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幼儿 成人 钢琴 启蒙教育 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4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与成人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差异
1.1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钢琴,同时也有了更多的钢琴教师,社会、学校、家长也对儿童钢琴教育更加重视,钢琴启蒙教学要使学生热爱钢琴,在儿童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儿童钢琴的启蒙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艺术道路的成长与发展。儿童学习钢琴,多半在学龄前后。这一时期的儿童,骨骼发育的硬度比较小,但是弹性很大,相对而言,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因此钢琴的基本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也正是因为如此,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一些不正确的手型和错误的坐姿就会导致孩子养成错误的弹琴习惯或者骨骼变形,对孩子以后的钢琴学习造成影响。
1.2成人钢琴启蒙教育的特点
当前的成人钢琴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职业性教育;二是非职业性教育,通常称之为社会教育。职业性教育主要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非钢琴专业的钢琴普修课及在职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这在我国通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在预期的时间内,按照严格的音乐规格对已成年的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或老师进行训练,可以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学好钢琴,发挥钢琴在教学上的多功能性。然而非职业需要选择学习钢琴的成年人大多以休闲娱乐为取向,他们不大可能通过漫长而艰辛的专业学习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弹奏技巧。
2幼儿与成人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钢琴启蒙教学,促进初学者钢琴启蒙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等问题上,切实搞好统筹规划,设计安排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与进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钢琴启蒙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一些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的钢琴启蒙教学。
2.1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首先,对于少年儿童的钢琴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少儿的实际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生,在其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随着自身的成长发育,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科学地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其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同学习进度和学习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抽象的概念和错综复杂的关系。少儿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能力与成人是有很大区别的,抽象的概念和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都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惑。因此,教师在钢琴教学中,一定要用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加以转化,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感知和清晰的体验。比如教学生用模仿的手段,反复练习,可能比语言的表达教学更有效。有的学生不能自如的掌握弹奏中手的放松状态,越是让其放松,他越紧张,你握他手时,他会紧紧抓住你的手不放,耐心等了好一阵子,他紧抓的手才慢慢松开。这个学生不是故意不放松,而是无法控制紧张的状态,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才能做到。
2.2成人钢琴启蒙教育改善建议
如何科学地开展成人学生的钢琴教学任务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钢琴教育发展中,成人的钢琴学习也是有别于其他钢琴学习特征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成人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上都已相对成熟,因此,根据成人的实际特点,有选择地安排有效的钢琴教学方法,对于促进成人的钢琴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首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成人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感受,还可以通过讨论和研究学生的建议,积极地促进钢琴教学的水平,做到教学相长。在职业性的成人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学工作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演奏能力、掌握钢琴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基本教学任务展开,以促进其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其次,针对不同的成人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钢琴教师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安排相应的教学计划,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简单的照搬一般的钢琴教学方法和方式。要照顾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保持放松的学习心态,配合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浪费,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品。
3结论
在终身教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主题的大背景下,以休闲、娱乐为取向的第四种学习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希望在今后的钢琴教育发展道路上,各音乐机构、艺术团体和机构组织之间能够精诚团结,共同协作,加大对钢琴启蒙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加强钢琴启蒙教育思想认识的宣传力度,规范钢琴启蒙教育发展市场,明确责任和方向,大胆创新,构建钢琴启蒙教育发展的和谐环境,使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剑英.钢琴教学问与答[M].花城出版社,2011.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范文2
一、学前儿童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必须是自觉的主体,具有主体意识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前提。
1.学前儿童主体意识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
人先天不同于动物,在基因中就获得主体性遗传,具备主体潜能。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是人主动建构起来的;蒙特梭利认为幼儿具有人的完全意义,还具有自发的吸收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即吸收性心智,这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性。儿童的认知是儿童作为实践主体,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实践中,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是不容置疑的。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实践,现代媒体和信息化交流方式更拓宽了其视野,尤其进入幼儿园,接触到伙伴、教师、集体、环境等社会实体后,以学习的方式经验、以直观的方式认识,初步理解自然与社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尽管不是自觉意义上的。他们以自己接受与否,选择对人对事的态度,用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求自己、要求他人。学前儿童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的存在、力量和价值。其实,学术界虽然没有明确承认学前儿童拥有主体意识,但是,在方法论和教育实践中却鲜明主张双主体理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呼吁实现学前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的回归。
道德意识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人的自然禀赋,人的生物性中包含着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与人联系的迫切渴望。可以说,道德意识作为潜能存在于每个人的自然机体中,是人的社会性本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原始的道德意识占道德意识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一种潜能,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学前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应该及时让生物学意义的道德种子萌发、生芽,生成社会意义的道德之树。
2.学前儿童主体性在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学前儿童参与道德启蒙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教育内容,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也就是塑造思想,因此它的对象必须具有主体意识。否则,就丧失了实践根据和实践价值。
第二,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构成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本质。道德启蒙教育是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自我确立和自我完善。道德意识是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在道德世界的统一,它的确立与完善只能由主体自身完成,其他都是条件准备。
第三,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决定了道德启蒙教育的思维方式、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教育模式。道德启蒙教育必须以学前儿童为中心,以他们的主体性特点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在道德实践中,要尊重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主动的、有责任的道德意识。
第四,学前儿童的主体性造就了道德启蒙教育的学科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主体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前者表现为主动,即主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体会自由、快乐;后者表现为自制,即克制自己做他人否定的事情,体认责任、规则。道德启蒙教育就是帮助学前儿童模仿与学习寻找肯定与否定在社会道德规范下的内在统一。
二、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养成
道德意识建构于主体的习惯,既是社会风俗习惯的普遍化和一般化,也是个体自身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①
1.学前儿童的人格养成
人格是道德主体对自我的定义,以区别于其他的道德主体。它是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基础和内在根据,独立存在于精神文化维度里,从心理层面构筑个体的道德规定性。在道德实践中,主体根据自己的人格归纳、整理道德体验的表象材料,形成有序的道德意识。人格潜伏在思想最深处,是隐性的、原始的道德意识,而道德意识则是显性的、成熟的人格表现。人格以其稳定性主导着道德意识的倾向,养成学前儿童理想人格是道德启蒙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格养成首先在于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结构心理学理论,外在的言谈举止可以直接转化为内在的人格特征,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个人的生活习惯还会引起他人评价,反过来影响个人的人格。中国传统“小学教育”就是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从劳动、接人待物、日常礼节方面培养儿童人格的自觉性。其次,在于生活方式的养成。正如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意识,生活方式决定人生观、价值观。“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③箕子认为商纣王有了象牙箸就会想犀玉杯,用牙箸玉杯当然不可能吃普通饭菜,必然追求豹胎美味,吃到豹胎的人当然不可能穿朴素的衣服、住简朴的房屋。为了锦衣珍馐、玉殿高台,必然要搜刮民脂民膏,为祸百姓。“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④再次,在于心理倾向的养成。良好的心理倾向,要求勤于主动学习,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有独立意识和思考能力。同时,良好的心理倾向要与遵守社会规则、服从社会规范结合起来。最后,在于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有天然性趋向,表露出一种内在自然力。但是,环境影响、后天矫正,一样会改变先天趋向。尤其要养成学前儿童和谐习性,消除对抗性心理习性。对抗心理成为人格习性,人际关系就会不可逆转地恶化,最终可能会仇视社会。
2.学前儿童的道德素质养成
相对于人格的混沌状态,道德素质则表现出清晰的理性特征。道德素质是道德主体对社会环境的根本承诺,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的综合反映。学前儿童道德素质教育主要在于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养成。家庭美德是个人全部道德素质的基础,培养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弘扬家庭美德是养成道德素质的关键,对社会安定团结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私德”相对,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还必须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人与人之间在公共生活领域交往的规则。只有遵守社会公德,才会被社会接纳。儿童的学习就是塑造“社会人”,社会公德的养成显然是学前儿童的必修课。
3.学前儿童的行为规范养成
社会出于稳定与秩序的需要,衍生出行为规范,调整成员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体地体现和延伸着社会关系和社会价值。行为规范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是人对社会规则的客观实践,在个人的现实性上就是主体对自己行为的选择。行为规范有成文的,以法的形式强制要求人们必须严格遵守;有不成文的,如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甚至部分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也要求人们遵照执行;还有的只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喜爱或厌恶,没有上升到道德、准则的高度,仅作为“应该”或“最好”的建议,并不给人以外在的压力或束缚。无论哪一种行为规范,人都不可能先天认知,只能后天养成。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主要是针对后两种不成文行为规范的养成。
三、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学前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黄金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有学习和创造能力。教育的责任就是协助儿童发挥自身潜能进行自我发展,这就是教育的真谛。学前儿童抽象思维尚不够健全,囿于感性认识。对于他们而言,词语与其说是逻辑概念,不如说是符号,而且是感性的、可经验的符号。启蒙教育不能成人化,抽象的道德和社会理念只会造成儿童思维混乱,灌输只能教会孩子撒谎。经验直观是学前儿童的主要认知手段,他们直接通过感知认识事物,通过实践把握世界。儿童是最积极的“实践者”。实践会帮助他们完成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同时,学前儿童的认识直接、孤立、静止、片面,反思仅停留于直接的、表面的因果。他们只能接受启蒙式教育,而且必须是直白的正面教育。学前儿童倾向于借助想象力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用简单的认知结构暂时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拟人性是幼儿认识过程最为有趣的特点,他们仿佛信仰万物有灵论,赋予万物思想和灵魂,想象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知觉、有意识,也赋予世界以人性的尊严与人性的光辉。学前儿童比成年人更加遵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反而造就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性。
2.情感过程
在认识的过程中,客体一定会引起主体意识的波动和感染,出现情绪、态度等情感过程。学前儿童知觉与感情尚未完全分化,总是以情感的经验直观世界、把握世界,表现出无遮掩的人性。情感过程最能够激荡学前儿童的心灵,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在本体论上应该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学前儿童在认识过程中会用主体意识灌注对象意识,直接地让世界统一于自己,实现与世界的情感交流。针对学前儿童情感过程的教育应该是正面的教育、爱的教育,而不能让他们通过否定恨来反思爱。否则,我们就在不善于反思的儿童心中培育了恨的种子,儿童将来的情感走向会令我们大吃一惊,就像马克思感叹的:“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
3.意志过程
意志是主体对自由的实现,反映了主体运用本质力量对客体施加作用,创造新的价值。自由是道德的基础。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被约束。自由是对享有权利的尊重,但不是放纵。自由必须被限制在义务里面,以不侵害他人的自由,换取他人尊重自己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有规则的自由。自由还是自我约束。自由意志在选择时,遇见了这样的二律背反:我是自由的,自由是无限的,所以我选择;可是选择的对象和结果都是有限的,所以选择不是自由的。选择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意志侵犯了自己的自由,减少了自己的自由。所以,意志是自我意识,也是自我控制。道德启蒙教育的意志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让学前儿童学习选择,并学习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4.审美过程
审美是人把握自然、把握社会尤其把握自己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知、情、意的统一,是一个评判的过程、主观的心理过程。在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形成一种超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在这个主观的心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不再强调客观的认识,而偏重于主观的理解。所以,审美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预期、理想和超越,从而促使人生超脱世俗的平庸和鄙陋,“诗意般地栖居”①。学前儿童知、情、意等心理过程的特点,使其审美过程倾向于直观的优美,很难理解反思践踏生命的丑陋而获得的崇高。在儿童看来,战士英勇杀敌与恶狼吃羊,都是对生命的践踏,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四、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引导艺术
德育是主体的心理体验和意识生成,学前道德启蒙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要方法。
1.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传统理论与传统方法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视儿童为被动的教育对象,视儿童心灵是可以任意涂画的白板,灌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手段。教师向儿童传达思想戒律,儿童则像机器一样录制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整个教育缺乏民生与科学精神,严重制约了儿童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形而上学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割裂了自身与其他学科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把思想政治工作从生活中孤立出来,学校(幼儿园)独自承担起儿童的教育工作。教师的教育经常与家庭或社会的价值观相左,儿童迷惑于其间的矛盾,无法从中取舍,最终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
2.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思维
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既独立于其他教育学科,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因此,需要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用合理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指导我们探索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新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有序地引导清理道德体验的无序性,以理性思维整理感性道德经验,以自觉的道德意识替代自发的道德表象。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协助孩子发挥自身生命潜能,健康地发展。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主体的自由意志。理性的、抽象的道德理念要让位给经由反省的生活经验以及人的自我建构。教育尤其要将个人转型为主体,觉醒其自我的自由和责任。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必须还原德育的学科本质,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去除物化的非历史的概念,转换到批判、反思、自由等人性的历史的概念。恢复学前儿童主体地位,尊重其主体意识,使其自觉体认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习社会批判、权利意识和公共参与,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正义,朝着道德觉醒和人性尊严方向发展。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要统合思想与行动、理论与实践,让他们在道德实践中领悟道德力量和道德真谛。因此,要积极统筹各类主体,分析并批判压制学前儿童的社会结构,让学前儿童生活、生长在真实、统一、开放、公正的社会环境中,不会因为学校(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分歧而导致儿童思想的迷茫和人格的分裂。
3.学前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创新性方法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范文3
关键词:钢琴;启蒙教育;音乐感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钢琴慢慢普及到千家万户。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至今拥有的钢琴数量总数已经达到二百多万台,几乎占世界总量的十分之一。现今,很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学习钢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钢琴,其中幼儿和初学者在学习钢琴人数中占的比例是最大的。钢琴在现在的教育领域中,已经成为很多学习者喜欢的乐器。
一、我国钢琴启蒙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钢琴艺术已经家喻户晓,很多人开始学习钢琴,家长的心态开始逐渐地转变,把弹钢琴当成是一种良好的兴趣来对少儿进行培养,使少儿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艺术素养。虽然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每个人学习钢琴的目的以及不同人自身的天分却是不一样的。因此,钢琴教学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的不同。现今,我国出现很多钢琴培训机构,在钢琴启蒙教育上占很大比例,逐渐变成钢琴教学的渠道之一。
二、钢琴启蒙教育的意义
钢琴教育对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能表达自身思想感情的艺术。
1.提高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听辨力和记忆力
学习钢琴不仅需要双手在琴键上和谐地配合,同时还需要眼、耳、脚的相互配合。为使眼、耳、手、脚等器官协调配合,少儿需要对乐谱反反复复地练习。练习过程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听力和记忆力有所提高,为以后学生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
钢琴教育将培养学生的音乐形象与对少儿道德的培养相互融合,使儿童的心灵在艺术的审美中得到净化与提升,逐渐提高道德修养,加速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3.钢琴教育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在弹钢琴时,运用很多的演奏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充分了解音乐的意境。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动作与声音的关系,还能学会典型节奏的同时升华自己的情感,能够更充分挖掘学生表演和创新性潜能,建立良好的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三、对钢琴启蒙教育中的建议
钢琴启蒙阶段是少儿学习钢琴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启蒙阶段直接影响着今后的发展。少儿钢琴启蒙教学应先从学习正确的弹奏姿势开始,加强弹奏时的感觉,逐渐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热爱钢琴艺术,继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1.注重提高手指弹奏的能力
只有拥有正确的手形才能提高弹奏的能力。幼儿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都会出现手形松垮、手指僵硬、五指过度放松地贴在键上等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清楚手型的感觉,肌肉的控制力弱。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体会双臂自然下垂时双手的感受,并且要求将这种感受保持并放在琴键上。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放松时的感受和手心空圆、腕平、手指站立的感觉相对比,加强自己弹奏的感觉,加快学习的进度。
2.提高手腕与手臂的协调性
只有手腕和手臂灵活,手指的动作才会灵活。在弹奏的过程中,手腕是否灵巧直接影响着弹奏的效果。手腕存在于手臂和手指之间,起着连接两者的作用,因此在手腕运动时也需要手臂的协调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手腕、手臂、手指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合,就会导致手腕很僵、上下移动的情况,教师应该对其多加注意并及时纠正,提醒少儿多加练习,提高少儿手腕和手臂配合的协调性。
3.注重身体的协调作用
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对音乐表现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钢琴弹奏中的与基本坐姿。个人状态的好与坏会对音乐的表达产生影响。如果要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就得规范学生弹奏中的坐姿和。学生在弹奏时上身保持直立感,保持在一个积极并且适合弹奏的状态。上身的前后移动一定随着曲谱的强弱来变化,节奏较强时身体会向前倾一点,用以提高音乐的表现力,较弱时需要保持正直的坐姿,在初级阶段一般尽量避免出现身体后倾的动作。钢琴被人们称作乐器之王,很多音乐大师都在钢琴上付出他们一生的心血,如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舒曼等,他们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使我们从中受益良多。钢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专业,它在教学上对社会产生了许多的正能量,现今我们需要像音乐大师们一样专业的人才。钢琴启蒙教学是重要的打基础的阶段,有其独特的特性,在这个阶段里学生有没有练好基本功和弹奏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学琴的过程。因此,良好的钢琴启蒙教育是学生以后能够学好钢琴弹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李荔.幼儿钢琴启蒙教育探析[J].戏剧之家,2015
[2]张甜梦.浅谈儿童的钢琴启蒙教育[J].音乐时空,2014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范文4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探讨;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推行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开始关注如何推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地重视。其中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界人士也是在不断探讨与研究,旨在激发孩子对美术手工学习的兴趣,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进而推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一)学前教育美术手工的教学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手工的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启蒙阶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对美的认知,提升对美的敏感程度。美术教育手工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过程中,在大脑中留住美好事物的表象,以帮助其形成对美的意识,陶冶情操。
(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下,自由地表达自己,增加其接触外界事物和环境的机会,感受美好的事物,接受美的熏陶以及艺术的培养。
二、当前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在近些年来才得到广泛关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下面主要探讨美术手工教学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中,大部门的内容仍旧停留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以及专业知识的灌输上,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脱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长期如此,学生的兴趣将大大丧失,最终失去美术手工教学的意义。
(二)缺乏对学前教育中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由于一些学校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师资队伍方面严重匮乏,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相对随意,没有完整的教学规划就会使不同班级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课堂上教师往往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完成作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材的配备上严重不足。教材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约束会严重阻碍美术手工教学课程的开展,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目标也难以达到,同时没有完整的教材也会使教学随意设置,最终失去课程开设的目的。
三、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新思路
针对上文论述中学前美术手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想发挥美术手工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设置合理的、适合学前教育的美术手工教学课程。首先要区分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程不同于普通的美术课程,它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恰当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引导幼儿多动手。通过对幼儿的绘画、手工教学,提升其对美的基本认知,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性意识。
(二)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专业人才。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对待教学,严格按照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在课堂上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积极动手,亲身实践感受动手的乐趣,逐步推进幼儿对手工美术的喜爱程度。
(三)提高对美术手工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强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投资力度。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学校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高度重视对美术手工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加大各方面的投资力度,不仅引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下大功夫,推进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发展。
四、小结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作为启蒙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培养,在课程中不断发现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加强引导,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加大力度研究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不断提高美术手工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提供发挥自我的空间,在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使学前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作者:刘颖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沅.学前教育美术手工教学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2).
儿童职业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人文素养 蒙学 科学素养
一、人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现状
《易・贲》中这样写道:“小利有攸,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对“人文”这一概念的阐释。人文素养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一个人缺失人文素养,就是一个残缺的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人文素养高的人常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怀,健康平和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提升过程其实也是塑造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它侧重培养高尚的品格,其根本是学会做人,其核心是人文关怀,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文素养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内在动力,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缺失人文素养,精神则会迷失。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偏重于“职业”、“专业”教育,重技能、轻德行,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致学生人文素养整体偏低。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这种不平衡和人文素养偏低的现状是可怕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关乎未来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执教水平。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向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特殊基地,幼儿师范院校应加强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加强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学会认识社会关系、人己关系及物我关系,学会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蒙学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蒙学,即传统的启蒙教育,主要针对8到15岁的儿童,以读、写、算,以及道德启蒙为主的旧时启蒙教育。从西周开始到明清,蒙学历时久远,内容不断充实完善,蒙馆林立,体制不断发展,影响广泛深远。蒙学通过记忆成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规定逐渐养成习惯,进而贯彻为人的始终,在内容上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可谓妇孺皆知;思想上又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代民族整体文化素养较高,我们的教育和文化能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蒙学教育功不可没。蒙学以自身突出而便捷的工具性,典型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启蒙教育的典范。
学前教育专业是未来的启蒙教师,肩负启蒙教育的重大使命,对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规律,注重思想道德教育,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优良品行的熏陶,汲取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重视蒙学的启蒙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所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有必要回归传统,取长补短,在学前教育开设蒙学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未来启蒙教育的实施都意义重大。
(一)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人文知识的积累,博闻强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与自然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因素之一。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智者,无一不具有深厚广博的人文知识。
蒙学读物通过韵文的形式把语言教学、知识传输和道德启蒙结合起来,把语言教学启蒙与人文知识相结合起来。从西周出现的最早识字教材《史籀篇》开始,秦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知识面十分宽广,谈古论今,寓常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融会贯通。拿周兴嗣《干字文》来讲,该书从“天地玄黄”写起,从务农、饮食、居住到政治、军事、建筑,园林;从天地、历史到人事、修身、读书,可谓集上古历史、传统道德,天文岁时、名胜古迹,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于一书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知识,而且可以从中领略到为人修身的人文知识,为人行事的道德规范。再如,唐代的《蒙求》选取从远古传说时期到隋唐年间的史传、经书,以及诸子等书中的经典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共计600个。其知识面更为广泛,并且更加注重人与事的典型性和教育意义。宋元时期,蒙学读本已经分门别类。综合类教材,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伦理类教材,以吕本中的《蒙童训》和程端蒙的《性理字训》较为有名;历史类教材则有王应令的《十七史蒙求》;诗歌类教材,包括朱熹的《训蒙诗》和陈淳的《小学诗礼》等;常识类教材,有《名物蒙求》、《兔园册》、《幼学琼林》等。这些蒙学读本不但迎合学童的兴趣,注意其心理特点,而且内容丰富,包含丰富广博的人文知识。
(二)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重道厚德。
人文精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关注人存在、价值、意义、追求、尊严、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文精神包含人的信念、理想、道德、人格,等等。教育说到底是育人,塑造人,人格完善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是教育理念的核心。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整合为一种人文精神,儒家学说认为“天道即人道,知天更要知人”,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就是通过诗书礼乐等塑造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人。说到底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以”人”为本,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对人的塑造,先“修身”,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孔子的“性善论”,亦是以人作为中心加以阐释的。传统蒙学教材中处处都彰显这种人文精神。《弟子规》中这样写道:“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三字经》亦有体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神童诗》中的“休将婢仆轻,一般皮与肉,也是父母生”。这些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和思考。
传统蒙学教材或多或少地承载着观念意识教化。但是,我们不能笼统认定这些思想都是封建思想的垃圾,这些思想既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又是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儒家思想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忠孝的思想在整个古代蒙学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弟子规》中这样写道:“父母呼,应勿缓,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三字经》中有文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父子恩、夫妇从。兄刚友,弟刚恭,长幼序,友与明,君则敬,匡则忠”。《神童诗》中有“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等等。
荀子《劝学》篇有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从不同角强调学习的意义、方法,古代蒙学教材《三字经》中从“昔仲尼”到“人不学,不如物”都讲劝学的内容。《神童诗》中,劝学的内容专成一章。“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内容都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增广贤文》和《重订增广》中也有关于“劝学”的章节。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传统蒙学教育中处处彰显这种宽容的品格。《弟子规》中有“恩欲扬,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强调怎样宽以待人。再比如正身修身的内容,蒙学教材《神童诗》中写道“庄敬时时强、肆要日日偷,小人君子路,从此判千秋”,强调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个人品质的重要性,亦是蒙学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内容。
总之,古代蒙学教材汇集我国古代历代名人志士的嘉言善行,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和谚语,以及他们治家、修身、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道德规范,蒙学读物不仅在当时是社会需要,反映了时代民众的心理愿望,而今也完全可以充实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方面的内容,借鉴意义重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三)蒙学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代蒙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当代的青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要继承和发扬古代蒙学教育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既不割断传统又要超越传统,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积累和体悟,让人文精神这种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最终外化为人文行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蒙学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提升人格魅力、陶冶人文情操,深厚文化底蕴,而且是一种文化传承,要使未来的教育师资既能够承担起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又能承担起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文化传承。要改变我国目前启蒙教师人文素养相对贫乏的现状,根本在于加强在校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培植,使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人文教育工作者,即人文知识的传授者、人文精神的传播者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三、蒙学课程与科学素养的提升
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衡量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素质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尤其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幼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幼儿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关键成长期,塑造一代有高度综合素养的公民。幼儿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才能担负起培养幼儿的重大使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未来科学素养高低,关乎国家潜在人力资源的质量的优劣,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乃至整个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能力、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等。
(一)蒙学课程的设立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积累。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基础和载体。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生物、物理、医学、社会等各方面学科知识,幼儿特有的精神文化特点使幼儿天生对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一般会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蒙学课程读本到了宋元时期经分门别类。大致可划分为伦理类教材、综合类教材、历史类教材、诗歌类教材和常识类教材。常识教材则有《名物蒙求》、《兔园册》、《幼学琼林》等,汇集了大量的自然名物和常识,有助于幼儿不断地积累科学知识。
(二)蒙学课程的设立有利于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
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科学精神是人类对世界特别是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实事求是;热爱真理,对科学执著、坚毅,追求真理的精神;宽容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等;善于创新。在蒙学教材中不乏这种坚毅和宽容的精神,《神童诗》中写道:“度量须宽大,将心好比心”,“天道最公平,便宜勿占人,天宽并地阔,何弗让三分?”就是对宽容的最好阐释。
四、合理化建议
蒙学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植于民间,拥有广泛的读者,发挥启蒙教化的作用,处处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蒙学教育中的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历史文化,超越传统,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蒙学课程,引导学生与圣人为伴、与经典同行;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我们可以将传统的蒙学教材新编和删减整合,从而更适合当学前教育的特点和知识体系。
(二)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例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可有才学自学、分组讨论、课题研发、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从而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灵魂的洗礼相结合。
(三)将蒙学和古代经典文化作品赏析,历史文化知识等课程相结合,即蒙学课程的设置和文化氛围的相结合,让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小曼.育人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2.(4).
[2]郭娅.宋代童蒙教育兴盛的原因及意义[J].武汉: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1).
[3]周兴嗣.千字文[M].长沙:岳麓书社,2002.
[4]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