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慢性病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慢性病管理体系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73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a)-0178-03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CML,属于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病[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CML已可采用长期口服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但关键是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患者依从性不高,这是引起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伊马替尼是一种ABL激酶竞争抑制剂,是目前治疗CML的首选药物,而该药也有一定的毒性,主要包括血液学毒性与非血液毒性两种情况[2]。为了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有效护理措施,以减少或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该院对2009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的8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给予伊马替尼治疗,发现了恶心、呕吐、皮疹、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毒性反应,在对其进行相应的药物处理与精心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大大提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住该院进行治疗的8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8~70岁,平均年龄(42.3±2.3)岁;随访时间12个月~8年,平均随访时间(2.5±1.2)年。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前,共有11例患者接受过羟基脲或干扰素治疗。治疗前,全部患者均行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显示正常,均给予伊马替尼口服治疗。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心理干预 尽管CML发病后能够将肿瘤转为慢性疾病治疗,但大多数患者仍极易出现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并担忧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大额医疗费用等。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性格、心理需要等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主动向患者介绍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应注意事项等,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为其解除疑虑,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2.2 皮疹护理 皮疹也是伊马替尼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皮疹可伴有瘙痒,尤以充血性丘疹多见,主要出现于躯干部。通常而言,大多出现在服用伊马替尼的30 d内,过敏体质者较为常见。对于该类患者,护理人员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近期可疑用药情况、有无进食海鲜、有无解除花粉等过敏原接触史,有无发热症状,以便确定是否由伊马替尼所致。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应注意保持皮肤卫生,尽量穿棉衣裤,不可使用肥皂等刺激物对皮肤进行清洗;若出现瘙痒,禁止用手搔抓,以免皮肤被损坏;可采用温水进行局部擦拭。如果患者症状较重,应遵医给予抗组胺药物,也可给予静脉或口服糖皮激素药物,暂停伊马替尼治疗。
1.2.3 消化道反应的护理 胃肠道反应也是伊马替尼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纳差、呕吐等[3]。该类反应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主要是治疗药物所致,但不可随意停药。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尝试改变药物服用方式,如餐后服用或睡前服用,但不可和西柚汁等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一起服用。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注意根据患者的呕吐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如果是严重呕吐者,应及时给予多潘立酮、胃复安等止吐药物,并适当补充电解质。
1.2.4 水肿的护理 对于出现水肿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做到每天为患者监测体质量,判断水肿程度[4]。如果是症状较轻者,应避免食物过咸,并加强活动。卧床时可适当抬高四肢,促进回流;衣着应以宽松柔软为宜。如果是症状较严重者,应叮嘱其不要摄入过多钠盐,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给予相应的药物处理,减轻患者的水肿程度,直至正常生活不受影响。此外,还要叮嘱患者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确保电解质平衡。
1.2.5 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护理措施 如果中性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情况严重,应立即中断治疗,待计数恢复至一定水平才可继续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再次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时,必须密切留意患者血象变化情况,若再发生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现象,则要减少伊马替尼的剂量。如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状较轻,可继续给予伊马替尼治疗,但患者应尽可能出入公共场所,预防交叉感染;如果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状较轻,应注意避免拔牙或进行其他手术。
1.2.6 骨关节与肌肉疼痛护理 一些患者在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抽搐的情况,尤以四肢肌肉为主[5]。在随访该类患者时,应重点检查其局部皮肤及肌肉情况,排除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等局部感染,情况需要时可行血常规检查,排除肌肉溶解。对于症状较轻者,应以理疗为主,如按摩、推拿等;对于症状较严重者,应暂停药物治疗,注意对症止痛与肢体保暖,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以保证电解质平衡,并适当给予抗组胺药物。若采取上述措施后,症状还不能缓解,则要改变伊马替尼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护理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记录,并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护理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少于护理前,护理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病管理体系范文2
【关键词】 Ph染色体 慢性白血病 妊娠
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是具有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形成bcr/abl融合基因,90%患者在慢粒慢性期具有Ph染色体,极少数病人同时伴有附加异常[1]。妊娠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染色体核型具有Ph染色体外还伴有附加异常,并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增高者,实属少见,我们遇到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停经8个月,发现血象异常2月余,曾就诊多家医院,多次查血常规其结果:WBC(30.6~40.2)×109/L,Hb 120~180 g/L,BPC(300~330)×109/L。两次骨髓形态学检查,均示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杆分为主。红系增生良好,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血小板多见;NAP积分增高186~268分,皆诊断为感染骨髓象,慢粒不除外。病人经抗感染治疗后,WBC未见明显降低。于2006年11月26日患者入我院,查体:皮肤粘膜苍白,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膨隆,肝脾触诊不满意。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史,无服药史,无化学接触史。血常规:WBC 89.4×109/L,Hb 102g/L,BPC 370×109/L。外周血片分类:原粒0.01、早幼粒0.01、中幼粒0.20、晚幼粒0.24、杆状核0.26、分叶核0.14,嗜酸粒细胞0.03,嗜碱粒细胞0.04,淋巴细胞0.09,有核红细胞2个。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系0.8,红系0.18,淋巴细胞0.02。原始粒细胞0.06,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嗜酸、嗜碱粒细胞多见,全片见巨核细胞436个,血小板散在、成堆多见。碱性磷酸酶(NAP)染色:阳性率85%,积分268分。
染色体检查:无菌抽取患者骨髓液2~3 ml,接种1640培养基中[有核细胞终浓度为(1.0~2.0)×109/L],经24 h短期培养,收获、制片、G显带,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异常克隆按人类染色体国际命名法(ISCN)标准定义,其核型均为46,XX,t(9;22)(q34;q11),inv(1)。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该项检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检测),综合以上分析诊断为:妊娠合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 讨论
2.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易位分为标准易位和变异易位两种类型,标准易位即t(9;22),变异易位又分为简单型(即在22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之外的另一个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复杂型(涉及9号、22号和第三个或更多个染色体之间的易位)。CML加速期(AP)和急变期(BP)发生附加染色体异常,指除了慢性期(CP)原有的Ph易位之外又增加了新的染色体异常[2]。此患者在发病时即慢性期除具有Ph染色体外还同时伴有inv(1)附加异常,实属少见。 2.2 慢性白血病临床形态学诊断分型(类)分(病)期标准建议[3],通过Ph染色体阳性及bcr/abl融合基因,使CML区分为三型:典型(Ph+/bcr/abl+或Ph-/bcr/ab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GL),非典型(Ph-/bcr/ab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3]。此患者Ph染色体阳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诊断CGL成立。
2.3 CGL外周血象及形态学特点 白细胞数增高明显,多大于20×109/L,呈明显左移象,中晚幼粒细胞比值明显增高,嗜酸、嗜碱性细胞增高,血小板多大于100×109/L,95%的患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NAP)降低或消失,骨髓象中红系增生受抑,有核红多小于10%。而aCML白细胞增高不明显,血小板小于150×109/L,常低于正常。1/3患者NAP积分增高,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例大于15%,多数病例外周血和骨髓均有明显病态造血表现[3]。此患者在就诊我院之前,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行多次骨穿,有核细胞比例较高(每次皆大于15%),NAP积分增高,加之合并妊娠,而诊为感染骨髓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待排,没有确诊为CGL。这种特殊的表现,没有更进一步检查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单凭形态学诊断慢粒确有一定难度。而该病人NAP积分增高,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值大于15%,是与妊娠有关,还是与染色体核型伴有inv(1)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很多早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身无任何不适的症状,只是通过健康查体等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偏高,此时病人肝脾肿大也不明显,单凭临床体征、外周血情况及骨髓象,只能高度怀疑慢粒白血病,很难早期明确诊断,但通过检查病人有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即可明确诊断,使病人能得到早期的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 姚波,郭梅,骈淮媛,等.慢性髓系白血病Ph染色体分析与bcr/abl mRNA检测[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9,20(3):137.
慢性病管理体系范文3
传承瑞士医学精粹
中国科学院提交的一项关于我国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75%的慢性病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有关。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而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严峻,国民面临着雾霾、酸雨、自来水污染、食品安全无保障、辐射等威胁,这极大增加了中国慢性病与癌症的发病率。
华裔科学家李薇博士从事药学研究十多年,见过很多中国家庭饱受慢性病的困扰,这些痛心的经历让她将改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视作自己的使命。2002年,李薇博士与瑞士serolab sa实验室医疗团队共同参与小分子生物活性肽的研发。该实验室于1958年成立于瑞士洛桑,近60年来始终专注于单抗活细胞的研究,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并成功发现了人体免疫组库中的1000多项指标的针对性抗体,积累了超过26000个遗传基因数据,构建起不同人种的免疫系统多样性数据库,更研发出了一系列免疫抗体,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失眠、便秘、皮肤病等的栓剂、针剂、滴剂、口服及外用产品等,并已获得瑞士联邦医药认证,近60年临床应用无一副作用,被业内誉为生命科技领域的灵魂实验室。
研究交流中,李薇博士认识到中国在疾病预防干预检测与定位上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那么是否可以沿用serolabsa实验室的技术和经验,从细胞和基因层面分析病因和病灶,从而制订适合亚洲人的精准治疗方案?
服务中国造福国人
基于以上认识,李薇博士开始了针对亚洲人的环境与体质的研究,并于2007年回到中国创立了洛伊克巴德年轻化a业集团,与瑞士serolab sa实验室展开长期深入的合作。并且和她的团队坚持多年如一日地反复奔波在一线临床和配伍之间,通过精密仪器对亚洲人的1000多项基因数据进行监测,并上传至瑞士云端数据库与瑞士serolab sa实验室数十年来积累的数据库做对比,将东方人基因与慢性病病理数据与西方医学病理数据系统对接,获得了符合亚洲人体质的重大医学突破。
“比如东北沈阳甲状腺病发病率与饮食水土基因有关系,实验室会针对东北地区制订一套调控和改善治疗的方案;而西南地区潮湿,所以风湿的发病率较高,我们将据此制订另一套精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我们会使用瑞士检测仪器对客人进行从全项医学检测到神经检测到细胞深层检测到能量磁场检测再到基因检测的全项体检,从生命表征递进深入至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多维解析人的身体状况,相比常规医院的临床检测可提早3~5年发现潜藏在你身体中的“易病变细胞”和“疾病易感基因”,形成可视化数据化的智能预警报告。同时经过中瑞专家的联合会诊,更结合能量医学、营养医学知识,向客户出具系统的私人健康管理方案。
经过9年的临床实践,基于实验室的世界先进生物制剂提取技术,serolab sa实验室和洛伊克巴德共同研发出了一系列适用于亚洲人的普发型慢性病的病理配方及干预体系,可针对人体九大系统进行调控,对中国当前高发的高血压、糖尿病、抑郁失眠等慢性病均有显著效果。
“洛伊克巴德所使用的设备、技术和产品都经过了欧盟认证,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安全有效的医学管理干预体系”李薇博士解释道。
医学界最时尚的引领者
10年来洛伊克巴德在李薇博士的带领下,以瑞士尖端抗衰老生命科技为基础,整合全球高端医疗资源,融合国际与中国专家,为中国高净值人群家族提供全面的生命健康管理和治疗服务。构建了涵盖预防医疗、精准医疗、康复疗养在内的全产业链生命健康管理服务和业务体系。目前洛伊克巴德年轻化产业集团在大连、西安、沈阳、重庆、深圳、南宁、武汉等地均建立了门诊部与运营中心,同时成为在欧洲、北美和亚洲拥有广泛技术业务应用和运营机构的国际性生命健康服务企业。其优秀的业绩与服务也获得了业内的普遍赞誉,李薇博士本人更是得到了瑞士医疗抗衰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
慢性病管理体系范文4
所谓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环境,使组织中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实现组织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潜能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充分运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目标[1]。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负责中心内部和社区的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护士长(或组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数量应根据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除负责中心的临床护理工作外,也负责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监督应由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市护理学会也应将社区护理纳入学会的其中专业组,定期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活动[2]。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护理环节,不利于很好地预防护理缺陷。与医院护理相比,社区护理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①服务对象:为固定的社区内人群(健康人或慢性病患者);②服务场地:家庭、社区生活或工作场所等;③服务内容:除了门诊常见疾病治疗护理外,主要为健康人群服务和慢性病监控管理,并有大量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④服务方式:主动上门的方式,与被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或家庭成员似的关系;⑤服务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导。为此,社区护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门诊护理服务主要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内给患者测血压、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导尿、灌肠等。②咨询服务责任护士公开电话咨询、热线咨询及中心网络咨询、义诊咨询、电话回访咨询等。③下社区服务事先告知,定时定点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调查、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④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慢性病上门访视、出诊服务、临终关怀、居家护理、高寿老人及孤寡老人和特困人群慰问帮助、上门健康调查与健康指导等。社区责任护士的工作以责任医护团队的形式,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护理服务[3]。⑤护士数量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护比为1:2或1:4,我国医护比为1:0.5,存在严重缺编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对策
3.1制定社区护理管理的管理制度
3.1.1确立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应确定社区护理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关键点,并注意将计划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具体操作的控制标准。控制对象应选择那些对实现社区护理组织目标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社区护理控制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选择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以便社区护理管理者对组织总体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控制的关键点包括社区制度、社区护士、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器材设备和药品、社区部门及社区时间等[4]。
3.1.2衡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绩效通过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衡量。
3.1.3评价社区护理管理偏差并纠正偏差判断偏差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程度,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此过程也要对标准进行再次判定,若标准不够合理,则修订标准,反之则应注重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社区护理服务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能、质量职责以及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②包括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过程。如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控制方法和记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结果),护理质量管理是通过对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③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3加强对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护士的角度了解其对业务培训的需求,并深入社区调研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见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士对相关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慢性病用药知识、社区急救、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知识、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临终关怀等[5]。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式,为社区护士创造足够的培训机会,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尽早尽快适应社区护士角色的转变。
3.4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护士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定期监督、指导[6]。护理部坚持每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月查相结合,每月定期召开质量控制通报会,对发现的问题或特殊病例,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习,修改工作流程,制订解决方案,坚持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人才,明确社区护士分工,各尽其长。
4结论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的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孙伟,钟宁,郑家萍,蒋中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服务的设立及实践[J].上海护理,2013,03:77-79.
慢性病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社区;健康管理;疾病控制
[中图分类号] R562.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7-0118-03
The effects of general hospital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on asthma control in community patients
ZHANG Shuangmei1 MAO Wei1 YE Guofen2
1.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Huzhou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2.Aisha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Wuxing District Hu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general hospital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on knowledge apprehension and conditions of disease control in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asthma. Methods To strengthen asthma health management through establish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Meanwhile,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over 1 year management by our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od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n the post-managnment informa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e pre’s, including patients’ understanding of asthma knowledge and asthma control situation evaluated by ACT. Results After the one-year health administration through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ode, the understanding of asthma knowledge of the 98 patients, including disease essential quality, provocation factors, pathogenetic condition monitoring, medication knowledge and therapy objective was improved obviously. The conditions of disease control evaluated by ACT was improv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Pre-management,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pre) and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pre) of post-manag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5). Conclusion General hospital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asthma control.
[Key words] Asthma;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Disease control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世界范围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中国有近2千万人患有哮喘。研究表明,80%以上的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疾病[1],这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哮喘严重发作及肺部长期损害的风险,自从199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首次发表和提出“世界哮喘日”以来,我国上海、北京、沈阳、南京、广州等许多城市的呼吸科均举办了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和哮喘夏令营等许多宣传教育活动。但中小城市及广大基层的哮喘控制情况鲜有报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市中心医院为位于浙江北部小城市湖州的唯一一所综合三甲医院,开设哮喘专科门诊已近8年,4年前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密切合作,通过建立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体系,加强对社区哮喘患者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体系的建立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培训社区哮喘健康管理医务人员,定期组织哮喘专科医生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课,宣传GINA知识及学习哮喘防治指南,进行哮喘专科-社区间的医-医交流。②建立社区哮喘健康教育中心,使之成为哮喘宣教的主要基地与平台。中心设在所在社区的医疗服务站内,方便患者参与,提高依从性,内容涉及哮喘防治知识介绍,医师解答患者提问,病友经验交流区等。③依托社区哮喘健康教育中心,综合医院哮喘专科医师定期进行医-患面对面交流,根据中华医学会哮喘诊治指南,给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哮喘治疗方案,鼓励患者间交流经验,每月1次组织哮喘健康教育讲师团进行基层哮喘健康教育讲座,系统性讲解哮喘常识及监测、管理和治疗知识。④定期举办病友联谊会,促进患者间交流成功经验。⑤由医护人员定期在中心指导正确有效地使用药物及指导吸入药物的使用,指导使用峰流速仪,肺功能检查技术人员及社区医生定期对其所在社区哮喘患者进行肺功能免费测试。⑥发放哮喘健康教育宣传资料。⑦专科-社区间互派专人检查并沟通社区哮喘健康教育和管理的落实情况,保证管理措施真正实施,建立哮喘健康档案。
1.2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来自社区,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哮喘诊断标准[1],为参加过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管理1年以上的98名慢性持续哮喘患者。其中男41例(41.8%),女57例(58.2%);年龄15~78岁,平均(41.6±19.7)岁;病程0.5~59年,平均病程(8.3±4.9)年。
1.3 评估方法
1.3.1 调查方法 管理前后由哮喘专科医生以面对面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哮喘的认知水平,主要包括对哮喘为慢性气道炎症本质的了解、哮喘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及处理、病情自我监测的方法(包括哮喘日记的记录及呼气峰流速仪的使用)、哮喘药物的认识及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哮喘的长期治疗目标等。
1.3.2 ACT评分 参照Nathan[2]等制定的评估哮喘控制程度评分(ACT评分,涉及过去4周内的哮喘控制情况,共5个问题,每项5分,得分总和为ACT得分,25分表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表示部分控制,
1.3.3 肺功能测定 测定患者肺功能(便携式肺功能仪,美国GOULD公司),记录主要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哮喘认知比较
根据问卷调查,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本质、诱发因素、病情监测、用药知识及治疗目标等哮喘基本问题的掌握率明显提高,见表1。
表1 98名哮喘患者管理前后认知掌握率[n(%)]
2.2 管理前后ACT评分比较
根据患者ACT评分结果判断,管理前达到哮喘控制的患者为5.1%(5/98)、部分控制为73.5%(72/98)、未控制为21.4%(21/98)。管理后控制、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的比例分别为83.7%(82/98)、部分控制为14.3%(14/98)、未控制为2%(2/98),疾病控制情况明显提高,详见表2。
表2 ACT评分测定98名哮喘患者管理前后控制水平[n(%)]
2.3 管理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及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预计值)比较,肺功能改善明显,详见表3。
表3 管理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的比较(x±s,%)
3 讨论
哮喘为慢性疾病,时有反复甚至加重,GINA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要求哮喘患者在医生的长期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治疗[3]。我们纳入的98名来自社区的慢性持续性哮喘患者,病程平均已有8年余,管理前大部分患者有在各个诊所及医疗机构的就诊经历,但ACT评估疾病控制率仅为5.1%,对疾病的认知率低。据统计,在我国,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比例
湖州市中心医院为位于浙北地区小城湖州的唯一一所综合三甲医院,呼吸科开设哮喘专科门诊已近8年,并于4年前建立哮喘之家,每年组织3~4次哮喘患者联谊会,建立哮喘健康档案,针对患者特点制定长期规范化治疗方案,科内医师定期外出交流及学习哮喘防治指南,在哮喘防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经验,并带头联合湖州其他市级医院于2年前成立了湖州市哮喘防治联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最基层的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全科医生要为社区居民建立和更新个人健康档案,并对慢性病进行定期随访,社区医生和患者的距离更近,与患者沟通和对其宣教最便利,监测疾病情况更便利。同时,在社区防治,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就医时间,提高依从性。
4年前通过哮喘专科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密切合作,初步建立了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体系。在此期间笔者发现,管理前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及进行疾病自我监测,比如患者和家属希望“根治”、对长期治疗目标不了解、部分患者担心激素的不良反应而不愿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依从性差、对一些诱发因素不了解等等。社区医生在管理前的误区主要存在有把支气管哮喘的咳嗽咳痰症状当作呼吸道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导致滥用抗生素。未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作为哮喘治疗的基础和一线药物,药物选择不当,疗程过短等,该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未能长期使用吸入药物抗炎,急性发作时在社区医疗机构内短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症状暂时控制后即停止治疗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通过这种合作型管理体系,积极消除患者及基层医师对哮喘治疗的误区,并反复强化对患者的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了解哮喘的控制目标,尽管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未完全阐明,但只要能够规范地长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使哮喘症状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减少复发乃至不发作,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提高患者认识和避免常见诱发因素,了解病情监测和用药知识,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规范性。
ACT评分是近年来评价哮喘病情控制的简易方法,简明易懂,研究[4,5]提示ACT问卷调查结果与医生评估、肺功能检测有较好的相关性,适合中国哮喘患者尤其是基层患者。该组患者经管理前后,随着对哮喘认知和依从性的提高,ACT评分及肺功能检查均提示管理后哮喘控制率明显提高。
总之,通过建立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模式,建立了医患及专科医生-社区医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增进了医患配合,提高了基层医生对哮喘的规范化治疗,增强了患者对哮喘防治知识及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但如何实现科学的长期管理模式,任重道远,进一步提高哮喘控制的水平,仍然是呼吸专科医生及社区医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2]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3]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J]. Revised 2006. Http. // ginasth-ma. org.
[4] 程晓明,黄赞胜,张彦琦,等. 门诊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及控制现状的再调查[J]. 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1,5(3):160-164.
慢性病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医院健康教育;促进医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伴随物质生活的丰富,所谓的“富贵病”也显著增加,“非典”“禽流感”等各种新型疾病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给人们留下更多的反思。因此,疾病预防体系亟待加强,她涵盖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必要性,健康教育工作已经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契机。我院医院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顺应形势的变化,面向社会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立足院内并推进社区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做法
1.1确立目标,建立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医院全年工作目标,分管院长亲自参与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健康教育网络,配备专职成员进行健康教育工作;配备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等健教设备,统一安装了各科室、病区的健康教育橱窗,在门诊各候诊厅、电梯等候诊区安装电视机,与计算机中心联网传播健康教育内容,基础硬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落实健康专项经费;制定健康教育先进集体、个人考核标准,年终比表彰,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科室的综合考核,与奖惩挂钩。
1.2形式多样,创造特色促进院内健康教育。
1.2.1一对一的随诊教育。这是医院健康教育最主要的、最经常的、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宣传教育方法。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因人、因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工作。
1.2.2 指导性教育。免费提供健康处方、院内制作的单页健康教育材料。病区二月一期的的健康教育专栏,院内联网电视宣传和门诊候诊厅电子显示屏的健康教育内容让病员在等候就诊及住院时观看。自行制作健康教育宣传册,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前列腺疾病等慢性病的宣传册,图文并茂,免费取阅。
1.2.3 开展院内职工健康教育。定期提供健康教育学习资料,开展健康保健技能和知识的讲座,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加强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
1.3适应形势,抓住机遇推动社区健康促进。
1.3.1 开展义诊咨询活动。组织各专科名医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义诊,与省、市三级医院联合开展大型义诊,受到群众的欢迎。
1.3.2 组织健康保健讲座。利用肿瘤防治周开展肿瘤防治知识、男性健康日的大型健康保健讲座;每月常规一次面向社会群众的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深入社区医疗点每月开展一次慢性病防治及养生知识保健讲座;每周一次的面向准妈妈、准爸爸的孕期保健知识讲座。
1.3.3 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和岗村联合医疗队,分赴农村、小区进行医疗服务,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妇产科以及我院一个社区医疗点主动与乡的行政村结对,下基层农村开展医疗的帮扶,讲座、免费的咨询体检深受当地的群众欢迎。
1.3.4撰写健康教育科普文章、论文及读本,免费赠送给社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建立体检人员健康档案,为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做专门的反馈,并免费进行健康知识讲座,馈赠读本。
1.3.5 与大众媒体联合,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除了本院的院报外,我们还在本地报纸上,开辟了《健康之友》栏目,向社会群众传授健康知识。
1.4 分析研究,寻找到健教工作的切入点。很多人会认为,健康教育只是医院的一个表面文章,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随便做做就行了。但我们认为,任何一个件事都应分析研究,了解社会的需求,满足大众的需求才能发展。我们看到准父母对孕期知识非常的渴求,于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办胎儿大学的孕期知识讲座,不断完善。溧水地区的狂饮酒文化、嗜咸饮食等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多种疾病,分管院长亲自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在各单位开办讲座,听众逾万人,被誉为“溧水的洪昭光”,又将保健知识编印成读本,免费发放到居民手中,受到社会的赞誉。
1.5 规范归档,留存资料评价健康教育工作。
平时我们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养成及时留存资料的习惯。随身带着数码相机,记录本,每次义诊、咨询结束,我们都会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并且撰写成文,积极投稿,及时在医院网站上。既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规范存档,也是对健康教育工作良好开展的持续激励。
2 体会
健康教育和促进对医院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了人群的卫生意识,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医院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2.1树立了医院的良好的公益形象。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除希望医生为其治疗外,更希望了解病因和如何预防。开展对大众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走进社区,举办健康保健知识讲座,提高全民健康意识,让健康的人不生病,使有病的人得到很好的治疗,尽快康复,实现了市场经济下医院仍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医院社会公益性与福利性的统一。在我们医院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不希望人生病,但我们希望生了病来我们医院,让我们的优质服务和保健知识,尽快让您康复。”
2.2 有利于医患沟通。当今医患矛盾恶化,社会对医务人员存在偏见,通过我们开展健康教育,医护人员与病人接触的时间增多,沟通机会增加,病人通过健康知识的获得,增加了对医生的信任,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2.3 促进医疗技术的提高。我们在举办各种健康讲座的同时,也是医务人员自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院内职工的健康教育,对医院业务技术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健康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治疗方式。目前,许多慢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等,主要是由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为主引起的,可以通过健康教育来预防控制。医护人员针对特定的病种,进行有效的解释与指导,增进患者对疾病的正. 确认识,提高患者的临床依从性,从而实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这一健康目标。
2.5 宣传了医院的专科建设。通过健康教育在向大众传播卫生保健知识的同时,也让社会知道了我们的专科技术,最新的医疗进展,这比那种医疗的广告更能让百姓接受和欢迎。
参考文献:
[1] 陈红宇,倪利蓉,刘桃英,金丽梅. 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