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1
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伤时引起的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溢性尿失禁。[1]此期患者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我们对此类病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膀胱管理,实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以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的行成,早日恢复膀胱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2-6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脊髓损伤平面与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康复组则给予:(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2】。测定残余尿量。(2)清洁间歇导尿:根据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制定间歇导尿的频次,4-6h导尿一次,每次导尿量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当残余尿量小于80ml时,停止导尿。(3)膀胱再训练:①反射性排尿训练:在导尿前半小时,通过寻找刺激点,如轻轻叩击耻骨上区或大腿上1/3内侧,牵拉、挤压(茎)或用手刺激诱发膀胱反射性收缩,产生排尿。②代偿性排尿训练:valsalva屏气法:患者取坐位,身体前倾,屏气呼吸,增加腹压,向下用力做排便动作帮助排除尿液。③牵张训练:对盆底肌痉挛的患者,先缓慢牵张使盆底肌放松,采用valsalva屏气法排空膀胱。④盆底肌训练:对盆底肌尚有收缩功能的尿失禁者,指导患者在不收缩下肢、腹部及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盆底肌肉(会阴及括约肌),每次收缩5-10s,重复10-20次/组,每日3组。配合呼吸训练,吸气时收缩周围肌肉,维持5-10s,呼气时放松。两组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及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评价标准
2.1.1残余尿量的检测 患者可自行排尿后,根据残余尿量判断膀胱功能,方法:(1)测定前可嘱患者饮水500ML;(2)患者取坐位,一种是膀胱采取耻骨上敲打法,另一种是膀胱采取手压法使膀胱尽量排出尿液;(3)排尿后立即导尿,记录膀胱内残余尿量。
2. 1.2膀胱功能的判定 (1)残余尿量小于80ML,膀胱功能满意为1级;(2)残余尿量80-50ML,膀胱功能较满意为2级;(3)残余尿量超过150ML,膀胱功能差为3级。这种评估必须膀胱容量〉200ML才可靠。
2.2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 见表1
2.3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见表2
从表2看: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
3 讨论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康复组发生尿路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康复组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特别是进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使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形成,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压力,满足了患者的自尊需求,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进行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方法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2
关键词:产后康复干预:盆底功能:影响
女性的盆底功能一般在生产之后,因为韧带要保持其子宫处于适当的位置,而且盆底肌肉会有大幅度的收缩等变化,还有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会对阴道的紧缩程度有很大影响,这一系列原因所在就会使得女性在产后的盆底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往往就会造成阴道松弛,子宫脱落的风险,不但给产妇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性生活的质量。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对产妇盆底功能采取适当的护理方法来增强其盆底功能就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以在我院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的所有实施盆底康复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后康复干预护理手段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的所有实施盆底康复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50例,年龄在21岁到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岁,生产之后到进行试验的时间在40天到5个月之间,在所有150例产妇中有通过剖腹进行生产的有49例,通过阴道进行生产的有101例,对所有产妇进行调查和检查后发现,所有产妇的生产情况良好,都属于单胎,而且以前没有接受过阴道治疗和盆腔治疗,所有产妇在年龄,妊娠时间,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1.2护理方法
对对照组的产妇进行产后的普通护理手段进行处理,而对于实验组则采取产后康复干预的护理方式,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对盆底进行适当的电刺激
对产妇的盆腔进行适当的电刺激来恢复阴道出肌肉的张弛能力。即用专门的阴道电击仪器插入产妇的阴道合适的地方,通过调整用电的频率和电流强弱来使产妇有轻微而且舒适的刺痛感觉,每隔4天进行一次,每次时间约为20分钟,连续治疗两个月。
1.2.2对盆底的相关穴位进行按摩护理
按摩之前首先要让产妇将尿液排空,然后将左腿弯曲自然躺在床上,保持上下放松的状态,医护人员分别选择产妇的长强穴和会阴穴进行按摩,按摩时要检查自己指甲的长度情况,不能刺伤产妇,还要进行消毒处理,按摩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有节奏,知道查复有部分酸胀但没用疼痛的感觉为止,每天按摩一次,每次每个穴位都按150下,连续进行两个月。
1.2.3其他盆底康复训练
医护人员要试着教会产妇进行其他的盆底康复动作,即训练前要将尿液排空,平躺在床上,上下保持全身心的放松,在吸气的过程中试着去紧缩,4秒之后放松,然后接着紧缩,如此往复,当然,这种康复训练方法开始很多产妇肯定很难去掌握,可以将目标逐渐增大,第一次做3次,以后慢慢增加,每天进行3次,连续训练两个月。这种训练可以让产妇在家中进行,医护人员要提醒产妇在进行吸气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腹部吸气带来的影响,更不能让腿部的肌肉参与其中,这样会使得训练的效果大大的降低。
1.3评价指标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处理后,在两个月之后,通过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所有产妇采用一系列评价指标进行其盆底功能康复情况的评价和比较。这些指标就包括产妇的盆底肌肉力量的康复情况以及盆底功能的恢复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评价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t检验法来完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果的比较。
2、结果
在对两组产妇进行适当处理后,经过两个月后,对其盆底肌肉力量的康复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结果发现;对照组中的产妇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平均为3秒,而实验组经过产后康复干预处理后,其阴道收缩的持续时间可以维持到6秒,实验组的阴道功能比对照组要好很多;在盆底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在对照组中有45例产妇在子宫脱落、阴道出现松弛等盆底功能中存在问题,障碍比率达到了60.0%,而在实验组中有9例产妇在盆底功能方面存在问题,障碍比率仅为12.0%,这也说明,实验组产妇的盆底功能整体恢复效果要比对照组好出很多,这些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干预前后产妇盆底肌力恢复情况
干预前后产妇盆底功能恢复情况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然后在女性完成生产后,身体的很多部位和其功能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例如阴道松弛、子宫脱落以及排尿失去控制等等很多后遗症,这些情况的存在不但给女性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们对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因此,对产后的盆底功能进行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恢复产妇盆底的功能就成了当前阶段在产妇的临床护理中继续解决的难题。
女性盆腔底部的肌肉在一定程度上就如弹簧,同时支撑着子宫、膀胱等重要的器官,还在控制排尿反射和提高阴道的紧缩程度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女性在进行生产时,腹部的各种压力都会给盆腔独步的肌肉带来很重的负担,再加上分娩过程要在阴道中进行,所以对阴道的紧缩程度会有一定的影响。上述的种种原因往往会造成女性在生产之后的盆底功能有所缺失。在临床中发现,对产妇进行产后康复干预后,可以有效的恢复和增强其盆底功能。
盆底的电刺激主要是用特制的探头伸入产妇阴道中,对两侧的肌肉进行不同程度且适当的电刺激,来增强肌肉的兴奋程度,加速女性神经细胞和组织功能的完善。通过穴位按摩的护理手段可以打通产妇上下的经脉,这种方式不受场地和仪器条件的限制,在家也可进行。而其他盆底康复训练主要是对盆底的各部分肌肉进行有节奏的收缩,来增强肌肉的张力,紧缩阴道,还能在一定程度提高盆底神经的兴奋程度,有效回复盆底的各项功能。经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采用产后康复干预的护理方法对已紧缩产妇阴道,体改两次肌肉的兴奋程度有明显效果,同时也对恢复和增强盆底功能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以后的产后临床护理中广泛运用。
结语
本文通过以在我院从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的所有实施盆底康复的产妇中随机选取150例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后康复干预护理手段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经过大量研究表明,采用产后康复干预的护理手段对产妇的盆底功能进行完善和增强,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在以后的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潘孝英.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202-203.
[2]白士玲,多玉华,吴云,韩津霞,刘步双.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防治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15:2053-2054.
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3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健康教育;自我管理;排尿训练
[中图分类号] R69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3-0123-03
神经源性膀胱是因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引起膀胱储存和排空机制障碍,临床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患者膀胱功能自我管理,通过规律的排尿计划和排尿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对生理和生活的影响。自我管理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而常规方式的健康教育缺乏系统和规范组织,效果欠佳。本研究通过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系统健康教育,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年龄21~63岁,平均(37.48±10.22)岁,男55例,女31例,逼尿肌反射亢进型25例,逼尿肌无反应63例,为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膀胱储存和排空功能障碍[1],经尿道阻力、残余尿测定及尿动力学测试证实,病程3~14个月,平均(6.84±1.35)个月。其中脑血管病变26例、脊髓损伤35例、糖尿病20例、其他疾病5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的年龄、性别、分类、病程、原发疾病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健康宣教模式在查房时随机为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机制、治疗方式、康复训练、并发症、并发症处理方法、食物和饮水管理、护理、排尿训练、注意事项等知识教育。观察组根据神经源性膀胱类型组织患者进行健康讲座,通过集中讲座、互动学习、一对一指导、发放自我管理书面资料等方式进行系统健康教育。(1)首先以宣传神经源性膀胱发病机制、治疗目标、方式、并发症及预后、排尿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等理论知识为主,采用健康讲座的方式每周2次,确保每位患者获得正确的疾病知识,树立积极的治疗态度,提高依从性。(2)同时,日常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饮食管理、行为技巧训练、排尿训练、间歇性导尿训练、排尿情况记录、并发症观察等管理指导,并要求家属参与健康教育,以使患者回归家庭后能持续协助进行自我管理并能增加对疾病的了解和理解,给予支持。制定系统健康教育计划,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安排自我管理教育内容,主要以患者排尿日记、饮水计划、排尿习惯训练,根据不同类型患者在床上或厕所进行选择反射性排尿训练、代偿性排尿训练(训练指导过程要求家属在场并配合完成训练),盆底肌肉日常训练,排尿量及残余尿量的估算,对适宜自我进行间歇性导尿的患者教授导尿技巧和注意事项。对患者存在的症状及并发症进行处理指导,由责任护士负责,前1周进行训练和排尿反复监督和指导,解答问题和纠正错误行为;此后,每日监督参看排尿记录并询问患者训练情况,每周评估1次患者排尿自我管理能力。(3)心理支持辅导,健康讲座时让患者间进行互动交流,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分享,护理人员集中有特点和共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利用每日巡视时间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并对进步及时予以鼓励;随访期间增加心理状态询问,疏导心理问题。
1.3 评价方法
制定统一的自我管理知识调查表和自我管理知识能力调查表,两组出院时进行神经源性膀胱自我管理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评价,出院后1个月、3个月由责任护士进行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采用生活质量 (Ouality of Life,QOL)量表评价患者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2]。
1.4 评价标准[3]
自我管理知识调查表包括:膀胱类型、临床症状、并发症及其处理、自我管理内容、排尿训练方法、残余尿评估、间歇性导尿知识,每项10分,>8分为掌握,总分70分。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包括排尿日记、饮水计划、排尿习惯、排尿训练、盆底肌训练的执行情况,每项20分,总分100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教育后自我管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在出院时进行评价,干预组健康教育后膀胱类型、临床症状、并发症及其处理、自我管理内容、排尿训练方法、残余尿评估、间歇性导尿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总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见表1。
2.2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1、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对比两组出院时及出院1、3个月自我管理能力,干预组三个时段自我管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得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在出院后执行能力呈下降趋势,见表2。
2.3 两组教育前、出院前及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比较
对比两组教育前、出院前及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5个维度,教育前均偏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前和出院3个月后干预组生活质量5个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3 讨论
排尿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重要作用,神经源性膀胱导致膀胱储尿和排尿功能的损伤,导致患者排尿困难,出现尿潴留影响患者体液代谢并可能造成膀胱功能进一步异常,增加患者痛苦[4];排尿反射或逼尿肌兴奋过度则可能导致患者排尿紊乱,出现尿失禁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5,6]。患者经治疗后仍需持续护理,甚至终生管理。因此,了解神经源性膀胱疾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将有助于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自我管理的目标是使患者尽量达到平衡膀胱并能规律排尿,减少对患者身体和生活的影响。自解尿量与残余尿量比接近3:1则为平衡膀胱[1],故需要患者不仅能掌握代偿性排尿方法,还需掌握残余尿量的评估,而患者康复期的处理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了解并学会观察并发症将有助于避免发生或及时发现,减少并发症对患者的损害。常规的健康教育于日常护理过程中进行,且由于缺乏时间规律和计划,无法系统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研究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方式,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患者教育,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教,理论知识采用统一讲课的方式,而技能则采用固定时间进行床边护理,一对一地进行指导训练,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巩固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日后长期护理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技能训练中,强调对患者排尿习惯的培养,通过制定排尿计划、饮水计划,监控每日进出量,以达到平衡,并形成行为和肌肉习惯,使尿潴留患者能及时排除尿液,而使尿失禁患者逐渐延长排尿间期,改善症状和逼尿肌的兴奋状态[7,8];且有规律地排尿还能保持会清洁、干燥,避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9]。对不同膀胱类型患者的排尿训练采用不同的方式对症进行,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一定程度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而盆底肌的训练则可增强患者盆底肌肉的肌张力,提高对排尿过程的控制能力,根据患者功能损伤程度持续训练将有效地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和效果。大多数患者需要进行导尿处理减少膀胱的张力,而出院后长期的导尿则需要患者正确掌握导尿方式[10]。本研究显示,干预组在出院前对自我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得分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出院前两组不同方式的理论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而干预组患者出院前和出院1、3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均维持较高的程度,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出院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能力降低。生活质量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生活质量由于疾病影响而偏低,而出院前两组均有显著提高,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持续上升,而对照组则逐渐下降。以上结果均表明,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和机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 神经源性膀胱护理指南(2011年版)[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210-216.
[2] 李小梅. 个性化护理对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36-37.
[3] 苏善英,宋仕芬. 神经源性膀胱再训练的研究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5):103-104.
[4] 陈洪英,叶忠,胡星霞.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与训练[J]. 医学信息:下旬刊,2011,24(6):235-236.
[5] 马英峰. 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1):52-53.
[6] 王熠平,黄天雯,杨秀玉,等. 康复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37-39.
[7] 林瑞珠,许建峰. 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现状[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225-226.
[8] 黄秀珍,何丽金,黎惠爱.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26-27.
[9] 宋东奎,杨松鹏,吴辉,等. 回肠膀胱扩大术联合髂腰肌盆底肌加强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分析[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1,32(10):675-678.