱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到就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院校在协调好中、高职各专业各阶段的模块设置,最大化地利用好院校、企业教学资源,衔接好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要紧握职业资格考证这一抓手,将考证和学生的升学就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生实行硬性要求,确保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秦文伟.浅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等职业教育,2012,(8).
[2]张东放.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5).
[3]霍骁象,赵哲,许俊峰.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3
关键词:大职教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15-02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不同。素质教育要求我国教育体系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文化素养,打造全方面、综合性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走出传统教育理念的瓶颈,从大职教观的视野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新时期我国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找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良和改革,找到我国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与建设提供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大职教观的基本教育理念
大职教观是一种更加广泛的职业教育理念,它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在透彻分析当前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形势后,结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走向,判断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类型,以此确定我国新时期内职业教育培养的核心理念和方法。总的来说,大职教观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外部条件的适应性。因此,大职业观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它的适应性,它可以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保障。可以说,大职业观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同时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群体以及职业个体这三个层面的需求,因此大职业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培养出技术能力高、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全年的改良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相互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现阶段想要满足经济发展的形势需求,确保我国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经济转型,就必须要充分地明确当前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透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调节。现如今,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定要掌握比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从简单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到复杂计算机工程的处理。可见,当前在我国各项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体系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技术和高端科学技术,在课程结构中适当地增加理论知识的教学,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共同进步,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存在高尖专项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服务类产业必定成为将来我国民众消费的主流,而该领域内的专项从业人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稀缺。为此,现代化职业教育应该逐渐放开传统学历教育的局限,满足广泛群众的需求,进一步扩充教育的内涵,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相互协调。
(二)注重强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了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例,经过专业职业教育之后,虽然学生们掌握了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专业与就业目标不相符等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之路并不平坦,因此学生们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健康层面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大职教观视野下的职业教育体系,一定要注重强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生活的节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校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合理地协调和融合,开展适当的职业启蒙教育。并且职业人对职业的感情、认识和态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在启蒙教育阶段进行,还要在其他层次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中进行融合和训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指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过程中,融合职业教育课程以及劳动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入职工作之前提前明确工作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正确的职业感情、认知、态度。
(三)构建完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是要进行职业准备教育,也就是为学生提供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和培训,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学有所长,并保持这种长处的优势,增加就业的筹码。为此,我国要建立与初中以上普通教育相对应的职业准备教育。将职业准备教育划分为:初等、中等、高等、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教育这几个等级。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偏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处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应用本科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第二阶段是要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它是指在学生就业之后进行的职业培训、就业培训等非学历职业培训内容,对就业人员而言这属于再教育。现代社会发展快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职业人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加强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此外,转岗和失业人员更加需要对新岗位技术有所掌握。职业教育需要对自身进行突破,改变原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措施,将准备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为职业人提供专业的短期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水平,职业继续教育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但是在职业继续教育之中所包含的问题不止这些。比如,各个阶段的继续教育与准备教育沟通不畅、职业培训层级衔接不畅等。为此,需要更进一步地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将职业院校作为参与主体,使其与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进行有机融合,使两者之间更进一步地衔接和互助,进而使职业继续教育能够满足更多人的多元化需求。
(四)注重强化职业教育的理论培训
首先,职业教育依稀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学习技术的目的和意义,并了解技术的应用理念,增强知识应用的有效性,实现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相互结合。一方面,新型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在启蒙阶段对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此培养学生对知识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正视所学习的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化基础,以保证使用技能的准确性,因此职业启蒙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普通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科应该承担相应的职业启蒙教育内容,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意识和价值观。
其次,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以高等预科教育为基础,并全面融合中高等普、职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内容。目前我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并没有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普及,因此中等教育结束之后,学生或是展开职业生涯,或是选择高等教育,这极容易导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出现断层,为此我国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高等预科教育,将其面向具有叙述深造需求的中职毕业生,使其在进入普通高校前得以过渡,进而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同时,大职教观视角下现代化职业教育体习的构建,需要以院校联合为基础,实现高等普、职教育的相互联合。这种途径有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集团化合作,进而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现阶段,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实行院校联合则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和普通院校要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经验,从而更为有效地培养出新一代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将全面提高职业人才的适应能力和个人素质,将我国的职业教育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复合型人才。文中以大职教观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策略,希望与相关工作人员共勉。
参考文献:
[1]杨慧,吴国伟.基于职教集团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交通职业教育,2013,(04).
[2]孔源.山东省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陆俊杰.职教教师标准中的技术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闫智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研究[D].天津大学,2013.
[5]孙翠香.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焦点――兼论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4,(32)
[6]杨鸿飞.江苏省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4
关键词: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区域职教;中高职衔接;职教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刘晓欢(1957-),女,湖南湘乡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陶济东(1973-),男,湖北武穴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职教政策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政策。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41),主持人:李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3-0016-04
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尤其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两个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任务和决策要求。有序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成为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落实国家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及教育发展的实际。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在分析区域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路及策略。
一、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了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13所(包括民办中职学校70所),其中,普通中专228所,成人中专13所,职业高中69所,技工学校203所。全省高等职业院校56所(其中公办院校45所,民办院校11所,基本实现了每个市州和大的行业至少拥有1所高职院校),另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24所、成人高校4所、独立学院30所。全省职业技术培训学校1171所,其中,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67所,农村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929所,其他培训机构187所。全省民办培训机构共有764所。全省年职业技能鉴定数接近40万人。当前,湖北省已初步形成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职业培训学校为基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1]。近年来,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湖北省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2011年在全国首创并推行的技能高考,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以技能操作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提供了一种新途径[2];2011年建立“楚天技能名师”制度,吸引了一批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参与中高职教育[3];2013年组织开发了6个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并从2014年秋季开始在全省职业院校一年级新生执行[4];2014年起开展“3+2”中高职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并扩大“五年一贯制”专业试点范围[5]。现有11所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技术型普遍高校转型发展。34所本科高校226个学位点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举措为推进湖北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制度政策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湖北省职业教育现状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适应性还不够强
一是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以高职教育为例,湖北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基本涵盖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一线岗位群,已基本形成以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土建五大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体系,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与湖北省“十二五”时期的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还存在以下问题: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9%、3.1%、1.7%)明显低于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超过13%),导致就业市场上第一产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面向湖北省“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石化、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不平衡,其中财经、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布点数、在校生数过多,而面向文化创意、动漫、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的专业则显不足;从湖北省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看,面向节能、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还较少,这方面的重点专业还是空白[6]。
二是在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方面,近年来,虽然政府有倡导,学校有行动,但湖北省职业教育的主体还是全日制学历教育,每年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人数远低于在校生人数,未充分展现对劳动者技能提高的功能。
(二)开放性不够,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较少。以人才需求预测为例,省内基本没有相关的权威数据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很少牵头组织调研、分析预测和本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设置专业之前,一般都是各职业院校自行开展调研,这既造成不同学校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也因人力物力及社会资源的限制,调研很不充分。二是与企业的合作大多仍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实际上是为了追求用人的低成本,愿意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还较少;湖北省虽为国家的重要工业基地,但知名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的很少。这既有政府政策法规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的原因,也有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原因,还有职业院校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三)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系统性还有缺陷
一是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只限于专科层次,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已启动――2014年4月省教育厅正式组织在省属本科高校开展“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但其人才培养还未进入实质性探索;一大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还未在高层次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是职业教育的阶段不完整。按照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划分,省内基础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流于形式。在小学、初中、高中,虽然开设了劳技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是这些课程由于不属于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得不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课程被随意挤占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些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教师。
三是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衔接不畅。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一些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所办的相同专业竟然学习的内容也一样,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只是中级工,与中职学校相同,高职的“高等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专业设置上,中职和高职的专业目录是分开制定的,缺乏统筹,中职的专业与高职的专业对应性不强。湖北省2011年实行技能高考以来,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毕业生逐年增多,但对于这些学生来讲,还面临着中职、高职课程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由于中职生源的学生较少,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对其单独组班教学,而是与来自普高的学生共用一份人才培养方案,中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课教学时要重复学习中职已经学过的内容,在基础课学习时又可能跟不上学习进度。
四是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之间衔接不畅。非学历职业培训与学历型职业教育处于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之中,管理机构不同,运作方式也不同。虽然前些年,湖北省曾开展了双证沟通的试点,但是并没有进行大范围推广。通过非学历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无法凭借证书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学历型职业教育。
五是横向融通困难。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流动困难。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比例被严格限制,而且可供选择的学校数量很少。
综上,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已形成规模与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经起步,但与国家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依据自身情况进行整体设计。
二、湖北省现阶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建议
(一)基本思路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要求,根据湖北区域发展情况,在湖北省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中应以适应本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在实现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同时,同步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构建,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具体思路包括:
树立“服务需求”的理念,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选择湖北省大力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建设试点;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按照“系统培养”的理念,科学设计衔接方案,将应用本科转型与国家示范性高职校优秀专业试点相结合,进行中高职协调发展及高职本科实践,探索高职教育的学位制度;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为载体,系统构建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社会职前、职后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构建路径策略
根据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可从三个层面来考虑:
一是宏观层面,包括编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各行业主管等多部门合作的职业(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完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调整改革招生制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验区等。
二是中观层面,开展专项试点工作,包括中、高职(专科、本科)衔接试点、本科高职试点及高职学位制度试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试点、集团化办学试点等。
三是微观层面,各职业院校、各专业领域的改革,包括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及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建立适应灵活升学、选修、培训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对接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拓展非学历教育、以职业继续教育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短期职业培训等。
上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蓝色区域为宏观层面、红色区域为中观层面、黄色区域为微观层面)。
(三)重点任务策略
1.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是国家层面重要战略,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各地区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根据各自具体情况推进。通过各地区的积极实践,探索其规律,从而推动整个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2010年以来,全国许多地区已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多样化的现代职教体系的探索。由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教育状况不同,因而进行职教体系探索的切入点也不同。湖北省作为教育大省,尤其是职业教育大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基础,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经济与教育的互动(相互支持)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政府统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整体布局,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对接,架设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桥梁的制度环境保障。目前,职业教育的“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找到切实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要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实现普教职教协调发展,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保障职业教育的经费及其他资源的投入,畅通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渠道,等等,都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因此,要积极建设制度创新平台,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健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机构制度,确保联席机构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二是架设教育部门、人力资源、行业主管部门合作的“立交桥”,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通力合作的机制,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2.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北省有非常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应用性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有较长时间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经验,也有合作培养职业教育学硕士的办学经验,2014年起又有一批省属院校启动应用本科转型试点,这都为提升高职教育层次、探索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湖北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实践中,一是要调动现有高职院校(专科)的积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经验提供及实践探索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中选择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品牌(重点)专业试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二是利用湖北省现有的一大批承担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的优势,积极探索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这种“转型”可以是院校层面的,也可以是专业层面的,转型的关键在于包括培养目标与模式在内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制度。
3.促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系统衔接,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也是现阶段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核心任务。我们应以中高职(专科)教育衔接为切入点,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间的直通车。要在湖北省已经完成的应用电子技术等六大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高职教育系统衔接。其主要任务包括: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各层次的定位即准确定位中、高职培养目标;建立符合区域经济需要的专业结构,完善并全面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专业标准体系;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建立以职业标准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中高职贯通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等。
4.完善职业院校功能。职业院校应突破单一学历教育、关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以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互认为重点,促进职业学校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学历教育)的沟通衔接。加强社会服务,完善学校的功能。因此,可以招收有工作经验的职教毕业生接受较高层次职教学历的为试点,逐步推进职业院校功能的完善。
5.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综合实验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一项区域性、综合性的工程,可以在省级专项建设项目推进的基础上,发挥各地区的作用,组织区域性的试验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如以区域为基础探索各级教育的科学定位、科学分工、科学布局,加强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体系的对接;实现集团化办学,优先安排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试点;区域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沟通;区域职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索,争取在某个区域取得职业教育体系推进的经验。
6.职业教育师资源头培养试点。高水平、双师型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目前职业教育师资数量、质量的缺乏已经成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一大障碍。湖北省作为职业教育大省,目前还没有专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因此,应探索职业教育师资源头培养的路径,如通过有教育学专业的普通高校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联合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创办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立高职院校新教师下企业培养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等。
参考文献:
[1]席东梅.追求远见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24.
[2]甘丽华.“技能高考”属实质性教育制度创新――专访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N]. 中国青年报,2011-10-17(11).
[3]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制度实施办法[EB/OL].http:///content.php?id=9424,2011-12-29.
[4]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职业院校应用电子技术等六个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http:///content.php?id=11807,2014-05-05.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5
关键词 示范性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56-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助推器,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对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近日,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于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中如何发挥作用提出明确要求:一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国家机制和国家政策;二是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角度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即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结合《行动计划》要求和高职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本文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分析与论证。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起源与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事实上,这也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不同层级和结构的优化与明晰,是在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的制度化和人才成长通道多样化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缘起
与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紧密关联。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产出、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需求。经济发展新常态迫切需要改变过去以资源和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低水平发展方式,突出强调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着力培养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为此,新时期提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就是力图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调整、校企合作深化、精英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和优质保障[1]。
伴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应运而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早期的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如今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中之重”[2]。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而产生的,是为服务于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为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坚强保障。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第一,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能够突出培养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二,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中职、高职、大学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架构,为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供保障[3]。第三,与企业、社会、行业协会等多方融合,打通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宽泛渠道。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行动计划》充分尊重地方及高职院校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用成功实践推动和促进国家层面政策改革。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体责任,从推动教育结构调整、内涵建设等不同方面充分发挥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推动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面向人人,推动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的转换升级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着力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同时,以解决劳动者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为基点,改变以往“重普教、轻职教”的错误倾向,将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主张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由层次到类型的全方位转变,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加快填补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缺口,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的培养通道。
2.促进办学模式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元”
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多采用单一封闭的办学模式。此种办学模式,因缺乏与现实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衔接,往往对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当前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重新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必须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封闭办学的固化模式,走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途径。事实上,自国家示范性高职项目建设以来,开放多元化办学模式得到有序推广,比如越来越多的示范性高职开始尝试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办学以及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
3.优化课程体系,从“全面宽泛”趋向“专业对口”
课程体系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依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优质教育水平的重要依托。以往高职院校在设置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和结构时,较多参考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教学文件,设置相对全面而适合“宽出口径”的专业课程。然而,“宽口径”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未能真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的就业倾向。为此,部分示范高职院校根据行业标准,创建了“专业群―子专业―对口课程”的课程体系架构,将行业人才需求标准和内容相近的专业统归于大类专业群之下,然后在专业群下设各个二级子专业,并结合子专业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序调整和完善对口课程。同时,每年都要根据上年度的专业群和子专业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度调整和有序编排,有用则用,无用或不适应需求的课程则适度删减,真正做到专业对口,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有力推动教育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1.重视对高端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学界以往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和定位,较多停留在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初级浅层次培养上,往往与大学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教育严格划清界限。然而,这一认识无疑存在极大的误区,将严重阻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的提升。事实上,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凸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功能的重要窗口,在培养不同专业知识架构、不同能力等级的专业技能型、实践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而突出的作用,其将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有机融合,鼓励选拔具有技术技能特长潜力的高职阶段毕业生和实际工作表现突出的技术技能人才,进入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同时,重视对专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见图1。
2.以职业素养为重心,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示范高职院校在突出对高技术型、复合型优质人才培养的同时,还着力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终身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吻合,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导向功能。示范高职院校一改以往传统职业教育重知识、重技术而忽略对人才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误区,努力通过打造优质大学的文化育人氛围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育人水平。
3.育人理念从“本本宣教”转向“行业标准”
高职教育的育人基点在学校,用人端点在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育人模式必须切实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为此,传统的“本本宣教”教学模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行业之需,而基于不同行业标准的育人模式和教学体系则成为当代高职教育的主流。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就业竞争的压力下,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事实上,示范高职院校在近年来的探索发展道路上,对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特征、需求倾向及人才相对短缺甚至极缺的行业,都做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调研,掌握了较为全面而丰富的人才信息和最新动向。由此,基于不同行业的现实人才需求,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梳理,切实根据行业标准,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育人模式,遵循通过调研定标准、通过标准定方案、通过方案求创新、求突破的新思路,真正走出了一条“创新职教内涵、创新示范品质、创新育人模式”的优质发展路径。
(三)拓展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功能
1.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的调整
以往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多具有文理双兼的特点。然而,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出现高、精、尖等多层次变化。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培养有思想、有创新精神、敢于创业、敢于挑战困难的多方面人才。因此,适应市场需求的实时变化,果断减少对人才需求已经饱和的专业,积极打造对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的专业,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紧需人才。
2.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常态化
示范高职院校应结合《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努力探索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研究制订行业企业办学指导意见,推动和服务教育型企业发展。比如,指导成立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新一届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首批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启用并推广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探索推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试点;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创新,完善大赛制度,提高赛事质量。同时,示范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包括优质师资力量、高新技术设备和教学实训条件等,形成职业教育的良好声誉和社会影响力[4]。在此基础上,示范高职院校应抓住现代学徒制推广的良好契机,打造优势品牌和强势专业,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便利渠道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做合一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协商策划示范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切实承担起相关行业职工继续教育的任务。
3.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根据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要求,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监控平台,建立资源更新、推广应用的持续监测与定期监督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平台建设;逐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使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应用[5];此外,主动承办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努力促进教、学、赛一体化建设,实现大赛信息的资源网络共享,推进线上线下互助学习平台的构建。
4.探索学校与社区双轨共建的互动机制
西方国家的社区,其所在地的职业人才培养机构,多是社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中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积极探索和构建学校与社区双轨共建的优良机制。目前,部分示范高职院校已经与属地社区开展了多方合作与交流,尝试建立校地共建机制,社区在保障学生参与专业实践、拓展专业技能、开拓学习视野等方面具有较好优势,而学校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社区活动而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将高职院校与社区开展科普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
(四)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点,培养的人才更强调技能性。相对而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渠道和途径比较宽泛,在强化职业人才技能性的同时,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较为宽广的平台。因此,将两者有机对接,尝试建构中职和高职沿袭培养的育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人才培养和晋升打通路径。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例,以往中职比赛和高职比赛都是分开的,但是事实上将中职生在技能上的独特优势和高职生在创新创业、专业认知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加以对接,尝试中高职合作竞技,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的一些新思路。
1.实现课程体系与教材的贯通
示范性高职院校处于本科和中职的中间环节,因此,围绕职业人才需求的现实导向,切实开发与职场工作要求相匹配的教材、教学资源等势在必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保障地方企业人才需求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应着力构建以行业职业标准为依据、切实满足中高职学生学情特征、符合用人单位现实需求的校本教材,针对性开设实用课程,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2.探索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制度,推进升学制度改革
一方面,示范性高职院校尝试改革现有高职校的学分制度,适度接纳中职在校生的累积学分,并将一些核心课程的考核纳入高职学分体系中,从而对中职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鼓励和认可作用。同时,在课程开发方面,兼顾中职和高职的有机衔接,有些课程的开设考虑连续性。另一方面,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3+2”“3+3”等人才培养模式,从中职层次到研究生层次,为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知识层级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一个完整的继续学习通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在有力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同时,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贯通,生产和生活方式教育的融合。
总体来看,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架构人才培养立交桥,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发挥着正向引导功能,能够较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成为未来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人才晋升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促进职业教育的质量考核由“外延型”向“内涵式”推进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原动力,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考核方面,已经逐渐由“外延型”向“内涵式”推进。所谓“外延式”侧重于高职教育质量考核的较广辐射面,是对高职教育涉足面较宽泛、培养的职业人才“宽出口径”的形象描绘;“内涵式”则不同,其侧重于对高职教育质量内在品质的有机考核,既突出对高职生素质和技能的综合考核,也突出对教师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双重考核。
1.学生考核的“内涵式”推进
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考核中,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的单项测评,而是将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作业、校外实习基地的真实场景操练三方合并起来,既突出学生对校内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也突出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情景模拟训练,更强调在校外真实工作场景开展的多项社会实践和技能操练,由此将三方成绩共同纳入学生成绩的考核指标。较之传统的“外延式”考核机制,“内涵式”考核机制则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有力推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道路的一体化培养和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教师考核的“内涵式”推进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成为衡量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示范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理论知 识,更需要充分掌握符合行业标准需求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为此,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教育质量考核中,不断引入行业标准和运营机制,对教师在传教授业中的考核采用多元反馈机制,既注重教师本身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与指导情况,又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信息反馈,还聘请校内或校外行业专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评估,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6]。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为在校教师提供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实践机会,将行业企业的高端优秀人才引入学校,保障“双肩挑”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强能力。
以国家示范性高职校为引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贯彻落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之事,也是促进职教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探索人才培养健康模式和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道路上,应努力践行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的科学教育观,从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真正发挥示范作用,为社会所急需的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参考路径。
参 考 文 献
[1]刘小芹.从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逻辑起点看终极目标[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44-46.
[2]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
[3]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70-75.
[4]崔奎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内涵和要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5):92-94.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文6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8-0026-04
党的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国家出台各项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职业院校不断深化改革,社会各类资源逐步向职业教育倾斜,但是,为何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无实质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仍没有形成对职业教育的系统化支持。已有支持力量的不均衡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通过将法律法规、资金保障、社会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科研、师资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支撑服务放在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中,用系统的视角剖析结构功能。构建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原因
我国在法律、政策、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对于职业教育支持与服务不断加大,但是从现状来看,支持力度仍显得不够,政策与制度缺乏系统性。这种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原则性条款过多,规范、操作性条款太少,有很多条文表述模糊,导致缺乏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约束力。不少法律条文只有假定和处理而无法律后果,导致一些法律关系主体虽不履行义务却不必承担法律责任。再比如:占到我国总体教育规模“半壁江山”的职业院校,国家投人比例却只占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21%,职业教育资金的重要来源仅仅是国家,这就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在目前进行的校企合作中,浅层次的合作多,深层次合作少,政府把越来越多的原有行业部门的职能交给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的职能模糊。此外,职业教育社会宣传受传统影响,“重大学教育,轻职业教育”。以我国期刊为例,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共有9268种,职业教育期刊15种、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期刊37种,还不到总量的1%。一些职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由于专业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基地使用率低;而有些院校由于自身条件不足,缺乏足够的财力,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求,存在着一方面实习实训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严重浪费的现象。各级政府及院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信息资源建设,但是信息不能互通互容,一事一系统,“散”、“乱”、“重”的现象比比皆是。
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职业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在于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和经济中加以审视,需要在多元特征下对职业教育法规、制度、政策等和产业结构变化做出专门化研究,才有可能构建出一种能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撑的体系化模型。然而国内目前对于职业教育支撑体系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
二、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设计
1.理论依据
1952年,美国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rfy)发表了“抗体系统论”,标志着系统论的诞生。贝塔朗菲的理论强调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认为整体性、相关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
系统论提供了一套崭新的研究方法,通过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做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构建系统就是根据事物的规律性把系统内部各种要素、子系统、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要素、层次间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系统才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出整体的功能。另外,一个子系统的产生是母系统作用的结果,产生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母系统也相应成为子系统的外部环境。子系统则成为以外部环境为内容的大系统的内部因素,环境发生变化,作为大系统内部因素的子系统必然会受到影响。
2.内涵剖析
所谓“支撑”,原意为“顶住压力,使东西不倒塌”,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用以说明某物对另一事物的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力量或作用。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事物或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其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改善薄弱环节,促进整体发展。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是能够推进我国现代职业体系更好发展的法律、政策、资金、社会环境、行业企业、教科研、师资等要素的总称,每个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多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子体系,每个子体系环环相扣、纵横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有机整体。
3.模型设计
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设计必须考虑它和政治文化、科技、经济的联系和交互作用,它们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互换,以及频繁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反馈,从而可以使设计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用系统论研究方法综合地把握整体特性、功能,来构建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其中,发生直接联系的要素是教师,是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直接因素;根据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出发点的属性,行业企业对教育的支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为了让职业教育发挥更强的作用,科研的引领,资源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法律法规、资金保障、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虽然属于间接联系,但却是必不可少的。
三、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结构分析
运用系统论方法,通过强化支撑体系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改进各要素在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化解各要素在系统中的利益冲突,可构建出多维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在此模型中,依据空间尺度和性质不同可分成直接作用体系统、多元作用体系统和支持体系统,每个子系统服从于系统整体,并随其变化而变化,但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特殊功能。
在图1中,核心是学习者。师资支撑子系统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系统,形成直接作用体系统。它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证。建立和完善职教师资培训体制,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的职教师资队伍,对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实际意义。
行业支撑子系统、企业支撑子系统、教学资源支撑子系统、教科研支撑子系统等组成的多元作用体系统,是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影响因素,它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效能的发挥。其中,行业支撑子系统是连接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纽带,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把校企合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使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更加契合。企业支撑子系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关键因素,企业参与职教,提供实习设备、场所,可以使职教管理体制良好运行,从而使职教更具活力。教学资源支撑子系统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其中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平台可以克服传统职业教育中知识面窄、缺乏指导和拓展性差等缺陷,为职业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教科研支撑子系统则通过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开展宏观政策、教育战略研究,开展课程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以及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实验等。
法律法规支撑子系统、资金支撑子系统、政策支撑子系统、社会环境支撑子系统则形成支持体系统。支持体系统中所有子系统的共同特征是,这些因素虽然不是直接作用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但却是职业教育得以发展的必要因素。法律法规支撑子系统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制保障,规范职业教育活动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资金保障子系统是国家调控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教育获取充足教育经费的重要保障。政策支持子系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引导力量,是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根本。社会环境服务子系统承担着职业教育领域舆论宣传、理论探索、经验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任,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与服务。
在图1的模型中,法律法规属于法律系统。资金、政策和社会环境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师资、教学资源、教科研的支撑属于教育系统,这些系统都归同于一个社会发展大系统。
四、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实践路径
在构建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后,能否在现实中顺利推行的关键在于如下几个要点:
1.以学习者为中心
一切教育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模型的推行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要求。比如:经费投入只有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投入点及投入模式才能更加准确;资源建设应该基于终身学习框架,为学习者提高便捷、高效的服务:宏观政策的设计也应当包含学习者的视角,这就会使政策设计不会偏离教育自身的目的。
2.整体性设计
进行职业教育发展支撑体系的整体性设计。如果其他系统设计得很好,但有一个系统设计得不好,那么其他系统也没法发挥作用。比如:若师资支撑体系没有站在整体角度考虑职业教师素质能力的特殊要求,即使政策再有力、资金再充足,职业教育也无法快速发展。因此,应对支撑体系内各个子系统做均衡考虑并同步发展,避免短板效应的出现。
3.避免产生抵消效应
尽可能避免各体系之间可能的抵消效应。我们以往在设计某个体系时,往往只是考虑这个体系本身要素的完整性,而没有顾及该体系可能对其他体系产生的促进与抵消作用,尤其是抵消作用。比如:片面强调加强资源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易导致教师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忘记了教学的初衷,这就引起了能量抵消现象。
4.明确角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