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风景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1
关键词:旅游;生态脉;水韵脉;文化脉;休闲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6-0077-03
旅游业是时下最流行的产业之一,是一种时尚产业。根据《韦伯斯特大学词典》中对旅游的定义“旅游的定义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旅行:为旅游者提供旅程和服务的行业’。”目前,人们的旅游观念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参与自然的旅游方式,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高尚品质。在全球性及全国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中,城市周围的小区域近郊生态休闲旅游形式迅速兴起,成为居民周末、假期休闲旅游的增长极。
湖南攸县酒仙湖景区位于攸县东南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攸县县城城关镇、醴陵市、株洲市、长沙市都在3小时车程内,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目的地之一。
1 酒仙湖景区现状概况
攸县酒仙湖景区是攸县酒埠江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埠江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拥有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称号。
1.1 旅游资源分布
(1)自然资源:景区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三个大类,沿酒仙湖两岸分布。景区内主要有兰村生态沟、黄渡江生态湿地、酒仙湖、三江口、官田田园风光等自然资源景点,展现出湖山交映的宜人景色,是风景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文资源:景区内现存有多处人文景观资源,其中现存有云宫寺、香山寺、上金仙、枫仙宫、宝宁寺、至乐庵等多处宗教活动与祭祀场所。另外与酒仙湖相关的水利建筑也构成了景区重要人文景观资源,包括乌井码头、溢洪道、船闸、大坝、自来水厂、酒埠江水电站等。(如图1)
1.2 旅游资源特点
根据国家标准,景区旅游资源涵盖5个主类,11个亚类,16种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类型较丰富,整体旅游资源品位较高。酒仙湖景区临近的太阳山景区、玉龙洞景区、孟子山景区、天蓬岩景区景观资源丰富,与炎帝陵、井冈山、南岳等著名旅游区距离很近。景区是以展示山水自然景观及水利、寺庙等人工景观为主体景观特色,结合自然景观,融合丰富多彩的山水风情,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主要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
2 旅游发展策略
2.1 旅游发展原则
根据分析,景区应依据酒仙湖自身资源特色,开发不同旅游产品,对于独特的资源,应加大产品包装力度,打造亮点,做到“人无我有”。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吸引周边客源市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扩大知名度;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景点开发建设,提升景区档次。充分抓住机遇,选择有实力的投资者。对旅游区进行整体开发。面对周边旅游市场的威胁,要从定位、建设思路上错位经营,体现特色,做到“人有我特”。
2.2 旅游发展策略
(1)文化挖掘、价值提升战略。规划重视对地域文脉的深度挖掘,在改造现有和新建设施的过程中,注重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使其拥有特色文化灵魂,实现旅游项目的价值提升,从而有效增强酒仙湖旅游品位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区域联动、精品品牌战略。微观层面,景区是酒埠江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应与旅游区其他景区共同构建酒埠江旅游区大品牌。宏观层面,区位条件决定景区易与周边景区实行区域联动,共同构筑旅游大产品。景区拥有的旅游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垄断性,有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精品旅游目的地。
(3)系统协调、整体优化战略。旅游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同时又是区域经济和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旅游规划不仅要实现景区旅游内部系统的协调。还要与酒埠江旅游区乃至攸县、株洲市、湖南省的经济和社会体系有机融合和整体优化。因此,规划要与县、市、省相关规划相衔接,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地域经济的催化和带动作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o
(4)注重保护、持续发展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酒仙湖景区发展旅游的根本前提,也是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规划强调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要重视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科学控制,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景区环境的优化,防止破坏性建设和过度利用。
3 规划构想
3.1 场地思考
酒仙湖在群山环抱之中,自然景观优美,湖面南北向狭长,至南部大坝处最为开阔,至中北部三江口处分成黄水、兰水、峦水三条支流(如图2)。酒仙湖的灵魂在于留存在山湖深处的“脉”,水唯有“源”则活,景须有“文”方显其灵韵,酒仙湖的旅游规划离不开其特有的脉络,酒仙湖的文脉可总结为以下三条。
生态脉:酒仙湖两岸自然景观秀美别致,青山对出,风景优美,奇峰迭出,风景迷人;林木茂密,四季美景交替;远离市区,植被覆盖状况良好,空气新鲜,水质良好:水面碧波荡漾,野鸟翻飞:鱼虾蟹蚌成群,穿梭漫游。
水韵脉:水利风景区与其他风景区相比最大的特色就是水与水利工程,酒仙湖集水面积610km2,正常高水位(164m)时蓄水面积11.2km2,库容量2.5亿m2。水库平均水深30m以上,深水水道长24km。
文化脉:酒仙湖附近的云宫寺、香山寺、至乐庵、宝宁寺等历史遗迹,寒婆与李铁拐的传说,印证了酒仙湖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
3.2 规划理念
深入思考景区三大脉络的关系,得出规划以生态为基调,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享受自然;以水韵为活力,亲水、近水、玩水、赏水:以文化为灵魂,留存历史、探寻历史。本着“赏自然生态、探水韵奥秘,品历史悠长、享天人和谐”之理念,体现景区“玩水、赏景、休闲度假”的主题,打造长株潭度假休闲胜地。
3.3 功能结构规划
酒仙湖景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多样。根据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和联系,划分为八个子景区,规划结构为“一心七区”,即为寒坡坳接待中心、亲水娱乐区、大坝游乐观光区、湖滨休闲度假区、森林浴场区、阳光乡村风情区、黄渡江湿地景观区、宝宁寺宗教体验区。(如图3)
3.3.1 寒坡坳接待中心
位于景区西北部,包括景区入口及寒坡坳码头一带。涵盖了办公、售票、人流集散、旅游咨询、旅游接待、博物馆展览、住宿、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停车等功能,旨在打造功能
齐全、形象突出、特色鲜明的服务中心。
3.3.2 亲水娱乐区
位于景区南部,寒坡坳至大坝的整个水上区域及酒仙湖南岸(5315省道北面)缓坡区域。包括水上观光、水上运动、水上竞技、水上表演、水上娱乐、安全培训、水下娱乐、水岸高尔夫等活动,是景区的核心区域。目标定位为省内著名的水上乐园,滨水高尔夫,是景区休闲度假的主要场地。
3.3.3 大坝游乐观光区
位于景区西部,包括水库大坝、电站、副坝、云宫寺、香山寺、溢洪道、非常溢洪道、船闸、自来水厂、太和仙塔、紫云阁等景点在内。包含入口接待、观光体验、科普教育、宗教体验、停车等功能。届时将建设成为省内著名的水利工程博物馆。
3.3.4 湖滨休闲度假区
位于景区西北部,东田村环湖一带,集住宿、餐饮、休闲、度假、会议接待等功能于一体。东田村环湖一带水岸线曲折蜿蜓,相对独立,山水交错,景观得天独厚。规划设计了五星级酒店、会议中心及湖滨休闲度假村,旨在打造成为长株潭地区高档休闲度假区、国内知名会议接待中心、一流度假休闲区。
3.3.5 森林浴场区
在景区东部双子坳一带自然植被丰富,岸线曲折幽静,适宜开展浴场、康体、科普、疗养、休闲、登山等活动。景区将健身娱乐、登山露营的户外活动与康体疗养、科普学习的休闲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既满足年轻人追求惊险刺激的新奇要求,又有针对适合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的森林疗养、植物鉴赏活动。
3.3.6 阳光乡村风情区
位于景区中部官田村,以展示农家乐、乡村风情体验、休闲娱乐、民俗表演为主题,以吃农家饭、住农家楼、做农务活、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为主要设计理念。打造一处回归自然的场所,成为景区内的农家风情展示区、攸县知名农家乐园。
3.3.7 黄渡江湿地景观区
在景区东北角,属于国家湿地公园,予以保护,适度开发,以湿地观景、科普教育、自然体验等为主,建设湿地景观,展现湿地动物、植物、地形、地貌等景观特色,同时开展以湿地为主题的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活动。减少人为破坏,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
3.3.8 宝宁寺宗教体验区
位于景区东北部,宝宁寺及乌井村。依托千年古刹――宝宁寺开展宗教文化游。主要包括宗教祭祀、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体验等活动,使其成为省内著名宗教旅游地。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2
关键词 游憩型绿道;规划建设;风景资源评价
中图分类号 S7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197-02
国外对绿道的研究始于1990年[1],一直是景观生态学[2]、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3]。绿道设计的实践兴起于多个国家,并广泛应用于景观规划和开放空间规划与设计中[4]。相绿道建设对包括浙江省在内的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需要在探索中实践,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绿道建设的理论与方法[5]。
1 概念综述
1.1 绿道
绿道(greenways)又称绿色廊道[6]、生态廊道[7],源于规划设计者为处理交通、景观、遗产保护和游憩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Little在其《Greenways for America》的经典著作中将绿道定义为沿着自然廊道(如河岸、溪谷或山脊线)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性开放空间,包括为步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通道,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聚落的线性开放空间等[8]。
1.2 游憩
游憩活动指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可使人疏解压力、恢复精神的休闲活动。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游憩活动的类型包括家庭休闲、日常休闲、一日游、旅游等。
1.3 绿道分类
绿色通道可分为3种类型:生态型绿色通道、游憩型绿色通道、文化与历史型绿色通道。
1.4 游憩型绿道
由绿色廊道和游憩节点有机建构,以游憩为导向,集休闲、游憩、生态、健身、通行、资源保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道。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游憩资源的可及性,并增加线性游憩场所,丰富居民的游憩生活。
1.5 VRM系统
在游憩型绿道规划中,可引进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视觉资源管理系统,简称VRM)的规划方法和有关理念。VRM系统是确定、提出并满足保持美景价值这种多目标的分析过程,在国外的公路、铁路等大规模线性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对道路沿线的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该系统已产生了根据客观定义的风景美质量评估的方法,一直被认为极为主观化的因素(特别是涉及风景美学评判的因素)被发现具有可识别性,具有连贯的可以描述及测定的质量。无论地形如何(及观察者是谁),风景的景观质量感受似乎是基于若干共同的原理:风景特性主要是由形体、线、色彩、质地这4个基本视觉要素所决定。
2 VRM的规划手法在游憩型绿道规划中的应用——以庆元县曹岭—百山祖游憩型绿道规划为例
VRM通过对现有的景观视觉资源进行分类评估,把景色质量、敏感度、观赏距离范围三者叠加后,借助重叠可识别出具有相同因素组合的地区,使有关部门能够利用这些资料来指导土地使用的进行。
2.1 庆元县概况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拥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庆元县的廊桥数量众多、分布集中、构造独特,被誉为“廊桥之乡”。庆元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和销售集散地,素有“中国香菇城”之称。全境山岭连绵,群峰起伏,境内有浙江省第二高峰——百山祖,海拔高达1 857 m。
2.2 VRM评价体系
2.2.1 景色质量。景色质量是评价一个区域内景观资源的重要评价标准。曹岭—百山祖沿途具有典型的地处浙南丘陵地带的地貌特征,拥有连绵的山峦,地形高低起伏,局部拥有令人瞩目的细部景物。此外,有河谷、湖泊穿插其间,更增添了景致多样性。沿线的植被总体情况较好,有较高的植被覆盖率,但是大多以品种单一的人工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为主,而缺少令人激动的富有变化的阔叶品种。沿景观绿廊一侧有丰富的水景资源,沿线经过松源溪、竹口溪等溪流,以及紧水滩水库等湖泊,这些水系水质清澈,没有污染,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当前公路周围的山体色彩单一、缺少变化,尤其没有具备区域性、序列性主导作用的色彩,附近村镇的建筑外观色彩混乱,整体性不强。
庆元廊桥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此外,香菇产业也是极具庆元县地方特色的景观,制作香菇所需的屋棚、树木对旅游者来说都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地方特色性景观。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3
Abstract: light content of min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sues.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protection, "sustainability" of the basic concept of a common planning strategy to build a scenic area..
关键词:风景区;文脉;永续性;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Keywords: Scenic Spot Area; Context; sustainability; Planning Strategy
中国古代就很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断。例如儒道思想的 “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天人是相通的。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 ,即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释迦思想可总结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这些思想传至至今,我们深知地域文化传承与风景区开发有着密切关系。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人们越来越看不清楚“文化和金钱哪个该传承”,“人与自然该如何和谐相处”。在当今倡导可持续发展观的时代,如何寻找合适的规划策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常规风景区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汤老师的资料和自身理解,我简单总结为一下几点:
1、重经济利益,忽视景观资源自身重要性
大部分风景区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的核心价值观在于短期能不能取得较大收益,而这些就导致大部分景区形成模式化、盲目规划形成一个短期你呢个取得收益的商业景区,造成了景区高价值原生资源的破坏,造成长远利益的毁灭性流逝。从而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重表面文章,忽视风景核心区的核心内容――文脉地脉传承
无论任何一处地方,它都有着自身的文脉与地脉,而文脉与地脉的传承问题更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风景区规划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也逐渐提升,对风景区的审美要求就不仅仅在于景区原本所具有的自然景观,而要求在审美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熏陶、教育,触摸历史,聆听文化、陶冶情操。在我们规划过程中真正地域文化精髓的挖掘还做不到位,因为我们规划价值核心,即是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
3、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不可持续发展
近年旅游规划中,大家都无法回避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优美旅游景观环境创造这两大问题,发展的主流则在于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风景区开发,但往往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仅仅成为一种不负责任的空号,建设行为更是开山头,断水流,丝毫没有估计植物、动物甚至是景区内的一粒沙子,一滴晨露所具有的特殊含义。
总之,目前风景区开发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依旧驾驭与自然之上,无情的侵略整个动物界、植物界、非生物,而可持续发展观念依旧是专家、学者报告中的专用名词!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质
1、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999)》对风景资源定义为“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可见,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而风景资源既是脆弱的,又是有经济利益的。而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导致高强度的开发,这就必然的会对脆弱、稀缺资源造成损害,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受不起任何破坏的。所以景源的保护是规划中的重重之重。
2、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将风景资源自身演化作为风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
风景名胜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并不意味着规划就只是保护,更不等于维持现状。风景区规划,既不是造景点,也并非单纯保护景点,而应该是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演化,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景区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
3、 风景名胜区开发的重点是协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风景规划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也好,促进景源的延续发展也好,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任何开发都是对原有自然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是对于原有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破坏。所不同的只是破坏程度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限,就是保护与规划能够协调到的底线。
三、风景区开发基本策略
遗产保护的“永续性”准则强调:现代人类是可以、也必须对遗产有新的贡献的。只要承认遗产是历史累积的,就应该承认现代人类的某项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学意义的作品可能会成为遗产的新的组成部分而向未来传递,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永续性”准则强调在不损失遗产在生存的“历史”过程中,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对这些“信息”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素,达到“演进的真实性” ,从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过景源而传递到未来。
在此,我将“永续性”策略引入风景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一下几点:
1、 规划核心――文脉的“永续性”
没有文化就不能称之为风景。并且其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植下了根基,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又反过来提升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以致循环螺旋上升发展。一旦把握住了风景名胜区文脉这条主线,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规划的核心
要对文化进行传承与表达,我们必须搞清楚风景名胜区及我们自身滋生的文化土壤,以评判我们的规划价值核心,从而摸索风景名胜区传承表达核心即规划核心。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应以局部的自然状态的损失,换取当地经济结构和居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变,使其长远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起共生的关系,是实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从而提出开发的生态性策略:尊重并融入生态大背景、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反映生态主题的建设、景观生态原则、人文生态原则、工程生态原则。
2、 意境的“永续性”
中国哲学对风景区的描述中“境由心生,谓之心境;境中有意,谓之意境”被认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因而风景区可还原性建设的基本站点就在意境打造,而非粗枝烂叶的符号堆积。
旅游作为目前风景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具有丰富内涵。规划部门应充分发掘旅游的内涵,避免粗浅的开发景源。规划工作应该从整个风景区典型景观特征、人文历史资料以及游览过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中提取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让游客经历一次震撼心灵的“心路历程”。
3、 人性化“永续性”
提出人性化策略:活动设计的人性化、(有良好的活动内容设计,以做好旅游的宣传)场景设计的人性化(人性化设计不单单从宏观上考虑更重要的是不忽略微观上的内容,也就是说须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上,从场景中每一个角落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配套服务设施的人性化等等。只有充满人情味的地方才可能有故事,才可能有内涵,才可能使文化永远流传。
四、结论
在风景区规划中,保护不能忽略和阻断资源的演化进程从而导致资源活力的退化。必须坚持可持续的保护策略,顺应景观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了风景规划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将有助于规划者根据风景区具体情况做出兼顾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决策。只有抓住景源的“永续性”,风景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被建设成为活力持久、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良性系统,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1992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高中;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职业高中(近几年由过去的职业高中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职业高中招生混乱,大多数职业高中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职业高中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职业高中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职业高中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职业高中、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职业高中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职业高中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职业高中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职业高中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职业高中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三)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4]袁广林.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转变的几种观念[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张秉福.关于高职实施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1).
[6]周彦兵,童山东.高职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7]黄睿.可持续发展观与高职人才培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8]李景奇,秦小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契机与误区[J].城市发展研究,1999,(3).
[9]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旅游风景规划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