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健康的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心理健康的教学设计范文1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据此有人说,“心理健康”是作为一,项教育内容提出的,不能把它作为一门课程看待。其实,这是一种误会。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一般认为,课程有三种涵义:第一,课程作为学科既指一门学科和一类活动,也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各种活动的总和:第二,课程作为目标计划,是指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的预期结果;第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从课程的涵义我们不难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门课程。
另外,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更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课程。
当前,课程内涵表现出如下一些发展趋势:
第一,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第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的价值,
第三,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第四,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第五,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第六,从只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教给学生一些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一提课程,有些人就把它等同于学科课和正规的课堂教学,于是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实践表明,学生之所以喜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是因为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心灵的放松。
目前,许多学校有意或无意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使之成为一种“空无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何把这个“空无课程”转化为“实际课程”,是许多学校所面临的并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及其理论依据
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以学科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素质所包含的内容作为构建课程的主线,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第二,以经验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获得经验和体验作为课程的支点,强调活动、实践和心理训练。
第三,以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问题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强调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这三种课程模式分别以不同的课程流派为理论依据,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它们的涵义如下表表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组织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性课程,其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不是“问题本位的综合课程”,不是“经验本位的综合课程”,也不是“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而是“问题一经验一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强调“问题”旨在提高它的针对性,强调“经验”旨在提高它的活动性,强调“学科”旨在提高它的系统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综合。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所谓“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选择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重点,所以说它是核心课程,在某些年级应当成为必修课程。就解决心理问题而言,它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个别性,所以,常常采取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的形式。单就课程形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也常常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出现。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对学生的知识、心理、人生观、价值观、态度等产生影响的各种学习环境。教育部明确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计划,研究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和途径,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显性课程”的依据。然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远远超出“显性课程”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各种教育活动、教育工作的综合。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以外,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即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综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及评价学习结果的整个过程。在教育界,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其特点是从人的行为出发,通过行为控制完善人的行为。
第二,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它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如布鲁纳的“发现学
习”,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加涅的“指导教学”,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等。主要特征是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完善人格”和“自我实现”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上三类教学设计模式共存,都有其合理性。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曾经如此评价这三类教学设计模式:《管子・权修篇》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重视外显行为的改变,可视为“树谷”工作,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重视知识获得,可视为“树木”工作,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人格培养,可视为“树人”事业。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应当采取兼容并蓄的教学设计。这里所说的兼容并蓄不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而是指教学方法。因为,在教学目标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内容上,虽然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切入点不同,框架结构有很大差别,但是,它们所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或者说大同小异。在教学评价的问题上,几乎一致认为,必须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绝不能仅仅采取考试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有些教师擅长“提示型教学法”,往往只采用口述形式进行教学。
有些教师擅长“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共同解决问题。
有些教师擅长“自主型教学法”,教师往往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在学生需要时提供适当帮助。
以上三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各有利弊。“提示型教学法”适合于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法”适合于彼此影响、相互启发和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自主型教学法”适合于独立探索、发现和自主性人格的发展。三种类型的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其实施原则应当包括:
第一,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活动、训练、暗示、辅导、咨询等方法综合运用。
第二,活动性原则即充分解放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
第三,自主性原则即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针对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也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如此才能收到实效。
第五,开放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范围很广,涉及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兼容并蓄,具有开放性。
第六,过程性原则即注重过程本身的价值,坚持过程性评价。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应当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问题时,教师不应采取灌输的方式,应当保持中立,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而且无须达成一致的意见。
关于心理健康的教学设计范文2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着“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理念,学校应牢固树立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教书育人并重的思想,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为此,围绕“增强教师心理教育意识,提升心理教育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发展健全人格”这一中心,将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拟定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要求
1.深化理论学习研讨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工作。心理教师除参加区每月二次的业务研讨活动和围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的主题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其它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自己成为能带动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里手。
(2)学校将对教师进行的“心育”理论学习辅导,纳入学校业务学习范畴加以管理。九月份,在本校心理教师的协助下,组织全体学生开展“爱祖国,爱父母,爱师长”活动;十月份进行个别教育辅导的知识、方法等”专题学习研讨;十一月份准备参加区心理健康表演课;十二月份组织班主任学习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2.合力探索实践提高
(1)在启动20xx—20xx年“主题心理班(队)会”活动的基础上,本年度继续深入以“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为内容,各班主任在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一、三、五年级各选一个班级上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公开课,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2)开展《个别心理辅导的困惑调查及对策》的课题探究,选材要尽量使心理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解释,将身边的现象用心理学观点去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接受心理知识,并在方法上努力做到既实用又便于操作。
(3)学校将创设积极的校园心理环境,继续规范“知心姐姐信箱、心灵有约广播、培养心理委员”等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同时,每学期为学生开展一次以上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心育常识普及活动。做到使心理知识有宣传阵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有疏通渠道;心理经验有分享空间,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四、具体措施与办法
1.继续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网的学习、教研的平台功能,同步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业务参考学习资源。
2.加强心理教师的业务学习,日常业务学习具体采取“个案解析、备课研究”等形式,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
3.举行“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表演课”活动。
4.学校将创设积极的校园心理环境,继续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利用家长学校、调查问卷,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认真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努力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局面,逐步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想要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取得实效,一个健全的组织是保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心理辅导骨干教师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在领导小组统一的指导下,制定教育活动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工作的开展有成效。
(二)提高心理辅导教师专业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依托于一支素质强硬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我校将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心理辅导培训,从培训教师入手,帮助教师丰富自身的心理辅导知识,提高心理辅导能力。
1、利用一切有利机会,选派学校的心理辅导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
2、聘请心理教师来我校做讲座,组织全校教师积极参加心理辅导专业知识的学习。
3、学校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如《大众心理学》、《心理与健康》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资料,阅览室、图书室提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
4、继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和《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学习。
5、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等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教学设计的评比活动,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6、在学校内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
7、要求班主任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实践,并及时积累经验和整理、收集相关的辅导资料,以达到促实践求进步的效果。
(三)完善心理咨询室服务学生
1、做好“心灵家园”咨询室的常规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需要。
2、继续开设心灵信箱,欢迎学生来信倾诉自己的烦恼或困惑,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学生,做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
3、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咨询,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解决。
4、成立心理咨询教师队伍,有计划、有安排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来访者做到尊重、理解、耐心、疏导、解惑。
(四)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教育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校以学期为段确定辅导教育的重点,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常规教育辅导活动。
2、各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年级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心理辅导教育,做到月月有主题,在每个月中都至少开设一节班队心理辅导课。
3、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并要求班主任注重在平时的晨间教育、班队教育、生活的交流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任课教师也要在平时的学科教育和生活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辅导教育。
心理健康学校工作计划3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学校要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在师生中形成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
一、基础现状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具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成我校的一大品牌,一大亮点,明确地表明了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决心,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适宜成长的大环境。
2、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尽管我校已经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在师生中未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学生群体中,对心理健康持有不正确观念,或者知之甚少的例子还比较普遍。如何消除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甚至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本学年应该重视、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虽然我校教师对心理健康已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指导和深刻认识的教育是无法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升到更高的层次的,因此,本学年的一个重心应放在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正确认识上。
2、让学生也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是本学年的重点。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都要行动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三、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3、整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设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性功能;咨询室设星星知我心信箱,专人解答学生来信;咨询室设星星和月亮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5、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出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6、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7、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红领巾广播站的月安排中至少有两周以心理健康为主题;开辟心理健康宣传专栏国旗下讲话主要围绕心理健康展开。
8、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块,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升我校心理健康工作档次,让更多人来支持、更多的专家来指导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9、注意收集活动材料,如照片、稿件等。
四、月份安排
学生:
(一)低年级
1、目标
通过帮助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良好适应能力,与他人良好相处的能力,使其初步具有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概念。
2、内容
九月、学生角色意识(如我是小学生)。
十月、学校环境、集体生活适应(如我们的校园集体生活真快乐)十一月、基本学习技能、行为习惯训练(如好习惯交朋友)十二月、体验合作、体验友情(如大家一起来我和同学手拉手)一月、学习成功体验(如我能行成功体验真好)。
二月、学习兴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到兴趣乐园去)。
三月、自理、自立意识(如今天我值日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四月、排除不良情绪方法(如情绪气象台让自己更快乐)五月、正确处理同伴人际冲突的方法(如沟通化解小矛盾)。
六月、自我保护方法(如披着人皮的狼自护在我心)。
七月、时间观念(如做守时的好学生时间的妙用)。
(二)中年级
1、目标
初步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初步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具有爱心和集体责任感,初步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生活强者意识和创新意识。
2、内容
九月、自我控制策略(如智斗难题真快乐当天功课当天清)十月、基本学习策略(如巧学苦练无难题学习要得法)
十一月、如何交朋友(如谦让、友善朋友多让我们走到一起来)。
十二月、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如:优点轰炸缺点轰炸)。
一月、应对挫折的方法(如批评不可怕我也曾失败过)。
二月、正确的消费观(如巧用零花钱小会计)。
三月、体验创新、创造(如我不同意这个想法创造就在你身边)四月、如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如当我难过的时候)。
五月、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如我爱我班集体力量大)。
六月、什是理解、宽容、原谅、信任(如与我同行握住我的手)七月、什么是死亡(如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天)。
(三)高年级
1、目标
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并悦纳自我,使其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相适应,初步学会分析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竞争意识和正确的性别观念。
2、内容
九月、学习计划的制定(如订好学习时间表)。
十月、应考策略(如考试前的我考试中的我考试后的我)。
十一月、工作神圣而平等(如职业大舞台条条大路通罗马)。
十二月、家庭观念(如家庭小帮手爸爸妈妈和我)。
一月、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如学会说不使自己感觉好起来)。
二月、如何与他人沟通(如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怎样赞美别人)。
三月、什么是竞争(如同学进步我高兴正确竞争好处多)。
四月、正确认识社会不良现象(如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攀比之风不可长)。
五月、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做情绪的小主人)。
六月、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筑起防范恶习的城墙)。
七月、什么是心理学健康及其重要意义(如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神秘)。
教师:
九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涵、功能。
十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
十一月、教师心理健康。
十二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二月、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
三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四月、心理健康测验。
五月、心理训练。
六月、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的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幼儿 心理素质 教学 策略
一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这里的"全面"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培养和提高的是所有人的心理素质,二是一个人所有的心理素质都要得到培养和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在各个年龄阶段,特别是幼儿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童心理很不成熟,且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可塑性极强,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时机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促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心理素质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采取的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教育要落实到一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把素质教学策略定义为教师对幼儿的一日生活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方式。
幼儿具有形象思维丰富,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心理素质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紧紧围绕这些特点,突出趣味性、形象性、审美性和教育性,以激起幼儿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循序渐进地促其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心理素质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个策略。
(一) 构建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
环境造人,温馨和谐,积极健康的环境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越大。除却客观环境外,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环境,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构建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把幼儿看成是有思想有人格的独立个体,从内心里真正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这样,幼儿就会感到自己如果遇到困难就会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其次,教师对幼儿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次,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创设出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比如可以尝试着在教室或活动区开设聊天室,娱乐天地、亲子区等等,给幼儿创设出一个温馨平等的交流和学习氛围。幼儿在学校和老师、同伴之间,在家里和父母亲朋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教师千万不能认为他们是小孩子,事情太小而不予重视,这样会导致矛盾逐渐累积,激化,影响到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 开设幼儿心理素质的相关课程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用心去描绘。对幼儿的心理素质教育不仅要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要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幼儿的心理素质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当然,课程的设置不能是枯燥的讲解,而要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寓教于乐。比如,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等等。再比如,要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可以让幼儿小组完成一定的任务,比如叠纸、连故事等,让幼儿在合作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别人合作的愉悦心情。
(三) 适当开展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面向全体幼儿,但最主要的是面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幼儿。幼儿园应该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聘请专业人员,对幼儿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帮助其健康成长。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对于心理辅导的认识并不是很正确。许多家长往往认为需要心理辅导的都是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幼儿,所以即使自己的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也不敢找专业教师咨询和辅导,怕孩子受到歧视。教师要主动给家长做工作,让家长认识到心理问题是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是一种正常现象。
(四) 具体的一些方法
1、模仿
幼儿的观察模仿能力十分强,对于模仿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榜样,榜样分为三种:一是人,比如老师、同伴、父母亲友等等;二是训例性榜样,即通过语言性的教导告诫幼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引导幼儿进行模仿;三是符号性模仿,通过一些图画,影像等让幼儿进行观察模仿。
在日常的幼儿教学活动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观察模仿周围的主客观对象,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很好地引导。首先,要培养幼儿正确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自己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于潜默移化中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模仿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用语言"请跟我做"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也可以通过奖惩告诫幼儿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值得表扬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要受到惩罚的进行引导,还有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形式。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让幼儿扮演一定的角色,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角色所代表的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再结合自己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知识,就能很好地理解并遵从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发展幼儿的责任心、自制力、交往能力、社交礼仪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3、强化策略
遗忘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幼儿也不例外,所以在对幼儿心理素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幼儿的学习进行强化。方法是对幼儿正确的行为和想法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当的或错误的言行进行适度的批评,这样通过不断的反复强化,就会逐渐内化成幼儿的一种固有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冯正直,等.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于心理健康的教学设计范文4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远程教育中由于其师生分离、生生分离等特点的确存在着情感缺失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学习者、教师和虚拟化教学环境等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互动机会缺乏导致学习者积极性和参与度低
与传统教学相比,远程教育要求学习者面对电脑上网自主学习,这种教学环境中容易让学习者产生生理上的感观疲劳。另外,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很少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与对话的机会,导致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目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思想上,虽然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但在实际执行中,还是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传统的传授讲解式教育理念修正不够;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大都采取集中大规模授课方式,这种集中授课方式虽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减少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研讨的机会,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三是大多数学习者曾接受和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师生分离、强调自主学习的远程教育模式的适应还需要一个过程和社会环境。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远程教育的设计者、教师及学习者都要重新定位,以应对新技术革命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二)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
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在师生交流方面明显不一样。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在远程教育中就不一样了,师生可以跨时间跨地域进行交流,师生无年龄、等级之分,学习者可以利用邮箱、论坛、网上社区、QQ、MSN等通讯方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这种学习模式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形成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然而在远程教育中,许多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过于关注课堂内容本身的讲解,基本上还都是老师在讲,很多学习者在网上挂了名却不说话或没反应,师生互动缺失。
(三)虚拟化环境导致人际关系疏离
网络技术有知识、信息传播及时性、便利性的一面,能使人足不出户达到沟通的目的,但也客观上使人们的社交关系由线下转移到虚拟网络,造成了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机会大大缩减。远程教育虽然能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但师生、生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只能在虚拟的网上课堂“交互”,容易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疏离、冷漠和僵硬,这种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会给学习者带来精神疾病或心理健康的隐患,这与教育本身的目标和宗旨背道而弛。
二、远程教育情感缺失应对路径———引通主义学习理论
“远程教育是教与学的行为,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的情景下,学习者自主的选择适合的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交互,以增进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传播活动”。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使师生在相对分离的情景下也可以达到知识与技能传播的目的。但这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交流机会的缩减,造成授课过程中情感注入的缺失,这反过来又影响知识与技能传播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际上兴起的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应对路径。
(一)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提出来的。这是一种适应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模式,是面向网络时代的学习观。它认为,“在网络时代,知识被众多的人创造、传播、挑战、修改、完善、更新、扬弃”,知识“就像输油管中的石油,在网络中循环流动”,“知识以片段的形式散布于知识网络的各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只拥有这种分布式知识表征的一部分”,学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节点连通与聚合起来”,因此,“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它还认为,“知识不只是驻留在人类的大脑中,还可以驻留于非人类的器具,驻留于网络,并且技术能够促进学习。决策过程就是学习,保持知识的时代性(准确的、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连通主义学习活动的目的,保持时代性的能力比任何个别内容更重要。”也就是说,在网络时代,构建知识网络、善于利用学习沟通工具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在解决远程教育情感缺失方面的优势
1.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注重教育技术的人性化。联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就是连接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它不再是一个人独立自主完成的活动。它更加强调个人和外部的连接,在连接中构成个人知识网络。它更加强调教育技术的人性化,关注人的情感、道德等非智力因素。乔治•西蒙斯也承认,“我们与知识互动的方式受到情感的影响”。
2.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更强调交流、对话的重要性。联通主义关注知识的构建以及在构建中形成有意义的网络,其中知识的构建需要借助互联网等中介工具,还包括在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知识网络。它强烈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接。这客观要求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中与客观环境的交互中学习,在不断探索中更为积极的学习,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渠道的交流、协作中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更加注重注入情感因素,从而引发思维共振和情感共鸣。
三、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解决远程教育情感缺失的策略
(一)构建情感为教育目标的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
情感与认知是学习者参与学习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影响我们领会知识的能力,它担任我们神经网络的看门人”。积极的情感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动力和持久性,反之,消极的情感不仅影响学习者正常学习,甚至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知理论和技能知识,缺少情感教育的内容。这给很多学习者带来因长时间一个人独自学习而产生的孤独感等心理负担,也导致远程教育者在帮助学习者克服情感或心理障碍时束手无策。因此,在远程教育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情感教学因素,促进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情感交互。有研究表明,“交互不是简单发生的,而必须精心设计到教学计划中的”,“决定交互质量的不是传递信息的系统,而是教学设计”。因此,远程教育者在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重视学习者的内在心理特点,挖掘学习内容本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情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提高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二)引入幕课教学模式
幕课,是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一种最近涌现出来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出现于2008年,兴起于2012年。它的课程包括科技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与传统课程一样循序渐进的培养人才,学习者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在幕课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可以在网络课程平台上随时与老师和其他学习者实现在线交流,并且依据平台提供的数据支持为自己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每个视频大约保持在10分钟左右,恰好在学习者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视频中,呈现的是学习思路;视频结束时,会出现检测与反馈,测试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者在学习视频的同时,有问题可以即时提问,教师和其他学习伙伴都可以为其解答。学习者在学习时,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不少学习者为此上瘾,欲罢不能。如果有疑问,则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在目前在远程教育中,很多课程时间长、内容枯燥、反馈环节缺乏,如果在一些典型课程中引入幕课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设计得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又能够实现适时的互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远程教育存在的情感缺失问题。
(三)创设人性化网络课程
在远程教育中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精神,通过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网络课程,让学习者在一种既体现人文关怀,又体现最新信息技术的智慧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1.人性化课程界面设计。情感对学习者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学习无法发生。情感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也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课程界面时,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和个人喜好,课程界面中的色调、背景、图文布局等因素都会使学习者进入到某种情境,影响他们的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更应该注重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远程学习者对色彩、声音、图形布局等各方面的偏好差异,另一方面尽可能让学习者各自定制自己学习的界面,让他们感受到是被充分重视的,以培养积极的情感。
2.创新网络课程的布局。传统的网络课程布局,左上角总是一个教师头像视频,右下方是课程内容PPT,学习者看的时间长了便会觉得索然无味,衰减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关于这一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名校网络课程的制作经验,视频上方为教师的全身像,课程内容PPT主要出现在视频下方或两侧。教师并不是固定坐在一个位置,而是像传统课堂授课形式一样,可以在教学场所内视教学实际情况到处活动,可以带有丰富的身体肢体语言,必要时有学习者配合互动。当学习者看到这样的视频时,便会产生在实际课堂上学习一样的感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将自己融入真实课堂角色,将知识和情感内化于心。
3.网络课程的重新定位。因为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者的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不一样。传统教育(主要是普通高校)的网络课程只作为是学生课后学习的补充,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各门课程的要求也千差万别。而远程教育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主要是依托互联网络或其它媒体传授知识,网络课程是学习者的主课堂。因此,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习者阅读、思考、休息等习惯和方式,让学习者感到学习的便捷、实用和有效,形成良好的网上学习习惯并长期坚持。
(四)创建远程学习社区
由于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注重学习者自主学习,使得学习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教师分布在不同地方,集中面授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很少,这不利于学习者社会互的建立,不利于学习者情感的培养。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学习社区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有助于学习者减少学习中的孤独感。远程学习社区,又称虚拟学习社区或网上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各类教师、组织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远程学习社区为远程学习者提供信息咨询、情感交流和学习讨论等多种功能,成为远程学习者新的有效的学习空间。远程学习社区的参与者具有以下特征:有知识共享意识,有学习期待,信任社区其它成员,承诺参与社区建设并为社区发展做贡献。尽管目前人们对远程学习社区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是,与信件、电话、视频会议系统等媒体相比,社区更能够实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学习,更能够帮助学习者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另外,社区能够帮助学习者与其他同伴、教师和专家建立网络,在学习网络平台上建起便于交往的社交圈子,让师生在网络社交圈子中能够便捷地进行内容、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