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机合成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机合成发展史

有机合成发展史范文1

一、未来五年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5年,是北京市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央对北京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北京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和管理定势,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挑战;另一方面,北京市过去固有的特大“城市病”仍然是困扰北京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需要持之以恒加以解决。北京市未来城市管理和城乡环境建设必然面临多重复杂环境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规模增长与人口调控不确定性的挑战。过去的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出现了井喷式增长。199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1251.1万人,到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70.5万人,年均增长约50万人。北京市外来人口在1995年左右开始“爆发式”增长,从1995年的180.8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822.6万人,增长近4倍。针对北京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北京市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人口调控工作。2015年,北京市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的目标。人口调控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来,北京市在人口调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从挖掘产业升级的潜力和非首都功能疏解中取得。未来,随着北京市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人口调控的难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能否将人口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环境提出了很大挑战,城市管理在较长时期内都可能要处于这种不确定性环境中,管理难度相当大。

二是特大“城市病”治理的挑战。城市规模过快增长导致特大“城市病”问题日益严重。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北京市未来5年仍然将会面临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治理的巨大挑战。“城市病”是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激增所带来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也与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历史欠账有一定的关联。例如,北京市目前机动车保有量560万辆,而所提供的停车位仅有302万个,停车位缺口达258万个。由于停车位缺口很大,加之缺乏有效的停车位资源调配手段,导致违章停车严重,不仅加剧了交通拥堵,而且导致环境失序。再比如,垃圾处理和资源利用。当前,北京市的垃圾总量年增8%,垃圾处理缺口高达8000吨/日。由于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不足,大量垃圾仍需要通过填埋方式进行处理。目前,北京市垃圾填埋占用面积已经达到2020年的规划面积。与此同时,北京市资源回收利用仍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如何从源头上推进垃圾分类,进而实现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资源的再生利用,是北京市未来五年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另外,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治理,也与北京市的供电、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清洁化改造紧密相关。这些系统性的问题如不加以尽快解决,必然会对北京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城市脆弱性与城市安全运行的挑战。城市脆弱性是指城市在抵御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社会安全事故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干扰的应对能力。随着北京市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受到严重挑战,加之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北京城市运行的风险不断加大。2012年7月下旬,北京市遭遇特大暴雨,经济损失高达近百亿元,给北京市的城市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风险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城市安全管理不仅涉及风险的预防和事后处置,而且在规划阶段内就要贯彻“韧性城市”的概念,即在生态、工程、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使城市系统在遭受打击时可以尽快恢复到原有状态,保持城市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当前,北京市正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这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具体体现。要做好这项系统工程,减少城市脆弱性,尤其需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紧密配合。

有机合成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发展中城市;新旧结合部;有机更新

Organic renewal of developing city for area combining old and new

――Analysis of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town Donggang new village programming

Du Yao -lin1, Liao Xing-gang2

(1.Donghua program design building park limited companyHangzhouZhejiang310014;

2.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building foundation classroomSuzhouJiangsu215011)

【Abstract】The article comes to local cities to extend to present to this year of a series lately old city antinomy of problem, the point investigated to develop city quickly lately old combine an edge more confusion, hustle of present condition. Pass to industrial park in Suzhou just in the middle of opening the city reformation that the exhibition lately old district combines a department completely of solid row- Donggang Loufeng town new village the whole overall analysis which cure a programming, for development in city lately old combine a department of organic renewal provided realistic of the material of research with can draw lessons from of experience.

【Key words】Developing city, Area combining old and new; Organic renewal

苏州作为长三角中的主要城市,是一座有着2520年历史记载的古城。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使其成为长三角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苏州的城市扩张也在所难免。从上世纪90年代苏州就开始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其中根据规划纲要,在工业园区建设未来的苏州新城,苏州城市重心将进一步东移接轨上海。工业园区正是这种接轨的纽带,是苏州东部的“门户”。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速度与原有老城区的相对稳定状态必然产生部分城市建设上的“脱节”,产生一种“新旧结合部”,类似我国城市大发展浪潮中大量产生的“城乡结合部”,这里往往是靓丽的“都心”部边缘的较为混乱,拥挤的部位,近来对这些“新旧结合部”的居住环境与绿化交通系统的整治被提上了日程,园区开始了对这些新旧结合部的有机更新。

1. 东港新村现状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娄 葑镇东港新村整治规划也是这次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娄葑镇东港新村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西侧,始建于80年代,有房屋196幢,小学、幼儿园、菜场、店面等建筑。东港新村是工业园区最早期的居民小区之一,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最初发展的定位不高,造成了其整个小区环境、建筑造型与配套设施过早的落后与园区的整体水平,主要表现在:(1)房屋破损与立面风格老旧;(2)道路受损且宽度不足;(3)机动与非机动车的停车面积均缺乏;(4)绿化缺损;(5)居民活动场地不足;(6)配套公建不足;(7)小区出入口破损。

2. 东港新村主要改造内容

由于东港新村的修建时间较早,基础及配套实施不完善,此次规划整治将东港新村定位为一般小区,以维持新村的整体格局为主并立足现实情况,考虑居民的实际需要,从居民利益出发为原则,在现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拆除违章建筑、整治小区环境、理顺交通体系。通过拆除整治功能调整新建等手段达到环境优美、管理有序、安全文明的居住新面貌。

3. 东港新村整治规划中有机更新的启示

3.1公建整治――保留分散状态的“区域记忆”。

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结果。城市面貌的形成依赖于历史的积淀。工业园区发展十年来从无到有,除了强制性的规划措施在起到主要作用之外,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对其生活环境的自发改造,同样是改变这里环境设施存在状态的重要原因。

同有着千年历史的老城不同,东港新村的居民们可能缺乏一些有历史沉积的“城市记忆”,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特色的“区域记忆”。东港是外来打工者聚居的地方,这里不像整个园区的其他地方有着相对比较好的配套设施,由于以前的定位不高,所以并没有集中的“邻里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由于生活便捷的需要逐渐的形成的诸如小市场、菜场、小超市等相度比较零散混杂的公共服务体系有着自己的活力,这是这里的人们特有的“区域记忆”。

图1

奥斯曼也曾经说过“城市中最为混乱的角落就是其活力的所在。”所以他在大刀阔斧的整治巴黎市中心旧区时还是严格的控制了建筑的高度、建材等,用以保留“城市的记忆”。因此在东港新村这个片区改造的时候,同样也应该重视这里生活的人们的“区域记忆”,在公建整治时我们发现,要把这些零散的公建集中设置一方面会使得人们原有的方便生活较大程度的改变,另一方面结合周边的实际情况,由于小区用地比较匮乏,公建用地总缺口达到7000平方米,根本无法实现大量的加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次整治中对东港新村的公建位置并没有作大的调整和集中处理,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整修和丰富其内容,既充分的保留了人们的“区域记忆”,使其原有的便利生活方式可以得以延续,又进一步丰富更新了其内容,修缮了建筑和设施,实施方便,经济节约(图1)。

图2

3.2环境整治――保护与变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环境保护与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内容。这里有一个“有限性”与“无限性”的问题的提出,怎样使原本有限的资源变得无限可用,还涉及到一个可变通的问题。,在东港新村这样一个绿化率比较固定的老小区,怎样使得其环境系统变得更高效,更可持续是整治的重点。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加大环境绿化的面积入手,而应该从改变绿地的性质,增加它的利用率入手。利用率高的东西会引起人的保护意识,这样也同样会使得其环境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这次规划整治中加强和突出了环境体系的节点设计,将原有的绿地用节点串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同时也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其重点营造的入口和中心景观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的丰富了功能内容,及活动健身、观景娱乐、公共集会等功能为一体。(图2)并配以绿化组团、拆除破旧的围墙使得人们在使用公共场所的同时视线上保持开敞,形成小区自己的景观的轴线。由于环境节点的功能的丰富,使其具有很大程度的变通性,利用率提高,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运用,与周边的组团和线性绿化一起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图3)。

图3

3.3建筑立面整治――保留城市的印迹。

2520年的岁月积淀,使得苏州古城里的古典园林、古城墙、古河道、古街巷、古塔、古桥、古建筑群星罗棋布,整个古城的风貌与工业园区的现代化风格大相迳庭。但是东港新村正处于这新老两个部分的“分界线”处,对其建筑风格的处理不能过于简单化。

同样由于从前的定位,东港新村旧有的面貌过于单调和陈旧。建筑外表面也比较脏乱,因此外立面的改造整治也是重要的一项。鉴于东港新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他的建筑风格上级要体现一定的园区建筑的“简洁、现代”,也应该呼应一下老城区的“古朴、清新”,这些都是“城市印迹”的体现,也是对其建筑立面进行整治的依据。因此在这次的规划整治中,对东港新村的建筑立面改造提出了许多方案,但是大前提都是运用清新淡雅的外墙涂料对外墙体进行粉刷,使其整体统一、亮丽而富于变化、具有现代气息。并且实行平改坡工程,对原有的已有渗漏现象的平屋顶统一改造,加盖典雅的坡屋顶,一方面解决原有的屋面渗漏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城区“粉墙黛瓦”的城市整体风格作一个形式上的呼应。整个立面整治从保留“城市印迹”的思路出发,使得改造后的建筑立面整体风格在新旧两区之间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图4)

图4

东港新村的规划整治工程只是苏州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老城”的很小一部分自我修复,怎样处理这些“新旧结合部”,使其不断的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有机的更新发展,是一个才刚刚起步的课题。“我们试图理解某一事件在它发生的时代里意味着什么,同时也要理解这件事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意义”。这正是前几年兴盛于美国理论界的新历史主义思潮给我们的启示。

有机合成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 成本低 分化 优势总汇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帮助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当人力资源在提供相同的劳动,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劳动产生的价值补偿劳动,即形成人力资源成本和差异化优势。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是经济物质发展的基础,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为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单一的“劳动”的优势不再有连续性,企业必须依靠人力资源的差别优势,促进企业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然而,组织结构,惯性,人才资源和成本的限制,使人力资源的差异,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很难实现的,也很难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1、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融合的必然

1.1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低成本优势,也就是应对差异化优势的变化时,人力资源在整合同等价值的劳动时,也形成了人力资源成本优势。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是经济物质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可持续性”的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本企业可拥有为客户迅速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必须更多地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智慧,通过独特的劳动即人力资源优势的多样性,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1.2成本障碍迫使人力资源差距必须综合成本优势时,人力资源提供了独特的工作的价值补偿劳动差异,以便人力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人力资源优势的差异反映在特殊的劳动价值,劳动能力是与众不同的,拥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可以创造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同时为组织带来更多利润比竞争对手,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掌握关键技术或特殊技能的独特部分,通过他们的个人智慧和智慧激荡,带来的利润突破发展的限制。

2、实现人力资源的成本和差异化优势融合理论

基于人力资源成本和差异化优势整合,弥补现有的企业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不足,但在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下融合差异化,为人力资源成本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知识经济时代,为技术的理论概念的更新和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突破限制,加快反应速度和战略的灵活性,强化产品的特性,提高生产率。推动企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并进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能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和文化重建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企业知识转移与共享,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3、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和差异化优势整合战略

3.1供应链人才供给和需求管理的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是企业人才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团队可能随时有变化,造成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和储备投资往往放首位,传统的通过内部培训和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需求。然而,稀缺人才市场,造成外部招聘成本增加,外来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也比较低,企业以及新老员工之间的融合会带来不小的风险和成本。

3.2引进“智力资源代替部分人才引进计划”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是智力资源的载体。人才稀缺的今天,企业在人才竞争,这是对企业的考验,但代价是非常昂贵的,人才自由流动的市场增量人才流动等因素影响下,使成本控制的空间大大减小。

3.3人才本土化的扩张和渗透

人才本土化是跨国企业发展中普遍采取的人才战略。本文认为,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可以考虑人才本土化战略。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有加深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本地化程度,如实施自主创新,本地化的人才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结合这一定位思考,有助于本土市场的发展与自主创新;同时,帮助企业避免和解决文化冲突,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员工关系。实现创新价值的同时,也具有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获得成本优势。在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本土化的人才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人才战略。

3.4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促使企业要求变革组织模式,另一方面,更需要外部(供应商,竞争对手等)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协同效应,这种由于成本的分配,风险的降低,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企业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突破企业边界,通过人力资源交流,分享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培训,评估和利益分配管理功能获得更大的协同效应。

3.5突破障碍

“变革需要勇气和创新”的文化在现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凸显,如果你想在同质化竞争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必须寻求改变,进行创新与变革。企业应倡导和有效传递“变革需要勇气和创新”的价值观,关键在于突破壁垒,突破性的改革创新活动的成本高,资源和能力方面存有障碍,但是可以更快的获得新的技术,新的技术和市场的新发展。其作用在于:保留一个创新潜力的成员组织,和创造性的组织发展;关键人才(经理)机会的认知能力,给它们的变化和创新,激发组织成员开展创新活动和热情。可节省成本和控制的同时,也赢得了差异化优势。惯性突破必须从组织制度和个人互动的视角出发。抓住关键资源的管理,尤其是高层管理者,首先要突破自我,调整和变化人才管理的认知结构,加强对机会的认知能力,为改变或创新作出了积极应对的努力,进而影响组织员工开展创新活动和热情。机会认知需要不断探索行为提供持续的支持,改变或创新成功需要我们在组织结构,系统,资源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实施结构分化,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单位,进行突破性技术的发展;鼓励试错学习,掌握新知识;给予精神和物质资源;实现了基于管理改革与创新实践。

有机合成发展史范文4

神童

伍德沃德1917年4月10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伍德沃德从小即醉心于化学,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开始自学化学。在他上高中前,就已经把路德威・哥特曼(Ludwig Gattermann)编写的一本学校普遍使用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里的大部分实验,都想办法做了一遍。

20世纪早期,德国在全球的科学技术成就颇高,掌握着很多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年仅11岁的伍德沃德深知德国强大的科学研究实力,就找到了驻波士顿的德国领事馆总领事,并通过他取得一些发表在德国期刊上的论文。后来伍德沃德回忆道:“我无意中在这堆论文中发现了奥托・迪尔斯和库尔特・阿尔德关于双烯合成反应的原始通讯,毋庸置疑,我被迷住了。”在随后的生涯中,伍德沃德大量地将此反应应用于有机合成,并在理论和应用上对此反应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1933年,素有“神童”之称的伍德沃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在班里年纪最小的他从入学就被寄予厚望,但他却在次年因忽视其他课程的学习导致成绩不好而被校方开除。戏剧性的是,麻省理工于1935年再次录取了伍德沃德,这次学校为了培养他,专门为他单独安排了许多课程。伍德沃德不负众望,于1936年成功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学士学位。

伍德沃德获学士学位后,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直接攻取博士学位。当他学完博士的所有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他的很多同学甚至连学士学位都还没有拿到。从学士到博士,普通人往往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而伍德沃德只用了一年,这个速度不仅在他同龄人中极为罕见,就是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获博士学位以后,伍德沃德在哈佛大学执教,195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教学风格以严谨著称,并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化学演示实验,以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技巧。经过他培养的学生,许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化学界的知名人士,这其中就包括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美国化学家霍夫曼(R.Hoffmann)。

有机合成和诺贝尔奖

在20世纪初,有机化学总体上还是一门实验学科,没人认为复杂的分子还可以被人工合成出来。伍德沃德通过合成奎宁毒素给大家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有机合成可以成为一门理论学科,利用反应和结构的知识可以帮助实现复杂的有机合成。

奎宁的人工合成是伍德沃德一生所完成的无数极其复杂而精妙的合成里的首例,但这也仅仅是一个开端。从1940年开始,伍德沃德合成了许多复杂的天然产物分子,包括奎宁,胆固醇,可的松,马钱子碱,麦角酸,利血平,叶绿素和头孢氨素等。通过这些分子的合成,伍德沃德开创了有机合成的一个新纪元,这通常被人们称为“伍德沃德时代”。他向世人展示了只要仔细地运用物理有机化学的原理,以及精细的策划,天然产物可以通过人工的方法合成出来。许多伍德沃德的合成工作被同行誉为杰作,他的工作甚至被别人描述为一种艺术。从那以后,搞合成的化学家们总是希望在合成中力求实用与美的结合。

伍德沃德在他的研究中大量应用当时新兴的红外、紫外和核磁共振技术,并注重合成中的立体化学问题。许多药物分子往往是某种特定结构的异构体才能充当药物,这就需要解决合成中的立体专一性问题,进而才能合成具有特定立体化学的分子。虽然今天随便什么像样儿的合成都要涉及到立体化学问题,但在当时伍德沃德的工作却是开天辟地的。他的工作告诉人们通过透彻和理性的规划,立体专一的合成是可以实现的。

伍德沃德的合成工作大多采用的是通过引入刚性结构因素于分子中,迫使分子形成某个特定结构,这种思路现在已经变成一种研究的标准方法。伍德沃德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尤其是以他完成的利血平和马钱子碱的合成作为代表,在有机合成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贡献。伍德沃德还在有机合成中应用了红外技术和化学降解方法来测定复杂分子的结构,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山道年酸、马钱子碱和土霉素。

世界大战期间,伍德沃德提出了青霉素正确的β-内酰胺结构,纠正了罗伯特・罗宾逊提出的塞唑啉-恶唑结构,而后者是当时有机界的权威。伍德沃德的同事、诺贝尔奖获得者德里克・巴顿评论道:“最牛的结构式鉴定当属土霉素无疑。这个问题工业价值很大,引得众多天才化学家们纷纷投入这项工作中来。研究数据繁多而无头绪,很多东西实验上没有问题,但却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伍德沃德拿了张卡片,罗列出各个研究数据,静思良久,便推出了土霉素的正确结构。这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伍德沃德再一次通过实例告诉人们,结合理性思辨与理论知识以及对化学精准的直觉,他可以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

可以说伍德沃德是把有机合成当做一门艺术来做的。而他对世界科学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于是他在1965年摘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这个奖既是对他有机合成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他后来工作的激励。在他的获奖发言中,伍德沃德描述了抗生素头孢子氨素的合成,并声称他已经设计出了这个分子切实可行的合成方法,颁奖后很快就可以做出来,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如果说1965年伍德沃德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众望所归,那么197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众望未归”。20世纪50年代初,伍德沃德与在哈佛工作的英国化学家杰夫里・威尔金森一道提出了二茂铁的新颖结构――二茂铁分子由有机分子和铁原子构成。这一度被当作是金属有机化学的开端,而如今该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学科。后来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威尔金森与恩斯特・奥托・费歇尔就是因为二茂铁的研究一道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在这背后,伍德沃德所做出的贡献可能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伍德沃德应该分享此项奖。伍德沃德本人也有一样的看法,他还曾经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看法,不过最终他还是与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擦身而过。

维生素B12

如今我们能够轻易的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到维生素B12,但是在几十年前,人工尚不能合成B12的时候,这种极为重要的药物,只能从动物的内脏中经人工提炼,所以价格极为昂贵,供不应求。 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神经功能的损伤、精神抑郁、睡眠质量不好、记忆力下降等,因而当时对于维生素B12缺乏的人群来说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维生素B12的结构极为复杂,伍德沃德经研究发现,它有181个原子,在空间呈魔毡状分布,性质极为脆弱,受强酸、强碱、高温的作用都会分解,这就给人工合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伍德沃德设计了一个拼接式合成方案,即先合成维生素B12的各个局部,然后再把它们对接起来。这种方法后来成了合成所有有机大分子普遍采用的方法。合成维生素B12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创立新的合成技术的问题,还遇到了一个传统化学理论不能解释的有机理论问题。为此,伍德沃德参照了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提出的“边界电子论”,和他的学生兼助手霍夫曼一起,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这一理论用对称性简单直观地解释了许多有机化学过程,如电环合反应过程、环加成反应过程等。该原理指出,反应物分子外层轨道对称一致时,反应就易进行,这叫“对称性允许”;反应物分子外层轨道对称性不一致时,反应就不易进行,这叫“对称性禁阻”。分子轨道理论的创立,使霍夫曼和福井谦一共同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因为当时,伍德沃德已去世两年,而诺贝尔奖又不授予已去世的科学家,所以学术界认为,如果伍德沃德还健在的话,他必是获奖人之一,那样,他将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之一。

伍德沃德合成维生素B12时,共做了近千个复杂的有机合成实验,历时11年,终于在他谢世前几年实现了完成了复杂的维生素B12的合成工作。在有机合成过程中,伍德沃德以惊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工作,例如在合成番木鳖碱、喹宁碱等复杂物质时,需要长时间的守护和观察、记录,那时,伍德沃德每天只睡4个小时,其他时间均在实验室工作。

大师

“大师”,不仅仅是在某个领域造诣深厚的人,更是以身体力行影响别人并对社会有益的人。伍德沃德不仅在有机合成领域成绩斐然,他还和他的同事在多年的实验室工作期间研发出了一些化学仪器,而且他还发现了众所周知的“伍氏规则”。利用这个规则,科学家可以预算烷基或羰基取代的共轭二烯或三烯等的紫外吸收峰,所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非常吻合,其准确度一般可达2纳米-3纳米误差范围之内。在红外光谱的使用方面,他通过对青霉素结构的测定,开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β-内酰胺的研究领域,在医学和化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他根据使用仪器分析的体会,纠正了当时许多化学家把红外光谱仅用于测定纯有机物的习惯,认为这样做不仅限制了这个方法的使用范围,并且降低了这个方法的威力。他号召化学家应将这个方法运用于反应进行时混合物的测定,这不但可以提物的结构,还可以为反应的进行及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伍德沃德谦虚和善,不计名利,善于与人合作,一旦出了成果,时,他总喜欢把合作者的名字署在前边,也有时干脆不署名,对他的这一高尚品质,学术界和他共过事的人都众口称赞。

有机合成发展史范文5

【摘 要】怎么才能使初中学生喜欢学习化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新时期化学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利用化学发展史调动学习兴趣,利用实验调动学习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习兴趣等方面来阐释,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强有力的学习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化学问题。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利用化学发展史调动学习兴趣

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在化学发展史中,一个个化学家就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他们研究化学问题的故事引人入胜,因此,利用化学发展史,讲讲化学家研究化学问题的故事,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化学史,不仅能调动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让学生懂得化学的用处,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加他们的对化学学习的情感,促进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拉瓦锡利用天平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规律的事迹;在进行元素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以及门捷列夫研究出元素周期表的故事;在进行有机合成物教学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化学合成物已经达到几千万种了,这些新物质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这些事例,让学生知道了化学的有用之处,了解了化学家对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实验调动学习兴趣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化学学科的优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实验确实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的学习,看到现象各异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是难以抑制喜欢之情的。化学实验的现象,有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状态的变化,温度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就想魔术一样深深的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实验,发挥好实验的教学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比如,在进行绪言教学的时候可以补充这样的小实验,老师指着酒精灯,问学生:能不能不用火柴、打火机等点火物品将这个酒精灯点燃呢?学生左思右想,感觉是不可能的事。这时,老师拿着一根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轻轻的一碰,酒精灯点燃了!学生看得很惊讶,感觉太神奇了!其实,这个玻璃棒上早已蘸上KMnO4与浓H2SO4的混合物了,它们反应产生了大量的热,点燃了酒精灯。化学上类似这样有趣的实验是很多的,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的向学生补充一些,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要大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因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学生,是一位科学家,自己像在做一项重要的研究。事实上,初中学生所探究的问题,在化学学习上早有定论了,之所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由学会变为会学。比如,放置较长时间的NaOH是否变质了?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家里的铜制品,时间长了会出现锈——铜绿,铜绿在火焰上加热后,会变成黑色的物质,这种黑色的物质到底是什么?很多学生猜测它是碳,也有不少学生猜测它是CuO,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习兴趣

生活中时常遇到化学知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的时候,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用处,亲身去体验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进而增加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雷雨过后,空气为什么变的那么新鲜?走进服装店,看到不少服装的面料是人造纤维,它是什么材料?平时饮食的时候,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平衡?假如你是一位学者,如何看待目前的能源危机?有什么新的思路来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

指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看待生活的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让化学教学变的有血有肉,不再空洞,这是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比如,在学习空气、水等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大气、水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思考空气与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保护空气、水资源的建议。

四、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主要设备,它能播放图片、声音、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思考,有很强的娱乐性,它在化学教学中有多种用途,比如,微观粒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可以做成课件让学生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化学实验中有很多是存在着危险的,比如,点燃不纯的H2会发生爆炸,让学生去操作危险性很大,但必须让学生感受一下,我们也可以做成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H2的“爆炸”;有些化学实验的时间很长,比如,金属的生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是难以完成的,但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做这个模拟实验,使学生了解金属生锈的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思考如何防锈的问题。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为活跃的积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产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索未知的科学实验中,老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陆天池.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学科教育.2010

有机合成发展史范文6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有机化学又可分为有机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分支。众所周知,任何生命体的结构都是有机元素构成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能源物质也都是有机物,所以有机化学发展迅速,内容丰富且社会应用性强,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所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持续增加,然而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所以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也就随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矛盾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化学学科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定义、公式和实验方法,而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寻求到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要适应新世纪对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以培养真正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转变催生教学方法变革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学生不管接受何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最终都要学以致用、需要面向生活,融入社会为导向。教学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顺利过渡。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更新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刚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就业岗位更新快、技术淘汰快,再长年限、再宽泛的专业高等教育也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一劳永逸、无须“更新升级”的人才,所以这就急需我们的高等教育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开始转变,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少走弯路,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新的工作中。

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解决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有机化学知识蕴藏在生活问题中,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尽量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出发,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摒弃传统教育填鸭式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寓教学于生活,以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为教学目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教学都要以了解生活本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例如,对我们最为重要的水与有机化学有什么关系?普通的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地下水等诸多种类水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其中挥发性(VOC)和半挥发性(SVOC)有机污染物分别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怎样避免这种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健康的饮水?水源的污染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的保护水源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虽然从表面看所涉及的知识似乎很浅显,但就像树的根系一样有着许多深层的有机化学知识点,从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到最新的精密检测仪器的应用都可以包含在内,非常值得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三、教学内容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精髓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因此,要搞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大纲的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中的灵魂与精髓。

(一)教学内容改革以教材改革为起点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先要选定恰当的教材。根据自身院校以及专业的特点重新选定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的变化授课内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与其他各学科交叉渗透性强等诸多特点,但目前各高等院校所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可谓是纷繁芜杂,教材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甄别,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最为适合的教材,事半功倍。比如曾有环境专业的教师将“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周环反应”等与本专业关系不强的内容和分析化学里边讲过的“四大谱”内容删去,把有限的教学学时充分分配给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必学内容。这样做的优点是有的放矢,既学到了学生认为有用的精华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将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点睛之笔

教学内容要站在学科前沿,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专业动态融入日常课程,是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以及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随着国内外有机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有机化合物不断涌现,其种类和数量甚至正在以几何数列增长,其应用也是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化学正在向全世界展现它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旺盛的生命力。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广泛渗透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也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向学生推介诺贝尔化学奖中的前沿问题,尤其是与有机化学紧密相关的内容;或是在教材相关章节中,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最新进展,向学生予以讲述介绍,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对学生生动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与科研亟需密切合而为一。教学中应该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检索已不再是难题,全球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最新的科技文章只需一台连接了互联网的电脑便尽收眼底,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最新的国际动态,不仅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同时提高学习热情。教师自身的超前意识往往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对航天材料中有机部分的介绍,结合我国最新的航天成果,将纳米塑料等概念引入课程中。或将最近北大在重碱土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了多氟戊搭烯衍生物的合成,以动态方程式的方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课程为纽带带动师生的互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注重交叉学科的课堂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

诸多化学学科中,有机化学这门课涉猎其他学科最为广泛,集历史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可以在学期初绪论部分重点介绍有化学的发展史、著名科学家所作出的贡献、有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各种国际化学奖项中最新的有机化学研究成等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要保持知识的准确性外更要力求每堂课都注入新的知识动态,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社会生活,有意识的将食品学、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学甚至艺术等其他专业融入有机化学的教学中,从多角度、多层次诠释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不再觉得化学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门令人充满探索热情的、魅力四射的学科。多学科交叉学习有机化学不但能解释大部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改革呼唤教学形式的转变

(一)授课形式多样化是现代有机化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知识点繁杂,公式变化多样,如果教师仍然拘泥传统的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必定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是若将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演示法,实习法,练习法等)引入课堂必将收效显著,中国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大学中的实验科目又大部分是教师在准备和教授,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高校教育亟需改善的通病。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由以往普遍的班级授课适当转变为分组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或特朗普制的形式,相信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一定会令学生每次课程都有所期待,激发了好奇心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带动了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有机化合物以分子结构复杂、反应条件严格、副反应多、反应机理难掌握而著称,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有机化学教学注入了活力,有望改变有机化学难学、难懂的观念,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使现代化学教育更形象更生动。它具有高信息涵盖量、色彩丰富、呈像生动、动感形象等长处,作为高科技教学手段,其引入与应用,积极促进了现代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Flash对化学实验的图像解构,将微观世界里的有机化学反应形象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对各种反应机理的描述不再晦涩抽象难懂。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空间立体结构更加形象直观,其动画功能可以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代表各化合物上的原子或基团,把有机反应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变静态为动态过程。多媒体演示可用于代替昂贵但高效灵敏的仪器的操作,如气象色谱-质联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等。

价格昂贵一般学校难以引入课堂教学实验之中,但利用CAI课件即可向学生模拟这些仪器的操作,让学生对有机测试先进手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再次,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师生之间沟通提供了便捷途径。通过开拓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讨论,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教学平台的应用弥补了大学教师科研任务重、不坐班,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不到教师答疑的缺点,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对自由。目前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用于答疑、公布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教学平台的应用,以实现无纸化提交、批改作业,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